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國際觀的好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際觀的好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03-14

《強力關係:國際學生在美求職指南》(Power Tie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uide to Finding a Job in the United States)

《強力關係:國際學生在美求職指南》(Power Tie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uide to Finding a Job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Dan Beaudry
A book that has spawned many imitations, Power Tie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uide to Finding a Job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original job search guid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lanning to work in American. Written by the former head of campus recruiting at Monster.com, and the former Associate Director of Corporate Recruiting at the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Power Ties" has been presented to thousan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over 70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 schools across country, and broadly endorsed by career counselors.

This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guide will surprise and empower you:
Why companies often resist hir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how you can motivate them to hire you.
Wh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pend too much time on cover letters and resumes.
What are the biggest mistakes international student job seekers make, and how to avoid them.
How to buil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that will get you hired, and set you up for success.

There is a reliable path to U.S. employment that has been traveled successfully by man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Learn how they did it, and how you can too!

2015-03-08

《挑戰高薪,勇闖新加坡打天下:在新加坡成功找到好工作和打理生活的全方位指南》

原作者寫:經歷越多,越讓我明白,其實一份工作能不能做好、能不能讓你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心態,以及對環境和自己的了解。所以我不希望想到國外工作的讀者像我之前一樣,被一些不客觀的資訊影響而讓自己產生負面的心態。我依然相信網路上分享的經驗與建議都是真實的,但是不代表適用於每一個人。有鑒於此,我希望能整理一份較全面、客觀的資料與觀點和大家分享,協助大家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該去新加坡工作?或是如何適應新加坡的工作和生活等問題。   

  本書前部分偏重於整理對於到新加坡工作常見的迷思,以及心態的調整教育,讓還未確定是否要到新加坡工作的讀者更能透徹思考;讓已經確定要過來工作的讀者知道要準備些甚麼;甚至已在新加坡工作一段時間後,尚未有大突破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問題可能出現在哪裡,再重新出發也不遲。
引用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2978
作者: 艾兒莎
原文作者:Elsa Tseng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5/01/28
語言:繁體中文

 「放棄22K,蹦跳新加坡」粉絲團:www.facebook.com/ElsainSG
  「艾兒莎蹦跳生活@新加坡」部落格:rutuyyu1010.pixnet.net/blog

目錄

作者序 為什麼你想到新加坡工作?

第一章 知己知彼篇:來新加坡前必備常識
新加坡簡介
Singlish小教學
新加坡十三件不可不知道的事
新加坡基本勞工法

第二章 三思後行篇:你真的該來新加坡嗎?
為什麼要來新加坡工作?
出國工作需要具備的能力
和鄰近各國大比較,新加坡適合你嗎?
破解新加坡工作與生活迷思

第三章 謀定後動篇:決定了,準備出發吧!
行前教育與準備
行前工作證準備
行前機票準備
行前預算準備
入境注意事項

第四章 謀事在人篇:如何在新加坡搶飯碗?
新加坡的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
如何在新加坡找工作?
如何尋找實習工作?
如何讓新加坡老闆看到你?
銀行開戶和稅金

第五章 成事在天篇:提升實力,面對挫折
如何獲得升遷機會?
如何面對失敗與再戰:個案分享

第六章 百戰百勝篇:異鄉生活大寶典




附錄 重要聯絡電話

2012-12-24

《徐薇英文UP學:每個小孩都能學好英文》

原文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4417

徐薇英文UP學:每個小孩都能學好英文

作者:徐薇

繪者:水腦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410349

裝訂:平裝

【2009年度百大】

作者:徐薇2010年11月01日

徐薇 / 英文補教名師、節目主持人 徐薇UP學:每個小孩都能學好英文 推薦品1 想學好英文只有唱唱跳跳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先能理解(Understand),加上不斷地練習(Practice), 建立起紮實基礎,這樣的學習才可長可久。這本書是我從事英文教學二十多年來的經驗濃縮

內容簡介

.國小英文只要玩遊戲,國中再來好好學就可以嗎?

.孩子只要能與老外對答如流,日後英文一定沒問題嗎?

.在台灣學英文,到底該怎麼學才是有效率,又能不扼殺興趣的路徑?

.孩子國中基測考出滿級分,為什麼到了高中卻一落千丈,大學學測只考了二十六?

  要孩子寫一篇「我最難忘的旅行」短文,孩子總是把「unforgettable」寫成「unforgetable」,還理直氣壯的說「明明forgetful都沒有重複t,為什麼unforgettable就得重複t!」

  孩子總是搞不懂為什麼enjoy、finish這些字後面一定得加Ving,,為什麼不能加to V?碰到這些惱人的英文,當年你的老師是否總告訴你:「這是慣用法,背起來就對了」?但徐薇老師可不會這麼說!

  以全國第二名考上台大外文系的徐薇,大學就在補習班兼課教書;加上自己從高中一路教到國小、超過二十年的英文補教經驗,讓她深切了解如今高中生經常會犯的英文錯誤,問題其實就在國小的英文基礎學習出了差錯!

  這本書延續徐薇上一本書「教小孩學好英文:徐薇的25個私房密招」後,再度透過輕鬆幽默風格,把「深學習」扎根於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報告。裡面不僅對一般家長習以為常的英語學習迷思提出反省,更舉出許多可能連家長當年都不曾搞懂的重要英文觀念,讓你閱讀後不禁大呼「原來如此」!

  提倡「先理解,再練習」UP學的徐薇Ruby,在本書中首度揭露自己累積二十年教學經驗的「U」精華,讓你一看就懂英文「為何這樣說」。有了「Understand」做基礎,徐薇希望助所有想攀登「Practice」這座高山的讀者一臂之力,讓家長與孩子能用充滿樂趣又有效率的方式,累積相當於高中程度的8000個字彙量與重要文法觀念!

本書特色

馳騁於英語補教界多年的名師徐薇,集結多年教學經驗,

提出最適合華人學習英文的新典範UP學,

為孩子釐清十大基本觀念、挑戰八大英語關卡,

讓孩子快樂學習,打下扎實的英語基礎!

連學習英語多年的爸爸媽媽也不禁大呼「原來如此」!

※隨書附贈:50分鐘DVD,徐薇老師親授,4堂關鍵文法單字課

  ★徐薇,是目前國內唯一從高中教到國小,馳騁於國內英語補教界長達二十年的名師。本書是徐薇累積二十年經驗,提出在台灣學英文的正確路徑,應該同時包含【Understand】與【Practice】兩個層面,才能讓英文程度持續UP UP一路攀升的心得報告。

  ★本書提出過去十年台灣兒童學英文的十大觀念迷思,並找出台灣學子最常混淆的八大單字與文法規則,由徐薇細說從頭,從最有趣的「比喻、故事」開始,由最根本的「Understand理解」出發,讓你不必再屈服於「這是英美慣用法」的死背強記陰影,繼續苟延殘喘。

  ★ 本書透過徐薇上「百萬小學堂」節目的例子,也強調「英語深度學習」的理念。她認為透過理解的方式,師長絕對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潛力;若我們提供孩子正確的英語學習方式,孩子不論是累積英語字彙、推斷句型結構、判斷閱讀文意上都可以觸類旁通。

  ★ 本書附徐薇親自錄製的「徐薇UP學堂」DVD,由徐薇老師示範講解她所提稱的「UP學」理念,如何應用在英文學習中。透過書籍深度解析,搭配徐薇向來生動活潑的教學風格,讓本書不僅止於觀念分享,更務實解決孩子、甚至家長長年存在的英文關卡。

  ★ 本書延續徐薇前一本長銷書「教小孩學好英文:徐薇的25個私房密招」的輕鬆風格,文字以徐薇慣用的搞笑語調呈現,更搭配KUSO無厘頭式的爆笑插畫,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中,輕鬆打通英文任督二脈。

作者簡介

徐薇

  是台灣家喻戶曉的王牌英語教學節目主持人。自1994年起至今,她主持的節目一直是台灣各大電視台、廣播電台久播不衰的常青樹。累積二十年深厚的教學經驗,如今更透過「徐薇UP學」觀念,建立一座「深學習」與「小學生」的英語橋樑。

  徐薇畢業自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後,在大學聯考中以英文科全台榜眼,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為了家計而開始在補習班擔任英文教師,大四時,一個月光是補習收入就有11、12萬元。畢業後,徐薇在外商公司工作(同時在補習班兼差教書)一陣子之後,結束上班生涯全心投入補教事業。目前為徐薇文教機構負責人,NEWS98電台「徐薇英文教室」、「週末薇薇笑」節目主持人,以及中天電視台「老闆請用我」主持人。

UP學,UP你的人生

  二十年來,如何讓學生學好英文,是我最投入、最念茲在茲的目標。英文有句話說得好:「If you do what you love, you’ll never work one day in your life.」我熱愛教學工作,不論教的是酷炫青少年還是可愛小學生,我都能從中獲得極大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是促使我不斷前進的最大動力。 我不是ABC,沒有顯赫的留洋學歷,更不是語言學博士,只想當一名稱職的英文老師。

  不過,正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出身平凡,一路在台灣接受教育,所以清楚在台灣學英文會碰到的問題,深刻體會家長「希望孩子學好英文」的渴望。 為了讓學生愛上我的課,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我的家人都知道,直到今天,我仍習慣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當靈光乍現,或者看到、聽到任何教學上可用的點子或素材,我一定趕快記下來;平常閱讀英文雜誌或小說,只要看到可以用的句子或單字,我也一定馬上寫下來或剪貼在筆記本上,以備不時之需。   

  本書中,我提出了UP學(Understand & Practice)的學習概念,主張英語學習必須先「理解」,學習才有效率,要「練習」才能扎下堅實基礎。其實,這套學習方法論,也是我二十年來一貫的教學態度與風格。

深度理解 拉近距離

  我認為能掌握Understand的稱職教師,不僅要「深度理解」英文本身,更要「理解」學生的需求,說學生熟悉的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不論蔡依林、周杰倫,還是主演「孟漢娜」、「歌舞青春」等迪士尼影集而大紅大紫的Miley Cyrus、Zac Efron等青春偶像,我都知之甚詳,三不五時就在課堂上秀一小段,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也覺得超級開心。

  在台灣現有的教育環境中,我認為唱唱跳跳學美語的教法,無法幫助孩子打好基礎。等孩子上了國中,功課重,有自己想法,家長其實難以左右孩子了。若能趁孩子讀小學階段,還聽得進大人的話時,提早讓他們蹲馬步,學習單字、文法基本功,孩子升上國高中後,準備英文才能遊刃有餘。   

  所以,我認為學習英語的黃金時期是9~12歲。2008年,我開始接觸小學生,為了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我簡直換了顆腦袋。我開始研究小學生喜歡的人事物,討論的話題,現在整個人都卡通化、電玩化了。

  為了記住「神奇寶貝」火箭隊的出場台詞,為了學會「我們這一家」的主題曲,我會刻意等在電視機前抄台詞,然後利用零碎時間不斷練習,當我如數家珍地說,「既然你誠心誠意的發問 了,那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為了守護世界的和平,貫徹愛與真實的邪惡......」看著小朋友笑開的臉,我知道他們接受了我,也接受了我教的英文。

我用UP學來教英文,我的處世態度,同樣也力行UP學。在此,也分享我的人生UP學。

  UP學,在英文教學上是「深度理解,扎實練習」,轉換成人生哲學就是「確立目標,專注執行」的行事風格。 我個性單純,不喜歡複雜的事,更不認同「騎驢找馬」的做事方式,因為無法專注,兩樣都做不好。經常有人問我:「徐薇老師,妳在大學時代就幫忙負擔家計,如今擁有自己的事業,妳究竟怎麼做到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簡化」及「專注」。可能是因為生活的考驗,迫使我追求一個「目標導向」,「注重效率」的人生。

確立目標 專注執行

  考上大學後,我一心一意要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可以說一進校門,就到處尋找打工機會。每領到一筆薪水,我都仔細記帳存下,不隨意花用,只希望趕快清償欠款。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我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結婚生子的平穩人生,但我棲身補教界,很難認識對象,所以我在畢業的暑假去外商公司應徵,尋找青年才俊,很快就透過同事介紹認識了我先生。我覺得兩人太速配啦,就決定把自己嫁掉,算是同學中,數一數二早婚的。結完婚,在先生的大力支持及協助下,全力衝刺事業。

  我的個性就是如此。一定先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充分理解自己的能耐及長處,不做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確立目標後,就專注執行,快速前進,絕不拖泥帶水。我認為這種經營人生的方式,相當符合UP學的精神。

