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出國前的準備工作(留遊學或商務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出國前的準備工作(留遊學或商務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04-05

台灣的高中「自然組的訓練較佳」,至少在可測驗出來的邏輯分析能力、認知分析能力上是如此。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1/25/chenwanchi/

摘要:正因人文類學科知識的傳遞管道及觀點的溝通模式,並不採用數理領域常用的精簡符號語言,必須加倍倚賴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的遮蔽屏障可能提高了邏輯分析的困難度;換句話說,人文領域的修習可能更需要基本邏輯分析訓練做為基底;例如,日常生活所謂的「表達不知所云」、「溝通缺乏效率」,就有可能是缺少邏輯分析能力訓練的結果。

2014-03-27

低齡留學生心理發展呈現出過渡性、矛盾性、精力充沛、衝動好動,但自我認識和人格特質還沒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正形成中。因此出國前準備也要更多:出國前提升外語口語能力、鍛煉獨立的生活能力、入境前對國外文化背景多功課等,這樣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國外生活、學習環境。要走出消極情緒,就需保持清醒認識,一定要學會照顧自己、積极參与學校的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常與家人進行溝通等,面對壓力,一定要積極正面地思考。

低齡留學生在國外學習生活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出國前最容易忽視,就是語言薄弱和內心的孤獨感。

詳全文 小留學生越來越多 語言薄弱和孤獨感引重視-生活消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325/12056649.html

補習可能將SAT拼過2000分,但此時學生的知識儲備卻無法和“2000分”對等。所以不主張“準留學生”過早考托福或SAT,應該當積累知識儲備一定的程度時,SAT的高分才會名符其實。“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考試,所以建議刷分黨還是要將自己的學習重心放在基礎的學業上。”

詳全文 留學生為申請盲目刷分 知識儲備不夠難畢業-生活消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320/12025048.html

文書作假可能會瞞過一時,但到國外讀書後,學生的論文和實踐如果跟不上,照樣會“露馬腳”,有些甚至讀了不到一年就被國外大學退學。

“刷分黨”們出國後發現,儘管SAT能考到高分,但老師全英文上課的內容卻依然聽不懂。“移花接木”一族們則很快在實踐活動中露了餡,課堂演講鬧出各種洋相。

不僅要關注面子,還要關注裡子。在高中階段能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綜合素質,這樣的學生能更快得到國外大學老師們的賞識和認可。

2012-08-16

我要上網!出國怎麼連 WiFi?

原文網址http://techorange.com/2012/08/15/wifi-hotels/

我要上網!出國怎麼連 WiFi?
[ 爆橘 ] 於 2012-08-15 14:03:50 發布 Tags :Wifi、旅行、熱點、省錢
作者 Jensen




網路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了,對於旅行的人來說更為重要,因為網路能夠滿足旅途上即時查詢各類資訊的功能;但是在旅行過程中,往往很難能夠擁有好的網路服務;特別是出國旅行時,如果住宿的地點沒有提供免費網路,那可就是件麻煩事。

根據 J.D. Power & Associates 的調查發現,有 55% 的人會在旅館中使用網路,而其中有 87% 是使用 WiFi;下列是四個讓你在旅途中可以使用網路服務,但又不用被旅館收取昂貴的費用的小方法,快學起來吧!

1. 行動裝置變成熱點
如果你是筆電、平板和智慧手機都不離身的朋友;那在旅途上,記得好好利用熱點功能,把網路分享給各項裝置。如果是一群朋友出國玩,可以大家集資買一張無限 Data 的預付卡,再用智慧手機當熱點,就可以讓大家都享受到網路,而且費用也很便宜。

2. 行李清單中加個無線分享器
有不少旅館的 WiFi 都是要付費的,但有時他們會提供免費的有線網路服務,這時如果有無線分享器,如 Apple 的 AirPort Express 或其他的 WiFi 分享裝置,就能夠把有線網路分享到只能無線連線的裝置上了。

3. 旅館大廳會是上網好去處
如果在旅館客房中上網,多半會被抽取費用,但是不少的旅館有提供大廳免費無線上網的服務,但在大廳的無線上網多會限制流量,無法觀看如 Netflix 的串流媒體;但不失為一個查詢資訊使用的好地點。

4. 查查附近的免費無線網路分享
在 Wefi 網站上有超過 1 億 3000 萬個無線熱點分享點,在旅途出發前先上 Wefi 上查查住宿旅館附近哪有免費無線網路可利用吧!Wefi 還推出了 iOS 和 Android 的 App,有需要的朋友快去下載吧!

(資料來源:mashable;圖片來源:romanpomares, CC Licensed)

2012-07-30

出國留學應注意學校能否提供這些資源

摘要
國際教育署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8項結論:
一、離境前資訊(pre-departure information)相當重要-各大學校院可透過適時提供相關實用離境前資訊,以期改善國際學生教育經驗。
二、 多數國際學生經由教育途徑流動,各教育機構將有更多相互合作機會。
三、 國際學生最初學習經驗極度重要,為學生未來的成功奠下基礎。
四、 各教育機構採用多樣化的新生說明會,包括運用高年級的國際學生及當地學生以"夥伴(buddies)"關係來照顧新生。
五、 部分學生不知道學校有提供輔導服務,教育機構將開發新的管道推廣該服務。
六、 教育機構應運用多媒體傳達可利用的輔導服務訊息,藉由不同溝通方式認同國際學生代表不同的團體。
七、 在推廣活動時,應鼓勵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共同參與。
八、 國際學生希望取得工作經驗,志工服務則為一項普遍的選擇。工作經驗通常是為了加強與社會的互動,進而取得相關經驗與機會,而非只為了打工收入。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0596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
澳洲政府公布「學生的聲音:提升澳洲國際學生的經驗」研究報告

522期 2012-07-26

澳洲聯邦政府國際教育署(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簡稱AEI)於2012年6月公布一項「學生的聲音:提升澳洲國際學生的經驗」(Student Voices: Enhancing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ustralia)研究報告。澳洲政府為進一步瞭解國際學生留學澳洲學習經驗並改善國際學生面臨的問題如學習互動、支援服務及相關工作經驗等,由國際教育署於2011年分別於阿德雷德(Adelaide)、布里斯本(Brisbane)、柏斯(Perth)、雪梨(Sydney)及墨爾本(Melbourne)進行41場焦點團體(focus group)研究。這些焦點團體包括來自學校、職業教育與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簡稱VET)及高等教育的國際學生與澳洲本國學生,以及多所國際教育機構的國際教育輔導人員。

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 2011年教育概覽(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顯示澳洲為全球第三大國際學生選擇「後中等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的留學國家,每年擁有超過40萬名國際學生就讀初中等學校、職業教育與訓練、高等教育及英語課程,因為多數學生認為澳洲擁有安全及高品質高等教育之優質名聲。大多數國際高等教育及職業訓練學生有機會在澳洲體驗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同時透過取得國際認可之高品質資歷,可增加工作機會。

為協助澳洲教育機構提供高品質國際教育經驗,澳洲政府理事會(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簡稱COAG)研訂2010-2014澳洲國際學生策略(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rategy for Australia 2010-2014,簡稱ISSA),於2010年10月29日公布。該策略為確保品質高等教育有永續的未來,因此發展專為協助國際學生享有高品質學習經驗的策略。

國際教育署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8項結論:
一、離境前資訊(pre-departure information)相當重要-各大學校院可透過適時提供相關實用離境前資訊,以期改善國際學生教育經驗。
二、 多數國際學生經由教育途徑流動,各教育機構將有更多相互合作機會。
三、 國際學生最初學習經驗極度重要,為學生未來的成功奠下基礎。
四、 各教育機構採用多樣化的新生說明會,包括運用高年級的國際學生及當地學生以"夥伴(buddies)"關係來照顧新生。
五、 部分學生不知道學校有提供輔導服務,教育機構將開發新的管道推廣該服務。
六、 教育機構應運用多媒體傳達可利用的輔導服務訊息,藉由不同溝通方式認同國際學生代表不同的團體。
七、 在推廣活動時,應鼓勵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共同參與。
八、 國際學生希望取得工作經驗,志工服務則為一項普遍的選擇。工作經驗通常是為了加強與社會的互動,進而取得相關經驗與機會,而非只為了打工收入。

資料來源:2012年6月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Student Voices: Enhancing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ustralia"。

2012-06-07

[留學]通過自述來界定自己和社會的關系:社會需要什麼,你又能貢獻什麼,兩者如何切合。你對這些問題怎麼理解,提出的計劃是否令人信服,都反映著你的綜合素質和訓練。

摘要:
1. 人家最希望在自述當中看到的,是尚且粗糙幼稚、卻大有可雕鑿之潛力的“材料”,即最真實的自我寫照。一句話,大學招生要的是好材料而不是完美無缺的成品。成品容易山寨,原料則很難。

2. 和從小打工、貸款上大學、不停地在生活中掙扎的美國學生相比,中國只會念書的孩子在體驗社會、規劃人生方面相對缺乏鍛煉。寫個人自述的訓練正是補足這些欠缺的開始。

3. 從“中式教育”向“美式教育”的轉軌,即幫助被那些應試教育扼殺了理想的高中生們重新找回自己的想象力,大膽放眼自己的人生。即使是那些一句英文也寫不出來的高中生,想留美的話也應該在專家/書籍的指導下哪怕從中文自述開始,最終改成英文版本。這本身就是個脫胎換骨的過程,也是“美國教育”的第一步。花錢到市場上買自述、找中介包辦申請,就如同花錢雇人去美國替自己留學一樣荒唐。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941432&page=3

2011-07-28

[台灣] 國人出國半年 健保要停保 不然 會被追繳出國期間保費

原文網址: http://www.focat.org.tw/blog/?cat=79

國人出國半年 返國要辦健保復保

台北/ 旅居異鄉的台商、學子、華僑常利用寒假或春節假期,返台探親、度假、治病。中央健保局1月26日表示,出國半年以上可辦健保停保,再次入境要辦復保,否則日後會被追繳出國期間的保費。

