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02-26
以前我在美國試著想要瞭解人,卻發現最後光是理解各族裔目前最深切的關注就已經很忙。只能先抓住族群脈絡,才有辦法了解每個個體在交錯的多重脈絡當中身處何處。也就是座標軸得先抓清楚,才有辦法畫出三維世界隨著時間演變的四維移動。
原文主題:《初来乍到》原型黄颐铭,打破亚裔模范迷思-纽约时报中文网
原文網址:http://drhze47qtq2xs.cloudfront.net/article/46877c646233f88789ca896b273d4282/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4-05-31
台灣移民在美國的故事搬上電視 Fresh off the Boat (Trailer)
評論:Only Taiwanese immigrates' children know why this is funny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6iKSTOx1fU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4-03-27
移民不僅拉抬美國整體經濟成長,也對抗了已開發國家的因財富集中帶來的政治動盪。人口成長不會讓富人變窮,但它能稀釋財富的力量─百萬美元,在人口收縮的國家,意義重大,但在人口成長的國家價值就被稀釋。美國之所以不像老歐洲那般貧富不均,資產過度集中,移民實屬大功
http://m.cnyes.com/news/article3.html?page=newslist&PageIndex=1&PageSize=10&cid=200908260957415726840&cname=%E6%B7%B1%E5%BA%A6&flag=&id=20140306161359578693311&ids=,20140306171140391896810,20140306172738281390212,20140306161359578693311,20140307080437031389210,20140305164434366937210,20140221154639644815710
移民肯定拉抬了美國整體經濟成長。佐證一點是將過去 30 年美國的經濟成長,與其他富裕國家如英法日相比。將時間點再拉長一些,比方說 80 年,會發現依隨傳統資本主義的美國成長表現較佳。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4-03-04
青年移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文化差異、孤獨、語言障礙、就業困難、遭受歧視和偏見等,另外在抵達國還會面臨社會和經濟融入問題,可能會阻礙青年移民的發展機會。
http://newtalk.tw/news/2014/02/17/44455.html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11-05
「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國立臺中圖書館總館二樓藝文走廊04-22625100期間2012-11-06~2012-12-02
「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將反過來呈現華人移民在美國日益茁壯的過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助力。特展收集了許多華人遠赴新大陸的辛酸歷程,訴說了他們如何在美國建立新的家園,努力奮鬥,並將自己的所學和專業奉獻給美國社會,讓美國能有今天的蓬勃和多元。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9-10
徐宗懋: 美國排華史的前世今生
評論:這是我看過美國排華史的文章當中,最完整又最精簡的一篇
原文網址
http://blog.yzzk.com/cfm/content.cfm?OwnerID=9&CategoryID=16&TopicID=10002
原文網址
http://blog.yzzk.com/cfm/content.cfm?OwnerID=9&CategoryID=16&TopicID=10002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9-03
華人要真正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需要具備多方面素質,比如人際關係、服務意識、語言和形象等,更重要的是,了解美國社會。這需要更多華人父母改變觀念,不要一味追求成績。融入美國和成績優秀一樣重要。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2/1/9/6/102219609.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219609&mdate=0901105851
美華二代要改變一味“追求成績”觀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1 10:58:51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又到了美國大學開學時,華裔大學生走進美國大學校門。他們成績優異,一心讀書,希望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也同時暴露出,華裔大學生有不夠獨立、不願意接觸社會等不足,要改變這些不足。還需要整個華人社會改變一味“追求成績”的觀念。
重 成績
美國加州教育廳日前公布的2011—2012年度高中畢業考試成績顯示,平均95%的高中畢業生都達到了英文閱讀、書寫和數學科目的及格要求。美國華文媒體《僑報》報道說,舊金山校區的高考成績數據顯示,2052名華裔學生參與了數學科考試,及格率達到95%,略高於排名第二的白人學生的93%,遠遠高於其他族裔。另外,2074名參與英文閱讀和書寫考試的華裔學生中,84%取得了及格資格,在所有族裔中排名第三。
華人重視教育,是有目共睹的。有教育專家說,華人對教育的重視遠遠高於普通美國家庭。美國人將家庭過半收入用於買房、交通,而華人將家庭一半以上收入用於子女教育,高出普通美國人家庭17倍。
很多第一代移民移居來美,最大的心願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的環境,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將來可以考上名校,畢業後當醫生和律師。這也造成華裔家長一味看重孩子在校成績,看重孩子將來在哪裡就業。華裔大學生成績優異、就業良好也是必然結果。
拼 就業
今年全美大學應屆畢業生面臨嚴峻就業形勢,半數人將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困境。但是,華裔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狀況比其他族裔要好些。今年的全美大學畢業生有很多人沒有立即進入就業市場或屈就服務員、收銀員等低薪職位,還有部分人畢業後選擇旅行沒有立即就業,也有人不停地更換工作打短工。一位加州的大學教授指出,按族裔區分的話,華裔大學生整體教育基礎、尤其是數理學科比其他族裔好一些,就業狀況也應高於全美平均水平。
從全美華人整體就業狀況看,華人就業有兩極分化現象,華人中有57.2%的人從事管理、軟件開發、會計等高級“白領”工作,這一比例遠高於美國的平均值32.4%。剩下的華人在從事廚師、服務員、收銀員、紡織工人等低收入“藍領”工作,這些低收入的“藍領”父母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將來從事“白領”工作。
很多在美國生活的華人都會描述他們渴望的“中產”生活——滿意的薪水、城中的公寓、鄉間的別墅、每年的度假。只有找一份體面穩定、收入不菲的工作,才能滿足他們最大的願望。
提 能力
華人移民美國已有160多年歷史,早年的移民,學歷不高,多靠打工謀生。在全美各地唐人街,靠小生意起家的華人比比皆是,有擺攤的、有開餐館的、有在超市打工的。為了讓子女不用每日辛勞,能夠在寫字樓里找到工作,成為真正的“白領”,華人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對子女學業成績要求也極為嚴格。
很多華裔大學生被美國同學稱為“書呆子”,他們從小一味讀書,不夠獨立,不參加社會實踐,沒有團隊精神,不關心政治。美國學生一走進大學校門,就要開始獨立生活,租房、洗衣、做飯,樣樣都要自己解決,還有很多大學生已經不向家里要錢,學費靠貸款,生活費靠打工。一些家境較好的華裔大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一進大學便埋頭苦讀,保持教室、圖書館、宿舍行走路線。他們一般不參加社會活動,生怕浪費學習時間,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是他們的願望。
華人要真正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需要具備多方面素質,比如人際關係、服務意識、語言和形象等,更重要的是,了解美國社會。這需要更多華人父母改變觀念,不要一味追求成績。融入美國和成績優秀一樣重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2/1/9/6/102219609.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219609&mdate=0901105851
美華二代要改變一味“追求成績”觀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1 10:58:51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又到了美國大學開學時,華裔大學生走進美國大學校門。他們成績優異,一心讀書,希望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也同時暴露出,華裔大學生有不夠獨立、不願意接觸社會等不足,要改變這些不足。還需要整個華人社會改變一味“追求成績”的觀念。
重 成績
美國加州教育廳日前公布的2011—2012年度高中畢業考試成績顯示,平均95%的高中畢業生都達到了英文閱讀、書寫和數學科目的及格要求。美國華文媒體《僑報》報道說,舊金山校區的高考成績數據顯示,2052名華裔學生參與了數學科考試,及格率達到95%,略高於排名第二的白人學生的93%,遠遠高於其他族裔。另外,2074名參與英文閱讀和書寫考試的華裔學生中,84%取得了及格資格,在所有族裔中排名第三。
華人重視教育,是有目共睹的。有教育專家說,華人對教育的重視遠遠高於普通美國家庭。美國人將家庭過半收入用於買房、交通,而華人將家庭一半以上收入用於子女教育,高出普通美國人家庭17倍。
很多第一代移民移居來美,最大的心願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的環境,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將來可以考上名校,畢業後當醫生和律師。這也造成華裔家長一味看重孩子在校成績,看重孩子將來在哪裡就業。華裔大學生成績優異、就業良好也是必然結果。
拼 就業
