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4-11

防範留學生變成精神病,出國前必備: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與溝通與自理能力

摘要:

0. 很多学生对于留学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认为出国留学就是“泡海水”、“混文凭”,自然就无法通过留学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就是,学生的留学计划只是到获取录取通知书和留学签证那一步,出国之后的住宿情况、入学手续、外语实际运用等都没有清晰地考虑到,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感很容易令他们缩回家这个“安全岛”。

  留學專家: 行前重視留學心理健康

  “許多留學生在國外都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獨,有些能夠做到自我解壓,盡快排除抑郁感,有些則因無法調適心態,患上抑郁症。”留學專家陳華認為,留學生行前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可以極大程度避免抑郁症狀的發生。


0.01   陳華說,2009年,青島一家留學機構曾對部分出國留學生做過留學前心理測試,結果半數以上學生心理測試不過關,主要表現為溝通能力不夠,無法主動與別人進行溝通。如此,到國外以後,學生很容易產生孤獨感,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陳華告訴記者,她曾接待過一個學生,家里強行要求他出國留學,但他不願意,說自己感覺非常痛苦。之後,經陳華做學生父母的工作,父母最終同意讓孩子留在國內,等讀完國內大學後再自己決定是否出國留學。

  陳華認為,“蝶衣”孩子的情況與這名學生類同,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意願,切不可強迫孩子出國,這樣有可能會害了孩子。孩子的心理無法承受國外的諸多壓力,學業有可能無法繼續,心理健康將受到影響。

  另外,陳華表示,留學生出國前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家長和留學機構也應幫助學子做好留學心理健康教育。學子離開熟悉的環境,身處異國他鄉,這對於生理、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驗。所以,出國前良好的心理準備,比帶上豐裕的經濟儲備更有用。

  學子在出國前,盡量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都想一想,學會自我激勵的方法,設想自己面對一些挑戰,尋找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學子要明白,出國後一段時間內的不適應,是因為國家之間文化歷史、生活方式等種種差異造成的。因此提前對留學國做詳細了解,大到文化歷史,小到如何在異國存取款、如何租房等等,了解得越清楚,心里就越有底,出國後遇到問題就更容易應對。

  陳華表示,留學生的孤獨感主要由語言障礙和生活習慣差異造成的,多數學子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到了國外,學子應盡可能做到主動與他人溝通,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全身心學習之餘不妨培養一些有益的愛好,可以有效減輕孤獨感,盡快融入異國學習與生活。

0.1   主持人:那该如何防范留学生的“孤独症”?学生、家长、院校乃至留学中介机构在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陆明:防范“孤独症”,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当地的社交圈,融入当地学习、生活的问题。学生要学会端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到国外留学并不能永远顺利,要做好不怕碰壁的心理准备,放开怀抱去尝试国外的新事物。同时,努力学习国外的社交礼仪,及了解国外风俗习惯,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0.2  家长则应该提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跟孩子进行留学预演,帮助孩子克服留学前期的交流困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并鼓励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参加学校、当地社区组织的活动,积极感受外国文化或生活模式,多认识朋友。



1. 如果父母決定要讓孩子去國外求學,那至少要在兩方面讓小孩做好准備。一是要做好承受失敗的心理准備。一定要防止出現因為一兩次挫折就厭學厭世,甚至自暴自棄的現象。二是要培養好孩子的溝通與自理能力。因為出外留學的中學生通常只有十七八歲,由于國內應試教育的體制還沒完全改變,很多學生只會埋頭苦讀,甚少獨立處理讀書以外的事情。因此,父母應該在送孩子出國前正確估計孩子的應變能力和獨立能力,不然,孩子會在異國他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知所措,長期下去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 與全國比較,某些亞裔群體的自殺率較高,特別是華裔老年婦女和亞裔學生。研究推測,前者自殺的導火線可能是家庭生活遽變,兒女長大離家,終其一生獻給家庭的婦女較可能自殺。亞裔學生自殺則可能與家庭期望有關,很多亞裔因學業成績欠佳而容易感到沮喪。無法向家人求助又不願尋求精神醫療,面臨困擾時,羞恥或內疚使其壓力更大而企圖自殺。

3. 華人留學生或移民來到英國之後面臨語言、環境、學業和身份認同等方面的過渡期,他們其中許多遭遇困難之際,因缺乏親近可信的朋友及親人在身邊,或因他種種因素(羞恥心,不願讓人知道自己不妥;不願個人問題在華人社交圈里傳開等等),而往往強行壓抑不予溝通或求助,長期以往,而落得精神健康出問題”。