健保局承保組科長許周珠說,由於假日及春節期間不上班,民眾可利用健保局網站(http://www.nhi.gov.tw)下載復保申請表格,填寫後併同入出境資料及簽證、機票等證明文件,郵寄到投保單位所在地的健保分局業務組申請,以返國日為生效日。

歷年都有華僑、持居留證的外籍配偶,專程回台辦理復保,繳1、2個月的健保費,進行牙科、心臟病等重大傷病的高昂治療之後,馬上停保出國。對此,健保局表示,這雖不公平,卻不違反現行健保法,除非修法,否則無法禁止。

僑委會邀健保局座談

將讓僑胞充分瞭解健保規定

台北/ 僑委會將配合健保局規定,運用僑委會各項資源,讓海外僑胞充分瞭解健保相關規定。

僑委會重視僑胞在台納入全民健保相關權益,2月1日邀集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層及重要幹部到會座談,充分溝通及磋商僑胞關切事項。雙方針對僑胞如何申請、恢復健保,及申請資格限定等相關議題交換意見。健保局將強化海外宣導及文宣品的製作,以幫助僑胞充分明瞭健保措施及自身權益。

座談由僑委會副委員長許振榮主持,僑委會主任秘書劉連華、人事室主任林正壹及各處室之相關業務科長均出席;健保局則由副局長陳孝平、承保組長鄧世輝及企劃組科長李永蘋等5人應邀參加。(宏觀周報)

2011-06-28

你憑什麼在海外工作?這些症狀你都修正了嗎?

摘要:

1. 力推E化學習履歷,點醒學生補足實力,雇主也可一目了然;技職大學開出職涯必修課程,讓打工經驗豐富的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認知。

2. 約有3到5成大學學生,畢業了求職仍茫然,肇因於大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在校未主動瞭解興趣,加上大學輔導老師人力少、異動性高,導致大學生在校很少參與職涯探索,產學界連結性又低。

3. 學生不去諮商,學校乾脆開出必修課。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先在行銷管理系開辦一學期「職涯探索」必修課程,學生透過職業訪問、學習規劃生涯,配合個人諮商,提早瞭解就業方向。

4. 技職大學學生不缺實習、打工經驗,但學生已經進入社會,有時卻還以打工心態應付正職,不想負擔太多責任,認知落差導致離職。校方加以施測「生涯信念量表」,檢測工作態度與學習意願,讓大四學生做好就業心理建設。

5. 「唸了二年的不動產系,直到上了就業學程,聽到房屋仲介主管實務教學,還到房屋仲介公司實習一個星期,才知道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觀念及時調整」

6.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但企業界卻一直抱怨招不到合用的學生,甚至聘用後一年就離職,勞委會的就業課程對學校來說,「真的是如獲至寶」

7. 年輕人正在被數位時代的各種娛樂及消遣性的工具淹沒,嚴重妨礙他們對歷史、公民義務、國際事務等現實世界的理解。

年輕人放著該讀的書不讀,花太多的時間打手機、發短信或察看留言,及上網漫無目的的瀏覽、打電玩等,這些網際網路活動及數位領悟力並沒有轉換成對過去和現在世界事務的瞭解,也沒有訓練好他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8. 現今大多數的年輕人不讀書不看報,不閱讀文學作品、不去博物館,也不參加投票,他們不能解釋基本科學方法或基本歷史,也說不出他們議員或國會議員的名字,對國家大事或世界局勢漠不關心。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以為然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87&f_SUB_ID=37&f_ART_ID=162196

青輔會 搶救學生就業力
2008/11/24

【聯合晚報╱記者謝鎔鮮╱台北報導】

大學生求職僧多粥少,政府搶救學生實力,先從大學下手。青輔會試辦「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普通大學力推E化學習履歷,點醒學生補足實力,雇主也可一目了然;技職大學開出職涯必修課程,讓打工經驗豐富的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認知。

青輔會試辦「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2年,今天舉行北區大學分享會。主委王昱婷表示,統計約有3到5成大學學生,畢業了求職仍茫然,肇因於大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在校未主動瞭解興趣,加上大學輔導老師人力少、異動性高,導致大學生在校很少參與職涯探索,產學界連結性又低。

很多人等到畢業,才發現自己缺了兩把刷子,為了讓學生別老大徒傷悲,多所大學開始建置E化學習履歷。例如東吳大學建置「東吳人資料庫」,今年試辦「學生e-portfolio」履歷,連結學務、課務、導師系統,自動彙整學生背景、成績、服務經驗、證照紀錄,分析個人「十大就業力進度雷達表」,提醒學生補足何種實力。省了蒐集資料功夫,學生可拿「e-portfolio」求職,讓雇主一目了然。

東華大學則建立E化學習輔助系統。教育研究所教授高台茜表示,例如「電子成績紀錄系統」可自動呈現學生每學期成績、學分數,分析自己佔全班成績相對位置。老師若發現某人成績瀕臨當掉危險,期中可及早預警學生補救,避免學生不小心遭退學。

除了硬體建設,求職心理建設更重要,學生不去諮商,學校乾脆開出必修課。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先在行銷管理系開辦一學期「職涯探索」必修課程,學生透過職業訪問、學習規劃生涯,配合個人諮商,提早瞭解就業方向。

德明科大職涯發展中心專員林孝姬表示,技職大學學生不缺實習、打工經驗,但學生已經進入社會,有時卻還以打工心態應付正職,不想負擔太多責任,認知落差導致離職。校方加以施測「生涯信念量表」,檢測工作態度與學習意願,讓大四學生做好就業心理建設。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s://rich.nyc.gov.tw/richCandidate/doc/docDetail.jsp?docID=3E651750B4006467356824E51B1235B2

透視台灣青年就業力

更新時間:2009/02/25

【七年級】的優勢與弱點

透視台灣青年就業力


90年代以來,就業力已成為先進國家高度重視的青年政策議題,青輔會鄭主委麗君特邀請學者專家共同完成我國歷年來第一份「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不論從調查的嚴謹度或觀點的新穎度來看,該份報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刊特摘錄部分內容。

核心就業力可以分成三個類別,分別是:「工作態度與合作能力」、「職涯規劃與學習進取」、「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專業知識與技術」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並沒有被雇主排序在第一位。因為要做好工作,除了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外,還需要其他核心就業力技能的配合。企業不只需要員工「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更需要員工能夠「發揮」專業知識與技術。 而一個員工能否充分發揮專業能力,則往往取決於其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 一位雇主焦點團體受訪者就指出,「如果一個人工作上的態度,溝通能力,還有問題解決能力、應變能力不夠好的話,其實有再好的專業能力都是等於零。」

「七年級」的職場特質
雇主焦點團體的受訪者普遍認為這一代大專畢業青年在就業上很大的優勢是具備充分的電腦資訊技能以及蒐集資訊的能力。

他們也普遍認為「七年級」大專畢業生的優點包括:學理知識充足、具有熱誠、願意學習新事物、有創新企圖心,同時相較於「四、五年級」較委婉的溝通方式,「七年級」通常可以就事情直接溝通。一位雇主受訪者指出: 很多公司的總經理認為,六、七年級這個族群,比較好溝通。對四、五年級的人,要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可能要溝通個10分鐘才能夠把我們的要求說出來。但是針對七年級的同學,我們就是很清楚地告訴他:你今天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不滿意的,希望你可以做什麼樣的修正。

大部分的主管覺得,跟七年級的溝通可以用比較直接的方式。 一位雇主注意到,「七年級」具有很強的求新求變熱誠: 年輕人希望工作能夠多變化、有創意,希望流程是能夠做改變的,公司文化可以更創新。不管是哪個部門新進來的同仁,大概都有這種想法。 「七年級」這種求新求變的特質,也是反映出消費者偏好、產業結構、生產技術都快速變化的時代環境。無論如何,這種對於變化與新奇感的強調,也可能對於職涯發展帶來負面效果。一位雇主說明這種情形: 在熱誠的持續度上面他們比較不足,一開始有熱誠,遇到一些困難就慢慢降低。然後就是恆心比較不足,在扎根的學習上,比較沒有辦法持久。他可能覺得:自己都學會了,我要再學別的,但事實上扎根的學習並不是那麼完整,這會影響到他後來的工作表現。

表達與溝通能力:哪些地方要加強?
在畢業生焦點團體當中,大部分的受訪者都很快提出,他們在進入職場後感受最深刻的事情之一,就是發現表達與溝通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一般印象可能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很會說」,但是職場要求的是能夠「有邏輯、有組織、有條理地陳述與表達」,而對於這一點,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卻很少被有系統地加以訓練與要求,也沒有充分的機會加以練習。

與此相關的是「企劃與簡報的能力」,在校時沒有感受到其重要性,進入職場後才發現這一項技能非常重要,當初在學校時應該盡量抓住各種機會(課堂報告、社團活動、專題計畫等)加以練習。 除此以外,畢業生感到準備相當不足的是「與職場人際關係有關的溝通」,特別是「如何與上司或前輩溝通」,而這可能是造成一些畢業生缺乏穩定度跟抗壓性的重要因素。

一位職輔人員指出: 年輕朋友就業出現問題,40%是在人際關係。對於上司、主管,甚至整個組織的企業文化,他不太能夠融入。目前e化之後,學生習慣只在電腦上面做溝通,連坐在隔壁的工作夥伴可能都不是面對面溝通,而是用msn做溝通,人際能力真的是愈來愈薄弱。要怎麼在工作上跟人相處,成為一個很大的挑戰。

