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诚信的道德品质:一次舞弊记录就能毁掉前程,作为商业领袖或者说是职业经理人,以诚信为特征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欧美知名商学院在挑选学生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曾经在工作上有过不良记录,在学业上有过舞弊行为的人都将很难进入到这些世界名校。在歐盟的公共交通系統逃票三次,在整個歐盟,你就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因為你的信用記錄已經永遠證明你不值得被信任。」
==========================================
第一篇:為什麼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還是很富強?
若你到奧地利自助旅行,坐車、坐船都是沒人驗票、檢票的!
道德是國力提升的基礎,為什麼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還是很富強?
在某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知名的青年企業家。
節目漸近尾聲時,按慣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請問:你認為事業成功的最關鍵品質是什麼?
沉思片刻之后,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個地方, 根據目的地自行買票,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他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說以他的思維方式看來是漏洞。
憑著自己的聰明勁,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
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後,他便經常逃票上車。
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 優秀 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因為他知道這些公司都在積極地開發亞太市場。
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失敗,使他憤怒。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中國人。
最後一次,他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對於不予錄用他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下面的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們並不是歧視你,相反,我們很重視你。
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我們需要一些 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很感興趣,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
「那為什麼不收天下英才為貴公司所用?」
「因為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發現你有三次乘公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我不否認這個。但為了這點小事,你們就放棄了一個多次在學報上發表過論文的人才?」
「小事?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小事。我們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來我們國家後的第一個星期,檢查人員相信了你的解釋,因為你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只是給你補了票。但在這之後,你又兩次逃票。」
「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這種解釋,你在懷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獲前,你可能有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那也罪不至死吧?幹嗎那麼認真?以後改還不行嗎?」
「不、不,先生。此事證明了兩點:
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的進行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因為如果你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公司將賦予你許多職權。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構,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雇用你,可以確切地說,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
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還是對方最後提到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聰明的缺陷,然而,聰明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
第二篇: 海外著名商学院的申请之道
http://Tran.httpcn.com 日期:2004-9-27 来源:澳际出国留学
MBA巡展上,校方人员被问问题的学生们所包围。长久以来,中国学员都被极低的MBA成功申请率这个问题所困扰。
9、10月份可谓是“MBA月”,除了囊括全球大部分顶级商学院的两次MBA巡展,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商学院、雷鸟商学院等世界名校也纷纷来华宣传招生。
但记者也了解到,尽管美国TOP20商学院每年都会收到数千份来自中国的申请,但是申请成功率极低,只有寥寥数人,这是为什么?顶级商学院需要什么样素质的MBA?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
卓越的领导能力:
但未必一定担任过领导职务
由于欧美著名商学院基本都是以培养未来商界的领袖人物为己任的,所以这些商学院都非常注意申请者是否在有限的申请文书当中能够表现出自身已有的或者是潜在的领导力,雷鸟商学院大中国区高级管理教育副总裁Nandani
Lynton就认为,“一个人你必须要能够在一个公司或者在一个组织里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你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合作,并在这些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你的领导才华,这样的人才适合读MBA,因为MBA可以帮助并培养你成为一个领导。”
著名MBA申请师谢劲波认为,这种领导力并不是说一定要担任过何种领导职务,领导力是分为多种类型,有沉默型领导力,也就是说并不是通过说教来让别人信服的,而是通过一些实际的管理手段来收到领导的效果;有技术型领导力,也就是可以通过技术上的领先让自己的同事信服。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说明自己的领导力或者潜在领导力的。谢劲波提醒申请者,其实每个人在某些方面都是具有领导力的,关键是自己要善于从与别人的比较当中,从细节当中挖掘出来。
诚信的道德品质:
一次舞弊记录就能毁掉前程
作为商业领袖或者说是职业经理人,以诚信为特征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欧美知名商学院在挑选学生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曾经在工作上有过不良记录,在学业上有过舞弊行为的人都将很难进入到这些世界名校。
