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01-20

投身 NPO、NGO 全職工作前的 5 個策略性思考

http://careher.net/?p=6933

October 19, 2013 8165 view(s)

Jill Chang 學位從俄文到社會,最後以美國的運動管理作收。曾是職業棒球經紀人、美國州政府亞洲辦事處經理,目前在從非營利組織走向社會企業的路上。喜歡週末的brunch、喜歡閱讀和搖滾樂、喜歡棒球、喜歡和平。

In addition to her degrees in Russian and Sociology, Jill ended up as a master in sports management. She was an agent for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manager of the US State government in Asia, now she is on her way from NPO to social enterprise. She enjoys Sunday brunch, reading, and rock’n’roll. An amateur baseball fan & a full-time peace-lover. Jill now lives in Taipei, Taiwan with her family.

想像好久不見的同學會,大家免不了討論的話題:

「你現在在哪裡上班?」

「我在非營利組織工作。」

「ㄏㄚˊ?」 連產業名稱講出來都要解釋很久,再加上遞出名片後別人的疑惑眼神,這就是我常面對的情況。

NPO、NGO 不一樣嗎??

NPO (非營利組織)、NGO (非政府組織) 這兩個詞其實大家不陌生,但真要來個說文解字,免不了各種版本還得先吵一架。最白話的方法來說:非營利組織就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單位 (像是學校、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就是政府以外的組織 (例如宗教團體、醫院等)。

越來越分不清楚了,對吧?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人接受 NPO、NGO 是通用的概念,畢竟現在大家認定的非營利組織,大部分都不是政府;而非政府組織,也很少以營利為目的。大體來說,無論是 NPO 或 NGO,都有社會公益的性質。為了方便,就先以 NPO 統稱吧。

住在海邊、管很寬

根據政府登記,全台灣有超過 6 萬個 NPO,包括社團法人(社會團體)、財團法人、職業團體、宗教組織。工作內容包羅萬象,從推動司法改造、搶救森林、推廣衝浪、支持病友家屬、到聯繫校友感情,都有非營利組織進行。

我所在的 NPO,做的既不賺人熱淚、也不熱血澎湃,我們倡導提升老人、病人照護品質。就某種層面來說,真需要點對抗社會現狀的毅力。因為這種議題,受重視程度不會像讓偏鄉小朋友有早餐吃、或拯救狗狗免於安樂死;一般人不會覺得這是立即要做的事、說改變世界其實也還好、更少收到直接的感謝或回饋。 身邊女生常問我在 NPO 工作的可能性,她們溫暖、有活力、真心想讓世界變更好的。然而,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從企業跨入非營利這一步需要格外勇敢有決心。NPO 可能不會給妳太多年假、旁人稱羨的眼光、或滿滿的荷包;甚至在投履歷或宣布要開始上班時,家人親戚就會先來段排山倒海的冷水攻勢。

做好準備,才能讓妳的 NPO 之路開心、自在。在把自己產業類別設為「社會公益」之前,有些事情妳可以先思考:

1. 熱情所在:

因為其他方面可能不如營利組織,所以更要確認這是不是妳的熱情所在。

知道自己想讓社會更好、希望世界和平絕對不夠,請盡量具體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是讓原住民小朋友有更多打棒球的機會、或是保護野生老虎免於絕跡。這對妳來說一定是很有意義的事,我曾上過課的哈佛大學公共敘事教授 Marshall Ganz 認為更重要的是:WHY 為什麼。

只有找到內心最深處的原因,才能確保妳的動力源源不絕。NPO 求職顧問 Joanna Fritz 建議針對自己有興趣領域的所有 NPO,先做完整的研究:訂電子報、和工作人員成為臉書/Linkedin 好友、擔任長期志工,這些都是確認組織價值是否和自己熱情相符的好方法。

2. 收入:

NPO 跟企業一樣,也有規模大小、經營績效優劣的不同。

根據 SimplyHired.com 統計:在美國,NPO 的執行長平均年薪約 97000 美金(約 291 萬台幣),雖然低於營利組織的執行長,但依消費水準等因素算換後,還是夠讓我們口水流滿地。甚至許多 NPO 辦公室設在高檔商業中心、執行長年收高達 25 萬美金(約 750 萬台幣),讓人捶心肝捶到穿。

在台灣,很不幸的,除了背後有企業支持的財團法人基金會之外(成立全國性基金會的門檻為 3000 萬),大多數 NPO 還是處於勒緊褲帶、燃燒熱血的狀態。一方面因為發展沒有國外成熟,另有一個可能原因,是 NPO 的經營績效、及社會對「募用分離」的接受度還要提升。

上海智行基金會主席杜聰這樣跟我說:「吃三杯雞的時候,大部分的人只願意花雞的錢,沒人想把錢用在醬油、酒、薑片、瓦斯、廚師上。」沒有光鮮亮麗的辦公室不說,若妳是個有 5-7 年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從營利組織跳槽到 NPO,要做好薪水被打折的心理準備(目前聽到最極端的是只剩三分之一)。

3. 社會壓力:

不可否認,在NPO工作有助創造道德高度,會常聽到「哇,妳在做公益呀,真了不起」之類的話 (或許妳也可以當做薪水被打折的補償)。

但更常碰到的狀況,是妳被長輩暗示該找個正常的工作、或信用卡申請表上的任職單位和年收入讓妳覺得矮人一截。認識新網友、參加聯誼、碰到國小同學時,無法在三言兩語內解釋自己的工作。看著他們不解的表情(或是約會對象狐疑的眼神),妳會覺得如果在貿易公司或郵局上班會方便很多。

4. 選個正派的NPO:

NPO 的服務內容有些從網站、甚至從名稱就顯而易見。但挑選工作的 NPO 時,妳需要的不只是這些資訊。與許多 NGO 有合作經驗的美國攝影師 John Harrington 提供簡單 3 招:

A. 這個 NPO 的經費從哪裡來?

B. 行政費用(薪水、租金、獎金等)佔經費的百分比,有多少經費最後會真的到受益人手上?

C. 這個NPO是否透明、可信任?

5. 自身狀況與能力:

有些 NPO 幫助的對象在偏鄉、國外山區、甚至第三世界,光到達工作的地方就很辛苦,當地衛生和治安條件可能也和台灣差一大截。

和當義工不同,妳不是只去一次、每次可能也不只待個 3-5 天,這時妳的健康狀況就很重要了。有些 NPO 跟公關公司一樣,常要在週末辦活動、講座、教育訓練,妳的家庭與個人生活是否可以調適? 許多 NPO 常需要多重工的能力,譬如一個人同時要可以静下來寫申請政府經費的企劃案、在募款餐會上跟企業家談笑、也要能在園遊會上跟妳服務的群眾打成一片。這跟妳的個性是否符合?

跟隨妳的心吧

人本心理學家 Maslow 主張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有層次之分,但也說次序並非完全固定。在決定自己的職涯時,比理論更重要的應該是:妳怎麼覺得?

身為上班族,我們當然在意加班費、補休、獎金;但當妳很累的時候,或許比薪資和休假更能激勵人的,是了解自己工作價值的那份充實。因為在倡議型機構工作,我有機會在各種場合演講。有次演講過後,某銀行副總裁跑來說「好希望我女兒長大也像妳一樣」。

也曾遇過知名企業家說「如果我早點遇見妳,我跟我爸爸或許會舒服一點,可惜他去年走了。請妳也繼續加油,不要讓其他人像我們這麼辛苦。」

知道有人得到幫助、世界可能因妳而變的好一點點,對我來說是難以取代的滿足。在營利企業賺錢,然後捐錢、當義工也是很棒的方式;但對我來說,可以每天用8個小時以上付出、名正言順的發揮影響力、用自己的眼睛確保資源用在最對的地方,無疑是更美好的特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