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01-28
美語補習班以「聘用非美國出生的ABC教師有所顧慮」拒絕僱用求職者,台北市政府就業歧視評議委員評「出生地就業歧視成立」,依就業服務法暨行政罰法10萬元罰鍰。
原文網址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2190524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10-10
NPR, 在UT,非裔、亞裔、白人、拉丁裔,主要還是跟自己的族裔的人做朋友。少數族裔學生們儘管希望能夠跟更多不同族裔一起活動,整個校園的自我族裔隔離和刻板印象還是存在。
Source:
http://www.npr.org/2012/10/09/162565642/at-u-of-texas-a-melting-pot-not-fully-blended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08-01
[美國]軍中從不覺得稱呼“龍女”、“亞洲佬”、“中國佬”有種族歧視意味。
原文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8/5/5/102185524.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185524&mdate=0801103751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07-19
[日本]壞學生從小媛的中國名字裡知道她是中國人,因此開始歧視、欺負她。做法是也不打,也不罵,只是不停地說些風涼話,動員所有的人孤立小媛。所以在高中時交不下一個朋友。這種“孤立運動”是往往是以一種無聲的形式進行,因此老師也看不出來,也無法阻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7/0/8/102170860_2.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2170860&mdate=0718101546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04-21
創作者的良善動機,非裔身分的政治正確/原住民來賓說的笑話,不代表不當言論可以取得不受檢視的豁免權;再者,製播者也擁有絕對空間及時間取捨播出的內容,沒有理由將責任全推給來賓。
評論:所謂政治正確是,若想提到某民族需要自我檢討的狀況,最好是由該民族的人提出。
但是即使是該民族拿著自己的被歧視用語,開玩笑/做一些「直觀上是大大的污辱該民族」的事情,這樣是違反一般人觀感的。
於是該民族人士的言論也不能被容忍。
協助播出該言論的媒體也要負責任。
以下是原文:
聯合筆記/承認吧,這就是歧視
【聯合報╱梁玉芳】
2012.04.21 01:53 am
瑞典文化部長近日受到輿論的抨擊,甚至要求她下台,因為她公開切了一塊巧克力蛋糕。
在反省非洲女性割禮的藝術活動上,擺著藝術家設計的蛋糕,諷刺地做成非洲土著女性豐腴的黑色軀體。女部長笑著由私處一刀切下,巧克力之下便露出鮮紅的內裡。藝術家塗著誇張油彩的頭,伸出桌面,假扮成被屠宰的受害女性;部長動刀,人頭便尖叫。接著,女體被賓客分而食之。
在人頭耳邊低語「放心,割禮之後,你下輩子會更好」的女部長,被批評這樣的的表現毫無品味、種族歧視。即使非裔藝術家出面緩頰,說這項「藝術」原是為凸顯非洲女性遭凌遲的處境。
然而,創作者的良善動機和他非裔身分的政治正確,並不能止住公眾的怒火。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台灣近日電視節目中說原住民「男人去打獵、女人閒閒沒事就偷情」的事件。製作單位辯稱,這是原住民來賓說的笑話,而且「從未指明哪個山地、哪個部落,也絕無歧視任何族群」。這種說詞,未免太輕看觀眾的智商。
首先,發言者的身分並不能讓不當言論取得不受檢視的豁免權;再者,將責任全推給來賓,製作單位也當得太輕鬆了。若主持人及製作單位有足夠的敏感度,當場就該阻止,製播者也擁有絕對空間及時間取捨播出的內容。
聲明所謂「未指明就不代表歧視」的說法更是大謬。瑞典巧克力女體蛋糕也從未指明是個哪個國家、哪個部族,但它就是冒犯了非洲族裔及曾受割禮之苦的女性。
承認失言、承認冒犯,並沒有那麼困難;但在該道歉時,為何總是選擇硬拗?反省才能帶來寬容,這是社會都該學習的功課。
【2012/04/21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聯合筆記/承認吧,這就是歧視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042652.shtml#ixzz1sgDPPt32
Power By udn.com
但是即使是該民族拿著自己的被歧視用語,開玩笑/做一些「直觀上是大大的污辱該民族」的事情,這樣是違反一般人觀感的。
於是該民族人士的言論也不能被容忍。
協助播出該言論的媒體也要負責任。
以下是原文:
聯合筆記/承認吧,這就是歧視
【聯合報╱梁玉芳】
2012.04.21 01:53 am
瑞典文化部長近日受到輿論的抨擊,甚至要求她下台,因為她公開切了一塊巧克力蛋糕。
在反省非洲女性割禮的藝術活動上,擺著藝術家設計的蛋糕,諷刺地做成非洲土著女性豐腴的黑色軀體。女部長笑著由私處一刀切下,巧克力之下便露出鮮紅的內裡。藝術家塗著誇張油彩的頭,伸出桌面,假扮成被屠宰的受害女性;部長動刀,人頭便尖叫。接著,女體被賓客分而食之。
在人頭耳邊低語「放心,割禮之後,你下輩子會更好」的女部長,被批評這樣的的表現毫無品味、種族歧視。即使非裔藝術家出面緩頰,說這項「藝術」原是為凸顯非洲女性遭凌遲的處境。
然而,創作者的良善動機和他非裔身分的政治正確,並不能止住公眾的怒火。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台灣近日電視節目中說原住民「男人去打獵、女人閒閒沒事就偷情」的事件。製作單位辯稱,這是原住民來賓說的笑話,而且「從未指明哪個山地、哪個部落,也絕無歧視任何族群」。這種說詞,未免太輕看觀眾的智商。
首先,發言者的身分並不能讓不當言論取得不受檢視的豁免權;再者,將責任全推給來賓,製作單位也當得太輕鬆了。若主持人及製作單位有足夠的敏感度,當場就該阻止,製播者也擁有絕對空間及時間取捨播出的內容。
聲明所謂「未指明就不代表歧視」的說法更是大謬。瑞典巧克力女體蛋糕也從未指明是個哪個國家、哪個部族,但它就是冒犯了非洲族裔及曾受割禮之苦的女性。
承認失言、承認冒犯,並沒有那麼困難;但在該道歉時,為何總是選擇硬拗?反省才能帶來寬容,這是社會都該學習的功課。
【2012/04/21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聯合筆記/承認吧,這就是歧視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042652.shtml#ixzz1sgDPPt32
Power By udn.com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03-03
当你年轻、住在都会地区时,想要装酷。看轻种族歧视的字眼言论,照你的意思将这些字重新定义。所以你可能会对另一位亚裔美国人说,‘嘿,你这个中国佬’,而认为这样很酷。但这是你年少轻狂时会做的事,当你年长,你就不会那样做。
原文網址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20227-Linsanity-and-Racism-140643783.html
2012年 2月 27日
五味杂陈评林书豪 暴露族群矛盾
记者: 黄耀毅 | 华盛顿
林书豪掀起的“林来疯”现象激励许多亚裔美国人,但同时也暴露了各族群之间仍有矛盾。
在林书豪一鸣惊人之后,美国非裔拳击手佛洛伊德.迈维乐(Floyd Mayweather)在他的推特上说:“林书豪是个好球员,但这些大肆炒作是因为他是亚裔。非裔球员每晚都有一样的表现,却没有获得称赞。”
而在几个针对林书豪的负面评论当中,有几个带有贬低的性暗示,例如在尼克队打赢湖人队的比赛之后,福斯电视台的体育评论员贾森.惠特洛克(Jason Whitlock)在他的推特上写了:“在纽约市的某位幸运女士,今晚将感到几寸的疼痛。”
而2月24号星期五,正加入马里兰大学足球队的斯泰福.迪格斯(Stefon Diggs)也在他的推特上说:“大家都需要停止着迷林书豪的‘蛋卷和水饺’(Eggroll and dumplings);不过他很厉害。”
马里兰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项目的主任的赖瑞品川教授认为,在任何社会、任何社群,或多或少都有种族歧视的存在,而有的即使不是很严重的歧视,但也是对于刻板印象的加强。他向美国之音分析:“许多这些言论,都与亚裔美国人相关的刻板印象有关。这些刻板印象,在某些方面包括安静、勤奋、工作认真,无性的。”
除此之外,美国知名冰淇淋店Ben&Jerry的哈佛分店,也因为林书豪的哈佛校友身份,趁势推出以荔枝蜂蜜冰淇淋加上幸运签饼(Fortune Cookie)碎片的新产品“尝尝林来疯”(Taste the Lin-sanity)。虽然幸运签饼在美国的中餐馆经常可见,但并非真正的中国食品。品川教授认为这样的做法虽然还够不上种族歧视,但的确与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有关联,算是品味不高的行销手法。在引起争议之后,Ben&Jerry已经道歉,并且以松饼碎片取代幸运签饼。
*以歧视反击歧视是否正确?*
《How Great Is Your Love》这首歌曲是韩国女子团体《少女时代》演唱的,而写出这首歌曲的玄珍妮(Jenny Hyun)在迈维乐的推特之后,在自己的推特上说迈维乐是“次人类、恩将仇报的猿猴”,并且批评整个非裔族群:“你们的文化很恶心,你们的人种很恶心。”最后更拿刚过世的黑人天后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做文章:“惠特妮.休斯顿死了是很大的损失吗?即使她有美妙的歌喉,但若加上她背负的一切,是否还值得一听呢?”
