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684510.shtml
管制租稅競爭以解全球化難題
【經濟日報╱社論】 2011.10.30 02:45 am
美國負債上限及歐洲一些國家負債過多的問題,使全球經濟危機再現;歐債問題的解決方案反覆爭論,雖已獲初步結論,但過程中造成市場持續波動,未來仍可能再現變數;抗議所得分配不公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更是延燒全球,國際經濟顯然遭遇很多重大的困難。這些重大困難一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在本報專欄所指出,必須一方面解決短期的直接危機,另一方面也要做長期結構的改革。然而,長期結構的對策甚至問題所在,仍然很少人注意;例如財政是各國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但如今財政卻成為長短期都難逃的問題,而全球化的競爭卻讓各國很難解決。
依末日博士羅比尼(Nouriel Roubini)所言,全球多項動盪的起因是全球的權利日益向經濟、金融和政治精英集中,勞工和中產階級面對高失業和低就業感到前途茫茫。羅比尼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中國和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大量的人口加入全球勞動大軍,壓縮了已開發國家低技術藍領及可外包白領工作的數量和薪酬;科技革新使贏家通吃;開發中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擴大,以及累進稅率的降低等。這些全球化造成的問題,各國常以降低稅率、鼓勵窮人借錢、政府提供免費服務和社會福利,以及擴大公共建設等方法來解決,結果就使很多國家負債累積到難以持續的水準。
馬丁沃夫也指出,有些國家如愛爾蘭雖然原先負債不高,但在全球化浪潮下大量依賴外來融資支撐政府和國民的赤字,甚至支撐泡沫經濟。因此,當外資乾涸和泡沫破滅時,政府必須花大錢來收拾善後,結果財政問題也變得更為嚴重。
全球化造成這些所得分配惡化及政府債台高築的主因,是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推動並未經過仔細的規劃,而是由少數精英特別是資本家和金融業在推動。早在上世紀末,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即曾強烈指責金融業為私利而推動對多數人有害的自由化。學理上,自由經濟並不是完全自由放任,至少要有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合理遊戲規則;一項變化即使長期整體來看是好的,也常有一部分人會受害,短期更常有很大的成本而讓更多人受到更大的傷害。這種種問題都要靠公共力量解決。
國內遊戲規則通常由政府訂定;有人得利、有人受害的情況,以及長短期利弊的差異,通常也由政府提供補償。因此,國內自由市場經濟的運作還算符合學理的期待。然而,全球的政府並不存在,早在40年前經濟學家金德柏格(Charles Kindleberger)即指出這個問題,但幾十年來全球化的進展,卻仍多是自由化而未搭配必要的全球性規範或遊戲規則。因此,全球化的利益常被少數人取得,而獲利的人也未依經濟學理論的假設,拿出一部分利益來補償受害的人。這使全球化造成的不公平現象更為嚴重。
多年來,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並未積極解決這種缺乏全球規範和全球政府的問題,各國多用國內政策特別是財政手段來「自力救濟」,反而造成現在的財政問題。從國內財政來看,加稅特別是對富人加稅,應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然而除了選票顧慮,各國也都擔心,加稅會使資金、企業及人才外流到以低稅率吸引這些資源的國家。其實,也就是各國間的租稅競爭使各國對高所得者一再降稅,使稅制更不公平。
所以,為了降低全球化造成的不公平及財政問題,聯合國及世界貿易組織(WTO)應更關心全球化造成的所得分配及調整成本問題,並研擬更合理的全球規範,特別是儘快研擬管制各國租稅競爭的國際規範。
【2011/10/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