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11-29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對照地圖、重疊地圖,翻新你對世界的想像

摘錄自大是出版《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0121#catalog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對照地圖、重疊地圖,翻新你對世界的想像

Le Dessous des Cartes

作者: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薇珍妮.黑頌、法蘭克.提塔特
原文作者:Jean-Christophe Victor、Virginie Raisson、Frank Tetart
譯者:李佳蓉、張凌虛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6572
裝訂:平裝



世界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看懂全球局勢的第一本書

內容簡介
========================
  L’Academie Charles Cros Award查理.克羅斯學院大獎(相當於美國的葛萊美大獎)
  Prix Encyclopadia Universalis世界百科年度大獎(法國教育部認可) 雙重肯定

  當冰島的火山影響了台灣精品業、希臘金融危機,影響了台幣匯率,你怎能不知道現在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15年來,本書內容影響、甚至塑造了歐洲人的世界觀。在台灣、大陸、日本,原本只有少數懂法文的菁英份子能吸收,現在你再也沒有知識障礙了。

  進入本書官網,你將看到來自美國、韓國、新加坡、愛爾蘭、摩洛哥、黎巴嫩……全世界各地讀者觀眾的肯定與讚揚。

  你知道嗎?

  .巴拿馬祭出什麼樣的好處和優惠,讓長榮集團願意將船籍設在那裡?

  .模里西斯號稱「避稅天堂」,它為什麼能吸引大家把祕密帳戶(包括阿扁)的資金放在那裡?

  .迪亞哥加西亞島,一個沒沒無聞的印度洋小島,為什麼查詢國際電話國碼或費率時,一定會看到它?

  .說到ECFA,許多人把它形容的像是美墨之間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那麼好。NAFTA 乃至於延伸到南美FTAA,內容是什麼?

  .布吉納法索是台灣在非洲的邦交國,也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為什麼你得注意它?這個國家貧窮的原因是什麼?

  .沙烏地阿拉伯是台灣最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但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使它的情勢不穩定,影響石油生產?

  .究竟中國做了什麼,讓西藏人寧死也要反抗?

  .喀什米爾羊毛很有名,但喀什米爾地區問題很多,為什麼會嚴重到引發中印、印巴之間的戰爭?

  .中國特地建了一條緬甸到雲南的輸油管,除了不想被英美艦隊箝制石油的海上航路,也跟台灣有關?

  .賓拉登被美國認為是911事變的主謀,但是,將他培養出來的單位就是CIA。為什麼會這樣?

  遙遠歐洲、非洲或中東發生的事情,你千萬不可以認為跟自己不相干!

  現在的世界情勢變化,早已不受國境和距離的限制,影響範圍也不只限於發生地點的周遭。像是智利大地震,導致紙漿停產,造成國際紙價狂漲;非洲索馬利亞海盜猖獗,包含台灣在內的多國船隻受害,不只影響航運時間,還推升了保險費用;冰島火山爆發,火山灰瀰漫全歐,不只阻絕了歐洲的空中交通,連亞洲都在擔心形成健康威脅。

  因此,想瞭解世界情勢,除了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之外,還得對發生地點深入瞭解,才能知道背景因素跟歷史遠因。而這就是地緣政治學的觀點。

  本書原來是法國與德國合作,在公共電視頻道上播出的節目,從開播以來即得獎連連(請參閱維基百科),○八年以最新內容整理成書,由三位法國著名學者聯合撰寫,在法國上市之後即榮登暢銷排行榜。本書以地圖為媒介,逐一分析美國、歐洲、非洲、亞洲等區域發生的紛爭及其成因,近代發生的重要事件,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字,而是來龍去脈條理分明地呈現在你的面前。你對世界政經情勢的疑問,這本書都能提供答案。

  *本書原為法文著作,日本版已加以改寫並更新內容,因此中文版以日文版內容為主。

作者簡介
======================================
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Jean-Christophe Victor)

  法國地圖與地緣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薇珍妮.黑頌(Virginie Raisson)

  法國地緣政治學及國際關係論專家

法蘭克.提塔特(Frank Tetart)

  法國地緣政治學博士。地緣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譯者簡介
==================================
李佳蓉

  輔仁大學日本與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

  譯著有:《好主管不該教員工》、《唸了大學,然後呢?》、《茶水間的數學思考》、《職場英語,這樣活用才對!》、《3天讀懂韓國》、《現在,該進場了嗎?》(以上均由大是文化出版)、《幼兒數學啟蒙遊戲》(新手父母出版社)等書。

張凌虛

  出生於台灣彰化。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日本文學與商業類書籍。曾譯有多本小說及學術著作,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兼具的日文譯者。



目錄
========================================

前言 眼前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第一章 美洲大陸邁向世界霸權之路

美國的外交政策

「美國人的美國」
用大砲推廣貿易和民主
美國領土的形成過程
美國介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南北戰爭
沒有領土的敵人
新邪惡軸心?
軍事戰略的瓶頸

迪亞哥加西亞島──航空母艦之島

由中繼港變成軍事基地
讚到不可能放棄的戰略位置
查戈斯島民要回家
從印度航路中繼點到美國的戰略樞紐

巴拿馬運河──美國的航道?