3.1 由於文化因素,華裔對罹患精神疾病感到羞恥,因此降低就醫意願,不過一旦願意接受治療,通常治療成效都非常不錯。

華裔重視面子的文化,將罹患精神疾病污名化,也因此許多華裔不願就醫,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精神疾病。另外某些華裔移民因為不黯英語,較難取得相關信息。

4. 國際人重要的就是能夠喜歡異地生活,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好奇心強、觀察力敏銳,這是一種挑戰,表示你學習的能力和意願。

5. 在台灣員工應該盡量爭取外派機會,將來回總部會做出不同貢獻。短期不能外派的職場人,也可以盡量出去旅遊、遊學,親身第一線體會不同情境,不是上網看書所能得到的。

6. 台灣全球化已有很好的條件,是一種可以在先進文明社會有豐富生活體驗和豐富生活的方式。

7. 國外的東西在台灣都能買得到,因此我們能夠體察國外的口味,與未來同步,了解國外顧客需求。台灣雖然不大,已經可以做為測試市場了。

8. 如果留學生本人不具有開朗,或樂於結交異國朋友之人格特質,其在國外的生活,有可能更為封閉,結果可能導致情緒難以排解或行為難以控制。這點,出國留學的當事人或家長,必須瞭解。

9. 在日本已經成為宅人的中國留學生恐怕已經達到三成。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語言不過關,就拿在日本的中國學生來說,這樣的留學生日語水平僅限於從語言學校畢業時的水平,應付日常生活交流尚可,但更深層的文化交流則比較有限;

第二個特點就是這些學生的個人自立能力都不強,有父母在後面支撐,當初出國前抱定的“打造自己”的雄心壯志已經消磨在個人蝸居裡;

第三個特征是他們都比較怵頭與外界交流,缺乏溝通能力;

第四個特征就是雖然經歷幾年的留學生活,但思維方式和辦事方式卻幾乎是原地踏步,沒有什麼長進,無法融入自己所處的海外社會。

10. 年輕一代的中國留學生多數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後出生,在家中都被長輩們奉若皇帝,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受到過分的呵護,走出家庭、參與集體生活的能力比較差,面對複雜的社會,心理上缺乏基本的認識,初次步入社會,遭遇艱難之後便畏縮回家中;但是,出國留學後,父母和家庭只能從經濟上支持孩子,卻無法給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安慰,不少留學生在初嘗留學生活的艱辛和打工艱難後,心理上不能獲得家庭的安慰,只有縮回到自己租的屋子裡,整天與脫離現實的電視、電玩和動漫為伍,希冀從中找到心理安慰。殊不知,這樣一來,卻使原本心理脆弱的留學生更加失去了在風浪中鍛煉的機會,心理素質的提高也就更加無從談起。

  這一現象發生在當今這個社會交往頻繁的社會,發生在大量前往海外吸納先進文化和社會意識的中國留學生群體中,應該說是中國年輕一代的悲劇。作為年輕人,就應該擁有年輕人應有的朝氣和上進心,遇到困難更應該有股子倔強的心理——不拼過去決不罷休。留學生應該走出蝸居,勇敢接觸社會。只有在尚未真正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時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學會適應環境,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成為善於學習、善於發展的新社會人。

11. 經歷了危機事件之後,人是有可能會出問題的。

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問題會跟著人一起工作。

即使知道有問題,人還是不易於主動要求幫忙。

早期預防及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因災變所造成的損失。


  大體上,這些反應中的生心理部分,與強烈的緊張焦慮下的反應有些雷同,而比較特別的是,會對外界感受到失去真實感、瀕臨死亡的心理臨界感、以及心理解離性(dissociation)反應與恐慌感受(panicky feelings)。也就是說會覺得這一切,彷彿是惡夢一般,但是卻又是如此的真實;同時亦會感覺到應該是真的,但又好像不是真的,也希望不是真的矛盾心情。

  此外,通常在創傷當下的生理心理反應,雖然是超乎個體先前曾經歷過的經驗,也讓個體感到相當的不舒服,不過事實上,當大多數人處於相類似的情境下,其實也會經驗到相類似的感覺或是反應。因此如果形容它們是一種「正常的不適應反應」,也不為過。而且,一般人在通常的情況下,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沈澱之後,這些反應會自然地消退,並恢復正常。