今年全美大學應屆畢業生面臨嚴峻就業形勢,半數人將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困境。但是,華裔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狀況比其他族裔要好些。今年的全美大學畢業生有很多人沒有立即進入就業市場或屈就服務員、收銀員等低薪職位,還有部分人畢業後選擇旅行沒有立即就業,也有人不停地更換工作打短工。一位加州的大學教授指出,按族裔區分的話,華裔大學生整體教育基礎、尤其是數理學科比其他族裔好一些,就業狀況也應高於全美平均水平。
從全美華人整體就業狀況看,華人就業有兩極分化現象,華人中有57.2%的人從事管理、軟件開發、會計等高級“白領”工作,這一比例遠高於美國的平均值32.4%。剩下的華人在從事廚師、服務員、收銀員、紡織工人等低收入“藍領”工作,這些低收入的“藍領”父母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將來從事“白領”工作。
很多在美國生活的華人都會描述他們渴望的“中產”生活——滿意的薪水、城中的公寓、鄉間的別墅、每年的度假。只有找一份體面穩定、收入不菲的工作,才能滿足他們最大的願望。
提 能力
華人移民美國已有160多年歷史,早年的移民,學歷不高,多靠打工謀生。在全美各地唐人街,靠小生意起家的華人比比皆是,有擺攤的、有開餐館的、有在超市打工的。為了讓子女不用每日辛勞,能夠在寫字樓里找到工作,成為真正的“白領”,華人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對子女學業成績要求也極為嚴格。
很多華裔大學生被美國同學稱為“書呆子”,他們從小一味讀書,不夠獨立,不參加社會實踐,沒有團隊精神,不關心政治。美國學生一走進大學校門,就要開始獨立生活,租房、洗衣、做飯,樣樣都要自己解決,還有很多大學生已經不向家里要錢,學費靠貸款,生活費靠打工。一些家境較好的華裔大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一進大學便埋頭苦讀,保持教室、圖書館、宿舍行走路線。他們一般不參加社會活動,生怕浪費學習時間,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是他們的願望。
華人要真正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需要具備多方面素質,比如人際關係、服務意識、語言和形象等,更重要的是,了解美國社會。這需要更多華人父母改變觀念,不要一味追求成績。融入美國和成績優秀一樣重要。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7-16
美國頂尖大學的專利有百分之76是由外來移民所發明,由學生、博士後研究員所發明的專利則占百分之54。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0522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外籍菁英成為美國專利發明主力
520期 2012-07-12
《高等教育紀事報》本(7)月6日的報導指出,一項針對美國大學專利數量所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專利產量最高的10所大學中,每4項專利就有超過3項的發明團隊,包括1名以上的外籍人士,也顯示外籍菁英在推動創新科技上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有鑒於此,全美超過100間主流研究型大學校長共同提出呼籲,希望總統歐巴馬和國會正視這項議題,超越黨派共同針對不合時宜的移民法規做出修正,讓這些具有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知識的外籍人才,畢業後能夠繼續留在美國工作,進一步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榮景。
這封由美國122間大學院校校長連名簽署、於本(7)月2日遞交給白宮與國會領袖的請願信中指出,受制於過時的既有法規,頂尖學生畢業後往往無法留在美國工作,這不僅使美國在世界人才競爭上失去優勢,更對美國目前全球創新與研發中心的龍頭地位產生重大威脅。這封連名信與相關組織動員均出自「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the 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由全美超過450名的黨政高層、企業領袖組成,獲得許多科技、媒體和金融巨擘的支持,其中包含微軟(Microsoft)執行長Steve Ballmer、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執行長Jamie Dimon、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以及紐約市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內。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6月底發表的報告-「專利審查中:移民如何重新創造美國經濟」(Patent Pending: How Immigrants Are Reinventing The American Economy),針對2011年全美發明專利產量最高的10所大學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美國頂尖大學的專利有百分之76是由外來移民所發明,由學生、博士後研究員所發明的專利則占百分之54。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表示,儘管全球許多頂尖人才選擇來美國留學、接受教育和訓練,但是這些由美國教育的人才在畢業後,卻往往因居留簽證限制和移民規範而被迫改至其他國家工作,反過來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效力。除此之外,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非美國籍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和年輕科學家,假如想要離開學術圈轉入業界工作,也幾乎都會遇到棘手的簽證問題,同時美國現行法規對於外籍人士在美創業更是限制重重。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先前發表的一份調查數據也顯示,2001年至2011年間美國政府發放的工作簽證和技術簽證比例,已經從百分之17減少為百分之13。
為了防堵移民簽證規範所造成的人才流失,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和大專院校校長向國會提出3項建議,希望能在不增加預算負擔的狀況下,增加誘因留住這些外籍菁英:
一、發放永久居留卡(即綠卡)給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大學畢業生,讓他們能夠在美國就業、甚至創業,運用專業和創意發明更多專利。
二、仿效加拿大、英國及許多其他國家的做法,為具有創新發明精神的外國創業者提供簽證,這樣一來,大學和研究機構所發明的專利或實驗成果,便可以交由業界繼續發展改良,不僅可以有效增進產學間的合作,還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三、去除或鬆綁臨時高技術勞工簽證(H1-B簽證)的規定,打破目前每年最多只核發6萬5千名的上限。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這份報告,總共分析了加州大學、伊利諾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以及史丹佛大學、康乃爾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還有加州理工學院、喬治亞理工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一共1,466項專利。結果發現發明團隊裡包括1名以上外國人的比例,康乃爾大學有百分之65,喬治亞理工學院與伊利諾大學則高達9成。
這1,466項專利的發明者來自88個不同國家,而5項專利中有1項的發明團隊有來自中國的學者,發明者來自印度所占的比例則是每6項中有1項。這項數據也顯示,外籍發明者申請的專利中,屬於STEM領域者高達百分之99,外籍發明者在半導體裝置製造的專利則占百分之87、資訊科技和脈波數位通信領域占百分之83、醫藥類化合物占百分之79、而光學相關領域則占百分之77。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共同執行長、同時也是紐約市長彭博首席政策顧問John Feinblatt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訪問時表示:「事情其實非常簡單。外籍發明者是發明專利的主力,而這些專利會進一步創造工作機會,頂尖人才流失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國會與白宮方面應該立刻採取行動,刻不容緩。」
資料來源:摘自2012年7月6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http://chronicle.com/article/College-Presidents-Cite/132771/
http://money.cnn.com/2012/06/26/smallbusiness/immigrants-patents/index.htm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外籍菁英成為美國專利發明主力
520期 2012-07-12
《高等教育紀事報》本(7)月6日的報導指出,一項針對美國大學專利數量所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專利產量最高的10所大學中,每4項專利就有超過3項的發明團隊,包括1名以上的外籍人士,也顯示外籍菁英在推動創新科技上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有鑒於此,全美超過100間主流研究型大學校長共同提出呼籲,希望總統歐巴馬和國會正視這項議題,超越黨派共同針對不合時宜的移民法規做出修正,讓這些具有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知識的外籍人才,畢業後能夠繼續留在美國工作,進一步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榮景。