穿越巴拿馬運河的驚奇之旅
沒完沒了的介入
和邁阿密別苗頭
擴大運河,缺錢
毒品、洗錢、世界第一的貧富差距

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從阿拉斯加到火地島

巴西──南美洲的新興大國

三大差距
發現巴西,純屬偶然
外交扮帶頭大哥

拉丁美洲──原住民勢力再起

美洲原住民祖先來自亞洲
掙脫出社會邊緣
政治上崛起
影響政治安定,所以不受歡迎?

格陵蘭──海豹文明

第二章 歐洲與俄羅斯,表面合作與私下競爭

歐盟──歐洲版圖應該繼續擴張嗎?

歐洲的邊界到底在哪?
土耳其屬於歐洲、還是亞洲?
為何這麼多國家想加入歐盟?

加里寧格勒──位於歐洲的俄羅斯「島嶼」

波羅的海的「香港」?
可能成為非法交易中心?
加里寧格勒的發展可能

巴爾幹半島各國──處於戰爭與歐洲的夾縫之中

馬其頓——國名有問題?
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聯合組成的國家會再分裂嗎?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內部非常不安定
巴爾幹半島能長期維持安定嗎?
位處歐盟的邊緣

俄羅斯──仍想維持帝國主義?

獨立國協內部的不滿
與美國該怎麼合作?
與歐盟關係緊張?
俄羅斯東正教發聲
俄羅斯領土的形成過程

輸油管牽扯出的勢力糾葛

摩爾多瓦──歐洲的邊境地帶

不被承認的國家
摩爾多瓦該向左走?向右走?
對歐盟的期望
摩爾多瓦的前世今生

烏克蘭──邊境之國回歸歐洲?

老大哥俄羅斯
與歐盟愈走愈近
烏克蘭=邊界
夾在NATO與美國之間

第三章 中東為什麼會變成世界的動亂來源?

問題如麻的中東

從鄂圖曼帝國解體說起……
英法的影響力
用石油和天然氣呼風喚雨
不受歡迎的新鄰居以色列
美國介入
什麼是「大中東構想」?

石油──石油與人類的緊張關係

石油還能使用多久?
影響石油行情的新因素
1973年到2005年的石油市場
用再生能源解套?

沙烏地阿拉伯──唯一的石油君主國

政權的兩大支柱:石油和伊斯蘭教
聖地和聖戰
兩個致命弱點
君權與人權拔河

伊斯蘭教──過於單純的地圖有玄機

從統計數字看伊斯蘭教,有盲點
OIC可以整合全世界的穆斯林嗎?
法律體系差異大
伊斯蘭各教派大不同
伊斯蘭教的「宗派」

埃及──不太工作也有大量收入的國家

歷史,豐富的觀光資源
尼羅河,農業發展的根源
蘇伊士運河,通行費收到手軟
戰略性位置,美國不斷金援
恐怖攻擊,陷入惡性循環

巴勒斯坦的領土──巴勒斯坦會變成怎樣的國家?

未來的巴勒斯坦國領土還存在嗎?
安全牆?隔離牆?
以色列難以割捨的地區

耶路撒冷,一個城市、兩國首都?

伊朗──中東的「中心」

伊朗為什麼不放棄核武?

庫德族——沒有國家的民族

第四章 非洲會一鳴驚人嗎?

獨立自主的非洲──非洲新夥伴發展計畫(NEPAD)

NEPAD計畫最想投資的領域是?
非洲自立的願景
NEPAD計畫的重點建設

布吉納法索──布吉納法索窮得沒道理?

塞內加爾──瓦德總統帶來的轉機

經濟發展的阻礙來自宗教?
殘破的運輸網絡
與鄰國關係多阻礙
卡薩芒斯訴求獨立的原因

模里西斯島──印度洋上的小龍

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方向
成為免稅天堂
脆弱的經濟模式?

第五章 該如何解讀亞洲呢?

