廿一世紀華人教會宣教使命的思考
楊約瑟
廿一世紀是中國從古老積弱的文明大國轉型成為蓬勃復興的世界經濟大國,中華文化突破故步自封的格局衝撞並影響全球思想價值體系的重要契機。在人類歷史格局動盪起伏,末世徵兆如在眉睫的今日,華人教會崛起成為普世宣教運動的生力軍,接續福音廣傳的火種,是海內外華人基督徒的雄心和異象。華人教會尤其中國大陸教會是否具備足夠條件承擔宣教使命,應當克服何種困難與限制,才能形成獨特的宣教理念與事工方向?筆者試圖立足中國大陸教會,從異象、挑戰與回應等諸方面探討廿一世紀華人教會的宣教事工,並提出海內外華人教會攜手合作的思路。
一、宣教事工的共同異象
中國大陸教會在近二十年來政治寬鬆下的長足發展,及海外華人教會在逾半個世紀的不懈成長後,其向內建造均已形成相當規模,促使教會認真思考和回應宣教的呼召。海外教會經濟和人力資源的積累,賦予其積極參與差傳事工的良機和責任,而中國大陸教會在上下求索之際,亦呈現出宣教指向的若干積極因素。
首先,經過近十年的推動,大使命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福音廣傳勢必跨越文化、種族和國界,是從教會領袖到平信徒一致的共識。其次,大使命禱告(為中國各省、民族和世界各國的代禱)在許多教會中已進行多年,正呼召與挑戰越來越多的中國基督徒在心志上和行動中,成為胸懷普世的基督徒。此外,在全球化趨勢和多元化媒體影響下,中國基督徒對國際性文化和思維形態已不再陌生。雖然實際接觸過異國文化者仍屬少數,但固守本位文化和因襲傳統的心態已經退潮。伴隨留學潮的方興未艾,許多城市的教會中出現歸國學人集團,使大陸教會在事實上同普世教會接軌。雖然大陸教會在嚴格意義上的差傳事工尚需時日,但各省教會在不同程度上均已開始局部性和實驗性質的宣教工作。
家庭教會系統若突破各自為營的門戶之見,已可以容納面向外省市和其他民族的工人的募集,派遣和安置的需要。
二、宣教事工的困難
當今許多華人教會對宣教事工仍存在隔膜,差傳事工步履維艱的局面,大致出於以下原因:資源整合的缺乏、神學訓練的落後、政治因素的敏感。首先,教會在籌備宣教事工時,需要動員的人力物力遠超出規範運作的預算,非有超常的信心和犧牲,不能作出宣教的決策。而宣教事工要求長期的委身和充足的後勤,即使教會出於熱心踏入宣教,以其獨立的資源和儲備,一旦攀登上高峰,動力將難以持續。在華人教會普遍規模有限的現實狀況下,眾教會在宣教異象上的合一刻不容緩。唯有集合各教會的財政,培訓事工和人才的優勢,才能減輕方向轉變帶來的震盪,源源不絕地供應宣教工場的需要。在多個教會的合作上,外國差會和宣教團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其次,迄今為止大多數神學教育和培訓,只提供現有教會運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而對在陌生文化中建立教會和裝備聖徒的需要,未能正面回應和準備。許多神學生的心態是回到教會繼承衣缽,而少有開拓精神。神學院校的課程設計上,多忽視語言的訓練和理解社會文化的要求,使未來的宣教工人臨陣先怯,或製造出象牙塔式的教會文化。華人教會的宣教使命,要求我們改革和重塑神學訓練的性格。
同時,基於大部分宣教事工的對像是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或對宣教士限制的亞、非國家,因此同當地政府和法律的關係,是宣教事工中相當敏感而極需智慧的部分。每個差傳機構和宣教士當正面回應的課題,是在避免同政治文化集團之不必要的衝突,而同時在福音真理上不妥協,在福音的審判性和親合性之間尋求平衡,在神的國度和屬世國度的雙重視野中樹立基督教的積極形象。以上所述困難種種,雖無法徹底逾越,但每個宣教團體和個人,都有責任分擔彼此的軟弱,及向眾教會提供示範與獨特的模型。
http://www.gcciusa.org/b5/b5_gcb_2002_aug-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