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對移民的看法-歐洲居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對移民的看法-歐洲居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02-25

預防丹麥的年輕人變成伊斯蘭國戰士的方法,是真心的關心對方的學業、工作能力訓練,並且不把對方當作外國人,而是當作自己人。

"The mentor meets with the young man and helps if he wants to go back to school or if he wants to begin a work-training program. The mentor helps with the paper work. We are signaling that we don't see these young men as foreign. Rather, we see them as Danes, as one of us, as friends."
原文主題:Community Response: A Danish Answer to Radical Jihad - SPIEGEL ONLINE - News - International 原文網址
http://m.spiegel.de/international/europe/a-1019633.html#spRedirectedFrom=www&referrrer=http://lm.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www.spiegel.de%2Finternational%2Feurope%2Faarhus-program-for-returning-jihadists-from-syria-a-success-story-a-1019633.html&h=iAQHaZ_tW&enc=AZOfEF-WpPueOn3UvowEQL_62y7q6kox93LLmVLIVVbCm1qsd4EhQI8q_Li1z2uf8rZMGoyUTZrrFIHFalMpH2jVrF3Kou3tsAZEHlcBJCkQishDL2rljK2TLn8445CYT89zXScPhJogHJ6FympseVuzOftIx_N6c76d5MVKHSs4_w&s=1

2011-12-08

講題:Globalisation, Labour and the Vagaries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 Case of the Huagong in World War One France (全球化、勞工與歷史記憶的反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華工」為例)

原文網址
http://east-asia.blog.ntu.edu.tw/2011/12/06/%e6%bc%94%e8%ac%9b%e5%85%ac%e5%91%8a%ef%bc%9a%e5%85%a8%e7%90%83%e5%8c%96%e3%80%81%e5%8b%9e%e5%b7%a5%e8%88%87%e6%ad%b7%e5%8f%b2%e8%a8%98%e6%86%b6%e7%9a%84%e5%8f%8d%e8%a6%86%ef%bc%9a%e4%bb%a5%e7%ac%ac/

演講公告:全球化、勞工與歷史記憶的反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華工」為例-Pual Bailey12/06/2011 at 1:38 pm · Filed under 計畫報導

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計畫演講公告

主講:Pual Bailey / 英國杜倫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人文學部中國學項目主任

講題:Globalisation, Labour and the Vagaries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 Case of the Huagong in World War One France
(全球化、勞工與歷史記憶的反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華工」為例)

主持人:古偉瀛 /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12/15/2011(四)上午10:10-12:10

地點: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

2011-11-09

国际移民组织

原文網址
http://www.hudong.com/wiki/%E5%9B%BD%E9%99%85%E7%A7%BB%E6%B0%91%E7%BB%84%E7%BB%87

国际移民组织开放分类:世界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移民组织是非政治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其宗旨是通过与各国合作处理移民问题,确保移民有秩序地移居接收国。


目录
1 成立时期
2 宗旨
3 主要负责人
4 出版物
5 组织机构
1 成立时期
2 宗旨
3 主要负责人
4 出版物
5 组织机构
6 主要活动
7 同中国的关系
8 最新消息

国际移民组织 - 成立时期
国际移民组织在比利时和美国的倡议下,1951年12月5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国际移民会议”并决定成立欧洲移民问题政府间委员会(ICEM)。该组织的章程于1953年产生,1954年生效,1955年交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并编入《联合国条约集》。1980年,该组织改名为“移民问题政府间委员会(ICM)”。1987年5月,该组织修改章程,新章程于1989年11月14日生效。根据新章程,该组织改用现名“国际移民组织(IOM)”。

截至1998年11月23日,共有成员国67个,观察员国47个。总部设在瑞士 日内瓦。



国际移民组织 - 宗旨
在全世界范围内确保移民有秩序地移居他国,为此规定了五大职能,即:

1、安排由于现有设施服务不足或没有特别协助便不能移民者有组织地迁移至那些提供有秩序移民机会的国家;

2、参与对难民、流离失所者和其他需要国际移民服务的个人进行有组织的迁移,对这些人可由本组织和有关国家,包括承诺接受这些人员的国家作出安排;

3、应有关国家的要求并同其达成协议,提供移民服务,如招募、选择、分类、语言培训、定向活动、医疗检查、安置、有助于接收和融合的活动,并就移民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和符合本组织目标的其他协助;

4、应各国要求或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合作,为移民自愿返回包括自愿遣返提供类似的服务;

5、为各国及国际组织和其他组织提供论坛,交换意见和经验,促进国际移民问题上各种努力的合作和协调,包括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求切实的解决方法。

国际移民组织 - 主要负责人
总干事布朗森·麦金利(Mr·Brunson Mckinley,美国人),1988年10月1日上任,任期5年。1993年连任,任期5年。副总干事娜西莎·德·雷·艾斯卡勒夫人(Mrs. Narcisa deLeon Escaler,菲律宾人),1994年当选,任期5年。

国际移民组织 - 出版物
《国际移民》(International Migration),季刊,英文; 《国际移民组织拉丁美洲移民杂志》(IOM LatinArmerican Migration Journal),英、西文; 《移民与健康》(Migration and Health),季刊,英文; 《国际移民组织新闻》(IOM News),月刊,英、法、西文; 《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英、法、西文。
国际移民组织 - 组织机构
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的代表组成,每年举行一次届会,理事会主席任期一年。理事会的职能是决定该组织的政策,审议并批准执行委员会和总干事的报告,审议该组织活动方案、预算、开支等。

执行委员会:由理事会奄产生11个成员国的代表组成,任期两年。执委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研究和审议该组织的政策、计划和活动、总干事的年度报告,审查理事会权限内的财政或预算,在理事会休会期间,就理事会权限内的问题作出紧急决定等。

行政署:由总干事、副总干事和理事会决定的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总干事和副总干事由理事会奄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总干事对理事会和执委会负责。

国际移民组织 - 主要活动
50年代,该组织主要帮助欧洲移民移居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60年代又帮助定居在一些亚非国家的欧洲人撤回欧洲。70年代和80年代,该组织参与印支和拉美难民的安置工作。1990年海湾战争前后,该组织帮助亚洲一些国家的劳工撤离海湾地区,1991年帮助前南斯拉夫流离失所者去第三国安置。此外,该组织还制定各种移民发展项目,如人才回流项目、人才横向合作项目等。国际移民组织还提供咨询服务,出版各种移民期刊,举办研讨会等。

国际移民组织 - 同中国的关系
国际移民组织未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但近年来与中国有过来往与接触。该组织曾协助中国遣返一些受国际犯罪集团诈骗而非法出境的中国公民。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的官员曾应邀列席该组织举办的移民问题研讨会。

国际移民组织 - 最新消息
国际移民组织于2011年8月23日表示,由于利比亚冲突双方在首都的黎波里的激烈交火持续,该组织试图解救被困当地的外国移民工人的行动计划被迫搁浅。但移民组织包租的轮船会在离海岸不远的地方等待,直到安全局势有所改善,并且工作人员和侨民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再前往进行疏散行动。

移民组织指出,由于在的黎波里郊区有很多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移民工和第三国侨民,这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难度,因为一些国家已经撤出了该国驻利比亚使馆的工作人员,因此如何帮助这些人办理归国手续就成了一个问题。
但移民组织也表示,正在和各国使馆加紧合作。一旦安全状况改善,移民组织很可能还将再包租两艘轮船,帮助另外2000人撤离的黎波里。

2011-08-22

跨國婚姻華人女性:現實遠非夢想那樣美好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8/0/7/3/101807369.html?coluid=49&kindid=973&docid=101807369&mdate=0821103305

 主辦:中國評論網絡有限公司 承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跨國婚姻華人女性:現實遠非夢想那樣美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1 10:33:05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據西班牙《歐華報》報道,旅西華人身在國外,與西班牙當地人通婚的幾率會高出許多。這其中華人女性嫁老外又占了絕大部分。當這些女僑胞帶著各自的夢想實現了中西合璧的跨國婚姻以後,不少人卻發現,現實遠非夢想那樣美好。

  嫁老外的女僑胞

  據了解,旅西華人中嫁給老外的華人女性主要分兩個年齡段:一部分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女性,另一部分是二十多歲的年青女子。

  2000年前後,隨著旅西華人新移民的大量增多,許多中年女僑胞來到西班牙。在她們當中,以來自東北遼寧、吉林等省的女僑胞居多。這些女僑胞基本是當地國企的下崗職工,大多數人都是離異後孤身來西班牙闖世界。對此,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也許是職業挫折和婚姻失敗的雙重打擊,她們比其他人有著更強的遠游信念。

  這些中年女性來到西班牙後,由於沒有合法居留,歲數較大,缺乏一技之長,所以謀生比較艱難。面對現實生活的窘迫和中國男人給其帶來的失婚痛苦,雖然她們中的很多人西語水平幾乎為零,但最終都選擇了嫁老外,與一些西班牙老者重組家庭。

  儘管這些女僑胞都已人過中年,不再年青,也談不上用西語與對方談情說愛,但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西班牙孤身老者來說,能夠找到這樣的東方女子,仍不啻於“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所以,自2000年以後,嫁老外的華人女子中,中年女僑胞的人數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她們嫁了老外以後,既有了合法的身份,更有了比較穩定、舒服的新生活。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旅西華人女性嫁老外的另一個主要群體是二十多歲的年青女子。這些女孩子中,既有在西班牙當地成長起來的華裔二代,也有近年來日漸增多的華人女留學生。

  與中年華人女性嫁老外更多是出於現實原因相比,這些年青女孩子嫁老外,除了經濟因素以外,浪漫的愛情成分是更重要的因素。這些已被西班牙文化同化,或者說更傾向於接納西班牙文化的年青女性與西班牙人通婚,從某種程度上說,更是希望通過嫁老外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真正實現自己異國生活的夢想。畢竟作為當地西班牙人的妻子,與單純來西班牙謀生的移民相比,還是具有一定差別的。

  這些易於接納新事物的年青女性,從中國長期以來對婚姻和兩性關係較為保守的社會環境走出來,進入西班牙這種陌生的、充滿異國風情的新天地後,讓她們感覺到自己的生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其價值觀和判斷力也容易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中外男子在其心中形成巨大反差。在遭遇當地西班牙人大膽“進攻”以後,在沒有客觀、全面地了解西班牙當地社會和文化的情況下,就輕率地追求一種新鮮的、與眾不同的浪漫,嫁給了老外。

  此外,由於中外生活水平差異的原因,一些向往著中上階層的富足生活,視金錢和物質享受為其“異國夢”實現的年青女僑胞,往往也傾向於投靠“富有”的當地人,來將夢想化為現實。〈nextpage〉
  現實遠非夢想那樣美好

  與所有步入婚姻圍城的人一樣,嫁老外的華人女性也都帶著對未來和婚姻的美好夢想,甚至她們在這方面的期望值比普通人還要高出許多。然而,婚後的現實卻往往遠非想象中那樣美好。

  在日常的採訪中,記者發現,雖然在“嫁老外”的婚姻中不乏夫妻兩人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事例,但很多嫁了老外的女僑胞在婚後的生活中卻漸漸發現,自己以前對西班牙丈夫的好感大多來自對對方文化以及生活的朦朧想象,而真等到進入紛繁瑣碎的日常生活,很多人不得不面對未曾料到的問題和現實。