巴基斯坦──領土沒分好,問題不斷

為穆斯林而建的國家
核武發展的連鎖效應
對阿富汗的矛盾做法
喀什米爾衝突

印度──發展為強國的野心

多樣化的語言及宗教
經濟發展受限於能源
從生產紅茶到製造人造衛星
開始與中國交好
仍與貧困奮戰

中國.天下之國──(一)空間與時間

中國.天下之國──(二)中國的現況

中國的民族

中國.天下之國──(三)向外的「大躍進」

能源永遠不夠用
怎樣確保能源供應?
中國對外尋求能源及礦產

拉薩──自主性遭中國剝奪

日本國土

自然的束縛
「雁行」經濟
尚未解決的海域問題

第六章 戰爭的邏輯

紛爭──戰爭方式及其理由改變了嗎?

正義的戰爭,真的存在嗎?

壓制
人道救援
軍事介入
阿爾及利亞:國際社會選擇「放任不管」
蘇丹南部:受到政治利用的援助
阿富汗:政治宣傳的輔助

恐怖份子的棲身之處──暴力的邏輯

愛爾蘭共和軍
恐怖活動不是新戰術?
恐怖主義與伊斯蘭主義
是恐怖份子還是英雄?
恐怖主義的四大目標
媒體推波助瀾
威脅已擴展到全球?

核武擴散──風險有增無減

《禁止核武擴散條約》
核武危機再現
北韓的威脅
伊朗與核彈

車臣──下一個巨大的火種

讓車臣人民團結起來的原因
不屈不撓的山岳民族
既非俄羅斯也非蘇維埃
從獨立到戰爭
由一種戰爭到另一種戰爭
被遺忘的戰爭

哥倫比亞──預測世界毒品戰爭的未來

暴力的源頭是什麼?
卡斯楚的影響與毒品
毒品.犯罪黑白無間

象牙海岸──為什麼一個國家會分為南北兩邊?

象牙海岸的經濟奇蹟
政經危機

阿富汗──為何此地會成為戰場?

巴基斯坦的聖域
普什圖人VS北方民族
美國、阿富汗與中亞
尋求政治穩定,還很困難

第七章 經濟發展造成的問題

將全球經濟地圖化

貿易造成的爭執
金融和資訊的流通,改變了人口分布現況?
人口集中大都市的風險
經濟新國界

國家的富裕與貧窮──隱藏在數字背後的是什麼?

世界能夠自給自足嗎?

FAO的警報系統
技術層面來說,世界可以自給自足
戰爭──饑荒的首要原因
惡化中的水資源分配
不均衡的農作物分配

健康,不平等──隱藏在平均壽命背後的事實

健康指標
健康的「關鍵要素」
顯而易見的不平等

拯救緩刑中的地球──抉擇時刻

要經濟?還是環境?
濫墾與沙漠化
先進國家也有沙漠化現象
不能放任不管!
森林破壞的原因——以巴西亞馬遜平原為例

瀕臨危機的海洋──真正的犯人與表面上的犯人

貿易帶來的污染
歐洲的重油污染減少了?
如何對抗污染?
歐盟強化海洋安全措施
徹底改變想法……
對抗污染最前線的波羅的海諸國

土耳其的巨大水壩──水資源成了政治問題

GAP計畫造成的問題
幼發拉底河的緊張狀態
未來會發生水資源戰爭?
水是敘利亞的免死金牌?

加州──美國夢的終結

經濟出色
水資源嚴重不足,影響經濟
生態學者的主張正確?
加州的水源

幾內亞灣──開發石油?還是保育海龜?

海龜產卵與保育
領土糾紛
石油開發權之爭
維持生態或是遭受污染?

西北航路──新的海上航線

渥太華對上華盛頓
氣候暖化帶來的經濟效益
融解的浮冰
新的國際航路
防衛力量不足

氣候暖化──透過冰可以了解未來?

這本書的誕生……

試讀
=================================
前言

眼前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2001年9月11日,全世界透過即時新聞,親眼目睹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遭到兩架飛機撞擊後,一個小時內倒塌傾斜的畫面。但是,在我們看到如此恐怖畫面的當下,是否清楚了解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地球好不容易才從冷戰的桎梏中解放,而且新科技的發明讓資訊可以更自由、更迅速地傳遍全世界,但相對地,世界現狀卻變得更加混亂,讓人更難全盤掌握。每一天都發生層出不窮的事件而且錯綜複雜,想釐清一切,就必須理解那些事件之間的關係,解釋它們代表的意義,了解輿論之後,才能探討世界現狀……但現今的人們根本沒有這麼多時間。

  畫面充斥反而造成問題。原本畫面是用來協助思考的,但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影像所帶來的恐怖及興奮情緒,因而失去了批判精神、失去了思考力,也逐漸失去了察覺的知性。

  知性,是指辨別是非與解釋剖析的能力。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培養讀者的知性,讓讀者可以利用知性探求事實,找出全世界發生的每個事件所蘊含的意義,然後像馬可波羅將自己的旅遊見聞寫成遊記那樣,將來自各方面的龐大知識整理成自己的「見聞」。