  不過,在創傷後兩個月內,如果這些生、心理反應持續三天以上,甚至是超過一個星期,那麼該工作者是否為創傷後疾患(急性壓力症候群或是創傷後壓力疾患),就必須立刻進行評估衡鑑工作。同時,專業的防治介入,或是醫療機構院所的轉介,也必須啟動,即時進行照護工作。一般來說,危機事故後大概只有 30%左右的人員,會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而70%的人員只要透過一般性的正向引導,便可恢復原有的穩定狀態,並不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治療。

12. 留學生在國外患抑郁症甚至自殺,或殺人。

13.   心理咨詢師: 親情伴孩子擺脫抑郁

  心理咨詢師梁歡認為,發生在留學生身上的自殺等惡性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時衝動的偶發行為,本質上卻是心理抑郁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惡性釋放。家庭壓力、文化衝突和各種現實壓力使部分留學生內心產生巨大的孤獨感,在無處傾訴的異國他鄉陷入難以自拔的心理困境,從而患上抑郁症,嚴重時產生輕生的行為。

  梁歡說,現在一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通常認為,把孩子送出國後,國外的一切就靠孩子自己了,家長只要及時支付留學費用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許多案例表明,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諸多鼓勵,以及願意和家長分享喜悅和痛苦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幾率大大降低。許多出國的孩子心理仍不夠成熟和堅強,仍然需要父母給予指導和鼓勵,因此,親情陪伴對於出國留學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雖然遠隔重洋,但日常電話中的關心和鼓勵,同樣可以讓孩子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旁。

  梁歡表示,家里有孩子留學,父母應該常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將為人處事的觀點與其分享。家長要善於捕捉機會和孩子溝通,成為孩子堅強的心靈後盾。另外,除了多渠道了解孩子在海外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外,家長在日常也應多學習新事物,多了解孩子留學國的風俗文化以及中西方教育評價標準的差異,從而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長,給孩子有效的指導建議。

14. 歐洲的教育比較重視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還鼓勵孩子和其他人去討論,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15.   許多專家指出,留學生在海外,有由於文化衝突帶來的環境適應問題、也有因為一人在外倍感孤獨而缺乏心理支援問題、同時還可能有在國外因評價標準不同而帶來的失落感,還可能找工作困難而失望、絕望,如果有經濟壓力就更困難。

  因此,專家提示,在海外求學,一定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到達留學地後要儘快了解當地環境,融入當地文化,儘快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援系統,比如家人、同學、新朋友、同學會或同鄉會等等,創造新的社交網路,在異鄉領略生活的美好。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news.sina.com.hk/news/9/1/1/2071754/1.html

留學生在機場刀刺母親續:被指讀大學後變孤僻

2011-04-11 新民網

□晨報記者 倪冬 李東華

昨天,浦東新區人民醫院5樓病房,顧女士躺在病床上吸氧。

4月1日晚,她在浦東國際機場被連刺9刀,倒在血泊中,險些喪命。刺傷她的不是別人,而是她的親生兒子──當時,她剛剛趕到機場,接從日本留學放假返滬的兒子,兩人見面不過10多分鐘。

同樣是4月1日,凌晨1點多,一名上海女留學生的家長得到噩耗,自己25歲的女兒,在瑞典被刺十余刀後死亡,嫌犯是她的男同學,同樣來自上海。案發原因疑與該男生多年追求未果有關。

同一天,兩起與留學生有關的惡性案件,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將孩子送出國深造的今天,這兩例看似巧合的事件背後,還有更多讓人深思的話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送往國外求學,但遠在千里之外,誰又能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誰又能時刻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從刺死女同學的小輝,到連捅母親9刀的小汪,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作為父母,又該如何看待處理?昨天,上海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會長王裕如就稱,不要讓遠在海外的孩子“失控”,多交流,多接觸,多引導是最好的辦法。

對于留學生產生諸多心理問題的原因,王女士說,留學生低齡化是一大主因,有的孩子十六七歲就被送出國,他們中很多人從未獨立處理過事情,依賴心理強,遇到挫折只會跟家人抱怨。還有的孩子由于家境富裕,有虛榮、優越的心理,遇到挫折後,從優越到自卑的落差太大,心理上無法承受,從而導致抑鬱和自閉的可能。“留學生進入一個陌生的文化圈,在接受、協調、平衡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別說是孩子,就連許多成年人也是應付不來的。”