  一些嫁老外的華人女性在談到婚前對西班牙丈夫的印象時,往往帶有一定的共同點。如幾位中年女僑胞都介紹說,開始覺得對方的財力還算可以,屬於人們常說的中產階級。可婚後時間一長卻發現,丈夫的所謂“財力”幾乎都來自貸款,房子、汽車、甚至家具和家庭電器等幾乎都用貸款支付。當然,這種情況對於西班牙人來說,很正常。但在中國人看來,這就是“寅吃卯糧”,一旦對方丟了工作,一切都會被銀行沒收。如此,找個西班牙丈夫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保障終生過上富裕生活。所以,面對財力“可以”的西班牙丈夫,她們的心里也漸漸沒有了底。由此所帶來的失望也是可想而知的。採訪中,每當談到這一點時,很多人都會澄清式的介紹,“其實,西班牙人的生活也並非如想象中那樣富裕……”

  對於很多嫁老外的女僑胞來說,找個西班牙丈夫並不僅僅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很多女僑胞,尤其是年青人,她們往往會看中對方高大健壯的體格,幽默風趣的談吐和自然得體的舉止。此外,對方熱烈的追求以及善於製造浪漫的能力,也往往會輕易贏得華人年青女子的芳心。可等到結婚以後,當對對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少人卻發現,自己所看中的只是形式的、外在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性的文化包裝。而實際上,西班牙丈夫的家庭觀念相對於華人來說,是比較淡薄的。他們在生活中會過於誇大獨立性,導致家庭的親情關係鬆散。在這方面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經濟收支分得過於清楚,這往往讓華人女子很難以接受。同時,對方的浪漫也並不是自己所獨有,西班牙丈夫在私生活上是一種社會文化性的隨便,他們往往將“性”、“愛”和“婚姻”分得非常清楚,婚姻和在外尋歡,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並存的。這一點也是造成很多嫁老外的女僑胞最終選擇分手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性格和文化不同而引起的婚姻矛盾,甚至是家庭暴力,也讓一些“嫁老外”的婚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對於跨國婚姻中其它一些比較難以忍受的問題,也有女僑胞介紹說,自己的西班牙丈夫對於移民而來的妻子,有時會具有很強的國家和民族優越感。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容易居高臨下地看待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對此,很多女僑胞只能無奈的接受,而這也往往會引起其它的家庭矛盾。

  “嫁老外”三思而後行

  記者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說“跨入婚姻殿堂,也具有一定的冒險性”。所以嫁老外也和所有其它的同族婚姻一樣,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由於跨國婚姻中特有的文化衝突,以及更強烈的新鮮感,其中的不確定性往往還會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同族間的結婚雙方,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深入了解,更何況“嫁老外”這樣的跨國婚姻呢?

  成功的婚姻對於人們來說,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這發生在異國婚姻之間,更能成為一段不同種族與文化相互交融的佳話。然而,嫁老外與普通的同族婚姻相比,要面對更多的困難。我們旅西僑胞生活在國外,“嫁老外”的幾率比較高。在此,希望那些對跨國婚姻充滿美好夢想的僑胞,在追夢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2011-08-10

社會不公,導致英國騷亂

摘要:
1. 外來移民的教育並沒有像英國白人一樣被重視,加上上世紀末英國本國學生上大學也開始收學費,使得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們失去上大學的機會。現在參加騷亂的年輕人,正好是那些失去上大學機會的人。在經濟狀況好的情況下,他們還可以有一份簡單的工作做,而出現經濟蕭條時,工作機會減少,教育程度較低的黑人便出現群體性失業的現象,對社會的不滿也因此聚集。他們成為警方看管的重點對象,當黑人青年在遭遇警方搜查不服氣,雙方發生槍戰且死亡的是黑人時,他們的同伴們便走上了街頭。

2. 當汽油價格達到每升14元人民幣的高價時,家境貧困的年輕人感到難以承受,以極端甚至犯罪的方式,向政府和社會發出他們的不滿。

  英國聯合政府脫離社會底層,是動亂發生的另一個原因。

  無論是保守黨的首相、財相,還是自民黨的副首相,都是家境富裕的白人,他們對底層人士特別是少數民族,有種天然的隔膜。當公共開支捉襟見肘時,他們削減的開支包括停止給社區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撥款。英國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學習技藝、進行交流、介紹工作的地方,可以讓無業青年幹點有益的事。而關閉青少年活動中心,則把年輕人推向街頭,為遊手好閒、制造事端開了門。

3. 政府還鼓勵大學增加學費,據專家估算,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青年將失去上大學的機會,而鑑於英國近年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十六歲到二十四歲年齡段的民眾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點五),學生即使可以勉強負擔得起學費,也要面臨畢業即失業的風險。青年對未來前途失去信心,看不到就業的希望,對生活絕望,便藉助非理性的方式發洩情緒,同時引起社會的關注。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8/10/c_121838297.htm

社會不公,導致英國騷亂
2011年08月10日 09:30:31  來源: 新京報



  教育不平等,經濟不景氣,政策不關切社會底層的需求,是英國發生騷亂的主要原因。

  當年輕黑人的怒火在托特納姆點燃後,倫敦、伯明翰、利物浦等多個城市出現暴力的火光。搶劫商鋪、點燃汽車、同防暴警察對戰,還把BBC的電視直播車也給搗毀,整個英國似乎陷入突如其來的騷亂,迫使首相、內政部長、倫敦市長縮短假期,回國“滅火”。

  在年輕的首相眼裏,國內年輕人的騷亂是“絕對的犯罪行為”,數百人被捕,數十人被起訴。但是,英國媒體卻在不斷播放一位騷亂參與者的呼聲,“我們不要暴力,我們要社會公正,我們要工作”。

  筆者曾去過托特納姆,那裏雖並非中國媒體所說的“城鄉接合部”,但的確是相對貧窮的區域,是加勒比黑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失業率較高。他們的父輩,曾是二戰後的“來英建設者”,承擔了很多英國白人不願幹的體力活。修路、建房、開礦等基礎設施建設,多是外國移民的雙手搭建的。

  但是,這些外來移民的教育並沒有像英國白人一樣被重視,加上上世紀末英國本國學生上大學也開始收學費,使得這些弱勢群體的孩子們失去上大學的機會。現在參加騷亂的年輕人,正好是那些失去上大學機會的人。在經濟狀況好的情況下,他們還可以有一份簡單的工作做,而出現經濟蕭條時,工作機會減少,教育程度較低的黑人便出現群體性失業的現象,對社會的不滿也因此聚集。他們成為警方看管的重點對象,當黑人青年在遭遇警方搜查不服氣,雙方發生槍戰且死亡的是黑人時,他們的同伴們便走上了街頭。

  火焰開始蔓延,多在經濟不景氣的破敗區域。無論是倫敦的各動亂之地,還是伯明翰、利物浦的“點火處”,都是不富裕的地方。當汽油價格達到每升14元人民幣的高價時,家境貧困的年輕人感到難以承受,以極端甚至犯罪的方式,向政府和社會發出他們的不滿。

  英國聯合政府脫離社會底層,是動亂發生的另一個原因。

  無論是保守黨的首相、財相,還是自民黨的副首相,都是家境富裕的白人,他們對底層人士特別是少數民族,有種天然的隔膜。當公共開支捉襟見肘時,他們削減的開支包括停止給社區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撥款。英國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學習技藝、進行交流、介紹工作的地方,可以讓無業青年幹點有益的事。而關閉青少年活動中心,則把年輕人推向街頭,為遊手好閒、制造事端開了門。

  教育不平等,經濟不景氣,政策不關切社會底層的需求,是英國發生騷亂的主要原因。即便現在能平息事端,解決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英國政府和倫敦市政廳最為擔心的是,明年倫敦奧運會期間會不會發生類似的事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國經濟不可能在一年內突然興盛,也因此,騷亂的火光,將時時出現在當政者的夢境裏。(陳冰)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tt&Path=2283472512/33tt3.cfm

亞洲週刊
二十五卷三十三期 (2011-08-21)

從倫敦燒向全英國的暴亂怒火 .孫雯

倫敦北郊擊斃一名黑人青年引發的騷亂,迅速蔓延至全國,一度陷入無政府狀態,燒出種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也燒出大幅削減教育與福利經費的惡果。從倫敦市長到首相慢半拍的反應,引發抗議;二零一二年倫敦奧運的承諾,也燒出了問號。


--------------------------------------------------------------------------------

沒有人會想到,英國今年的八月是殘酷的季節。從倫敦爆發的暴亂蔓延至全國,四天來持續不已,燒出了英國種族與階級矛盾,也燒出了政府大幅削減教育和福利經費的惡果。暴動群眾衝擊、砸毀了警署,也燒掉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一般的老百姓也失去了對政府的信心,不滿公權力不能保護他們的財產與人身安全,他們都驚訝地發現,從倫敦市長到內政部長到首相都在外休假,倫敦市長在暴動發生後三天,才姍姍來遲地回來,如今被市民要求下台,而警察和消防隊的反應也是慢了半拍,讓不少民居和商店都被搶劫一空甚至是毀於一旦。

事件起因還是種族主義的導火線。八月四日,在英國倫敦北郊托定咸,警方擊斃一名二十九歲的黑人青年馬克·杜根。六日晚間,杜根的二十餘名親友在警局前和平示威,卻引發倫敦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暴動。

暴動分子不僅通過Facebook、Twitter聯繫,還善用加密的黑莓手機BlackBerry Messenger組織,讓警方不能立刻追蹤他們的行蹤。他們衝擊警署,用汽油彈攻襲警察,縱火焚燒警車、巴士和商店並大肆劫掠。暴動仍在持續並迅速蔓延至全倫敦和英國其他主要城市,北至曼徹斯特、利物浦,南到布里斯托爾,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也未能倖免,英國上下進入無政府狀態。截至九日,倫敦共出動警力一萬六千,全英有六百六十餘人被捕,騷亂至今至少四人死亡,正在海外度假的英國首相卡梅倫也銷假回國,召開緊急會議。

二零零五年倫敦成功贏得二零一二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並向全世界作出承諾:「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數百萬的青年參與體育賽事,並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倫敦將激勵全世界的青年並實現他們的夢想!」規模如此龐大的青年暴動在距離二零一二年倫敦奧運不到一年的時候發生,不禁在人們心頭畫上問號:倫敦,能夠實現它當初的鄭重承諾嗎?