品川教授认为,这显示了种族歧视存在于每个族群当中只是平常不外显。
Facebook
网友绘图彰显林书豪成名之后背负许多压力
*是自嘲还是歧视?*
另一个引起宣然大波的事件就是体育电视台ESPN在针对林书豪的报导当中,使用了有歧视意味的“中国佬”(Chink)这个字。这件事导致其编辑被开除。而林书豪成名之后,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写的博客,也被媒体挖掘出来。他在Xanga的博客平台上却正是以“ChinkBalla88”这个化名发表文章。
为什么林书豪会以这个带有歧视性的字眼来作为自己网上的化名,品川教授对美国之音提出可能的解释:“我想当你年轻、当你住在都会地区时,很多时候你想要装酷。而你想要看起来更酷的做法,就是看轻这种言论,照你的意思将这些字重新定义。所以在都会化的社区,你可能会对另一位亚裔美国人说,‘嘿,你这个中国佬’,而认为这样的言行应该是很酷的。但这是当你年少轻狂时可能会做的事,当你年长一些,你当然就不会那样做。”
品川教授认为,林书豪的崛起让许多人看见,各族群之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互相歧视,但经由讨论,才能够找到互相尊重的平衡点。不过他也担忧,适当的讨论是必要的,过份而长期的针锋相对,不但造成对立,也会影响到林书豪本人,他解释说:“林书豪成了一个指标人物,但他只是在打他的球。他只是在打球,并没有试着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其他所有人都试图加上某些涵义或连结,或某种观点。”
正如林书豪暴红之后,在台湾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图片一样,台湾、大陆、尼克队、教会,都对林书豪有所渴望,但或许对于他自己而言,能够在球技上更上一层楼,才是他想要专注的目标。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20227-Linsanity-and-Racism-140643783.html
2012年 2月 27日
五味杂陈评林书豪 暴露族群矛盾
记者: 黄耀毅 | 华盛顿
林书豪掀起的“林来疯”现象激励许多亚裔美国人,但同时也暴露了各族群之间仍有矛盾。
在林书豪一鸣惊人之后,美国非裔拳击手佛洛伊德.迈维乐(Floyd Mayweather)在他的推特上说:“林书豪是个好球员,但这些大肆炒作是因为他是亚裔。非裔球员每晚都有一样的表现,却没有获得称赞。”
而在几个针对林书豪的负面评论当中,有几个带有贬低的性暗示,例如在尼克队打赢湖人队的比赛之后,福斯电视台的体育评论员贾森.惠特洛克(Jason Whitlock)在他的推特上写了:“在纽约市的某位幸运女士,今晚将感到几寸的疼痛。”
而2月24号星期五,正加入马里兰大学足球队的斯泰福.迪格斯(Stefon Diggs)也在他的推特上说:“大家都需要停止着迷林书豪的‘蛋卷和水饺’(Eggroll and dumplings);不过他很厉害。”
马里兰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项目的主任的赖瑞品川教授认为,在任何社会、任何社群,或多或少都有种族歧视的存在,而有的即使不是很严重的歧视,但也是对于刻板印象的加强。他向美国之音分析:“许多这些言论,都与亚裔美国人相关的刻板印象有关。这些刻板印象,在某些方面包括安静、勤奋、工作认真,无性的。”
除此之外,美国知名冰淇淋店Ben&Jerry的哈佛分店,也因为林书豪的哈佛校友身份,趁势推出以荔枝蜂蜜冰淇淋加上幸运签饼(Fortune Cookie)碎片的新产品“尝尝林来疯”(Taste the Lin-sanity)。虽然幸运签饼在美国的中餐馆经常可见,但并非真正的中国食品。品川教授认为这样的做法虽然还够不上种族歧视,但的确与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有关联,算是品味不高的行销手法。在引起争议之后,Ben&Jerry已经道歉,并且以松饼碎片取代幸运签饼。
*以歧视反击歧视是否正确?*
《How Great Is Your Love》这首歌曲是韩国女子团体《少女时代》演唱的,而写出这首歌曲的玄珍妮(Jenny Hyun)在迈维乐的推特之后,在自己的推特上说迈维乐是“次人类、恩将仇报的猿猴”,并且批评整个非裔族群:“你们的文化很恶心,你们的人种很恶心。”最后更拿刚过世的黑人天后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做文章:“惠特妮.休斯顿死了是很大的损失吗?即使她有美妙的歌喉,但若加上她背负的一切,是否还值得一听呢?”
品川教授认为,这显示了种族歧视存在于每个族群当中只是平常不外显。
网友绘图彰显林书豪成名之后背负许多压力
*是自嘲还是歧视?*
另一个引起宣然大波的事件就是体育电视台ESPN在针对林书豪的报导当中,使用了有歧视意味的“中国佬”(Chink)这个字。这件事导致其编辑被开除。而林书豪成名之后,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写的博客,也被媒体挖掘出来。他在Xanga的博客平台上却正是以“ChinkBalla88”这个化名发表文章。
为什么林书豪会以这个带有歧视性的字眼来作为自己网上的化名,品川教授对美国之音提出可能的解释:“我想当你年轻、当你住在都会地区时,很多时候你想要装酷。而你想要看起来更酷的做法,就是看轻这种言论,照你的意思将这些字重新定义。所以在都会化的社区,你可能会对另一位亚裔美国人说,‘嘿,你这个中国佬’,而认为这样的言行应该是很酷的。但这是当你年少轻狂时可能会做的事,当你年长一些,你当然就不会那样做。”
品川教授认为,林书豪的崛起让许多人看见,各族群之间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互相歧视,但经由讨论,才能够找到互相尊重的平衡点。不过他也担忧,适当的讨论是必要的,过份而长期的针锋相对,不但造成对立,也会影响到林书豪本人,他解释说:“林书豪成了一个指标人物,但他只是在打他的球。他只是在打球,并没有试着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其他所有人都试图加上某些涵义或连结,或某种观点。”
正如林书豪暴红之后,在台湾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图片一样,台湾、大陆、尼克队、教会,都对林书豪有所渴望,但或许对于他自己而言,能够在球技上更上一层楼,才是他想要专注的目标。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02-27
報導林書豪 當心地雷字眼
中文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Sportsnews/17647584/article-%E5%A0%B1%E5%B0%8E%E6%9E%97%E6%9B%B8%E8%B1%AA-%E7%95%B6%E5%BF%83%E5%9C%B0%E9%9B%B7%E5%AD%97%E7%9C%BC?instance=jeremy
英文原文網址
http://aajaonline.tumblr.com/
AAJA Online
AAJA Media Advisory on Jeremy Lin News Coverage
Feb. 22, 2012
As NBA player Jeremy Lin’s prowess on the court continue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grab headlines, the Asian Americ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AAJA) would like to remind media outlets about relevance and context regarding coverage of race.
In the past weeks, as more news outlets report on Lin, his game and his story, AAJA has noticed factual inaccuracies about Lin’s background as well as an alarming number of references that rely on stereotypes about Asians or Asian Americans.
Please give careful consideration to the following tips to ensure fair, accurate and sensitive portrayals of Lin and others who are Asian American.
AAJA and AAJA MediaWatch stand ready to assist any news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questions or concerns about news coverage and race. We all have the same goal: good journalism.
OUR GUIDELINES
Stop to think: Would a similar statement be made about an athlete who is Caucasian, African American, Latino or Native American?
Use caution when discussing Lin’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feminize/emasculate the Asian male (Cinderella-story angles should not place Lin in a dress). Discussion of genetic differences in athletic ability among races should be avoided. In referring to Lin’s height or vision, be mindful of the context and avoid invoking stereotypes about Asians.
THE FACTS
1. Jeremy Lin is Asian American, not Asian (more specifically, Taiwanese American). It’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and one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before any references to former NBA players such as Yao Ming and Wang Zhizhi, who were Chinese. Lin’s experiences we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han people who immigrated to play in the NBA. Lin progressed through the ranks of American basketball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to the NBA, and to characterize him as a foreigner is both inaccurate and insulting.
2. Lin’s path to Madison Square Garden: More than 300 Division I schools passed on him. Harvard University has had only three other graduates go on to the NBA, the most recent one being in the 1950s. No NBA team wanted Lin in the draft after he graduated from Harvard.
3. Journalists don’t assume that African American players identify with NBA players who emigrated from Africa.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with Asian Americans. It’s fair to ask Lin whether he looked up to or took pride in the accomplishments of Asian players. He may have. It’s unfair and poor journalism to assume he did.
4. Lin is not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to play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Raymond Townsend – who’s of Filipino descent – was a first-round choice of the Golden State Warriors in the 1970s. Rex Walters, who is of Japanese descent, was a first-round draft pick by the New Jersey Nets out of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in 1993 and played seven seasons in the NBA; Walters is now the coach at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Wat Misaka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to play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Misaka, who’s of Japanese descent, appeared in three games for the New York Knicks in the 1947-48 season when the Knicks were part of th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hich merged with the NBA after the 1948-49 season.
DANGER ZONES
“CHINK”: Pejorative; do not use in a context involving an Asian person on someone who is Asian American. Extreme care is needed if using the well-trod phrase “chink in the armor”; be mindful that the context does not involve Asia, Asians or Asian Americans. (The appearance of this phrase with regard to Lin led AAJA MediaWatch to issue a statement to ESPN, which subsequently disciplined its employees.)
DRIVING: This is part of the sport of basketball, but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refer to “an Asian who knows how to drive.”
EYE SHAPE: This is irrelevant. Do not make such references if discussing Lin’s vision.
FOOD: Is there a compelling reason to draw a connection between Lin and fortune cookies, takeout boxes or similar imagery? In the majority of news coverage, the answer will be no.
MARTIAL ARTS: You’re writing about a basketball player. Don’t conflate his skills with judo, karate, tae kwon do, etc. Do not refer to Lin as “Grasshopper” or similar names associated with martial-arts stereotypes.
“ME LOVE YOU LIN TIME”: Avoid. This is a lazy pun on the athlete’s name and alludes to the broken English of a Hollywood caricature from the 1980s.