记者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等欧美商学院的主要生源地都有世界知名的背景调查公司负责为欧美著名商学院提供申请者的背景调查,所以想要在申请文书上作假,或者请人代写都是非常危险的。
谢劲波认为,申请者一定要注意在申请文书当中表现出自己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欧美商学院非常看重的道德品质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可能在平时被中国申请者所忽略的看起来非常“虚”的东西,应该通过或大或小的事实表现出来,并让申请学校感受到。
所取得的已有成就:
表达技巧很重要
由于商学院的学生在各个方面差异都比较大,比如工作的经验长短、工作职位的高低、毕业院校是否名牌。但是不管自己的申请背景如何,一定要找出属于自己的成绩。欧美知名商学院在看一个申请者做出的成就时,并不是以一个静态的标准作为参照的,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判断,比如一个家境非常好的大城市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一成绩在某些商学院的眼中可能并不如一个家境非常困难的农村学生考上了四川大学。因此,申请者不要简单根据自己的现状和结果来判断自己的成绩,而应该综合自己在达到这一成就所要突破的障碍和所作出的努力。
■新观念
名校MBA的硬件门槛并不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很多学生对国外知名商学院都非常向往。据一个权威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国经理人表示愿意入读美国前20名商学院,但是每年真正透露出自己的申请的人仅仅数千人,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在排除掉时间安排、经济基础、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之外,记者发现,更多的人认为这些商学院的硬件条件要求太高,自己根本无法做到。但业内专家认为,虽然国外知名商学院在华的录取比例不高,但是在硬件方面的要求并不苛刻。当然,如果在其他方面都相差无几,硬件上的差异也会是决定录取与否的重要因素。
语言成绩要求并不苛刻
在语言条件上,现实的申请案例已经一再证明了GMAT成绩只需要在680分左右,而托福成绩则只需要在600-630分就已经足够了。据雷鸟商学院Nan
daniLynton介绍,雷鸟商学院要求的GMAT的成绩大概为630-670分,托福的成绩大概是600分。而据杜兰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志文介绍,杜兰大学商学院入学GMAT成绩为670分,而在杜兰大学的历史上还曾经招收过GMAT500分的学生。因此,学生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GMAT和托福成绩不是太高,无法进入到这些商学院当中。
本科专业成绩和专业背景并非举足轻重
有不少对欧美商学院很感兴趣的经理人常常认为自己毕业的院校在中国都是非常普通的,肯定不会被欧美这些名校所认可;有的认为自己本科所学习的专业跟管理没有什么关系,同时自己在本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优秀。因此而放弃了申请的机会。而谢劲波告诉记者,其实欧美名校的MBA对这些东西并不是非常看重,他们并不会要求学员一定是中国名牌大学毕业,也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成绩非常出色,他们看重的只是这些表象下面所潜在的可能成为好的领导、好的职业经理人的潜质。
据记者了解,今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华共录取了两名学员,其中一名本科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谢劲波认为,这个案例完全可以说明本科的经历对于申请国外MBA并不是举足轻重的。
工作性质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欧美商学院一般要求学员有3-4年的工作经验,这跟国内院校的差别并不大。这些商学院对学员的工作经历非常看重,但是他们看重的是学员在这段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潜质,而并不是这份工作本身,并不是一定要在外企、大公司从事工作的人才会被这些院校看中。据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录取委员会副主任储梦丹介绍,密歇根大学商学院非常看重申请者的工作成就和职业背景,因为从经历当中能够看出申请者的领导能力、团队能力、个人沟通能力和将来成为领导的潜力。因此,只要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能够展现出不凡的能力和潜质,就有机会被这些商学院看中。
http://tran.httpcn.com/Html/0604/67001321841.shtml
================================
第三篇原文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haracter-obligation/article?mid=257
當信任瓦解,社會也就崩潰
在美國,你去商店買東西,事後不論任何理由,都可去退貨還錢。因此,有一些人(一些台灣人和更多的大陸人)過幾天要出席重要宴會,就去「買」一套名牌衣服,穿去赴宴之後,再去退錢。
美國商店還有一樁好康的事:買貴了,可退差價。於是有些人就趁平時不打折但尺寸、顏色較齊全的時候,把貨品買回來,等到大減價的時候,再把收據拿去退差價。
這些人對自己的行為洋洋得意,還到處宣揚自己的聰明,甚至納悶為何眾多的別人那麼「愚蠢」,不會利用這個「漏洞」。
把占人家便宜看成「聰明」,把奸巧看成「能力強」,把挑撥族群看成「和解共生」,真的是價值錯亂了。
從卡神,筆者想到了股神巴菲特。此地許多股友在討論巴菲特的選股標準,往往忽略了他一再強調的:他非常重視一家公司CEO的誠信,不夠正派的公司他絕不考慮。
今天你會鑽法律漏洞,明天你掌權了,就會去修改法律,讓自己的違法變合法。這幾年來,我們看了太多這種例子了。
十年前,我帶年僅三歲多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
親戚拿個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給我,說:
「這裡規定兒童一定要坐汽車安全座椅,這個給你用,因為是借來的,請儘量不要弄髒,我還要還人。」
兩週後,我不再開車,他拿著半新不舊的安全座椅到量販店辦退貨。店員一聲不吭,錢全數奉還。親戚得意地對我說:
「美國的商店,兩週內都可憑發票退貨,所以我們常來這裡『借』東西。有些大陸人甚至連電視都『借』哩!你說,美國人笨不笨?無條件退貨的漏洞這麼大,他們竟然都不知道!」
隔年,我到日本,在當地做事的台灣朋友招待我,出入都開車。我問:「東京地狹人稠,不是很難停車嗎?」「沒那麼嚴重啦!政府規定要有停車位才准買車,所以車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多。」他說。
「哇!那你有停車位嘍?一定貴得嚇死人對不對?」
「你怎麼跟日本人一樣笨!先租個停車位,等車子掛牌後,再把停車位退掉,不就解決了?」
幾天後,換成日本朋友招待我,待遇淪為兩條腿加地鐵。他客氣地說:「東京養車容易,養停車位難。所以只好委屈你擠地鐵了。」我馬上向他傳授「破解之道」。沒想到他沒有「悟道」的狂喜,只淡然說:「真要鑽漏洞,其實到處都是,比如家母住在鄉下,我把戶籍遷過去再買車就可以了。但是,我實際上就住東京,沒停車位卻買車,左鄰右舍會怎麼看我?開車上班,我怎麼面對同事、上司及正派的人不會這樣做。」
美國商店無條件退貨的機制與日本到處漏洞的法規,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信任」瓦解,社會也會崩潰。也因此,他們可以容忍政客做錯事,卻不容許政客說謊。
記得去羅馬搭乘地鐵時,發現有售票機卻沒有驗票機。
當場起了疑惑,到底要如何確認乘客有沒有買票?那這樣地鐵不就鐵定虧錢嘛?這是我們的習慣想法,總是想要替自以為的小聰明或貪小便宜尋求應對之道。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我們會問這種問題才奇怪。搭車為啥不買票?乘車怎麼可以不買票呢?兩方想法當下有了差異。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可以不要買票搭車?