暴動的發源地托定咸是多族裔混居區,也是倫敦最貧窮的地方之一。托定咸所在的哈靈蓋區大約有百分之四十八點七的人口為非白種英國人,遠遠高於英國的平均水平。當地少數族裔青年與警察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有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警察向來對少數族裔青年心懷成見,雙方對彼此積怨已久,發生衝突難以避免。

但是單純的種族矛盾無法解釋為何暴亂竟會燃燒遍野。放眼全英國,自卡梅倫上台以來,政府大刀闊斧實行預算緊縮政策,大力削減各項開支,教育經費首當其衝,比如托定咸所在的哈靈蓋區,用於青年服務的經費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五,許多青年平時休閒娛樂的活動中心都關閉了;政府還鼓勵大學增加學費,據專家估算,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青年將失去上大學的機會,而鑑於英國近年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十六歲到二十四歲年齡段的民眾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點五),學生即使可以勉強負擔得起學費,也要面臨畢業即失業的風險。青年對未來前途失去信心,看不到就業的希望,對生活絕望,便藉助非理性的方式發洩情緒,同時引起社會的關注。加之現在整個歐洲陷入債務危機,經濟發展走勢持續低迷,加深人們對就業市場的焦慮。

警力不足,政府官員怠慢誤工,也是這次暴動會火速蔓延以至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倫敦警察局最近正值混亂期,一來面臨《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包括行政長官在內的兩位高級官員辭職,新長官尚未到任,另一方面根據卡梅倫的新政,警察預算將被裁減百分之二十,薪酬降低,大多數警員士氣低落。面對杜根親友的和平示威,警察局無人理會;暴動初夜,全倫敦城只出動了六千警力;正在度假的倫敦市長約翰遜最初對BBC表示事態不會升級,無需返回;英國首相在暴動事發兩天後才銷假回國主持大局。政府起初的不以為意讓暴亂有了進一步的升級空間,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最讓人憂慮的是,這樣的暴動只是開始,如果英國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不解決,這個不定時炸彈還是會不定時地爆炸,爆出一個大家都難以預見的未來。■


英國華人高學歷不代表高地位

摘要:
1. 早期移民的亞裔群體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等限制很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他們不希望子女重蹈覆轍,極其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華爾街日報》記者丹尼爾.戈爾登在其著作《入學的代價》中稱,亞裔在西方國家是一個被孤立的群體,他們既享受不到其他少數族裔所能享受的優待,也沒有白人上層階級所擁有的財富和血統。這決定了亞裔只能依靠知識改變命運,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2. 擁有高學歷的人並不代表有高地位,雖然亞裔在教育上堪稱“模範族裔”,但在公共服務、社會影響、參政議政方面做得遠遠不夠。美國有色人種中,非洲裔選民參與選舉的比例高達90%以上,而亞裔參與程度低了許多,特別是華裔,參與程度只有20%。而且亞裔作為整體提出保障自身利益的議題並不多,在主流社會無法形成共鳴。

3. 進入西方主流社會不能僅僅依靠高學歷,積極參政,關心當地時局也是亞裔提高自身地位的關鍵。此外,亞裔還應注重塑造積極健康、熱情活力的形象,主動參與主流社區、其他族裔社團的活動,改變其他民族對亞裔的偏見,並在多元文化中鍛煉自身的應變能力。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9/0/1/10179018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790186
英國華人高學歷不代表高地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6 10:10:09



  中評社香港8月6日電/近日,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印度人和華人進入文法學校的比例高於他們在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專家認為,少數族裔比白人更重視教育,將接受優良的教育當做進入當地主流社會的階梯。

  亞裔教育令人稱道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英國文法學校提供免費教育,按照學生能力錄取,畢業生一般進入牛津、劍橋大學等名校,為今後從事官員、醫生、法官和教師等主流性行業打下堅固基礎。

  據政府調查顯示,在大倫敦、大曼城,12%的文法學校學生是印度裔人士,華裔學生為4%;在中部以西地區,不包括伯明翰,來自少數族裔學生在文法學校所占比例已上升至19%。雖然中產階級白人學生仍是文法學校的主要組成部分,但較貧困的少數族裔學生,已成為文法學校的第二大生源。


  不僅英國,其他西方國家的亞裔在教育程度上同樣令人稱道。據調查顯示,在美國,25歲以上的華裔群體擁有本科以上學位的比例達51.8%,是美國人的兩倍(26.4%),在美國最好的幾所大學,亞裔比例高達10%至30%;加拿大的華裔高中生讀大學的比率達57%,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43%的學生來自中、日、韓三個族裔,而白人學生只占38%;在澳大利亞的公立精英學校有80%的學生來自華人家庭。

  教育傳統根深蒂固

  早期移民的亞裔群體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等限制很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他們不希望子女重蹈覆轍,極其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華爾街日報》記者丹尼爾.戈爾登在其著作《入學的代價》中稱,亞裔在西方國家是一個被孤立的群體,他們既享受不到其他少數族裔所能享受的優待,也沒有白人上層階級所擁有的財富和血統。這決定了亞裔只能依靠知識改變命運,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同時,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加拿大《北美時報》分析指出,亞洲族裔普遍重視教育,已成為一種民族特征。而且新一代的亞裔早已改寫了原有的“只重視學習而無任何能力”的情況,許多亞裔新生代成為胸懷世界、創造力強、興趣廣泛、積極進取的精英人才。

  參政意識亟待提高

  良好的教育培養了亞裔較高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但並不代表一定能進入西方主流社會。調查顯示,亞裔占美國人口的5%,但亞裔官員僅占0.3%;矽穀30%的軟件工程師是亞裔,但只有6%的董事會成員;世界500強企業中只有9位亞裔CEO;美國知名大學中,擔任校長或教務長的亞裔只有2%。

  評論稱,擁有高學歷的人並不代表有高地位,雖然亞裔在教育上堪稱“模範族裔”,但在公共服務、社會影響、參政議政方面做得遠遠不夠。美國有色人種中,非洲裔選民參與選舉的比例高達90%以上,而亞裔參與程度低了許多,特別是華裔,參與程度只有20%。而且亞裔作為整體提出保障自身利益的議題並不多,在主流社會無法形成共鳴。

  因此,有分析認為,進入西方主流社會不能僅僅依靠高學歷,積極參政,關心當地時局也是亞裔提高自身地位的關鍵。此外,亞裔還應注重塑造積極健康、熱情活力的形象,主動參與主流社區、其他族裔社團的活動,改變其他民族對亞裔的偏見,並在多元文化中鍛煉自身的應變能力。

劍橋去來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摘要:

1. 五歲就離家的他已經當不成印度人,但卻又因為膚色而一輩子當不成英國人。

2. 毫不猶移地回國,還有一個原因:我對英文沒有感情,也沒有辦法用英文表達感情。叫我活在英語世界裡,等於閹割了我的感情。


原文網址: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2.html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劍橋去來
在清華當了五年講師,我看不出別人念完名校博士後有什麼能吸引我的特質,而他們口中的博士生就是「cheap labor」,因此一直沒興趣出國。一個家境富裕而又聰明的學生大三暑假出國三個月,回來後興奮地跟我談英國的種種,兩小時後我真的失去耐心,老實不客氣地跟她說:「妳說的我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不需要為了那些東西而去英國。妳能不能告訴我一點電視上看不見的東西?」她老半天想不出來,我也更加沒興趣出國了。

1986年,李家同當清大工學院院長,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去,人躺在沙發裡,兩腳翹在辦公桌上,說:「你們系裡只剩少數人沒有博士學位,妨礙我在招生海報上寫『本系教師都有博士學位』。你是其中之一。」我坦白問他:「你的意思是要我去念博士,否則不歡迎我留下來?」他也坦白說:「是!」我在不甘願的心境下去報了托福補習班。


但是我不甘願去美國當 cheap labor,也不願意到文化上讓我看不起的美國。最嚮往的是德國和法國,但是外語能力僅勉強可以讀寫工程科技的英文,所以只好選了英國,目的是希望利用假期去法國和德國,看美術原作和建築,聽古典音樂的演出,看他們怎麼研究哲學。

我根據過去的研究經驗,挑了一個自以為值得回台灣發展的學術領域(Linear Multivariable Control System Design),也設想好回國時的應用(鋼板碾軋機控制、高級超薄造紙機控制、高純度化工製程控制、無人飛機控制)。接著,我回顧這領域的主要文獻,標定了兩個當時英國最頂尖的學者,給他們寫信。其中一位很快地告訴我他早已退休,另一位在劍橋的一直沒給我回信。因為這位教授的研究方法、旨趣、理念都深能獲得我的認同,所以我鍥而不捨地給他寫信,前後寫了幾十封。1986年10月初我終於拿到劍橋該學年度核發的第三張入學許可,指導教授是 A. G. J. MacFarlane,英國皇家學院院士。

出國前我設法讀完他所有的重要著作,1987年夏天留下家人去英國。MacFarlane 教授原本要出去度假,出發前夫人車禍而取消行程,所以在沒有其他行程的情況下,他很快地就有空跟我見面,簡介系館,以及他過去的研究。離開前,他告訴我下次見面時要談的研究子題。第二次見面,我自己帶著該子題內最重要的三篇論文去見他,坐下來後放在會議桌上。他走出辦公室到會議桌來找我時,看見那三篇論文,狐疑地說:「咦!這三篇論文怎麼在這裡,我什麼時候拿出來的?」我說:「這是我自己帶來的。」他翻一翻說:「你怎麼知道我們今天要談這三篇論文?我上次有跟你交代過嗎?」「沒有,我自己猜的。」見了三次面之後,他就知道我已經讀完他所有論文,於是交代下題目,讓我自己開始去做研究。從此以後,我每個月只見到他一次,10分鐘,前面八分鐘摘要報告研究成果,後兩分鐘報告接下來要做的事。他總是說:「Fine, fine, go ahead.」

有一段時間我整整三個月見不到他,因為他算是英國許多相關學術領域的龍頭,不但要負責劍橋的學術行政,也要代表英國政府進行一些歐洲共同體內學術制度的談判。進名校、訪名師,這是最常見的下場:見不到老師。劍橋兩年,我完全是靠自己,從想題目、規劃方向,到完成研究與撰寫論文。第二年 MacFarlane 應聘到蘇格蘭去當一個大學的校長,我是自己一個人在劍橋,連申請口試,申請特許兩年提交論文等等,樣樣自理。

不過,我做的題目是自己挑的,老師也沒把我當他的工具,所以我還是沒什麼抱怨。何況,我在英國兩年還是很有收穫,所以我後來還是鼓勵學生和兒女要出國到名校去念博士(但不是只要拿學位,而是去見識值得見識的東西,以後另文談這件事)。

1989年春天,我向系裡申請一場研究成果發表會。會後一位德國魯爾區化工事業體總廠長希望聘我去德國,他可以幫我辦好全家移民。MacFarlane 則要推薦我去申請劍橋大學 King's college 的一個三年期 Research fellow,那個位置坐滿後通常可以在英國名校找到講師(lecturer)席位,包括劍橋大學。我都毫不猶疑地婉謝了。這跟我一位好朋友的故事有關係。

我在劍橋最要好的朋友是個印度人,爸是有錢的僧侶階級,唸完倫敦大學 Imperial college 的碩士後全家移民英國,那時他僅五歲。這個朋友講得一口非常好聽的英語,純正的上流社會腔調,口音溫婉動人,我們全家都很喜歡聽。他極端聰明,以第一志願進了牛津醫學院,又以前三名的成績到劍橋念博士,準備要在畢業後到倫敦大學做研究,完成英國三大名校的學術訓練。從小到大他的課業表現都是輕易地贏過白人的同學,但是大家都因為他的皮膚而瞧不起他,一口咬定他是作弊。他往往要花三年的時間才能在學校爭得友誼,卻馬上就畢業,到新的學校開始另一個三年的磨難。最後,他自殺了!還好獲救,但是卻在第二年聖誕節之後回校辦休學。自殺前他曾回到印度去旅行了一個月,卻發現五歲就離家的他已經當不成印度人,但卻又因為膚色而一輩子當不成英國人。他灰心了,跟我說:「我爸一生對我做的最大錯誤,就是帶我離開印度。」

我毫不猶移地回國,還有一個原因:我對英文沒有感情,也沒有辦法用英文表達感情。叫我活在英語世界裡,等於閹割了我的感情。

離開劍橋,我跟一位英國朋友說:我情感上離開不了祖國,如果我就是遲早有一天要回去,我寧可在最糟的時候跟她一起度過,獻上自己的一份心力;而不是等到台灣適合人居住的時候,才回去佔前人的便宜。

從劍橋回到台灣,20年過去了。我認真地在學術圈內和社運圈內做自以為該做的事,卻有太多的挫折,太少的成果。去美國留學的學生回來看我,他已經是美國名校的講座教授。仔細討論了幾個問題,雙方很快明白:他的學養還是沒能超過我,只不過他的學生優秀,人數又多,題目又新穎跟上潮流;而我一直在摸索台灣的需要,不願意跟著主流走。

看著台灣這麼亂,回國時大學教授是令人景仰的角色,退休前許多大學教授卻已經變成是我恥與之為伍的人。前後對照,常不禁問自己:20年前是不是該留在劍橋,或者是到德國去?但是只要憶起當時是怎麼做出決定的,我就不再後悔。

台灣的政治圈和學術圈讓人傷心,台灣人也不見得都可愛。從英國回到台灣,我已經失去了故鄉:我最懷念的海灘變成撈不到魚的水泥漁港,鷺鷥飛翔頭前溪草地也消失了。但是,我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母語,我沒辦法改變自己和這塊土地的情感連結。

再好,再壞,台灣都是我唯一的祖國。

張貼者: 清大 彭明輝 於 上午9:52

2011-08-01

華人移民全球時的自處之道,從挪威極右翼殺人事件的原因看起

評論:
中華民族在世界各國來說是很特別的.(也是為何中華民族為何會被比擬為猶太人.)

