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02-27
有些最佳決策和洞見,來自辦公室走廊和餐廳的討論、會見原本不認識的人,以及臨時召集的團隊會議。蘇利文說,多項研究顯示在家工作生產力較高但創新度較低
2012-12-03
海外分校與校本部之間除了共享招牌之外,往往沒什麼實質連結。許多海外分校的課程和師資都與校本部無關,學術研究與學生交流也非常少。如果大學有心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這種疏離正是在白白失去最好的國際交流機會。
2012-11-12
功能強安全佳的國際社交學習網站,如ePals、Google Apps、eChalk、Edmodo、Remix Learning、Sophia等等,都成功的扮演著提供學生網際互動學習平台的要角。
2012-10-07
全球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並不出國留學。國際流動仍是學術或經濟精英的特權。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1145
事實上,國際學生的增長速度一直低於世界高等教育整體入學率。2010年有大約1億7千萬學生加入全球高等教育機構,國際學生代表只佔有微薄的2.3%。從更精確的計算看來,世界高等教育總入學人數自2000年以來增長了驚人的70%,國際學生的百分比只從2.1%上升到2.3%。
2012-05-06
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因應「全球化」的趨勢
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 |
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因應「全球化」的趨勢 |

摘譯自美國外籍學生顧問協會(Nafsa) 約翰‧哈吉克所著「全面國際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 510期2012-05-03 |

全球化的挑戰 「國際化」以及「全球化」不太一樣卻常常被視為同義詞,但其重點是前者指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應著「全球化」而有所改變,而「全球化」所指唯一超越國際疆界的力量。全球化改變削弱政治及經濟的疆界,並強化跨國間的知識、想法、學習等意識型態的流動與交換,即使這些力量是由當地的政治經濟體系所操控,其在文化及經濟上仍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 麥克˙裴濟(Michael Paige)更進一步將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及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定義如下: 全球化的框架在於界定全世界,國際化則強調組織機關以及大學的秩序。國際化是創造一個國際化的教學、研究以及向外拓展的環境。麥克.裴濟更進一步引用珍.耐特(Jane Knight)的話來說明,國際化是定義國際以及組織之間的關係,強調整合跨國以及跨文化關係,來豐富高等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並且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是一個國家回應全球化的態度,其包含: 一.拓展跨文化的知識以及瞭解; 二.強化高等教育機構對教學及研究的宏觀視野; 三.增強國際間的安全性; 四.改善在地勞動力並強化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五.強化知識、技巧、職業性向及職涯發展適配性。 高等教育機構因此投資於自己因應全球化的努力,其收穫將不計其數,其中包括向外拓展使得許多機構因此更具市場競爭力。除此之外,全球化的影響,讓全世界的溝通更為即時,資訊的分享更為流暢,旅行更為方便、勞力遷移更能人盡其才、研究風氣更為盛行、獎助學金更為多元,改變世界的力量正如火如荼的燃燒。 學生及教職員的多元化、國際教育機構排行機制、雙學位或跨領域學習制度、高等教育機構聯盟、跨國學術研究等許多證據都顯示高等教育全球化速度正快速攀升。 競爭與合作 然而,這種社群合作的利益也大為增加,既然每個學術機構不可能在每一項專科裡都是最棒的,便可運用跨領域合作來創造雙贏的契機。不過必須大家都擁有國際宏觀,為校園創造適當的環境以及訂立配套的政策。 強烈的需求 全球化不僅僅是一種現象或政治概念,在經濟上更是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各種大大小小的企業更需要具備多重語言及跨文化意識專長的人才,因此這項強烈需求顛覆了傳統高等教育對於國際教育的優先順序,從過去只著重少數學生的教育,演變成為兼顧其他國家學生的教育養成計畫。 儘管投入全面國際化意味著國家以及教育單位在人力及財力上必須投注許多成本,但失去投入全面國際化的契機則會讓一個國家在全球化中陷入發展的劣勢。 譯者: 李伊心 |
2012-04-10
耶魯前進星國 教職員:那裡不自由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
2012.04.10 03:31 am
美國耶魯大學一年前宣布,將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300年來第一個掛上耶魯之名的新學院」,但如今新學院的教師徵聘已展開之際,耶魯大學教職員對此出現強烈反對意見,且通過決議,表達對新加坡近年來不尊重民權及各種政治權利的關切。