王裕如稱,如果父母決定要讓孩子去國外求學,那至少要在兩方面讓小孩做好准備。一是要做好承受失敗的心理准備。一定要防止出現因為一兩次挫折就厭學厭世,甚至自暴自棄的現象。二是要培養好孩子的溝通與自理能力。因為出外留學的中學生通常只有十七八歲,由于國內應試教育的體制還沒完全改變,很多學生只會埋頭苦讀,甚少獨立處理讀書以外的事情。因此,父母應該在送孩子出國前正確估計孩子的應變能力和獨立能力,不然,孩子會在異國他鄉,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知所措,長期下去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王裕如認為,父母永遠都是小孩健康成長的最好導師。“送孩子出國前,家長要調整心態。父母不能只給孩子當經濟支柱,更應該注重跟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不要強硬要求孩子必須學有所成,出人頭地,這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王裕如說,多交流,多接觸,多引導是不讓小孩“失控”的最好辦法。平時要鼓勵小孩在國外主動與人溝通,盡量擴大自己的社交圈,融入本地文化,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讓生活充實起來。遇到問題,要多與人傾訴,或坦然地尋求心理輔導。


被刺母親談兒子



“他還是我兒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雖然兒子險些要了自己的命,但顧女士還是牽挂著在看守所的兒子。有媒體稱其兒子為“逆子”,她還曾讓親人打電話去溝通,覺得這種說法不妥。

“他這次傷我傷得太重了,但他還是我兒子,我也不想他被判刑。”

顧女士說,兒子的父親還在美國,如今也已知道了這個消息。日本學校的同學也知道了這個消息,“肯定不可能再回日本了。”

眼下最大的問題還有巨額的醫藥費。她為兒子留學簡單算了一筆賬:這次回來之前,兒子租房的住宿費已經到了12000元 (人民幣)/月左右,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在1萬多元,學費一年8萬元,一年開銷要30多萬元,5年花了150余萬元,夠在上海買一套房子了。

因為供兒子讀書開銷太大,不少學費都是向親友借的。她這次住院到現在已經用去5萬多元,不少還都是親戚幫忙湊的。

經歷這場風波後,顧女士說,自己開始反思把兒子送往國外讀書究竟好不好?“孩子出國留學了,和家長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心里有什麼事,也不大會講,我們也就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想什麼?”


讀大學前很開朗也很上進


顧女士的兒子小汪,1987年生,高中畢業後去日本了,已經在日本呆了5年。“高中畢業後考取的學校他自己不滿意,就提出想去日本讀書。在日本的前兩年,學語言,第三年考上了日本的大學。”

顧女士回憶說,在日本讀語言學校時,兒子認識了幾個上海的同學,經常一起玩。 2年後,其他幾個人沒有考上日本的大學,就回上海了,只有他一個人考上了日本的大學。日本有7所名校,兒子沒能考上。說起兒子的大學名稱,顧女士想了想,大學的名字就叫“日本大學”,讀的是經濟學專業。

在顧女士和親戚的印象中,小汪讀大一時,性格還蠻開朗的,也很上進,當時還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有一次放假回上海,他還給正在讀高中的表弟買了牛仔褲和書包,讓表弟好好讀書。


讀大學後越來越孤僻


從大二開始,顧女士覺得兒子越來越孤僻了。放假回到上海,也不喜歡跟別人交流,經常自己一個人呆在家里看書、上網。

小汪的姨媽說,他們約好一起去逛街,小汪總是一個人走得很快,一會就一個人走到了最前面。

在日本讀書的五年中,小汪先是住宿舍,後來找人合租,最後就一個人單住。“兒子也有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有一年,他提出不想念書了,但沒多久他又說沒文憑不行,還是要讀完。”

五年中,顧女士從未去日本看過兒子,但兒子每年放假都會回國。兒子在日本讀書時,她幾乎每天都會和兒子視頻聊天,她能感覺到兒子學習壓力不小。前不久,兒子跟她說過,總感覺有人在跟他講話。她原打算帶兒子去醫院檢查,沒想到剛在機場相見就出了這種事。


[事件回放]



事發經過:



兒子捅傷母親後只留下背影


昨天,浦東新區人民醫院5樓病房,顧女士躺在病床上,仍在吸氧。

4月1日晚,在日本讀大學的兒子小汪放假後返回上海,她去浦東機場接機。剛接到兒子10分鐘,兒子就用一把水果刀捅向了她的腹部,連捅9刀。

關于細節,顧女士不願再去回憶。醫生說,那一刀刀刺進了她的胃和肝髒。但在親友看來,這一刀刀更像是扎進了她的心。

“如果不是一個老外,我肯定‘走’掉了。”顧女士回憶說,她被兒子捅倒在地,血流得地上到處都是。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她的頭越來越重,有些想睡覺。模糊中,她就看到兒子的背影越來越模糊,“他當時穿著黃色衣裳,背影越來越遠”。