“YELLOW MAMBA”: This nickname that some have used for Lin plays off the “Black Mamba” nickname used by NBA star Kobe Bryant. It should be avoided. Asia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were subjected to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resulting from a fear of a “Yellow Peril” that was touted in the media, which led to legislation such as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ee AAJA’s “All-American: A Handbook to Covering Asian America”*
Special thanks to AAJA members Ji Hyun Lee, Ursula Liang, Danny O’Neil and Jay Wang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is advisory.
--------------------------------------------------------------------------------
NOTE: This post was updated Feb. 23, including a correction to the reference about which schools passed on Jeremy Lin.
* While AAJA.org is out of service, please e-mail mediawatch@aaja.org if you would like a PDF copy of the handbook and its addendum.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Sportsnews/17647584/article-%E5%A0%B1%E5%B0%8E%E6%9E%97%E6%9B%B8%E8%B1%AA-%E7%95%B6%E5%BF%83%E5%9C%B0%E9%9B%B7%E5%AD%97%E7%9C%BC?instance=jeremy
英文原文網址
http://aajaonline.tumblr.com/
AAJA Online
AAJA Media Advisory on Jeremy Lin News Coverage
Feb. 22, 2012
As NBA player Jeremy Lin’s prowess on the court continue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grab headlines, the Asian Americ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AAJA) would like to remind media outlets about relevance and context regarding coverage of race.
In the past weeks, as more news outlets report on Lin, his game and his story, AAJA has noticed factual inaccuracies about Lin’s background as well as an alarming number of references that rely on stereotypes about Asians or Asian Americans.
Please give careful consideration to the following tips to ensure fair, accurate and sensitive portrayals of Lin and others who are Asian American.
AAJA and AAJA MediaWatch stand ready to assist any news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questions or concerns about news coverage and race. We all have the same goal: good journalism.
OUR GUIDELINES
Stop to think: Would a similar statement be made about an athlete who is Caucasian, African American, Latino or Native American?
Use caution when discussing Lin’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feminize/emasculate the Asian male (Cinderella-story angles should not place Lin in a dress). Discussion of genetic differences in athletic ability among races should be avoided. In referring to Lin’s height or vision, be mindful of the context and avoid invoking stereotypes about Asians.
THE FACTS
1. Jeremy Lin is Asian American, not Asian (more specifically, Taiwanese American). It’s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and one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before any references to former NBA players such as Yao Ming and Wang Zhizhi, who were Chinese. Lin’s experiences we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han people who immigrated to play in the NBA. Lin progressed through the ranks of American basketball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to the NBA, and to characterize him as a foreigner is both inaccurate and insulting.
2. Lin’s path to Madison Square Garden: More than 300 Division I schools passed on him. Harvard University has had only three other graduates go on to the NBA, the most recent one being in the 1950s. No NBA team wanted Lin in the draft after he graduated from Harvard.
3. Journalists don’t assume that African American players identify with NBA players who emigrated from Africa.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with Asian Americans. It’s fair to ask Lin whether he looked up to or took pride in the accomplishments of Asian players. He may have. It’s unfair and poor journalism to assume he did.
4. Lin is not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to play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Raymond Townsend – who’s of Filipino descent – was a first-round choice of the Golden State Warriors in the 1970s. Rex Walters, who is of Japanese descent, was a first-round draft pick by the New Jersey Nets out of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in 1993 and played seven seasons in the NBA; Walters is now the coach at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Wat Misaka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to play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Misaka, who’s of Japanese descent, appeared in three games for the New York Knicks in the 1947-48 season when the Knicks were part of th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hich merged with the NBA after the 1948-49 season.
DANGER ZONES
“CHINK”: Pejorative; do not use in a context involving an Asian person on someone who is Asian American. Extreme care is needed if using the well-trod phrase “chink in the armor”; be mindful that the context does not involve Asia, Asians or Asian Americans. (The appearance of this phrase with regard to Lin led AAJA MediaWatch to issue a statement to ESPN, which subsequently disciplined its employees.)
DRIVING: This is part of the sport of basketball, but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refer to “an Asian who knows how to drive.”
EYE SHAPE: This is irrelevant. Do not make such references if discussing Lin’s vision.
FOOD: Is there a compelling reason to draw a connection between Lin and fortune cookies, takeout boxes or similar imagery? In the majority of news coverage, the answer will be no.
MARTIAL ARTS: You’re writing about a basketball player. Don’t conflate his skills with judo, karate, tae kwon do, etc. Do not refer to Lin as “Grasshopper” or similar names associated with martial-arts stereotypes.
“ME LOVE YOU LIN TIME”: Avoid. This is a lazy pun on the athlete’s name and alludes to the broken English of a Hollywood caricature from the 1980s.
“YELLOW MAMBA”: This nickname that some have used for Lin plays off the “Black Mamba” nickname used by NBA star Kobe Bryant. It should be avoided. Asia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were subjected to discriminatory treatment resulting from a fear of a “Yellow Peril” that was touted in the media, which led to legislation such as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ee AAJA’s “All-American: A Handbook to Covering Asian America”*
