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文網址: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1219/KE107J3HWILPR.shtml
天鷹肆虐菲律賓 棉蘭老島海嘯式滅村 至少652人死 逾808人失蹤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11-12-19
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遭受熱帶風暴「天鷹」 (Washi) 重創,死亡人數增至至少 652 人,逾 808 人失蹤,洪水如海嘯般毀滅多條村落,災區屍體枕藉且迅速腐化,殯儀館的小童棺木不敷應用。
香港《明報》報導,棉蘭老島北岸港口城市卡加延德奧羅 (Cagayan de Oro) 和伊利甘 (Iligan) 災情最嚴重,各有 20 多座村莊被洪水淹沒。在卡加延德奧羅開殯儀館的拉克松說,記憶中從未見過這麼多的泡水發脹的孩童屍體,「我只有 5 套防腐物料,平均 4 個小時只能處理一具屍體,但我們收到逾 200 具」。
菲律賓紅十字會秘書長潘格表示,災場面積大,搜索失蹤或死亡人士有困難,尤其是許多死者是連人帶屋隨水沖走。找到的遺體很多也無人認領,這意味不少家庭恐怕已全家罹難。
卡加延德奧羅約 42 歲居民普洛桑表示,洪水湧進村莊時,她與 8 名家人及一些鄰居蹲坐在鐵皮屋頂上出數里外的公海,由經過的貨輪救起。她居住的村莊,如今只剩一幢 3 層高樓房。另一災民卡瓦列羅說,洪水在深夜來襲,許多居民當時剛參加完聖誕派對,正疲倦熟睡,無法及時逃難。
菲律賓政府已派出 2 萬軍兵到場救災,總統阿基諾三世計劃在聖誕後視察災區。
香港《文匯報》消息,熱帶風暴「天鷹」 16 日下午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登陸, 16 日夜至 17 日凌晨持續大雨,許多民眾在睡夢中被洪水捲走。在受災最嚴重的是兩座港口城市卡加延德奧羅市和伊利甘市,各有 20 多座村莊被洪水淹沒,兩市均已宣佈進入「災難狀態」。
當地電視台畫面顯示,有的村莊被洪水夷為平地。官方主辦的菲新社最新報導稱,死亡人數最終可能超過 700 人。菲陸軍第四步兵師發言人歐西亞斯少校透露,東米薩米斯省卡加延德奧羅市減災管理中心稱,當地超過 2000 個家庭受災, 346 人遇難,另有超過 400 人失蹤。
菲律賓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主任拉莫斯當天表示,隨著搜救行動全面展開,重災區卡加延德奧羅市已經出現棺材和運屍袋緊缺,「因為沒料到會有這麼多遇難者」。
拉莫斯認為,伊利甘和卡加延德奧羅以往都不在颱風運行路徑上,所以當預警信息發佈時,當地居民明顯沒有留意,「直到洪水把他們驚醒,但一切都太遲了」。
第二篇原文網址: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6640896.html
寻常风暴缘何造成菲重大伤亡
2011年12月19日07:14 来源:《光明日报》
12月16日,强热带风暴“天鹰”在菲律宾南部登陆,一些省份洪水泛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16日虽然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雨,但圣诞即将来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民大都忙着购物聚会,沉浸在祥和的节日气氛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夜在该国南部棉兰老岛北部,一场灾难正悄然降临,数百人在沉睡中瞬间被洪水夺去生命。
对于一年要经历20余次热带风暴的菲律宾来说,此次的“天鹰”热带风暴本不算什么。但根据菲律宾红十字会18日下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死亡人数已达652人,失踪808人,在重灾区卡加延—德奥罗市,棺材已供不应求。
一次热带风暴何以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呢?首先,对灾害准备不充分是重要原因。从地图上看,此次受灾最重的卡加延-德奥罗和伊利甘市位于菲棉兰老岛北部沿海地区的中间地带,并不直接面对太平洋,因此位于台风带之外,不常遭遇风暴袭击。“天鹰”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首个对棉兰老岛造成重大灾害的热带风暴。菲国家减灾委员会执行主任贝尼托·拉莫斯认为,一些民众可能过分自信,即便知道热带风暴来袭,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当地政府也没有强制要求低洼地带居民转移。而菲气象部门虽然提前三天就发出了风暴来袭的预告,但记者电话采访伊利甘气象局值班员获悉,菲气象部门仅向当地发出了一级风暴警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风暴却达到了最高级别三级,为该市数十年来之最。因此,气象预告有不准确之嫌。菲总统府昨天发表声明指出,希望能有更准确和有效的台风跟踪系统,及时向台风经过地区发出警告,使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准备。
其次,灾害发生在午夜加重了受灾程度。16日,“天鹰”引发的强降雨持续超过12个小时,洪水沿山壑倾泻而下,积聚的洪水在午夜决堤。从电视画面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从睡梦中惊醒,扶老携幼,哭喊着在及腰深且湍急的洪水中仓皇出逃。在漆黑的夜色中,不少人爬上屋顶或抱着树桩,泡在洪水中孤立待援。据当地媒体透露,不少房子被洪水冲垮,来不及逃出的人被一起冲入大海。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镜头前哭诉:“洪水瞬间就把家给淹没了,老婆和三个孩子被洪水冲得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
最后,河道不畅是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的另一原因。此次洪水来临,当地三条主要河流有两条决堤。以卡加延河为例,在当地市政当局的默许下,一些市民将住房建在河堤和河床上,严重堵塞了河道。当地居民长期往河里倾倒垃圾,特别是塑料制品,加重了河流的淤塞状况。而当地大肆砍伐树木,开采矿藏,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无疑是更深层次原因。
(付志刚)
搜尋此網誌
2011-12-19
2011-09-12