1. 通常移民到別國,就會以在地國為效忠的對象.但是不少華人卻還會為祖國的進步著想.這種大中華民族的感情是來自於同鄉同族的歷史習慣.(例如:國父的革命是以各國華僑為後援來推動.所以東南亞諸國對華人移民其實心有害怕和懷疑.演變打壓華人文化的傳遞.例如: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一直經營的很辛苦.泰國華人多半泰化,幾乎不會華文.)

2. 同時中華民族的特色是善於經商,因此逐漸在各國變成經濟主力或重點支柱(例如:馬來西亞經濟的成長/發展是與華商佔總人口比例成正比.美國矽谷的企業三分之一是華商)

3. 還有中華文化所到之處,容易同化帝國週邊文化.(例如:韓國、日本、越南等)

3.1 一些法国人内心觉得外国人因为宗教不同,素养比不上法国白种人,认为他们是来法国享受福利的,担心一旦授予他们投票权,会搞垮法国,甚至把法国“伊斯兰化”。但是这些反对理由基于“政治正确”的潜规则,无法公开说出来。


4. 華人移民又容易在政治上產生不干己事的心態,以致於沒有著重於造福在地國民的福利.(例如:美國華人政治家比起其他少數族裔,比例上算是少的.菲律賓華商被謀殺,大陸台商被殺,都是沒重視在地國民福利的結果.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樂天好逸惡勞,所以大馬政府極力保護扶持馬來人,以免在經濟或政治上被華人壓過去或主導.)

5. 基於以上因素,所以其實許多國家對於華人的忠誠度和經濟勢力的滲透度覺得無法信任.(例如:華人移民美國一百多年,今年2011年的駱家輝是第一位華裔駐華大使.因為過去美國不敢派華裔大使.)

5.1 移民融入居住国的关键,是被社会平等对待和“融入认同”,只有当移民确实感觉到“被当成自己人”时,移民以地区和宗教组成社团来自我保护的“社团主义”现象才会自然消亡。


6. 所以應該讓移民在地國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讓她們覺得: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

6.1 “中國人提倡謙虛、追求低調,但在外國人看來,這是懦弱的表現。”一位來自秘魯的僑領發言時指出,只有主動發聲,才能維護自己權益;只有論政參政,才能進入主流社會。他還特別強調,“在海外不能埋頭苦幹,要仰頭苦幹。我們也要懂得宣傳自己,要講我們在這裡修路、建學校,為當地帶來的好處,才能贏得更多尊重和支持。”

6.2 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莊前進認為,“要融入主流社會,需要僑胞們積極參與當地事務。”菲律賓僑社工作有著名的“三寶”:捐建農村校舍、志願消防和義診,這些工作使得華僑華人在當地贏得好感與肯定。巴西華人文化交流協會榮譽主席尹霄敏因地制宜,在熱衷運動、尤愛足球的巴西,“公司贊助冠名的跑車在賽事中獲得了冠軍,公司贊助的足球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讓這家華人企業迅速家喻戶曉,也讓華人在當地社會得到了肯定和贊譽。

6.3 華人參政議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最大限度地為僑胞爭取權利、維護華人權益,從而進一步融入主流社會。”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劉錦庭則介紹,泰國華人積極參政議政,泰國歷屆總理和內閣部長中有很多華裔,他們為泰國的發展獻計獻策,已成為泰國主流社會的重要力量。


6.4 什麼樣的文化活動可以贏得更多異國“粉絲”,是僑領們經常思考的問題。美國北加州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永久名譽會長方李邦琴發言時提出,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久不衰,是因為具有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特性。因此,傳播文化可以尋找與他國文化間的契合點。譬如,美國本土的爵士樂表演中,已經出現了中國琵琶的身影,還有人考慮將中國傳統的打擊樂融入其中,“通過這樣的交流,中國的文化藝術才能逐漸進入美國主流。”



6.5 “在達拉斯舉辦的哈爾濱冰雕展極為轟動,因為藝術家們運用中國傳統的冰雕,雕刻出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美國民眾非常喜愛。”

6.6 智利人喜歡打擊樂,威風鑼鼓異曲同工,“前後有100多位當地人找到我們,要學威風鑼鼓。”

6.7 東方人講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經濟困難的時候,華商認為西班牙是第二故鄉,願意省吃儉用、取消度假、匯集資金,通過創業促就業,使西班牙早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這一觀點,得到西班牙朝野一致讚賞。”

6.8 很多華僑只是來非洲掙錢,家屬留在國內,工作幾年就走;一些私企老板把家屬放在國內,自己兩頭跑;還有一些工程建築行業,員工住在一起,工程完成後立即離開等。”此外,把非洲當作“跳板”前往歐美的也大有人在。不難理解,這種“候鳥”與“過客”心態造成了許多非洲僑胞對當地社會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較低,與當地民眾之間存在一定隔閡,這也是很多問題和危機出現的深層次原因。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真心愛上非洲這片熱土,願意扎根在此的僑胞也多了起來,僑胞在非洲的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 


6.9 非洲僑胞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保護自己的權益,最好的選擇是努力融入當地社會。 

  該如何融入?“我希望非洲的華僑華人在方便的時候能多參與當地社團活動,而不是僅限於華人圈子。”南庚戌提出自己的想法,“華人的不良‘事跡’屢屢見諸報端,這和大家不熱衷當地事務有很大關係。”南庚戌的這種想法來自自己的經歷。“我參加了當地一些國際性組織,每個月總有一些捐助活動,我都要去,對提升華人形象就有幫助。我參加當地商會,是當時商會中第一個華人企業代表。只要在那裡有了一席之地,其它人就不會肆無忌憚地批評華人和華人企業。當然,這是最粗淺的一種說法。我覺得,要融入當地社會,可以從參與當地社團開始。我們到海外,剛開始,資歷、財力、人脈都不行,慢慢熟悉以後,就可以深入當地社會了,這也是公共外交的第一步。” 


7.“與住在國人民的和睦相融,是構建和諧僑社的根本性問題。海外僑胞在這其中有很大的擔當。”

摘要:
1. 上世紀60至70年代,大批“穆斯林民工”來到歐洲大陸時,歐洲人沒有打算讓他們長久呆下去。因此,歐洲社會沒有主動地去要求這些穆斯林人學習當地語言,熟悉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社會,而是任由他們成為了歐洲大陸上“被隔離的少數民族”。

2. 由於某些政治正確的因素作祟,對多元化、多族裔的發展方向無法展開積極有效的討論,以至於給宗教極端份子,或者狂熱的新納粹主義提供了發酵生長的土壤,再加上恐怖主義的陰影,中東戰爭的持久不下,給這種極端思潮增加了“催化劑”。 

3. 如果沒有一個寬容的平台和環境來討論多元文化的優缺點,討論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討論多元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封殺”所有的意見,那就勢必給極端主義的氾濫創造條件。 

4. 如何讓西方國家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他們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7/9/9/101779926_2.html?coluid=73&kindid=7151&docid=101779926&mdate=0727121605

(省略)
慘劇發生之初,歐洲人都習慣地認為這是基地組織所為。但現在,歐洲輿論開始反思,為什麼一個土生土長的歐洲青年會對歐洲社會有如此深刻的不滿。輿論認為,奧斯陸恐怖襲擊的背後是歐洲多元文化的致命失敗。上世紀60至70年代,大批“穆斯林民工”來到歐洲大陸時,歐洲人沒有打算讓他們長久呆下去。因此,歐洲社會沒有主動地去要求這些穆斯林人學習當地語言,熟悉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社會,而是任由他們成為了歐洲大陸上“被隔離的少數民族”。近年來,隨著外來移民的不斷增加和經濟危機的衝擊,歐洲大陸極右主義思潮迅速抬頭,新民族主義正在形成。與此同時,不少右翼政府也把經濟衰退、社會不安定的責任推向移民,對穆斯林等外來移民採取了越來越強硬的手段。而在一般民眾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認為移民正在入侵他們的文化,搶奪他們的飯碗。

挪威恐怖襲擊案背後隱藏的另一個事實更讓歐洲人感到害怕。歐洲安全官員承認,在慘案發生後的這幾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歐洲網民聲稱他們屬於凶手布雷維克所在的極右組織。布雷維克不僅在國內加入了右翼黨派,同時還是多個泛歐極右組織的成員。歐洲輿論擔心,隨著意識形態、社會和經濟矛盾的加劇,會有越來越多的歐洲選民轉向保守派和右派,甚至成為極端主義者。布雷維克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採取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人們更加擔心的是,在歐洲,極右主義是逐步形成的,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另一個布雷維克,沒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時間:7月25日 來源:國際在線網)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7/9/9/101779922.html?coluid=73&kindid=7151&docid=101779922&mdate=0727121400

(省略)

挪威基本上屬於單一民族和單一文化社會,少數民族薩米人及外來移民只占總人口的4%左右,挪威國內並沒有如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一樣有相當比例的移民。挪威並沒有足夠的“反移民”情緒對立到刀刃相見的土壤。


(省略)

從兩黨主張上看,工黨親歐洲,贊成入歐盟,工黨也不反對移民政策,屬左傾政黨,今年年初,工黨政府還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多元文化全國大會。而進步黨屬右翼黨,反對外來移民,疑歐主義者眾,不贊成加入歐盟。

這些使得挪威呈現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形態:它積極參加歐洲及國際各類組織,它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對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反人類罪行大加抨擊,它也關注世界各地少數民族群體的生存。但在國內,卻兩次否決入歐盟,也不願敞開大門接收外來移民。這樣的矛盾性格,促使對社會不滿的人,可能傾向於採取極端行動,並自認為是“正確之舉”。布雷維克在屠殺同胞時,大喊“這才是開始”,說明他已經把自己的行為,設定成一項“事業”。

近年來,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歐洲,又陷債務危機,經濟復甦乏力。北歐國家多是“高福利高稅收”的國家,經濟下行之時,越會對社會有迫切的改變要求,這也是滋生左右翼極端思潮的時刻。

(省略)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8/0/0/101780005.html?coluid=73&kindid=7151&docid=101780005


(省略)

西方社會管制的兩難:既要保障公民個人的自由權利,同時又要保障社會的集體安全,維護所有人的自由。就拿槍支來說事吧。布雷維克在夏令營營地殺人的槍支是從店裡買來的,假若他不用槍而只用菜刀的話,所造成的傷亡肯定就沒這麼大。但是挪威卻很難禁槍。在該國的林海雪原之中,狼蟲虎豹橫行,全面禁槍,國民出行時如何自衛?這就是個人自由和社會安全之間的矛盾。更麻煩的是,即使你禁了槍,布雷維克們還會用炸藥呢。請注意,他用來炸政府大樓的炸藥是從自家農場囤積的化肥裡提煉的,難道政府還禁止大家用化肥不成?那就幹脆禁止大家學習炸藥的提煉技術算了這也不成,因為這就等於禁止化學的傳播了。化學老師失業誰養啊?