  教書二十年,我一直非常忙碌。有長達十五年的時間,我一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十六小時,像7-ELEVEN一樣全年無休。但也因確認目標就馬不停蹄「趕進度」的個性,讓我及早打下經濟基礎。所以現在的我,才能慢慢從教學前線退下來,嘗試更多可能,例如,培植新秀,遠距教學,跨足廣播、電視主持節目,甚至還玩票演舞台劇。

  因此,UP學「確立目標,專注執行」的精神,不僅是英文的學習心法,也是我二十年來不變的工作態度,更是我踏入社會後一貫的處世風格。 我念大學時,當時社會流傳著「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句順口溜。跟我一樣念外文系的同學,不是考托福GRE準備留學,就是希望進入外商公司上班。但我仍選擇留在補習班教書,其實當時只是因為教書的工作較彈性,可以每天在中午前趕到市場,幫辛苦的媽媽收攤。誰能料到,這樣的孝心,竟讓我在補教界一待就是二十年。

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清楚自己的家境不允許我出國深造,所以對當時的我來說,在補習班任教,是份一舉三得的好工作:能發揮我的專長,因為我口齒清晰、教學活潑,很受學生歡迎;更棒的是,我排課可以避開中午時段,從容的到市場幫忙;當然重要的是,補習班薪水相較於一般上班族稍為優渥。這麼棒的工作,夫復何求?但我壓根兒沒想到,那個大二就開始上台教英文的年輕大學生,如今竟然可以在英語補教事業有一席之地。

  或許自己在英文補教界小有名氣,曾有家公司來找我,希望我能代言一套以方言來學習英語的教材。那套教材簡直匪夷所思,例如它把翹翹板seesaw聯想成「洗手」,早餐breakfast背成「不累肥死他」......對我而言,這樣的學習方式真是不可思議。 我個性直率,不相信的事物,很難說出口。我的英文不是這樣學來的,也很懷疑這套方法能否一路應用到高中、大學,所以婉謝了這家公司的邀請。

  Being good is a good business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進,這兩年我開始規劃,讓我的教學課程系統化,並與全省各地的安親班或補習班合作,以「徐薇老師的理解式教學」與「領課老師的督促練習」攜手並進的方式,幫助更多孩子學好英文。UP學,是我自己教學二十年的經驗結晶。UP學的U(Understand)能幫助孩子深度學習,免除傳統填鴨的死背硬記;P(Practice)要求孩子扎實練習,為日後的的英語自學力,奠定穩固的基礎。

  我父親從小就告訴我們:金錢固然可以買到許多東西,卻買不到他人真心的尊敬。在競爭激烈的補教界闖蕩二十年,歷經太多人生起伏,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我一直記得父親的提醒,絕不因近利而降格以求,同流合污。我只「推銷」我相信的真理,只「販售」我自用的方法,因為Being good is a good business.(好人賺大錢)。

  多年來,我一直都用U的「深度理解」來教英文,讓許多學生輕鬆跨越英文門檻;同時用P的「扎實練習」,來督促學生打好英文基本功。我真誠相信,這套「徐薇UP學」,是英文學習的最佳策略。 或許我常保赤子之心的孩子氣,很合孩子胃口。我發現,孩子會因為喜愛一位老師,進而愛上那位老師教的科目。這種影響力,年紀愈小愈明顯。每次看到孩子在我部落格上留言,說他們很喜歡上我的課,還承諾會永遠愛我,將來英文一定要和徐薇老師一樣強!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都會開心好久呢! 陪我走過多年的UP學,不論對我的人生或學生的英文學習,都產生正面且積極的影響。我誠心期待大家都能從UP學中獲益,為自己的人生價值加分。

§內文1

Unit I 十大觀念迷思篇 好方法有助於學習, 徐薇老師破解迷思,分享觀念, 英文這樣學就會好!

觀念1

快樂學習≠遊戲輕鬆學

親愛的爸媽,你是否仍認同以下想法:

□ 快樂學習,就是在遊戲中輕鬆學。

□ 讓孩子輕鬆學習,才能享受學習知識的快樂。

□ 需要深學習的科目,學起來一定很枯燥。

不過,我的看法不太一樣喔!看完這篇,你會了解為什麼……

在我的Yahoo!奇摩部落格留言板中,有天收到一位署名為Shing媽咪的留言:

「你好:

我是個英文程度不好的五年級生媽媽。我的孩子已上國一,從小學習兒美。上了國中考試便遇到了挫折,對英語興趣降低,音標、文法、基礎不好。爸爸想在家幫他加強輔導,可否請您建議哪些針對國一英語基本文法教材?謝謝!

擔心的媽咪上」

不只Shing媽咪有這個困擾,不論我到哪裡演講,都有家長提出類似的問題。其實不瞞各位爸媽,連我自己都曾碰過這樣的挫折。

提到我那上國中的孩子,可能有必要「前情提要」一下。記得強納森第一次在我寫的書《教小孩學好英文》中出場時,還只是個小六學生;現在的他,已經升上國二,個頭已經比我還要高囉!

雖然我只有一個孩子,但事業忙碌,無法像一般家長花很多時間幫孩子安排五花八門的活動。我還是無法免俗地,在孩子小時候,買了許多迪士尼卡通DVD給他看,讓他自然而然習慣英語發音與腔調,他也從不覺得自己在「學」英文。

到了孩子上幼稚園的年紀,我不像許多家長執著把孩子送往「全美語幼稚園」,我有不同想法。

通曉雙語才吃香

若仔細留意世界趨勢,你會發現,中文已逐漸躍升為強勢語言,光英文好未必有利,通曉雙語才吃香。既然我們有現成的中文環境,為什麼要平白放棄?因此在選幼稚園時,我重視的是:老師能不能啟發孩子學習、是否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至於幼稚園裡每天英文教學有幾小時,從來不是我選擇的重點。

因為我自己教英文,自然有許多外籍老師資源,為了讓孩子奠定較好的發音基礎,從強納森五歲開始,我開始為他安排英語會話家教,希望他「輕鬆放膽說」,不要害怕另一種語言。因此,我當時與美籍家教溝通,上課時只須跟強納森「聊天」和「玩耍」,天南地北題材不限,只要下課前錄下五分鐘強納森的英文會話即可,並沒有什麼固定教材。其實,最主要是因為我太忙,抽不出時間去查看他教些什麼啦!

但是,要不是這中間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了解「只學聽與說是不夠的」,恐怕今天強納森的英文學習之路,不會走得這麼順利。 ...

2012-12-21

《雙語主義》

原文網址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8000011870

《雙語主義》

面對族群融合,迎向國際未來,當代最重要的教育議題

☆ 如果你是校長、園長,或者你正想規劃一個自己夢想中的雙語/有語言特色的學校,你該怎麼做?

☆ 如果你是家長,正在猶豫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如何加強孩子的語言能力,甚至正在猶豫「語言」到底該不該是孩子這個時期應該關注的焦點,你如何得到幫助?

☆ 如果你是老師,特別是語言專才的老師,你該如何了解家長與孩子的需求,如何為每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打造合適的語言花園?

☆ 如果你是新移民,不論周遭環境對你友善與否,你該如何幫助孩子在強勢語言與弱勢語言之間取得最有優勢的立足點?

從家庭生活、語言發展、各種教育問題、疑難雜症、展望大未來等層面出發,國際雙語權威柯林˙貝克,給你最全面、簡易、實用、發人深省的答案!

本書特色:

■國際雙語大師柯林˙貝克第一本以社會大眾為讀者的雙語專書

■全書以Q&A呈現,使用簡易語言,避免學術語彙,提供雙語相關知識,清楚點出雙語的各層面問題。

■兩種語言應該同時學?還是先學完一種,再學另外一種比較好?

■學習第二語言會干擾第一語言的發展嗎?

■我的第二語言能力不太好。我該用這種語言跟我孩子說話嗎?

■我的孩子不太會拼字。這是因為雙語的關係嗎?

■托兒所(nursery schools)能如何幫助孩子發展雙語?

■世界經濟及政治不斷改變,雙語的前景為何?……

書中共提供 123 個家長、老師、園所及孩子所面對的語言問題,題題精采切入核心,答案更是釐清困境。

■中譯本特別加上政治大學英語系吳信鳳教授的譯註,平衡外國經驗與本土民情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7*26CM

頁數:220

2012-08-20

《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 》

評論:
這本書的作者是加州教育廳顧問,工作幾十年的老移民,他對華人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和高度,難以輕易取代。我真誠的、高度推薦給移民美國的華人看。因為對您在美教養小孩,絕對非常有幫助。感謝神。

原文網址
http://www.cptw.com.tw/bookdetail.aspx?bokno=44484000


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

商品編號:44484000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ISBN:9789570522280
作者:王錦堂
初版日期:2007年11月1日
頁數:272頁
裝訂:平 裝
開數:25
定價:290 元


//作者簡介//
王錦堂
祖籍臺灣臺南人。1936年生於哈爾濱,在天津讀小學,來臺後就讀新竹中學。國立師範大學四八級和英語教學中心第一屆畢業,曾任教於中學及師大英語教師培訓班,後留美進修,1966年獲奧爾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英語教育學碩士,1970年獲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語言學博士。於加州州立大學裴市諾(Fresno)語言系執教四年獲終身教職,後擔任加州教育廳顧問至退休。著有《現代中文故事集》,是以語言學理論編寫的中文讀本。
於擔任顧問期間,與友人建立二埠「華人服務中心」,為東南亞移民和難民服務,並擔任該會主席兩年,任職期間多次爭取聯邦經援。該會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服務歷史,為移民辦職業訓練並介紹職業。2000年退休後在成人學校教授太極拳和坐禪,致力于發揚中華文化。




//書籍簡介//
海外的華人父母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
華人的孩童在美國成長,有許多認同上的問題,對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自我認同的問題,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過程產生了極大的困擾。作者以自身在美國加州教育廳擔任顧問,廿六年多的工作經驗,接觸許多主持中文學校的家長和負責人,並加上語言教學的專業背景,寫出孩子在美國公立學校受教所面對的教育問題,將這些重要的教育問題和討論呈現出來,加以檢討,提出正確的觀念和適宜作法。獻給世界各地的華人父母們,為教育下一代的華語及文化做一個參考。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但能為國家提出貢獻,而且能不忘自己的根。根深樹幹才能粗壯,枝葉才能繁茂,才能矗立於暴風雨中,不會變成失落的一代。

如何幫助在海外長大的華童學習中文/美國華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從玩積木到電腦教學/東西文化對口語訓練不同
/教學生思考問問題/改進台灣英語教學的建議/美國華裔學生的驚人成績/在美國看中國教育改革的問題/高分低能--中國教育的一個問題/推動海外中文教學

自序
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
美國的教育問題 /001
在海外學中文幾個常出現的問題 /011
如何幫助在海外長大的華童學習中文 /018
美國中文學校的發展與對華童的教育意義 /027
父母和學華文 /039
來美移民的兒童的教育問題 /046
美國華童的家庭教育問題 /058
父母應注意的教育問題 /067
如何發現和避免幼兒弱智及殘疾 /078
父母要注重子女主動的學習 /087
如何增長孩子的智力 /093
感情的智慧 /101
從玩積木到電腦教學 /108
如何指導學生寫作文 /121
父母教育在加州 /128
談民族精神教育 /134
中美教學方式與師生關係的比較 /137
東西文化對口語訓練的不同 /149
教學生思考問問題 /162
翻譯不是外語學習方法 /170
改進台灣英語教學的建議 /174
加州教育政策堪借鏡 /181
社會、學校、家庭與考試 /186
我兒就學記 /194
我女爭平等 /200
美國華裔學生的驚人成績 /204
對中國教育問題的一點意見 /211
在美國看中國教育改革的問題 /214
中國普及教育應著重師資培訓 /224
知識就是能力 /232
教育工作也要重實效 /237
高分低能--中國教育的一個問題 /241
督學 /247
推動海外中文教學--參考美國ESL教學 /254




//序文//
教育下一代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和責任。生活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環境裡,教育下一代的任務和責任更加艱鉅。在同一民族和文化裡,教育下一代只有代溝問題(generation gap);在不同民族和文化裡教育下一代不但有代溝問題,更有文化衝突問題,子女對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問題,和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很多的困擾。

從台灣、香港、大陸和東南亞的華人,有上幾百萬人來美求學或移民,攻讀高等學位,謀求較好的工作機會和研究環境。這些目的達到之後,成家立業,下一步就是把下一代教育好,盼望他們能享受美國的良好的教育機會和環境,並且能認同中華悠久的語言文化和道德的傳統。從美國各大小城市的中文學校的興起,我們可以了解華人對子女的期望。