[日本] 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身亡的學生家長出版「追究之書」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280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
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身亡的學生家長出版「追究之書」
2011年8月29日讀賣新聞 477期 2011-09-08
1988年3月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的高知學藝高校師生,於上海巿郊搭乘火車,發生火車對撞事故,該校計有28名學生死亡,其中一名學生的母親出版一本從事故發生至今追查事故發生原因的紀錄本,希望提供各界參考。
當初學校選擇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時,該名家長感到不安,但因同學們都去,最後還是同意子女前往。事故發生後,中國大陸當局的解釋推給司機,說是司機沒有注意號誌,但他去現場查證時,發現事故地點是筆直的路段,視野良好,在不可能發生的地點發生事故,令人難以置信。當時中國大陸火車意外事故不斷發生,學校也未能事先勘察,該名家長將當初學校決定旅遊目的地的經過、事故發生的現場、及向現場相關人員求證所作成的筆記、照片等資料,共裝滿6箱紙箱。
原向法院控告校方失責請求賠償的官司,於1994年遭駁回後,該家長決定將追查事故的紀錄提供各界參考。但每當以電腦打字重新整理資料,回憶起死去孩子的身影,工作又告停頓,過程辛酸,必需服用鎮靜劑方能持續,最後耗費16年時間完成數百頁原稿。上個月中國大陸又發生高鐵事故,激發該名家長出版的決心,希望世人能記取教訓,避免悲劇一再發生。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
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身亡的學生家長出版「追究之書」
2011年8月29日讀賣新聞 477期 2011-09-08
1988年3月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的高知學藝高校師生,於上海巿郊搭乘火車,發生火車對撞事故,該校計有28名學生死亡,其中一名學生的母親出版一本從事故發生至今追查事故發生原因的紀錄本,希望提供各界參考。
當初學校選擇赴中國大陸留學旅行時,該名家長感到不安,但因同學們都去,最後還是同意子女前往。事故發生後,中國大陸當局的解釋推給司機,說是司機沒有注意號誌,但他去現場查證時,發現事故地點是筆直的路段,視野良好,在不可能發生的地點發生事故,令人難以置信。當時中國大陸火車意外事故不斷發生,學校也未能事先勘察,該名家長將當初學校決定旅遊目的地的經過、事故發生的現場、及向現場相關人員求證所作成的筆記、照片等資料,共裝滿6箱紙箱。
原向法院控告校方失責請求賠償的官司,於1994年遭駁回後,該家長決定將追查事故的紀錄提供各界參考。但每當以電腦打字重新整理資料,回憶起死去孩子的身影,工作又告停頓,過程辛酸,必需服用鎮靜劑方能持續,最後耗費16年時間完成數百頁原稿。上個月中國大陸又發生高鐵事故,激發該名家長出版的決心,希望世人能記取教訓,避免悲劇一再發生。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2011-08-29
2011年自然災害水準是“空前的”2011年僅自然災害損失已超過2010年全年損失。
原文網址: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108/29/t20110829_22657111.shtml
<紐約時報>:颶風"艾琳"將重創美國保險業2011年08月29日 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譯 方雅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9日訊 (實習記者 方雅)據美國《紐約時報》8月28日報道:據估計,颶風“艾琳”造成的經濟總損失或將達到70億美元,使得今年美國保險業的糟糕狀況雪上加霜。
行業專家分析,大部分的資產損失發生在紐約和新澤西。由於紐約和新澤西是大西洋沿岸人口資產最集中的城市,所以儘管週日早上“艾琳”登陸紐約的時候已經減弱為熱帶風暴,依然造成嚴重損失。
根據保險資訊協會的報告,高達70億美元的損失將使得颶風“艾琳”躋身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大的十次災難。目前為止,美國歷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災難是2005年的“卡特裏娜”颶風帶來的450億美元的損失,其中還不包括國家洪水保險所賠付的損失。而位居第二的是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造成230億美元經濟損失。
早在6月份大西洋颶風季節開始之前,由於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自然災害,美國財產保險正常年份用於災害賠付的資金已經告罄。但是損失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為據天氣預報顯示今年颶風季的嚴重程度將超出歷史平均水準。
在上周發行的《美國保險業》裏,致力於美國保險公司財力評級的貝氏評比公司稱,今年的自然災害水準是“空前的”。基於來自150家保險公司覆蓋行業80%產值的數據,該公司指出今年僅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便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損失。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資產損失僅為119億美元,全年損失為196億美元。而截至今年6月30日,資產損失便已經高達270億美元。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指出,一些遭受颶風來襲打擊的財產和災害保險公司仍然能夠保持盈利,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縮水,並且其用於賠償支付的資金儲備面臨重建。而在中西部與東南部有大規模業務的幾家保險公司則由盈利變為虧損。例如好事達保險、哈特福德金融服務公司、辛辛納提金融服務公司等。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經濟網採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請註明“來源於:中國經濟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108/29/t20110829_22657111.shtml