顧女士說,看到她倒下後,只有一個老外跑了過來,抱起她的頭。“我脖子上當時戴著一條圍巾,他拿下來,幫我捂住了傷口。”顧女士說,因為語言上的障礙,他聽不懂老外在喊什麼,只聽他哇啦哇啦大叫。

看到顧女士閉上了眼睛,那個老外一邊用手指撐開她合上的眼皮,一邊在她眼前示範“大口大口的吸氣”:“我看的懂,他是怕我撐不住,想讓我深呼吸。”


回想原因:



腦子一下子空白就下手了


關于小汪刺傷母親的原因,機場警方調查後發布消息稱:母子倆因學費問題引發爭執。“4月1日晚,顧女士到浦東機場接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兒子汪某。在機場,母子倆因學費問題引發爭執。爭執時,汪某從日本帶回的托運行李中,拔出水果刀,向母親顧某連刺數刀,致其當場倒地昏迷。汪某被趕來的民警抓獲,同時,民警迅速將顧某送至附近醫院搶救。現犯罪嫌疑人汪某已被機場警方刑事拘留。”

兒子被刑拘後,顧女士一直想當面問問他,想聽兒子當面解釋清楚: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看守所,小汪說:“機場見面時,她說沒有錢,甚至說不可能給你錢,要錢的話就只有一條命了這種話。我腦子一下子空白,衝上去就用刀砍了她。”在說到自己“腦子一下子空白”時,他還下意識地抬起帶著鐐銬的雙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

汪某還說:“我希望我媽媽能脫離生命危險,然後,希望就是說,我們繼續還能成為母子關系。”說這些話時,小汪語速一直很慢,臉上看不出任何傷心和愧疚,平靜得讓人吃驚。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0478544/article-%E4%B8%AD%E5%B9%B4%E7%A7%BB%E6%B0%91%E5%BE%9E%E6%83%B6%E6%81%90%E8%BD%89%E6%AE%98%E6%9A%B4-%E5%91%BD%E8%80%B6%EF%BC%9F%E9%81%8B%E8%80%B6%EF%BC%9F?instance=iNews

中年移民從惶恐轉殘暴 命耶?運耶?
記者孟芳紐約報導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November 30, 2010 06:00 AM

今年春節前夕,在華人聚居的法拉盛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凶殺案,來自上海的移民黃震(Huang Chen)涉嫌以開膛破肚和挖心取肺的方式將華女吳芊(Qian Wu)殘忍殺害,引起華人社區和主流社會震驚。而震驚過後,留給人們更多的是一連串的疑問,是什麼原因讓這樣的凶案發生在華人社區?又為什麼類似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在從事苦力的中年移民身上?為了避免悲劇重演,親友、社區團體和政府又可以做些什麼?

從2005年在曼哈坦華埠用槍射殺妻兒、引爆瓦斯自殺的鄭倫保(Lun Bao Zheng)、到2008年在加拿大灰狗巴士砍人頭、吃人肉的李偉光(Vince Weiguang Li)、2009年4月在上州賓漢頓一家移民中心槍殺13人後自殺的黃靈發(Jiverly Wong)、去年新年除夕夜槍殺41歲的女友再自殺的黎國華、再到黃震的案子,五年間北美地區共發生六起中年華裔男子涉嫌殺人案,兇嫌都有著共同的特徵:都是40多歲從事體力勞動的移民,在海外艱辛的生存過程中,遭遇失業、文化和語言不通或情感等變故和挫折,最後以極端手法結束自己或他人生命。

隨著近兩年來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為降低成本,勞工市場也出現僧多粥少的狀況,許多從事體力勞動的中年移民因為體力不如從前、沒有語言的優勢和一技之長,慢慢被就業市場所挑剔,陷入尷尬的境地。再加上傳統文化的影響,華裔和許多亞裔群體對心理問題和情感困擾多諱莫如深、以及現有諮詢和治療服務資源的不足,讓移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常常成為被社會忽略的一角。

專家分析,通常從事體力勞動的中年移民出現心理問題,主要原因有無法適應現有生活環境,常常抱怨;年老體弱,心理落差大;家人不在身邊或關係不和睦等。黃震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本在國內是風光的海員,來到美國打工淘金卻屢遭不順,感情也出現問題。而白領中年移民,因為身處中西文化衝突的最前沿,也常常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本專題將詳細通過真實案例和精神病、心理專家的意見深入剖析,喚起社區對中年移民的關心與重視。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827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家庭衝突 美國亞裔生自殺主因