Special thanks to AAJA members Ji Hyun Lee, Ursula Liang, Danny O’Neil and Jay Wang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is advisory.
--------------------------------------------------------------------------------
NOTE: This post was updated Feb. 23, including a correction to the reference about which schools passed on Jeremy Lin.
* While AAJA.org is out of service, please e-mail mediawatch@aaja.org if you would like a PDF copy of the handbook and its addendum.
Labels:
政治正確
幸運餅乾又稱「籤語餅」,是一種美式的亞洲風味脆餅,中間夾著寫有箴言或者預言的字條,讓食用者占卜運氣,是美國社會對亞裔刻板印象的一部分。
原文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22700084.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22700084.html
Labels:
政治正確
2012-02-20
chink in the armor是「盔甲上的細縫」,是最脆弱的部位,而敵手常會拿這裡當做攻擊的目標。chink是指「縫隙」,如果指華人,是有侮辱意味的字(Chinaman,或指黑人的negro或nigger)。
http://www2.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2200005.aspx
不當評林書豪 ESPN開鍘
2012/02/20 07:34:00
ESPN有名員工報導紐約尼克隊林書豪(圖)新聞時,用了冒犯性標題,ESPN表示,已開除這名員工。(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康乃狄克布里斯托19日綜合外電報導)有線電視體育專業頻道(ESPN)表示,ESPN已讓1名員工捲鋪蓋走路,ESPN報導紐約尼克隊(Knicks)「豪小子」林書豪新聞時,用了冒犯性標題,這名員工得為此負責。
林書豪17日率隊對戰紐奧良黃蜂隊(Hornets),出現9次失誤,尼克終場4分之差敗給黃蜂,ESPN手機網站報導此則新聞時,使用了Chink in the Armor作標題。
chink in the armor是英文片語,它的原意是「盔甲上的細縫」,也就是最脆弱的部位,而敵手常會拿這裡當做攻擊的目標。
其中的chink是指「縫隙」,但如果用來指華人,就是個帶有侮辱意味的字眼,有點像Chinaman,或用來指黑人的negro或nigger。
ESPN在今天的聲明中,為使用此標題道歉,並說知道該頻道其他新聞管道尚有另2處「冒犯性且不當」的評論。
ESPN新聞頻道ESPNEWS1名主播,也使用此片語,這位主播17日遭停職30天。ESPN還說,ESPN紐約電台(ESPN Radio New York)17日也有1次類似用詞,不過該球評並非ESPN員工。
在17日輸球前,林書豪帶領尼克隊打出7連勝,掀起席捲各地的林來瘋熱潮。1010220
ESPN字眼歧視 豪哥不在意
(中央社布里斯托/紐約19日綜合外電報導)「哈佛小子」林書豪今天表示,他不認為有線電視體育專業頻道(ESPN)故意寫出1個冒犯性標題,更說應該要「學習寬恕」。
尼克17日以85比89輸給紐奧良黃蜂(Hornets),林書豪在比賽中9次失誤,被ESPN報導中指是尼克輸球的主因,並以「盔甲出現裂縫」(Chink in the Armor)為標題做了分析報導。其中的Chink也有意指「中國佬」的貶低意思。
ESPN今天開除需為此負責的1名員工,另針對1名主播的其他「冒犯性」言論處以30天停職處分。
ESPN發布聲明說:「我們再次道歉,特別對林先生鄭重道歉。」聲明說:「他的成就是亞裔社群的一大驕傲,本台亞裔員工也包括在內。」
「透過自省、改善編採手續和控管,並回應建設性批評,ESPN未來會做得更好。」
林書豪今天在紐約率隊擊敗達拉斯小牛(Mavericks)後表示:「我不認為他們是故意的,何況他們已經道歉,因此對我來說我並不在意。」他說:「必須學會寬恕,而且我甚至不認為這是故意的,至少我希望不是故意的。」
尼克今以104比97勝出。林書豪有28分14助攻表現。(譯者:中央社蔡佳敏)1010220
不當評林書豪 ESPN開鍘
2012/02/20 07:34:00
ESPN有名員工報導紐約尼克隊林書豪(圖)新聞時,用了冒犯性標題,ESPN表示,已開除這名員工。(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康乃狄克布里斯托19日綜合外電報導)有線電視體育專業頻道(ESPN)表示,ESPN已讓1名員工捲鋪蓋走路,ESPN報導紐約尼克隊(Knicks)「豪小子」林書豪新聞時,用了冒犯性標題,這名員工得為此負責。
林書豪17日率隊對戰紐奧良黃蜂隊(Hornets),出現9次失誤,尼克終場4分之差敗給黃蜂,ESPN手機網站報導此則新聞時,使用了Chink in the Armor作標題。
chink in the armor是英文片語,它的原意是「盔甲上的細縫」,也就是最脆弱的部位,而敵手常會拿這裡當做攻擊的目標。
其中的chink是指「縫隙」,但如果用來指華人,就是個帶有侮辱意味的字眼,有點像Chinaman,或用來指黑人的negro或nigger。
ESPN在今天的聲明中,為使用此標題道歉,並說知道該頻道其他新聞管道尚有另2處「冒犯性且不當」的評論。
ESPN新聞頻道ESPNEWS1名主播,也使用此片語,這位主播17日遭停職30天。ESPN還說,ESPN紐約電台(ESPN Radio New York)17日也有1次類似用詞,不過該球評並非ESPN員工。
在17日輸球前,林書豪帶領尼克隊打出7連勝,掀起席捲各地的林來瘋熱潮。1010220
ESPN字眼歧視 豪哥不在意
(中央社布里斯托/紐約19日綜合外電報導)「哈佛小子」林書豪今天表示,他不認為有線電視體育專業頻道(ESPN)故意寫出1個冒犯性標題,更說應該要「學習寬恕」。
尼克17日以85比89輸給紐奧良黃蜂(Hornets),林書豪在比賽中9次失誤,被ESPN報導中指是尼克輸球的主因,並以「盔甲出現裂縫」(Chink in the Armor)為標題做了分析報導。其中的Chink也有意指「中國佬」的貶低意思。
ESPN今天開除需為此負責的1名員工,另針對1名主播的其他「冒犯性」言論處以30天停職處分。
ESPN發布聲明說:「我們再次道歉,特別對林先生鄭重道歉。」聲明說:「他的成就是亞裔社群的一大驕傲,本台亞裔員工也包括在內。」
「透過自省、改善編採手續和控管,並回應建設性批評,ESPN未來會做得更好。」
林書豪今天在紐約率隊擊敗達拉斯小牛(Mavericks)後表示:「我不認為他們是故意的,何況他們已經道歉,因此對我來說我並不在意。」他說:「必須學會寬恕,而且我甚至不認為這是故意的,至少我希望不是故意的。」
尼克今以104比97勝出。林書豪有28分14助攻表現。(譯者:中央社蔡佳敏)1010220
Labels:
政治正確
2010-07-22
自由時報: 美黑人女官員因種族歧視丟官
重點:馬瑟爾強調,農業部對種族歧視是零容忍。「我們有責任確保當我們提供服務時,每一個美國人都受到平等待遇。」也就是說,不可以因為種族的區別,而有任何差別待遇.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89574&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
美黑人女官員因種族歧視丟官 【7/21 11:35】
〔中央社〕歐巴馬政府今天以種族歧視為由,開除農業部一位主管官員。不過這回不是白人歧視黑人,而是黑人歧視白人,因此也成為今天許多美國媒體的頭條新聞。
這位被革職的黑人女性官員名叫薛洛德(Shirley Sherrod),原任農業部喬治亞農村開發處長。她昨天在biggovernment.com網站放一段2分38秒的錄影帶,描述20幾年前,她與一位白人農夫的互動經過。農業部長官認為她的談話已涉種族歧視,要求她辭職。
薛洛德在錄影帶中說,1986年,她在一個非營利的農村協助計畫組織服務。有一天,一位白人農夫進到她辦公室要求協助,但舉止充滿白人的優越感。
薛洛德承認,一開始,她對幫助這位白人農夫非常掙扎,因為一直都只有黑人農民失去農地,現在在面前的是一個有優越感的白人。因此她並未盡全力幫助這位白人農夫,只是讓申請案件送審而已。
不過後來她從這位白人農夫的申請案上發現,白人也像黑人一樣為生活掙扎,幫助農民其實不是只是種族問題,而是幫助窮人的問題。
薛洛德說,這段錄影帶播出後,她昨天在開車途中,就兩度接到農業部副次長庫克(Cheryl Cook)的電話,指她的談話造成種族歧視爭議,白宮已要求她辭職。
薛洛德說,庫克完全不願聽她解釋,那只是她在談論20多年前的故事,與她目前職務毫無關係。
薛洛德並說,其實那段錄影帶並不完整,後面未播的一段還描述了她後來與這位白人農夫夫婦變成至交。
當年接受薛洛德幫忙的白人農夫史普納(Eloise Spooner)夫婦也出面為薛洛德喊冤。史普納說,薛洛德對他們非常好,他們對她當年的幫忙心存感激。
一位白宮官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歐巴馬總統已接受相關簡報,同時支持農業部要求薛洛德辭職的決定。
農業部發言人馬瑟爾(Chris Mather)表示,是農業部長威薩克(Tom Vilsack)決定要求薛洛德辭職的,而且薛洛德在被要求辭職時,也表示願意辭職。
馬瑟爾強調,農業部對種族歧視是零容忍。「我們有責任確保當我們提供服務時,每一個美國人都受到平等待遇。」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89574&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
美黑人女官員因種族歧視丟官 【7/21 11:35】
〔中央社〕歐巴馬政府今天以種族歧視為由,開除農業部一位主管官員。不過這回不是白人歧視黑人,而是黑人歧視白人,因此也成為今天許多美國媒體的頭條新聞。
這位被革職的黑人女性官員名叫薛洛德(Shirley Sherrod),原任農業部喬治亞農村開發處長。她昨天在biggovernment.com網站放一段2分38秒的錄影帶,描述20幾年前,她與一位白人農夫的互動經過。農業部長官認為她的談話已涉種族歧視,要求她辭職。
薛洛德在錄影帶中說,1986年,她在一個非營利的農村協助計畫組織服務。有一天,一位白人農夫進到她辦公室要求協助,但舉止充滿白人的優越感。
薛洛德承認,一開始,她對幫助這位白人農夫非常掙扎,因為一直都只有黑人農民失去農地,現在在面前的是一個有優越感的白人。因此她並未盡全力幫助這位白人農夫,只是讓申請案件送審而已。
不過後來她從這位白人農夫的申請案上發現,白人也像黑人一樣為生活掙扎,幫助農民其實不是只是種族問題,而是幫助窮人的問題。
薛洛德說,這段錄影帶播出後,她昨天在開車途中,就兩度接到農業部副次長庫克(Cheryl Cook)的電話,指她的談話造成種族歧視爭議,白宮已要求她辭職。
薛洛德說,庫克完全不願聽她解釋,那只是她在談論20多年前的故事,與她目前職務毫無關係。
薛洛德並說,其實那段錄影帶並不完整,後面未播的一段還描述了她後來與這位白人農夫夫婦變成至交。
當年接受薛洛德幫忙的白人農夫史普納(Eloise Spooner)夫婦也出面為薛洛德喊冤。史普納說,薛洛德對他們非常好,他們對她當年的幫忙心存感激。
一位白宮官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歐巴馬總統已接受相關簡報,同時支持農業部要求薛洛德辭職的決定。
農業部發言人馬瑟爾(Chris Mather)表示,是農業部長威薩克(Tom Vilsack)決定要求薛洛德辭職的,而且薛洛德在被要求辭職時,也表示願意辭職。
馬瑟爾強調,農業部對種族歧視是零容忍。「我們有責任確保當我們提供服務時,每一個美國人都受到平等待遇。」
Labels:
政治正確
洪予健牧師以信仰角度論「政治正確中的不正確—西方現代意識中的傲慢」
http://gospelherald.com/news/soc-4325-0/%E6%B4%AA%E4%BA%88%E5%81%A5%E7%89%A7%E5%B8%AB%E4%BB%A5%E4%BF%A1%E4%BB%B0%E8%A7%92%E5%BA%A6%E8%AB%96%E3%80%8C%E6%94%BF%E6%B2%BB%E6%AD%A3%E7%A2%BA%E4%B8%AD%E7%9A%84%E4%B8%8D%E6%AD%A3%E7%A2%BA%E2%80%94%E8%A5%BF%E6%96%B9%E7%8F%BE%E4%BB%A3%E6%84%8F%E8%AD%98%E4%B8%AD%E7%9A%84%E5%82%B2%E6%85%A2%E3%80%8D-%E5%9F%BA%E7%9D%A3%E6%97%A5%E5%A0%B1
洪予健牧師以信仰角度論「政治正確中的不正確—西方現代意識中的傲慢」
基督徒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起來征戰
Carol U / 基督日報記者
2006年09月01日07時17分 (PST)
在西方社會用字要很謹慎,盡量避免用「政治不正確」的詞語。比如要用“Chairperson” 而非“Chairman”;“Africa American”而非“Black”;“Holyday Tree”而非“Christmas Tree”;更甚的當人以基督徒身份就政治議題發言時候立即被指責為「政治不正確」。何為「政治不正確」和「正確」?
