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美國許多著名學府都規定,新生第一年應該到其他國家從事公益服務活動,以培養國際觀,由學校出錢補助,因此有人到非洲、亞洲、歐洲從事各種公益活動。如此的學習過程,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人生規畫應該都有很大幫助,也更能關心和參與國內外政治與社會活動。
2. 歐美著名大學的作法,補助新生到國外壯遊,特別是到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讓他們了解,有許多在我們看來最普通不過的事,別國家人民可要費很大力氣。
3. 此外,國內如山地社區服務、育幼院與養老院探訪、學校附近社區服務、各地文化館與動物保育工作等,也都值得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
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575256.shtml
出國壯遊找自己 台灣爸媽OK嗎
【聯合報╱鄧鴻源/大學副教授(新北市)】 2011.09.07 02:15 am
台大新生訓練第一天,校長李嗣涔對大學新鮮人發表演說表示,支持大學生「有目的」的蹺課,例如到歐洲壯遊後找到人生方向。
其實美國許多著名學府都規定,新生第一年應該到其他國家從事公益服務活動,以培養國際觀,由學校出錢補助,因此有人到非洲、亞洲、歐洲從事各種公益活動。如此的學習過程,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人生規畫應該都有很大幫助,也更能關心和參與國內外政治與社會活動。
反觀國內一些著名學府,為了追求大學卓越,特地成立所謂菁英學院,集中少數學業成績突出者,在設備良好的教室聆聽國內外知名大師的指導,如此關在象牙之塔裡,如何培養恢宏的國際觀與人道精神?他們未來或在自己的專業有突出表現,但做為國家領導人或各行各業領導人物應有的素養,則恐怕有所不足。
一所大學之所以卓越,不是只有學術上卓越,學生人格的卓越才是重點。因此,台大不應只是支持大學生「有目的」的蹺課,還應該效法歐美著名大學的作法,補助新生到國外壯遊,特別是到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讓他們了解,有許多在我們看來最普通不過的事,別國家人民可要費很大力氣。
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與人道精神,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規劃,應該有很大幫助。
此外,國內如山地社區服務、育幼院與養老院探訪、學校附近社區服務、各地文化館與動物保育工作等,也都值得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
饒淑珍/服務業(台北市)
壯遊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是一種放空,把一向的生活形態與條件完全放空,帶著一個空的自己出去,才有機會汲取外方的養分,吸納各地的風土民情與文化,而成為另一個全新的自己,回到自己的地方後,才能更清楚地定位自己。
我曾經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待了近半年,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老中青少各年齡層匯聚之處,看到不少國際背包客以最精省的旅費,遊遍許多的國家,更看到為數眾多的日韓年輕人,多是隻身出國。
南韓的父母,會讓上了大學後的孩子休學一年,給孩子一年的時間到其他國家,除了訓練他們能以英語在外國與國際人士溝通外,也藉此拓展國際視野,以便回到學校後,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另有一位在琉球念外文系三年級的學生,說服了不安的父母親,帶著自己打工存到的六千美元,以一年的時間,走陸路從曼谷、緬甸、柬埔寨、尼泊爾一路到了印度,等繞完一整個南亞及東南亞後,再到台灣與朋友會合。
「偶爾」蹺課的偶爾是多少的時間?是一個暑假還是寒假嗎?如果寒暑假就可以壯遊,出得了一個東方的玄奘,以及來自西方的馬可波羅嗎?一位長期居住在印度的朋友,常常會接觸到這些休學壯遊的南韓青少年,她看到的是南韓父母如何經營下一代的國際觀,以及日本青年如何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而每次回台灣後,再看到我們同年齡層的下一代,她總是有著很深的感慨與擔憂。
教育學者提到的壯遊,是講真的嗎?南韓父母的壯舉,以及日本青年的自覺,撞擊的正是我們的教育人與父母,以及青年的價值觀,我們真的能做到這樣嗎?
【2011/09/07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