我在加州教育廳擔任顧問,工作了二十六年多,常常出差到外地察學或開會,接觸了不少主持中文學校的家長和負責人,在中美雙語教育計劃裡和華人家長們討論他們孩子在公立學校的教育問題,我自己也有親自養育子女的經驗,我把這些教育問題和討論在香港、台灣和大陸的雜誌上發表後,接到很多良好的評語。現在把這些陸續發表的報導印成一個集子,獻給世界各地的華人父母們,為教育下一代的中華語言與文化做一個參考。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不但能為當地的社會和國家提出貢獻,而且不忘自己的根。根深樹幹才能粗壯,樹葉才能繁茂,才能矗立於暴風雨中,不會變成失落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感謝臺灣商務印書館同意印這本書,更非常感謝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壬癸博士為本書校閱並作序。他是我在國立師範大學英語教學中心第一屆的同班同學,更要感謝他的夫人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王心玲教授為出版這本書花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和商務印書館連繫。最後感謝我的妹夫張萬福為印這本書幫了很多忙,如果沒有他的鼓勵,我可能打消印這本書的念頭。

{紮根-華人教育在美國}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壬癸

本書作者王錦堂博士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他除了籃球打得好以外,平常喜歡唱歌,還會拉小提琴,無師自通。我們當年都很佩服他的多才多藝。他個性豪爽、率直,連我們平常很嚴肅的老師林瑜鏗教授也很疼愛他。

他於一九六五年赴美國留學,學成之後就留在美國教書,後來在加州政府任職當教育廳顧問直到退休,至今四十多年。他把歷年在《明報月刊》、《廣角鏡》、《海外學人》、《大同雜誌》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收集在一起,成為《紮根》這個集子。我先睹為快,許多文章讀起來都輕鬆愉快,趣味盎然,而且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不是常年住在美國而有像他經歷的人就無法知道的許多事情。例如,如何面對華童教育問題,是值得我們細讀和學習的。

一般人都把美國當作天堂一樣夢想到那邊去過快樂的日子,卻沒想到要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討生活有很多適應上的問題,成人固然如此,小孩更是如此,兩代之間又有價值觀差異的問題。華人的孩童在美國成長,還有認同的問題。諸如此類,本書都把各種問題呈現出來,加以檢討,並且指出如何妥善因應。作者出身於台灣師範大學,又是科班的語言學出身,他對於學童的語言學習和教育問題都瞭如指掌,提供家長正確的觀念和適宜的作法。他的文章看起來輕鬆易讀,但往往含有深意,值得讀者深思。

作者有個美滿的家庭,他夫人氣質極好、落落大方,他們一男一女都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電機系畢業,每人都有一份很適合自己專長和興趣的工作。本人於1989-1990年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當訪問教授,我們一家人曾到他家去做客,很羨慕他家的庭院、菜園和果園。他們賢伉儷都很注重兒女的教育,平時也注意自己的養生,凡事看得開,令人羨慕。




//線上試閱//
美國的教育問題

我在加州教育廳任顧問職二十多年,常出差到加州各地察學,對美國教育問題有深刻的了解,在此討論美國的教育問題給國內及香港的教育專家們參考,和移民父母們了解美國教育問題所在,及如何注意子女教育。

一、單親家庭的兒童激增

美國是自由戀愛的國家,因此離婚率很高,在加州每兩個人就有一人是結過兩次婚的,家庭分裂後對孩子的感情、心理及思想影響很大,過去叫家庭破裂(broken family),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心理,改稱為單親家庭,這些家長們也反對課本裡有﹁我家有爸爸、媽媽、哥哥、妹妹和山姆(狗名)的句子﹂,以免只有爸爸或媽媽的孩子產生自卑感。不少心理專家們也寫書指導家裡只有一個家長該如何教育子女。

這些學童生活在分離父母之間,週末在父親家,平常在母親家,有的雙方各住半個月,還有子女東西岸每個月來回飛,父母都向孩子討好,多半把孩子寵得不像樣,孩子也很快的學會怎樣利用父母之間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物質慾望,單親的同學間也彼此學習怎樣利用離婚父母,這些孩子行為都很差,毫無規矩,為所欲為,越大心理與感情越不成熟,使學校教師、同學都感頭痛。

在單親的家庭,孩子兩、三點下學,而家長五、六點才下班回家,孩子回家就看電視,不管節目對孩子是否適宜。每天花五、六小時的寶貴時間在電視前面,從電視裡獲取人生道德和價值觀念。而美國電視劇為吸引觀眾看廣告,內容充滿了暴力與色情。最近二十年自從有了小型電腦,很多電腦遊戲軟體也充滿黃色殺戮的﹁遊戲﹂,加上電子郵件和陌生人談戀愛,常有女孩出走失蹤的報導。

電視劇一般是二十分鐘,其他十分鐘是廣告,每一段落都有容易的結局,小學生電視看多了,不知不覺學會無論做什麼事都找容易的答案,一般人動不動就離婚也是受這種影響,不想努力把雙方矛盾找出來,以為一離婚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了,孩子電視、電腦遊戲、電子郵件看多了玩多了,書就沒時間溫習、寫作能力很差,高中三年的學生很多閱讀能力不到五、六年級的程度。

學校的教育是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讀寫算(3 Rs),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家教,行為、心理、和注意力集中比家庭父母和諧的學生差很多、教學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個人主義與放任

不少父母都只注重自己的自由,不負責孩子的教育、不注重灌輸孩子道德觀念,尊敬老師和長輩的態度、窮人家庭收入低、父母教育程度低,還有理由可說,用搶打傷雷根總統的年青人的家庭非常富有,擁有一個石油公司,父母住非常高級的住宅區。他們孩子已是青年人遊手好閒看電影,愛上了女演員,在電影裡追求少女的男主角說妳不愛我我就去刺殺總統,於是他得到靈感寫封信給那少女演員說她不愛他,他就去刺殺總統給她看,他真的做了。

一項美國家長的調查他們對教育的意見,一致認為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規矩(dicipline)不少移民來到美國看到白人孩子全沒規矩,以為這是美國文化,很快把過去規矩都丟了。

三、學校無道德課程

美國傳統是學校不教道德課目,教師也不認為道德教育是教師職責,道德的培養在家庭和教堂,現在宗教觀念低落,全家去教堂的人少了,少男少女們就為所欲為,過去的統計每十名女孩子有四個懷孕,在克林頓總統任內把福利制度改了,拿福利沒那麼容易,未婚少女懷孕率才降下來,教育機構和學校不從道德方面下手禁止學生濫交,而從性教育課程裡教學生如何避免懷孕,不感染愛滋病,最近保守派的議員們主張把聯邦補助的性教育的經費取消。
當性刺激不夠就吸大麻、鴉片、打嗎啡針,我參觀不少高中,學校行政人員告訴我,學校附近有販賣毒品的人,這和公立學校上課時間有關,一般學校兩點多就放學,回家一個人,找個女同學回家亂來很方便。

十幾歲的少年男女求同的心理很強,如果一群少女大部分都有了性交經驗,幾個沒有的少女就會被奚落,而被迫去性交,這些學生的腦筋當然不能專心在書本上,她們高中畢業多半在餐館做女招待(Waitess)。

一般說美國小學教育程度不錯,因為經費充足設備好,教室裡有十台電腦是極普遍的,初中就差了,高中最差這是原因之一,還有下面的原因。

四、社會的影響

社會和教育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社會紊亂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社會不注重教育,不尊師重道,充滿物質主義,窮苦人家的孩子看到有錢人的孩子那麼多的物質享受,自己什麼都沒有,就想非法手段達到目的,搶劫銀行的事電視新聞常常報導,搶劫成功就發一筆,好好享受一番,不幸被捕入獄,最多三、五年就又是一條好漢。

近年來少年犯罪案增加很快,過去十八歲末成年犯罪不進監獄,只進少年感化院,過了十八歲,徒刑完了,過去犯罪記錄照法律全部銷毀,這一漏洞很快被黑社會利用,他們僱用十六、七歲少年去行兇殺人,鬧得太利害,國會立法把未成年犯殺人案以成人法律審判。

不少華青也知道此法律,他們在中國城勒索華商每月按時交﹁保護費﹂,華人小商人開個小店怕報警把勒索敲詐的人抓起來,他的同伴會來破壞,很多小商店主就每月交﹁保護費﹂,避免損失。

很多感化院的青少年多半是出於貧窮家庭和靠福利金過活的家庭,大部分是黑人、墨裔美人,近來亞裔也開始出現在感化院。多是東南亞難民的子弟。

父母對子女的忽視是一種,另一種是對子女的虐待。美國法律對子女虐待非常重視,不少有心人自願組織保護兒童免於虐待協會,州政府也有兒童保護局(Childern protecyim Agency),很多靠福利金生活的家庭都有社會服務人員(Social Worker)屬於縣政府福利局的,在訪問時間看到有虐待孩子的情形,他們會立刻告到法院把孩子帶走寄養在其他的人家(foster homes)這種人家有聯邦經費補助,學校教師發現孩子身上一塊青一塊紫會向兒童保護局報告,因為受虐待的兒童會變得性情乖張,到了社會就用暴力解決問題。

五、師資缺乏的問題

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國家,社會上有錢的人受到尊敬,像做教師待遇很低,工作繁重,很多父母把家教的責任都推給教師,很多有聰明才智的人都不願讀教育,在美國大學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一般大學教授看不起教育學院的教授,認為教育沒有什麼學術性。

這種情形對小學來說問題不大,但是中學的生物、物理、化學、高等代數、微積分很少有夠資格的教師,因為讀了四年生物的大學畢業生不會去中學教書,他們可以在製藥廠拿兩三倍以上的教師薪水,不少學校教生物化學是體育教師充任,有一個校長告訴我他們學校有幾個亞裔學生數學程度很高學校沒有教師能教他們,校長安排他們到附近社區大學去上數學課,這種情形現在在加州各地愈來愈普遍。

一班程度不齊,行為不軌,不禮貌,令教師完全沒有﹁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的樂趣和安慰。有些地區學生人數銳減,經費來源見促,教師地位不穩,很多比較有一點兒辦法的教師都轉業去做房地產生意,搞旅行社,不把教育視為一種神聖的職業(profession),只把它當做一種工作(Job)而已。

六、可疑的教育研究報告

美國教育專家們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也是有待商榷的,每年政府花很多錢來研究教育問題,評估各種教育計劃,很少有什麼效果,這些教育研究機構或做評估的人(evaluator)都是學區在各種教育計劃下簽訂合同來做的,如果評估不好,第二年合同可能就不會繼續了,有的學區自己僱用評估人員,這些人也有顧忌,怕把飯碗砸了。

研究報告更多是證明作者的意見或政府的意見。比方說六十年代有一位教育研究專家叫可曼Caleman,那時民權法案剛通過,黑人要求用車載(Busing)方法打散種族隔離,把白人區的孩子送到黑人區的學校,把黑人區的學生送到白人學校,可曼做了一個研究報告證明車載有助於學生學業進步,他的研究報告一出來,大家都用他的報告作為車載的理由,政府花大量資金買校車,僱司機、買保險、車載以後,很多白人把孩子送到私人學校,就洛山磯一地馬上有四、五十家私立學校成立。私校生多了,可曼又做了一個研究報告,根據他的統計,私人學校最差的學生的進步比公立學校一般學生進步要高很多。他主張私立學校學費一千美元應由個人所得稅扣除,這對公立教育的財源影響很大,但是很多白人願意聽的,研究者用統計數字來證明某一些政治團體願意聽到的,可是不能解決教育的基本問題。

七、流行式的改進教育辦法

美國教育的職責權限根據憲法是屬於州和學區(School district),各學區的基本經費決定於學童註冊人數,另外國會和州議會通過法律給學區特別經費,補助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兒童,比方過去加州每年給學區很多錢訓練學生駕駛,國會和州議會都提供幾十億元幫助成績低的學生,政府花了很多錢,效果卻很少,這原因很多,學生素質低,家庭不重視教育,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學校成績低的學生念了一年成績高了,明年特殊補助費就沒有了。

結論

美國的教育問題大部分是社會家庭問題,目前美國政治趨向保守,對犯罪要求嚴厲判刑,在加州犯三次嚴重法,會判終身監禁,如果社會問題減少,教育問題也會跟著減少,家教的問題仍是一大問題,除了猶太人、華人和一部分白人智識份子,一般人對子女教育不負責任仍難解決。

至於學校問題,要提高教育素質,就得提高師資訓練與吸收程度好的學生進入教師行列,要吸收好的學生進入教育界,一定要提高教師薪水,否則美國公立教育制度的未來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原載於《廣角鏡》一九八○年二月

在海外學中文幾個常出現的問題

在一九七九年十月份《廣角鏡》發表了〈如何幫助在海外長大的華童學習中文〉一文後,我收到不少美國各地中文學校負責人的來信,詢問各種不同的問題,和提出不少的意見。我想在這裡綜合闡述一下,作為各地中文學校的負責人的參考。