紐約時報報導,新加坡將毒品犯罪者處死、視同性戀為非法,且以刑事案來處置誹謗罪,許多耶魯大學教職人員認為,耶魯與這種不支持各種自由的專制政府合作,非常危險,因為人文社會與藝術教育的核心,就是自由。
耶魯大學教職員5日在100票贊成、69票反對的情況下,通過決議,要求兩校合作成立的新學院「尊重、保護及推動無歧視原則,包括不歧視同性戀者及外來移工,且在校園及整個社會維護公民自由及政治自由」。
耶魯大學並無全體教職員會議,因此這項合作案無需經過校務會議之類的投票,僅在該校董事會中通過即開始執行。但耶魯政治系教授本哈比說:「許多教職員覺得很無力,他們對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根本無從置喙。」
中央社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對5日的決議表示失望,但說那只是少部分人的看法,且對新學院的成立並無任何約束力。
耶魯校長李文公開反對上述決議,該校董事沙卡里亞也反駁說,理應觀念開放而自由的學者,竟有這種沙文主義為核心的決議,識見偏狹而短淺。他還說,儘管新加坡有很多事要向美國及耶魯學習,但美國和耶魯也有許多事可以向新加坡學習。
這所新學院的第一批150名學生將在明年8月報到上課,所有經費都來自新加坡。
紐時報導,高等教育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這種跨文化的合作也日益普遍,新加坡國立大學除了與耶魯大學合作,還與美國杜克大學成立聯合醫學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聯合音樂學院,以及與紐約大學法學院共同開設碩士課程。
【2012/04/10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耶魯前進星國 教職員:那裡不自由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17527.shtml#ixzz1rbBDZEbf
Power By udn.com
2012-03-11
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機與原因四點:1.學術-跨越國籍疆界尋找真理及知識2.社會文化-跨越種族文化疆界尋找相互的諒解3.政治-維持與擴張國際影響力4.經濟-增進國際競爭力以及擴張國際經濟貿易市場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9565
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高等教育全面國際化的動機與原因
摘譯自美國外籍學生顧問協會(Nafsa) 約翰‧哈吉克所著「全面國際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502期 2012-03-08
國際化的原因
一世紀以前主要的國際化原因是歐洲大學的學者互相交換知識激發智慧的殿堂,不斷的擴大、增長。當時主要的擴張動機是網羅世界各地的資源,而今原因變得更為複雜。
學者在1998年的研究發現西方大學在中世紀以後有以下的演進:「教育扮演著一個國家的行政經濟利益角色,成為一國的發展重心以及國際角色認同,教育學者從一個外來者變成公民...然而,二十世紀的後50年,我們發現這種趨勢傾向成為另一種跨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中古世紀(約西元1600年間)高等教育為一種國家稱霸世界的手段,二十世紀後則變成國際間資源交流與整合的角色,而今,兩者的重要性既無衝突,更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相輔相成的途徑。
雙重挑戰
高等教育面臨著雙重挑戰:全球化與在地化同時並進。然而有些學者則擔心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否意味著將高等教育分級?施行全球化的學術機構自比金字塔的頂端,而其他著重在地化的學術機構則被貶為二級教育?我們認為這項雙重挑戰不應得到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應試圖在兩者間找到平衡。
許多人很自然的會將全球化與在地化視為一種全有全無的遊戲。舉例來說,一個當地的學校,其教室的座位如果分配給一個國際學生則表示其學校裡少了一個給當地學生的座位。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想法。然而,若運用國際化的資源整合及交流的概念,則可以彌補這個損失,包括人力資源以及智慧財產方面。相對於全有或全無,兩者相輔相成才是解決之道。
許多例子證實高等教育必須成為知識與新發明的最前線,才得以影響及推動在地的發展。環境與疾病的傳染;全球化經濟體系、市場、及其重新分配...國際化高等教育需要降低其門檻讓學生及教職員工更容易跨入其領域,並且需敞開其大門對全世界網羅人才。
無可避免的,敞開大門、降低門檻會帶來一些優勢並且造成某種程度上的資源重組,因此其所造成的衝突也考驗著領導者的胸懷。馬吉森(2010)指出,這項利益固然很好,但對於教育機構來說好處為何呢?我們為何要替公眾利益買單?種種現象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容易引起高等教育本身被降低層次的感受。因此,誰願意付錢,以及付多少錢成為這個議題中的焦點,尤其中國大陸和印度正面臨國家經濟發展的崛起階段,有更多人願意付更多的錢來投資自己。許多社會的菁英、智慧及才華也將匯集於頂尖的學術機構。
四項動機與原因
