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12/111217_china_african_children.shtml
特寫:非洲裔兒童中國上學難
葉珊
BBC中文網記者
更新時間 2011年12月22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4:37
學者博艾敦說中國對很多非洲人來說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1年國際移徙者日(International Migrants Day)說:「當移徙者被邊緣化或遭排斥,他們的權利受侵犯時,就不能在經濟或社會方面對他們離開或進入的社會作出貢獻…」
這也是移居中國十四年多,娶了中國太太的尼日利亞裔人埃瑪·奧朱庫(Emma Ojukwu)的感受。他說,到現在仍然感到自己僅是中國的客人。
身為尼日利亞僑領並兼顧協助其他非洲移民的奧朱庫感慨地說,非洲人移居到中國有至少幾十年歷史。對他來說,過去十年非洲移民更加是中國特別是廣東省經濟增長的一個因素,可是非洲人在中國的一些經歷卻令他們感到失望。
奧朱庫舉例中國當局嚴查非洲人簽證、申請家人團聚困難以及非洲裔和中非裔混血兒童上學難的問題。
非裔兒童沒戶口
從1960年代至今到中國的非洲人在數量、目的和逗留長短這幾方面都有很大的轉變。
毛澤東時代主要是拿中國助學金的大學生,他們學成後大多返回自己國家。改革開放吸引各式各樣的非洲商人到中國找商機,從買賣電子產品、成衣和家具到石油、礦產等天然資源貿易。
這裏部分人賺了第一桶金之後回鄉,另一些人則選擇以中國為家,有人與中國公民結了婚,有人把家人從非洲接到中國。
奧朱庫在1997年到中國。他說廣州商機滿地使他在那裏落地生根。可是近幾年令他苦惱的是看見很多非洲裔孩子沒有上學。
「中國人對中國人身份這個概念很狹窄,他們不能有一個外國名字,至少學校不接受這樣的學生。」
「這些孩子不能上學,呆在家裏把前途都丟了,實在令我心疼!」
「非裔兒童和中非裔混血兒童有一個非洲名字,即使有中國籍母親,他們在申請戶口方面有很大的困難。」
沒有戶口則無法申請入學。
奧朱庫說,這些孩子進幼兒園一般沒有問題,但到了小學卻不成。「難道我們要把孩子送到非洲讀書?大好家庭因此分散兩地?」
香港大學語言學系非洲研究副教授博艾敦(Adams Bodomo)表示,中國官方沒有準確的非洲移民數據,因此很難計算有多少這樣的兒童。
「我剛寫成了一本關於中國非洲移民的書,我採訪了八百多名非洲移民,其中10%有中國籍伴侶,他們應該都有孩子,所以我估計僅在廣州失學的非裔小孩數以百計。」
「戶口是一個關鍵,就以廣州來說,那裏的農民工子女上學困難是眾所周知的,不難想像中非裔兒童也面對同樣的問題。」
爭取開辦學校
來自埃塞俄比亞的薩姆·阿哈杜(Sam Ahadu)與太太在1997年到中國,現居北京。阿哈杜在北京體育俱樂部教青少年足球,太太在一家私立學校教書,他們的兩個孩子均在中國出生。
阿哈杜說,孩子都能說流利的普通話,還很中國化,喜歡在北京的生活。對於中非裔兒童上學難他也有所聽聞,他說兩個孩子都在太太任教的學校唸書。
「我們比較幸運,如果不是太太在這家私立學校教書,孩子也可能找不到學校。」
博艾敦認為,除了戶口的問題,學校的教師也要起領頭作用,接受這些非洲裔兒童。
「我剛到香港的時候,也要說服香港的學校接納我的女兒入學。」
「我在中國大陸接觸到的一些非裔家庭告訴我,即使他們克服了戶口或繁瑣手續等難關,孩子在學校很多時候被欺負,最終不願意上學。中國的小孩子很少接觸到非洲人,對非洲裔同學有排斥是可以理解的,教師和學校應該幫助他們融洽相處。」
奧朱庫表示,他正與廣州市官員討論在該市開辦專為非洲裔兒童而設的學校。
「我們一直在談,我對他們說給孩子一個將來吧,我也呼籲外國辦學者到廣州,總而言之讓孩子可以上學。」
奧朱庫的兒子剛滿兩歲,他在2003年與中國籍女友結婚,夫婦為確保子女能上學,他的太太申請到香港定居。
「太太拿到香港身份證後我們才要孩子,這樣不用擔憂唸書的問題,他可以到香港讀書。」
奧朱庫說他和廣州市政府定期溝通,市政府曾在其他問題上聽取他的意見後改變政策。
「有一段時間警察常在凌晨時到非洲移民聚居的地區挨家挨戶檢查簽證是否到期,那騷擾程度可想而知。不過,現在情況已有改善,起碼警察停止了午夜登門。但是延長簽證或申請家人到中國居住仍然非常困難。」
奧朱庫說,一些非洲商人因為這些問題離開了中國,他認為這是中國的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