一、教中文的教師資格問題

目前中文學校的教師多半是家庭主婦、研究生、中文水平相當高,都能聽、說、讀、寫中文,有的還是作家,有些人也以從北京出來作為教中文的資格,但這個認為會說中文就會教中文的觀念是很不正確的。因為說中文和教中文是兩套不同的技巧。好像會開汽車和會修汽車是兩件不同的技術。在美國很多人都會開車,這些人不一定都會修車。一般美國人車子出了毛病都往修車房送。僅有極少數的人學過修車才會自己修,還有不是在街上走的白人會說英文,都會教英文、都懂英文文法,和知道華人學習英文困難的地方。

做為一個中文教師,除了會聽、說、讀、寫這個基本技術,還要了解基本語言的性質。懂得中文的發音系統和結構。了解文法和各種不同的句法練習。如果學生一點兒中文基礎也沒有,應該先從發音講話開始,等到學生四聲分清楚,抓牢一些基本字彙和句法,才能進一步到讀和寫。學生是講英文的,中文教師要懂英文的發音系統、結構和文法。學生是講西班牙文的,中文教師要懂西班牙文的發音系統和結構。因為了解學生的發音系統和文法才能知道學生學中文常犯的毛病是什麼,然後設計各種不同的練習有效地克服各種學習的困難,不致於浪費學生的時間,使學生覺得中文神秘難學。了解兩種語文的發音系統、文法,並且比較這兩種發音與文法上的異同是外語教師訓練必修的一科,叫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中文教師教學要有良好成績一定得在這一方面下工夫。

二、學中文的方法問題

很多外語教師不太清楚教外語應該教什麼,多半是把一句外語用中文講清楚。在國內的英文教師上課用中文講文法,翻譯成中文,有的老師把每個英文字的字源講給學生聽。更有不少老師把詞類變化講給學生聽。五十分鐘一節課,教師用英文的時間卻不到十分鐘。這樣怎麼能學好英文呢?同樣地,上中文課時教師用英文翻譯中文,然後把每一個漢字從甲骨文的形態講起,怎麼變化為小篆,大篆又是什麼樣子,隸書又是什麼形狀,到現在楷書又是什麼樣子,學生聽的很有趣,但是怎麼也記不得。學生學中文到底是學什麼,教師不清楚。學一種語言是學習如何用該種語言、用該種語言是要能聽、說、讀、寫。每天上課聽教師講漢字字源是學不會中文的。好像學彈鋼琴,每天談樂理和鋼彈歷史和構造,和很多名鋼琴家的故事,是永遠學不好鋼琴的。學彈鋼琴要每天﹁彈﹂,不能每天﹁談﹂。再舉一例,學習游泳要到水裡去學。不能在游泳池旁研究浮沉定理。因為了解這些物理學知識,到了水裡仍舊會往下沉的。學語言也是一樣,僅懂了一句話是不夠的,一定要能應用,所以學中文一定要練習聽說讀寫,練習一句話到學生能立刻回答而不去想這個漢字是第幾聲、母音是哪一個、詞類是哪一種。一定要練習到應用自如才能行。

2012-08-16

《我ADHD,就讀柏克萊》

評論:

若想要了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在美國的教育系統會受到如何的對待,這是一本值得讀的書。霸凌、不信、想要受歡迎、自卑、美國人崇尚的價值是哪些。都有第一手的描述和經歷。

我認為,華人小孩在美國的學校就讀,也很可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因為只要是與一般人不同(瘦弱、英語差、太過聰明、體能不夠),就有可能面臨各樣的社交困境。所以可以參考學習作者所掙扎出的方法論。

我也喜歡這書作者所展現的自我觀察和分析,還有,他說,ADHD對他而言,不是病,而是一種特殊的天賦。這樣的觀點,可以讓他:更自在的接受自己和耐心尋找可以接受自己的人。

原文網址
http://shopping.pchome.com.tw/DJAO1A-A57051716

《我ADHD,就讀柏克萊》


作者: 布萊克.泰勒(Blake e. s. Tayler)
譯者: 李美華
ISBN: 9789866151118/9866151115
出版社: 智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7/02
建議售價$280
79折
$221


<內容簡介>

布萊克‧泰勒的《我ADHD,就讀柏克萊》從第一頁開始就令人驚嘆:這樣一個曾經像暴風似的男孩(現在已經長成青年),如何能夠如此清晰透徹地自我剖析,寫出這部極具啟發又深入的作品?

本書以略帶詼諧且嚴肅的語氣,訴說一個融合了個人生活、困境、衝突與現實社會的故事,同時也提供非常實用的資訊,有助於因應和克服ADHD可能具備的破壞傾向,以及可能產生的障礙。

更重要的是,本書沒有用質疑或嘲弄的態度給ADHD貼標籤,而是採取人性的角度去剖析它的存在。
無論男女老少,所有關心ADHD、心智疾病及其治療和處置的人,或是認為ADHD值得羞恥的人,都必須閱讀這本書。

史帝夫.漢蕭博士(Stephen P. Hinshaw, PhD.),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泰勒提供讀者機會,透視他如何因應度過每日的生活,也為處境相同的人點亮一盞明燈…正苦於和ADHD纏鬥的學生及父母們,可以從作者深刻的分享中獲取極大的幫助。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泰勒的作品對同儕及他們的家人所造成的影響,即使專家也難望其項背。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特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婦幼院區 早療中心專任主治醫師 羅筠 專文推薦

布萊克‧泰勒自5歲起由醫師確定為罹患過動症,經過與家人的共同努力,終於進入柏克萊大學就讀,並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

「請你閱讀我的故事,如果在裡面看見你自己的影子,你和家人必須站出來,為ADHD小孩爭取所需要的協助。」布萊克‧泰勒說。

「對正在與ADHD奮戰的青少年,以及渴望找到方法來瞭解這些青少年的父母親而言,本書是最好的禮物,可以避免多走許多冤枉路。」──《發掘過動兒的天賦》作者:拉娜.何諾斯韋伯 醫師 作序推薦

「幽默有趣又積極光明,是我讀過關於ADHD最好的一本回憶錄。絕妙!」《分心就該這樣教》系列作者:愛德華‧哈洛威爾醫師 推薦


<作者簡介>

布萊克‧泰勒 Blake e. s. Tayler
五歲,第一次被診斷出ADHD,開始服藥。一個曾經被編入特教班的ADHD孩童,如今成為一位有教養、能寫書的青少年作家,現在的他已經走出陰影,進入加州柏克萊大學,並受邀到學校演講自己的人生經歷,成為風雲人物。

譯者:李美華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輔導碩士。幸運的文字和親職教育工作者。
在家人和朋友的包容支持下,可以選擇喜歡的工作、喜歡的生活方式,選擇做自己。

2012-08-14

《思科現形記:小女子的跨文化職場新鮮事》

其實我一直在找這樣的書:
1. 以實際例子,(而不是商學管理學的抽象用語)
2. 盡量描述事實,盡量不要受到個人的情緒左右
3. 讓台灣居民知道,
4. 在真正的跨國大型美商裡,
5. 長期工作時,
6. 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是什麼。
7. 重點:而是盡可能幫助華人在這樣的狀況中求生存。
8. 跨文化溝通的實際經驗和成功方法

《思科現形記》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如果想要去這樣類型的跨國大型公司工作,可以參考作者王小姐的經驗和方法論。

可至以下網址閱讀部分書摘
http://tw.myblog.yahoo.com/kailinblue/

也可以去台北市立圖書館借閱。或者去購買也不錯。


==============
【作者】王凱琳【出版社】白象文化【ISBN】9789866453670 【出版日期】2010/01/01 ...

2012-06-06

遠見雜誌《看見台灣 進步100》

原文網址
http://www.gvm.com.tw/taiwan/coverstory.html

人口僅世界千分之三,卻打造無數世界第1/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

去年12月31日,我參加了跨年晚會。當晚光是台北市就有100多萬人參加了大佳河濱公園與101大樓的建國百年擴大煙火秀。全台灣從阿里山巔看日出到屏東海邊,都舉辦了慶典活動。 當晚我從大佳河濱公園疏散時,數萬人規規矩矩地排隊、上接駁車、再搭捷運回家,效率極高,展現出絕高的居民素質。眼尖的我也看到人群中有不少中央部會高官,跟著大家一起排隊,沒什麼特權。在熱鬧之後,看看今天的台灣,其實已經是一個相當現代化、一個生活品質極高的地方。
隔天馬英九總統宣布了建國百年文告,提出許多政策,其中有段與台灣現狀相符的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希望「打造台灣成為一個令人尊重、讓人感動的新國家。」

去年寫人物今年重團隊台灣人口只占世界千分之三,土地面積占不到世界萬分之三,面積小、人口少,絕不可能以大國姿勢立足世界,因此唯有發展軟實力,做到「令人感動、讓人尊敬」,才能從世界上冒出來。也就從那時開始,《遠見》啟動企劃《看見台灣 進步100》專刊製作。

其實這已經是《遠見》第二本關於建國百年的專刊。兩本專刊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精心企畫與製作。去年《遠見》看到了愈來愈多台灣人,在國際上得到獎項與肯定,從獲得第一屆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第一個打進溫布頓網球八強的亞洲人盧彥勳、受到美國《時代》雜誌讚揚的菜販慈善家陳樹菊、到品牌打進全世界的企業界代表如宏達電周永明等。《遠見》從數千筆名單中,篩選出99個台灣之光(保留第100個讓網友推薦),出版《新台灣之光100》,報導他們站上世界舞台的奮鬥故事,希望從這些人的故事,彰顯此刻台灣人的奮鬥精神,以及探討台灣這個土地到底具備哪些養分,可以孕育出這麼多的新台灣之光?

繼《新台灣之光100》後,這次發表的《看見台灣 進步100》,出發點則是向前看。我們希望站在中華民國百年的基礎上,盤點台灣此刻到底具備哪些傲視全球的軟實力,可做為進入下一個百年的基礎,視野更宏觀、更前瞻。 我們從數千筆資料中,篩選出台灣99個足以媲美世界級的產品、服務、創新、研發、美食、旅遊、生活品質、人才教育等。在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項目遠遠超過99個,但是篇幅限制,我們仍決定只寫99個,第100個故事則發起網路徵文活動(http:// 進步100.台灣),讓網友來分享他們所看到的進步台灣。 (……本文未完,全文刊登於遠見雜誌六月號)

2012-05-17

這三本書都展示了美國和加拿大等地華人作為一個群體,在洗衣店、雜貨店和餐館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百年演變。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1/1/0/102111084.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111084&mdate=0517102126

勞思源決心寫下自己的故事,2005年,他發表了第一本書《南方的炒飯:在深入南方的中國洗衣店生活》(Southern Fried Rice: Life in A Chinese Laundry in the Deep South)。這本書讓很多美國華裔第二代產生共鳴,讀者紛紛來信反饋他所寫的就是他們的生活。其後,勞思源又陸續發表了三本書:《中國洗衣店:金山存活的門票》(Chinese Laundries: Tickets to Survival on Gold Mountain" ,2007);《棉花地的筷子: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中國雜貨店》(Chopsticks in the Land of Cotton: Lives of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Grocers,2008);《甜和酸:中國家庭餐館的生活》(Sweet and Sour: Life in Chinese Family Restaurants,2010)。這些書都展示了美國和加拿大等地華人作為一個群體,在洗衣店、雜貨店和餐館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百年演變。

  勞思源在演講結尾時說:“我從來都不知道我中文名字的意思,直到有一天,一位讀者對我說,你的名字就是飲水思源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也許在我出生的時候就注定要寫出這些東西,思源。”

2012-05-15

全球中央雜誌《各國移民政策與挑戰》2012年5月號

評論:深度討論移民政策的書也不多見,所以可以去圖書館借閱這本書來看最新的各國移民政策。

原文網址
http://newsworld.cna.com.tw/post/2012e5b9b45e69c88e8999fe5b081e99da2.aspx

這期雜誌中的相關主題:
美國 非法移民合法化引發爭論
英國 限縮移民大學怕招生不足/限縮移民 英國自己也會有麻煩
法國 文化衝突與認同是社會難題/同化失效 法國開始挑選移民
瑞典 補助政治難民負擔沈重
澳洲 歡迎技術移民共享經濟榮景
日本 想增加移民 但保守民眾抗拒
我們的寶島 竟是移工的牢