這封由美國122間大學院校校長連名簽署、於本(7)月2日遞交給白宮與國會領袖的請願信中指出,受制於過時的既有法規,頂尖學生畢業後往往無法留在美國工作,這不僅使美國在世界人才競爭上失去優勢,更對美國目前全球創新與研發中心的龍頭地位產生重大威脅。這封連名信與相關組織動員均出自「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the 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由全美超過450名的黨政高層、企業領袖組成,獲得許多科技、媒體和金融巨擘的支持,其中包含微軟(Microsoft)執行長Steve Ballmer、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執行長Jamie Dimon、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以及紐約市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內。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6月底發表的報告-「專利審查中:移民如何重新創造美國經濟」(Patent Pending: How Immigrants Are Reinventing The American Economy),針對2011年全美發明專利產量最高的10所大學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美國頂尖大學的專利有百分之76是由外來移民所發明,由學生、博士後研究員所發明的專利則占百分之54。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表示,儘管全球許多頂尖人才選擇來美國留學、接受教育和訓練,但是這些由美國教育的人才在畢業後,卻往往因居留簽證限制和移民規範而被迫改至其他國家工作,反過來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效力。除此之外,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非美國籍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和年輕科學家,假如想要離開學術圈轉入業界工作,也幾乎都會遇到棘手的簽證問題,同時美國現行法規對於外籍人士在美創業更是限制重重。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先前發表的一份調查數據也顯示,2001年至2011年間美國政府發放的工作簽證和技術簽證比例,已經從百分之17減少為百分之13。
為了防堵移民簽證規範所造成的人才流失,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和大專院校校長向國會提出3項建議,希望能在不增加預算負擔的狀況下,增加誘因留住這些外籍菁英:
一、發放永久居留卡(即綠卡)給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大學畢業生,讓他們能夠在美國就業、甚至創業,運用專業和創意發明更多專利。
二、仿效加拿大、英國及許多其他國家的做法,為具有創新發明精神的外國創業者提供簽證,這樣一來,大學和研究機構所發明的專利或實驗成果,便可以交由業界繼續發展改良,不僅可以有效增進產學間的合作,還能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三、去除或鬆綁臨時高技術勞工簽證(H1-B簽證)的規定,打破目前每年最多只核發6萬5千名的上限。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這份報告,總共分析了加州大學、伊利諾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德州大學系統,以及史丹佛大學、康乃爾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還有加州理工學院、喬治亞理工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一共1,466項專利。結果發現發明團隊裡包括1名以上外國人的比例,康乃爾大學有百分之65,喬治亞理工學院與伊利諾大學則高達9成。
這1,466項專利的發明者來自88個不同國家,而5項專利中有1項的發明團隊有來自中國的學者,發明者來自印度所占的比例則是每6項中有1項。這項數據也顯示,外籍發明者申請的專利中,屬於STEM領域者高達百分之99,外籍發明者在半導體裝置製造的專利則占百分之87、資訊科技和脈波數位通信領域占百分之83、醫藥類化合物占百分之79、而光學相關領域則占百分之77。
新美國經濟夥伴關係組織共同執行長、同時也是紐約市長彭博首席政策顧問John Feinblatt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訪問時表示:「事情其實非常簡單。外籍發明者是發明專利的主力,而這些專利會進一步創造工作機會,頂尖人才流失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國會與白宮方面應該立刻採取行動,刻不容緩。」
資料來源:摘自2012年7月6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http://chronicle.com/article/College-Presidents-Cite/132771/
http://money.cnn.com/2012/06/26/smallbusiness/immigrants-patents/index.htm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6-22
虽然美国宪法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更多的还是指主流阶层中的人们,主要是白人。其他族裔的人群表面上是跟白人是平等的,但是这种不平等会体现在一些很深刻的方面,如果不深入美国社会很难去真正理解这一点。
原文網址ttp://world.people.com.cn/GB/18250852.html
美国保护人权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在越战中就曾经发生过下级士兵为了避免伤害平民而抗命,并在几十年后获得国会勋章的一段往事。
美国保护人权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在越战中就曾经发生过下级士兵为了避免伤害平民而抗命,并在几十年后获得国会勋章的一段往事。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6-19
[美國]亞裔失業人口有50%屬於失業超過半年的長期失業者,比率遠超過其它族裔。
摘要
EPI專家奧斯汀(Algernon Austin)表示:種族偏見是亞裔長期失業的原因之一。他說:“就算你是美國出生的亞裔,也會被假設為外國人,而非真正的美國人。因此,如果遇到對非美國人有既定偏見的雇主,亞裔將大受影響。”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4/5/1/102145153.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145153&mdate=0619102057
EPI專家奧斯汀(Algernon Austin)表示:種族偏見是亞裔長期失業的原因之一。他說:“就算你是美國出生的亞裔,也會被假設為外國人,而非真正的美國人。因此,如果遇到對非美國人有既定偏見的雇主,亞裔將大受影響。”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4/5/1/102145153.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145153&mdate=0619102057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美國]非法移民不斷湧入美國,堅信只要藏匿夠久,最終一定能夠等到大赦,畢竟其後美國還進行了多次大赦,因此還是心存僥倖。
全文網址: 有年齡歧視的美國夢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168844.shtml#ixzz1yCDkZmUQ
Power By udn.com
Power By udn.com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4-30
美國以聰明的手法,吸引到全球的人材與財富。因此透過資本累積與人材的創新,不斷造就出經濟成長。日本及西歐等國家,「嚴重排外」所以走上「人口負擔」與「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
原文網址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23&nid=1641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4-18
[美國]高學歷的第一代華人,在這次經濟大衰退時期反映華人的就業與失業現況。他們念書不容易,找事不容易,“辦公室政治”奮鬥生存更不容易,失業後重新找事更不容易,可說是“劣勢下的不公平”。低學歷者通常在如小區餐飲業工作,儘管失業,但一旦經濟好轉,很快再能重回低工資低技術的工作,因為這是屬於新移民能做的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7/8/8/102078888.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78888&mdate=0418102921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7/8/8/102078888.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78888&mdate=0418102921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2-27
亞裔學生的大學入學測驗成績(SAT),竟要比白人學生高出140分。合理解讀是,這些名校不願給同一族群太多入學名額。林來瘋所代表的意義在於:如果你是亞裔美國人,美國社會會告訴你:光是學業出類拔萃,並不足夠。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7584068/article-%E7%B4%90%E5%A4%A7%E6%95%99%E6%8E%88%EF%BC%9A%E4%BA%9E%E8%A3%94%E5%83%85%E5%AD%B8%E6%A5%AD%E5%87%BA%E7%9C%BE-%E4%B8%8D%E8%B6%B3%E5%A4%A0?instance=wjsp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1/3/102041379.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41379&mdate=0315101200
美亞裔生面臨“逆向歧視” 成績好仍難進名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5 10:12:00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美國公立大學招生中的“種族平權(affirmative action)政策已經實施了半個世紀,2003年最高法院曾對此做出裁決,支持公立大學在審核入學申請時,考慮申請人族裔。但是,隨著亞裔學生好成績的比例越來越高,種族平權成為了“逆向歧視”。
據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近表示,將重新考慮公立大學招生中的“種族平權”(affirmative action)政策,即是否繼續允許根據申請人的種族背景對少數族裔學生給予優待。“種族平權”對亞裔到底是好是壞?