洪予健牧師上週五晚在「基督教信仰與文化」講座上,從信仰角度論述了「政治不正確」其後意識形態的本質,尖銳指出其後的「不正確」,同時指出撒旦的手法萬變不離其宗,鼓勵信徒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在這屬靈戰爭中取勝。
如何看當今的西方社會
洪予健牧師表示,當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驚呼西方社會棄絕傳統基督教價值,社會日漸沉淪之時,西方一大部分知識菁英卻自我感覺越來越好,自認具有啟蒙使命感,要清除傳統的西方文明中心意識。於是他們確立了自己的多元文化主義的新宗教,他們的旗幟上寫著崇高的訴求——解放、平等、寬容、多元、自由,並認爲只有沿著這條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路線才能達成社會進步的目標。
政治正確在西方社會的興起與普及
據多維百科全書「政治正確」作爲現代語言起始於俄國10月革命,黨所奉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上世紀 70-80 年代,「政治正確」觀念在西方社會流行起來,其表現首先是修正傳統用語,改變一些實質上是白種男性文化霸權主義的表現傳統用語。
「政治正確」的目的是,從多元文化主義的立場著手,消除一切因著種族、性別、性取向及人的宗教、政治、道德、行為、貧富的不同所造成的歧視。
聖經價值觀被指責為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也為建立一個平等沒有歧視的世界,但是卻視基督教信仰為「政治不正確」。聖經中關於上帝、基督及其啟示的絕對真理性宣告,被指為「違反宗教平等、多元的原則」;關於世人都犯了罪,需要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的拯救的教義,被認爲是「宗教狂的執著,是對人性自主、自尊的冒犯」。
同時基督徒的言論和行爲也被認爲「政治不正確」。基督徒在各個行業中為神作見證和傳福音,被稱爲「違反政教分離的原則,不應該將個人信仰帶到公共領域中」;關於男女性別差異、傳統婚姻定義、丈夫妻子角色不同被稱爲是「歷史上大男子主義、大丈夫主義、同性恐懼症的遺傳,違反了性別、性取向、性自主平等的原則」;關於反墮胎反安樂死,生命價值神聖的立場被稱爲是「妨礙了人對自己生命及身體的自主權、選擇權」。
政治正確中的對與錯
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洪牧師指出「政治正確」所收的結果。
首先「政治正確」本身就是自義與自欺的矛盾,其產生的結果與願望也是矛盾。他引用Joe Wright牧師1996年在堪薩斯州參議院開議的禱告反映政治正確是運用語言來自欺:
「我們敬拜多神,稱它為『多元文化主義』;我們為墮落辯護,稱之為『另種生活方式』;我們鼓勵偷懶,稱它為『社會福利』;我們謀殺胎兒,稱它為『選擇的自由』;我們不以紀律管教孩童,稱之為『建立孩子自尊』;我們散播色情、褻瀆的言語,稱之為『言論自由』;我們嘲諷開國先賢備受尊崇的價值觀,說這是『啟迪文明』。」
然後「政治正確」的結果,對婚姻、家庭、教育、社會造成的重大危害,這可從數字從看到:美國62和63年宣判了不准學生在公立學校祈禱和讀聖經,1960年代性解放運動,結果是學生成績下降、未婚媽媽比率上升、青少年自殺比率上升、墮胎比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學生使用毒品次數上升。可見願望與結果的矛盾。
此外還有很多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比如自由與責任的分離,例如吸毒、懶惰、性放縱造成的個人災難必須由政府出面來解決;高舉其多元寬容的主張,但卻逼迫和攻擊基督教信仰;人們保護一隻小動物,但是卻摧毀千萬胎兒……。
基督徒面對「政治正確」現象的反省
政治正確的現象洪流不斷,基督徒面對的是一場如何的屬靈爭戰?洪牧師引用經文「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指出「撒旦的手法萬變不離其宗」。
他說「政治正確」與馬克思主義同出一轍:「都是因爲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馬書10:3)「政治正確」反映在社會道德、家庭、政治、經濟、教育、新聞、法律和國際關係等一切的領域之中,其目的是要使人離開基督救恩。
同時洪牧師反問道:「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是因爲政治正確的新宗教者的委身感、使命感和社會參與感,使基督徒們自比不如,現在很多教會還不知道政治正確其後的本質。等到他們醒覺的時候,西方國家都已經被改變了。
最後他鼓勵今天基督徒要更多參與社會,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為神的名征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新報所有。未經基督新報授權,任何印刷 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
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轉載 ,但須註明出處及鏈接(URL)。
Copyright © 2010 Gospelhera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洪予健牧師以信仰角度論「政治正確中的不正確—西方現代意識中的傲慢」
基督徒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起來征戰
Carol U / 基督日報記者
2006年09月01日07時17分 (PST)
在西方社會用字要很謹慎,盡量避免用「政治不正確」的詞語。比如要用“Chairperson” 而非“Chairman”;“Africa American”而非“Black”;“Holyday Tree”而非“Christmas Tree”;更甚的當人以基督徒身份就政治議題發言時候立即被指責為「政治不正確」。何為「政治不正確」和「正確」?
洪予健牧師上週五晚在「基督教信仰與文化」講座上,從信仰角度論述了「政治不正確」其後意識形態的本質,尖銳指出其後的「不正確」,同時指出撒旦的手法萬變不離其宗,鼓勵信徒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在這屬靈戰爭中取勝。
如何看當今的西方社會
洪予健牧師表示,當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驚呼西方社會棄絕傳統基督教價值,社會日漸沉淪之時,西方一大部分知識菁英卻自我感覺越來越好,自認具有啟蒙使命感,要清除傳統的西方文明中心意識。於是他們確立了自己的多元文化主義的新宗教,他們的旗幟上寫著崇高的訴求——解放、平等、寬容、多元、自由,並認爲只有沿著這條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路線才能達成社會進步的目標。
政治正確在西方社會的興起與普及
據多維百科全書「政治正確」作爲現代語言起始於俄國10月革命,黨所奉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上世紀 70-80 年代,「政治正確」觀念在西方社會流行起來,其表現首先是修正傳統用語,改變一些實質上是白種男性文化霸權主義的表現傳統用語。
「政治正確」的目的是,從多元文化主義的立場著手,消除一切因著種族、性別、性取向及人的宗教、政治、道德、行為、貧富的不同所造成的歧視。
聖經價值觀被指責為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也為建立一個平等沒有歧視的世界,但是卻視基督教信仰為「政治不正確」。聖經中關於上帝、基督及其啟示的絕對真理性宣告,被指為「違反宗教平等、多元的原則」;關於世人都犯了罪,需要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的拯救的教義,被認爲是「宗教狂的執著,是對人性自主、自尊的冒犯」。
同時基督徒的言論和行爲也被認爲「政治不正確」。基督徒在各個行業中為神作見證和傳福音,被稱爲「違反政教分離的原則,不應該將個人信仰帶到公共領域中」;關於男女性別差異、傳統婚姻定義、丈夫妻子角色不同被稱爲是「歷史上大男子主義、大丈夫主義、同性恐懼症的遺傳,違反了性別、性取向、性自主平等的原則」;關於反墮胎反安樂死,生命價值神聖的立場被稱爲是「妨礙了人對自己生命及身體的自主權、選擇權」。
政治正確中的對與錯
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洪牧師指出「政治正確」所收的結果。
首先「政治正確」本身就是自義與自欺的矛盾,其產生的結果與願望也是矛盾。他引用Joe Wright牧師1996年在堪薩斯州參議院開議的禱告反映政治正確是運用語言來自欺:
「我們敬拜多神,稱它為『多元文化主義』;我們為墮落辯護,稱之為『另種生活方式』;我們鼓勵偷懶,稱它為『社會福利』;我們謀殺胎兒,稱它為『選擇的自由』;我們不以紀律管教孩童,稱之為『建立孩子自尊』;我們散播色情、褻瀆的言語,稱之為『言論自由』;我們嘲諷開國先賢備受尊崇的價值觀,說這是『啟迪文明』。」
然後「政治正確」的結果,對婚姻、家庭、教育、社會造成的重大危害,這可從數字從看到:美國62和63年宣判了不准學生在公立學校祈禱和讀聖經,1960年代性解放運動,結果是學生成績下降、未婚媽媽比率上升、青少年自殺比率上升、墮胎比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學生使用毒品次數上升。可見願望與結果的矛盾。
此外還有很多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比如自由與責任的分離,例如吸毒、懶惰、性放縱造成的個人災難必須由政府出面來解決;高舉其多元寬容的主張,但卻逼迫和攻擊基督教信仰;人們保護一隻小動物,但是卻摧毀千萬胎兒……。
基督徒面對「政治正確」現象的反省