穩定度及抗壓性:問題在哪裡?
雇主焦點團體的受訪者普遍認為「穩定度及抗壓性」是這一代大專畢業青年最需要優先強化的能力,他們認為有相當比例的大專畢業生「比較缺乏耐心,遇到挫折與困難也容易放棄」。

為什麼會如此?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缺乏職場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特別是與上司主管及年長同事的溝通及應對進退之道。

畢業生在進入職場後,經常發現自己面對在學校時相當陌生的人際關係問題,例如如何處理好與顧客的關係,這一點在服務業尤其明顯。另一個問題則是如何處理與主管以及年長同事之間的關係。畢業生一旦缺乏處理能力,就可能成為很大的壓力來源。有一位畢業生提供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經驗: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滿微妙的,有些主管可能朝令夕改,或者有些人是笑面虎,喜歡在你背後捅一刀……以前在學校打工,我們就會選:這邊的人不好相處,那邊主管太機車,那就不要做。沒關係,反正打工再找就有了。

出來工作不一樣,自己的履歷不可能兩三個月就換一份工作。進公司以後,剛開始我會覺得,為什麼主管會這樣對我?他對別人好像都很好,是不是有小圈圈、小組織之類的?以前我在公司,裡面三、四十歲的是一個圈圈,他們每個禮拜有一次午餐的約會,表面上可能跟你非常好,可是你不知道他在背後講你些什麼,你要怎麼樣化解?這些學校根本沒有教啊。然後他捅你一刀,你也在背後捅他一刀,結果大家都受傷,後來我就離職了。

好幾位畢業生指出,步出校門之前固然有同學間的合作經驗,但是相當缺乏職場文化中上司部屬、前輩後進間如何應對進退的經驗與訓練,因此就可能發生一位雇主受訪者所描述的情形: 畢業生即使應徵面試進來了,會發現他們很多在溝通力是有問題的。比如說今天請他們做一個工作,即使遇到問題,他們還是不太懂得怎樣把問題說出來,可能會自己去摸索,或是什麼都不提,最後突然「砰!」一聲,幾天過後就不見了。這是很多企業遇到的狀況。

雖然從雇主的角度來看,這一代年輕人比「四、五年級」更能「直接溝通」,但是這也意味著「七年級」對於「四、五年級」代表的客氣、間接,但充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溝通方式覺得陌生而不知何所適從,甚至成為很大的壓力源。

一位畢業生很傳神地描述這種情形: 進入職場後,我發現說,其實我的人際溝通能力不夠。以前我會覺得我人際關係還OK,可是這其實局限在我對同輩、對同學的溝通。但是職場上各種年齡層次的人都有,包括上司,包括大你五六歲的所謂大哥大姐,跟他們的應對進退,絕對是跟在校園裡面,跟同儕、學弟妹、學長那種溝通方式截然不同,那種分寸的拿捏是很微妙的。但是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課程,是如何與長輩溝通,如何與年長者對話。 第二個原因是對於職場及工作內容的預期與現實差距過大,這或者是由於認識不夠充分,或者是由於缺乏方向感。

一位雇主受訪者認為: 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等到要跨進就業了,才去看看說:到底我要做什麼。而且甚至不是去看看要做什麼,而是開始尋尋覓覓,看能不能撞到一個好的機會,然後有一個鐵飯碗,可以做長久。 如果畢業生缺乏職涯規劃與對產業的瞭解,而抱著這種「碰碰運氣」的想法進入職場,就可能由於工作內容的現實與想像之間落差太大,或者等到實際嘗試了以後才知道與自己的性向不合,導致在工作上不穩定,也缺乏積極學習的意願。

針對這一點,一位職輔人員指出,不少大專青年「常常把個人生涯高度的理想化,跟現實有一段落差,這落差造成『強迫性就業』或『失意性就業』的現象——他有就業,但不滿現狀——所以導致現在業界對於新鮮人有負面的看法。」

一位畢業生受訪者說: 我們快畢業的時候,學校有上一些課,教我們寫履歷、在面試的時候要穿什麼衣服。可是沒有很充分地讓我瞭解自己的優勢、能力和弱勢,產業的環境和發展,還有我到底應該找怎麼樣的工作。我想很多人都是這樣吧,念XX科也是因為考不好才去念的,那我怎麼知道我以後要做什麼呢?我去XX公司,只是為了錢,就是這樣而已。我覺得如果可以更早知道,自己可以找哪一方面工作的話,可能就不用浪費這麼多時間。 第三個原因是在家庭與學校教育過程中過度保護,而比較缺乏如何面對挫折以及承擔決策責任的訓練。

一位畢業生受訪者指出,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都很強調要「多給學生機會」,不要給學生太大挫折感,但是社會現實並非如此寬容: 我遇到滿多六字頭,他們面試的時候,都會表達「我有充分的抗壓性」這樣子,可是後來我們舉辦教育訓練,他可能待不到3天,就熬不過,到認證考試的時候,他可能會哭。我覺得抗壓性不足,可能是在念書的時候,因為家裡或老師會給予機會,但其實到外面工作,社會是非常現實的。 一位職輔人員的觀察是: 現在的學生可能在家庭裡面過度被保護,挫折容忍度也低。很多畢業的學生,工作轉換的頻率相當高,挫折容忍力比較不足……很多年輕朋友面臨要做決定的時候,不太知道要怎麼做決定,或許從小到大的決定都是爸爸媽媽做的,他不習慣做決定,所以到了畢業要就業,就不知道要怎樣去做決定。所以決定能力的培養滿重要的,包括如何去承擔做決定的責任。

被動接受指令Vs.主動解決問題
除了「穩定度及抗壓性」之外,雇主認為大專畢業生準備比較不足的重要核心就業力技能是「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位語文科系的畢業生也認為,這是造成職場溝通困難的深層原因: 邏輯分析和彙整能力,是我在大學就讀經驗中很欠缺的部分。其實我們語言能力很充分,溝通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彙整能力,例如說,分析一個事情,去瞭解它背後的意義,然後去解決問題,這方面很明顯地不足。同樣用語言來溝通,但是沒有真正知道背後有沒有問題,還有需要解決的癥結點在哪裡,這是造成我在職場上,尤其是在跟上司,跟同事之間互動的一種障礙。

一位目前擔任教師的教育科系畢業生,認為在他所看到的畢業學弟妹中,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沒辦法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坐待別人給明確指示,但是上司主管其實需要他們提出解決之道: 當你到業界的時候,遇到問題,要有能力去主動解決,不是就擺在那邊。我看到很多學弟妹們,他們會放在那邊,因為不曉得應該怎麼辦,因為上面沒有明確給指示,他又不敢隨便去做決定。可是上面就是在等你提出各個方案,我覺得在學校裡面完全沒有培訓到這個部分。

當畢業生與上司或同事的溝通問題,因此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時,其原因除了不熟悉應對進退之道之外,還可能是因為無法達成上司或同事希望其主動發掘及解決問題的期望。換句話說,抗壓性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之間是高度相關的。

職涯規劃能力應及早培養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目前大專畢業生在步出校門時,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以及產業環境的瞭解並不夠充分。這兩項就業力技能會影響其他就業力技能的養成,例如學習意願及穩定性。

一位雇主受訪者指出高等教育在這方面的養成不足,會對於學生的在校學習及日後就業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學歷夠,專業知識也有,但不會就業。為什麼不會就業?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畢業以後要幹什麼。所以我一直在想,學校有沒有培養同學建立願景的能力。因為有願景,他才知道3年、5年後要到達哪個目標,往前推在學校這3年中要學習什麼。要不然的話,學校給他什麼課程他就學什麼,學完以後出去外面社會上一看,怎麼學校教的是這一套,結果社會上用的是那一套。這是很糟糕的地方。很少看到學校教同學怎樣去把未來5年的picture描述出來。 目前的教育體系並沒有重視從高中或大一新鮮人階段就及早進行職涯教育,協助學生瞭解產業環境、發展趨勢、自己的性向、優勢、弱點,讓學生儘早進行職涯規劃。下面這一位畢業生的經驗很具有代表性: 大學聯考的時候覺得這個系很有趣,放棄了很多的分數填到畜產系。

等到進去之後才發現這是個很現實的科系,例如今天這頭牛,當牠沒有辦法幫你賺到錢,你就必須把牠殺了,就不養了。這是當初進來這個系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像到的。現在我比較想走的領域是保育類,可以幫地球做一些事……但這部分在大學並沒有很多的教導,我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這是我遇到比較大的問題。

學校所學與職場所需的落差
好幾位雇主焦點團體受訪者認為,大專畢業生在學校時吸收了相當多的理論知識,但是一般而言,並不太熟悉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務工作上,這與學校的課程安排是否重視學生的就業需求有關。

一位畢業生的親身經驗是: 就我們日文系來講,其實把語言的訓練,就是聽說讀寫,都已經顧及到了,而且也形成叫我們去考證照的風氣,一級、二級都要過,這部分我們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當我們很開心地認為有了一級證照,出去就無往不利,然後進了就業市場以後才發現,就算有一級又怎樣?文書稿,FAX過來還是看不懂。每一個字我都念得出來,但是到底什麼時候要交貨?什麼時候要的東西是什麼?客戶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我都搞不清楚,那種落差非常大… 我們學校注重的是語言學和教育學,這對於將來要就讀碩士班的同學,或是要走教育領域的同學非常有利,但是對於必須去日商找工作的同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困擾。因為我們學到的東西,主要都是用在分析一些語法或文章,但是對於商用日文,或是要用日文去表達一些case、做一些企劃案的時候,我們完全缺乏這種能力。 有畢業生指出,系所開設的課程可能相當全面,在課程名稱上也能涵蓋業界需求,但是在實質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卻未能讓學生瞭解實務需求與跟上產業發展。

