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8/7/8/0/10187802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878021&mdate=1022105933
緬甸華文教育與緬甸華人的命運糾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2 11:00:02
緬甸華人的命運,如一條起伏跌宕、艱難曲折的長河,長期在特殊環境裡隱忍和適應。
中評社香港10月22日電/“現在是最好的時代。”77歲的胡定邦說。
中國廣播網報道,身為緬甸曼德勒明德華文學校的校長,他剛剛隨緬甸華文學校校長訪問團訪問了中國。2011年8月,緬甸明德文教會23所華文學校的老師在國內一家企業贊助下集體到昆明接受了培訓,這是緬甸華文教師首次大規模到中國接受教育培訓。同時,國內一家慈善基金會還向明德文教會捐贈了一批國內教材。
儘管杯水車薪,影響有限,但“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胡定邦感慨。
過去50年,受緬甸國內政治和緬中關係的影響,華人在緬甸備受打壓;緬甸的華文教育也經歷了一段極其幽暗的時光。由於失去合法身份,只能以其他身份為掩護,在夾縫中摸索求存。
但為了子女不忘中華文化傳統,緬甸華人堅持自辦華文教育,可謂是殫精竭慮,歷盡艱難。
教育是政治的折射,觀照緬甸華文教育與緬甸華人的命
歷史可曾忘記?
緬甸的華文教育曾有過一段興盛。
1948年緬甸獨立之初,在緬甸居住的華人已達數十萬之多,緬甸境內華人創辦的華文學校也達兩百多所。規模最大的仰光華僑中學占地數百畝,每逢年末春節,仰光華人都要在該校舉辦規模盛大的游園活動,內容豐富、游人如織,成為一時之勝景。
少數民族武裝叛亂和政局動蕩,進入到1962年,軍方趁勢推翻了民主政權,上台後的奈溫軍政府實施“緬甸式社會主義”政策,宣布“緬甸教育由國家承辦,不允許私人辦學,任何補習班不得超過19人”。
這場借社會主義為名推行的強制緬化運動,讓緬甸原本蓬勃的華文教育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一夜之間,緬甸國內兩百多所華文中小學被強行關閉和收編,變成政府公立學校,只能教授緬政府頒布的統一緬文教材。
受中國國內極左思潮的影響,在學校被收編為政府公立學校後,仰光華僑中學的師生仍堅持佩戴毛主席像章,呼喊革命口號。
這恰好為不斷膨脹的大緬族極端民族主義排外情緒找到了宣洩口。在陷於國內少數民族紛爭的軍政府授意和支持下,軍方人員扮作暴徒,呼喊“紅中國人滾回去”的口號,對華人團體和家庭進行了肆意屠殺和洗劫,甚至滇緬抗日遠征軍在緬墓地也遭毀壞,釀成1967年緬甸排華流血恐怖事件。
1967年6月爆發的排華事件發生後,大批華人和其他少數族裔逃離緬甸或者逃往山區,中緬外交關係近乎斷絕,留在緬甸的華人則受到軍政府的重點監控。“地圖上,每個華人的住所都單獨做了紅色標記。”胡定邦回憶說。
此後緬甸換發身份證,華人只能拿到綠色的居民證。與紅色國民證相比,在從業、購買不動產、外出等諸多領域均受到限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二等公民”。
華文教育也受到了更嚴厲的政策限制: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彼時,緬甸華人幾乎不敢公開說華語,見面不敢互打招呼。
火種猶存
排華事件令緬甸華人噤若寒蟬、人人自危之時,離排華事件中心稍遠,受波及相對較小的緬北地區,為了保存華文教育,延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些在緬華人做了勇敢的努力。公認需感謝三個人。
一個是“鴉片大王”羅星漢;一個是創辦明德文教會的劉炳宏;另一個是曼德勒孔教學校的校長吳中庸。
羅星漢乃緬甸果敢地方武裝首領之一。果敢本為緬北邊境一個明末漢族移民後裔聚居的土司縣,1959年緬政府取消土司制度引發少數民族武裝叛亂,果敢也陷入長期戰亂之中。奈溫政權上台後推行緬化政策,將“果敢”這一特殊稱謂強制賦予該地區華人,遂正式成為緬甸少數民族的一支。
