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競爭時效緊迫,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觀察,許多企業的獲利下降,等不及培養人才,就先到國外找人。
2.不論挖角或延攬當地人才,企業向國外「借」資源的方法,能不能成功,在於是否有整合能力的領導階層人才。
3.「現在台灣要的不是去打仗的,而是去領導,去整合國際資源的人才,是要去管理國際人才的人,」施振榮點出,比如文化背景、當地人不服從領導等,在在考驗跨國管理與整合的領導人。
原文網址
http://cwef.cw.com.tw/2012/article/article95.aspx
【精采議程延伸】國際人,才是未來
作者:藍麗娟/出處:天下雜誌333期
全球化加速資訊科技的流動,企業跨界競爭,越界搶地盤,國際疆界愈來愈模糊,面對加深的競爭與不確定感,愈顯企業領導人的重要。
當前,台灣企業普遍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難題——人才。
其一,找不到接班人。
其二,國際營運人才不足。
原因與台灣企業歷史尚短,產業發展模式息息相關。
先談接班人。台灣企業不若日、美企業動輒一、兩百年歷史,沒有完整的接班經驗可堪學習。但是,當前不少台灣標竿企業動輒創辦超過三十年,如果想要成為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接班人的議題已經相當緊迫。
接班人議題,對美國企業來說一樣迫切。根據翰威特人力資源顧問公司二○○五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有八五%的卓越企業從公司內部拔擢CEO,但是,卻也有四○%的受訪公司坦承缺乏接班人計劃。
光有國際觀還不夠
再談國際營運人才。台灣企業過去以國內市場為主,製造業做國際代工,也是躲在產品背後,不用面對終端消費者。
但是,全球化風潮與微利競爭一擠壓,台灣企業往微笑曲線兩端的國際行銷之路力爭上游,一到歐、美設據點,卻赫然發現,人才光有國際觀還不夠,真正派上用場的,是具有國際營運實戰經驗的人才。
「台灣企業的真正挑戰,是組織的能力和人才的能力無法配合一起轉型,」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說。
企業很著急,然而,國際化卻需要時間。
早在四百多年前,歐洲人到東方設立東印度公司,歐洲就開始國際化。身處資本主義強權的美國企業,在五十多年前也開始國際化。而台灣最早到國際上打品牌的宏碁,國際化的歷程不過一、二十年,儘管是台灣最早培養、運用國際人才的企業;在國際市場用對策略、開花結果,也是這兩年的事。
「國際化人才會永遠不足。因為企業一直有需求,才會不足;就像美國總是喊軟體人才不足一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
國際化人才不足,因為養成困難。「國際化人才的養成是最久的,因為他在國外面對的是不確定、不熟悉的環境,」施振榮說。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認為,這種人必須是「有創業精神的領導人」,在不確定的異國環境能自己領導方向、激勵自己與別人,因應狀況。弔詭的是,具有創業精神的領導人在台灣本來就少見。
施振榮提醒,台灣企業要國際化,要先找一個利基市場慢慢做,不要像宏碁以前那樣兵沒練好就出去打硬仗。「這是長期的、要時間的,非常有策略的,不能匹夫之勇,」他以過來人的身分說。
跨國管理與整合能力最重要
一些標竿企業已經有警覺,開始培養國際領導人才。
為了培養高階團隊的視野與國際觀,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請羅益強擔任獨立董事,固定開會分享,讓二十位一級主管學習國際化策略。
然而,競爭時效緊迫,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觀察,許多企業的獲利下降,等不及培養人才,就先到國外找人。
不論挖角或延攬當地人才,企業向國外「借」資源的方法,能不能成功,在於是否有整合能力的領導階層人才。
「現在台灣要的不是去打仗的,而是去領導,去整合國際資源的人才,是要去管理國際人才的人,」施振榮點出,比如文化背景、當地人不服從領導等,在在考驗跨國管理與整合的領導人。
而具有國際整合與營運能力的人才難尋,當蘭奇為宏碁立下戰功,宏碁為他封侯加勳,就是一堂企業留才的重要課題。
回歸問題本身,不論培養接班人或國際人才,台灣企業如果想要經營成百年企業格局,那麼,從挑選人才開始,就要思考未來該如何運用、培育、照顧與發揮人才。
「經理人的素質與數量,是企業唯一有效的競爭優勢,」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