珍˙耐特(Jane Knight)與漢斯˙得威特(Hans de Wit)將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機與原因歸納出四項要點:
1.學術方面-跨越國籍疆界尋找真理及知識
2.社會文化方面-跨越種族文化疆界尋找相互的諒解
3.政治方面-維持與擴張國際影響力
4.經濟方面-增進國際競爭力以及擴張國際經濟貿易市場
每一個要點都可以協助另一個要點承先啟後。雖然漢斯‧得威特本人並沒有下此結論,但我們可以從一些例子中找到蛛絲馬跡,例如:知識本身除了可以獲得對其他社會文化更深的瞭解之外,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社會文化脈絡中,像是找到某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等。漢斯.得威特提到,全面國際化的動機非常的複雜,而其結果也非常不容易預測,但高度的國際化不僅可以挑戰、或更加確認一個人對一地的認同度,而參與國際化不僅可以提供在地以及國際的競爭力,也能更強化高等教育學術機構的水準。
譯者: 李伊心
2012-01-09
YouTube for Schools專屬網站新開放,好讓學校不再只是採取封鎖的作法,而可以更佳的善用YouTube EDU成千上百個富有教育意義及適合學生年齡的免費影片,包括世界頂尖教師的授課短片、世界最好大學的課堂講座、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及偉大思想家的演講等等。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9134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YouTube新設專區 為教育提供服務
494期 2012-01-05
YouTube網站一向不太受學校歡迎,雖然YouTube上有許多教育影片,不過還有更多奇怪或不妥的影片,會讓學生分心或受到不好的影響,因此被許多學校封鎖,不准學生在校內上YouTube網站。
為了讓學校放心,YouTube 日前特別針對教育需求,新開了YouTube for Schools專屬網站,好讓學校不再只是採取封鎖的作法,而可以更佳的善用YouTube EDU成千上百個富有教育意義及適合學生年齡的免費影片,包括世界頂尖教師的授課短片、世界最好大學的課堂講座、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及偉大思想家的演講等等。
在YouTube for Schools網站上,教師可以選擇YouTube EDU蒐集到的包括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TED、Numberphile及 Steve Spangler Science等、總計超過600個以上合作機構提供的影片,每所學校可以客製化挑選影片放在自己的網站上。學校教師及管理者可以登入到YouTube並觀看任何影片,不過學生不能登入YouTube,只能進到YouTube EDU以及觀看所屬學校挑選的影片,發表影片評語及討論的功能也不對學生開放,甚至就連搜尋,也只能在YouTube EDU範圍內進行。
為了協助教師們了解如何利用這些功能,以便能以創新、又安全的方式來教育學生,發揮YouTube影片的正向功能及影響力,YouTube更為教師們創立了專門的介紹網站:YouTube.com/Teachers。
此外,從2011年4月起,YouTube開始進行另外一項教育計畫-「版權學校」(Copyright School),使用者一旦收到YouTube針對版權問題發出的通知,除了有問題的影片會被馬上移除,帳戶所有人還必須進到YouTube Copyright School觀看有關版權教育的影片並通過測驗,否則即不能再上傳任何影片到google(谷歌)所擁有的任何網站,連犯3次的使用者,就會被三振出局,帳號被鎖死,不再能使用。
資料來源:2011年12月,綜合報導
連結網址: http://www.eschoolnews.com/2011/12/14/youtube-launches-a-section-just-for-schools/、http://www.eschoolnews.com/2011/12/14/youtube-launches-a-section-just-for-schools/
2011-12-19
[韓國] 漢陽大學規劃在渴望學習韓國成功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設立分校。招收該國程度優異學生,與當地南韓企業合作,送進當地南韓企業工廠服務,畢業即就業,韓企壯大,該國經濟發展。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986
駐韓國臺北代表部文化組
漢陽大學善用南韓海外企業與韓流 將在亞洲建十所分校
2011年12月1日The Korea Times第5版 491期 2011-12-15
本(2011)年11月下旬,首爾漢陽大學校長林德鎬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該校全球化發展策略之ㄧ,是積極配合南韓企業及韓劇韓藝在大亞洲地區所到之處,積極興建10所分校。
該校擬建立的第一個亞洲分校,是與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東南方約60公里處的Seremban市政府及馬來西亞Beta集團(Bea Group)工程公司合作,在該市興建一所漢陽大學分校,該分校暫定名「漢陽馬來西亞技術學院(Hanyang Malays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HMIT),建地1萬9,000平方公尺,由Seremban市政府提供,校舍及附近地區的開發,則由Beta集團負責。