摘自2008年8月21日,美國世界日報,美國新聞A6版 322期 2008-08-28

  家庭與親情是亞裔的力量和主要生活支柱,但也可能是他們最大的痛苦。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家表示,家庭衝突似乎比憂鬱症或貧窮等其他負面因素更影響亞裔,其嚴重性可能導致自殺危險升高。
  
   「時代」雜誌網站8月19日報導,2003年聯邦資助的全國拉丁裔和亞裔研究,包括逾兩千名18歲以上亞裔的面談,分析結果,2.7%的受訪亞裔表示曾企圖自殺,該比率與一般人口的企圖自殺比率(1至4.6%)一致。但導致企圖自殺的危險因素可能不同:排除憂鬱症、低收入或性別之後,家庭衝突是預測亞裔有自殺念頭和自殺企圖的主要因素。面臨家庭問題的亞裔,自殺危險是其他亞裔的兩倍。
  
   以前的研究顯示,與全國比較,某些亞裔群體的自殺率較高,特別是華裔老年婦女和亞裔學生。研究推測,前者自殺的導火線可能是家庭生活遽變,兒女長大離家,終其一生獻給家庭的婦女較可能自殺。亞裔學生自殺則可能與家庭期望有關,很多亞裔因學業成績欠佳而容易感到沮喪。無法向家人求助又不願尋求精神醫療,面臨困擾時,羞恥或內疚使其壓力更大而企圖自殺。

第四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9/6/6/10169669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696696

(省略)

紓解心理壓力 防止過激行為

  除了提防外界因素帶來的安全問題之外,在英華人還有一大安全隱患是自身的內在安全,即如何紓緩心理和精神壓力,從而避免個人過激行為帶來的安全問題。

  在接受“華聞周刊”採訪時,專為華人提供精神保健服務的慈善機構的英國華人心理保健協會(華心會)輔導員之一王玉琴女士表示,英國有大量來自海外的華人獨處孤立,不善交流並長期壓抑心理問題,可能產生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王女士希望遇到心理問題的華人積極主動地向當地華人社團咨詢、交流,尋求幫助,從而解決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件。

  據王女士分析,“華人留學生或移民來到英國之後面臨語言、環境、學業和身份認同等方面的過渡期,他們其中許多遭遇困難之際,因缺乏親近可信的朋友及親人在身邊,或因他種種因素(羞恥心,不願讓人知道自己不妥;不願個人問題在華人社交圈里傳開等等),而往往強行壓抑不予溝通或求助,長期以往,而落得精神健康出問題”。

  王女士表示,受到精神困擾者,及早求助可免情況惡化,希望英國華人在受到神困擾時能主動向類似華心會等的心理保健組織或當地華人社區中心求助,進行心理輔導或其他幫助。

  另外,各個大學和社區也有相關的保健,咨詢和輔導機構,大家若將心理健康問題在萌芽期解決,可避免過激行為的發生,亦免對自己和他人生命造成威脅。

第五篇原文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1526&page.currentPage=3

第六篇原文網址: 出國尋夢 先讓自己不宅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838205.shtml#ixzz1j7oN0Gww


出國尋夢 先讓自己不宅

【聯合報╱楊永年/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台南市)】
2012.01.11 02:22 am

此次兩名台籍女留生疑遭男留學生殺害案,隨著張姓留學生自裁,暫告一段落。除了表達關心,我們也得認真思考,出國尋夢潛藏的問題。簡單的說,一般的邏輯會是,如果宅男出國,面對陌生的環境,可能更宅。

事實上,前往日本留學,卻客死異鄉的三人,在出國前夕應是懷抱出國尋夢的心情。出國留學也絕對是好事一件,但許多潛藏的問題,並不因此消失。

出國後,面對全新的環境,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等,均存在許多隔閡。如果留學生本人不具有開朗,或樂於結交異國朋友之人格特質,其在國外的生活,有可能更為封閉,結果可能導致情緒難以排解或行為難以控制。這點,出國留學的當事人或家長,必須瞭解。

如果是在台灣面臨類似問題,因為師長、親朋好友多,情緒舒緩的管道較多,許多心結或問題,比較有機會獲得排解。因此,這起案例,對於已經出國或準備出國的留學生,也應有一些警惕,要知道如何運用身邊可運用的資源(或網絡關係),解決生活上的難題。