<紐約時報>:颶風"艾琳"將重創美國保險業2011年08月29日 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譯 方雅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9日訊 (實習記者 方雅)據美國《紐約時報》8月28日報道:據估計,颶風“艾琳”造成的經濟總損失或將達到70億美元,使得今年美國保險業的糟糕狀況雪上加霜。
行業專家分析,大部分的資產損失發生在紐約和新澤西。由於紐約和新澤西是大西洋沿岸人口資產最集中的城市,所以儘管週日早上“艾琳”登陸紐約的時候已經減弱為熱帶風暴,依然造成嚴重損失。
根據保險資訊協會的報告,高達70億美元的損失將使得颶風“艾琳”躋身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大的十次災難。目前為止,美國歷史上代價最慘重的災難是2005年的“卡特裏娜”颶風帶來的450億美元的損失,其中還不包括國家洪水保險所賠付的損失。而位居第二的是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造成230億美元經濟損失。
早在6月份大西洋颶風季節開始之前,由於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自然災害,美國財產保險正常年份用於災害賠付的資金已經告罄。但是損失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為據天氣預報顯示今年颶風季的嚴重程度將超出歷史平均水準。
在上周發行的《美國保險業》裏,致力於美國保險公司財力評級的貝氏評比公司稱,今年的自然災害水準是“空前的”。基於來自150家保險公司覆蓋行業80%產值的數據,該公司指出今年僅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便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損失。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資產損失僅為119億美元,全年損失為196億美元。而截至今年6月30日,資產損失便已經高達270億美元。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指出,一些遭受颶風來襲打擊的財產和災害保險公司仍然能夠保持盈利,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縮水,並且其用於賠償支付的資金儲備面臨重建。而在中西部與東南部有大規模業務的幾家保險公司則由盈利變為虧損。例如好事達保險、哈特福德金融服務公司、辛辛納提金融服務公司等。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經濟網採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請註明“來源於:中國經濟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加拿大] 新學期大專學生入住宿舍 勿忽略安全問題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227
駐加拿大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新學期大專學生入住宿舍 勿忽略安全問題
475期 2011-08-25
暑假即將過去,在學生們正為重返校園積極準備的時候,那些首次離家即將入住學生宿舍的大專院校學生們,可能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CSA國際安全認證組織,為此提醒學子們注意以下安全問題:
在有毒物質方面,最應注意的是一氧化炭中毒,因此要確保在寢室中安裝有一氧化炭探測器。在選購探測器時也要認清CSA認證的標誌。另外,在防火方面,一定要安裝煙霧警報器,並定期檢測警報器電池是否有效,確保警報器正常工作。
加拿大的冬天寒冷,因此一些學生會自己使用烘暖設備來為房間加溫。在使用這類供暖設備時,一定要注意,這些設備不可用來直接烘乾衣物或加熱食品。另外,還要保證在烘暖設備的周圍留有足夠的空間,不可太過靠近窗簾、被單和衣物等易燃品。在使用蒸煮的小家電時,也要注意嚴格按照產品說明使用,同時也要遵守學校對小家電的使用規定,例如:不可在使用時離開。
在宿舍裏學生們往往喜歡加一些照明裝飾燈具等,或者私自接一些電線和插座等,為了防火,不能將這些燈具靠近走火通道,也不要擋住滅火筒和自動灑水設備,另外也要注意所選電器的安全性,必須要有安全認證。不要為了貪便宜而購買假冒偽劣或沒有安全認證的產品,否則,雖然省了荷包,卻可能帶來無窮後患。
參考資料來源:
(1)2011年8月24日加拿大都市網
(2)2011年8月24日星島日報
駐加拿大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新學期大專學生入住宿舍 勿忽略安全問題
475期 2011-08-25
暑假即將過去,在學生們正為重返校園積極準備的時候,那些首次離家即將入住學生宿舍的大專院校學生們,可能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CSA國際安全認證組織,為此提醒學子們注意以下安全問題:
在有毒物質方面,最應注意的是一氧化炭中毒,因此要確保在寢室中安裝有一氧化炭探測器。在選購探測器時也要認清CSA認證的標誌。另外,在防火方面,一定要安裝煙霧警報器,並定期檢測警報器電池是否有效,確保警報器正常工作。
加拿大的冬天寒冷,因此一些學生會自己使用烘暖設備來為房間加溫。在使用這類供暖設備時,一定要注意,這些設備不可用來直接烘乾衣物或加熱食品。另外,還要保證在烘暖設備的周圍留有足夠的空間,不可太過靠近窗簾、被單和衣物等易燃品。在使用蒸煮的小家電時,也要注意嚴格按照產品說明使用,同時也要遵守學校對小家電的使用規定,例如:不可在使用時離開。
在宿舍裏學生們往往喜歡加一些照明裝飾燈具等,或者私自接一些電線和插座等,為了防火,不能將這些燈具靠近走火通道,也不要擋住滅火筒和自動灑水設備,另外也要注意所選電器的安全性,必須要有安全認證。不要為了貪便宜而購買假冒偽劣或沒有安全認證的產品,否則,雖然省了荷包,卻可能帶來無窮後患。
參考資料來源:
(1)2011年8月24日加拿大都市網
(2)2011年8月24日星島日報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2011-08-27
[美國] 專家:紐約地震「避難」方式大錯!