政治正確的現象洪流不斷,基督徒面對的是一場如何的屬靈爭戰?洪牧師引用經文「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指出「撒旦的手法萬變不離其宗」。
他說「政治正確」與馬克思主義同出一轍:「都是因爲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馬書10:3)「政治正確」反映在社會道德、家庭、政治、經濟、教育、新聞、法律和國際關係等一切的領域之中,其目的是要使人離開基督救恩。
同時洪牧師反問道:「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是因爲政治正確的新宗教者的委身感、使命感和社會參與感,使基督徒們自比不如,現在很多教會還不知道政治正確其後的本質。等到他們醒覺的時候,西方國家都已經被改變了。
最後他鼓勵今天基督徒要更多參與社會,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為神的名征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新報所有。未經基督新報授權,任何印刷 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
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轉載 ,但須註明出處及鏈接(URL)。
Copyright © 2010 Gospelhera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abels:
政治正確
2010-07-20
鳳凰網:一嫻:在美國政治不正確的後果
http://blog.udn.com/ifengblog/4231301
2010/07/16 17:15:03
哈佛大學法學院一白人女生,和幾個朋友聚會,期間談及種族問題,女生談及她認為黑人的智商就是不如白人的看法等等。回家後,該女生覺得意猶未盡,便將自己的觀點寫在電郵裏,發給另外一個女生。該女生在電郵裏再次表示對黑人和白人智力區別的認同,還說,即使我的孩子生在新幾內亞,也會是聰明的等等。
這封私人之間的電郵,在兩個女生為某事反目以後,被收信的女生公佈出來,在哈佛法學院引起一場風波。憤怒的哈佛法學院非裔學生組織,將此信在全國各大學所有的法學院,以及全美所有的法律網站上廣泛張貼。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影響這女生的在法律界的前途。據說該女生本來已經在一位資深法官處得到一份工作。事件發生後,這位頂尖法學院的女學生,即將到手的好工作,很可能化為泡影,而且未來在法律界的發展很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哈佛法學院非裔學生組織覺得有理由相信,存在著這種種族偏見的人,如果從事法律工作,遇到有與種族有關的案子時,很難令人相信該女生會公正地對待,因此他們有這樣激憤的行為。鑒於非裔美國人多少年來飽受歧視壓迫的歷史,非裔學生組織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是個言論自由的國家,該白人女生無疑是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關鍵是,在美國,關於種族偏見和種族歧視的問題,已經有了非常堅定的政治正確的標準。無論是誰,一旦說了政治不正確的話,勢必要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當然,該女生的電郵是私人性質,不應該被公佈出來,此事件也對那些盲目相信密友的人是一個警醒,這是另一個話題。)
違反政治正確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例子,還有哈佛大學前校長,因為發表“女性學理科天生不如男性”這樣涉及性別歧視的言論,遭到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媒體的強烈抨擊,最終被迫道歉並辭去哈佛大學校長職務,成為哈佛歷史上任職最短的校長。
在涉及國際關係問題上也一樣。白宮最資深的記者海倫湯瑪斯,因為在白宮外接受採訪時發表激烈的反對以色列的話,激起美國猶太團體、記者和政界人物的憤怒,不僅白宮發言人表示湯瑪斯的言論應該受到譴責,白宮記者協會也罕見地發表聲明表示反對。海倫湯瑪斯不得不為自己的政治不正確的言論道歉並被迫辭職退休。
接下來是CNN黎巴嫩籍資深編輯納斯爾,在她的推特上表示對4日逝去的黎巴嫩回教什葉派最高領導人之一的費德拉拉表示難過和尊敬。費德拉拉不僅是什葉派的最高領導人之一,而且還是激進組織真主党的早期導師,而真主党是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的。在CNN工作了20多年的納斯爾為自己的政治不正確付出的代價是,被CNN解職。
令人矚目的還有美軍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麥克利斯特爾的被解職,麥克利斯特爾的被解職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大嘴”批評白宮,而是因為他的言論的政治不正確,按奧巴馬的話說就是:“破壞了我們民主體制的核心,即文職政府對軍隊的控制權,並且侵蝕了我們開展團隊合作、實現阿富汗目標所必需的信任”。麥克裏斯特爾只好黯然離去。
“政治正確”起源於美國19世紀的一個司法概念,主要指在司法語言中要“政治正確”即符合法律和憲法。這一司法概念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逐漸演變擴展,變成“與占壓倒優勢的輿論或習俗相吻合的語言”。所有與主流輿論習俗等不吻合的語言,都屬於政治不正確。在美國,發表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並不違法,並且受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的保護,但是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因為不符合主流的標準,所以,發表這類言論的人,必然要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2010/07/16 17:15:03
哈佛大學法學院一白人女生,和幾個朋友聚會,期間談及種族問題,女生談及她認為黑人的智商就是不如白人的看法等等。回家後,該女生覺得意猶未盡,便將自己的觀點寫在電郵裏,發給另外一個女生。該女生在電郵裏再次表示對黑人和白人智力區別的認同,還說,即使我的孩子生在新幾內亞,也會是聰明的等等。
這封私人之間的電郵,在兩個女生為某事反目以後,被收信的女生公佈出來,在哈佛法學院引起一場風波。憤怒的哈佛法學院非裔學生組織,將此信在全國各大學所有的法學院,以及全美所有的法律網站上廣泛張貼。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影響這女生的在法律界的前途。據說該女生本來已經在一位資深法官處得到一份工作。事件發生後,這位頂尖法學院的女學生,即將到手的好工作,很可能化為泡影,而且未來在法律界的發展很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哈佛法學院非裔學生組織覺得有理由相信,存在著這種種族偏見的人,如果從事法律工作,遇到有與種族有關的案子時,很難令人相信該女生會公正地對待,因此他們有這樣激憤的行為。鑒於非裔美國人多少年來飽受歧視壓迫的歷史,非裔學生組織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是個言論自由的國家,該白人女生無疑是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關鍵是,在美國,關於種族偏見和種族歧視的問題,已經有了非常堅定的政治正確的標準。無論是誰,一旦說了政治不正確的話,勢必要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當然,該女生的電郵是私人性質,不應該被公佈出來,此事件也對那些盲目相信密友的人是一個警醒,這是另一個話題。)
違反政治正確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例子,還有哈佛大學前校長,因為發表“女性學理科天生不如男性”這樣涉及性別歧視的言論,遭到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媒體的強烈抨擊,最終被迫道歉並辭去哈佛大學校長職務,成為哈佛歷史上任職最短的校長。
在涉及國際關係問題上也一樣。白宮最資深的記者海倫湯瑪斯,因為在白宮外接受採訪時發表激烈的反對以色列的話,激起美國猶太團體、記者和政界人物的憤怒,不僅白宮發言人表示湯瑪斯的言論應該受到譴責,白宮記者協會也罕見地發表聲明表示反對。海倫湯瑪斯不得不為自己的政治不正確的言論道歉並被迫辭職退休。
接下來是CNN黎巴嫩籍資深編輯納斯爾,在她的推特上表示對4日逝去的黎巴嫩回教什葉派最高領導人之一的費德拉拉表示難過和尊敬。費德拉拉不僅是什葉派的最高領導人之一,而且還是激進組織真主党的早期導師,而真主党是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的。在CNN工作了20多年的納斯爾為自己的政治不正確付出的代價是,被CNN解職。
令人矚目的還有美軍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麥克利斯特爾的被解職,麥克利斯特爾的被解職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大嘴”批評白宮,而是因為他的言論的政治不正確,按奧巴馬的話說就是:“破壞了我們民主體制的核心,即文職政府對軍隊的控制權,並且侵蝕了我們開展團隊合作、實現阿富汗目標所必需的信任”。麥克裏斯特爾只好黯然離去。