一位工科畢業生指出: 就單晶片而言,我們學校就還在用很久以前的8051,授課方式也還是用8051來教學,而不是市面上最popular的一些東西。因為有這樣一段落差,當我們畢業轉到業界時,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另外,學校的儀器也是從好幾年前一直沿用到現在,跟現在業界使用的儀器實在差很多。 另一位工科畢業生受訪者說明: 雖然學校採購每年都有進新的儀器,但是老師對於那些東西也不是很瞭解。對於教學生的方式,可能也是要自己摸索……我是不知道老師是認為舊的方法已經很好了,還是說新的方法怎麼樣,所以他們一直沿用舊的教法,然後他們會說:「這是基礎。」可是我們出去之後用不到這些東西。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507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美國教授新書指出數位化時代的產物造成下一代的無知

美聯社,6/9/2008 313期 2008-06-26

電腦、網際網路和數位時代來臨,在享受新科技帶來方便快捷的好處時,各種不能避免的後遺症也開始發酵中。美國年輕人正在被數位時代的各種娛樂及消遣性的工具淹沒,嚴重妨礙他們對歷史、公民義務、國際事務等現實世界的理解。
Mark Bauerlein是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英語教授,最近出版「最愚蠢的一代;數位時代如何使美國年輕人變得愚笨且威脅到我們的未來」一書,指出年輕人放著該讀的書不讀,花太多的時間打手機、發短信或察看留言,及上網漫無目的的瀏覽、打電玩等,這些網際網路活動及數位領悟力並沒有轉換成對過去和現在世界事務的瞭解,也沒有訓練好他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根據美國教育部2001年對學生各門學科測試結果顯示,高三學生歷史知識57%學生低於基本要求,只有1%的學生達到優秀標準。另外,大學生新生中五分之一閱讀不達標準,需要補上閱讀課,四分之一寫作太差,需要補上寫作課。Bauerlein指出,現今大多數的年輕人不讀書不看報,不閱讀文學作品、不去博物館,也不參加投票,他們不能解釋基本科學方法或基本美國歷史,也說不出他們州議員或國會議員的名字,對國家大事或世界局勢漠不關心。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以為然,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嚴,又過於考慮孩子的自尊,造成年輕人不知輕重狂妄自大的現象。
年輕人文學閱讀和寫作能力低下,已為美國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美國公司每年要花費31億美元培訓員工的寫作能力,州政府每年花費2億5千萬員訓練雇員寫作。專家擔心,公民素質下滑,美國未來在世界上繼續擁有政治及經濟優勢的可能也跟著下滑。

(美聯社,6/9/2008,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2011-06-27

教導學生「管理自己的生活」

摘要:
1. 除教導學生作筆記以及閱讀能力的訣竅外,也教導學生行為管理,鼓勵學生負起責任,避免拖拖拉拉及其他自我挫敗行為(self defeating behaviors) ,已成功的改善學生成績表現及退學率。

2. 四個大學基本學習策略:接受合理的風險、對自己的學習成果負責、收集資訊,並利用回饋來求取進步。

3. 這類課程就是要幫助學生有脈絡地自主學習(contextualize),不再依賴他人。

4. 學生們也應瞭解就業市場對人文科學學生的期待:高度的自主性,團隊工作的精神與能力,對通識有廣泛而深入的瞭解,對世界與經濟活動有良好的認識,精通外國語言,對資訊科技應用自如,具備良好的分析與綜合的能力等。

5. 大學教育的精神並不是要去配合某些特定的職業;各個職業總是不斷地處於變動的狀態中,大學教育真正要做的,是帶給大學生基本的能力,當日後他們選擇的職業有所變動時,他們知道如何因應,並得以順利地完成各項職業訓練。

6. 企業雇主發現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缺乏關鍵性的社交能力;經濟院校調整教育方向以確保這些數字天才學到如何適時的將這些能力發揮出來。

7. 不再只強調純粹量化的技巧,而增加更多的人際社交課程。全美許多其他大學院校也都開始強調團體合作,並專注於與同事兼溝通的軟性能力。

8. 每年的調查均顯示清楚,具有說服力的表達與寫作能力是最被重視的技能,而這些能力也是企管碩士社會新鮮人最欠缺的。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3204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美國大學開設學習技巧課程 有助改善學生學習

2009年4月16日,高等教育紀事報 355期 2009-04-23

今年的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年會中,俄亥俄州立大學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該校一門專門教導學生「管理自己的生活」的選修課程,除教導學生作筆記以及閱讀能力的訣竅外,也教導學生行為管理,鼓勵學生負起責任,避免拖拖拉拉及其他自我挫敗行為(self defeating behaviors) ,已成功的改善學生成績表現及退學率。

此課程的特點就是混合式教學,課堂是在電腦室,首先是由助教進行15到20分鐘的授課,接下來就是學生進行電腦習題演練。課程教授四個大學基本學習策略:接受合理的風險、對自己的學習成果負責、收集資訊,並利用回饋來求取進步。

從2000年創立「學習和動機」(learning and motivation)這門課的教育學教授Bruce Tuckman表示,「課程中有216個練習,保證可以讓學生學到學習的方法」。該校每年約有1千名學生在當新鮮人那年的第二學季或是第三學季修這門課,其中不乏成績不佳而被指導教師要求選修這門課程,以改善他們的成績。
Tuckman的研究是針對2000年至2006年,在第一學季就選修這門課程的351名新生進行對照比較,他為每一名修課學生選擇一名類似的背景、相近的高中成績、入學測驗成績、甚至同一族裔的學生作為對照組。
本課程最顯著的效果應該是維持在學率。選修Tuckman這門課程的學生,在一年之後仍有93.4%仍在學,對照組只有85.5%仍然就學。選課組在學業成績表現也較好,平均入學第一年的成績是2.78,對照組則只有2.66。
Tuckman也分析了這堂課程對於畢業率的影響。他們針對2000到2002年3年間,140名在第一學季就修課的學生進行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在入學第一學季成績表現優異的學生,無論是否選修這門課程,6年之後的畢業率相差不大。但是如果在第一學季成績低落,甚至在2.0之下,修課組6年之內畢業率為48%,但是對照組則只有10%。

Tuckman了解這種研究推論可能過於大膽,因為學生很可能有難以分析的因素影響,比如說,選課學生很有可能因為家長或是指導老師的關心,而得到更多支持,也因此而提升學業成績。不過Tuckman重申這類課程就是要幫助學生有脈絡地自主學習(contextualize),不再依賴他人,他直言此項研究結果十分穩定,他對學習技巧課程的確有助改善學生學習相當具有信心。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576

駐法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
協助人文科學碩士進入職場 法國推動鳳凰計畫

出處來源:法國高等教育部網站 277期 2007-10-11

在法國,選擇讀人文科學,通常意味著畢業後將從事教育這個行業。但是近年來,年輕人失業率偏高,法國政府卻因為財政困難,沒有能力增加各級公立學校中教職,為了解決人文科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法國政府力圖打破學術圈與經濟市場這兩個世界之間長久以來的鴻溝,以協助獲得人文科學文憑的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法國政府採取的第一步,是為人文科學碩士畢業生設計的「鳳凰計劃」,這項計劃於今年2月起由高等教育部與7大法國或跨國企業合力推動,就目前第一次的成果言:業有來自5所大學的37位人文科學碩士,於加盟鳳凰計劃的7大企業中找到長期的工作。

法國高等教育部長於2007年10月1日就鳳凰計劃發表談話,說明這項計劃背後的精神,同時向大學、大學生與企業提出一些呼籲與建言。她首先提醒法國各大小企業,現今世界經濟的變化有以下的趨向:益形複雜化、全球化、非物價化及專業技術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界需要高度的批判力、文化開放性及分析與綜合的能力,而這些正是人文科學方面的人才所能提供給企業界的。美國、英國與日本的企業都早已認識到這一點,雇用人文科學畢業生已是非常普遍的情形。高等教育部的任務就是要幫助法國企業在人文科學畢業生中找到它們需要的人才。

高等教育部長亦對大學與大學生說到,教育是個非常重要的行業,一個國家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擔任教職工作,但是她更呼籲人文科學的學生應正視就業的問題,改變他們的心態,將他們選擇職業的範圍擴大到一般的就業市場。對就業市場來說,人文科學學生有他們獨特的價值,但是學生們也應瞭解就業市場對人文科學學生的期待:高度的自主性,團隊工作的精神與能力,對通識有廣泛而深入的瞭解,對世界與經濟活動有良好的認識,精通外國語言,對資訊科技應用自如,具備良好的分析與綜合的能力等。為了拉近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距離,高等教育部長認為實習有必要成為大學各階段學程的必修課,而且從大一就開始。她最後強調,大學教育的精神並不是要去配合某些特定的職業;各個職業總是不斷地處於變動的狀態中,大學教育真正要做的,是帶給大學生基本的能力,當日後他們選擇的職業有所變動時,他們知道如何因應,並得以順利地完成各項職業訓練。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1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美國現代企業界所期待的企管碩士

財富雜誌 262期 2007-06-28

企業雇主發現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缺乏關鍵性的社交能力;經濟院校調整教育方向以確保這些數字天才學到如何適時的將這些能力發揮出來。

當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問及他們在經濟學院應該學習些什麼?在該校Sloan管理學院演講的威爾契答道:「只要專心做好社交工作」。這場演講讓麻省理工學院開始重新思考教學方針----不再只強調純粹量化的技巧,而增加更多的人際社交課程。全美許多其他大學院校也都開始強調團體合作,並專注於與同事兼溝通的軟性能力。

經濟學院近來也表現得企業化許多,並因應其顧客(企業雇主與學生們)的需求而做調整。對MBA學生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懂得如何分析問題,並表達與溝通他們的建議。自2002年以來,負責辦理GMAT的管理學院研究所入學委員會(the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每年都會針對企業雇主的聘用需求做調查,目前為止,每年的調查均顯示清楚,具有說服力的表達與寫作能力是最被重視的技能,而這些能力也是企管碩士社會新鮮人最欠缺的。