(省略)






第四篇原文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8/0/7/101780762.html?coluid=70&kindid=1852&docid=101780762&mdate=0728103223

(省略)

由於某些政治正確的因素作祟,對多元化、多族裔的發展方向無法展開積極有效的討論,以至於給宗教極端份子,或者狂熱的新納粹主義提供了發酵生長的土壤,再加上恐怖主義的陰影,中東戰爭的持久不下,給這種極端思潮增加了“催化劑”。 

(省略)

問題是,多元文化確實給新到的族裔和社群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但也給原有社會的主流族群帶來“身分定位”的衝擊,尤其在人口架構逐漸發生變化,人口比例逐漸逆轉,而人頭政治又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的大環境下,“主流社群”的“恐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沒有一個寬容的平台和環境來討論多元文化的優缺點,討論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討論多元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封殺”所有的意見,那就勢必給極端主義的氾濫創造條件。 

如何讓西方國家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他們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事實上,多元文化如果只是自畫疆界,各自為政,你幹你的,我幹我的,沒有交流融合轉化,那麼,衝突的土壤就會增加,問題的持續出現是難以避免的。挪威的慘案雖然是冷血的個案,但它也是一個及時的警鐘。






第五篇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88048.shtml#ixzz1THpbvCYX

(省略)

近幾年,極端思潮在歐洲擴散,極右翼政黨在各國崛起,已是不可忽略的趨勢。除了德、法、義、奧、比等國,北歐的挪威、丹麥、瑞典都未倖免。其主要背景是:歐盟的整合及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族群的人口移動,但這種移動伴隨本土公民的工作機會碰到競爭,或異文化彼此遭遇時的不順暢,乃至非法移民的出現造成社會難以預期的脫序,都會讓本土公民覺得自己的權益遭到侵害,從而產生歧視或仇恨。挪威雖未加入歐盟,但由於其入境門檻極低,近年外來移民顯著增加,從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增為十一。

要消滅歧視或仇恨,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訴諸教育:教育社會大眾對異文化抱持寬待和包容,一則能吸收異文化的優點,二則協助他者融入社會,成為本國的積極力量。遺憾的是,這種所謂的「文化多元主義」,雖成為政治人物朗朗上口的絕佳教條,但許多國家在因應現實問題時卻是眼高手低;一旦發生社會問題,異教徒及外來移民總是成為本土公民最直接怨懟與排擠的目標。

最明顯的例子是,二○○八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肇始自美國金融業的泡沫化,帶給歐洲的卻是一波慘重的失業潮衝擊。緊接著,便是各國極端保守勢力的抬頭,右翼政黨攻城掠地,反對全球化、反穆斯林、反對社會福利對移民一視同仁的浪潮便轟然而至。簡言之,遇上現實的經濟困境,「多元文化主義」的高調即顯得一無用處。從這個脈絡看,卅二歲的布雷維克在二○○九年加入極右翼組織,並開始著手籌劃這場驚世屠殺,自不能說是純屬巧合了。

奧斯陸的爆炸案發生後,不少西方媒體立即將箭頭指向回教恐怖攻擊,甚至直接點名是「凱達」所為,這正是「多元主義」口號空洞化的表徵。許多人平日把「多元主義」掛在嘴邊,滿口尊重、包容、多元的腔調,但遇到關鍵時刻,心底深處的民族情結及宗教歧視的板刻印象便油然而生。殺手布雷維克也一樣,他在認知和行動上的截然相反,就像一面顛倒黑白的魔鏡。不管他如何妄想證明基督教文化的優越性,他的行動卻只說明:歐洲文化的敵人不是穆斯林,而是像他這種封閉在冷血巨塔中培養仇恨細胞的人。

(省略)

【2011/07/27 聯合報】@ http://udn.com/




第六篇原文網址
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7460114.html

(省略)

移民融入居住国的关键,是被社会平等对待和“融入认同”,只有当移民确实感觉到“被当成自己人”时,移民以地区和宗教组成社团来自我保护的“社团主义”现象才会自然消亡。

(省略)

反对者内心觉得外国人因为宗教不同,素养比不上法国白种人,认为他们是来法国享受福利的,担心一旦授予他们投票权,会搞垮法国,甚至把法国“伊斯兰化”。但是这些反对理由基于“政治正确”的潜规则,无法公开说出来。

(省略)



第七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6/1/4/102061413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061413&mdate=0402154518


僑胞在“三方共贏”中該如何擔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3 10:09:33



菲律賓華人在自身經濟條件豐厚後,不忘回饋當地社會,“菲華三寶”就是華人回饋當地社會的集中體現。所謂“菲華三寶”,指的是3個公益項目:菲華志願消防隊、菲華義診隊、捐建農村校舍。這是菲華商聯總會於上世紀60年代發起的社會公益事業,持續迄今已嘉惠數以百萬計的菲律賓人,是菲華兩大民族和睦相處的紐帶。

他認為,如今出現的“南海議題”,成為菲中關係發展的最大絆腳石。華僑華人不願意看到菲中關係惡化,因此華社呼籲華僑華人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說服當局,曉以利害,讓緊張的關係冷卻下來。他相信,華僑華人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戴宏達說:“與住在國人民的和睦相融,是構建和諧僑社的根本性問題。海外僑胞在這其中有很大的擔當。”


第八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8/6/5/102086567.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86567&mdate=0425101048


海外僑胞“唐人街”外顯風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5 11:06:38  


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人民日報“我們希望廣大海外僑胞能夠消除“過客”心態,走出“唐人街”,積極融入當地主流社會……”近日,在京召開的第六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的講話,贏得在場570多位僑領一片掌聲……

生存發展 走出“唐人街”

曾幾何時,海外華僑華人多集中於“唐人街”。這些散布於世界各地、充滿濃濃中國味的街巷,既是慰藉、庇護,也是圍牆、阻隔。相對封閉的社區,阻礙了僑胞與住在國主流社會的往來。近年,走出“唐人街”,開始成為海外華僑華人自覺不自覺的行動。

“早年在南非,暴徒不敢向中國人下手,他們以為中國人個個都是李小龍、成龍。後來見中國人錢多,終有人鋌而走險,卻發現他們不僅不會功夫,案發後還不願報警,於是針對華人的犯罪陡增。”1992年到南非的李新鑄,談起往事,笑中帶著心酸,“2003年,遭遇刑事犯罪致死的中國人達24人之多。”

此時此境,僅僅依靠築高院牆是不行的。2003年,南非僑胞們走上街頭示威遊行;2004年,僑胞們成立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除團結起來共同防範外,還主動與南非警方建立聯繫。在他們的多方努力下,南非警察部、內政部負責人多次造訪警民中心,聽取華人的需求。與南非類似,美國僑界集體抗議CNN辱華事件,法國僑界舉行巴黎美麗城大遊行,都以不同形式走上主動維權路。

“中國人提倡謙虛、追求低調,但在外國人看來,這是懦弱的表現。”一位來自秘魯的僑領發言時指出,只有主動發聲,才能維護自己權益;只有論政參政,才能進入主流社會。他還特別強調,“在海外不能埋頭苦幹,要仰頭苦幹。我們也要懂得宣傳自己,要講我們在這裡修路、建學校,為當地帶來的好處,才能贏得更多尊重和支持。”

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莊前進認為,“要融入主流社會,需要僑胞們積極參與當地事務。”菲律賓僑社工作有著名的“三寶”:捐建農村校舍、志願消防和義診,這些工作使得華僑華人在當地贏得好感與肯定。巴西華人文化交流協會榮譽主席尹霄敏因地制宜,在熱衷運動、尤愛足球的巴西,“公司贊助冠名的跑車在賽事中獲得了冠軍,公司贊助的足球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讓這家華人企業迅速家喻戶曉,也讓華人在當地社會得到了肯定和贊譽。

僑領們不約而同提起華人參政之必要。李新鑄說,“我在南非一直籌劃成立華人從政基金會,呼籲華人參政議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最大限度地為僑胞爭取權利、維護華人權益,從而進一步融入主流社會。”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劉錦庭則介紹,泰國華人積極參政議政,泰國歷屆總理和內閣部長中有很多華裔,他們為泰國的發展獻計獻策,已成為泰國主流社會的重要力量。 




傳播文化 尋找雙方交集

維護權益,要走出“唐人街”;傳播文化,也要走出“唐人街”。每年初秋,美國首都華盛頓都要上演一場民族文化大戲“華盛頓中國文化節”。這個已成功舉辦13屆的文化節,選址在華盛頓中心的美國國家廣場,長達五六個小時的舞台表演和演講、中國文化展品展示、大型圖片展覽、現場繪畫和書法、針灸和中醫現場咨詢等琳琅滿目的內容,吸引數以萬計的觀眾。

美國華盛頓華人專業團體聯合會會長肖水根介紹,我們“通過舉辦文化節,潛移默化地宣傳中國政策主張。比如我們製作了多個節目,通過舞台藝術,體現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的理念,配上圖片,以豐富的中國歷史資料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協和萬邦",以此回應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

俄羅斯、澳大利亞……在華僑華人的努力下,各種形式的“中國文化節”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什麼樣的文化活動可以贏得更多異國“粉絲”,是僑領們經常思考的問題。美國北加州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永久名譽會長方李邦琴發言時提出,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久不衰,是因為具有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特性。因此,傳播文化可以尋找與他國文化間的契合點。譬如,美國本土的爵士樂表演中,已經出現了中國琵琶的身影,還有人考慮將中國傳統的打擊樂融入其中,“通過這樣的交流,中國的文化藝術才能逐漸進入美國主流。”

美國德州達福美中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寧以“美國肯德基開賣中國皮蛋瘦肉粥”為案例,闡述了文化框架與載體的關係。“用美國的文化作載體,用中華文化作框架,這樣更能讓美國主流社會了解中華文化”,她說,“在達拉斯舉辦的哈爾濱冰雕展極為轟動,因為藝術家們運用中國傳統的冰雕,雕刻出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美國民眾非常喜愛。”

智利也出現過同樣的場景。去年8月,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市中心廣場,一支華人威風鑼鼓隊正在表演,整齊的舞步、喧天的鑼鼓,折服了當地民眾,熱情的智利人一邊鼓掌叫好,一邊情不自禁高呼“中國萬歲”。鑼鼓隊由智利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許敬言籌建,他出於個人的興趣,從國內請人到智利教授威風鑼鼓。沒想到,無心插柳,這支鑼鼓隊聲名遠播。許敬言坦承自己語言不流利,但智利人喜歡打擊樂,威風鑼鼓異曲同工,“前後有100多位當地人找到我們,要學威風鑼鼓。”

僑胞言行 展現中華形象

來自澳大利亞的馬連澤曾任布裡斯班春節嘉年華活動組委會主席,他認為:弘揚中華文化,舉辦活動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僑胞們在住在國方方面面的表現。他說,“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二成,處理好鄰居關係、同事關係,遵守法律,做事讓人尊重,成為社會積極建設力量,僑胞的形象就不一樣了。”

