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ointl.org/?q=node/938
宣教士十裝備
林安國
宣教的事奉在眾多事奉中是最困難的,因它集中了佈道、植堂、門訓和牧養於一身,而且是在一個異文化陌生的環境裡,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這樣的事奉若缺少裝備訓練,宣教生涯能「捱」多久可想而知。
宣教士基本上需要以下十方面的裝備:
1. 心志的裝備
宣教士需要有堅強肯受苦的心志,清楚神對他的呼召,有僕人服事的心態,學習過簡樸生活,走信心的道路,每日與主同行,凡事仰望聖靈同工,過獨處禱告生活,聖潔的生活,常常閱讀,生活有紀律……。(請參閱《華傳路》第七期p.6「我?作宣教士?」文章中的20個作宣教士的條件測驗表)
2. 專業的裝備
正在接受專業訓練的肢體,不要半途而廢轉去讀神學,要學一門宣教工場需要的技術才能,最好考一張証書,理髮、美容、插花、教英文、教中文、心理輔導、醫療、按摩、汽車修理……等皆能幫助申請居留宣教工場。帶職宣教一方面能減輕經濟負擔,另一方面更有助居留獲批准,也能成為接觸外界人群的管道。神學的裝備及學位對想進入創啟國家的宣教士不單沒有幫助,可能反而成為攔阻,有些宣教士在進入這些國家時反而不方便填上有神學訓練。
3. 團隊的裝備
每一位提摩太的生命中必須有一位保羅,這位保羅是他屬靈的父親,生命的導師,常為他禱告,給他指引。他可能是你教會的牧者或長老,一位你尊敬的神僕,一位導師,甚至是差會安排給你的主管。可惜有些宣教士看主管如洪水猛獸,有時更是水火不相容,這樣如何能建立強健的團隊!
另一個層面的團隊便是差會的同工。加入差會的好處,便是隊工的建立及配搭。天國的事工若只是一人在拼搏,這工作永遠做得很有限,獨行俠的宣教士缺乏團隊的互相幫助,事工也沒有了承接力,難以持久。為這緣故,多數教會不願意支持獨立的宣教士,或要求獨立宣教士加入差會後才作考慮支持。
團隊的建立還需要加上後防支援的隊工。美國在戰爭時的人力安排:前線兵及後防兵比例是一比九,即一個兵在前線作戰,後面並不只有九個兵支援,而是有九隊兵在支援。禱告只是後防支援的其中一種,應該還包括固定奉獻、關懷宣教士及他們的兒女、電郵電話聯繫、寄刊物、寄物資、寄材料、訪宣隊、短宣隊……等都是很好的支援行動,使團隊壯大,能打更長遠的仗。
4. 家庭的裝備
單身宣教士擇偶要小心,有時需要在愛情與宣教之間作一個選擇,這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決定。單身宣教士若在工場遇見好機會,在工場組成家庭也未算不是一件美事,男宣教士婚後可以申請妻兒入籍,但女宣教士卻在很多差派國中沒有這方面的方便,因此女宣教士既然願意在婚姻上如此選擇,便需要面對現實,身份會從宣教士搖身一變成了落地生根的本地傳道人,不少宣教士勉強要保持宣教士身份,覺得變成本地傳道人似是貶低了身份,也會失去某些福利。因此結婚的同時也面對宣教士身份的危機及衝擊,這是宣教士對服事對象群體委身的試金石。
差會原則上是不會只差派夫婦的其中一人,宣教的投身必須是夫婦同心同異象,若只有一人熱心想出去宣教,短期還可以,長遠必會對夫妻關係及兒女產生負面的影響。
5. 神學的裝備
帶職宣教士可能不需要經過正規神學訓練,但若有機會學習一些基本神學課程,可幫助自己有一個更強的聖經根基及事奉的技巧。但是參與植堂、培訓與教導的宣教士便應經過神學院的正規裝備,但神學院的老師多沒有宣教的經驗,而且異文化的植堂、培訓教導及領袖訓練等皆與原居地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宣教士宜選擇有宣教訓練的神學院,其課程最少有一半實用牧會科目及另一半宣教科目。可惜目前神學院能提供給宣教士這方面的科目及訓練很有限。
近期華傳與美國羅省正道福音神學院(前稱台福神學院)籌辦一個宣教碩士課程,專為帶職宣教士而設,類似延伸神學課程,學員不必離職住院,所有課程編排在週日晚上或是週末上課,課程的內容一半屬聖經及牧養的實用科目,另一半是有關宣教的科目。
6. 職前的裝備
所有正規的差會都會為預備上工場的宣教士安排職前訓練,從一個月、三個月到六個月不等。華傳也不例外,每年六月都有為已被接納的長期宣教士在泰國北部宣教工場實地集訓。課程分為五部份:
a. 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心理、心志、品格等的自我認識與塑造,有心理學專家及資深宣教士與準宣教士個別作心理測驗、分析、提醒及面談。
b. 資源攝取 Resources Utilization:在工場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宣教士如何攝取及運用有限的資源,如何與各方網絡,獲得各方面的資源幫助。
c. 隊工建立 Interpersonal Building:宣教士需要認識差會,認識整個差會的人事,操作的程序,宣教工場的主管、同工等。也要知道如何應用個人的恩賜,及與其他不同恩賜的人配搭,如何在工場發揮最高的作用,以及如何與母會及差會建立正常美好的關係等。