戰亂之時,羅星漢以有利社會穩定為由,征得緬政府同意,在果敢地區興辦華文學校,讓族人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緬甸推行國有化和發生排華事件後,上級行政長官也多次要求他關閉華文學校,而他以辭職不幹相要挾,得到了地方軍事首腦的干預和默許;“我就是覺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應該讓族人傳承下去。”已經76歲的羅星漢說,華文教育遂以“果敢文”為名得以一脈幸存。
有宗教背景的劉炳宏則趟出了另一條路。他找到緬甸的佛教領袖,拿到了准予用華文教授佛經的批文。於是,在佛堂護佑下,劉炳宏在臘戌開辦了“明德五戒佛經學校”,這一方式也成功突破了緬政府“補習班人數不能超過19人”的政策限制,被緬甸後來開辦的華文學校紛紛效仿。
曼德勒孔教學校即是其中之一。其創辦者吳中庸原為緬甸光華中學的負責人,在光華中學被國有化後,他冒著被抓的風險創辦了“孔教學校”,而他更大的功績,是為學習華文的華裔學生找到了出路。
在中緬關係近乎斷絕之時,吳中庸借用台灣的關係,得到了台灣當局對緬甸華文教育的支持。台灣向緬甸華文學校提供了教材和師資培訓,並且每年針對緬甸學習華文的華裔學生舉行專門的聯招考試,成績優秀者即可拿到獎學金前往台灣就讀大學。
那是一個極其幽暗的年代,一息尚存的華文教育生存艱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明德學校甚至需要靠春節老師帶著學生挨家挨戶拜年,或者搞一些表演活動募資方能維繫。
此外,還要經常遭遇軍政府的突擊檢查。以佛經為名教學的華文學校,華裔學生手邊都會放一本佛經以備不時之需。即便如此,在一種延續中華文化傳統的信念支撐下,緬甸華文教育的火種還是保存了下來。
隱忍和適應
1988年後,奈溫政權被推翻。與此同時,隨著緬共解體,中國對緬外交政策的變化,中緬關係也逐漸改善。
在這一背景下,緬甸華人以長期對極權體制的隱忍和適應,左右逢源,逐漸在緬甸的玉石等工商業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
1990年代,在緬甸政府的“默許”下,華文學校如雨後春笋,以佛經學校、電腦學校等各種名義在緬甸各地重新創辦起來。年華漸老的華文教師紛紛重回學校,甚至義務教學。在一些華人逃難的山區,也能聽到華裔孩子讀習中文的朗朗讀書聲。
由於只是補習性質,緬甸的華文學校只能利用政府學校的課餘時間授課。華裔學生因此學業極為辛苦。早上6點就必須趕到學校上課,到8點再去緬文學校;等到下午3點緬文學校放學,又回到華文學校上課至5點半。而每年5月至7月緬文學校放假,華裔學生卻要在華文學校開始全日制的課時。
但在父輩的影響下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堅持到華文學校學習華文的華裔學生日益增多。許多從華文學校畢業的華裔學生也成為了傳播華文教育的種子,回家後便在當地辦學,教授華文。
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經濟體的強勢崛起,中緬貿易也日益頻繁;漢語熱席捲全球,華文教育在緬甸也日漸受到重視。雖然依舊未能取得合法身份,但已是半公開化的存在。不少緬族人包括僧侶都來學習華文,甚至連緬族高官都將子女送到華文學校。“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胡定邦說。
但在排華事件中衝擊劇烈的仰光,華文教育消失了30年,仰光三四十歲的華人幾乎都不會講漢語,對中華文化更是一無所知。但在華文教育得以存續的緬北,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卻得以保存。