能力雜誌期號673《6大全球化人才管理策略》2012/03出版

評論:難得看到商管雜誌集中討論全球化人才管理策略,所以需要的人可以去圖書館查閱這本雜誌,以下是封面故事相關的幾篇文章

原文網址
http://www.cpc.org.tw/magazine/Default.aspx?MagNo=673

封面故事

全球化人才管理策略
有卓越才能更要全球心態
全球化組織藉由人才輸出、輸入來維繫競爭力,企業應擺脫本位主義,善用跨國資源,建構全球化人資管理系統以招募、發展、留任足以勝任跨國性工作的人才,從行前教育到外派回歸,連結接班人計畫,協助人才建立職涯發展地圖,成為兼具卓越才能與全球思維的人才。

包容差異混搭管理 Hold 住全球人才
清雲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黃同圳
全球化企業由於在許多不同國家營運,其所面對的文化、制度、環境,以及人才管理方式相對複雜。跨國企業必須有一套全球性的人才管理模板來確保一致性,但也需讓各地分公司因應地方需求適度來調整模板,以吸引高潛力人才的加入。

建構完善的國際人才發展體系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韓志翔
全球人才管理遠比單一地區或國家內的人才管理要複雜,因此需要更周密的制度設計才能達到管理成效。人力資源管理的操作,除了人管功能的健全外,更需要將此功能放在更大的框架下運作,以針對跨國文化、社會、以及員工家庭、薪資設計適當做調整與適應。

跨國人才管理5堂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邱皓政
跨國流動的工作設計與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在於一旦企業事務涉及全球布局,那麼在管理中嵌入多邊制度與規範的融合,架構、設計一套既能求同也能存異的組織管理功能體系。由上而下,從組織層面來調整體質;再由下而上,透過國際交涉與管理人才培育體系的穩定運作,求得落實,在在關係到企業跨國競爭的成敗。

意願 評鑑 訓練3 部曲 跨國人才衝出高績效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林燦螢
跨國人才培訓成敗的關鍵,為自身是否具備赴海外工作的高度意願。企業可藉由九宮格、評鑑中心,協助其了解自身個性與適配性,是否適合在變動性大的環境下工作,進而給予行前、在職、回任訓練,同時關注派外人員家庭與工作問題,以免造成組織的損失。

溝通力+整合力 打造人才巧實力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專任教授廖述賢
為養成企業跨文化員工的能力,需讓員工不斷地吸收企業內、外部不同文化的知識與跨地域的實務經驗後,使其內化為知覺,再透過整合、溝通、協調落實於行為中,方能轉換成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競爭優勢。

小心! 5 大壓力點折損高潛力人才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任金剛
因應全球化競爭趨勢,企業希冀藉由短期外派、輪調外派、通勤外派、跨國商旅、跨國虛擬團隊等實戰方式來培育員工擴大視野、提升管理能力。然而,企業,更需注意人才在全球移動會產生生理、心理的5 大壓力點,研擬好對策,以避免人才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

外派回任專業培訓 高潛力人才不出走
長榮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陳冠浤
文化差異經常是跨國企業進行派外人才管理時最頭痛的問題,不同國家、人種、背景的人才如何跨越文化障礙,利用團隊合作為企業衝高營運績效,有賴於派外人才的儲備、行前跨文化適應培訓、派外期間的培訓、以及回任培訓等工作。

人才要全球化管理 落地式經營
友訊科技
數千名不同國籍的員工分布於67 個國家、190 個辦公室,不論是在距離台灣飛行時間24 小時以外的巴西、12 小時的俄羅斯、或是3、4 個小時的日本,友訊科技堅持的不只是人才管理的全球思維,更是尊重當地文化,落地式的人才經營模式。

實戰經驗 打造全球整合型人才
IBM
在全球擁有40 萬名員工,成立超過100 年的IBM,在茁壯了一個世紀之後,成功由硬體製造轉型為資訊服務業,持續以科技業領袖之姿,引領數位時代的科技業發展。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IBM 能吸納足夠優秀的跨國人才,同時也能夠充分的培育本土人才作為國際化的預備軍,以及運用彈性的管理制度,讓跨國人才發揮潛能。

2012-04-07

「異地工作」機會 你如何「接招」?2012年3月號my plUs加分誌雜誌

評論:這期雜誌有四篇文章專論:從出國工作之前,之中,之後的各項預備。蠻精簡扼要,適合時間不太充裕的人。因為,這篇至少把「理論」講的很完整.

(雖然我個人比較喜歡有理論又有實例的文章,因為讀起來比較有感覺,但那可能會偏長,不適合討厭長篇的人。)

原文網址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4-108-11097


「異地工作」機會 你如何「接招」?
2012/03 月號
my plUs加分誌/提供

文/Carrie
圖/阿貓


「世界是平的」。當作者ThomasFr iedman提出這樣的概念時,就已象徵在全球市場自由化,資本流動和大解放之下,愈來愈多企業選擇走向世界各個角落來布局生產或消費的版圖。如今,不分大小型企業都在追逐更高的生產效益、經濟價值,並加入這場國際人才的角逐賽。從一般人的生活中,也不難發現你我日常使用的諸多產品甚至於服務,也都可能來自世界各地。換言之,這代表著你的工作機會早已不只局限於本地,全球都可能成為你的下一個「辦公室」。

談到異地工作,以往這般國際化的形象似乎只出現在台北市區的經貿辦公大廈,看見穿著西裝筆挺的「阿朵仔」。曾幾何時,不只外國人走進台灣,台灣人也逐漸走到全世界,成為他國百姓眼中的「外來者」。

尤其,台灣身為海島小國,外貿依存度高,在有限的資源及產業限制條件下,這幾年從傳產到高科技產業都面臨著產業競爭的飽合狀態,於是許多企業為了尋覓新出路紛紛嘗試走出去跟世界競爭。而身為上班族的你,或許勇於「不安於室」也是一種新的選擇,畢竟新的工作模式可以帶來新的挑戰、視野、及經驗。尤其從現實的職場角度,更多的是市場在哪兒,人才就往哪兒去!

特別在近些年,由於台商大舉西進及全球化帶動下,「出國」工作不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機會已處處可見,甚至可能是許多人未來都必須面對的人生選擇。但是,在異地工作,並不如想像的輕鬆,有許多語言,文化,生活,觀念的困難要克服,身心的鉅大挑戰,畢竟這趟「遠行」不是旅行觀光,也非打工實習,而是實實在在的異地工作。

除了平常工作上要有表現,下了班還必須克服生活障礙及心理孤寂。考慮能否異地工作其實是一項需要非常謹慎的綜合考量,千萬不要有別人出國工作,所以你也該跟進的心態。這種情況下,你很可能低估了出國所需的準備功夫。

與其一窩蜂跟著「 流行」 走,不如行前「停、看、聽」。瞭解你的個人特質及工作目標,多方蒐集資訊,分析異地工作的SWOT。因為在國際的競爭下,光有野心其實還不夠,必須要能培養屬於自己難以取代的專長。

與其汲汲營營想破頭贏得出國工作的機會,卻忽略了去思考自己能為工作創造多少貢獻及價值?就算真的出去了,也可能乘興而去,敗興而返。出發之前,如何確認你具備了企業需求的硬實力,以及不畏變動的抗壓性及成熟處事的軟實力,這是你是否能真正異地工作,適應環境取得預期好表現的致勝關鍵。

想要出國打拚?「實力」及「抗壓性」為主要關鍵字,不需害怕更不宜衝動。總之,行前多思考!有朝一日即便真的當了異鄉人,也要努力成為「局內人」,努力開闢屬於自己的職場新大陸。

+ 返回my plUs加分誌文章列表,看更多精采內容!
【精采的完整內容,請看3月號my plUs加分誌雜誌】

原文網址: 「異地工作」機會 你如何「接招」? | my plUs加分誌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4-108-11097#ixzz1rJrgQL8K

不為老闆,我為全世界工作! The Rise of the Global Nomad: How to Manage the New Professional in Order to Gain Recovery and Maximize Future Growth

評論:一開始的章節頗為符合我在美國留學與工作九年的經驗和心境。

接著的章節談到跨國公司的管理,感覺上是一個具有全球資深人資管理經驗的作者,在對跨國公司喊話:要掌握Global Nomad的特性,並且要去除巨大組織的妨礙Global Nomad大大表現的各種舊式管理方式。

對於還沒有跨國工作經驗的人,可以學習為何Global Nomad是未來的明星工作者,讓自己至少具備其中幾項特質,以更具備職場競爭力。

對於沒有人資經驗/學歷的人,可能看不太懂這位資深人資老將的行雲流水jargon,我建議在看不懂的段落,看個三遍四遍,就會看懂。(因為是翻譯版本,所以有時候我也要在心裡把中文翻譯回英文,才比較了解文意。)


原文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4090

不為老闆,我為全世界工作!
The Rise of the Global Nomad: How to Manage the New Professional in Order to Gain Recovery and Maximize Future Growth
作者:吉姆.馬修曼
出版日期:2012 年02 月 12 日

再不景氣也能自創飯碗,因為我是游牧工作族!
全球的游牧工作族即將突破12億人,
他們改寫職場生態,讓派遣、外包不再是不穩定的同義詞;
本書即將揭露這群人的關鍵特質與優勢,
讓你也能逐收入而居,走到哪裡,哪裡就是辦公室!

  無薪假當道,失業潮來襲,
  這樣就能領活薪水、身價翻倍,讓全世界都想雇用你!

  現在,員工為了適應職場而改變;
  未來,職場將為了這群新型人才而改變!

  全球的游牧工作人口在2010年首度超過10億,估計到2013年將達到12億!

  這群人口集中在亞太地區,具有跨文化、多語言能力、年輕、具專業能力等多項特質,他們為企業創造亮眼的績效,未來全球的經濟復甦及下一波成長,也將由這群菁英觸發!可以想見,為了網羅這群人才為己所用,企業傳統的領導原則與人力制度,將會受到莫大的衝擊!

  當前的普通上班族,要如何仿效這些出色的遊牧工作族,提升自身能力與籌碼?

  當前的企業管理者,要如何了解這些不可多得的新人才,為企業創造最大獲益?

  本書將協助你與你的企業,永遠不被未來的職場趨勢淘汰!

作者簡介

吉姆.馬修曼 Jim Matthewman

  知名人力資源顧問,在歐洲與中東地區擁有二十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曾為超過兩千三百個私人企業、公家機關與非營利機構提供過經營建議,歷任講師、記者以及HR-BC總經理。

譯者簡介

彭玲林

  美國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碩士,主修Speech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現為中英韓文教學老師及翻譯,曾譯有《Google化的危機》、《趨勢專家沒有告訴你的真相》、《15招搞定辦公室裡的鴨霸王》、《血型小將ABO》、《總經理治國》、《讓錢包變厚的祕密》、《再貴也能賣到缺貨的祕密》等作品。

名人推薦
菁英推薦
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王精文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陳家聲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       楊基寬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蔡維奇
Career職場情報誌總編輯    臧聲遠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新商業周刊叢書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推薦序 如何成功管理新世代的人才 王精文
推薦序 善用全球游牧工作族,建構國際化企業管理能力 陳家聲
致 謝 一群新時代工作者給世界的禮物
前 言 全球共同等待的人才

Part I 游牧工作族的崛起
01 經濟危機下的贏家
02 職場上的四種世代
03 孕育新型人才的新興市場

Part II 遊走全球的游牧工作族
04 背景、特質與樣貌
05 吸引雇主的強大能力

Part III 跨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06 另一種意義的全球化
07 重新檢視傳統職場

Part IV 新人才帶動的新領導
08 關鍵人才在哪裡?
09 組織設計與全球領導能力
10 新的人力管理制度
11 管理今日的全球人才
12 招攬全球游牧工作者
13 企業的勝利公式

Part V 展望未來的全球職場
14 十二個CEO的觀點


推薦序
如何成功管理新世代的人才
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王精文

  目前的金融環境詭譎多變,從二○○八年雷曼兄弟所引起的金融海嘯,緊接著是二○一一年的歐債危機,由原先的希臘、葡萄牙及愛爾蘭等小國蔓延到原有的歐洲經濟強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法國,隨之而來的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不論是西班牙、英國、甚至是美國,也因而引發大批示威者占領華爾街,抗議一%的人擁有九九%的資產,而台灣上班族也依然生活在無薪假的恐慌中……。這些經濟環境的變遷也改變了人的就業習慣,只要有工作,全地球都可以去,任何時間都可以工作,因此上班的型態已跨越了朝九晚五的日子,超越了時空的安排。而目前更有所謂的「游牧工作者」出現。

  企業在人資上面臨新世代的游牧工作者,多數就是Y世代的人,這群Y世代的工作者生長於環境富裕、科技進步,善用網際網路、科技產品的時代,因此這群Y世代的工作者喜歡挑戰、電腦能力強、強調自我、相信自己的能力。這些人為企業高層與人力資源機構須重視的新勞動人口,而大環境變動快速,我們更應該要有新的思維去面對快速變動的世界。