可以,的確可以入站搭車,但是你要確保不會被富有正義感又雞婆的義大利人發現,因為他八成會去舉發你。到時候罰款可就是車價的數倍,而且丟臉還丟到國外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建立信任,不容易,卻很重要!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在紐約,有一次參觀有名的「大都會博物館」。付了錢,櫃檯給我們一個約 10 圓台幣大小的金屬片門票,有兩條夾子。方便我們別在衣領上。友人告訴我參觀中途可以隨時出來,如果還要再進去,門票就不用繳回,可以憑原本的門票再進入。確定不再進去參觀,就把門票丟入門口的壓克力玻璃櫃中。
我問:「門票的形式、顏色有每天換嗎?」朋友回答:「沒有」「那會不會有人把門票帶回家,過幾天再來呢?或是10人進去只買 5 張門票,其中一人再把門票帶出來給其他人?」
朋友大笑:「只有台灣人會這麼想!美國人想法單純多了,進去就是要買門票,不再進去,就繳回門票。基本上美國人相信大家都是守法的好人,所以門口工作人員很少。」
剎那間讓我覺得很慚愧,我們的防弊多於興利的觀念,鑽漏洞的念頭竟是文化的一部份。
最近幫台積電上課,發現台積電的餐廳跟科學園區的其他廠商一樣,採用外包模式,一樣乾淨整潔明亮。所不同的是餐廳沒有人幫你打菜,要吃什麼一切自己來,發水果的地方貼了一張紙條---- 每人限拿一袋(洗好切好的)。連入口處也很少有人在管,進餐廳自己用識別證刷卡,月底自動從薪水中扣除。
一位台積電副理告訴我:有一位員工被抓到吃飯沒刷卡,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開除。
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相反的彼此猜忌、防範、圍堵、監督。不但降低生產力,工作也被動,不愉快。各位親愛的夥伴..您是否也發現當您和周遭朋友、同事處於信任的環境中,做起事情來都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默契十足; 但是,處於猜忌和不諒解的情形下,任何事物都進展的很不順利...... 您了解了這道理。
從現在開始,就將心胸打開,用開放的心情,信任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位夥伴;或許剛開始,會發現,吃了很多虧,大家都還是防來防去,那是因為您的夥伴還不習慣您的處世態度。
記得:
堅持,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堅持,才能天長地久。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
第四篇原文網址
http://www.yzzk.com/cfm/inews.cfm?Path=394568701&File=20120301/yz041504a.htm
(省略)
法文中「Noblesse oblige」一詞,英文直譯為「nobility obliges」,即「身份高貴則責任重大」的意思。按權威的法蘭西學院(French Academy)所下的定義,Noblesse oblige指任何自稱品質高尚或出身高貴的人,須以高尚、高貴的方式行事、待人和自處。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nobility obliges是一種價值,相信既然身為貴族或手握大權,就有責任活出高貴的價值。
這種「地位高則責任重、尊貴的人行事必須光明磊落」的信念,是西方管治階層的核心價值。荷馬的英雄史詩《伊利亞特》(Iliad)有一篇特洛伊王子發表的著名演說,他說軍階最高的人,就應該是在戰場上最勇猛的人。做統帥的,唯有身先士卒,才會得到士兵義無反顧的支持。
中國的皇帝,至少在通俗文化對他們的想像之中,也有這種Noblesse oblige。小說家二月河和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雍正皇朝》將英國史學家阿克頓的名言「權力令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令人絕對腐化」改寫成「權力帶來責任,絕對的權力帶來非人的責任」。它們塑造的雍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英雄——他為了勵精圖治,撥亂反正,不惜冒天下的大不韙,挑戰整個政府官僚系統和貪污集團,最後更大義滅親。該劇在大陸首播正值朱鎔基推行改革、肅貪倡廉最烈之時,創作人嘗試在歷史中尋找英雄、作現代人典範的用心至為明顯。其後的《康熙帝國》寫家國兩難全,康熙要建立帝國,擴張版圖,便不得不忘情絕愛,拋妻棄女。權傾天下的九五之尊原來是最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人。
(省略)
相對的,「沒有人可以迫我做任何事情」。對自己的高貴出身如此自覺,但對要「活出高貴價值」的責任卻渾然不知,就會變成醜聞,政治生活上無法繼續下去。
(省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