  與時間、空間息息相關

  世界各地發生的所有事件,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都絕非偶然。就像911事變,假如我們去思考事件前後所發生的事,便能推測出嚴重性,根本不需要急著知道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但是,我們的訊息管道,也就是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我們只能默默地全然接受,也無法找到其中的相關性,這時,能夠賦予這些「新聞」一貫性意義的,就是歷史與地圖了。

  地點影響到所有事件的發生,事件接著影響個人或團體的行動,然後再發展出下一個事件。所以,對於找出事件與發生地點的關係、分析整體事件的樣貌,地圖都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

  會發生的事件通常都有前例,而且大都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事件會再次出現,有時甚至會成為下一個事件的發生原因。因為我們的決斷與行動,都會反應出過去的精神性遺產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也因此,如果要解釋事實、預測未來,自己就必須置身於歷史的洪流中。

  站在對方的論點思考

  然而,歷史和地理都不屬於嚴謹的學問。世上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確認歷史現象,也不能正確地重現歷史,而且人類對事件的認知或印象,容易受到發生的地點和時間左右,因此,在分析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時,必須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從歷史、地理、政治等層面,同時去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以及所秉持的論點。

  比方說,日本製作的世界地圖會以日本為世界中心,而歐洲製作的地圖則以歐洲為中心。所以,在分析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局勢時,就必須將地圖的中心放在北極,使美國與舊蘇聯直接相鄰,方便我們去探討。

  以執政者的角度看問題

  一國的最高執政者,不論是面對國土紛爭、能源供給或開發問題,都應該優先考量國家利益,但是當國家利益和理想互相衝突時,就只能在兩難之間做出決定了。因此,在分析有好幾個選項的問題時,不能站在評論家或記者的立場,而必須試著站在執政者的角度去看事情,如此一來,問題的癥結點就能一目了然,對分析的過程也有幫助。堅持只從固定立場看待事情,反而會造成分析的盲點,例如西非幾內亞灣沿海各國,被迫在保護海龜和開發石油之間做出決定,就是因為牽涉到錯綜複雜的政治問題造成的。

  原因不能只知道,還必須理解

  本書也是進行了「地緣政治學之旅」而得到的成果。

  我們在第一部「世界現狀」中,嘗試回到初衷,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長時間觀察世界局勢的演變。

  而觀察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分別探討南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洲的個別局勢,然後再歸納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看清整個世界,以及牽動世界局勢的因素。因為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獨自的歷史、地理及文化背景,而且也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例如: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是否因中國政府的強行介入,就喪失了宗教上的獨特性?還有,非洲的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為什麼會陷入貧困?這些問題的歷史淵源,以及足以解釋現狀的主因,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出來。

  我們會特別舉出格陵蘭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等只有少部分國家關心的地區,是因為這些地區和社會、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關聯。

  第二部「未來可能的發展」裡,特地介紹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歐洲,知識份子因物質及精神的滿足而洋洋得意,沉醉在和平氣氛裡,看不到任何緊急事態的預兆。希望讀者看了此段歷史後,能做為今後的借鑒。

  身處現代的我們,是否也和前人一樣看不見世界發出的警訊呢?還有,即使聯合國、歐盟已經創立,是否就能阻止新興的國家主義者或軍人的暴行呢?我們將在第二部裡試著解答這些問題。

  另一方面,現今世界正面臨著地球暖化、「文化衝突」,以及前所未有的愛滋病蔓延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可以看到先進國家無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也看到復古主義的推展趨勢。這些現狀在在表示我們並未傾聽世界發出的警訊。

  事情都已走到這個地步,卻一點也看不到我們人類試圖改變掠奪式生活形態的意圖。我們依然毫不關心那些在泥沼中掙扎的國家,仍舊企圖建構一個適用於全世界的價值觀。如此一來,我們也變得和前人一樣,只是在重新建立一個「唯一正確」的體制,然後強迫各國遵守而已。但這麼做只會讓我們樹立新的敵人,或是將尚未出現的東西視為假想敵而已。

  第二部的內容是解析全世界的健康、戰爭或恐怖主義相關的「既定概念」。

  全球化不僅造成政治及經濟問題,也讓基因重組、禽流感、愛滋病蔓延、酸雨、海洋與土壤的污染、地球暖化、移民……等等問題浮上檯面。而且這些問題都已嚴重到無法依靠單一國家組織來控制、解決的地步了。本書也針對這些問題,利用地圖來進行比較與分析。不過,這也令人產生一個疑問:當全球化管理愈發重要時,原有的國民國家體制是否就足以應付一切了呢?