  這本書共有五個章節,是適合各個不同族群的人閱讀,第一部分說明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就業人口結構變化,了解新世代進入職場後造成的職場變化以及新興市場的現況。第二部分作者透過訪問、觀察,深刻地描繪影響出游牧工作者的背景、童年時期與大學教育是如何塑造他們特定的職業生涯、獨特的行為特質、立即的工作生活欲望與職業生涯的抱負。第三部分較由企業角度分析在全球化的環境下,跨國企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第四部分與第五部分則說明企業應建立新的管理架構以因應環境變化及以新的方式管理勞動力,最後由十二個跨國企業的高層主管提出對此勞動市場趨勢的看法和預測。

  做為一名專業的經營者或領導人,已無法再用過去的思維來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隨時精確地掌握外在環境的變動,進而調整組織內部的資源配置,過去傳統的領導方式在這群有自信、社交意識高、專精技術的游牧工作者身上已不適用,這群游牧工作者將是未來主要的勞動人口,深入了解這群游牧工作者的特性,並採用新的管理手法,才能留住新世代的人才,帶領公司邁向另一波高峰。本書的作者勾勒出這群新世代游牧工作者的集體樣貌、成長背景、生活期待與性格特徵,並提出跨國企業的機會與挑戰及因應之道,帶領我們掌握世界趨勢,並用新的思維去因應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故樂為推介並為之序。

推薦序
善用全球遊牧工作族,建構國際化企業管理能力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 陳家聲

  本書的書名,似乎直接告訴著我們全球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新趨勢。事實上,所謂全球工作者或稱外派經理人員早就存在,只不過在最近幾年間,這類全球流動員工的人口已呈現倍數的快速成長,人數趨近十二億人。本書作者透過廣泛地調查及訪問在全球這類的工作族群,提供我們了解這新興族群的一手資料與這個族群的特色,可為欲拓展國際化發展的企業提供新的思路與管理參考。

  目前多數的企業期望員工能夠承諾擔任短期與長期的任務,然而,這群新的工作族群,多數為跨國企業以專案工作為主的方式雇用,投入在亞洲及中東等的新興市場開發。隨著新興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以及潛在利潤空間的萎縮,長期派駐專家在特定國家市場的高人事成本和派駐的高失敗率,促使跨國企業以資源團隊組合的方式尋求這類全球專業工作者,將這些人員派駐在當地一段時間,以更靈活的資源配置模式,結合全球專家與在地機構或執行團隊合作,以贏得及支援當地市場的業務發展。

  這群新興的全球遊牧工作族群的特性是:他們的年齡在二十三到三十五歲之間,主要是Y世代,他們從小就在全球各地求學或是進入國際學校學習,能夠說三、四種不同的語言;經常旅行,也喜歡旅行,喜歡在國際各地的多樣化生活與工作;對各地的社會和文化有著深入的興趣和了解,他們心胸開放,能夠尊重不同的「人」及「多元文化」,包含著能夠適應不同的工作時間和當地的宗教 / 生活方式;喜歡冒險,不擔心新環境的挑戰,反而期望更多的挑戰,每週工作六天或七天,經常是八十到九十個小時;擅長交際,能夠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合作、融洽相處;「錢」不是他們尋求新工作的主要動機,基本上,他們「想要挑戰」,每個工作也許做個兩到三年;他們善用現代的資通訊科技……等。他們喜歡國際性的職業生涯,對多元文化的興趣和適應能力,使得他們很容易在各地建立良好的社會與工作關係,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專長的人合作。

  對Y世代而言,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他們在溝通、資訊與共同合作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也模糊了家與工作之間的界限;然而,多數的雇主對員工在組織內使用這類社交網站採取限制的態度,或增加對員工使用企業網路上的審查與管制,主要是擔心這些網站允許在網際網路上毫無管制的即時傳播資訊,特別是不當的言論或抱怨、牢騷等,可能造成對企業形象、企業正確資訊的傷害。這種作法將惹惱新世代的工作族群。畢竟網際網路的發展都是在近期內的事,而各界對於資通訊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對企業、社會的衝擊,仍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如何善用網際網路創新組織的經營管理模式和行動員工的管理,仍將持續是企業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認識到這個新興的全球工作族群的特色與發展,不禁聯想到台灣的新世代未來如欲站上國際舞台,所將面臨的重要挑戰有:尊重多元文化,能夠快速地融入多元化工作團隊,能夠說多種不同語言,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的社會文化,簡單的說,也就是要具備:「跨領域(不同專業)的團隊工作能力;要能善用科技來創新經營管理,快速展現績效成果,以及還要能夠忍受長時間的工作……等,這些可以做為職場工作族群追求自我成長的標竿參考。而對於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者或經營者,也可以思考如何創新運用這個新興族群,引進國際企業經營管理思維和制度,來建構企業國際化拓展的能力建構。

導讀
未來的職場,即將為這群人量身訂作

  當你與周邊同事正在為公司森嚴的打卡制度皺眉,或是抱怨難以擠進升遷窄門時,你是否能夠想像,有一群全球爭搶的明星人才,可能讓企業的升遷與獎勵制度、上下班時間,甚至社群網站的使用規範……,都為了網羅並留住這群人而改變嗎?

  這群明星人才,主要年齡介於二十三到三十五歲之間,與網際網路和科技產品密不可分,重視同儕與社交活動,充滿理想與精力,厭惡束縛與一成不變,熱愛追求挑戰,並且有優秀的多國語言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他們就是喜好多樣文化,熱愛被指派到世界各地,在國際間穿梭自如的「游牧工作者」!

  游牧工作者就像身處邊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一樣,但他們並非身處邊疆,而是集中於即將成為世界中心的新興經濟區(如亞洲與中東),而且他們敢於逐「收入」而居,或者說逐「理想」而居,憑藉他們過人的職場優勢,讓收入滾滾而來。

史上最難管,卻又不得不管的一群人

  根據《Workspan》雜誌的研究指出,世界上的游牧工作者在2010年將會超過十億人,到了2013年將會增加20%,達到驚人的十二億之多!對許多企業而言,這群人可能只佔員工數的10%到15%,但卻深具影響力,直接貢獻了總營收的20%,甚至更高比例的利潤!

  這群人由於出身新興經濟體,擁有對地方文化的多元經歷與認識;身處於網路與社群時代,擅長建立人脈關係;加上屬於Y世代特有的挑戰野心與豐沛熱忱,乃是跨國企業開發海外市場、擴張東方業務的熱門人選,然而,聘雇他們卻成為企業最頭痛的問題,甚至徹底挑戰了企業的人資策略與績效管理方案:

一、對公司的忠誠度大大降低

  「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曾經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完美職涯夢,但游牧工作者不再視公司為歸宿,他們不再忠於公司,只忠於能引發興趣、實踐理想的任務,他們的下一站可能是企業在咫尺內的競爭對手,也可能是遠在地圖另一端的不知名公司。

二、挑戰既有的升遷與獎勵制度

  游牧工作者非常重視結果與成就,因此往往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創造最亮眼的成績,但他們的年輕缺乏資歷,卻也大大挑戰了企業內部的資深人才,以往「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的認知不再絕對,花一年貢獻好幾年成就的游牧工作者,絕對需要比花好幾年貢獻一年成果的普通職員,更高更快的犒賞與晉升。

三、必須讓步的工作彈性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游牧工作者難以撼動的人生哲學,他們喜歡把工作與志向、理想與社交結合在一起,重視事情的完成度而非待在辦公桌前的時數,而且他們需要隨時與人互相連結,因此他們希望工作時數與方式擁有彈性,強硬的上下班時間,或是禁止使用通訊軟體與社交網站的規範,勢必會讓這些人反彈。

  這群新型態的游牧工作者,即將翻轉既有價值,徹底改變未來工作與生活的樣貌,當前的普通上班族必須效仿他們,提升自身能力與籌碼;當前的企業管理者更該網羅他們,為企業創造最大獲益!



內容連載

游牧工作者的特質:年輕、熱愛改變、精力充沛且遊走各地
Y世代出生於一九八三年之後──他們是那些二十二到二十七歲,正要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有些人把他們貼上「回聲潮世代」(Echo Boomers)、「數位世代」(Digital Generation)或「千禧世代」(Millenniums)的標籤。他們展現出不同於之前世代的價值觀與行為。他們極具自信與創意,而且追名逐利。

Y世代的驅動力與活力是全球性的,他們具有環保意識,而且把工作置於社交境之中,因此他們不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像嬰兒潮世代那樣),而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就是這個世代加入國際勞動市場時,助長了全球游牧工作者的增加,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有著顯然不同的思維。

Y世代是不一樣的──不是更好,也不是更壞,就是不一樣。身為嬰兒潮世代的子女,Y世代是自嬰兒潮世代之後進入職場的最大世代。單是在美國,人數就約有八千萬人。他們進入職場不過幾年而已,卻已經得到了過度自信、缺乏忠誠又反覆無常的名聲。可以說因為他們受到雇主的誤解與不當的管理,而雇主依舊是以嬰兒潮世代或X世代的模式管理他們。

最重要的是,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處理工作,部分是因為他們成長的方式不一樣。他們的嬰兒潮世代父母跟他們說,他們是特別的,能夠做任何事──而且他們得到父母所創造的可觀財富支持。身為高潛力人才,他們需要很多的保證與回饋。他們擁有大學與研究所教育的機會(通常由父母資助),被送往世界各地(又是由父母全部或部分資助),許多人的目標是拯救某個部分的文明與地球。這不僅滋養了對知識與不安的渴望,整體而言,也滿足了以時間與努力回饋社會的需求。

Y世代成長時有著更多的自由與選擇、且正值經濟繁榮(直到二○○八年夏天為止)、高等教育蓬勃與技術日新月異的時期。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優先順序與期望。更重要的是,他們很可能會是歷來最具生產力的世代,因為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工作,利用科技,而且把改變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媒體把Y世代描述成打破成規的世代,過度濫用毒品與酒精。有些人說這是「悲傷的世代」:過度放縱、過度保護與過度刺激。這一群人成長於數位、網路的世界,即時性與活力帶動對資訊的渴求。因此他們永不滿足且追求極限。他們追根究柢、有挑戰性、富創意且充滿活力。他們比之前的世代要的更多,也期望更多。

我歸納了以下五種描述Y世代的關鍵:讓我們依序檢視每一項,因為在了解這種新興的全球游牧工作者的期望與渴望上,這些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熱愛改變
Y世代不僅伴隨著改變的年代成長,而且改變的速度也被視為應把握的一種機會。現在就是他們的年代。他們有能力客製化任何事物,以配合自己的世界。他們不需要購買唱片或光碟片,因為他們可以下載自己喜歡的歌曲,在自己的iPod上創造他們自己的播放清單。他們可以在Facebook上創造自己的個人網頁,利用網際網路創造個人的旅行計畫,或者漫遊在虛擬的夢幻世界當中。

基本上,他們想把自己的個性與興趣加入工作中──他們不想要終身職,也不假裝想要終身職(每個工作的平均任職期間只有十六個月!)。他們改變的速度相當劇烈──連世界排名第四的網球選手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都說他在二十一歲時就覺得自己很老,因為他在大滿貫比賽的現場看到一群青少年。他們並非缺乏忠誠,他們只是伴隨著改變長大。停滯不動很無聊,他們需要挑戰與經歷。

精通技術
「我訝異地看著我的子女,他們一面輕鬆自在地聽著iPod上震耳欲聾的音樂,一面向世界發簡訊,寫論文,還可以跟我談話。」這是某個父母的想法。

多工作業是他們的常態。依據Forrester公司的科技消費學(Technographics)基準研究顯示,在美國,這個世代超過九○%的人擁有一台電腦,下載音樂或影片,並擁有一支手機。2他們不需要戴手錶,因為他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都掛在網路上,而且他們的技術能夠執行多種功能。他們可以立即取得資訊,而且從來不認識沒有電腦的世界。據估計,Y世代一天大約花費十五個小時使用數位媒體或通訊。3

國際化與多元文化
Y世代是史上最常旅行的世代。他們的父母鼓勵他們這麼做──運用空檔年(gap years),而且廉價航班也助長了這種趨勢。許多人都造訪過泰國、中美洲與拉丁美洲,還有非洲,以及美國。事實上,Y世代有更多選擇目的地的可能。就是這種多元性與冒險的欲望刺激了這個世代。全球化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小,所以,民族特色產品、服務與音樂變得一觸可及。

有了此種國際焦點與多元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渴望驅使他們盡可能取得對職業有幫助的經驗。他們想向未來雇主表現的是大量的生活經驗,而非成堆的證照。他們已經發展出一種個人品牌:「雇用我是因為我的活力與個性,而非一些完成訓練的證照(反正我已經有一個學位了,碩士或企管碩士)。」