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5207440/article-%E5%B0%88%E5%AE%B6%EF%BC%9A%E7%B4%90%E7%B4%84%E5%9C%B0%E9%9C%87%E3%80%8C%E9%81%BF%E9%9B%A3%E3%80%8D%E6%96%B9%E5%BC%8F%E5%A4%A7%E9%8C%AF%EF%BC%81?instance=top_rec
專家:紐約地震「避難」方式大錯!
編譯中心綜合24日電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ugust 25, 2011 06:03 AM
紐約市經歷5.8地震,人們走出辦公樓到人行道上「避難」。(美聯社)
slideshow 23日的地震使部分紐約市民驚惶失措,急迅撤離玻璃幕牆的辦公大樓,甚至市長和他的隨員也要逃離市政廳。
加州緊急事務管理局的助理秘書胡斯頓 (Kelly Huston)說,在電視上看見紐約市民疏散的情況,令人不安。
他說:「試想,在他們上面的玻璃窗可能掉下來四散,碎片擊向正在走出大廈的人群。」
他說,紐約市民該找一處堅固的地方躲起來,直到震動停止。
但在高樓的人最好疏散,因大廈的結構受到地震破壞,可能倒塌。
胡斯頓說:「發生這種情況的機會非常低,但你被一大片玻璃窗碎片打中的話,很可能會流血死亡。」
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在網頁上的「地震期間注意事項 (What to Do During an Earthquake)」,講述1933年加州長灘大地震有120人遇害,當中許多是在逃離大廈時被墜下的碎片砸死。
加州本地人對紐約市民的反應也難以理解。從舊金山來到康州的喬安.霍華德 (Joan Howard)說,在電視上看到上班一族走出辦公室大廈的情況,讓人不敢相信。
霍華德說:「我大為吃驚,心想,太愚蠢了!我跟你說,地震時永遠不要走到街上。」
63歲來自加州的魯斯包 (Chip Nusbaum)說:「我不怪他們疏散。」他在六大道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並未完全習慣沒有地震的環境。他說,在紐約從未住過七層樓以上的單位,他從不在床頭掛畫,生怕它會掉下來。
他說,紐約市民在最熟悉的災難上發展出這種習慣,他們記得(九一一恐襲時 )世貿中心的雇員因聽從吩咐留守辦公桌旁而罹難。
雖然這次罕見的東岸地震對大多數人沒有影響,但查看這一區的地理環境,便能進一步解釋當天下午為何民眾爭先恐後的逃走。
東部極其牢固的岩床,分散震力比加州山區或中西部的河流慢許多。加上地震在非常淺的地層發生,市民感受到的震動,比加州同級地震強達10倍。東部缺乏重大的斷層線,使震波傳到更遠的地方。
這次可能是美國史上最多人感到震動的地震之一,因震動區域大約有7500萬人居住。
過去300年,紐約市和周圍地區先後有三次地震,強度和這次一樣,但上一次已是1884年的事,當年發生5.5級地震,震央在康尼島。雖然沒有建築物倒塌,但已使許多人受驚。紐約市應急管理局表示,假如相同級數的地震再次發生,估計損失將達70億到140億元。
雖然紐約市1995年採取抗震建築法規,目的是為了防範五級地震而設(估計100年重現一次),但假如今次的地震是在布碌崙發生,這些規定將起不了作用。因許多建築物是在1995年之前興建,以及大量戰前舊樓沒有鋼筋支撐結構,非常脆弱。
紐約市在不久將來是否會發生另一次地震?像今次的規模的地震每隔100年左右出現一次,上一次在1884年,現已到期。
專家:紐約地震「避難」方式大錯!
