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01-10

雅婷 Yating 我做過的各國各式企業不負責感想: 美非營利研究機構、台灣本土金融大企業、台灣知名外商行銷顧問、印度IT行銷部門

原文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tinajuang/10512672


August 18, 2008
我做過的各國各式企業不負責感想

我想,應該會有人很好奇在美國做一個OL是怎樣的感覺。我先聲名,我的工作型態可能和一般的營利機構很不相同,但是在此使用我的個案分享,讓大家瞭解一下美國非營利機構的工作文化,順便比較一下和之前工作的不同。但請注意,這是個案與個人觀感,不適用所有相關機構,不過因為本人換過很多工作,所以用同一個人的觀點來解讀不同型態和不同國家的企業應該還蠻有趣的。


上下班時間
美非營利研究機構
在這裡工作,好處就是彈性。上班不用打卡,不需要在8:58分時衝進電梯裡因為擠滿了人每樓都停而暗罵髒話。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可以晚到,也可以早走,不會有人不時監控你上下班的時數,甚至還有人因為下午要接小孩,所以工作時間協調成8 - 4。心情不爽也可以在家工作,屬於時數制但有彈性的責任制。也就是說,工作沒做完不需要緊急地加班,但是因為我們有海外的同事,所以有必要為了工作順暢,在非工作時間和同事skype聯絡相關事項。因為是有彈性的責任制,所以不會有加班費,但是基本上需要加班的情形不多。

台灣本土金融大企業
上下班的時間嚴格管理。不管工作多少,上下班一定要準時打卡,縱使沒事情做卡也要在正確的時候刷進刷出。但是加班的話,一律是自願不能報加班費。以大學畢業的研究助理來說,加班的情況較少,一般的研究員,通常需要加班到八九點,出報告或旺季時,假日有時也需要加班。屬無彈性的責任制+時數無彈性制。

台灣知名外商行銷顧問
上下班不用刷卡,所以時數有彈性,不過是上班有彈性,下班無彈性,也就是說以9 – 5來說,可以九點半再進公司,但是非經理級以上人物,不能早於五點半走。不過因為是絕對的責任制,通常責任很大,也不可能早走。每天加班,平均11:00 – 12:00下班。常常假日也需要將工作拿回去做,趕deadline時,平日也有可能回家加班到凌晨2 -3點。

印度IT行銷部門
時數沒有很大彈性,屬彈性責任制,也就是事情得做一個段落,但不用加班到超過八點。最彈性的是吃飯時間,因為印度人很重視吃,而且公司包餐點。所以一去公司可以先吃早餐,中午吃飯時間也蠻彈性的,下午四點之後還會供應下午茶。所以要打混的話,吃東西是最佳時機。不過因為是老闆管的責任制,所以老闆會監督事情做的段落如何。


工作量與時間壓力
美非營利 – 合理範圍。
台灣本土金融 – 助理的工作量是合理範圍,研究員則需每天加班到八九點不等。
台灣外商行銷顧問 – 沒有人的工作量是可以在回家回家時看到天是亮的,幾乎天天都得坐計程車回家(那時間早沒公車了)。
印度IT行銷部門 – 合理範圍。不過工程師的話就沒那麼好命了。


老闆同事
美非營利 – 老闆同事都很親切,比較隨興,像朋友一樣。
台灣本土金融 – 親切。
台灣外商行銷 – 環境較競爭,老闆讓人有壓力。
印度IT行銷部門 – 親切。工程師們又宅又熱情。