2012-02-26

天涯海角的守護-用愛寫下的外交時光

原文網址
http://www.govbooks.com.tw/viewitem.aspx?prodno=40154


天涯海角的守護-用愛寫下的外交時光
編/著/譯者: 外交部/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語文別: 中文
出版機關: 外交部 頁數/張數/片數: 256 頁
出版年月: 民國098年12月 裝訂: 平裝
主題分類: 外交及國防 施政分類: 外交僑務及兩岸
ISBN/ISSN: 9789866900051 統一編號: 1009804750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一)牽手-撐起外交半邊天,(二)破繭-用心走出新局面,(三)溫暖-天涯海角的守護,(四)離鄉-永無止境的遷徙。



語音訪談
http://www.cbs.org.tw/video/hotSingle.aspx?i=122

2010/04/21

楊進添伉儷 外交生涯甘苦談







外交部長楊進添是外交界的老兵,在外交部已經超過40年,楊進添接受中央廣播電台專訪時說,他教過3年小學,當時受到當時外交部,有「非洲先生」之稱的楊西崑感召,才投入外交界。為了讓國人瞭解外交工作甘苦,外交部特別由同仁及眷屬共同完成新書──「用愛寫下的外交時光」,媒體人出身的部長夫人石純純也親自撰稿,回憶隨著夫婿長年駐外的點滴。

2012-02-13

海外旅遊大危機

評論:更真實的看穿這個貧富不均的各國居民,在各國如何修理觀光客。
提供很多具體可行甚至是平常不會想到的危機處理辦法。
並以輕鬆、有趣的口氣,描述其實很情緒激動的消費者權益受害事件。
讓你在閱讀漫畫中,得到原本很嚴肅卻重要的危機處理方法。

原文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8341

海外旅遊大危機
作者:下川裕治
出版社:三悅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5267964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數位旅遊專家所合著的,內容記錄旅遊中可能遇到的危險以及應對與防範的方法。從出國的機場開始,到旅遊中種種你預想不到的危險,如何快快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本書為你先打好預防針。

本書特色

1.專家們提供出國旅遊的必備知識,從出國前的準備,到人在海外的各種突發狀況,本書都先讓你先行準備預防。

2.眾多的實例。這些實際例子都是專家們的親身體驗。從這些實例中我們可以更了解海外旅遊中隱藏著哪些危險。

3. 生動活潑的漫畫,幫助你以輕鬆的態度面對海外旅遊。

詳細資料
規格:平裝 / 160頁 / 25k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第1章出發、機內、抵達時的危機處理錦囊 7
小專欄 ●千差萬別! 世界各地的機場……36

第2章 國外搭車時可能碰上的危機狀況 37
小專欄 ●竟有這種巴士和電車? 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54

第3章 如何向飯店爭取自身的權益 55
小專欄 ●這也算飯店? 世界的可怕飯店……72

第4章 如何化解在城裡遇到的各種危機 73
小專欄 ●世界各地的廁所,蹲下前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134

第5章 在回國前可能發生的危機 135

2012-01-27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跨國灰姑娘:家務移工與台灣新富雇主》):優勢族群看見深色皮膚,就以為看見奴隸的腳鐐與打工仔的漂泊靈魂。

評論

被霸權壓迫式很絕望,但是更可怕的是被自己的罪惡壓迫,因為罪惡使人脫離不了地獄。


摘要

台灣留學生去歐美核心國取經的同時,台灣資本家從亞洲的邊陲進口廉價勞動力。台灣的報章雜誌不時對於全球化的生活風格提出浪漫歌頌,像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台灣人暢談在上海跟英國朋友一起吃義大利麵,眺望蘇州河的燦爛霞影。然而,地球村的烏扥邦只適用於有經濟及文化資源者得以跨國流動的都會新貴,他們享受的豪華五星飯店與異國情調餐廳,實是移民勞工遠渡重洋前往的血汗職場。

原文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2577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作者:藍佩嘉
原文作者:Pei-chia,Lan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3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485907
裝訂:平裝




編輯手札
或許,所有灰姑娘的問題其實都有個從容單純的答案。
文/DL2009年02月09日
灰姑娘的故事裡,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 是繼母和兩個惡姊姊頤指氣使的挑剔、指派?渾身髒兮兮灰姑娘希望能跟姊姊們一起去王子的舞會?好心的天使變出老鼠士兵、南瓜馬車?還是王子終於找到玻璃鞋主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看著書的某一天,灰姑娘這個書名突然讓我想到這些。 開始的自序,藍佩嘉(more)



內容簡介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作者簡介

藍佩嘉

  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社會學、工作社會學,和移民與全球化等。曾於柏克萊大學、紐約大學、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論文著作刊登於國內外知名期刊,並常於《中國時報》觀念平台撰寫專欄。

名人推薦
吳音寧(作家)

林鶴玲(台大社會系主任)

胡淑雯(作家)

柯裕棻(作家)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張茂桂(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謝國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顧玉玲(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Zoom In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洗衣籃與香水信紙

  那是1999年的一個夏天午後,天空很藍,陽光灑了滿地。

  我剛從台北搬回芝加哥,剛完成一年的田野工作,大隱而世,準備開始和博士論文長期抗戰。面對厚厚一疊訪問稿以及雜亂的資料,我苦惱著不知如何整理,只好先來清理家居環境,前去街角的投幣洗衣店從事家務勞動。我租的廉價公寓位在族群混合、階級轉型的的城市北端。這個社區的居民長期以來以非洲裔、拉丁移民為主,市街上漫布著我常去的牙買加小吃店、墨西哥麵包店,然而,沿著密西根湖畔,以吸引年輕雅痞為號召的新大廈,正一棟棟蓋起來。

  當我扛著一籃髒衣服走在街上,一個中年白人男性從我身邊經過,沒頭沒腦的丟了一個問題給我:“Do you know anybody who can take care of my mom?” (「你有認識人可以來當我媽的看護嗎?」) 我瞠目結舌,無法在腦中將這一串英文字轉譯成為有意義的問題,這位老兄可能以為我聽不懂英文吧,看我沒反應就轉身走開了。

  扛著洗衣籃,我站在白花花的陽光下,困惑慢慢蒸發成憤怒。

  優勢族群看見深色皮膚,就以為看見奴隸的腳鐐與打工仔的漂泊靈魂。類似的情境早發生在1965年的紐約,黑人女性主義詩人安卓勞德(Andre Lorde),推著她的女兒到一家超級市場購物,迎面走來的一個金髮小女生,拉著白人媽媽興奮地說:“Look, mom, a baby maid!” (「媽媽你看,這裡有個小孩女傭耶!」)

  我選擇研究家務移工這個題目的由來單純,工作與性別是我的專長領域,移民人權與社會不平等也呼應我政治上的關懷。沒有料到的是,我在田野工作與寫作論文的過程中,這個主題屢屢和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交相激盪。墜落美利堅異鄉,在他人的注視裡,我突然變成一個披戴傳統面紗的「第三世界女人」,或是充滿異國風情的亞洲女郎。失去母國語言文化的羊水保護,我努力讓自己的英文口音?美國化?,以免我的美國學生把?聽不懂助教的英文?當作抗議分數太低的藉口。作為一個少數族群、有色女人、以及外籍勞工,是菲傭在台灣,也是我在美國。人們眼中的美國夢土,在我的求學與工作經驗中教會我更多有關核心國的文化霸權或種族歧視的非正式課程。

  當然,我不至於天真地忽略我與東南亞移工之間的明顯社會差異。我們的平行移民路徑,反映出世界體系的多層分化:台灣留學生去歐美核心國取經的同時,台灣資本家從亞洲的邊陲進口廉價勞動力。台灣的報章雜誌不時對於全球化的生活風格提出浪漫歌頌,像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台灣人暢談在上海跟英國朋友一起吃義大利麵,眺望蘇州河的燦爛霞影。然而,地球村的烏扥邦只適用於有經濟及文化資源者得以跨國流動的都會新貴,他們享受的豪華五星飯店與異國情調餐廳,實是移民勞工遠渡重洋前往的血汗職場。

  這本書是幾番蛻化過程的產物,結繭的前身是我於2000年在西北大學畢業的博士論文,脫蛹而出的第二回,是2006年由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的英文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跨國灰姑娘:家務移工與台灣新富雇主》)。

  最後的這一輪蛻化,是返璞歸真的母語書寫。除了語言上的轉換,也包括文字與格式的修改。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透過學術論理說服人,並能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來讓讀者感同身受。對我個人來說,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升等或版稅,而是為了完成我在過去的兩個約定。

  我在菲律賓社群中進行田野工作的期間,寫了一篇研討會論文,移工朋友偶然看到了抽印本,興奮地在教堂裡相互傳閱。我很懷疑她們是否有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只見到她們努力搜尋化名掩飾下的熟悉故事:?啊,這是我、這是我,那是在說你啦!?。坦白說,當時的我心情忐忑,不知道自己的詮釋與分析,是否適切地再現了她們的經驗。

  下星期天,我再到教堂去,一個菲律賓朋友把我拉到旁邊,遞給我厚厚一封信,裡面有五頁粉紅色的香水信紙,工整的字跡寫滿了她從出生長大、到各個國家幫傭的經驗。她握著我的手說:?我看到你的論文後,心裡很高興,我想,原來是有人把我們的經驗看成很重要的,所以,我要把我的人生全部寫下來,我希望別人知道我的故事。?

  當我對學術生涯心生倦怠時,我常常會想起這件事,想起那廉價的香水信紙中承載的寶貴心情,以及手掌交握時不言而說的約定。我不是信差。儘管我透過大量話語的直接引用,企圖讓主角發聲,然而本書呈現的生命故事必然經過我的擷取與重組。我比較像是翻譯者,希望透過書寫與詮釋,能夠讓她們的故事被看見與被了解。但願能夠透過社會學的透鏡,映現移工的生命紋理、結構困境,也讓台灣雇主與民眾看見自己。

  我仍然相信,如同二十歲時決定改唸社會系的自己所相信的,社會學的分析與文字可以幫助我們體察社會現實的運作、了解與我們不同的人群的命運,從而提供改變社會現狀的可能。但願這本書的寫作,多多少少實現了我和年少自己的另一個約定。
這本書從研究、寫作、出版到譯寫,經歷十年歲月。其間承受無數援手,也累積了許多人情債務。我在英文書裡致謝過的老師與同儕,這裡就不再重複,容我在這裡僅感謝台灣的朋友們。

  本書的最大功臣是我所訪問的眾多菲律賓、印尼與台灣女性,儘管我無法在此列出她們的名字。我希望這本書對於她們的經驗與處境做出公平適切的詮釋,雖然任何文字都無法生動再現這些由淚水、汗水與笑聲編織出來的生命故事。移工朋友帶給我的不只是研究的資料。田野過程中結識的這些勇敢女性,教導我如何用愛與信心面對人生的試煉,她們的熱情與堅忍,讓我躁動不安的靈魂得以變得溫暖和踏實。

  田野過程中,我感謝新事勞工中心的韋薇修女與林修女(Sister Ascension)大力相挺。其他的NGO團體,包括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特別感謝吳靜如)、希望職工中心、台北聖多福教堂、高雄海事中心也提供我觀察機會與意見交換。本書的版稅將捐贈給新事勞工中心與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兩個團體。

  回台灣進行後續研究的數年間,我得到許多優秀助理的接力協助。張婷菀與譚貞潔在第二階段的田野工作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羅融在訪談整理與資料彙集上提供莫大幫助,李慈穎是行政庶務上的能幹幫手,張蕙蘭與張昭雅則負責收集整理新聞資料,最後,鄭玉菁協助將英文書翻譯為中文初稿,提供我順暢改寫的基石。她們的勞動幫助這本書成形。

  書稿的屢次修改過程中,我受惠於許多人的意見,包括曾嬿芬、莊雅仲、吳鄭重、孫瑞穗、夏傳位,以及在<台灣社會季刊>、<台灣社會學>、<台灣社會學刊>投稿發表時的評審與主編。台大社研所的修課學生,我在中研院、清大、高醫、東海、世新等學校演講時的聽眾們,也都惠予刺激與想法。

  我感謝許多朋友協助介紹受訪者或者張羅相關資料:藍佩玲、洪儷倩、陳怡如、王淑津、陳昭如、陳偉智、黃于玲、陳怡伶、沈秀華、馬騰、林津如。也要謝謝夏曉鵑在多年前鼓勵我朝向此研究主題,陳志柔、湯志傑分享中研院的圖書資源。編輯與校對過程,承蒙行人出版社的賴奕璇與周易正的細心處理。