綜言之,宅男出國尋夢潛藏的兩大問題,留學生與家長均應予正視。首先是宅男(女)本身個性的問題,其次是宅男(女)身處的環境問題。比較健康的作法是,出國前所有宅男(女)應對自己的個性作一評估。如果評估的結果是「很宅」,就得針對「宅」的問題進行準備,學習或請教如何讓自己「不宅」。甚至宜提早準備,瞭解出國進修的環境,是否有讓自己開放心胸的多元管道、平台、組織,可以紓解心中的情緒或得到協助。

如此,或可減少許多問題的發生。

【2012/01/11 聯合報】@ http://udn.com/




第七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9/4/2/101994283.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1994283&mdate=0130105750

海外中國留學生“孤獨症”蔓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31 00:16:02


  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日本新華僑報報道,《日本新華僑報》日前發表《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理事長呂娟署名評論文章稱,海外中國留學生中“孤獨症”在不斷擴散。這種“孤獨”,緣於年輕人的“離群索居”,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理上的孤獨,非常不利於年輕人個人的健康發展,而且甚至會影響到年輕人整體的社會狀態。文章呼籲留學生走出蝸居,勇敢接觸社會。只有在尚未真正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時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學會適應環境,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成為善於學習、善於發展的新社會人。

  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孤獨症” 正像流行病一樣蔓延。《中國青年報》上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群居孤獨症困擾大學生》的報道,報道了在中國國內大學中,同學們雖然生活在群體之中,但卻各自孤獨的現狀。類似的情況在海外留學生群體中同樣存在。海外中國留學生中的“孤獨症”也在不斷擴散。這種“孤獨”,緣於年輕人的“離群索居”,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理上的孤獨,非常不利於年輕人個人的健康發展,而且甚至會影響到年輕人整體的社會狀態。

  可以用一個時下流行的網絡詞來形容現在已經染上“孤獨症”的留學生——宅人。這裡所說的宅人,是指那種不喜歡外出、沒心思結交外面的朋友、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裡的一類人。一個在日中國留學生曾經描述過這類同學——他們喜歡窩在家裡,每天的生活基本限於“上課、打工、回家”這個路線,學校裡組織的活動,無論是中國留學生學友會的,還是日本同學社團的,基本都看不到他們的身影。如果不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必須要外出打工的話,這些留學生可以整日不出門,甚至連學校都不去。在家裡幹什麼呢?主要就是悶頭上網看中國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有點個人愛好的,就是上網打遊戲,或者看看動漫。






  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隨著中國人家庭富裕程度的增長,能夠為孩子提供所有在國外生活費的家庭也越來越多,一些留學生索性就躺在父母遠程準備好的溫床上度日。這樣的留學生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語言不過關,就拿在日本的中國學生來說,這樣的留學生日語水平僅限於從語言學校畢業時的水平,應付日常生活交流尚可,但更深層的文化交流則比較有限;第二個特點就是這些學生的個人自立能力都不強,有父母在後面支撐,當初出國前抱定的“打造自己”的雄心壯志已經消磨在個人蝸居裡;

  第三個特征是他們都比較怵頭與外界交流,缺乏溝通能力;第四個特征就是雖然經歷幾年的留學生活,但思維方式和辦事方式卻幾乎是原地踏步,沒有什麼長進,無法融入自己所處的海外社會。據保守估計,在中國留學生中,這一類學生的範圍正在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目前已經成為宅人的中國留學生恐怕已經達到三成。

  年輕一代的中國留學生多數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後出生,在家中都被長輩們奉若皇帝,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受到過分的呵護,走出家庭、參與集體生活的能力比較差,面對複雜的社會,心理上缺乏基本的認識,初次步入社會,遭遇艱難之後便畏縮回家中;但是,出國留學後,父母和家庭只能從經濟上支持孩子,卻無法給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安慰,不少留學生在初嘗留學生活的艱辛和打工艱難後,心理上不能獲得家庭的安慰,只有縮回到自己租的屋子裡,整天與脫離現實的電視、電玩和動漫為伍,希冀從中找到心理安慰。殊不知,這樣一來,卻使原本心理脆弱的留學生更加失去了在風浪中鍛煉的機會,心理素質的提高也就更加無從談起。

  這一現象發生在當今這個社會交往頻繁的社會,發生在大量前往海外吸納先進文化和社會意識的中國留學生群體中,應該說是中國年輕一代的悲劇。作為年輕人,就應該擁有年輕人應有的朝氣和上進心,遇到困難更應該有股子倔強的心理——不拼過去決不罷休。留學生應該走出蝸居,勇敢接觸社會。只有在尚未真正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時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學會適應環境,才能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成為善於學習、善於發展的新社會人。



第八篇原文網址
http://wecare.cla.gov.tw/lcs_web/contentList_Experience_p01.aspx?ProgId=110080&SNO=1979