統計顯示,許多大學給予了亞裔學生更高的考試標準。
高中3年級的陳菲,在洛杉磯聯合學區就讀。她的學業成績一直很好,還活躍在學校的多個團體,但是升學的壓力讓她很緊張。因為她知道幾乎所有的好大學,就算是“全A”的亞裔學生都上不了。為了保持全“A”,拉高GPA,她已經輔修了6門AP課程,為此她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周末的休息時間。目前,她的GPA已經在4.5左右,輔導老師還是說“上長春藤大學不保險”,修8、9門AP課程的亞裔學生大有人在。
在洛杉磯縣政府工作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州實行種族平權,試圖讓校園內各族裔學生的比例和社會人口結構相匹配,實現教育的多元化。但是,因為各族裔的文化背景不同,重視教育的程度也不同,校園錄取學生,應該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標準,而不是族裔。就像你不能要求NBA 球場上非洲裔美國人占主力時,就要分給其他族裔的人士。
據分析最高法院可能在11月大選前重新討論這個案件,因為法官已經更換了一些,裁決的結果必定會成為一個涉及到種族關係的大選議題。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7584068/article-%E7%B4%90%E5%A4%A7%E6%95%99%E6%8E%88%EF%BC%9A%E4%BA%9E%E8%A3%94%E5%83%85%E5%AD%B8%E6%A5%AD%E5%87%BA%E7%9C%BE-%E4%B8%8D%E8%B6%B3%E5%A4%A0?instance=wjsp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1/3/102041379.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41379&mdate=0315101200
美亞裔生面臨“逆向歧視” 成績好仍難進名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5 10:12:00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美國公立大學招生中的“種族平權(affirmative action)政策已經實施了半個世紀,2003年最高法院曾對此做出裁決,支持公立大學在審核入學申請時,考慮申請人族裔。但是,隨著亞裔學生好成績的比例越來越高,種族平權成為了“逆向歧視”。
據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最近表示,將重新考慮公立大學招生中的“種族平權”(affirmative action)政策,即是否繼續允許根據申請人的種族背景對少數族裔學生給予優待。“種族平權”對亞裔到底是好是壞?
統計顯示,許多大學給予了亞裔學生更高的考試標準。
高中3年級的陳菲,在洛杉磯聯合學區就讀。她的學業成績一直很好,還活躍在學校的多個團體,但是升學的壓力讓她很緊張。因為她知道幾乎所有的好大學,就算是“全A”的亞裔學生都上不了。為了保持全“A”,拉高GPA,她已經輔修了6門AP課程,為此她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周末的休息時間。目前,她的GPA已經在4.5左右,輔導老師還是說“上長春藤大學不保險”,修8、9門AP課程的亞裔學生大有人在。
在洛杉磯縣政府工作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州實行種族平權,試圖讓校園內各族裔學生的比例和社會人口結構相匹配,實現教育的多元化。但是,因為各族裔的文化背景不同,重視教育的程度也不同,校園錄取學生,應該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標準,而不是族裔。就像你不能要求NBA 球場上非洲裔美國人占主力時,就要分給其他族裔的人士。
據分析最高法院可能在11月大選前重新討論這個案件,因為法官已經更換了一些,裁決的結果必定會成為一個涉及到種族關係的大選議題。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2-20
林書豪的成功象徵著移民的勝利。
種族歧視字眼讓「林來瘋」蒙塵!紐時:運動新聞仍有許多黑暗角落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2012-02-20 12:00
ESPN惹人爭議的標題
你不必是個如林書豪般的哈佛經濟系畢業生,也能知道媒體現在對「林來瘋」有多麼狂熱。
《紐約時報》報導,林書豪似乎具備了吸精的所有要素:他敬畏主、是個亞裔美人、來自長春藤學校的萬年板凳,從板凳末端一躍而上成了尼克的救世主。這些特質能夠立即吸引媒體注意,尤其是在布滿嗜血新聞人的紐約。
此外,林書豪是個打團體戰的尼克球員,這簡是就像是獨角獸穿上了尼克球衣,扮演起尼克的控球後衛般。因隊友受傷,以及許多機緣才獲得上場時間的林書豪,其職業生涯並不順遂:在選秀會上並未雀屏中選、默默無名、兩度被不同的球隊踢走,但成為先發的那刻起,便改變了整個聯盟,創下了許多紀錄。
然而對於林書豪及美國群眾來說,這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有些已經超出份際,顯示出美國仍然有許多不當的種族歧視言論,籠罩著運動新聞,甚至籠罩著全體美國人。
林書豪的表現已經讓媒體的雙關語及溢美之辭幾乎用盡。《紐約郵報》2 月 11 日的頭條寫著「Lincredible」(林可能)。而由於小報有著前後雙封面,,我們常看到雙份的文字遊戲,比方說上周有一天《The Daily News》的封面是「Lin And a Prayer」,背面則是「JustLinTime」(來得正是時候)。
然而一切卻開始變了調,先是從推特上的一則推文開始:《福斯》運動專欄作家 Jason Whitlock 指出,拳王 Floyd Mayweather Jr. 表示,林書豪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為他的種族,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然後另一個小報,或許是沒靈感了吧,下的標題的是「Amasian」(很棒的亞洲人)。
林書豪的種族跟他的成就,創造了許多紛擾,但沒有人知道情況能變得多嚴重。周六時,《ESPN》網站上甚至出現「ChinkTheArmor」(盔甲上的裂縫) 這樣的字眼。問題在於,Chink 這個字是相當嚴重的種族歧視字眼。
這顯示了運動新聞在美國文化中,仍有許多陰暗角落,這些陰暗角落甚至是數十年的民權運動後,仍舊未能改變的。
ESPN 很快地換了標題,開除了那個下愚蠢標題的人,卻也讓這個甜美的運動故事蒙灰。
林書豪是個無名小卒,上個哈佛 NBA 球員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與 MLB 及 NFL 不同的是,NBA 的球員幾乎每個都來自籃球名校,或是有著相當高的選秀順位。林書豪背後的故事相當引人入勝:他先前還在尼克隊溫板凳時,借住在弟弟及隊友的沙發上。他的高中離史丹佛大學不遠,但他卻被史丹佛大學的籃球隊忽略。關於林書豪的點點滴滴都被挖出,甚至是他那遠在台灣的祖母看球賽,都成了新聞熱點。
先前在哈佛籃球隊工作、現為《運動畫刊(SI)》記者的 Pablo S.Torre 表示,2007 時便報導了林書豪的故事。他說:「我認為這個故事有許多不同層次,但核心還是他是個亞裔美人。NBA 的確有過姚明,但林書豪是個身材一般,也是美國人,所以能夠創造出許多認同及迴響。看到像林書豪一樣的人締造大驚奇,本身就具備新奇原素。」
不幸的是,這樣的新奇,最後變成了種族問題,然而真實的故事更為複雜,也更引人入勝,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種族歧視標題可以抹滅。林書豪是個基督徒、也是亞裔美人,他的成功象徵著移民的勝利。東岸的菁英可以從他的哈佛背景找到相似處,而籃球粉絲也為他分析比賽的能力、犀利的手感折服。
每個人都能從這個故事找到一些什麼,包括媒體們。雖然運動記者向來憤世妒俗,但這故事卻讓這些人短暫的成了一群孺慕的粉絲。在封館及永不止息的合約談判新聞間,林書豪的故事是個純粹的暖流。在記者室裡大聲鼓掌或許有些沒禮貌,但這不代表記者們不能為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加油。
林書豪的故事能夠跨越運動的層級,打進一般文化,是因為他實在太具啟發性,已經與籃球或種族無關。多數人都不是超級巨星,但我們相信如果有機會,或許有一些可能。
《華爾街日報》運動專欄作家 Jason Gay 指出,拿掉種族因素,這就是一匹黑馬的故事。
林書豪的故事相當引人如勝,別讓種族歧視的字眼壞了興致。貶低並不會帶來智慧,只會讓人走向黑暗深淵。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2012-02-20 12:00
ESPN惹人爭議的標題
你不必是個如林書豪般的哈佛經濟系畢業生,也能知道媒體現在對「林來瘋」有多麼狂熱。
《紐約時報》報導,林書豪似乎具備了吸精的所有要素:他敬畏主、是個亞裔美人、來自長春藤學校的萬年板凳,從板凳末端一躍而上成了尼克的救世主。這些特質能夠立即吸引媒體注意,尤其是在布滿嗜血新聞人的紐約。
此外,林書豪是個打團體戰的尼克球員,這簡是就像是獨角獸穿上了尼克球衣,扮演起尼克的控球後衛般。因隊友受傷,以及許多機緣才獲得上場時間的林書豪,其職業生涯並不順遂:在選秀會上並未雀屏中選、默默無名、兩度被不同的球隊踢走,但成為先發的那刻起,便改變了整個聯盟,創下了許多紀錄。