  應用地圖的方法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在《人類的土地》一書中,曾說過自己的飛機是「幫助我理解人類自古以來所有問題的工具」。而地圖也能發揮相同的功能!

  因為地圖可以讓我們一眼看遍全世界,而且將全世界製成縮圖後,經濟、社會、地緣政治學上的現象,就會化身為美麗的線條或形狀呈現出來。

  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以先花點時間慢慢研究地圖。想從地圖上獲得隱藏的訊息,就必須來回反覆的對照地圖、重疊地圖、改變觀點,有時甚至需要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

  重疊地圖──將非洲長年飢饉或缺乏糧食的地區和紛爭不斷的地區重疊,就可以清楚知道飢饉是因為人類和戰爭所造成的。

  改變觀點──地處印度洋的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乍見之下只是個平淡無奇的環礁,但只要改變觀看的角度,就會知道那座島嶼其實是美軍艦隊重要的情報通訊基地。

  地圖的效用

  在我們定位和做出決斷時,地圖都很有幫助:它是走山路和開車時所不可或缺的良伴,現今更成為操縱飛機或模擬飛行器的道具之一;當戰略家和軍人進行作戰訓練時,地圖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就像我們不用學習如何使用圓規一樣,地圖也不需要透過翻譯,因為它已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對世界現狀所提出的疑問,地圖都能提供答案。

  另外,我們「深知」卻「看不見」的現實,地圖也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像是哪裡有石油層,以及牽涉到石油的種種問題,還有海峽通行與管理的必要性、居民的遷移、因國境分界引發的緊張關係等,都可以從地圖上看得到。

  而且地圖又可以真實地呈現出事實。當我們加快歷史流轉的速度時,地理也會跟著產生變化。像高速列車的啟用、蘇聯的解體、網路的出現、全世界恐怖組織的暗中活動等,都使地理關係產生變化。所以,地圖是知識的媒介。

  當然,地圖並不能告訴我們所有的事,而且必須使用時特別留意地圖是不是呈現出「真實」情況,尤其與政治相關的事實最容易遭到隱瞞。因為地圖是操縱輿論的最佳工具。

  地圖的使用界限

  自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以來,地圖在這四個世紀間,成為代表歐洲人特權的工具。歐洲人利用地圖,將美洲大陸、非洲大陸及亞洲各國變成殖民地,肆意侵略、佔用。

  到了20世紀,地圖變成操縱輿論的工具。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德國在1925年發行的「在大小協約國包圍下的德國」地圖,營造出德國遭受圍攻的印象。1933年掌握國家權力的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納粹黨),利用這張地圖帶給國民的印象,趁機煽動國粹主義,將擴張領土的理由正當化。

  接著,我們將1945年俄羅斯、英國與美國三國為了戰勝納粹主義,於波茨坦會議與雅爾達會議中所劃定的地圖,和現今的地圖互相對照比較,就可以發現,歐洲與歐洲人被分隔了將近50年。

  有些國家企圖「利用地圖說謊」,強迫全世界認同他們的國際權利。例如:南美洲國家智利,在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的部分書店裡,販賣國土延伸到南極的地圖,企圖將南極部分地區屬於智利的說法轉變成事實。然而,南極大陸的領土主權及請求權,已經在1959年簽訂的《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中全面凍結,而且智利也是簽約國之一!同樣地,在摩洛哥出版的地圖中,將西撒哈拉納入摩洛哥王國之中。但是這片廣大的土地自1976年脫離西班牙殖民地的地位後,並未建立一個國際承認的法定體制,而且居民正在訴求獨立或要求更大的自治權。其他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像在敘利亞的政治性地圖,以及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收藏的地圖上,以色列和黎巴嫩同時消失不見,變成地中海了。由此可知,地圖已經成為一種可以隨心所欲操縱的工具。

  比方說,想將伊斯蘭世界歸納成一張地圖時,假如根據一國擁有多少穆斯林、占人口多少比例、信仰虔誠與否、嚴格遵守教規與否等等條件來繪製,只要基準不同,地圖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也跟著不同。而且,伊斯蘭教又分成很多教派,各教派對教義的解釋和習俗也不盡相同,然而,大部分的「伊斯蘭教地圖」中,連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沒有區分,政教分離的國家和恪守伊斯蘭教教義的國家也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在不了解複雜背景的情況下,只單純繪製出地圖,根本無法反應現實情況。

