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因為在日本的文化裡,日本幾乎就是全世界。所以在這樣的氛圍裡,1997年時,哈佛的校園裡,日本、韓國、中國等三國的留學生,人數大略相當。可是在今天,中國同學是日本的五倍,韓國則是三倍。其他的學校大概也差不多如此。日本在國際市場的競技場上,先後敗給了中、韓兩國,有人說這絕不是巧合。
2. 過去日本把招募新人活動擺在四月間舉行,是對留學生很不利的措施,實因四月間,歐美各大學都還在學期當中,因此此舉無異是拒留學生於千里之外。另一個好消息是,位居日本大學龍頭的東京大學也有意順應世界潮流,考慮將徵才展改在九月間舉行。
3. 日本各大學傳統上所打造的是能溶入日本老掉牙的企業的大學生,卻不擅長為飆速成長的資訊科技、通路行銷等新興行業供應新型人才。然而。現在日本企業界所需要的卻是,更多有創意而通曉國際語言的人才。
4. 在日本,新人則只有一次謀求新職的機會,那是在大學三年級學期中。因此對於留學在海外的人,無異是剝奪了他們求職的機會,若想謀得一職,他們也只能在返國以後,再多唸一年才能謀求一職。這樣一來,也是造成年青人欠缺留學意願的原由之一。
5. 更糟的是,日本的企業文化一向只喜歡任用奉命行事的乖乖牌,公司也認為新人進公司後「在職訓練」才真的算數,此舉顯示出企業界對於學校內所教的學問毫不尊重。
6. 日本的企業文化則似積重難返,公司內的階級制度與薪資結構依然僵化如故,公司內也仍然充斥著唯命是從、逆來順受的習氣。這對於眼界早已大開的留學生族群,自然與這樣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既然如此,其結局自然是合則留,不合則去。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521
駐休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日本企業聘僱新人走向全球化
Hello World-Japan's Hiring Practices. (The Economist, August 27th, 2011) 482期 2011-10-13
Rkyosuke Kobayashi在哈佛唸大學的時候,他是唯一的日本人。而在之前申請學校時,他也知道不必奢望會有人給他指導。這個星期,在一家日本小旅館裡,他和幾個哈佛校友正盤腿坐在榻榻米上,對著一群高中生演講,內容從卡通動畫講到英國哲學,他不是要學生們立志長大到美國留學,他只是要幫他們開一扇窗,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在日本的文化裡,日本幾乎就是全世界。所以在這樣的氛圍裡,1997年時,哈佛的校園裡,日本、韓國、中國等三國的留學生,人數大略相當。可是在今天,中國同學是日本的五倍,韓國則是三倍。其他的學校大概也差不多如此。日本在國際市場的競技場上,先後敗給了中、韓兩國,有人說這絕不是巧合。
一個日本人力仲介公司Pasona的老板Nambu就說,日本各大學傳統上所打造的是能溶入日本老掉牙的企業的大學生,卻不擅長為飆速成長的資訊科技、通路行銷等新興行業供應新型人才。然而。現在日本企業界所需要的卻是,更多有創意而通曉國際語言的人才。一些已經覺醒了的企業也開始把眼光轉向那些曾留過洋的青壯人才,專為招募留學生的一些徵才展一時之間突然變得炙手可熱,參展的公司較去年突增了50%,達到188家。就連日本最大的產業組織「經團連」,也表示明(2012)年夏天將特別為歸國的留學生舉辦一場職涯交流會,他們也承認過去日本把招募新人活動擺在四月間舉行,是對留學生很不利的措施,實因四月間,歐美各大學都還在學期當中,因此此舉無異是拒留學生於千里之外。另一個好消息是,位居日本大學龍頭的東京大學也有意順應世界潮流,考慮將徵才展改在九月間舉行。
在其他國家,依慣例會對新出爐的大學新人舉辦徵才會。然而,在日本,新人則只有一次謀求新職的機會,那是在大學三年級學期中。因此對於留學在海外的人,無異是剝奪了他們求職的機會,若想謀得一職,他們也只能在返國以後,再多唸一年才能謀求一職。這樣一來,也是造成年青人欠缺留學意願的原由之一。更糟的是,日本的企業文化一向只喜歡任用奉命行事的乖乖牌,公司也認為新人進公司後「在職訓練」才真的算數,此舉顯示出企業界對於學校內所教的學問毫不尊重。
不過,自日本發生三月震災、全國供應鏈幾遭全毀之後,這一切似已改變。另一方面,也由於日本國內人口日益老化、人力資源日趨萎縮,日本產業界也不得不省思救亡圖存之計,解決之道只有轉向海外擴展,因此近月以來,一股海外併購的熱潮正方興未艾。
然而,在招募人才上雖已反映有此項新的趨勢,日本的企業文化則似積重難返,公司內的階級制度與薪資結構依然僵化如故,公司內也仍然充斥著唯命是從、逆來順受的習氣。這對於眼界早已大開的留學生族群,自然與這樣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既然如此,其結局自然是合則留,不合則去。
(駐休士頓文化組李勝富 撰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