然而對於林書豪及美國群眾來說,這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有些已經超出份際,顯示出美國仍然有許多不當的種族歧視言論,籠罩著運動新聞,甚至籠罩著全體美國人。
林書豪的表現已經讓媒體的雙關語及溢美之辭幾乎用盡。《紐約郵報》2 月 11 日的頭條寫著「Lincredible」(林可能)。而由於小報有著前後雙封面,,我們常看到雙份的文字遊戲,比方說上周有一天《The Daily News》的封面是「Lin And a Prayer」,背面則是「JustLinTime」(來得正是時候)。
然而一切卻開始變了調,先是從推特上的一則推文開始:《福斯》運動專欄作家 Jason Whitlock 指出,拳王 Floyd Mayweather Jr. 表示,林書豪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為他的種族,而不是因為他的成就。然後另一個小報,或許是沒靈感了吧,下的標題的是「Amasian」(很棒的亞洲人)。
林書豪的種族跟他的成就,創造了許多紛擾,但沒有人知道情況能變得多嚴重。周六時,《ESPN》網站上甚至出現「ChinkTheArmor」(盔甲上的裂縫) 這樣的字眼。問題在於,Chink 這個字是相當嚴重的種族歧視字眼。
這顯示了運動新聞在美國文化中,仍有許多陰暗角落,這些陰暗角落甚至是數十年的民權運動後,仍舊未能改變的。
ESPN 很快地換了標題,開除了那個下愚蠢標題的人,卻也讓這個甜美的運動故事蒙灰。
林書豪是個無名小卒,上個哈佛 NBA 球員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與 MLB 及 NFL 不同的是,NBA 的球員幾乎每個都來自籃球名校,或是有著相當高的選秀順位。林書豪背後的故事相當引人入勝:他先前還在尼克隊溫板凳時,借住在弟弟及隊友的沙發上。他的高中離史丹佛大學不遠,但他卻被史丹佛大學的籃球隊忽略。關於林書豪的點點滴滴都被挖出,甚至是他那遠在台灣的祖母看球賽,都成了新聞熱點。
先前在哈佛籃球隊工作、現為《運動畫刊(SI)》記者的 Pablo S.Torre 表示,2007 時便報導了林書豪的故事。他說:「我認為這個故事有許多不同層次,但核心還是他是個亞裔美人。NBA 的確有過姚明,但林書豪是個身材一般,也是美國人,所以能夠創造出許多認同及迴響。看到像林書豪一樣的人締造大驚奇,本身就具備新奇原素。」
不幸的是,這樣的新奇,最後變成了種族問題,然而真實的故事更為複雜,也更引人入勝,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種族歧視標題可以抹滅。林書豪是個基督徒、也是亞裔美人,他的成功象徵著移民的勝利。東岸的菁英可以從他的哈佛背景找到相似處,而籃球粉絲也為他分析比賽的能力、犀利的手感折服。
每個人都能從這個故事找到一些什麼,包括媒體們。雖然運動記者向來憤世妒俗,但這故事卻讓這些人短暫的成了一群孺慕的粉絲。在封館及永不止息的合約談判新聞間,林書豪的故事是個純粹的暖流。在記者室裡大聲鼓掌或許有些沒禮貌,但這不代表記者們不能為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加油。
林書豪的故事能夠跨越運動的層級,打進一般文化,是因為他實在太具啟發性,已經與籃球或種族無關。多數人都不是超級巨星,但我們相信如果有機會,或許有一些可能。
《華爾街日報》運動專欄作家 Jason Gay 指出,拿掉種族因素,這就是一匹黑馬的故事。
林書豪的故事相當引人如勝,別讓種族歧視的字眼壞了興致。貶低並不會帶來智慧,只會讓人走向黑暗深淵。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2-18
「亞裔在這個國家還是被視為外國人,看到林書豪在NBA被接受和肯定,讓我們自己感覺更像美國人,其他人也會覺得我們更像是美國人。」
http://news.cts.com.tw/cna/sports/201202/201202170938994.html
書豪破刻板印象 亞裔與有榮焉
2012/02/17 23:30 中央社
(中央社華盛頓17日綜合外電報導)他們知道被小看的滋味。美國人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常是軟弱、卑微與格格不入。所以,當林書豪在NBA締造佳績時,他們感覺自己儼然披掛上陣,跟著這位紐約尼克隊超級控衛一起衝鋒陷陣。
亞裔美國人過去也曾因為其他運動選手的傑出表現而團結起來,包括網球名將張德培、日本棒球投手野茂英雄(Hideo Nomo)、中國大陸「移動長城」姚明、韓裔美籍高球選手魏聖美,及日本超級球星鈴木一朗(Ichiro Suzuki)。
老虎伍茲(Tiger Woods)也因為擁有泰國血統而受到歡迎。不過林書豪有著全然不同的吸引力。
身為台灣移民子弟,林書豪是標準的亞裔美國人。他不曾被捧紅,反而遭到冷落。林書豪從板凳末端上場,卻讓尼克隊(Knicks)士氣大振,讓球隊大大跌破眼鏡地連連拿下勝利。
林書豪持續不斷創下前所未有的數據,吸引美國主流文化的高度關注。他已經成為最罕見的亞裔美國人,且搖身一變成為獲得普遍認同的英雄人物。
頗具影響力的「憤怒亞裔人」(Angry Asian Man)部落格創辦人柳菲爾(Phil Yu)說:「一定有東西可以證明這點。」部落格經常追蹤及探索亞洲相關議題。
他說:「亞裔在這個國家還是被視為外國人,看到林書豪在NBA被接受和肯定,讓我們自己感覺更像美國人,其他人也會覺得我們更像是美國人。」(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10217。
書豪破刻板印象 亞裔與有榮焉
2012/02/17 23:30 中央社
(中央社華盛頓17日綜合外電報導)他們知道被小看的滋味。美國人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常是軟弱、卑微與格格不入。所以,當林書豪在NBA締造佳績時,他們感覺自己儼然披掛上陣,跟著這位紐約尼克隊超級控衛一起衝鋒陷陣。
亞裔美國人過去也曾因為其他運動選手的傑出表現而團結起來,包括網球名將張德培、日本棒球投手野茂英雄(Hideo Nomo)、中國大陸「移動長城」姚明、韓裔美籍高球選手魏聖美,及日本超級球星鈴木一朗(Ichiro Suzuki)。
老虎伍茲(Tiger Woods)也因為擁有泰國血統而受到歡迎。不過林書豪有著全然不同的吸引力。
身為台灣移民子弟,林書豪是標準的亞裔美國人。他不曾被捧紅,反而遭到冷落。林書豪從板凳末端上場,卻讓尼克隊(Knicks)士氣大振,讓球隊大大跌破眼鏡地連連拿下勝利。
林書豪持續不斷創下前所未有的數據,吸引美國主流文化的高度關注。他已經成為最罕見的亞裔美國人,且搖身一變成為獲得普遍認同的英雄人物。
頗具影響力的「憤怒亞裔人」(Angry Asian Man)部落格創辦人柳菲爾(Phil Yu)說:「一定有東西可以證明這點。」部落格經常追蹤及探索亞洲相關議題。
他說:「亞裔在這個國家還是被視為外國人,看到林書豪在NBA被接受和肯定,讓我們自己感覺更像美國人,其他人也會覺得我們更像是美國人。」(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10217。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2-17
林書豪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如何成為一名文化的先鋒,突破各種藩籬與偏見。(美國人對亞裔的偏見來自:許多在校成績優異的亞裔學生並未展現出熱情或好奇心;成為專業人士後,也很少展現主動或創意。)
Lin的成功 扭轉美國對亞裔偏見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
2012.02.17 02:59 am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刊登北京大學附設中學國際部主任江學勤,討論林書豪現象的文章,認為林書豪的成功,或許可以改變美國社會對亞裔美人的文化偏見,以及亞裔美人自我印象。
江文指出,許多在校成績優異的亞裔學生並未展現出熱情或好奇心;成為專業人士後,也很少展現主動或創意。大學球探看見林書豪打球時,或許會猜想這個年輕人是否玩真的,還是只是想申請全額獎學金就讀後就離隊,全力拚學業,以後當個投資銀行家?林書豪具有亞洲人謙遜木訥的特質,恐怕當時也沒有表明自己對球賽的熱愛。
林書豪的身材並不突出,但憑著對比賽的熱情與投入,打出一片天,無論是不是籃球迷,都深受感動。林書豪已經證明自己能在NBA立足,首季戰績必然亮麗,向偉大的職業運動生涯挺進。但他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如何成為一名文化的先鋒,突破各種藩籬與偏見。林書豪已使所有美國的亞裔人備感驕傲,對一些默默對抗父母期望及文化歧視的年輕的亞裔人而言,林書豪終於為他們發聲,他們的世界從此再也不同。
【2012/0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Lin的成功 扭轉美國對亞裔偏見 | 林書豪旋風 | 運動大聯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PORTS/SPOS9/6906352.shtml#ixzz1mbWTWpJ6
Power By udn.com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