“文化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一面,又有看不見、摸不著的一面。”希臘華僑華人總商會會長徐偉春也認為,“看得見的,比如風俗習慣、節慶假日、藝術作品等。華僑華人身在海外,這些看得見的東西使我們區別於當地人,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根本,也是我們團結和聯繫感情的渠道。而一些無形文化,比如思維模式、道德價值等,往往在關鍵時刻指引我們的選擇,塑造我們的行為。”

2010年2月,智利發生大地震。智利中國和平促統會副會長郁飛和許敬言,第一時間帶著價值數萬美元的救災物資,驅車30多個小時送往重災區。受災民眾激動且意外,沒想到第一個趕來援助的竟是中國人。郁飛說,“我那時就覺得他們肯定需要幫助,立馬就趕過去了,什麼也沒想,當地媒體也不知道。”此後,智利華商總會也迅速組織僑胞參與援助。華僑華人急公好義的表現,受到智利上至總統、下至普通民眾的稱讚。

尹霄敏2007年獲得裡約熱內盧州議會頒發的榮譽市民證書。他介紹,自己在巴西20多年一直堅持誠信經商、厚德待人的理念。有一次,由於競爭對手虛假舉報,他的公司遭到當地反走私委員會的突擊檢查,結果全面檢查後沒發現任何問題,“我們反而給執法部門留下了守法經營的良好印象,為我們贏得了聲譽、贏得了市場。”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西班牙經濟受到重創。西班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徐鬆華介紹,“在外來移民老板數目紛紛減少的情況下,唯有華商老板逆流而上……東方人講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經濟困難的時候,華商認為西班牙是第二故鄉,願意省吃儉用、取消度假、匯集資金,通過創業促就業,使西班牙早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這一觀點,得到西班牙朝野一致讚賞。”

“每個華僑華人的形象乃至一舉一動,都代表了華人社會的整體形象。”全英華僑華人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單聲說。此言不虛,走出“唐人街”的僑胞們正在用他們自身的言行,重塑華人新形象。願這些民間使者將中國優秀文化的種子遍撒寰宇,盡現風華。



第九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8/9/1/102089177.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2089177&mdate=0427101125

2011-07-16

國界從未消失過,當股市開始走空時,高牆就逐漸升起。

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30834

岌岌可危的歐洲銀行業

‧萬寶週刊 2011/07/15


國界從未消失

空頭市場時期,社會氣氛悲觀,易對非我族類的外人,充滿仇恨及憤怒,移民人數減少,旅遊限制更嚴格。

於1929年美國執行強制遣送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政策,於1931年第4季,德州與墨西哥的邊境道路,充塞著被遣送的墨西哥人。

於2010年8月間,法國強力驅逐吉普賽人遊民,遣送回羅馬尼亞,引起各方的議論,並出現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這僅僅只是個開端。

於今年3月,英國移民部門宣布,非歐盟的移民,允許在境內工作的人數,將削減一半;並計畫每年移入英國的移民人數,將從當前的20萬人,限制至數千人。

3月間,多國盟軍轟炸利比亞,利比亞揚言將允許該國人民,自由地前往歐洲各國工作,引起法國及德國官員的強烈抨擊。

4月間,數千民突尼西亞難民途經義大利,前往法國討生活,法國因而封鎖了對義大利的邊界入境。此外,丹麥宣布與德國及瑞典的邊界入口,將重啟證件檢查。

國界從未消失過,當股市開始走空時,高牆就逐漸升起。


【完整內容請見《萬寶週刊》924期】

2011-07-11

英國大學國際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摘要:

1. 國際化好的一面包括改變國際學生的生活以及建立社會經濟能力的潛力。前項優點是永久的,但後面那項則總是被視為是附帶的。而壞的一面則是盲目地以國際化為目標而發展的這個主流本身。這是導致急於招收外國學生的壓力來源,學校則能夠從中收取較高的學費。

2. 其次是導致大學朝著地理政治以及商業利益發展。把道德觀感放在一旁不管。像是最近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註3)以及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Gaddafi)複雜的關係就是最佳的實例。然而最需要關注的是英國大學已經於中國那取得了大量的資金,人權指標將被打入地獄。

3. 第三個缺點則是一昧的朝著全球化頂尖大學發展。因為大學致力於招收國際學生,這醜陋的「國際化班機」壓縮到了本地學生就讀大學的機會。這推翻了大學的核心責任,因為英國的大學是以國家為發展目標而成立的。

4. 當務之急是重新設定國際化的指標。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而迴避醜陋的面向。這並不單單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事,這也代表了長期的利益發展。最少它提供了一個基本架構來對抗反移民、反外國人以及其反他人口大量流入英國的歪風。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7908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
英國大學國際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The Guardian News, Universities are all 'internationalising' now, 468期 2011-07-07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註1)專司高等教育研究的彼得、史考特(Peter Scott)教授說:「大學總是扮演著超越國家邊界的角色,但是國際化也有著它醜陋的一面。」如同拓展共享資源一樣,國際化是一件「好事」。但是當這些資源被濫用時,這個國際化所影響到的則是全部的人們。於搜尋引擎中輸入大學發展計畫中的關鍵字-「國際化」,你會發現國際化永遠是最首要的目標。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像是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註2)就很自傲的稱其為「倫敦的全球大學」。

但何謂國際化?當然在專家們的定義之下,國際化是大學之間國際關係的最高級表現。它並不單單是一個以國際學生數量來表示的字詞,也不是一張標示著國外研夥伴多寡的標籤。而是整個學校、課程、學生及研究都沐浴於國際化的精神之中。不過,史考特教授偏好使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區別國際化,像是好的一面、壞的一面以及醜陋的一面。「國際化」是一個不得體的詞,它包含了許多活動。對於某些活動我們感到很自豪,但是其他的則藏在我們美好生活的影子底下。大多數的大學都是以國家機構的方式成立,像是英國的都會大學(big civic universities)以及美國的州立大學(land-grant universities)。這些專為當地居民提供教育的機構並不同時以國際化為發展目標。當然,大學總是扮演著超越國家邊界的角色。學生以及學者總是「流動的」。國際研究合作也一直都很興盛。科學團體總是稱其為全球化的社團。國際化是一個起源於一九八零年早期的新詞。

國際化好的一面包括改變國際學生的生活以及建立社會經濟能力的潛力。前項優點是永久的,但後面那項則總是被視為是附帶的。而壞的一面則是盲目地以國際化為目標而發展的這個主流本身。這是導致急於招收外國學生的壓力來源,學校則能夠從中收取較高的學費。或許如布朗報告(Browne Review)所建議的政策之一:「向英國本地學生收取較高的學費能夠約束大學廣收國際學生的現況。」其次是導致大學朝著地理政治以及商業利益發展。這對大學來說是一塊金磚、是未來的證明也是吸引國際學生的手段。不論條路都把道德觀感放在一旁不管。像是最近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註3)以及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Gaddafi)複雜的關係就是最佳的實例。然而最需要關注的是英國大學已經於中國那取得了大量的資金,人權指標將被打入地獄。第三個缺點則是一昧的朝著全球化頂尖大學發展。因為大學致力於招收國際學生,這醜陋的「國際化班機」壓縮到了本地學生就讀大學的機會。其他的則是大學們必需長期抗戰來維持其營運。兩種策略都推翻了大學的核心責任,因為英國的大學是以國家為發展目標而成立的。

當務之急是重新設定國際化的指標。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而迴避醜陋的面向。這並不單單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事,這也代表了長期的利益發展。最少它提供了一個基本架構來對抗反移民、反外國人以及其反他人口大量流入英國的歪風。

註1:倫敦大學教育學校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是倫敦大學體系中的一所獨立大學。其致力於教育領域之教學及研究發展,並為英國最大的教育類研究機構。

註2: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為英國頂尖大學之一。其設立有超過七十個學術及研究機構,並約有兩萬一千名的學生就讀其中。倫敦大學學院亦為英國大學教授的搖籃。

註3: 倫敦大學政治科學及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成立於一八九五年,為全球頂尖大學之一。其主要教學及研究領域為經濟學、國際關係、會計學、社會學以及資訊系統。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 News, Universities are all 'internationalising' now, http://www.guardian.co.uk/education/2011/jun/07/universities-global-ambitions-internationalis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website, http://www.ioe.ac.uk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http://www2.lse.ac.uk/home.aspx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ttp://www.ucl.ac.uk/

2011-06-28

義大利必須停止怪罪自己的問題老沒解決,而得真正動起來,和現實生活接軌。

摘要:
1. 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和南部的差距,可回溯到遠較30年還要長許多的時間。如果你知道義大利的任何一個地方在14世紀的管轄方式(可能是自治公社,或是作為教皇國的一部分,或在南部由君主管轄),你便可以想見如果明天這個地方要舉辦公投或捐血運動的話,會有多少人出來投入。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會讓人對這類活動卻步。

2 而如果你想要描繪一個成功社會的指標,從經商便利性、選舉投票率到教育程度,看看今天這個指標在義大利這個靴形國在地圖上的分布,你會得到同樣南北分化的結果。

3. 義大利已成為世上的一個不安角落,害怕全球化和移民。它選擇了一系列對老人有利但對年輕人有害的嚴重歧視政策,再加上反對任人唯賢的作法,結果促使大批義大利青年人才外移。

4. 此外,義大利不僅未能更新其機構,且其在司法、政治、媒體和企業間的利益衝突亦惡化了。

5. 適應周圍世界變化的的速度太過緩慢。

6. 「過去十年,經濟幾乎沒有成長,什麼產業都不太行了,現在的義大利,只能靠觀光。」

7. 「讓債務成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過去十年來的生產力嚴重不足,以至於缺乏成長動能。」

8. 「我們國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不夠大,所以沒有辦法透過研發和創新來應付新的競爭環境。」

9. 「義大利以往使用的里拉,原本就是較弱勢的貨幣,卻急著加入歐元,和採取強勢匯率的德國使用相同貨幣。」薩西說,在一九九九年成為歐元區創始國之前,義大利的出口產業長期處在相對偏低的匯率環境中,也就缺乏產業升級的意識,「忽然加入歐元,自然適應不良。」

10. 國家的政府機器一向是慵懶散漫,甚至形同空轉。


第一篇原文網址: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24788

義大利新復興運動

‧THE ECONOMIST 2011/06/15
義大利必須停止怪罪自己的問題老沒解決,而得真正動起來,和現實生活接軌。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在Treviso一個溫暖的春天早晨,這是個義大利東北部的小鎮,數百人聚集在主要廣場,在一幢13世紀鐘樓的陰影裡聽著演講。這些聽眾的打扮如此一致:輕便的服飾配上昂貴而現代的太陽鏡,不明白的人可能會以為這項活動的邀請函是在好幾個星期前便已發出。大多數人都握著有白色棒子的小旗子。有些人帶著小孩,小孩戴著紅色,白色和綠色的花環。在一個臨時舞台上,一個接一個的講者談論該國的光輝歷史。義大利放了一天假來慶祝它成為一個國家的150週年。