林校長表示:漢陽大學的優勢是工程技術教育,未來漢陽馬來西亞技術學院將開設大學部10個學系,包括電子學、工程科學、企業管理、國際研究...等;預計招收2,400名馬來西亞籍學生;並自首爾校本部調遣20幾位極具豐富經驗的教師前往該分校任教。
除了馬來西亞以外,漢陽大學還規劃在渴望學習韓國成功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如印尼、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設立漢陽大學分校。
鑑於「工業化」與「提升工業技術水準」是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關鍵,而這兩方面正是漢陽大學的強項,因此,該校認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會歡迎該校前往設立分校,招收該國程度優異的青年學生,給予他們最佳的工業技術教育,同時與當地南韓企業合作,將培養出來的工科學生送進當地南韓企業工廠服務,使得教育與就業密切銜接,則不僅青年畢業即就業,南韓企業得以壯大,該國經濟亦能蓬勃發展。
2011-10-10
[英國] 省思英國教育海外分校-大麥克體制
1. 海外合夥人也許會採用英國課表上課,但是可能沒有用英國之標準來教授。例如:強調互動學習及關鍵思考就可能就是被遺漏的項目。換句話說,加盟學校可能只重形式而不重視內涵。
2. 教育品質的保證不是那麼簡單。英國本土評估員或許不會注意到海外的狀況,亦即不同的國土民情;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後勤的支援是困難又昂貴的。總結:一個問題就是,針對英國或其他富有國家的課程,對一些開發中國家可能是不適合的。然而,加盟的關鍵,就是要有道地的英國教育產品。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497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
省思英國海外教育-大麥克體制
481期 2011-10-06
根據一篇2008年的報導,在攻讀英國大學學位的學生中,大約有兩成的學生是不住在英國本土的。他們是在英國海外的13個校區就讀;或者應該說他們是透過特約的教育加盟公司安排其課程。根據當年的統計,有超過400家的仲介公司,提供這種教育服務。
加盟機構在某種程度上只負責學位的授予。英國大學總部直接就其教學上給予指導與監督;但是其分支機構而不參與其教學內容。這有點像是麥當勞速食店經營方式。
麥當勞售其品牌到產品上,只要特約連鎖店遵守嚴格之規定與政策;因此,大麥克(Big Mac)在芝加哥或是上海吃起來都是同一種味道。其"材料"(馬鈴薯、肉、「特殊醬料」) 都是精心督導。然而,在允許一些地方色彩融入的同時;例如: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德,其大麥克是用清真食品,而在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勒加斯特可買到豬福堡 (McPork);其生意的規條是訂死的,而其「品牌形象」是嚴格監督的。
麥當勞與英國大學特約連鎖之間的其中一個差別是:前者的連鎖加盟者需要大額的投資,在機器、設備方面等等。然而,在許多案例中,一個教育加盟者卻只需要租用一個空間,加盟兩造任一方只要少量金錢投資。要退出市場,對雙方也都可能是輕而易舉,最多是讓學生自生自滅。加盟方式只是另一類型的高等教育商品化,作法的唯一目標就是賺錢。
如果有人可以接受,一個在國內屬於非營利事業的教育事業,一旦搬到海外,就以營利目的為導向,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有一些問題卻是需要被提出以及讓人省思。
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最新報導中,一位諾丁漢大學的資深管理人士撰文提出以下觀點:該校在亞洲有許多分校,其中包含教育加盟者或是兩校簽訂的合作計畫。海外合夥人也許會採用英國課表上課,但是可能沒有用英國之標準來教授。例如:強調互動學習及關鍵思考就可能就是被遺漏的項目。換句話說,加盟學校可能只重形式而不重視內涵。
然而,教育品質的保證不是那麼簡單。英國本土評估員或許不會注意到海外的狀況,亦即不同的國土民情;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後勤的支援是困難又昂貴的。這些總結一個問題就是,針對英國或其他富有國家的課程,對一些開發中國家可能是不適合的。然而,加盟的關鍵,就是要有道地的英國教育產品。
然而在開發中國家,有許多不同型式的加盟者,包含:私立學校、想要進入這個高獲利教育市場的投機客、或者是在大賣場中加上一個販售的教育事業。這些加盟者或許都沒有不良意圖,但是他們將教育宗旨與其生意利益相權衡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高等教育加盟是一個成長的現象;就如同所有商業投資,潛在問題是存在的。至今,加盟者似乎採用麥當勞原則。尋問何以沒有人將教育比照跨國飯店來經營呢?或許是瞄準一個更高的市場區隔,當作一個新的模範事業來努力經營。
資料來源: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From Where I sit - Big Mac Education",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41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