“政治正確”起源於美國19世紀的一個司法概念,主要指在司法語言中要“政治正確”即符合法律和憲法。這一司法概念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逐漸演變擴展,變成“與占壓倒優勢的輿論或習俗相吻合的語言”。所有與主流輿論習俗等不吻合的語言,都屬於政治不正確。在美國,發表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並不違法,並且受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的保護,但是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因為不符合主流的標準,所以,發表這類言論的人,必然要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Labels:
政治正確
2010-06-18
楊仁賢:布卡遮面 伊斯蘭與歐洲的拉鋸
布卡遮面 伊斯蘭與歐洲的拉鋸
‧楊仁賢 2010/06/18
「布卡」是種頭部與臉部皆須被罩住的穿著,穿戴的伊斯蘭女性只能透過眼前的格狀面紗向外透視。除了安全的疑慮外,女性權益與文化融合,其實也是爭議產生的背景因素。
前些日子,一位多年任職於巴黎《前鋒論壇報》的法國好友寫了封email與筆者,除了話家常之外,信中他也洋洋灑灑地談到了伊斯蘭女性穿著傳統「布卡」(Burqa)與「尼卡」(Niqab)服飾的問題;他也認為這話題將會在歐洲各國內部越來越火熱。他的理由很簡單,在今日防範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國際氛圍中,這種完全不顯露臉部特徵的傳統服飾,讓人心生疑慮。
過去,筆者曾在倫敦的街頭,親眼見過穿著「布卡」的伊斯蘭女性。當時心中只覺得新奇、有趣。不過,的確,安全考量確實是歐洲各國政府近年來想要立法禁止「布卡」與「尼卡」在公共場合出現的首要因素。原因就在,「布卡」與「尼卡」是一種不曝露臉部於外部的全罩式服飾,讓人無法辨認身份。
「布卡」是種頭部與臉部皆須被罩住的穿著,穿戴的伊斯蘭女性只能透過眼前的格狀面紗向外透視;「尼卡」雖也是全罩式,但允許露出眼睛部位於外。
其實,伊斯蘭婦女依地域及所屬教派的不同,其頭部的包裹樣式還有Hijab、 Al-Amira、 Shayla、 Khimar、Chador等。然而,這些樣式並不要求女性必須遮住臉部,因此爭議不大。
根據一些傳統耆老對伊斯蘭教義所作的闡釋(其實端看是哪一位耆老所作的解釋),伊斯蘭女性出門在外,必須包裹身體,不可裸露身體,讓家族以外的男性看見(如丈夫、父親、兄弟、兒子、孫子等),以彰顯伊斯蘭女性的美德(Namus. 意即Virtue)。據報導,有些女性自6歲開始,就被家族的男性長輩訓練穿著「布卡」或「尼卡」。
除了安全的疑慮外,女性權益與文化融合,其實也是爭議產生的背景因素。就以法國為例,自2004年起,法國政府即立法禁止學生在校園內穿著任何有代表宗教象徵的服飾出現。去年夏天,沙克吉總統(Nicolas Sarkozy)更公開發表不歡迎「布卡」在法國出現的言論。
他說,「在我們國家,我們無法接受女性如同犯人一般,躲在面紗後面,被剝奪主體性與社會生活。」沙克吉認為,這種全罩式的服飾不是宗教的象徵,它是對女性權益的踐踏。
今年一月,法國國會還對此議題籌組跨黨派委員會進行調查,並且發表報告建議,法國應在公共場合,如醫院、車站、學校等,全面禁止遮掩臉部的全罩式的服飾出現。
對此,荷蘭也正在考慮跟進。而最近剛完成大選的比利時,四月底下議院已通過法條,禁止無法辨識身分的服飾在公共場合出現,現法條就只等參議院審核通過。若過關,屆時比利時將成為歐洲第一個全面禁止伊斯蘭全罩式服飾在公共場合出現的國家。
回顧歷史,伊斯蘭歷史學者韋力(Willy Fautré)指出,這種全罩式服飾最早是被稱作「purdah」(意為屏障. Screen),先是在波斯(Persia)出現,普遍於巴比倫(Babylon)。它的目的,除了是要區隔女性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要抵抗嚴峻的風沙氣候。然隨著時間演進,女性在外帶著面紗,遮掩臉部的行為,逐漸成為其家族擁有較高社經地位的象徵(例如在印度,就曾經有這樣的風俗,現已消失),與下層民眾作區隔。
7世紀後(在波斯及東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伊斯蘭信徒繼承了這樣的風俗來彰顯其社會地位,並且拿來合理化《可蘭經》內規定女性在外應有的舉止行為。延續至今,「布卡」成為Purdah最普遍且顯而易見的一種殘留形式。
不管如何,藉由臉部來進行身分認定(例如駕照、考試、交友、上學、護照等等),已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必須。警察必須核對臉部特徵來辨別罪犯;醫生必須核對身分才能進行醫療;學校必須核對學生的身分,才能進行考試。「布卡」已對提供現代公民生活的運作能力造成妨礙。
更有甚者,法國會的報告還指出,一些犯罪份子會巧妙地利用「布卡」來躲避司法機關的追緝。因此,就有人擔心伊斯蘭恐怖份子會利用「布卡」來掩飾、躲避,進行恐怖攻擊。對此,伊斯蘭國家,如土耳其與突尼西亞,已立法禁止女性在政府機構、學校,包裹其頭部,以利身分辨識。
一些傳統伊斯蘭耆老認為,「布卡」服飾是伊斯蘭婦女忠貞的表現。伊斯蘭女權運動者對此說法,根本就是嗤之以鼻。對她們來說,這種不顯露臉部於外的服飾,不僅是壓抑女性的象徵,更是對女性的一種踐踏。法國女權運動者法德拉(Fadéla Amara)說的直接,「對女性來說,布卡是一種墳墓。它不是自由選擇權的問題,它其實是男性沙文的傳統」。
爭議至今,已有伊斯蘭傳統教派提出,甚至也有許多人擔心,政府禁止伊斯蘭女性在公開場合穿著「布卡」與「尼卡」,最後只會讓伊斯蘭女性更不容易離開家門,而終日被關在家裡。
對此,有學者非常不以為然。他們從文化融合(integration)的角度認為,立法禁止「布卡」才會有助於伊斯蘭移民,打破藩籬,順利融入其所居住的主流文化中。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就曾批評「布卡」及「尼卡」是一種隔離(separation)的象徵,它讓少數族群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之中,順利進入更大的社群之中。法國會的報告中也解釋,法國應禁止穿著布卡服飾,「因為此服飾與法國共和國的價值互相牴觸」。
伊斯蘭女性正在被不同的力量所拉扯著。在內,伊斯蘭女性必須承受著家族傳統與文化束縛的壓力;在外,她也正被她所居住的另一個更大的社群(community)影響著,被拉扯著向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多數人們內心其實是恐懼的,恐懼來自不安與不解。這已無關宗教自由與選擇自由,人們對安全的渴望將會戰勝一切。民意已顯露出來了。」筆者好友下了這樣的結論。
(作者本名楊紀峰)
【2010-06-18 聯合新聞網】
‧楊仁賢 2010/06/18
「布卡」是種頭部與臉部皆須被罩住的穿著,穿戴的伊斯蘭女性只能透過眼前的格狀面紗向外透視。除了安全的疑慮外,女性權益與文化融合,其實也是爭議產生的背景因素。
前些日子,一位多年任職於巴黎《前鋒論壇報》的法國好友寫了封email與筆者,除了話家常之外,信中他也洋洋灑灑地談到了伊斯蘭女性穿著傳統「布卡」(Burqa)與「尼卡」(Niqab)服飾的問題;他也認為這話題將會在歐洲各國內部越來越火熱。他的理由很簡單,在今日防範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國際氛圍中,這種完全不顯露臉部特徵的傳統服飾,讓人心生疑慮。
過去,筆者曾在倫敦的街頭,親眼見過穿著「布卡」的伊斯蘭女性。當時心中只覺得新奇、有趣。不過,的確,安全考量確實是歐洲各國政府近年來想要立法禁止「布卡」與「尼卡」在公共場合出現的首要因素。原因就在,「布卡」與「尼卡」是一種不曝露臉部於外部的全罩式服飾,讓人無法辨認身份。
「布卡」是種頭部與臉部皆須被罩住的穿著,穿戴的伊斯蘭女性只能透過眼前的格狀面紗向外透視;「尼卡」雖也是全罩式,但允許露出眼睛部位於外。
其實,伊斯蘭婦女依地域及所屬教派的不同,其頭部的包裹樣式還有Hijab、 Al-Amira、 Shayla、 Khimar、Chador等。然而,這些樣式並不要求女性必須遮住臉部,因此爭議不大。
根據一些傳統耆老對伊斯蘭教義所作的闡釋(其實端看是哪一位耆老所作的解釋),伊斯蘭女性出門在外,必須包裹身體,不可裸露身體,讓家族以外的男性看見(如丈夫、父親、兄弟、兒子、孫子等),以彰顯伊斯蘭女性的美德(Namus. 意即Virtue)。據報導,有些女性自6歲開始,就被家族的男性長輩訓練穿著「布卡」或「尼卡」。
除了安全的疑慮外,女性權益與文化融合,其實也是爭議產生的背景因素。就以法國為例,自2004年起,法國政府即立法禁止學生在校園內穿著任何有代表宗教象徵的服飾出現。去年夏天,沙克吉總統(Nicolas Sarkozy)更公開發表不歡迎「布卡」在法國出現的言論。
他說,「在我們國家,我們無法接受女性如同犯人一般,躲在面紗後面,被剝奪主體性與社會生活。」沙克吉認為,這種全罩式的服飾不是宗教的象徵,它是對女性權益的踐踏。
今年一月,法國國會還對此議題籌組跨黨派委員會進行調查,並且發表報告建議,法國應在公共場合,如醫院、車站、學校等,全面禁止遮掩臉部的全罩式的服飾出現。
對此,荷蘭也正在考慮跟進。而最近剛完成大選的比利時,四月底下議院已通過法條,禁止無法辨識身分的服飾在公共場合出現,現法條就只等參議院審核通過。若過關,屆時比利時將成為歐洲第一個全面禁止伊斯蘭全罩式服飾在公共場合出現的國家。
回顧歷史,伊斯蘭歷史學者韋力(Willy Fautré)指出,這種全罩式服飾最早是被稱作「purdah」(意為屏障. Screen),先是在波斯(Persia)出現,普遍於巴比倫(Babylon)。它的目的,除了是要區隔女性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要抵抗嚴峻的風沙氣候。然隨著時間演進,女性在外帶著面紗,遮掩臉部的行為,逐漸成為其家族擁有較高社經地位的象徵(例如在印度,就曾經有這樣的風俗,現已消失),與下層民眾作區隔。
7世紀後(在波斯及東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伊斯蘭信徒繼承了這樣的風俗來彰顯其社會地位,並且拿來合理化《可蘭經》內規定女性在外應有的舉止行為。延續至今,「布卡」成為Purdah最普遍且顯而易見的一種殘留形式。