公司文化
在美國非營利的機構,管理比較鬆散,不會有人時時管你做了些什麼,重要的是把事情自發性的做好,所以整個組織型態是比較自由的。以美國人的工作文化來說,休假和擁有自己的空間時間是一種權力,所以沒有人在比誰加班加比較晚,只要事情做完或今天有特殊私人事情需要處裡,就算早一點走也不會有人說話。好處是因為是自發性的責任,所以大家會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因為管理組織很彈性,所以要改革或發展都有很大空間;壞處當然是缺乏完善的組織管理會有弊病,也可能因為程序不明或權責不清,讓新手無所適從。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常常會有刻板印象覺得歐美人非常重視休閒,下班時間到了,誰也攔不住,事實上我覺得他們是蠻敬業的,不會狂加班,但是只要上級管理妥當,其實大多數的人十分重視事情的效率與準確性,也就是說,在工作量分配妥當的狀況下,縱使不用棍子在背後叮嚀,大多數的人是不會趁機打混的。

而在台灣,尤其是本土機構,連去上公司安排的課程都得像在學校一樣簽到,九點上班,九點零一分才刷卡進去也會被扣考績點數,管理制度上有一般大企業的特色,比較僵化,因為事情要專業化透明化,所以每做什麼小事,如申請休假報帳或借會議室,都有一定的程序,必須填寫一堆電子化的表單,還要誰誰誰簽名之後才能生效。為了這些東西,還得上課學習如何請假或使用電腦系統的表單。好處是這樣的管理有秩序,可以減少人為的疏失和不必要的弊案。壞處就是,機械化的管理像是用棍子管理員工一樣,有時候當然感覺不好,如果真的想防使壞,其實怎樣也防不了,加上人天生有一種叛逆性,越防小人,人就會越想要鑽漏洞。(比方說上無聊的表單課還要簽到,我們就簽了名趁人多偷偷溜出去吃自助餐。)。

在台灣的外商公司,其實在工作量和工作型態上都蠻本土化了。通常會雇用一些外國回來的同事,大老闆有可能是外國人,所以在大會議上,需要說英文,每個人都還得取英文名字。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大家喜歡在溝通時落一些英文單字或簡稱,感覺比較專業。以公司福利或休假而言,比本土企業好一些,通常新人即可以排休長假(很多本土企業新人第一年是沒有休假的)。缺點就是屬於美式的責任制,偏偏工作量和時數和本土企業一樣沒有彈性,可是休假和福利卻又受台灣本土企業影響縮水,所以工作壓力很大福利沒有像在海外的本部那麼好。

我待的印度IT產業是比較美式化的管理,最起碼在行銷部門,還蠻重視工作與個人的空間,所以沒有無止境的加班做到爆肝這件事。但是據我從IT同事的側面瞭解,可能趕案子的時候,和一般台灣傳統的科技業差不多。但是我還是覺得台灣的加班生態比較誇張,因為和我同一班6:30回家的公車巴士,還是有蠻多工程師的。


個人綜合觀感
我個人比較喜歡美式的管理,可能因為射手座天生不喜歡有人拿棍子在後面盯我吧,因為從小到大連我媽都不會逼我唸書。
其實這樣的工作文化和他們的教育有點像,在台灣上課喜歡點名,美國是繳了錢上課唸書應該是自己的權力和責任,很重視學生的自由,你愛繳學費卻浪費錢學不到東西是你家的事,而台灣比較會有那種不放棄學生的師長,發明許多上課的規範,為的就是不讓我們浪費媽媽的錢與學校的資源。

哪種比較好?因各行各業不同。如果是事務型的工作,或者某些服務業,當然需要有時數的管理。可是說實在的,我覺得以企業或老闆的角度來說,好像適度的監督管理加上自發性的責任會比較有效也會讓工作環境氣氛比較好。當然選人也很重要,如果一個時時都要用機器監控的員工,我想除了監控不到的狀態有可能出包,本身的產能和效能也不會太高吧。但是難就難在,大企業的文化與組織通常是很僵化的,當在某些企業是大家都習慣只要老闆不在就要打混時,好像很難改變。

歡迎各行各業網友發表自己的工作型態或感想。



個人分類: American dream - 喝洋墨水囉 全站分類: 心情 / 行業 / 上班一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