2012.02.17 02:59 am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刊登北京大學附設中學國際部主任江學勤,討論林書豪現象的文章,認為林書豪的成功,或許可以改變美國社會對亞裔美人的文化偏見,以及亞裔美人自我印象。
江文指出,許多在校成績優異的亞裔學生並未展現出熱情或好奇心;成為專業人士後,也很少展現主動或創意。大學球探看見林書豪打球時,或許會猜想這個年輕人是否玩真的,還是只是想申請全額獎學金就讀後就離隊,全力拚學業,以後當個投資銀行家?林書豪具有亞洲人謙遜木訥的特質,恐怕當時也沒有表明自己對球賽的熱愛。
林書豪的身材並不突出,但憑著對比賽的熱情與投入,打出一片天,無論是不是籃球迷,都深受感動。林書豪已經證明自己能在NBA立足,首季戰績必然亮麗,向偉大的職業運動生涯挺進。但他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如何成為一名文化的先鋒,突破各種藩籬與偏見。林書豪已使所有美國的亞裔人備感驕傲,對一些默默對抗父母期望及文化歧視的年輕的亞裔人而言,林書豪終於為他們發聲,他們的世界從此再也不同。
【2012/0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Lin的成功 扭轉美國對亞裔偏見 | 林書豪旋風 | 運動大聯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PORTS/SPOS9/6906352.shtml#ixzz1mbWTWpJ6
Power By udn.com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2-02-14
Kevin Scheitrum:林书豪——亚裔社会的精神归宿 NBA中國官方網站
原文網址
http://china.nba.com/news/4/2012-02-11/1918/6166.html
http://china.nba.com/news/4/2012-02-11/1918/6166.html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美國] 大多數人認為「融入主流」就意味著美國化,放棄母語變得像白人一樣。實際上「人家看到你的膚色是黃的,就不可能把你當道地的美國人,而是期待你有中華文化的傳承。」所以,華裔美國人要懂兩邊的語言和文化,不要對自己的膚色自卑
摘要:
1.香蕉人缺乏國籍上的歸屬感,恰恰可以開拓他們的眼界,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影響,除了衝突和矛盾產生的痛苦,也意味著他們戰勝痛苦的勇氣和力量得到很好的鍛煉。世界各國文化差異只要能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種相對平衡,那麼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遠比單一文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強很多。作為父母,我們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度,很容易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兼具中華文化的保守和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這種現象是命運鑄就的,他們注定會成為新一代的國際化香蕉人。我們希望孩子自己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自主去學習其中的精華,經過幾千年沉澱下來的那些民族精神。
2.在跨越文化的兩個世界中,他們歷經文化歸屬的困惑,有選擇地適應美國宿主文化,不斷融合、演化而形成一個新的文化,一個既與傳統中國文化和美國新大陸文化有關,而同時又與它們截然不同的文化。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16/n2755855.htm
移民到公民——華裔美國人現狀
UCLA亞美研究中心12日在蒙市市政廳舉辦「華裔美國人現狀」社區論壇。邀請了專家(左起)郭志明、首位華裔女市長的陳李琬若(Lily Chen)、Claremont大學教授David Yoo、Tritia Toyota、王靈智。主持人為加州州眾議員伍國慶。(攝影:劉菲/大紀元)
【大紀元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洛杉磯報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近年的調查數據表明,亞裔人口在加州的增長速度是各族裔中最快的,已經成為僅次於西裔的第二大少數民族,約有420萬,占加州總人口的13%。而其中華裔又佔39%,是亞裔族群中最大的一支。
圖: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左起)郭志明、首位華裔女市長的陳李琬若(Lily Chen)、Claremont大學教授David Yoo、Tritia Toyota、王靈智及主持人加州眾議員伍國慶。
12月12日在洛杉磯東郊蒙特利公園市市政廳舉辦的一次由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美研究中心發起的「華裔美國人現狀」社區論壇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美研究中心教授王靈智大膽提出,像蒙市這樣的城市現已經有超過半數的居民是華裔,華裔已經成為主流。
他說在大多數人觀念中「融入主流」就意味著美國化,放棄母語變得和白人一樣。這是一種錯誤理論。「人家看到你的膚色就沒有可能同化,同化論對自己沒有利益。」他認為華裔美國人要懂兩邊的語言和文化,不要對自己的膚色自卑。他還認為這種自卑是以前的排華政策造成的。
王靈智把1969年作為華裔美國人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前,華裔大多居住在中國城內,和主流社會是隔離的。但是1969年後,華裔受黑人運動的影響,開始走出中國城。特別是1972年到冷戰結束間,大量台灣移民湧入,1997年又有來自香港的移民以及改革開放後從大陸來的移民……現在大部份華人住在郊區城市,中國城傳統僑社不斷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中文學校和大專校友會這樣新移民建立的社團。」
他說70%的華裔美國人是在國外出生。但是他們中由於文化背景不同,來源國的政治衝突,講英語和不講英語之間的矛盾,也造成很大差異,特別是那些偷渡客和中國城裡的老僑民,是最被人遺忘的一群。
但他認為即使是那些混的不錯的華裔美國人在進入美國的管理層和政治圈中也一直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他認為:「以前華裔沒權利參政,後來是沒錢、沒機會參政,再加上很多移民在亞洲國家沒有投票的傳統。」
不過他把2009年稱為華裔參政的一個轉折點:「很多華人在地方政府選舉中當選,現在加州議會已經有11個華裔民選官員,奧巴馬又委任了兩個華裔部長進入內閣。所以我認為2009年將是一個轉折點。」
在今年三月南加州的市議會選舉中有八位華人在六個城市中當選,其中素有小台北之稱的蒙特利公園市的5個市議員中4位是華裔,包括市長吳學儒(Mitchel Ing),副市長黃維剛(Anthony Wong),市議員劉達強(David Lau),市議員趙譚美生(Betty Tom Chu)。
另兩個華裔市議員佔多數的是喜瑞都市和聖瑪利諾市,五位市議會成員中三位為華裔。其它城市如天普市、柔似蜜、瑞當多(REDONDO BEACH)也皆有華人進入市議會。
在州政府一級,加州主計長江俊輝(John Chiang)是加州官職最高的華裔,同時州眾議員劉雲平正在積極競選州檢察官一職。
聯邦政府中,奧巴馬提名朱棣文、駱家輝分別做能源和商務部長。曾做過蒙市市議員的趙美心今年7月成為首位女性華裔國會議員,亦給當地其他華裔民選官員不小的鼓勵。
不過王靈智也表示華裔參政還有「long way to go」(路還很長)。
對於華裔所關心的事物,亞太法律中心主任郭志明(Stewart Kwoh)表示,當前的熱點之一是醫療改革:90%的亞裔希望有某種形式的全民醫保。但是目前的政策有一個5年的限制,即合法居民要等5年後才能享受。二是移民改革,亞裔希望移民政策能讓家庭團聚而不是長期分居,三是美中關係,若有一天中美發生衝突,華裔如何自保。
有人問到種族歧視是否真的存在,曾在KNBC做過十年主播的日裔美國人Tritia Toyota直言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遭遇過種族歧視,特別是在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前,就有觀眾寫信給電視臺質問為什麼讓一個外國人出現在電視上。
1982年著名的陳果仁(Vincent Chin)事件也是由於受日本汽車公司的衝擊,底特律汽車製造業陷入低谷,當地克萊斯勒公司兩個白人因把對日本人的仇恨轉嫁到身為華裔的陳果仁身上,將其暴打致死。事後法官的輕判引起全美亞裔族群發起大規模民權運動。
Toyota強調無論亞裔團體之間有什麼樣的矛盾與衝突,但是因為同是黃皮膚,被美國社會視為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她建議各亞裔族群之間,無論是生在美國的還是移民到美國的,建立共同的聯盟。