另一項刺激這些深鎖於學術象牙塔的學者,願意做課程改變的原因是網路學位的競爭,尤其自2006年起,網路課程也開始符合聯邦學生貸款申請資格。如此一來,不但網路學位的取得更方便,並根據另一項調查,近五年來81%的雇主偏好求職的候選人具有虛擬證書,更有41%認為網路學位跟一般學位一樣好。在這同時,學生們也被迫做了些改變,最顯著的改變是更專注於商業道德的問題上,像今年秋季,位於達特茅斯的塔克學院將開一門利用小額融資來減緩全球經濟貧乏的課程;整體而言,這些新的觀念與改變將有助於經濟院校的經營,對於企業雇主、尤其學生而言,更有助於其在企業職場上的發展。

2011-06-21

介紹美國各大學緊急事故通報系統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4118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介紹美國各大學緊急事故通報系統

2009年8月31日,各大學網站資料 374期 2009-09-03

參考資料來源:2009年8月31日,各大學網站資料
美國聯邦於2008年8月14修正相關法令,要求各大學必須加強校園警急事件的通報、回應及疏散系統,提昇警示能力。校園內有任何緊急事件發生,透過警報系統,立即通達全校師生,在第一時間內進行疏散或找隱蔽處藏匿,讓危害減至最低。
美國大學校園近年曾發生多起校園槍擊事件,死傷人數眾多,震撼全美,學校當局當時雖火速通知學生留在宿舍內,但事後發現只有極少數的人收到通知。
有了前車之鑑,目前多收大學均採用最先進的科技特別加強通訊能力, 如有緊急事件發生時,在幾分鐘內能立即在全校師生的手機內顯示訊息,同時指示師生下一步如何行動,輔助但不取代舊有的網站更新及宿舍公告的緊急回應技術,加強保障師生的安全。學校主管普遍認為新的通訊警示讓他們放心不少,尤其學生一向把簡訊作為主要的對外溝通工具,對他們來說再方便也不過了,不過此套系統需要學生主動把手機號碼及個人電子郵件帳號註冊加入學校資料庫中,才能在緊急情況時,接收到校方發出的訊息。
在新學年度開始之際,駐洛杉磯文化組呼籲轄區同學們,不論是新生或者是舊生,如果還沒有加入此項緊急通報系統,應趕快上網登記,平時亦要多關心留意週遭動態及外界情形,加強人身安全意識,並保持警戒心,以策安全。
為方便大家登記,文化組為大家彙整了各校的緊急警示系統網址如下:


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 Emergency Notification System
http://imss.caltech.edu/cms.php?op=wiki&wiki_op=view&id=546
南加大 Trojans Alert  https://trojansalert.usc.edu/index.php?CCheck=1
洛杉磯加大(UCLA) Bruin Alert https://www.transportation.ucla.edu/bruinalert/
聖塔芭芭拉加大(UCSB) UCSB Alert https://alert.ucsb.edu/register.php
聖地牙哥加大(UCSD)  Triton Alert http://blink.ucsd.edu/go/emergencyphonereg
爾灣加大(UCI) zotALERT http://www.nacs.uci.edu/zotalert/
河濱加大(UCR) Emergency Notification System http://cnc.ucr.edu/ens/
加州州立大學貝克斯菲爾德校區(CSUB) Emergency Alert System
http://www.csub.edu/csubAlert/
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茲崗校區( CSUDH) Emergency Preparedness
http://www.csudh.edu/admfin/emergency_preparedness.shtml
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校區 (CSU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http://www.fullerton.edu/emergencypreparedness/Emergency_Operations_Index.htm
加州州立工藝大學波莫那校區 (CSU, Pomona)Emergency Procedure
http://sci.csupomona.edu/dean_office/policies/emergency_procedures/index.shtml
加州州立大學長堤校區 Emergency Notification System
http://daf.csulb.edu/offices/ppfm/police/ens/
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 Campus Emergency Plan
http://www.calstatela.edu/univ/police/emergency.php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校區 Emergency Management
http://www-admn.csun.edu/publicsafety/emergency/
加州州立大學聖伯納迪諾校區 Emergency Notification
http://policies.csusb.edu/emergplan.htm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 Emergency alert system
https://phonebook.sdsu.edu/ealert/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Emergency Preparedness
http://www.asu.edu/uagc/emergency/
亞利桑那大學 UA Alert
http://alerts.arizona.edu/
新墨西哥大學 Emergency Notification System
http://textme.unm.edu/
夏威夷楊百翰大學 Emergency Preparedness Guide
http://studentlife.byuh.edu/sites/studentlife.byuh.edu/files/shelter/index.html
夏威夷大學 Alert Emergency Notification
https://www.hawaii.edu/alert/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沈茹逸整理

2011-06-20

申請美國大學 個人自述要展現:學生有足以應付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寫作能力。

摘要:
1. 個人自述的內容包括申請人的價值觀、人生規畫或申請動機等。

2. 個人自述是介紹學生的素養和學歷的好機會,但更重要的是談論他們的學術興趣從何而來,以及他們希望在美國期間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學校對個人自述的要求,實際上在申請入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這也是學生展現寫作能力的好機會。許多學校會想要確認學生有足以應付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寫作能力。

3. 通常是語法上的問題,有時候也有過度簡化的傾向。很多時候,學生會說『我想念哈佛大學,因為它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大學』,但他卻沒有具體說明希望讀哪個專業或他們興趣是什麼,得以顯示哈佛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學校。學生的通病是只說他們想去某所學校是因為學校有名或學校的地點好等等,但缺乏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4. 申請人在個人自述中談到未來規畫的時候,學成返國貢獻社會應該會是比較好的寫法。他表示:「許多美國大學會希望學生將來回到自己的國家,參與國家的發展建設。我想許多美國大學會希望有更多校友能參與其所屬國家的成長與變化。」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4146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申請美國大學 個人自述很重要

2009年9月7日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2009-09-07-voa81.cfm 375期 2009-09-10

在美國申請入學的過程中,個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或讀書計畫(study plan)是很重要的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校了解申請人的學歷和經歷。對國際學生而言,個人自述考驗的不僅是英語寫作,還有怎麼向學校呈現自己的能力。許多大學的網站,更直接說明了對個人自述的要求,個人自述是讓學校認識申請人的好機會。

*個人自述是向學校展現自我的機會*

個人自述是美國申請入學的必備文件之一。大學本科階段的申請,通常以問答方式請申請人按題回答,研究所則大多由申請人自由發揮。個人自述的內容包括申請人的價值觀、人生規畫或申請動機等。

全美大學招生顧問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Counseling)主席威廉.麥克林蒂克(William McClintick)指出,個人自述能讓學校認識學生在學校課業和考試成績以外的表現。麥克林蒂克說:「個人自述是介紹學生的素養和學歷的好機會,但更重要的是談論他們的學術興趣從何而來,以及他們希望在美國期間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學校對個人自述的要求,實際上在申請入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這也是學生展現寫作能力的好機會。許多學校會想要確認學生有足以應付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寫作能力。」

*個人自述常見的問題:過於籠統 *

麥克林蒂克分析了國際學生撰寫個人自述時常見的問題。除了語法錯誤,學生常犯的毛病是過於籠統。麥克林蒂克說:「通常是語法上的問題,有時候也有過度簡化的傾向。很多時候,學生會說『我想念哈佛大學,因為它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大學』,但他卻沒有具體說明希望讀哪個專業或他們興趣是什麼,得以顯示哈佛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學校。學生的通病是只說他們想去某所學校是因為學校有名或學校的地點好等等,但缺乏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就學校的立場,究竟想從個人自述知道什麼?馬利蘭大學研究所院長查爾斯.卡拉梅洛強調:「學校都希望了解學生的讀書計畫、目標、學生為何選擇這所學校和這個課程。如果學生希望跟某一位教授做研究,就應該詳細說明這位教授是誰,以及對這位教授的認識,越具體越好。」

卡拉梅洛進一步說明:「一定要直接針對學校和科系提出看法,因為研究所的申請入學審查,大部分是在學院層級完成的,而大學的申請入學是在校園層級。」

*勿抄襲和複製 針對不同學校撰寫*

寫作個人自述時,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抄襲,以及將個人自述像廣告宣傳單一樣,大量複製、大量寄發。市面上有許多網站及書籍提供個人自述範本,不少申請人會直接將把這些範本充當自己的。實際上,校方每年閱讀數千份個人自述,很容易就能分辨是不是抄襲來的。卡拉梅洛有多年的審查申請入學的經驗,他指出:「最糟的是收到一封同時寄到10所不同學校的信或電子郵件。這很容易就看得出來。根本沒有人會重視這種信。」

卡拉梅洛提醒,申請人要避免對所有大學「一視同仁」的申請方式,而將個人自述一字不改就寄發給所有學校的偷懶作法,這是不會得到學校青睞的。想要增加錄取機率,一定要有創意,多下功夫研究每一所學校和科系的特色。

而威廉.麥克林蒂克認為,申請人在個人自述中談到未來規畫的時候,學成返國貢獻社會應該會是比較好的寫法。他表示:「許多美國大學會希望學生將來回到自己的國家,參與國家的發展建設。我想許多美國大學會希望有更多校友能參與其所屬國家的成長與變化。」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educationusa.tw/dispPageBox/CtUstudy.aspx?ddsPageID=USTUDYAHB&dbid=4852916243

台灣學生撰寫履歷及讀書計畫的常見錯誤

發佈日期:2012/4/10
傅爾布萊特學人Mark Gray自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義務協助台灣學生修改留美文件,包括讀書計畫與履歷等等。他以一位在地美國人的角度,提醒同學們在撰寫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並提供實用的技巧。Mark提到,你如何根據學校要求、提供學校想知道的訊息,影響了你怎麼撰寫;以下分別針對「履歷」和「讀書計畫SOP」來解說:

履歷 Resume/CV -- answering WHAT
首先,一篇履歷要寫多長呢?如果學校要求的是”Resume”(履歷表),通常就是一頁;如果是”CV”(個人經歷),最好別多於兩頁(不過,仍以學校規定為主)。因為這兩項文件的作用是幫助入學評審委員快速了解來申請的學生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務必要讓你的履歷有結構、有組織,並且清楚描述裡面的項目。Mark舉例,當你在履歷中提到曾經參加一次領袖夏令營,如果只寫「這個夏令營是幫助我成為領袖」是很模糊的,委員無法了解這是什麼;你可以精確寫出在裡面參加的訓練是什麼、學到的東西如何幫助你成為領袖。
在撰寫履歷時,除了描述模糊,台灣學生常犯的毛病是太冗長,例如列出全部大學修過的課程。事實上,清楚列出與申請的學科有關的課程,說明它是如何地有關聯、有幫助才是重要的。此外,如果有學術發表,切記要清楚提供引用(citation),包括標題、期刊名、年份、甚至頁碼,讓有興趣的委員可以真的找出來看,而非長篇大論描述你的發表。
如果是有工作經驗的申請者,也要清楚列出自己的工作是什麼。還有,要把每個項目歸到正確的類別,例如在學校暑假期間參加的訓練,要根據它的性質歸到學業、工作、個人興趣或其他。

讀書計畫 Statement Of Purpose (SOP) -- answering WHY
雖然稱之為讀書計畫,不過其內容應著重在「為什麼我要這樣規劃我的學習」。Mark大致列了四個主要的寫作內容:背景(background)、現在(present)、未來計畫(future plan)、上述三者的關係(putting together)。他建議同學們要從自己的背景、現在的狀態、和未來打算怎麼學習這三方面說明自己想去美國念書的意願,避免模稜兩可、不確定的字眼(例如:「也許將來會留下來念博士班」就是不確定的計畫);最後說明這三者如何造就你現在的強烈留學夢。清楚說明為什麼選這個學科這間學校、為什麼是現在就要去美國,Mark也建議大家可以舉例,來幫助說服評審委員你非去美國念書不可的理由。
Mark從修改文件的經驗發現台灣學生太仰賴引述他人的講法,而太少用自己的話說出留學的理由。並且,SOP是用來說明HOW和WHY的,其他的東西有一些已經在履歷中提到就不要贅述,務必要讓文件的內容非常聚焦。Mark還舉出較有爭議的論述方式:是否要強調想申請的學術聲望(如排名)來當作自己想申請的理由。他認為,更重要的應該是說出自己的研究取向和學校有多麼契合、有多麼期待能跟教授合作,而非只因為它是全美前十名大學而想去。

Personal Statement
部分學校並未要求要繳交,而且也不一定要全部寫有關學術的、也可以寫一些個人經歷。Mark建議可以寫一般性的主題,如:你的童年、如何克服所遭遇的挫折、曾經做過的瘋狂好笑事情。這部份主要是呈現自己做為一個人,而非學生,看重的是什麼。

其他建議
Mark建議台灣同學們在選校、選program的時候要更注重自己將要做的是什麼、將要和哪些人一起學習、合作;在撰寫文件時把這些想法整合進去。另外,要注意文句的通順。撰寫履歷和讀書計畫是申請留學過程中的老梗,學生們非得去做,做得好就是幫自己加分。Mark希望他提供的建議能夠更促進台灣學生們在文件撰寫上更得心應手。


此文和著作權屬於學術交流基金會所有

依據未來的生涯規畫而選校:留學畢業後在哪一國工作?任教職、做研究或者進業界?

摘要:

1. 如果你想作研究,那你更多的關注是在師資、課題、經費上面。但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的話,那你應該考慮得更多,可能還包括地理位置、就業的容易程度這些方面。基本上來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2. 有部分就業機會很好的專業,如高能物理、航空航太等科學及電子工程類專業,但涉及國防工業及某些敏感專業,具備工作簽證擔保實力的美國企業為避嫌往往不願招募中國籍人士。

3. 有的家长和同学总会问什么样的专业好就业?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在学成毕业之际,学生是想要留在美国发展还是回到中国发展。如果想要留在美国发展,那么学生应该选择一些在美国比较热门或者好就业的专业。在美国最受欢迎以及选取率最高的专业是Speech,因为在中国还没有此类专业,所以许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很难理解为何要选这样的专业。其实此类专业在美国受欢迎并且好就业是由美国的文化来决定的。美国是一个注重社会活动及公益活动的国家。在这些活动中总会需要与人沟通,而speech这类的专业是学习应该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通过自己的演说,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所以此类人才是受美国各类企业,及政府所欢迎的。

4. 若是以為留學是唯一獲得更高教育的證明,而本身卻不清楚自己未來就業的方向,那麼留學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的一種消費行為。

5. 其實證書與實力其實是兩回事。

6. 青年人需要有就業方向,才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專業,提高他們的技能,好讓他們返國後能運用所學。赴外國留學增廣見聞是件好事,但也並非是達到目標的唯一方法,尤其是對於那些不了解本身想學什麼和為什麼而學的青年人,出國留學的實際效用並不大。

7. 青年人必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來學習,日後將所學的知識為自己國家服務。要達成這個目標,政府的政策引導十分重要,家長、學校的配合也很重要,學生需先確立學習進修的方向,留學方能達到它的積極用處。

8. 美國政府對於簽證的管制和繁雜的文件準備讓國際學生留美工作變成了一大麻煩。因為國內人才充足,公司對於外聘外籍學生動機不大,在加上文化差異和高額訓練費用,這讓許多外國學生的就業率遠低於本國學生。許多學校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決定和公司合作,尋找外國學生的就業機會;有些學校則直接警告入學新生國內就業的困難和可能性。

8.1范德堡大學歐文管理學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Owe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說:「我們如果招收新生,卻無法協助就業,這不符合學校的做法;因此,不管學生的GMAT有多高,我們招生時就將未來就業問題考量進去,當成入學的標準之一。」此校聘用更多的就業服務專家來協助這些國際學生,包含亞洲獵才之旅、舉辦網路研討會降低公司對於學生的疑惑或是協助尋找有能力雇用外國學生的公司。統計下來,歐文商學院畢業學生中,75%的國際畢業生都能在畢業三個月內找到工作,而本國學生則略高為85%。
(但是大多數學校不會幫國際學生做這些事情)

8.2 除了海外參訪外,學校也協助學生進入大型顧問公司任短期工作,包含銀行、私人投顧等公司的分析員職位都是熱門選項。

公司希望他之後可以返回印度或是中國工作,他卻遲疑,因為在美國念書的花費,可能是回到印度或是中國工作薪水無法償還的。

9. 德國願意雇用外國專業人才的工作的原因:因薪資過低或德國畢業生不足或限於語言障礙,而找不到人填補,機械和電子出口因而損失慘重。如今滿街是南歐待業青年,德國撿到便宜,順勢在2012年四月底宣布修改「藍卡計劃」,降低外勞引進門檻,將年薪底線從六萬六歐元(合五萬美元)降到四萬五,特別難找到人的鄉下醫生、資通訊職缺更降到三萬五。(原文網址: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r&Path=3470573402/20br3.cfm)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4123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赴美求學 如何選校?

2009年8月24日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2009-08-24-voa74.cfmf 375期 2009-09-10

美國有數千所大學,對於有意來美國留學的外國學生,選校是一門大學問。究竟,什麼樣的學校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理想學校呢?
*個人化申請學校名單*

申請入學過程的第一步是選學校,接下來的步驟才能完成。許多專家都指出,學校排名只能作為參考,學生還是應該依據自己的情況,量身打造一份學校申請名單。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的副學務長邦妮.威爾森(Bonnie Wilson)建議,學生應該從學費和就業等方面來考慮選擇什麼學校。威爾森表示:「很多情況應該會取決於你從何處取得獎助金。學生一定要申請超過一所學校,因為這會增加你拿到獎助金的機會。然後,你要看看校內工作機會,因為國際學生至少在第1學年不能在校外工作。所以要看學校會不會給你助教機會?會不會有獎學金以外的補助?」

威爾森還說,學生是否繼續念博士也會影響選校。她解釋,因為讀博士更注重系所的排名和教授的研究領域,學校排名通常反映的是學校的整體表現,只能作為參考之一。如果學生有意攻讀博士學位,在挑選研究所時就應該考量到這點。

*3個選校的參考指標*

國際教育協會教育諮詢中國協調人張弈表示,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先確認學校是否為教育當局認可。

張弈另外指出,有3個方面可以當作選校指標。首先是師生比例,也就是平均一名教授指導多少名學生,「師生比」好的學校師生交流的機會自然比較多。其次是學費以及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費標準,尤其是有意申請大學的學生,大學4年的花費將會是筆龐大的數目,一定要多作比較。

第3項指標是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張弈說:「美國是一個非常遼闊的國家,它的地理條件,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的都非常不同。在選校的時候,你要考慮到希望是城市化的環境,還是更安靜的環境,還有你對氣候條件的要求。這些都可以在學校的網站上找到相關的資訊。」

*依據未來的生涯規畫而選校*

中國留學生朱盛剛自密蘇里新聞學院畢業。密蘇里新聞學院在新聞傳播領域裏是非常知名的學校。朱盛卻不怎麼滿意這個選擇,主要原因是學校位於美國中部。朱盛說:「中西部不像東西岸有那麼多華人,文化比較多元,在中西部還是比較單調。如果考慮到就業,就業機會非常有限,必須到其他城市去找工作。」