編譯中心綜合24日電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ugust 25, 2011 06:03 AM
紐約市經歷5.8地震,人們走出辦公樓到人行道上「避難」。(美聯社)
slideshow 23日的地震使部分紐約市民驚惶失措,急迅撤離玻璃幕牆的辦公大樓,甚至市長和他的隨員也要逃離市政廳。
加州緊急事務管理局的助理秘書胡斯頓 (Kelly Huston)說,在電視上看見紐約市民疏散的情況,令人不安。
他說:「試想,在他們上面的玻璃窗可能掉下來四散,碎片擊向正在走出大廈的人群。」
他說,紐約市民該找一處堅固的地方躲起來,直到震動停止。
但在高樓的人最好疏散,因大廈的結構受到地震破壞,可能倒塌。
胡斯頓說:「發生這種情況的機會非常低,但你被一大片玻璃窗碎片打中的話,很可能會流血死亡。」
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在網頁上的「地震期間注意事項 (What to Do During an Earthquake)」,講述1933年加州長灘大地震有120人遇害,當中許多是在逃離大廈時被墜下的碎片砸死。
加州本地人對紐約市民的反應也難以理解。從舊金山來到康州的喬安.霍華德 (Joan Howard)說,在電視上看到上班一族走出辦公室大廈的情況,讓人不敢相信。
霍華德說:「我大為吃驚,心想,太愚蠢了!我跟你說,地震時永遠不要走到街上。」
63歲來自加州的魯斯包 (Chip Nusbaum)說:「我不怪他們疏散。」他在六大道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並未完全習慣沒有地震的環境。他說,在紐約從未住過七層樓以上的單位,他從不在床頭掛畫,生怕它會掉下來。
他說,紐約市民在最熟悉的災難上發展出這種習慣,他們記得(九一一恐襲時 )世貿中心的雇員因聽從吩咐留守辦公桌旁而罹難。
雖然這次罕見的東岸地震對大多數人沒有影響,但查看這一區的地理環境,便能進一步解釋當天下午為何民眾爭先恐後的逃走。
東部極其牢固的岩床,分散震力比加州山區或中西部的河流慢許多。加上地震在非常淺的地層發生,市民感受到的震動,比加州同級地震強達10倍。東部缺乏重大的斷層線,使震波傳到更遠的地方。
這次可能是美國史上最多人感到震動的地震之一,因震動區域大約有7500萬人居住。
過去300年,紐約市和周圍地區先後有三次地震,強度和這次一樣,但上一次已是1884年的事,當年發生5.5級地震,震央在康尼島。雖然沒有建築物倒塌,但已使許多人受驚。紐約市應急管理局表示,假如相同級數的地震再次發生,估計損失將達70億到140億元。
雖然紐約市1995年採取抗震建築法規,目的是為了防範五級地震而設(估計100年重現一次),但假如今次的地震是在布碌崙發生,這些規定將起不了作用。因許多建築物是在1995年之前興建,以及大量戰前舊樓沒有鋼筋支撐結構,非常脆弱。
紐約市在不久將來是否會發生另一次地震?像今次的規模的地震每隔100年左右出現一次,上一次在1884年,現已到期。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2011-05-30
德國陸續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疾管局呼籲出國民眾避免生食,並請醫師提高警覺
原文網址: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83779
德國陸續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疾管局呼籲出國民眾避免生食,並請醫師提高警覺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10527 10:17:30)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疫情資料顯示,德國自本(100)年4月25日至5月25日,已通報138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及血便病例,其中有5例已經確定受到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感染, 3名死亡,而且持續有疑似病例通報。依據德國當地衛生單位報告,目前正在調查本次爆發流行事件的原因,初步懷疑可能是蔬果受到細菌污染所致。另外,瑞典、荷蘭及英國也有曾經至德國旅遊的民眾出現相關症狀。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前往德國旅遊或商務活動,應儘量避免生食及食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食物,杜絕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之風險。
近年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曾在美、日等國造成大規模食因性感染,大多經由未煮熟之肉品或未經巴斯德滅菌之果汁、乳品引起。
該病之潛伏期約2~8天,疾病早期會出現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平均每日腹瀉次數為3-30次)及血便(可輕微到潛血,也可嚴重到大出血),而嚴重者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主要為成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主要為小孩) 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死亡率約3%~5%。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的患者均是食用未煮熟或受污染的牛肉(特別是中心溫度加熱不易之牛絞肉)、牛奶、飲用水或果汁。
由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食因性感染之疾病,且可循糞口途徑引起人與人間之傳染,疾病管制局特別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方法,並呼籲前往德國之民眾加強防範,以避免"病從口入":
一、避免生食,並確認食物已充分加熱煮熟,避免點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餐點。
二、避免飲用未經滅菌處理之生乳、果汁或生菜沙拉。
三、注意飲用水的衛生。
四、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必須使用肥皂徹底洗手。
民眾如有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師。而醫師若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衛生局,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並防範疫情之擴大蔓延。