  本書並未回答所有的問題。本書只是提出問題,幫助讀者思考,希望成為我們促進世界繁榮與和平的工具。



深受影響的中東

中東地區很難定義。

是要從地理上定義?還是從氣候風土來定義?
或者應該從民族、宗教,甚至是政治體制來定義呢?
不論是從1919年鄂圖曼帝國解體,
至2003年伊拉克獨裁政權瓦解,
或是從組建此地思想團體的人物──
哈桑‧班納(Hassan al-Banna)
〔1906~1949年。創設伊斯蘭復興組織「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
到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
中東都應該可以定義為「深受各種因素影響的地區」。
參照地圖,從長遠的歷史演進來研究此地區,
必定能夠了解這些「影響」。


鄂圖曼帝國
開創雄偉伊斯蘭帝國的鄂圖曼帝國,自1516年創立至1919年解體為止,歷時400年之久,政治上、行政上,以及軍事上帶給中東地區極深遠的影響。終結鄂圖曼帝國影響這個地區的因素,主要是來自外部。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1869年,在法國資金的援助之下(之後改由英國金援),蘇伊士運河通航。而後,歐洲列強就開始企圖掌控這個重要的貿易中心。
◎其次,面對俄羅斯一再嘗試進出地中海的企圖,歐洲各國必須搶先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
◎最後則是因為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選擇與德國同盟。所以戰敗之後,鄂圖曼帝國被英國及法國等協約國占領。

英法的影響力
鄂圖曼帝國瓦解之後,在中東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是英國及法國。當時這二大強國接受第一次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的委託,將此地納為「託管地」後,便依據發現的豐富石油蘊藏量,劃分國境線。於是石油和天然氣變成英法之外的第三種影響力,也是兩次大戰之間支配中東的原動力。

石油和天然氣
能源革命之後,石油和天然氣的影響力足以左右時勢。由於石油取代煤炭廣泛運用在全世界的工業及能源需求上,於是為此地引來了新的覬覦者,那就是美國。
美國的石油公司從1930年代開始,就在當時由英國託管的伊拉克境內,對伊拉克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資金,而加州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Socal。現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bian American Oil Company)的前身〕也取得了沙烏地阿拉伯50%的石油開採權。自第二次大戰後的1945年開始,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愈來愈大。當石油利害關係與軍事戰略計畫息息相關時,美國也成為此地區三個同盟國的強大後盾。這三個國家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及以色列。

以色列
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是中東的新興國家。這個希伯來國家在地緣政治學上,帶給周邊國家極深遠的「影響」。基於種種理由,以色列的建國並未受到敵對各國的歡迎。這從以色列和鄰近諸國共發生了四次戰爭(即第一次到第四次中東戰爭)就可以看出端倪,而且每一次都是阿拉伯軍隊戰敗。因此,以色列的存在,為中東地區帶來可說都是負面影響。
1979年是同盟關係產生變化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德黑蘭(Tehran)的什葉派教徒發起伊朗革命。這對美國以及信奉遜尼派的阿拉伯各國而言,意味著戰略佈局上出現破綻。這場革命導致伊朗的石油生產完全中斷,因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對西歐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再加上蘇聯在同年的12月入侵阿富汗,促使莫斯科的影響力日益高漲。實際上,蘇聯對巴勒斯坦、敘利亞及伊拉克政權的影響力已經夠大了。

美國介入
另一方面,美國也趁中東地區發生四次紛爭的時機,加強對此地區的影響力。
◎第一次紛爭是1980年9月,伊拉克對伊朗宣戰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發起戰爭的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的訴求有三,分別是:自己所主張的近代阿拉伯民主主義對抗回歸強烈宗教色彩的政權;自己所屬的遜尼派對抗什葉派;以及阿拉伯對抗波斯(Persia)。在這場戰爭中,海珊受到美國、法國以及諸多阿拉伯國家的支持。
◎第二次紛爭是波斯灣戰爭。這場戰爭起源於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為了不讓科威特所蘊藏的全世界9%的石油,遭到伊拉克的掌控,世界各國組成大聯盟參與戰爭。但是,美國所主導的聯合軍是由阿拉伯及西歐各國所結成的多國聯軍,且這場戰爭關係到國家利益,所以阿拉伯人民認為美國及西歐各國的介入,對阿拉伯世界是一種新的侮辱。而且他們認為美國的目的,明顯不是為了援助阿拉伯各國,而是為了石油。
◎第三次紛爭起源於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介入。這是美國為了9 11事件而發起的報復行動。此次行動,美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喀布爾(Kabul)樹立親美政權。
◎最後是2003年3月,美國對海珊所領導的伊拉克政權發動大規模的軍事作戰。這是美國為提高對此地區影響力的決策之一,只是這次直接訴諸戰爭手段。其中的理由是因為對美國來說,與阿拉伯政權間的政治性協約,自911事件後已宣告破裂,但延長石油的協約卻極為重要。



