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2123&page=3
時報周刊2012-01-13 第1768期
報導/翁毓嵐 攝影/石智中、中時報系資料庫、路透 編輯╱李秋絨
給年輕人的歐債啟示錄 陳文茜:不必恐懼經濟災難
政客贏得權力卻失去國家
然而就在歐債問題排山倒海而來之際,陳文茜不免注意到,同樣身在歐元區中的德國,是如何的與其他國家不同。「因為在二○○三年,它出了一位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陳文茜形容德國人的談話向來不會驚天動地、有時更是平淡而無聊,卻務實的一點都不花稍,「他不顧抗爭,提出『二○一○大議程』(Agenda 2010),進行一連串的退休法案改革,他主張德國必須在體質好的時候進行改革,否則等病入膏肓再來解決時,國家和人民都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施洛德親自與工會領袖面對面談判,破天荒地讓工會同意,以降低工資、延長工時,甚至延長退休年齡、降低普遍過高的退休年金,來換得更大的法律工作保障。施洛德與工會達成一份勞、資、國家三方全贏的協議,換來過去十年,德國工業尖端技術未外移,而出口競爭力大增的果實。
二○○五年的德國大選,施洛德最後以一席之差輸給梅克爾,連任之路敗北,但這看似輸了政權的表面,卻抹不去他救了德國的事實。他不畏阻力推動改革,讓這個過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戰敗的德國,如今在歐元區其他國家泰半倒下之際,仍能東山再起。
根據一份德國最新的民意調查,二次大戰後,德國人民認為最偉大的領袖排名,第一名是施洛德,第二名才是布朗德(已故社民黨籍總理,推動東進政策,曾得諾貝爾和平獎)。陳文茜緊接著說,但不管是布朗德還是施洛德,都是在德國最後失去權力的政治人物。
「當你贏得權力的同時,你可能失去你的國家,更重要的是下台後,你的背影很難看,你的歷史評價,是臭的。」陳文茜話說的直接,對照正在選舉熱頭上的台灣,她更擔心,這些總統候選人們,做的是根本沒把握的承諾,提出的政策不是環環相扣,卻是環環相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