朱盛表示,當初選校是按排名,對學校並不熟悉,在來美國之前對學校所在的城市更是陌生。所以她建議,選校應該取決於學生未來的生涯規畫。這主要分兩方面,一是做研究,二是找工作。她說:「如果你想作研究,那你更多的關注是在師資、課題、經費上面。但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的話,那你應該考慮得更多,可能還包括地理位置、就業的容易程度這些方面。基本上來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603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美國留學生畢業後 失業問題嚴重

2008年6月22日世界日報(The World Journal)紐約新聞 316期 2008-07-17

美國留學簽證近年逐漸放寬,來美留學人數增加,但美國H1-B簽證配額有限,加上經濟不景氣,使留學生學成後留美就業機會減少,許多更推遲畢業。

美國5月底失業率已達5.5%,再加上每年5 、6月間畢業的本土學生,找工作不易。美國對留學生實習工作新政策出爐後,只允許有三個月的期限找工作,更讓留學生感受壓力。

在聖地牙哥北郡一家經濟諮詢公司兼職的張同學說,她請老闆提供H1-B簽證擔保時,老闆表示歡迎她在OPT(實習)期間全職上班,但不會為其申請工作簽證,她目前還在四處尋找合適企業為其辦理身份,因此不得不推遲畢業。

部分留學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但卻無法申請到H-1B工作簽證,還是得離開美國。美國2008-2009財政年度的H-1B「High-skilled Temporary Workers」(高技能臨時性工人)申請在4月1日至7日間就收到16萬多件申請表,但碩士以上學位H-1B只有兩萬個名額,本科生只有6萬5000個名額。移民律師許俊良表示,他開始受理留學生的H1-B簽證以來,2008年是第一次出現持碩士以上學位申請人都要抽籤,「僧愈來愈多,粥依舊不變」。

畢業於浙江大學、從灣區Santa Clara大學獲碩士學位的李同學在北加州灣區金融機構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但在今年4月的H1B簽證抽簽時未被抽中,現準備辭職到香港工作。

有部分就業機會很好的專業,如高能物理、航空航太等科學及電子工程類專業,雖然移民局延長留學生可留美尋找工作及等待簽證的時間。但涉及國防工業及某些敏感專業,具備工作簽證擔保實力的美國企業為避嫌往往不願招募新人。

製造無線通訊設備、總部設在聖地牙哥的Qualcomm公司印度裔員工Jayesh Sharma說,公司有某些部門為美國國防部服務,因此對雇用中國籍人士比較敏感,公司現在倒很喜歡聘用印度員工。

畢業於清華大學,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取得電子工程碩士的陳先生表示,曾應徵與其專業相配公司,但因公司為美國國防部承包商而婉言拒絕。

駐紐約文化組 彙編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The World Journal)紐約新聞
日期:2008年6月22日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a69c90100t1zd.html

第四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194

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
越南就業方向未確立 出國留學只是消費

越南新聞報(Vietnam news),2011年8月3日 475期 2011-08-25

「現代青年人為了獲得更高的文憑,用以吸引招聘單位,紛紛自費到國外留學,這些費用大多數是由他們的父母辛苦支付的。然而,若是他們以為留學是唯一獲得更高教育的證明,而本身卻不清楚自己未來就業的方向,那麼留學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的一種消費行為。」這是河內法律大學畢業生黎黃聰的親身感受,也是目前許多越南家長與學生出國留學的迷思。

黎生的雙親支付全部出國留學費用,包括學費、生活費,讓他到英國學習商業,他申請了英國的某個商業班。黎生的父母願意將他們的血汗錢投資在他的學業上,盼的是他能獲得這張商業文憑,能為日後的成就作鋪墊,返國後能在一家有名的公司找到一份職位好、薪資高的工作。可是,這位同學的想法卻與父母相反,首先,他的志向是學習法律,他想赴英國繼續進修法律碩士。再者,他也很想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可是,由於環境背景各異的問題,要把在英國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越南本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越南開設的外國大學MBA學程,一個月只需650萬越盾(相當於309美元),到外國學習18個月,需要花費4萬,他覺得這樣的留學並不值得。

胡志明市東遊日本語學校校長阮德奎也稱,社會上許多人總想取得更高的文憑,可他們不了解其實證書與實力其實是兩回事。阮校長認為造成對文憑懷有幻想,主要是因為一些人意識中覺得,想要有好的工作就要去留學。一位越南年輕的母親說,她讓大兒子到美國去學商業,小女兒到瑞士學旅館和旅遊管理。一位赴外國留學的越南學生阮蘭玉表示,在越南就業難,而且學的不能完全致用,她打算完成學業後,在美國找一份有關銀行的工作,她想掙更多的錢、實現她的就業願望。這些都是出國留學者的不同的考量。

阮校長表示,想保留人才,讓他們留在本國,需要讓學校和大學提高學生們對國家人才需求的認識,坦言告訴他們國家正面臨許多困難,需要他們出一份力量。同時,青年人需要有就業方向,才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專業,提高他們的技能,好讓他們返國後能運用所學。赴外國留學增廣見聞是件好事,但也並非是達到目標的唯一方法,尤其是對於那些不了解本身想學什麼和為什麼而學的青年人,出國留學的實際效用並不大。青年人必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來學習,日後將所學的知識為自己國家服務。要達成這個目標,政府的政策引導十分重要,家長、學校的配合也很重要,學生需先確立學習進修的方向,留學方能達到它的積極用處。

根據越南教育培訓部國際培訓局的統計,越南目前約有10萬名學生在外國學習,他們的家庭幾乎為他們支付了90%的學費和生活費。阮春旺局長表示,越南自費出國留學生大部分學習財政、銀行和商業等類科,許多人畢業後在外國工作、結婚或定居,只有偶爾返回越南探視親友。可見,越南出國留學人才,未必回國服務,政府為獲得人才回流,必須運用公費,培養更多留學人才,才能回國貢獻國家建設與發展。


第五篇原文網址
http://www.hellous.com/homepage/section_news.php?caId=4145

申請美國大學的理想推薦人

摘要: 1.至少一封推薦函必須來自學校

2. 推薦函的來源可以是學校或公司,但家人或有私交的朋友都不適合。威爾森另外補充說:「推薦函其中一封應該來自學校。不過,能從英語系國家的人拿到推薦函也很不錯。他們可以說『我和這個人有來往,他能講清楚而流利的英語。』因此,如果你有說英語的人為你寫推薦函,是非常有幫助的。」

3.*推薦人與被推薦人熟識才有意義*

4. 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找到一個教授認識你,而且尊重你在他課堂上的表現,無論他是不是給你高分。這個教授會說:『雖然這個人沒有在我的課上拿到最高分,但我可以證明他做事努力,有知識,會適應美國研究所的學習。』最好找了解你的人,這個人不能只是教課,而完全不記得你是誰。

5.高等教育現在是非常國際化的,尤其是在科學領域。一個領域的科學家都會彼此認識。所以,某個國家的科學家不一定要在美國出名,因為真正重要的是,科學家只需要被那些在同一領域審查申請入學的人認識就可以了。」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4200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申請美國大學的理想推薦人

2009年9月14日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2009-09-14-voa69.cfm 376期 2009-09-17

申請美國大學時,申請人必須提供2至3封來自他人的推薦函。誰才是理想的推薦人呢?

推薦函是美國申請入學的最大特色之一,這讓許多學生在考慮撰寫推薦函的最佳人選時,往往面臨了不小的挑戰。

*至少一封推薦函必須來自學校*

一般而言,申請大學時,學校老師是最好的人選;至於研究所,學校老師或對你學術成就及工作能力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幫你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的副學務長邦妮.威爾森(Bonnie Wilson)指出,推薦函的來源可以是學校或公司,但家人或有私交的朋友都不適合。威爾森另外補充說:「推薦函其中一封應該來自學校。不過,能從英語系國家的人拿到推薦函也很不錯。他們可以說『我和這個人有來往,他能講清楚而流利的英語。』因此,如果你有說英語的人為你寫推薦函,是非常有幫助的。」

*推薦人與被推薦人熟識才有意義*

馬利蘭大學國際教育服務中心副主任芭芭拉.薇薩分析了推薦人和被推薦人的關係。她說:「一個有聲望的教授不如一個熟知你的教授來得重要,因為含糊的推薦函是沒有幫助的,即使這封推薦函來自一國的總統。我們曾經收到來自某個國家推薦人格式化的推薦函,千篇一律,這一點都沒有助益。」

威爾森表示,不一定要找名望高的教授或者在這個教授的課堂上表現突出,但原則是一定要和這個教授熟識。威爾森還說,他們其實一眼就能從推薦函看得出教授是否真的了解學生。威爾森表示:「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找到一個教授認識你,而且尊重你在他課堂上的表現,無論他是不是給你高分。這個教授會說:『雖然這個人沒有在我的課上拿到最高分,但我可以證明他做事努力,有知識,會適應美國研究所的學習。』最好找了解你的人,這個人不能只是教課,而完全不記得你是誰。」

有些國際學生可能擔心自己的推薦人在美國的名氣不夠響亮,不足以引起學校重視。馬利蘭大學的研究院院長查爾斯.卡拉梅洛解釋說:「要記得,高等教育現在是非常國際化的,尤其是在科學領域。一個領域的科學家都會彼此認識。所以,某個國家的科學家不一定要在美國出名,因為真正重要的是,科學家只需要被那些在同一領域審查申請入學的人認識就可以了。」

2011-06-15

學術交流基金會徵求實習生

原文網址 http://www.educationusa.tw/dispPageBox/CtUstudy.aspx?ddsPageID=USTUDYABB&dbid=4852911843