石油

依存關係與地緣地政治學
分析開採出來的石油的使用途徑,
得知5%用於工業化國家的發電上,
54%則用在運輸(汽車、飛機等)上。
從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知道,人類依賴石油的原因並不是為了燃料,
而是石油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模式密不可分了。
此外,因地緣政治學造成的緊張局勢,
以及中國與印度等快速成長中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大增,
使得石油行情不斷攀升。


利用蘊藏量來分析世界對石油的依存關係,比產量更加恰當。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時,就能清楚了解1991年波斯灣戰爭的發生動機了。當時接受聯合國委託的西歐各國──或者應該說是親歐美的阿拉伯各國與西歐各國──之所以介入戰爭,最大原因當然是不想將科威特擁有的9%石油蘊藏量,奉送給伊拉克。因為伊拉克自己本身就擁有全世界10%的石油蘊藏量了。

石油還能用多久?
問題在於,現今的石油蘊藏量還能使用多久。
關於這個問題,原則上,在2030年到2040年之間,石油並無匱乏之慮,而且即使到了那個時候,石油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時,應該還是可以繼續鑽探到石油層。儘管如此,1950年到1973年期間,全世界的石油消耗量就增加了六倍,而且往後的30年間,也沒有減少的趨勢。雖然從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後,西歐各國開始部分利用天然氣及核能來發電,確實降低了石油的消耗量,但是,急速成長中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國的石油消耗量爆增,所以總用量並沒有減少。像中國在2005年度,就用掉了全世界石油產量的5%,預計到了2030年時,將增加至20%。
也因此,石油至今仍是經濟發展及運輸所不可或缺的能源。石油交易完全是自由市場,且價格原則上是依據供需關係而定。供給方是包括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以下使用簡稱OPEC)的產油國,需求方則是以美國為首的日本、歐盟、中國等消費大國。但是,實際上支配全世界石油市場的是OPEC及最大消費國美國。OPEC成員國為了確保石油收入,會努力維持每桶(1桶=42加侖,約159公升)22~28美元的穩定價格。相對地,美國則必須確保石油供給國的安全。但除此之外,石油價格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出現影響石油行情的新因素
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影響石油行情與市場改革的其他因素,列舉如下。
◎未加盟OPEC的產油國,如俄羅斯、墨西哥和挪威的石油出口量逐年增加。此三國在2003年度的石油產量,占全世界的60%。
◎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急遽增加。中國的崛起如此迅速,也是產油國未曾設想過的狀況。
◎國際局勢的緊張,造成石油每桶價格持續上揚。像是:英美軍事介入伊拉克(2003年);產油國之一的委內瑞拉國內,查維茲(Hugo Chavez)總統實施與石油產業對立的政策;石油蘊藏量高居世界第二的伊朗,不公開核武發展計畫的內容等事件,都造成國際局勢的緊張。
◎環境問題浮現。無論是探勘階段,或是挖掘、運送到消費階段,石油都有可能破壞環境,而且大多造成直接性破壞。比方說,全世界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來自於石油。而且,針對引起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制定排放規定的京都議定書,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的眾議院並沒有簽署。

致力於發展再生能源
那麼,面對石油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該如何處理才好呢?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協助發展替代能源而已。大型石油公司已開始投資發展再生能源了,像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能源公司──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公司就投資風力能源。此外,為了未來的世代子孫著想,目前已研發出氫電池、利用潮汐漲落來發電的潮汐能發電廠,以及從植物抽取出乙醇,製成生質燃料。在巴西,生質燃料已成功驅動450萬台車。在替代能源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想法和生活習慣也會慢慢改變,生活模式改變後,經濟必須仰賴石油才能發展的想法,也應該會慢慢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


沙烏地阿拉伯

唯一的石油君主國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立國於1932年。
這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大部分都依據伊斯蘭教的教條,
伊斯蘭教的主要聖地也在此國的治理之下。
而且,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石油蘊藏量都集中在這個國家。

全世界唯一一個以君主姓氏──紹德王室(House of Saud)為國名的沙烏地阿拉伯(Kingdom of Saudi Arabia),社會及政治制度皆根源於一種契約。也就是說,沙國沒有憲法,完全依循君主制度,絕不允許政治異議。而且,國家的重要職位大都由紹德王室一家來擔任,據說承襲紹德王室血脈的王子有4200人之多。
沙國擁有的龐大石油收入,足以建立一個福利國家,而且國民的教育及健康各方面,都受到完善的照顧。因此,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即使面對貝都因人(Bedouin)等其他民族,仍然握有無上權力,所以國家可以永續長存。