d. 文化認識 Culture Learning:福音若要在宣教工場生根成長,宣教士必須認識撒播福音種子的土地(工場),因此學習當地的語言,及了解當地的文化,乃是宣教基本的認識及必須的步驟。
e. 事工建立 Establish Ministries:宣教士若能有見識有策略地建立工作,必能看到果效,結果纍纍。因此宣教士必須認識、研究及學效過去的宣教經驗,且要不斷改進,以使工作做得更好。
以上的課程簡稱為“PRICE”,是華傳宣教士上工場前的訓練裝備課程。
7. 經費的裝備:
參加宗派性的差會經費來源比較固定及有保障,宣教士也不必為籌款擔憂;可是不必籌款,很多時候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接觸,沒有錢的關係,也就沒有了關係。參加信心差會卻多了經費籌募的操練及學習,宣教士到不同教會或家庭中,一方面可分享異象,建立後防代禱的支援勇士,雖然不一定籌錢,但卻是籌人,籌宣教人,籌參與天國使命的同工,若是這些代禱勇士也願意在金錢奉獻支持,這種關係就更進一步,成為貼身貼心的宣教夥伴,比不必籌款的益處更多,關係更親密。
宣教士需要為四方面的經費籌募:一是基本生活費,民生之需要,如衣食住行等需要;二是基本的福利:如醫療、兒女供養及學業及意外保險等;三是事工發展費,如宣教士的交通費及租用地方植堂等。若工場的發展擴大,還需要為購車或建堂等另行籌募;四是一次過的出工場需要,包括宣教士一家出發的旅費及搬遷費、居留手續辦理等費用。除此以外,每一個差會都會在宣教士的預算中抽取一部份作為支援宣教士的費用,從10% 到 30% 不等。
宣教士經費的籌募其實不難,每個宣教士都有本身的母會,母會中又有很多個別有負擔的肢體,再加上母會及差會的聯絡網及介紹,宣教士的經費來源會不斷擴大,積少成多,很快可以籌足出發。
在一切籌募經費之上,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宣教士藉此學習寶貴的信心功課,這是宣教士本身在宣教事奉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操練,就是要隨時隨地倚靠主,離了主,我們不能作什麼!
8. 文化的裝備:
宣教士到工場若只向華人傳福音及服事華人教會,而沒有用時間學習當地語言及文化,宣教士的工作仍是很狹窄及存著強烈的民族主義之思維,缺乏天國的使命感。凡在異地異文化中服事的宣教士,無論對象是華人或當地人,宣教士皆須經過文化語言的裝備最少一年,一年後更須不斷應用及學習,通常到了第二年,宣教士開始一點工作後,仍需有一半時間跟語言老師進深上課。在華人群體中事奉的宣教士,必須開始第二代的華裔事工,更應鼓勵華人教會在本地開始跨文化佈道。
語言的學習開始時通常是姊妹較快,但弟兄卻有後來居上的現象,主要是弟兄離開語言學校後,在工場上服事及應用當地語言的機會較多,迫使他們操練多,而進步快。
9. 經驗的裝備:
宣教新丁初上工場,帶著惶恐的心情,不知如何開始,不知會遇到什麼困難,不知用什麼方法會有功效,不知如何與當地人相處,不知住在那裡比較安全,不知當地有什麼避忌……,可幸工場上已有不少老兵駐守,新丁一年學了語言及一些基本文化要素,再用兩年或以上的時間跟隨老兵學習,學老兵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事奉態度等。有智慧肯學習的宣教士只要謙卑跟著一些前輩,像提摩太跟隨保羅的順服心態,經過數年的初哥生活,經驗便漸漸儲備下來,所以首期的宣教士通常應稱為實習宣教士,在資深宣教士之下學習,而不應自己亂衝亂撞,踫到一鼻子灰。
10. 基本的裝備:
每一個宣教士還未接受正規神學訓練、語言文化訓練、工場前的職前訓練或初上工場的師徒式訓練等,他/她在基地的母會時應經過教會生活與事奉的基本裝備,即宣教士應先在教會中有五年、十年、甚至廿年的裝備學習,這是每個事奉者必俱的成長過程,在教會牧者或導師的教導及栽培下成長,同時在與其他肢體的配搭服事中發掘個人的恩賜及發揮應用在教會或團契中。這一切的基本教會生活,事人事主的歷程皆是每一位宣教士出工場前的基本裝備,也是培育宣教士屬靈生命素質的搖籃。
差會在甄選及考慮接納宣教士時,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就是針對宣教申請者之基本訓練而向母會提問:「這位宣教申請人在教會的品格、靈命、事奉及人際如何?」若沒有通過母會最基本的生命的素質與事奉裝備這一關,宣教士如何能面對工場更困難的跨文化事奉的挑戰及要求?
『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一樣。』(西一6)
(作者為華傳國際總主任)
( categories: 83期 | 總主任的話 | 總主任的話區塊 | 林安國 )
© 1995-2010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版權所有 © 1995-2010 Gospel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for Christians.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