一位居住在中國城的日裔老者Mo Nishida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說當天的討論沒有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美國的loyalty(忠誠)。他說:「聽上去我們還在試圖為自己定位。好像我們在討論的不是如何做一個美國人,而是如何在美國生存下去(How we are going to make it in America)。」
(http://www.dajiyuan.com)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1/2/3/102012350_2.html?coluid=49&kindid=973&docid=102012350&mdate=0217094119
(省略)
香蕉人缺乏國籍上的歸屬感,恰恰可以開拓他們的眼界,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影響,除了衝突和矛盾產生的痛苦,也意味著他們戰勝痛苦的勇氣和力量得到很好的鍛煉。世界各國文化差異只要能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種相對平衡,那麼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遠比單一文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強很多。作為父母,我們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度,很容易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兼具中華文化的保守和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這種現象是命運鑄就的,他們注定會成為新一代的國際化香蕉人。我們希望孩子自己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自主去學習其中的精華,經過幾千年沉澱下來的那些民族精神。
(省略)
第三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6/3/0/102063073_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063073&mdate=0403223636
(省略)
的確,在融入乃至被美國社會同化之後,很多第二代華裔又重新回頭審視自己的民族根源和離散身份。他們穿梭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基督人本文化兩個不同世界。華裔美國人似乎無法完全融入其中任何一個。像婧婧一樣,從來自於祖輩的本民族文化到置身其中的西方文化,第二代華裔在不斷尋找著自己恰當的身份定位。
由於社會環境、經濟形勢和政治動機等因素的變化,華裔群體在中美兩種文化的碰撞中,重新考慮自身的存在狀態,身份認同也不斷變化。
在跨越文化的兩個世界中,他們歷經文化歸屬的困惑,有選擇地適應美國宿主文化,不斷融合、演化而形成一個新的文化,一個既與傳統中國文化和美國新大陸文化有關,而同時又與它們截然不同的文化。
在這個新型的文化模式中,當他們已不再一味追求“美國人”的單一身份,而是認同自身的特殊身份,接受非此非彼的中間層,承認自己是具有華裔族裔特征的美國人。
1.香蕉人缺乏國籍上的歸屬感,恰恰可以開拓他們的眼界,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影響,除了衝突和矛盾產生的痛苦,也意味著他們戰勝痛苦的勇氣和力量得到很好的鍛煉。世界各國文化差異只要能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種相對平衡,那麼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遠比單一文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強很多。作為父母,我們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度,很容易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兼具中華文化的保守和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這種現象是命運鑄就的,他們注定會成為新一代的國際化香蕉人。我們希望孩子自己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自主去學習其中的精華,經過幾千年沉澱下來的那些民族精神。
2.在跨越文化的兩個世界中,他們歷經文化歸屬的困惑,有選擇地適應美國宿主文化,不斷融合、演化而形成一個新的文化,一個既與傳統中國文化和美國新大陸文化有關,而同時又與它們截然不同的文化。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2/16/n2755855.htm
移民到公民——華裔美國人現狀
UCLA亞美研究中心12日在蒙市市政廳舉辦「華裔美國人現狀」社區論壇。邀請了專家(左起)郭志明、首位華裔女市長的陳李琬若(Lily Chen)、Claremont大學教授David Yoo、Tritia Toyota、王靈智。主持人為加州州眾議員伍國慶。(攝影:劉菲/大紀元)
【大紀元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洛杉磯報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近年的調查數據表明,亞裔人口在加州的增長速度是各族裔中最快的,已經成為僅次於西裔的第二大少數民族,約有420萬,占加州總人口的13%。而其中華裔又佔39%,是亞裔族群中最大的一支。
圖: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左起)郭志明、首位華裔女市長的陳李琬若(Lily Chen)、Claremont大學教授David Yoo、Tritia Toyota、王靈智及主持人加州眾議員伍國慶。
12月12日在洛杉磯東郊蒙特利公園市市政廳舉辦的一次由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美研究中心發起的「華裔美國人現狀」社區論壇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美研究中心教授王靈智大膽提出,像蒙市這樣的城市現已經有超過半數的居民是華裔,華裔已經成為主流。
他說在大多數人觀念中「融入主流」就意味著美國化,放棄母語變得和白人一樣。這是一種錯誤理論。「人家看到你的膚色就沒有可能同化,同化論對自己沒有利益。」他認為華裔美國人要懂兩邊的語言和文化,不要對自己的膚色自卑。他還認為這種自卑是以前的排華政策造成的。
王靈智把1969年作為華裔美國人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前,華裔大多居住在中國城內,和主流社會是隔離的。但是1969年後,華裔受黑人運動的影響,開始走出中國城。特別是1972年到冷戰結束間,大量台灣移民湧入,1997年又有來自香港的移民以及改革開放後從大陸來的移民……現在大部份華人住在郊區城市,中國城傳統僑社不斷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中文學校和大專校友會這樣新移民建立的社團。」
他說70%的華裔美國人是在國外出生。但是他們中由於文化背景不同,來源國的政治衝突,講英語和不講英語之間的矛盾,也造成很大差異,特別是那些偷渡客和中國城裡的老僑民,是最被人遺忘的一群。
但他認為即使是那些混的不錯的華裔美國人在進入美國的管理層和政治圈中也一直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他認為:「以前華裔沒權利參政,後來是沒錢、沒機會參政,再加上很多移民在亞洲國家沒有投票的傳統。」
不過他把2009年稱為華裔參政的一個轉折點:「很多華人在地方政府選舉中當選,現在加州議會已經有11個華裔民選官員,奧巴馬又委任了兩個華裔部長進入內閣。所以我認為2009年將是一個轉折點。」
在今年三月南加州的市議會選舉中有八位華人在六個城市中當選,其中素有小台北之稱的蒙特利公園市的5個市議員中4位是華裔,包括市長吳學儒(Mitchel Ing),副市長黃維剛(Anthony Wong),市議員劉達強(David Lau),市議員趙譚美生(Betty Tom Chu)。
另兩個華裔市議員佔多數的是喜瑞都市和聖瑪利諾市,五位市議會成員中三位為華裔。其它城市如天普市、柔似蜜、瑞當多(REDONDO BEACH)也皆有華人進入市議會。
在州政府一級,加州主計長江俊輝(John Chiang)是加州官職最高的華裔,同時州眾議員劉雲平正在積極競選州檢察官一職。
聯邦政府中,奧巴馬提名朱棣文、駱家輝分別做能源和商務部長。曾做過蒙市市議員的趙美心今年7月成為首位女性華裔國會議員,亦給當地其他華裔民選官員不小的鼓勵。
不過王靈智也表示華裔參政還有「long way to go」(路還很長)。
對於華裔所關心的事物,亞太法律中心主任郭志明(Stewart Kwoh)表示,當前的熱點之一是醫療改革:90%的亞裔希望有某種形式的全民醫保。但是目前的政策有一個5年的限制,即合法居民要等5年後才能享受。二是移民改革,亞裔希望移民政策能讓家庭團聚而不是長期分居,三是美中關係,若有一天中美發生衝突,華裔如何自保。