發佈日期:2011/5/5

*我們希望找的工作伙伴 *        
你有赴美進修的計畫嗎?你想要獲得更多專業留美訊息,並成為助人高手嗎?  如果你想在出國前找份富有挑戰性的兼職工作,並多瞭解留美相關事宜、幫助自己也幫助其他留學生,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如果你是準備申請2012年秋季班的準留學生,並具備積極主動、使命必達的工作態度及服務熱忱,我們歡迎你的加入!     
* 工作時間 *     
我們需要長期的工作伙伴(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 
每週工作時數約8~12小時,採排班制。基金會的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上午
九時到下午五時(週四至晚間七時),週末休息。  
*工作內容 *     
1. 一般行政工作,包括活動行銷及網站管理   
2. 圖書館管理及維護 
3. 協助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及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的行政業務  
* 薪資與福利 *      
  1) 時薪100元及勞健保、團保。 
  2) 英語學習環境,包括與美國傅爾布萊特交換學者互動等。 
  3) 專業實習經驗,包括網路行銷、留美諮詢、籌辦活動等。 
  4) 留美申請相關訊息。     
* 應徵方式 *     
有衝勁、有熱忱的你,請以電子郵件寄送中文履歷表及250字英文自傳
(包括生涯規劃及留學計畫)至:
feedback@fulbright.org.tw 
標題請註明 [應徵學術交流基金會實習生] 

學術交流基金會美國教育資訊中心 敬啟

2011-06-10

哈佛耶魯專家談申請美國名牌大學祕訣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4367

駐休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哈佛耶魯專家談申請美國名牌大學祕訣

大紀元時報(2009年10月2日) 379期 2009-10-08

9月25日,在馬里蘭州的德國鎮,前耶魯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人員傑茂‧凱撒(Jamal Caesar)和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大衛‧金(David Kim)針對校方的要求與招生方式,學生在申請過程中應該做什麼與不應該做什麼,做了詳實的介紹。

學業 活動 性格 - 選擇學生的三要素

傑茂說招生辦是從ABC三方面來挑選學生的,A代表學業(Academic),B代表活動(Activities),C代表性格(Characters)。 學業是指分數和成績(GPA),這個非常重要,通常成績在前8%或10%的學生才能進入耶魯大學,如果其它方面非常優秀,成績至少也要在前15%。

前耶魯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人員傑茂‧凱撒說招生辦是從ABC三方面來挑選學生的,A代表學業(Academic),B代表活動(Activities),C代表性格(Characters)。

中學生在學校裏應該儘量修一些程度高深的課,甚至可以到社區大學修一些課,這樣可以證明自己修過中學裏最高深的課程。SAT的考試成績一定要高,但不一定得滿分,如果沒有考好,可以再考,大多數學校只看申請人最高的分數。通常耶魯大學要求申請人要有兩門SAT2的考試,選某個專科的SAT考試(如理科或工科)對證明申請人的能力非常重要。在中學,學生應該把所有的課程都修了,這樣可以證明自己在各個方面都很均衡,除此之外,選修一些專業課程也會很有幫助。

全面衡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學校選擇的標準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多項課外甚至是校外活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例如音樂、體育、新聞寫作、 領導能力、社區服務等活動。傑茂說平均來講一般一個學生至少參與過五項活動,最好早一點參與,不要等到高中的最後一年。另外,了解一下意向學校注重哪方面 的活動也會很有幫助,例如耶魯大學就很注重社區服務這樣的活動。

一般來說,學校會根據學生的特殊背景加以綜合考慮,如家庭的貧富,就讀的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等。有時,某個學校也會根據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來選擇學生。

學校是根據學生的個人短文(personal essay) 、個人聲明(personal statement)、推薦信以及面談來了解學生的,傑茂說個人簡介對自己的介紹一定要個人化(personal),體現出一個獨特的個體。個人聲明應體 現出個人的成長,例如自己以前怎樣,現在又怎樣,在校外,你做過些什麼,通過這些描述,盡力幫助招生辦的人員了解到你是怎樣一個人。

關於推薦信,應該選擇認識了幾年的人來做推薦人,而且此人能夠對你有非凡的評價,讓校方了解你是如何的與眾不同。如果你準備主修某個專業,你應該找與那個專 業相關的老師來為你寫推薦信。傑茂建議學生應主動與負責自己的學生顧問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便他們可以為自己寫出不同一般的推薦信。

申請人應該以較人性化的態度對待入校申請過程,多為招生辦的工作人員著想。一般寄三封推薦信就可以了,如果寄太多了,會給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增添額外的負擔,也不要過多地與招生辦聯繫,每次聯繫最好只問三、四個問題。

至於面談,由於申請的學生太多,耶魯大學不要求申請人必須要面談,但面談可以幫助校方更好地了解申請人,為錄取鋪路。申請人可以在高中最後一年主動與招生辦聯繫,定好面談時間和地點。面談可以在耶魯大學,也可以在當地校友會的校友義務執行。像大華盛頓地區有很多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當申請人向耶魯大學招生辦遞 交了面談申請後,就會有當地的校友主動來與申請人聯繫,定下面談的時間和地點。

最後,傑茂說你不能只是在某一個領域表現優異,必須在多個領域都表現優異才可以順利進入這些理想的大學。

寫個人短文應包括的三個方面

大衛說寫個人短文時,應該從三方面來寫,首先是對自我的介紹,什麼樣的形容詞最能表現你,你對什麼最有熱情,你最羨慕什麼,為什麼羨慕,對自己的能力的評 估,哪些是自己的強項與弱項;誰對自己有著深刻的影響,怎樣的影響,還可以討論一些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物或地區、國家或者國際的事件。

其次,要說明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為什麼該校適合你,該校的哪些特點讓你做出這樣的選擇,你能為該校做出哪些貢獻。

最後,讓校方了解你具備怎樣的創意,可以通過某個小說中的人物或歷史人物,或有創意的工作來描述這些創意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大衛建議應該盡早開始準備寫個人短文,隨身帶著日記會對寫作有所幫助,也可以向周圍的朋友、家人、老師等徵詢反饋。短文的字數不宜太多,描述的內容應該具體和個人化,拼寫和語法不能有錯誤。

怎樣進行面談

面談對於申請人的入學既能起到正面作用也可能起到負面作用。大衛說面談時不要緊張,如果是校友會的成員來進行面談,這些人都是志願者,所以面談的地點可能是 他們的辦公室、家裏、咖啡廳等對他們方便的場所,在面談的時間上應盡量配合他們的時間。第一印象極其重要,所以要衣著得體,講話清楚,彬彬有禮,例如握手 時表現誠意,講話時看著對方,表現得有興致,要提前到達,面談後寄感謝卡給對方,面談時帶上履歷表(resume),學生家長不要在附近旁聽。

面談中一些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你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我們為什麼要錄取你?你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是你的強項和弱項?你曾經取得過哪些成就?你遇到過 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你是如何處理的?你的興趣與愛好是什麼?你打算主修哪個專業?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有時還會問到有關時事,政治甚至宗教方面的問題, 對此,申請人應該小心斟酌地回答這樣的問題。

大衛說面談是會話,不是審問,提問可以是雙向的,這樣也可以讓氣氛更融洽。申請人可以反過 來問面談者一些問題,例如詢問對方在過去的學生生涯中有過什麼特殊的經歷,主修的是什麼,參與過哪些活動,學校的校風是怎樣的,教師如何,學生是否容易與 他們接觸,對自己即將開始的學校生活有哪些建議等問題。
大衛說進入這些常春籐名校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遇到一些名人,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他給了以下幾個對申請獎學金有幫助的網址:collegescholarships.com, collegeboard.org, fastweb.com。

2011-06-07

[台灣到多國旅遊免簽證] 但是他類簽證更麻煩

摘要: 有民眾向立委陳情指出,瑞典因為給台灣短期旅遊免簽證,因此撤離駐台代表處簽證人力,陳情者的女兒要到瑞典當1年高中交換學生,必須要到瑞典在香港的辦事處辦理簽證。在給予台灣免簽後,加拿大也撤離了在台的簽證人力,民眾如果要辦理加拿大移民簽證,也要跑一趟香港。


原文網址: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00845

外交部:協調免簽國便利申辦特殊簽證


時間:2011/6/7 11:33
撰稿‧編輯:張德厚   新聞引據: 採訪





外交部新聞文化司司長兼發言人章計平 (王照坤 攝)
  外交部已爭取到114個國家地區給予台灣免簽證或落地簽待遇,不過,部份國家因為對台免簽,因此撤離駐台代表處簽證人力,導致民眾申辦該國的移民或留學簽證時,必須要到香港辦理。外交部今天(7日)表示,會向相關國家全力爭取「台北收件、台北取件」或是「網路申辦」、「郵寄申辦」等方式,儘可能讓民眾方便申辦簽證。




  有民眾向國民黨立委陳情指出,瑞典因為給台灣短期旅遊免簽證,因此撤離駐台代表處簽證人力,陳情者的女兒要到瑞典當1年高中交換學生,必須要到瑞典在香港的辦事處辦理簽證。

  對於部份對台免簽的國家撤離駐台簽證人力,外交部發言人章計平表示,在外交部的努力下,瑞典已同意給台灣大學生網路申辦學生簽證,至於高中生的部份,也正在接洽當中。章計平說:『(原音) 目前是對於大學生的部份,都可以透過網路申請,至於高中生的部份,我們已經持續跟瑞典駐華機構,來向瑞典方面接洽,希望能夠在最快的時間,獲得瑞典同意,高中生的部份也能透過網路申請簽證。』

  在給予台灣免簽後,加拿大也撤離了在台的簽證人力,民眾如果要辦理加拿大移民簽證,也要跑一趟香港。章計平指出,也正全力與加國協商接洽當中。章計平說:『(原音)我們也在持續接洽當中,我們希望透過台北收件、台北取件,或者是透過網路申請的部份,或者是郵遞的方式辦理,務必要使民眾申辦簽證時獲得最大的便利。』

  對於申辦部分特殊簽證,需要親自面試,外交部表示,還是要尊重部份國家的要求,但外交部也會積極爭取,希望能夠採取最為便利、變通的方式,協助民眾取得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