民眾若有其他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洽詢,或請參閱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訊息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德國陸續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疾管局呼籲出國民眾避免生食,並請醫師提高警覺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10527 10:17:30)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疫情資料顯示,德國自本(100)年4月25日至5月25日,已通報138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及血便病例,其中有5例已經確定受到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感染, 3名死亡,而且持續有疑似病例通報。依據德國當地衛生單位報告,目前正在調查本次爆發流行事件的原因,初步懷疑可能是蔬果受到細菌污染所致。另外,瑞典、荷蘭及英國也有曾經至德國旅遊的民眾出現相關症狀。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前往德國旅遊或商務活動,應儘量避免生食及食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食物,杜絕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之風險。
近年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曾在美、日等國造成大規模食因性感染,大多經由未煮熟之肉品或未經巴斯德滅菌之果汁、乳品引起。
該病之潛伏期約2~8天,疾病早期會出現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平均每日腹瀉次數為3-30次)及血便(可輕微到潛血,也可嚴重到大出血),而嚴重者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主要為成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主要為小孩) 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死亡率約3%~5%。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的患者均是食用未煮熟或受污染的牛肉(特別是中心溫度加熱不易之牛絞肉)、牛奶、飲用水或果汁。
由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食因性感染之疾病,且可循糞口途徑引起人與人間之傳染,疾病管制局特別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方法,並呼籲前往德國之民眾加強防範,以避免"病從口入":
一、避免生食,並確認食物已充分加熱煮熟,避免點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餐點。
二、避免飲用未經滅菌處理之生乳、果汁或生菜沙拉。
三、注意飲用水的衛生。
四、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必須使用肥皂徹底洗手。
民眾如有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師。而醫師若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衛生局,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並防範疫情之擴大蔓延。
民眾若有其他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洽詢,或請參閱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訊息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2011-04-18
美國連續三天發生241起龍捲風 破紀錄
美國連續三天發生241起龍捲風 破紀錄
2011-04-18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
美國氣象專家指出,過去三天,總共發生241起龍捲風,至少造成45人死亡。打破美國史上,單一一起暴風雨系統中,出現龍捲風最多的紀錄。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30504/132011041800605.html
這幾天,美國從中西部奧克拉荷馬到東部北卡羅來納州,幾乎橫跨半個大陸的範圍,遭到許多致命龍捲風侵襲,不少城鎮都慘遭蹂躪。
美國民營氣象網站專家表示,過去從未見過在單一的暴風雨系統中,爆出這麼多起龍捲風。以2003年五月的紀錄為例,當時連續七天,出現401起龍捲風,但都分別來自不同的暴風雨系統。
而最近這一波龍捲風橫掃了14州,死傷人數可能還會增加,當局還在調查。
根據紀錄,上次發生最嚴重的龍捲風災害是在2008年的超級星期二,當時有131起龍捲風肆虐,造成57人死亡,不過,由於當天是超級星期二、美國總統初選投票日,許多人出門投票,因此造成嚴重傷亡。
2011-04-18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謝佐人】
美國氣象專家指出,過去三天,總共發生241起龍捲風,至少造成45人死亡。打破美國史上,單一一起暴風雨系統中,出現龍捲風最多的紀錄。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30504/132011041800605.html
這幾天,美國從中西部奧克拉荷馬到東部北卡羅來納州,幾乎橫跨半個大陸的範圍,遭到許多致命龍捲風侵襲,不少城鎮都慘遭蹂躪。
美國民營氣象網站專家表示,過去從未見過在單一的暴風雨系統中,爆出這麼多起龍捲風。以2003年五月的紀錄為例,當時連續七天,出現401起龍捲風,但都分別來自不同的暴風雨系統。
而最近這一波龍捲風橫掃了14州,死傷人數可能還會增加,當局還在調查。
根據紀錄,上次發生最嚴重的龍捲風災害是在2008年的超級星期二,當時有131起龍捲風肆虐,造成57人死亡,不過,由於當天是超級星期二、美國總統初選投票日,許多人出門投票,因此造成嚴重傷亡。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2011-04-13
1755年葡萄牙大地震,導致首都里斯本三分之一居民遇難,葡萄牙從此衰落,淪為歐洲二流國家,日本會這樣衰弱嗎?
摘要:
毫無疑問,再強盛的國家,再堅忍的民族,如果經常遭受大型自然災難的折磨,也會元氣大傷。何況日本還是一個人多地狹、資源高度匱乏的島嶼國家。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富裕發達是古代無法比擬的,但在自然災害面前,其實比古代更脆弱。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相互依賴性極強的“互助性”社會,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癱瘓。而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的相對獨立性較強,自然災難的後果往往具有“板塊性”特點,亦即被局限在特定範圍內。如果“3.11”特大地震發生在古代,對社會生活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要小得多。至於地震引發的核事故,不要說是古代,就是倒退幾十年,也不會出現。顯然,同樣是面對自然災難常態化,現代日本遭受的打擊要比古代大得多。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499193
中評網評論-日本最大的災難是災難常態化
http://www.cdnews.com.tw 2011-04-13 07:12:25
中評網13日社評:日本最大的災難是災難常態化