  本研究的物質基礎有賴以下單位的獎助:美國西北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獎學金,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中心的田野研究補助,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研究計畫補助(91、92、93年度)。本書的英文版獲得國際亞洲學者會議(ICAS)頒發的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獎(2006-2007)、美國社會學會的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2007),我也一併感謝。

  我要藉此謝謝兩位引我入門的老師:謝國雄領我看見黑手社會學的勞動過程與甜美果實,陳東升勇於打破學術陋規,大力扶持年輕學者。台大社會系的同事,是最慷慨熱情的黃金組合,特別是曾嬿芬、蘇國賢、劉華真、吳嘉苓、林鶴玲、林國明等飯友,助我超脫學術界的孤獨囚牢。

  最後,僅以這本書獻給我的父母。我的母親王鶴,是台北農村家庭長大的女兒,她拉拔大我們一家五個小孩,沒有任何保母和女傭的幫忙。我的父親藍志青,在1949年的戰火中,意外搭上軍艦離開廣東家鄉,成為台灣島的政治移民。在冷戰的阻隔下,他沒有機會與家人團聚,直到四十年後,在母親的墳前潸然跪下。

  在飲水行走之間,我的父母默默地教我體會與珍惜人生的素樸簡單。駑鈍如我,直至近年方才聽見這無言旋律,仍然笨拙地學習吟唱。我但願這本書在政治的高亢、學術的中音之餘,也能傳遞生命的飽滿低音,在芝加哥的洗衣籃、馬尼拉的香水信紙之間悠悠迴盪。

內容連載

§內文1

第五章 灰姑娘的前後台

某次週日彌撒後,我跟Luisa及幾名菲律賓移工朋友到一家美式速食連鎖餐廳吃午餐,如同往常,店裡坐滿了一群群移工,在象徵全球資本主義的金色雙拱商標下,她們開心地吃著薯條和漢堡。在這個消費時段,只有少數的台灣顧客,空氣中流動著菲律賓的家鄉話、同鄉團聚的熱情興奮,與離開雇主管轄區的輕鬆自由。

我留意到Luisa帶了一個裝著衣服的袋子,隨口笑她一大早就忙著逛街購物。她搖頭,有點難為情的解釋:「不,這些是我回家時要換的衣服。我在外面時,想要看起來聰明、時髦。」Luisa輕撫著身上穿的象牙色絲質襯衫:「穿著這樣的衣服,我看起來像個企業經理(business manager)。」她指著袋子繼續說:「那些衣服,我在市場買的,只要台幣一百塊!穿著它們我就變成『管家經理』(house manager)。」

爽朗的幾聲大笑後,她的上揚嘴角化為苦澀的自嘲:「所以我回家前要換衣服、卸妝、把迷你裙換掉。我在家裡像個完全不同的人。你知道的,就像灰姑娘一樣!」

移工灰姑娘跨越的不只是菲律賓/印尼與台灣之間的國界,她們的遷移旅程也來回穿越多重的空間場域,包括雇主的家、城市的公共空間,休假時返回的家鄉,甚至透過電話與網路而連結出的虛擬空間。在這些多重的地理尺度中,空間不單純是固定的物質場域,而是透過人們認知與經驗時空關係的方式造就了空間的樣態。

同一個地理空間,對不同的居民來說,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和雇主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家務移工在這個「家」中的位置卻是高度邊緣化的;工作與居住場所的合一,讓她們難以保有隱私空間。同樣是異鄉人,社會階層低的家務移工不像專業外派人員,可以享受外國人的特權優勢與「世界人」的尊貴身分,她們是全球城市中的底層階級,能夠使用的公共空間與社會資源非常有限。


社會學家高夫曼(Goffman 1959)用「前台」與「後台」的戲劇學比喻來理論化人們的日常互動模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如演員,會持續因應不同的觀眾與情境,來維持自我的形象。而這樣的印象表演是有時空限制的,「前台」(front region)指的是有觀眾在場、進行特定表演的區域,在前台受到抑制的某些行為則出現在「後台」(backstage)。我認為這樣的概念非常適合用來闡明跨國灰姑娘在不同社會空間中的角色轉換與情境表演。我更進一步擴展高夫曼的概念來分析社會空間中無所不在的權力關係。從此觀點來看,人們如何刻畫空間界線、協商空間意義與再現空間樣態,構成了一處日常生活的鬥爭場域,雇主與移工雙方皆在其中展現權力的控制與抵抗。

跨國灰姑娘並非只留下玻璃鞋,等待王子來拯救她脫離苦難。家務移工利用商品、科技與其他人群的跨國流動,幫助她們重構社會空間。雖然空間可能成為施行勞動控制與族群隔離的工具,但空間也是移工們施展能動性的重要媒介。她們利用生活科技(尤其是行動電話),來鬆動工作上的時間與空間的侷限、經營跨越地理國度的人際網絡。她們將火車站、公園等城市公共空間轉化為聚會平台或暫時家園,在週日的集體現身中,用八卦當作抵抗武器,用消費建立自我培力。

美國常用生活會話

評論:
1.這本書對於真正要常住美國的人,相當實用。例如: 對於留學生在美國找工作,或剛去美國唸書留學的人、剛要考美國公民的人、很有幫助。

2.能夠在世界日報上連載八年,所以顯示其筆風頗受美國長住人士的歡迎,實用度也高。

3.比較起枯燥的國際禮儀書籍,或者沒有對話形式的國外生活會話書籍,這本的優點是用字有親和力,字較大而省眼力,可以一邊學習美國的生活英文,一邊學習美國人思考方式和禮儀。

4.因為有對話形式,學習者可以知道在什麼場合使用該句子,相當實用,節省摸索的時間。(對比:有些英文書只收集例句,卻沒有對話形式,所以學了也不知道該在什麼場合使用,會引起什麼反應,說實在令英文不夠好的人心生畏懼。)



摘要:
  在美國的華裔新移民,他們的最大困難,多半是生活上的會話,以及不了解美國的風俗習慣和法規。這些在國內無法學到的英文,對生活卻有重大影響。

  本書分為七大篇,分別就文化、法律、生活、娛樂、醫療和職場各方面,詳盡書寫可能發生的情境對話;並融合文化方面的說明,讓讀者練習實用會話之際,對於美國人的思維模式有更清楚的洞察。


本書特色

  1. 簡介美國人的生活概況,使讀者能了解文化背景。

  2. 會話部分力使讀者體會美國人說話的禮節及技巧。

  3. 除了風俗習慣和法律規定的介紹,文中提醒國人許多應注意的事項,以免與外國人相處時冒冒失失或發生誤解。





原文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9373#intro

美國常用生活會話

作者:懷中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1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829842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美國《世界日報》連載8年最受歡迎英語學習專欄

  精練會話,掌握語言;了解文化,通曉人情

  在美國的華裔新移民,他們的最大困難,多半是生活上的會話,以及不了解美國的風俗習慣和法規。這些在國內無法學到的英文,對生活卻有重大影響。

  本書分為七大篇,分別就文化、法律、生活、娛樂、醫療和職場各方面,詳盡書寫可能發生的情境對話;並融合文化方面的說明,讓讀者練習實用會話之際,對於美國人的思維模式有更清楚的洞察。

本書特色

  1. 簡介美國人的生活概況,使讀者能了解文化背景。

  2. 會話部分力使讀者體會美國人說話的禮節及技巧。

  3. 除了風俗習慣和法律規定的介紹,文中提醒國人許多應注意的事項,以免與外國人相處時冒冒失失或發生誤解。


詳細資料top
叢書系列:Linking English
規格: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top
Ⅰ文化 
1. 瞭解美國人
2. 美國人的談吐技巧
3. 美國人的應酬話
4. 幽默的保險桿貼紙
5. 美式謝法
6. 愛的酸甜苦辣
7. 應邀參加討論會
8. 參加社交會和送禮會
9. 世間百樣人
10. 應付彆扭的場合

Ⅱ法律
1. 美國簽證大猜題
2. 公民面試問些什麼
3. 申請駕駛執照
4. 當警察攔車時……

Ⅲ生活
1. 初抵新大陸
2. 在美國租房子
3. 在美國買房子
4. 怎麼買二手車
5. 和郵局打交道
6. 和銀行打交道
7. 到理髮廳或美容院
8. 使用圖書館
9. 認識朋友的禮節

Ⅳ娛樂
1. 在美國境內搭機
2. 乘公車坐地鐵
3. 請人吃飯
4. 美國餐館實用英文
5. 餐桌禮節
6. 與朋友看電影
7. 購物英文

Ⅴ醫療
1. 與醫生∕牙醫預約
2. 如何說明病情
3. 當你難以啟齒時

Ⅵ職場
1. 留學生找工作
2. 工作面試Q&A
3. 電話禮節
4. 說話禮節
5. 主持會議
6. 中式餐館實用英文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評論:
每當讀這本書,如果感到麻木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應該是瘋了,才會對其中的痛苦和殘忍麻木不仁。這時候就是要深刻禱告反省,恢復成有人性的我。

此書描述多國多民族多洲的 1949年前後真實人物的境遇,也是非常具體實在的國際觀。


原文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4559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作者:龍應台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3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410493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龍應台

  出生在高雄大寮鄉,讀過的小學有:新竹東門國小、高雄鹽埕國小、苗栗苑裡國小。

  童年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度過,少女時代在高雄茄萣的海邊漁村度過。

  「龍應台」不是筆名,是真名;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她是離亂中第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孩子。.

  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台北做公務員四年,以香港為寫作基地快滿七年。

  她今天還歪頭在想:到底要在哪裡種下一株會開大朵黃花的絲瓜


詳細資料top
叢書系列:世紀對話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文1
1 行道樹

我真的沒有想到,你是認真的。
你把錄音機架好,小心地把迷你的麥克風夾在我白色的衣領上,「這樣收音效果最好,」你說,然後把筆記本攤開,等著我開講。

我注意到,你還記下了錄音機上顯示的秒數,方便回頭做索引。
這都是歷史課教的嗎?

我實在受寵若驚。這世界上怎麼會有十九歲的人對自己的父母感興趣呢?

我自己十九歲的時候,父母之於我,大概就像城市裡的行道樹一樣吧?這些樹,種在道路兩旁,疾駛過去的車輪濺出的髒水噴在樹幹上,天空漂浮著的濛濛細灰,靜悄悄地下來,蒙住每一片向上張開的葉。行道樹用腳往下守著道路,卻用臉朝上接住整個城市的落塵。

如果這些樹還長果子,他們的果子要不就被風刮落在馬路上被車輪碾過,要不就在掃街人的咒罵聲中被撥進垃圾桶。誰,會停下腳步來問他們是什麼樹?

等到我驚醒過來,想去追問我的父母究竟是什麼來歷的時候,對不起,父親,已經走了;母親,眼睛看著你,似曾相識的眼神彷彿還帶著你熟悉的溫情,但是,你錯了!她的記憶,像失事飛機的黑盒子沈入深海一樣,縱入茫然──她連最親愛的你,都不認得了。

行道樹不會把一生的灰塵回倒在你身上,但是他們會以石頭般的沈默和冷淡的失憶來對付你。
你沒把我當行道樹;你想知道我的來歷。這是多麼令人驚異的事啊!

休息的時候,你靠到窗邊去了,坐在地板上,舒展長長瘦瘦穿著牛仔褲的腿,然後把耳機塞進耳朵,閉起了眼睛,我看見陽光照亮了你濃密的頭髮。

因為你認真,所以我打算以認真回報你。
我開始思索:歷史走到了二零零九年,對一個出生在一九八九年的人,一個雖然和我關係密切但是對於我的身世非常陌生,對於我身世後面那個複雜的歷史網絡非常模糊的人,一個生命經驗才剛剛要開始、那麼青春那麼無邪的人,我要怎麼對他敘述一個時代呢?那個記憶裡,有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悖論,痛苦和痛苦糾纏,悖論和悖論抵觸,我又如何找到一條前後連貫的線索,我該從哪裡開始?

更讓我為難的是,當我思索如何跟你「講故事」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以及我的同代人,對那個「歷史網絡」其實知道得那麼支離破碎,而當我想回身對親身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去叩門發問的時候,門,已經無聲無息永遠地關上了。

所以說,我其實是沒有能力去對你敘述的,只是既然承擔了對你敘述的我稱之為「愛的責任」,我就邊做功課邊交「報告」;夜裡獨對史料時,山風徐徐穿過長廊、吹進室內,我感覺一種莫名的湧動;千軍萬馬繼續奔騰、受傷的魂魄殷殷期盼,所有溫柔無助的心靈仍舊懸空在尋尋覓覓。。。

我能夠敘說的,是多麼的微小啊,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給你半截潑墨山水,不是全幅寫真。但是從濃墨淡染和放手凌空之間,聰慧如你,或許能夠感覺到一點點那個時代的蒙住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