如果這個問題只有30歲,可能還比較容易解決,但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和南部的差距,可回溯到遠較30年還要長許多的時間。如果你知道義大利的任何一個地方在14世紀的管轄方式(可能是自治公社,或是作為教皇國的一部分,或在南部由君主管轄),你便可以想見如果明天這個地方要舉辦公投或捐血運動的話,會有多少人出來投入。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會讓人對這類活動卻步。而如果你想要描繪一個成功社會的指標,從經商便利性、選舉投票率到教育程度,看看今天這個指標在義大利這個靴形國在地圖上的分布,你會得到同樣南北分化的結果。


這篇特別報導將說明,導致義大利目前不安的原因,其實非常新近。從2000年到2010年,義大利的平均增長率,以其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只有每年0.25%左右。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中,只有海地和辛巴威做得更糟。這些悲觀數字的原因有許多。義大利已成為世上的一個不安角落,害怕全球化和移民。它選擇了一系列對老人有利但對年輕人有害的嚴重歧視政策,再加上反對任人唯賢的作法,結果促使大批義大利青年人才外移。此外,義大利不僅未能更新其機構,且其在司法、政治、媒體和企業間的利益衝突亦惡化了。這些問題事關整個國家,而不僅是一個省或其他。而義大利總理Berlusconi對這些問題也沒什麼幫助。現在該是義大利停止指責自己面臨的困境並警醒的時候了。


為什麼義大利沒有增長/義大利製造

義大利在世界級的公司中的確也佔有一席之地,但有太多義大利人的工作處就像是個老咖啡館,而且他們適應周圍世界變化的的速度太過緩慢。Gaggia,一家能製造絕佳咖啡機的公司,原本居於市場優勢地位,但卻錯失去家用咖啡機市場不斷增長的先機,而這個市場現在已被飛利浦(一家荷蘭電子公司)所主控。


商務

企業聯合讓某些人更輕鬆,但對其他人卻造成沉重的不良影響。


義大利有零星的自由主義者,且這種自由主義是英國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這些自由主義者對市場的這般常態哀嘆,但這類人為數並不多,因此無法構成政治影響力。自由主義者如此稀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周圍環境充滿敵意。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JUN11-17/2011,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31832



G7工業強國 義大利為何淪為歐洲病夫

‧今周刊 2011/07/20
義大利債務危機 從七大工業國到歐洲病夫,從歐洲病夫到債務危機國,義大利到底怎麼了?


【文/莊 芳、楊紹華】
前言




發生債務危機後,《今周刊》在最快時間內進入義大利,我們看見文化遺產與時尚精品的美麗交會,但也看見人們心中真實存在的憂慮和不滿。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工業強國也並非一夕沉淪,義大利的經濟病是慢性病,然而,台灣何嘗沒有相似的病徵?義大利的經濟病,台灣應該要懂!

七月十六日周末午后,義大利著名景點羅馬競技場擠滿了觀光人潮,橢圓形的圍牆外,還有來自各地的遊客排著長長隊伍,站在豔陽底下等著購票入場。如果想要省點時間,可以選擇多付十五歐元,「立刻拿到門票,還附贈四十分鐘的專人導覽呢!」來推銷的年輕人一再向我們強調。

相較於一張門票十二歐元的價位,十五歐元的「插隊費」實在不算便宜,但連同我們在內的一群觀光客仍然搶著買單,不一會兒就湊足了二十人,成團插隊走入場內。

四天之前,這個國家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才飆破六%,全球金融市場對義大利經濟前景不信任,國債危機一觸即發。但在七月十六日,起碼從表面看來,仍是印象中的繁華國度,滿街的人潮、出手闊綽的遊客,讓人嗅不出一絲一毫的危機感。一時之間,你會懷疑四天前占據全球財經媒體頭條版面的危機論調,若非危言聳聽,那麼或許就是擺了個烏龍。

直到我們隨著解說員一步一步走入競技場的圍牆之內,才開始逐漸感受到這個國家人民隱約存在的沉重和憂慮。

「事實上,我們正在全力拚觀光。」負責導覽解說的是一位中年人,他的開場,引發了我們的好奇:這裡可是得天獨厚的觀光勝地啊!文化遺產與時尚精品在此巧妙交會,陽光燦爛而氣候宜人,這樣的條件,何須要「力拚」觀光?

產業活動停滯獨賴祖先庇蔭

「過去十年,經濟幾乎沒有成長,什麼產業都不太行了,現在的義大利,只能靠觀光。」身負導覽之責,但難免還是透露了中年人的憂慮,他一邊埋怨一邊解說,右手指向競技場南面那片已經傾毀六百年的圍牆,「這面牆,今年底要開始重新修復,外表會變得更光鮮一些,他們說,這樣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觀光客。」

他用不太標準的英語補充說明,政府經費有限,還好義大利著名品牌TOD’s慷慨捐助了二五○○萬歐元,「你看,這不也是一種傳統與時尚的結合嗎?」這番解讀顯然太過牽強俗氣,在我們聽來,這其實更像義大利政府無力向上舉債的一則案例。

繁華國度的另一面,是逐漸空洞的產業結構、沉重的國債壓力,只能十萬火急的拚觀光、救經濟。

二○○一年開始,義大利的經濟陷入成長停滯的泥淖,過去十年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每年成長率僅有○.二七%,明顯落後歐元區整體平均水準。有人戲稱,這個在一九七六年成為G7(七大工業國)之一的工業強國,經歷十年的零成長之後,已經變成「歐洲病夫」。

而今,隨著歐債危機的蔓延擴大,不信任感終於反映在義大利的股、債市,飆高的公債殖利率將讓義大利舉債籌資更形困難,加上三十年來始終呈現赤字狀態的政府收支,也就更難償還現存一.六兆歐元公債餘額所產生的利息負擔,「歐洲病夫」病情惡化為債務危機國。

生產力、競爭力隨中、韓崛起而消失

同樣位於羅馬城,距離競技場步行約十分鐘,就是義大利中央銀行的所在地。七月十五日,在央行附屬機構EIEF裡擔任研究學者的班尼諾(Pierpaolo Benigno),特別抽空為我們解釋了「從G7到危機國」的關鍵原因。 「我很想告訴你,信評公司是主要凶手,」七月六日,三大信評公司之一的穆迪將葡萄牙主權評等調降至垃圾等級,這個動作,被認為是造成近日歐債危機迅速擴大的原因之一,連同之前各家信評機構陸續針對歐債危機國的調降評等及負面評論動作,信評公司儼然已是歐盟的頭號大敵。

「但我不得不承認,義大利真的有問題。」班尼諾以略顯沮喪的語氣表示。義大利的債務偏高是長期問題,但相對於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義大利的情況穩健許多,「讓債務成為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過去十年來的生產力嚴重不足,以至於缺乏成長動能。」

過去十年,以中國為主的新興國家崛起,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也向全世界輸出廉價商品,而義大利就是在這一輪的低價競爭之中迅速喪失活力。「我們國家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不夠大,所以沒有辦法透過研發和創新來應付新的競爭環境。」班尼諾說。

根據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助理教授張孟仁的研究,義大利境內有八二%的企業是「十人以下」小公司,相對於德國,小公司的比率只有一九%,「這樣的差距,當然會反映在創新能量和研發金額上。」張孟仁說,義大利原本在紡織、汽車、自行車等領域皆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在過去十年,汽車業遭遇南韓挑戰,紡織與自行車則是受到中國嚴重衝擊。

除了產業結構不利創新之外,匯率因素也是讓義大利沒有積極進行產業升級的原因之一。「義大利太急於參加歐元區了,這個國家根本還沒有準備好。」薩西(Stefano Sassi)是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Radio Televisione Italiana)的新聞部主管,在媒體業已有三十八年資歷,近距離的見證了義大利從經濟強國走到今天。

「義大利以往使用的里拉,原本就是較弱勢的貨幣,卻急著加入歐元,和採取強勢匯率的德國使用相同貨幣。」薩西說,在一九九九年成為歐元區創始國之前,義大利的出口產業長期處在相對偏低的匯率環境中,也就缺乏產業升級的意識,「忽然加入歐元,自然適應不良。」

喪失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除了讓義大利失去成長動能,也直接衝擊就業市場,「產業沒有升級,義大利會做的產品,巴西和中國也會做,而且成本一定比較便宜,誰還要來義大利生產?」薩西舉例,就連義大利汽車業的指標品牌飛雅特(FIAT),也改至巴西的工廠生產,義大利廠雇用的員工自然大幅減少。

據IMF(國際貨幣基金)資料,目前義大利失業率已達八.五%。走在羅馬街頭,一位穿著尋常T恤、牛仔褲的年輕人就這麼走上前來,大剌剌地開口向我們要錢,「別緊張,這不算是什麼奇怪現象。」班尼諾苦笑著掏出幾枚銅板,像是早已習慣似的應付了事。

「我當然也會擔心自己孩子的未來,會不會像他們一樣。」班尼諾說,「不過比起孩子的未來,現在更值得我擔心的,是我的退休金。」

就在班尼諾和我們閒聊國事的同一天,義大利眾議院以史上僅見的超高議事效率,通過了規模四八○億歐元的緊縮方案,其內容除了減少政府開支、降低稅收優惠之外,也包括了延長退休年齡、降低公共福利等。

緊縮方案通過,或許影響了班尼諾的退休規畫,但對於義大利走出債務危機,的確能夠帶來正面幫助。這一回,義大利所展現的政府效率難得地令人驚豔,在過去,這個國家的政府機器一向是慵懶散漫,甚至形同空轉。

散漫拖垮政府效能選票綁死政府施政

從八五年就移居義大利的台商賴天福,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最近認識一位台灣留學生,在義大利已讀了一年書,正準備辦理延長居留一年,這才發現,連去年申請的居留證都還在跑流程。「這就是義大利政府的行政效率!」他有點生氣地說…。

【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61期;訂閱今周刊電子雜誌】

2011-04-24

擋北非難民 法義擬停申根條約

名詞解釋:申根條約

申根條約( Schengen Pact)是在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期間發展並延伸下來的邊境管制條約,其目的是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只要持有任一會員國的有效身分證、居留證或簽證,就可在開放邊境的成員國之間自由行動。

申根條約加入資格不限於歐盟成員國,歐盟會員國也未全部加入。申根區目前共有25個國家,歐盟國家如英國與愛爾蘭並未簽署申根條約。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292916.shtml


擋北非難民 法義擬停申根條約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綜合報導】 2011.04.24 03:48 am


法國總統沙克吉與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聯名致函歐盟總部,要求修改申根條約允許25締約國公民免簽證進出彼此國家的規定,並呼籲締約國暫停履約,以因應大批突尼西亞與利比亞難民湧入歐洲。

義大利「共和報」網站22日報導,法國總統府表示,「如果歐盟對邊界管制失靈,就必須仔細考慮一個允許暫停條約的機制,直到缺點獲得改正。」兩國要求歐盟加強協助成員國處理北非難民事宜,雙方領袖26日將在羅馬會商。

突尼西亞發生推翻獨裁總統的茉莉革命後,有2萬多人出走。利比亞局勢動亂亦使得2萬6000人離境,這些北非人大舉過海投奔義大利,獲發6個月的臨時居留證與旅行證,讓他們可以在申根區內自由來去,但大多數難民最後的目的地是昔日殖民宗主國法國。沙克吉的盟友、尼斯市長艾斯特侯西說:「新移民是去到別人的領土,義大利當然可以慷他人之慨。」

法國17日曾全天阻擋從義大利載運難民入境的火車,後來是因為義國抗議才勉強放行。歐盟會員國得以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遭受重大威脅為由,暫緩執行申根條約,並實施最多30天的邊界管制,威脅仍未消失始得延長。