不管如何,藉由臉部來進行身分認定(例如駕照、考試、交友、上學、護照等等),已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必須。警察必須核對臉部特徵來辨別罪犯;醫生必須核對身分才能進行醫療;學校必須核對學生的身分,才能進行考試。「布卡」已對提供現代公民生活的運作能力造成妨礙。
更有甚者,法國會的報告還指出,一些犯罪份子會巧妙地利用「布卡」來躲避司法機關的追緝。因此,就有人擔心伊斯蘭恐怖份子會利用「布卡」來掩飾、躲避,進行恐怖攻擊。對此,伊斯蘭國家,如土耳其與突尼西亞,已立法禁止女性在政府機構、學校,包裹其頭部,以利身分辨識。
一些傳統伊斯蘭耆老認為,「布卡」服飾是伊斯蘭婦女忠貞的表現。伊斯蘭女權運動者對此說法,根本就是嗤之以鼻。對她們來說,這種不顯露臉部於外的服飾,不僅是壓抑女性的象徵,更是對女性的一種踐踏。法國女權運動者法德拉(Fadéla Amara)說的直接,「對女性來說,布卡是一種墳墓。它不是自由選擇權的問題,它其實是男性沙文的傳統」。
爭議至今,已有伊斯蘭傳統教派提出,甚至也有許多人擔心,政府禁止伊斯蘭女性在公開場合穿著「布卡」與「尼卡」,最後只會讓伊斯蘭女性更不容易離開家門,而終日被關在家裡。
對此,有學者非常不以為然。他們從文化融合(integration)的角度認為,立法禁止「布卡」才會有助於伊斯蘭移民,打破藩籬,順利融入其所居住的主流文化中。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就曾批評「布卡」及「尼卡」是一種隔離(separation)的象徵,它讓少數族群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之中,順利進入更大的社群之中。法國會的報告中也解釋,法國應禁止穿著布卡服飾,「因為此服飾與法國共和國的價值互相牴觸」。
伊斯蘭女性正在被不同的力量所拉扯著。在內,伊斯蘭女性必須承受著家族傳統與文化束縛的壓力;在外,她也正被她所居住的另一個更大的社群(community)影響著,被拉扯著向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多數人們內心其實是恐懼的,恐懼來自不安與不解。這已無關宗教自由與選擇自由,人們對安全的渴望將會戰勝一切。民意已顯露出來了。」筆者好友下了這樣的結論。
(作者本名楊紀峰)
【2010-06-18 聯合新聞網】
2010-02-14
Asian Lunar New Year = Chinese New Year
韓裔反彈 中國年正名亞裔農曆新年
2010-02-14 中國時報 【王良芬/紐約專題報導】
喜洋洋▲紐約市慶祝農曆春節,在漫天彩紙、鞭炮、奏樂聲中,亞裔代表向民眾拜年。(王良芬攝)
美國總統歐巴馬二○○九年上任後,所發的第一份全球性的賀詞,就是向全球慶祝「亞裔農曆新年」(Asian Lunar New Year)的人賀年。許多美國人被搞迷糊了,經過媒體解釋,才明白所謂的「亞裔農曆新年」就是大家口中的「中國年」(Chinese New Year)。
猶記得在鼠年春節,小布希總統還以「中國年」之名,向全美亞裔拜年,但在二○○八年底政黨輪替後,官方把「中國年」換成了「亞裔農曆新年」。事實上,「中國年」的名稱在美國行之久矣,現在改成「亞裔農曆新年」,說起來實在很拗口,但當局為了「政治正確」,必須把農曆春節正名。
英文名稱爭議 20多年前已爆發
農曆春節的英文名稱爭議,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爆發,華裔、韓裔、越南裔都是慶祝同樣的陰曆新年,但老美卻稱之「中國年」,這讓韓裔移民反彈相當激烈,不分男女老幼齊心抗議,讓當局意識到族裔的問題。
美國人稱農曆春節為「中國年」,其來有自,清朝大批華人跨海到美洲修築鐵路,華工過農曆年的習俗傳開,美國人於是稱該節日為「中國年」。早期美國亞裔以華人居絕大多數,「中國年」一枝獨秀。在韓戰爆發後,不少韓國人跟著移民來美,而在越共打下西貢後,很多越南人以難民身分來美,每逢陰曆春節,大家各過各的年。
隨著美國亞裔人口結構改變,韓裔社區逐漸成氣候,韓國人不滿「中國年」的情緒開始蔓延,因為這也是韓國裔的新年,憑什麼叫做「中國年」?韓裔屢屢以行動發聲抗議,挑起文化和政治議題,越南裔則在旁助拳為樂,目的就是要打到中國文化獨霸春節的傳統。
曾改華韓新年 順序在後也不行
最常見的例子是,美國中、小學都有文化課程,當猶太人過希伯來新年時,老師會請猶太父母來解說習俗和食物;若是非洲豐收節日(kwanzaa),非裔家長到校舉行點燭儀式和介紹非洲文化。當農曆春節來臨時,學校就舉辦「中國年」活動,華人父母通常準備春捲、春聯和紅包,到學校介紹中國年俗。
「中國年」在各學校大張旗鼓慶祝,韓裔社區開始發難了,韓裔媽媽很團結,會聯合找校長、地方學區委員等,要求也要辦一個「韓國年」,她們帶著傳統大鼓、韓國扇子到學校表演,並和美國師生分享家製白年糕。
美國學校被煩得一個春節要過兩個年,最後乾脆二合一,稱之「華韓新年」,但韓裔媽媽不喜排名順序在後,要求改為「韓華新年」,後來有人喊出「亞裔新年」,這又惹惱了日本裔、泰國裔等,因為農曆年和他們不相干。幾年下來族裔不斷折衝,一些社團開始以「亞裔農曆新年」為共識。
「中國年」被迫正名之後,華裔當然不開心,但基於族裔和諧和政治正確,只得勉為接受。最先是舊金山、洛杉磯的亞裔社團鼓吹,一些民間活動先使用新名稱,後來逐漸為東部各州採用,但官方仍未正式採用,韓裔社區又不斷奔走施壓,以致各州陸續正名,最後影響到了白宮。
美推生肖郵票 仍採用中國版本
「中國年」打從滿清時代在美洲紮根,要美國人一下子改稱「亞裔農曆新年」,包括政客、媒體都很不習慣。紐約市是二○○八年起使用「亞裔農曆新年」的稱謂,還慎重其事請媒體從此改口。市長彭博請了華裔、韓裔和越南裔等社團領袖到市府官邸慶祝春節,他仍然口誤講成「中國年」,韓裔的社區代表當場很不自在。
廣東人是最早移民美國的華人,美國的「中國年」習俗多是廣東版,許多美國政客在春節拜年時,都會賣巧地以廣東話的「恭喜發財」示好,這又讓韓裔居民很不開心。
韓裔社區開始推動說「Saehae bok mani boteuseyo」,希望政客也能以韓語說新年快樂,但似乎沒有人在認真學。
此外,「亞裔農曆新年」以中國的十二生肖為主,韓國的十二生肖和中國的十二生肖略有差異,美國郵政總局每年農曆春節推出的生肖郵票,都是以中國生肖為版本,這讓韓裔社區深感革命尚未成功,想要剷除「中國年」在美國的百年影響,還得再花更長的時間繼續努力。
2010-02-14 中國時報 【王良芬/紐約專題報導】
喜洋洋▲紐約市慶祝農曆春節,在漫天彩紙、鞭炮、奏樂聲中,亞裔代表向民眾拜年。(王良芬攝)
美國總統歐巴馬二○○九年上任後,所發的第一份全球性的賀詞,就是向全球慶祝「亞裔農曆新年」(Asian Lunar New Year)的人賀年。許多美國人被搞迷糊了,經過媒體解釋,才明白所謂的「亞裔農曆新年」就是大家口中的「中國年」(Chinese New Year)。
猶記得在鼠年春節,小布希總統還以「中國年」之名,向全美亞裔拜年,但在二○○八年底政黨輪替後,官方把「中國年」換成了「亞裔農曆新年」。事實上,「中國年」的名稱在美國行之久矣,現在改成「亞裔農曆新年」,說起來實在很拗口,但當局為了「政治正確」,必須把農曆春節正名。
英文名稱爭議 20多年前已爆發
農曆春節的英文名稱爭議,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爆發,華裔、韓裔、越南裔都是慶祝同樣的陰曆新年,但老美卻稱之「中國年」,這讓韓裔移民反彈相當激烈,不分男女老幼齊心抗議,讓當局意識到族裔的問題。
美國人稱農曆春節為「中國年」,其來有自,清朝大批華人跨海到美洲修築鐵路,華工過農曆年的習俗傳開,美國人於是稱該節日為「中國年」。早期美國亞裔以華人居絕大多數,「中國年」一枝獨秀。在韓戰爆發後,不少韓國人跟著移民來美,而在越共打下西貢後,很多越南人以難民身分來美,每逢陰曆春節,大家各過各的年。
隨著美國亞裔人口結構改變,韓裔社區逐漸成氣候,韓國人不滿「中國年」的情緒開始蔓延,因為這也是韓國裔的新年,憑什麼叫做「中國年」?韓裔屢屢以行動發聲抗議,挑起文化和政治議題,越南裔則在旁助拳為樂,目的就是要打到中國文化獨霸春節的傳統。
曾改華韓新年 順序在後也不行
最常見的例子是,美國中、小學都有文化課程,當猶太人過希伯來新年時,老師會請猶太父母來解說習俗和食物;若是非洲豐收節日(kwanzaa),非裔家長到校舉行點燭儀式和介紹非洲文化。當農曆春節來臨時,學校就舉辦「中國年」活動,華人父母通常準備春捲、春聯和紅包,到學校介紹中國年俗。
「中國年」在各學校大張旗鼓慶祝,韓裔社區開始發難了,韓裔媽媽很團結,會聯合找校長、地方學區委員等,要求也要辦一個「韓國年」,她們帶著傳統大鼓、韓國扇子到學校表演,並和美國師生分享家製白年糕。
美國學校被煩得一個春節要過兩個年,最後乾脆二合一,稱之「華韓新年」,但韓裔媽媽不喜排名順序在後,要求改為「韓華新年」,後來有人喊出「亞裔新年」,這又惹惱了日本裔、泰國裔等,因為農曆年和他們不相干。幾年下來族裔不斷折衝,一些社團開始以「亞裔農曆新年」為共識。
「中國年」被迫正名之後,華裔當然不開心,但基於族裔和諧和政治正確,只得勉為接受。最先是舊金山、洛杉磯的亞裔社團鼓吹,一些民間活動先使用新名稱,後來逐漸為東部各州採用,但官方仍未正式採用,韓裔社區又不斷奔走施壓,以致各州陸續正名,最後影響到了白宮。
美推生肖郵票 仍採用中國版本
「中國年」打從滿清時代在美洲紮根,要美國人一下子改稱「亞裔農曆新年」,包括政客、媒體都很不習慣。紐約市是二○○八年起使用「亞裔農曆新年」的稱謂,還慎重其事請媒體從此改口。市長彭博請了華裔、韓裔和越南裔等社團領袖到市府官邸慶祝春節,他仍然口誤講成「中國年」,韓裔的社區代表當場很不自在。
廣東人是最早移民美國的華人,美國的「中國年」習俗多是廣東版,許多美國政客在春節拜年時,都會賣巧地以廣東話的「恭喜發財」示好,這又讓韓裔居民很不開心。
韓裔社區開始推動說「Saehae bok mani boteuseyo」,希望政客也能以韓語說新年快樂,但似乎沒有人在認真學。
此外,「亞裔農曆新年」以中國的十二生肖為主,韓國的十二生肖和中國的十二生肖略有差異,美國郵政總局每年農曆春節推出的生肖郵票,都是以中國生肖為版本,這讓韓裔社區深感革命尚未成功,想要剷除「中國年」在美國的百年影響,還得再花更長的時間繼續努力。
Labels:
政治正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