“3.11”特大地震過去整整一個月了。在這一個月里,日本發生里氏7級以上餘震共3次,6級以上餘震多達66次。特別是7日深夜發生的里氏7.4級強餘震,雖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卻讓人們為日本的核電站安全捏了一把汗。地震導致多個核電站供電中斷,東通核電站和女川核電站的冷卻系統因此無法工作,後者還出現了漏水事故。雖然供電很快恢復,因而沒有造成核爆炸或核洩漏,但卻再次警示人們,強地震導致日本核電站發生事故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今後如再遇強地震,此類事故仍難保不再發生。大震過後發生餘震本屬正常現象,但此次餘震之頻、之烈,都屬罕見。日本地震危害之甚,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餘震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話,那麼日本面臨的新地震無疑更令人恐懼。4月7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對日本歷史上大地震的研究發現,日本東海、東南海、南海和宮崎縣近海都有可能發生連鎖地震,最大震級可能達到里氏9級,並將形成長達700公里的斷層。
今後30年內,東海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87%,東南海為70%,南海為60%。一旦地震發生,四國島西部沿岸和九州太平洋沿岸的晃動幅度將達到原先預計的1.5倍,海嘯高度將達到5至10米,是設想的1.5至2倍。到時,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都將受到海嘯襲擊。由此帶來的災難無疑將是深重的。
不僅如此,日本氣象廳8日晚還發布警告說,日本有20座火山因受大地震的影響變得活躍。從歷史上來看,大地震發生後幾個月,發生火山爆發已經有多起先例。1707年的寶永大地震,就在一個月後引起了富山士火山噴發。氣象廳特別提醒相關部門注意防範火山噴發災害。
諸如此類的事實表明,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日本將面臨大型地質災難常態化的困境。這樣說,不僅因為日本近期的災害頻仍,更有深層的科學依據。從地質學上說,日本列島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抬升的結果,這使其正好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且是地震最為強烈的地區。這裡不僅集中了大量的淺源地震,而且中源、深源地震也很活躍。結果,日本列島的地震不僅次數頻繁,而且烈度很高。“3.11”特大地震的震級高達里氏9.0級,為人類地震觀測史之最。地震引發的地殼變動,使日本島“部分沉沒”,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從歷史上看,日本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就先後發生過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等特大型地質災難。至於18世紀的寶永大地震,雖然當時沒有現代觀測手段,確切震級不詳,但從破壞程度來看,一般將其認定為里氏9.0級左右,與“3.11”特大地震大約相當。
毫無疑問,面對地質災難常態化困境的日本,不但經濟復甦困難重重,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日本衰落”的轉折點。從世界歷史上看,1755年的葡萄牙大地震,導致首都里斯本三分之一的居民遇難,葡萄牙從此走向衰落,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就以這次日本“3.11”特大地震災難為例,震後的首次經濟觀察家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經濟景氣指數創200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毫無疑問,再強盛的國家,再堅忍的民族,如果經常遭受大型自然災難的折磨,也會元氣大傷。何況日本還是一個人多地狹、資源高度匱乏的島嶼國家。
也許有人會說,日本民族已經在他們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幾千年,自古以來都是地震頻仍,但日本依舊能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如今日本的國力遠非過去能比,抵禦災害的能力無疑更強,所以自然災難不足以逆轉日本的強盛之路。
這個說法的問題在於沒有看到現代與古代的差異。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富裕發達是古代無法比擬的,但在自然災害面前,其實比古代更脆弱。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相互依賴性極強的“互助性”社會,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癱瘓。而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的相對獨立性較強,自然災難的後果往往具有“板塊性”特點,亦即被局限在特定範圍內。
如果“3.11”特大地震發生在古代,對社會生活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要小得多。至於地震引發的核事故,不要說是古代,就是倒退幾十年,也不會出現。顯然,同樣是面對自然災難常態化,現代日本遭受的打擊要比古代大得多。
因之,以日本能夠從古代的東瀛小國一躍成為現代世界的第二經濟強國,來論證即便災難常態化也不會改變日本的發展進程,這是站不住腳的。
版權 © 2006 中央日報網路報
毫無疑問,再強盛的國家,再堅忍的民族,如果經常遭受大型自然災難的折磨,也會元氣大傷。何況日本還是一個人多地狹、資源高度匱乏的島嶼國家。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富裕發達是古代無法比擬的,但在自然災害面前,其實比古代更脆弱。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相互依賴性極強的“互助性”社會,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癱瘓。而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的相對獨立性較強,自然災難的後果往往具有“板塊性”特點,亦即被局限在特定範圍內。如果“3.11”特大地震發生在古代,對社會生活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要小得多。至於地震引發的核事故,不要說是古代,就是倒退幾十年,也不會出現。顯然,同樣是面對自然災難常態化,現代日本遭受的打擊要比古代大得多。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499193
中評網評論-日本最大的災難是災難常態化
http://www.cdnews.com.tw 2011-04-13 07:12:25
中評網13日社評:日本最大的災難是災難常態化