閱報秘書/申根條約

申根條約( Schengen Pact)是在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期間發展並延伸下來的邊境管制條約,其目的是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只要持有任一會員國的有效身分證、居留證或簽證,就可在開放邊境的成員國之間自由行動。

申根條約加入資格不限於歐盟成員國,歐盟會員國也未全部加入。申根區目前共有25個國家,歐盟國家如英國與愛爾蘭並未簽署申根條約。

【2011/04/24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04-23

排外口號反映西歐民眾怕外來競爭的心態。移民在歐洲的處境必會艱難

摘要:1.歐洲為移民糾結上百年2.南歐急欲化解“難民海嘯”3.歐洲“大眾臉”悄悄改變4.移民貢獻多?還是索取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21/c_121331853.htm

歐洲為移民糾結上百年
2011年04月21日 13:39:42  來源: 環球時報


北非動蕩給歐洲帶來了突如其來的移民潮,從幾天前法國政府下令攔截來自意大利的移民列車的事情來看,歐洲人顯然不歡迎他們。4月17日,又一個歐洲極右翼政黨——“正統芬蘭人” 黨在芬蘭大選中得勢,移民的處境更加不被看好。從20世紀開始,就有移民大規模遷移到歐洲,一百多年來為這片大陸貢獻了力量和生機,也帶來了衝突和不安。時至今日,歐洲人的血液裏早就滲入了各個種族的成分,正如移民也已成為歐洲社會難以分割的一部分,這注定了歐洲人對移民的態度是復雜的。上海學者丁純20日對《環球時報》說,歐洲與北非地區有天然的聯係和歷史情結,但眼下恰逢歐洲深陷債務危機、高福利社會難以為繼之時,新一波北非移民潮的出現,只能加重歐洲人的尷尬。

南歐急欲化解“難民海嘯”

西班牙地處歐洲最南端,與北非的摩洛哥僅隔一個直布羅陀海峽,每個月都有幾撥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非法移民乘坐簡易舢板漂洋過海進入西班牙。眼下正值北非戰亂,偷渡的難民更是不出一個星期就要來一船。

利比亞危機發生後,卡扎菲曾警告說如果歐盟繼續譴責利比亞,將終止與歐盟在打擊非法移民上的合作。眼下這種形勢歐盟恐怕不能不緊張。 《環球時報》記者3月初在希臘克裏特島採訪時,在機場就發現氣氛異常。通常情況下,申根國家之間可以省去入境檢驗護照的程序,但記者看到,機場工作人員對于穆斯林婦孺也不放過,硬是把他們叫到一旁仔細查驗護照。4月19日,歐洲刑警組織發出警報說,恐怖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可以“輕松混跡”于來自突尼斯和利比亞數量龐大的難民人流中。


北非動蕩帶來的移民潮讓歐洲國家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意大利方面表示要向難民發放臨時申根簽證,化解 “難民海嘯”,借此可以在歐盟實現自由通行,這種想法遭到很多歐洲國家反對。德國批評意大利的做法是一種“敲詐”。法國則表示意大利需要自己解決難民問題。現在歐盟內部就此問題基本上形成南北兩派。希臘、馬耳他、意大利、西班牙等南部歐洲國家一派,德法以及北歐國家是另一派。據路透社報道,19日,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在塞浦路斯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再次向歐盟求援,解決難民潮問題,但分析人士認為,歐盟想要達成統一的庇護體係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十分不易。

限制移民在當下的歐洲是十分敏感的話題。在西班牙,至今仍實施這樣的法律:非法居留者只要證明自己在西班牙居住已經有3年時間,就可以申請合法居留。而在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採摘水果工的簽證發放總數從2.5萬個減少到1.6萬個,立即遭到英國農業協會的猛烈批評。從總體看,歐洲各國的移民政策都趨向嚴厲。在剛剛結束的芬蘭大選中,人們前所未有地把票投給了一個反歐盟、反移民的黨派“正統芬蘭人”。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針對非法移民從突尼斯擁入歐洲的狀況回應說: “我們必須要對納稅人誠實,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我們已經花了他們數十億歐元”,暗示歐洲絕不能將移民的大門打開了。法國對于移民的態度也今非昔比。在這一撥北非移民擁往歐洲之前,法國執政黨已經準備強化對移民的控制和管理,《解放報》稱,這是薩科齊為了在總統大選時與極右政黨爭奪選票的重要步驟。

歐洲“大眾臉”悄悄改變

歐洲的移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大規模移民潮是從二戰後出現的。這首先是殖民導致的結果,如阿爾及利亞戰爭後法國接納大批為法軍工作的阿爾及利亞人,一些前殖民地的居民也紛紛進入法國。越戰前,法國曾經殖民過印度支那,隨後也接納了大量東南亞移民。殖民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也讓英國擁有了數量眾多的南亞移民。此次北非動蕩,擁入意大利的利比亞難民人數最多:主要原因就是意大利曾經對利比亞殖民30年。另外。二戰結束後,歐洲人要重建家園和振興經濟,對勞工的需求量猛增。他們從巴爾幹半島、北非、西亞招募大批工人,這正是德國目前土耳其人特別多的原因。到了冷戰結束後,西歐國家又迎來了來自中東歐國家的移民潮。今天,這些移民的後裔或親友也不斷進入歐洲國家。

英國早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白種人國家,英國國家統計局2009年公布的人口調查結果顯示,在英國的外裔人數目已經達到650萬,相當于倫敦的總人口,佔英國總人口的1/10。這讓英國人驚呼,外國人已經佔據了英國的一座城市!

英國學者梅裏爾。史蒂文森在2007 年時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發現英國人口的相貌在過去40年裏有了細微而奇妙的變化。用電腦演示的英國人1961年的 “大眾臉”是這樣的:皮膚白皙,頭發直而微長,以棕色或是褐色為主。而2007 年的英國人的“大眾臉”已經變成:頭發短了,而且卷曲得厲害,皮膚的顏色要更深一些,毛發也更重一些。史蒂文森解釋說,上世紀60年代的英國人因為擁有黑人玄租和南亞玄祖的族裔背景,棕色的眼睛是唯一能夠反映出“海外特色”的地方。但當時的英國白人在種族上還是很純的。而到了2007年,英國的社會面孔已經變成90%是傳統白人,5% 是南亞人,而將近2%是黑人相貌。

無獨有偶,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的數據表明,1990年人們統計到23%的法國人口起碼有一個外國父母,到2002年時,至少有一個外國祖父母的法國人已經佔到總人口的1/3。

值得玩味的是,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早前進行的一份民調發現,英國少數民族比大多數當地白人更願意自認為是“英國人”。調查顯示,該國有51% 的黑人和亞裔人口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們會稱自己為印度裔英國人、巴基斯坦裔英國人、非洲裔英國人等。而認為自己是英國人的白人卻只有2g%。超過一半以上的白人認為自己是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或是愛爾蘭人,而不認同“英國人”這個整體概念。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擔心:未來的英國究竟是誰的英國?

貢獻多?還是索取多?

法國《費加羅報》近日評論政府通過新《移民法》時指出,移民對法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消費增長、人口增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更不用說外籍軍團的外國人在為法國作戰。法國學者諾瓦雷耶爾在其著作中稱,移民修建了法國90%的高速公路、1/7的機器設備、1/2的住房。

不可否認的是,移民幹了歐洲當地人不願意幹的活。上世紀中葉以前,在英國的外籍建築工主要來自愛爾蘭。但近年愛爾蘭經濟日趨繁榮,工人紛紛回鄉發展。因此,外籍建築工逐漸被阿爾巴尼亞、波蘭、烏克蘭和拉脫維亞等國的人所取代。同當地清潔工相比,外籍清潔工更接受簽訂臨時合同。此外,為了季節性地採摘水果蔬菜及鮮花,很多英國的農場主也願意雇用在英國的外籍學生或者從海外雇用短期採摘工人,這樣可以節約大量開支。另據英國醫護協會統計,目前英國有超過7萬名外籍護士,佔全國行業注冊總人數的10%。

但移民也給歐洲國家帶來了一係列問題。一是文化衝突,現在歐洲居民對伊斯蘭教的大規模滲透有越來越多抵觸情緒,這也是法國極右國民陣線聲稱“法國被伊斯蘭文化佔領”的主張開始有市場的原因。二是治安問題。據法國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統計,監獄裏外國裔罪犯比例超過了40%。法國《世界報》稱,未成年人犯罪中一半以上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外國人。三是費用問題。據托馬斯莫爾研究所的調查,法國每年用于處理移民的費用達到25億歐元以上,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但裏爾大學一項研究指出,移民從法國拿走了479億歐元,但貢獻了603億歐元,因此還是貢獻更多。

1984年巴塞羅那申奧成功之後,西班牙需要大批的築路工和建築工,實行過一次歷史上數量最大的大赦,一共赦免了將近30萬非法移民。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移民良莠不齊,有的每天泡在建築工地上為奧運場館添磚加瓦,也有一部分人在原來的國家就是負案在逃犯,成為西班牙公民後仍然又偷又搶。
移民處境將越來越艱難

面對利比亞危機,人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歐盟一方面加大了對利比亞政府的經濟制裁力度,另一方面又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到4月13日歐盟用于利比亞人道主義援助的資金已達4000萬歐元。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歐洲和北非經濟聯係緊密,一旦北非經濟崩潰,歐盟將付出代價。二是在北非發生政治動蕩的過程中,歐盟每一個外交決策都不可避免地要將移民問題考慮進去。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由于歷史原因,無論是語言、文化影響還是人員交流上,法國等歐洲國家與北非地區有著很多天然的聯係,歐洲也一直對該地區有著很深的情結。從感情和道義上,他們都推卸不掉責任。

但時至今日,移民在歐洲仍是“二等公民”。為了解外籍移民在英國找工作有多難,英國廣播公司曾經“偽造”了 6份簡歷,寄給50家公司,其中包括一些知名大公司。這6個人的學歷、資歷基本上類似,其中兩個人用的是傳統的白人名字:詹尼。休斯和約翰‧安德魯斯,其他的則用法迪馬或納賽爾等非洲黑人的名字。結果發現,用白人名字的申請人拿到職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只有一成左右的公司願意考慮用一下非洲裔申請者。即便是找到了工作,移民在工作場所還是遭遇種族歧視,比如與白人同工不同酬、不給安排培訓、安排誰都不願幹的班次、被挑出來下崗等。英國議會的種族平等和人權委員會每年受理的種族歧視上訴超過500宗。

另一個事例是,《泰晤士報》在19 日的頭版刊文描述英國人在兒童領養方面存在的嚴重種族主義。據稱,在英國孤兒院裏,黑人孩子平均要等1300天才會被人領走,而境況相似的白人和亞裔兒童只需要955天。

西班牙的移民政策本來相對寬松。在被列入“笨豬四國”後,經濟危機如同洪水猛獸席卷西班牙大地,全國失業人口一直保持在430萬的高位上。于是西班牙政府出臺法律,要求沒有工作的移民自己回國,政府提供2萬歐元的一次性補償,條件是10年之內不得進入西班牙。

丁純說,自從歐洲實行申根簽證制度後,歐洲國家就經常為移民問題爭吵不休。在這一輪全球化浪潮中,西歐國家困難重重,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高福利社會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等部分國家的右翼勢力出現抬頭的現象,排外的口號反映了西歐國家民眾害怕外來競爭的心態。而在這個時期,移民在歐洲的處境必定會比較艱難。(本報駐法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記者 姚蒙 紀雙城 王方 孫天仁 本報記者 段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