8月,明德文教會數十位年輕的華文教師在國內一家企業的贊助下得以前往中國接受培訓。他們大多是在緬甸出生、成長的第三代華裔。出發前,他們聚在一起唱起了在緬甸華文學校廣為傳唱的歌曲《我是中國人》:“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傳統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
亟待實現的一個夢想
2000年,台灣民進黨贏得選舉,開始八年執政,也中斷了對緬甸華文教育的八年支持。
經濟崛起的中國大陸開始取代台灣,對緬甸華文教育進行扶持。但中國國家漢辦(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僑聯、僑辦等部門採取的是另一套模式。
曾經的前車之鑒,以及中國現在奉行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政策,使得在對待“海外華文教育”的態度上,中國官方要求“必須面向當地”,“尊重當地政府的正規合法教育”。
因此,中國漢辦面向海外華文學校組織編寫並提供的是一套“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模式,以教授漢語的交際工具為目的;而傳統華文教育則是把漢語作為母語,“除了要教會華裔學生掌握漢語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在此基礎上,保持並發揚中華文化情結,培養並豐富他們的中華文化人格。”
曼德勒福慶語言電腦學校是緬北地區唯一採用這套教材實施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的華文學校,“我們的特點就是以語法教學為主,把文化和語言剝離。重視語言的結構而非內容。”該校校長李祖清說,“華裔學生還是以接受緬甸教育為主,只需要掌握漢語的交際技能就可以了。”
該校教務主任林仙珍長期教學發現,這一教學模式對緬北以漢語為母語的華裔學生缺乏吸引力,但因為與中國官方“面向當地”的漢語推廣理念不謀而合,福慶學校得到了中國官方的大力扶持。
中國國家漢辦將其設立為緬甸第一所“孔子課堂”,相較而言,其他仍堅持傳統華文教育的華文學校卻日益陷入尷尬和迷茫。
它們大多使用的台灣教材已嚴重老化,其中甚至還有“光復民國”等意識形態內容;但希望得到中國國內教材,或針對緬甸華文學校非全日制教學的現狀專門編寫一套各科目教材的要求,卻因為中國官方顧慮“會對當地正規學校的教學活動產生干擾,干涉國家主權”一直未獲支持。
而民進黨執政時期,台灣面向緬甸華裔學生的聯招考試中斷,等國民黨重新上台,招生名額也銳減;而要去往中國大陸留學,則需要參加漢語言水平測試,與學習漢語的非華裔學生競爭名額。中國國內大學針對留學生收取的高昂學雜費,也非緬甸普通華裔家庭所能承受,因此,緬甸華裔學生出國深造的機會銳減。曾有華文學校向中國官方提出,能否仿效台灣,面向華裔學生組織單獨考試,並提供獎學金,但同教材問題一樣,未獲回應。
事實上,由於緬甸華文教育仍處於“非法”狀態,這些扶持都仍是地下狀態,“只能做不能說”。華裔學生去往中國留學的學歷也得不到緬甸官方的承認;新政府上台後,大緬族主義的政策未有實質改變,緬甸國內對華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歧視也未消除。
一位2011年剛從昆明醫學院畢業的華裔學生回到緬甸發現,由於緬甸不承認中國學歷,她無法取得在緬甸行醫資格。而另一位在緬甸大學法律系畢業正在律所實習的華裔學生則遭遇了另一種尷尬:由於持的是綠色居民證,他被告知,他不能從事律師職業或者成為法官。
同時,大量中國企業湧入緬甸後,價值觀的不同讓雙方糾紛和摩擦不斷。“雖然已經走過了最黑暗的時代,但現在還不是緬甸華文教育的春天,”明德文教會一位董事說,“在緬甸實現真正的政治轉型和包容的民族政策以前,緬甸的華文教育仍需要自力更生。”
為了華文教育的長期存續,明德文教會的幾位董事正謀劃利用緬甸准予私人辦學的政策,在緬甸開辦一所職業學校,為華文學校培訓教師。“這是我們亟待實現的一個夢想。”他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