有人問到種族歧視是否真的存在,曾在KNBC做過十年主播的日裔美國人Tritia Toyota直言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遭遇過種族歧視,特別是在8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前,就有觀眾寫信給電視臺質問為什麼讓一個外國人出現在電視上。
1982年著名的陳果仁(Vincent Chin)事件也是由於受日本汽車公司的衝擊,底特律汽車製造業陷入低谷,當地克萊斯勒公司兩個白人因把對日本人的仇恨轉嫁到身為華裔的陳果仁身上,將其暴打致死。事後法官的輕判引起全美亞裔族群發起大規模民權運動。
Toyota強調無論亞裔團體之間有什麼樣的矛盾與衝突,但是因為同是黃皮膚,被美國社會視為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她建議各亞裔族群之間,無論是生在美國的還是移民到美國的,建立共同的聯盟。
一位居住在中國城的日裔老者Mo Nishida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說當天的討論沒有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美國的loyalty(忠誠)。他說:「聽上去我們還在試圖為自己定位。好像我們在討論的不是如何做一個美國人,而是如何在美國生存下去(How we are going to make it in America)。」
(http://www.dajiyuan.com)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1/2/3/102012350_2.html?coluid=49&kindid=973&docid=102012350&mdate=0217094119
(省略)
香蕉人缺乏國籍上的歸屬感,恰恰可以開拓他們的眼界,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影響,除了衝突和矛盾產生的痛苦,也意味著他們戰勝痛苦的勇氣和力量得到很好的鍛煉。世界各國文化差異只要能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種相對平衡,那麼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遠比單一文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強很多。作為父母,我們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度,很容易發現這些孩子身上兼具中華文化的保守和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這種現象是命運鑄就的,他們注定會成為新一代的國際化香蕉人。我們希望孩子自己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自主去學習其中的精華,經過幾千年沉澱下來的那些民族精神。
(省略)
第三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6/3/0/102063073_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063073&mdate=0403223636
(省略)
的確,在融入乃至被美國社會同化之後,很多第二代華裔又重新回頭審視自己的民族根源和離散身份。他們穿梭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基督人本文化兩個不同世界。華裔美國人似乎無法完全融入其中任何一個。像婧婧一樣,從來自於祖輩的本民族文化到置身其中的西方文化,第二代華裔在不斷尋找著自己恰當的身份定位。
由於社會環境、經濟形勢和政治動機等因素的變化,華裔群體在中美兩種文化的碰撞中,重新考慮自身的存在狀態,身份認同也不斷變化。
在跨越文化的兩個世界中,他們歷經文化歸屬的困惑,有選擇地適應美國宿主文化,不斷融合、演化而形成一個新的文化,一個既與傳統中國文化和美國新大陸文化有關,而同時又與它們截然不同的文化。
在這個新型的文化模式中,當他們已不再一味追求“美國人”的單一身份,而是認同自身的特殊身份,接受非此非彼的中間層,承認自己是具有華裔族裔特征的美國人。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2011-12-30
[美國] 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統,正招收破紀錄的高學費外州及國際學生,以增加收入。加州亞裔學生即使成績再優秀,也因招收名額縮減,而受到排擠,入不了加大。
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63499
美州立大學減本地生 多收國際生
2011/12/30
【聯合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28日電】
受到預算削減衝擊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統,正招收破紀錄的高學費外州及國際學生,以增加收入。主要來自中國的國際生,在加大近兩年招生中增加12倍。當地亞裔學生即使成績再優秀,也因招收名額縮減,而受到排擠,入不了加大。
彭博新聞網站(Bloomberg)28日報導,備受亞裔學生喜愛的聖地牙哥加大,今年減收1460名加州本州學生。被擠掉的學生多半是成績優秀的本地亞裔學生。數十年來,他們的父母努力讓他們進入加州優秀的公立大學就讀,追求更好的前途。這些學生對此現象感到吃驚和不平。報導還指出,中國學生增加是全美州立大學的趨勢。
加大系統行政人員在2009年通知聖地牙哥加大,減少招收本州新生約500人,使名額降至約3400個,把空出來的名額讓給外州和國際學生。本州學生每年繳付學費1萬3234元,非加州居民學生則繳付2萬2878元。
這個政策導致2011年來自中國的新生增至將近200人,比2009年的16人增加約12倍。同時,進入加大就讀的加州亞裔學生減少29%,從2009年的1723人降至1230人。
洛杉磯加大(UCLA)教務長沃夫(Scott Waugh)直言:「州政府不再是提供經費的完全可靠夥伴。如果我們想為加州居民提供他們想要和應得的高等教育,我們需要非加州學生幫助提供財源。」
報導並指出,全美州立大學的中國學生和其他國籍學生都有增加。西雅圖的華盛頓州立大學,2007年至2011年本州新生減少近500人,而外州學生的比率在同期從19%激增至34%,其中超過半數來自海外,而國際學生中將近三分之二來自中國。華州本地學生的學費及其他費用為1萬346元,非居民學生繳付2萬7830元。
東蘭辛市的密西根州立大學,來自中國的大學部新生5年內增加23倍,從2006年的94人,增至2011年的2217人。
華府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1年,全美的大學部國際學生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約為5萬7000人,比前一年增加43%。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63499
美州立大學減本地生 多收國際生
2011/12/30
【聯合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28日電】
受到預算削減衝擊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統,正招收破紀錄的高學費外州及國際學生,以增加收入。主要來自中國的國際生,在加大近兩年招生中增加12倍。當地亞裔學生即使成績再優秀,也因招收名額縮減,而受到排擠,入不了加大。
彭博新聞網站(Bloomberg)28日報導,備受亞裔學生喜愛的聖地牙哥加大,今年減收1460名加州本州學生。被擠掉的學生多半是成績優秀的本地亞裔學生。數十年來,他們的父母努力讓他們進入加州優秀的公立大學就讀,追求更好的前途。這些學生對此現象感到吃驚和不平。報導還指出,中國學生增加是全美州立大學的趨勢。
加大系統行政人員在2009年通知聖地牙哥加大,減少招收本州新生約500人,使名額降至約3400個,把空出來的名額讓給外州和國際學生。本州學生每年繳付學費1萬3234元,非加州居民學生則繳付2萬2878元。
這個政策導致2011年來自中國的新生增至將近200人,比2009年的16人增加約12倍。同時,進入加大就讀的加州亞裔學生減少29%,從2009年的1723人降至1230人。
洛杉磯加大(UCLA)教務長沃夫(Scott Waugh)直言:「州政府不再是提供經費的完全可靠夥伴。如果我們想為加州居民提供他們想要和應得的高等教育,我們需要非加州學生幫助提供財源。」
報導並指出,全美州立大學的中國學生和其他國籍學生都有增加。西雅圖的華盛頓州立大學,2007年至2011年本州新生減少近500人,而外州學生的比率在同期從19%激增至34%,其中超過半數來自海外,而國際學生中將近三分之二來自中國。華州本地學生的學費及其他費用為1萬346元,非居民學生繳付2萬7830元。
東蘭辛市的密西根州立大學,來自中國的大學部新生5年內增加23倍,從2006年的94人,增至2011年的2217人。
華府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1年,全美的大學部國際學生有五分之一來自中國,約為5萬7000人,比前一年增加43%。
Labels:
對移民的看法-美國居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