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OPINION/X1/6262494.shtml
美國演講遇到「孔子學院」
【聯合報╱李昂/作家(台北市)】 2011.04.09 02:57 am
「台灣學院」在美成立要運作,美方稍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就我切身的觀察,來談談這些華人的「學院」。
前陣子本來只是要到「全美中國研究協會」的年會,作一場晚宴的主賓演講,接下來到杜克大學演講。沒料到消息一出,兩岸的學界教授,共排出了十九天、八場美國大學的英文演講。
能密集排出如此多演講,因我的小說「殺夫」是「亞洲研究」、「女性、性別研究」會用到的教材,教授們對我的小說不陌生。
也得感謝台灣駐外單位,作了不少串聯的工作。
這八場英文演講,我的講題基本上是「在台灣書寫性與政治」。談台灣的民主與自由,使得性與政治這樣敏感的書寫可以全然不受限制,堪稱是目前華人世界的唯一。在南方長春藤的Emory大學,共有一百五十幾個人來聽,一路受到的好評連我都吃驚。
個人以為,在華人作家中,終於可以不再悲情、不再只有鄉土特色,而能有朝前看的觀點,應是引發普遍共鳴的理由之一。有趣的是,華人師生問的問題多半還是集中在「政治」,而白人、黑人等美國人問的問題,多半與「性」有關。
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大學,是由與台灣文學相關的中國教授安排,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強調不涉政治,只作文化和語言的交流。至今全球共有三百多個,美國一地就有六十三個。採用和美國大學合作方式,由學校要深入社區,在加州就曾被抵制。
然挾著可觀的資源,每年單一孔子學院據說有廿萬到五十萬美金的經費,想與之合作的,仍不在少數。
我的觀察是,美國著名的大學、私立長春藤大學,較不為所動。但是一些州立、私立大學,想介入孔子學院作為副院長之類的美國人(院長通常是中國人),常有所聞。
也有位曾任台灣某國立大學的校長,為某孔子學院的院長,還來聽我演講。連大陸人士都認為他比中國人更紅更專。
至於同樣來自大陸、在大學教書的中國教授,與孔子學院便維持或親或疏的關係。同樣要吸收學生來上課,本來就相互競爭,由於大學能給學分可獲文憑,較佔上風。我便遇到有孔子學院不僅提供語言學習,還朝向協助商業交流機會,想吸引人參加。
台、中兩學院作的工作雷同,孔子學院行,台灣學院卻不行,會不會因著台灣學院附屬在外交單位,而並非大學?
只設兩處的台灣學院,規模難與孔子學院相比。但工作相近,以後是否合作?但合作一定只會被歸入「中國」名下,連「台灣」名稱都不見,只有「中國」。
我演講的某所大學,安排的教授掛上孔子學院合辦,便引來台僑認為連台灣名稱都不見。
但孔子學院與台灣方面合作(比如說在校園辦演講、活動),則看來頗有意願。至於什麼人、什麼事,恐怕中方還是會有諸多考量。
兩岸在海外的台灣學院與孔子學院的關係互動,會如何?台灣學院是不是朝向與孔子學院不同方向的規劃?值得關切。
【2011/04/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