石油和伊斯蘭教是沙國政權的兩大支柱
使紹德王室權力正當化的主因有二,其一當然是石油,另一個就是伊斯蘭教。紹德王室原是伊斯蘭教聖地麥加(Mecca)和麥地那(Medina)的守護者。因此,沙烏地阿拉伯自認為全國國土都是最神聖的聖地,國家就像是一座清真寺。所以,非伊斯蘭教的信仰,「基本上都是禁止的」。這使得伊斯蘭教與石油一樣,都是促使國際認同沙烏地阿拉伯正統性的原因。

獲得國際承認
就伊斯蘭教而言,每年都有將近150萬國外教徒前來聖地麥加朝聖。沙烏地阿拉伯身為境內二大聖地的守護者,因而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大放異彩,並以遜尼派的領導者自居,和什葉派的伊朗分庭抗禮。基於這些原因,沙國率先於1969年成立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OIC),透過世界伊斯蘭同盟,金援世界各地的遜尼派游擊組織〔如菲律賓、奈及利亞(Nigeria)、波士尼亞及車臣等地的游擊隊〕。
另一方面,由於沙國的石油蘊藏量世界第一,所以在國際性經濟活動中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沙國身為OPEC的創始國之一,且以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身分,參與每桶原油價格的決策工作。而且,沙烏地阿拉伯是歐盟、日本、美國及台灣的主要石油供應國。
世界第一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與世界第一的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之間,存在著非常特別的關係。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締結防衛契約,以保證石油供給來換取美國保護豐富的石油資源與王國安全。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使情勢完全改變。以奧薩瑪‧賓拉登為首的多數恐怖攻擊活動相關人士,都擁有沙烏地阿拉伯國籍,這使得華盛頓開始重新檢討與沙國間的同盟關係及信賴問題。
檢討後的結果是,美國將原本佈署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美軍中央司令部指揮中心,移至卡達(Qatar),然後將第五艦隊的司令部總部設置在巴林(Bahrain)。就中期規劃而言,駐留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美軍將縮減至數百人,以維持仍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航空設施。

沙國的弱點
但是,沙烏地阿拉伯也有弱點。石油占了全國收入的70%、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5%,這種對石油的過度依賴現象,更加深了沙國的弱點。
第一個弱點是勞動力問題。沙烏地阿拉伯的產業發展向來仰賴外籍勞工,也就是來自阿拉伯各國或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即印度半島)的勞工。這些外籍勞工占沙國總人口的25%,將近就業人口的70%。然而近年來失業率不斷攀升(2004年的失業率高達20%以上)再加上就業市場多了高學歷的沙烏地阿拉伯本國人,使得支撐國家發展的勞力結構,完全顯露出原有的缺點來。
第二項弱點是宗教問題。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半數國民都屬於遜尼派下的瓦哈比派(Wahhabi)教徒,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什葉派信徒生活在沙國的東部地區,也就是油田地帶。而且,將近40%的什葉派信徒就在極具戰略性位置的油田,從事石油、天然氣相關工作。對國家而言,這種比例顯示危險的存在,因為這就等於一半的勞工容易受到同為什葉派的鄰國伊朗的影響。
沙國東邊的伊朗,政局極度不安定;北邊的鄰國伊拉克在美國軍事介入後,前途變得非常難以預料。此外,沙國南邊與葉門(Yemen)、東邊與巴林接壤,由於這兩國近期才剛轉變成民主主義國家,這對希望能永久延續帝王制的沙烏地阿拉伯而言,自然是一種威脅。
不僅如此,沙國君主一面要求國民遵循伊斯蘭教法〔阿拉伯語稱為沙里亞法規(Sharia)〕,一面又要維持至高無上的權力,於是在政治上刻意排擠反對勢力、占少數的什葉派,以及女性,製造差別待遇,導致迫害或人權侵害等事件頻傳。
然而,由於沙國50%的人口都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所以改革對沙烏地阿拉伯當局來說,根本就是一種挑戰。2005年,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舉辦歷史上首次的地方選舉,應該會變成未來改革的契機,但必須注意的是,在這次選舉中,占據半數人口的女性並沒有選舉權。
目前對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最大威脅,就是恐怖攻擊活動。這是因為紹德王室與「異教徒」美國妥協,被奧薩瑪‧賓拉登視為攻擊對象,所以繼西歐之後,沙烏地阿拉伯成為賓拉登的第二攻擊目標。

*次大陸:(Subcontinent),指一塊大陸中相對獨立的較小組成部分。地理意義上的次大陸一般由山脈、沙漠、高原以及海洋等難以通過的交通障礙同大陸的主體部分相隔離。在英語中,此類意義的次大陸可以用來特指印度次大陸。文化意義上的次大陸可以指任何與大陸主體部分相比,具有獨特文化的部分,例如歐洲、中美洲或者中東地區。


摘錄自大是出版《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