“3.11”特大地震過去整整一個月了。在這一個月里,日本發生里氏7級以上餘震共3次,6級以上餘震多達66次。特別是7日深夜發生的里氏7.4級強餘震,雖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卻讓人們為日本的核電站安全捏了一把汗。地震導致多個核電站供電中斷,東通核電站和女川核電站的冷卻系統因此無法工作,後者還出現了漏水事故。雖然供電很快恢復,因而沒有造成核爆炸或核洩漏,但卻再次警示人們,強地震導致日本核電站發生事故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今後如再遇強地震,此類事故仍難保不再發生。大震過後發生餘震本屬正常現象,但此次餘震之頻、之烈,都屬罕見。日本地震危害之甚,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餘震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話,那麼日本面臨的新地震無疑更令人恐懼。4月7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對日本歷史上大地震的研究發現,日本東海、東南海、南海和宮崎縣近海都有可能發生連鎖地震,最大震級可能達到里氏9級,並將形成長達700公里的斷層。
今後30年內,東海發生大地震的概率為87%,東南海為70%,南海為60%。一旦地震發生,四國島西部沿岸和九州太平洋沿岸的晃動幅度將達到原先預計的1.5倍,海嘯高度將達到5至10米,是設想的1.5至2倍。到時,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都將受到海嘯襲擊。由此帶來的災難無疑將是深重的。
不僅如此,日本氣象廳8日晚還發布警告說,日本有20座火山因受大地震的影響變得活躍。從歷史上來看,大地震發生後幾個月,發生火山爆發已經有多起先例。1707年的寶永大地震,就在一個月後引起了富山士火山噴發。氣象廳特別提醒相關部門注意防範火山噴發災害。
諸如此類的事實表明,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日本將面臨大型地質災難常態化的困境。這樣說,不僅因為日本近期的災害頻仍,更有深層的科學依據。從地質學上說,日本列島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抬升的結果,這使其正好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且是地震最為強烈的地區。這裡不僅集中了大量的淺源地震,而且中源、深源地震也很活躍。結果,日本列島的地震不僅次數頻繁,而且烈度很高。“3.11”特大地震的震級高達里氏9.0級,為人類地震觀測史之最。地震引發的地殼變動,使日本島“部分沉沒”,面積相當於大半個東京。從歷史上看,日本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就先後發生過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等特大型地質災難。至於18世紀的寶永大地震,雖然當時沒有現代觀測手段,確切震級不詳,但從破壞程度來看,一般將其認定為里氏9.0級左右,與“3.11”特大地震大約相當。
毫無疑問,面對地質災難常態化困境的日本,不但經濟復甦困難重重,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日本衰落”的轉折點。從世界歷史上看,1755年的葡萄牙大地震,導致首都里斯本三分之一的居民遇難,葡萄牙從此走向衰落,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就以這次日本“3.11”特大地震災難為例,震後的首次經濟觀察家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經濟景氣指數創200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毫無疑問,再強盛的國家,再堅忍的民族,如果經常遭受大型自然災難的折磨,也會元氣大傷。何況日本還是一個人多地狹、資源高度匱乏的島嶼國家。
也許有人會說,日本民族已經在他們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幾千年,自古以來都是地震頻仍,但日本依舊能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如今日本的國力遠非過去能比,抵禦災害的能力無疑更強,所以自然災難不足以逆轉日本的強盛之路。
這個說法的問題在於沒有看到現代與古代的差異。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富裕發達是古代無法比擬的,但在自然災害面前,其實比古代更脆弱。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相互依賴性極強的“互助性”社會,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癱瘓。而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的相對獨立性較強,自然災難的後果往往具有“板塊性”特點,亦即被局限在特定範圍內。
如果“3.11”特大地震發生在古代,對社會生活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要小得多。至於地震引發的核事故,不要說是古代,就是倒退幾十年,也不會出現。顯然,同樣是面對自然災難常態化,現代日本遭受的打擊要比古代大得多。
因之,以日本能夠從古代的東瀛小國一躍成為現代世界的第二經濟強國,來論證即便災難常態化也不會改變日本的發展進程,這是站不住腳的。
版權 © 2006 中央日報網路報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2011-04-01
[台灣民眾]出國前上領務局網站登錄 不然外交部在災害發生時無法及時反應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74564
泰南洪澇困旅人 外交部被批遲鈍
泰國南部連日豪雨造成水患、傳出國內有旅客受困。今天有立委痛批外交部掌握的訊息慢半拍。直到昨天才在網站上公告泰國大雨提醒民眾注意的訊息。至於,目前究竟有多少國人受困?外交部今天表示,目前掌握有一團14人台灣旅行團,今天下午陸續回台。而散客目前知道有四人,但還不知道他們的行蹤。
泰國南部暴雨成災,立委抨擊,外交部的訊息慢半拍,知名度假勝地蘇美島,究竟還有多少我國旅客?外交部至今還是無法完全掌握。
由於蘇美島多半以自助遊客居多,不是台灣旅行團常去的景點,因此外交部說 ,如果旅客出國前沒有上領務局網站登錄資料,外交部根本無法掌握大家的動向。但在經過聯繫後,目前已經掌握有一團14人的旅行團,因為豪雨在蘇美島受困兩天,但在30號蘇美機場開放的當天,已經順利回到曼谷。
外交部表示水患是部分地區天氣不好,目前掌握天氣狀況已經較為穩定,但外交部仍然在30號晚上七點對泰國發出旅遊灰色警示,提醒國人赴泰旅遊要隨時掌握當地氣象資訊,提高警覺。
(2011-03-31 11:56) 公視午間新聞
泰南洪澇困旅人 外交部被批遲鈍
泰國南部連日豪雨造成水患、傳出國內有旅客受困。今天有立委痛批外交部掌握的訊息慢半拍。直到昨天才在網站上公告泰國大雨提醒民眾注意的訊息。至於,目前究竟有多少國人受困?外交部今天表示,目前掌握有一團14人台灣旅行團,今天下午陸續回台。而散客目前知道有四人,但還不知道他們的行蹤。
泰國南部暴雨成災,立委抨擊,外交部的訊息慢半拍,知名度假勝地蘇美島,究竟還有多少我國旅客?外交部至今還是無法完全掌握。
由於蘇美島多半以自助遊客居多,不是台灣旅行團常去的景點,因此外交部說 ,如果旅客出國前沒有上領務局網站登錄資料,外交部根本無法掌握大家的動向。但在經過聯繫後,目前已經掌握有一團14人的旅行團,因為豪雨在蘇美島受困兩天,但在30號蘇美機場開放的當天,已經順利回到曼谷。
外交部表示水患是部分地區天氣不好,目前掌握天氣狀況已經較為穩定,但外交部仍然在30號晚上七點對泰國發出旅遊灰色警示,提醒國人赴泰旅遊要隨時掌握當地氣象資訊,提高警覺。
(2011-03-31 11:56) 公視午間新聞
Labels:
全球災難、疫情與個人安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