企業危機處理的心思維

羅世聖 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人力發展處科長

  根據Caplan在1961年曾對『crisis』一詞,下過一個定義:「當人們在面對挑戰或威脅時,他們常用的因應機制無法施展開來,且引發相當程度功能上的損傷,以致於陷入痛苦的狀態中。」此一痛苦的狀態便是所謂的危機狀態。另外Gilliland和James(1988)也提出這樣的定義:「對於某事或情境感到無力負荷,超出個人資源及因應機制的知覺,除非個體獲得緩解,危機將會潛在地造成嚴重的情感、認知、行為的功能損害。」所以我們可知,當人陷入危機狀態裡,會出現因應生活的能力降低,及情感上的痛苦等,兩種現象。

  而在中文的『危機』這個詞中,則有更寬廣的說明,所謂的危機包涵了兩件部份的結合:即是危險和轉機。危險的是指災變所造成的耗損,負面的感受、行為或反應;轉機則是指受創者因經歷事故而成長,讓自己更加成熟、更有應變能力的正面結果。這樣的概念,便成了企業發展危機處理技術,最重要的理由與基礎,也就是說運用危機處理技術,來轉化事故造成的破壞,變成組織和員工成長的動力,而非企業或員工前進的絆腳石。

  此外,在繼續探討企業體該如何發展危機處理技術之前,對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相關的『人』的議題,我們可以先建立這樣的理解:

經歷了危機事件之後,人是有可能會出問題的。

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問題會跟著人一起工作。

即使知道有問題,人還是不易於主動要求幫忙。

早期預防及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因災變所造成的損失。

組織與個人均需擔負災後復元的責任,不論是財物或是健康。

  大體上,這些反應中的生心理部分,與強烈的緊張焦慮下的反應有些雷同,而比較特別的是,會對外界感受到失去真實感、瀕臨死亡的心理臨界感、以及心理解離性(dissociation)反應與恐慌感受(panicky feelings)。也就是說會覺得這一切,彷彿是惡夢一般,但是卻又是如此的真實;同時亦會感覺到應該是真的,但又好像不是真的,也希望不是真的矛盾心情。

  此外,通常在創傷當下的生理心理反應,雖然是超乎個體先前曾經歷過的經驗,也讓個體感到相當的不舒服,不過事實上,當大多數人處於相類似的情境下,其實也會經驗到相類似的感覺或是反應。因此如果形容它們是一種「正常的不適應反應」,也不為過。而且,一般人在通常的情況下,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卻、沈澱之後,這些反應會自然地消退,並恢復正常。

  不過,在創傷後兩個月內,如果這些生、心理反應持續三天以上,甚至是超過一個星期,那麼該工作者是否為創傷後疾患(急性壓力症候群或是創傷後壓力疾患),就必須立刻進行評估衡鑑工作。同時,專業的防治介入,或是醫療機構院所的轉介,也必須啟動,即時進行照護工作。一般來說,危機事故後大概只有 30%左右的人員,會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而70%的人員只要透過一般性的正向引導,便可恢復原有的穩定狀態,並不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治療。

  行文至此,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就數據而言,會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的員工並非為多數,甚至還有可能只是少數,那麼還有發展職場危機處理心理照護工作的必要嗎?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提出兩點看法:一是,雖然人數是少數,不過其所造成的損害卻有可能是數倍於發展危機心理照護工作的成本,以國內某鐵道業為例,就曾發生駕駛員在經歷旅客跳軌自殺意外之後,由於心中陰影過大,導致該員在事後的駕駛工作中,過於精神緊繃而不斷發生錯誤的判斷、及不正確的駕駛動作,最後被緊急換下車,改由其他的駕駛員續行。而在這段驚險的駕駛過程之後,對外除了雪片般飛來的旅客抱怨信件,讓該公司疲於回覆,還有受傷旅客獅子大開口的求償官司外,對內其他未經歷事故的司機員,也感受到雷同的駕駛壓力,進而使得大家視駕車如畏途,且對於公司無相對照顧的作為,亦感到失望及憤怒,士氣大受打擊,公司對同仁的領導威信大降,頓時該公司陷入了對外忙賠償,對內難交代的尷尬之中。另外在財物方面,錯誤的駕駛動作也造成事後列車硬體高昂的維修費用,再加上聘請精神科醫師協助該員精神恢復的醫療費用,以及列車延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前述總體數據與該公司日後每年編列不到百萬的EAP預算相比,只能說有EAP之後該公司真的省多了。

  另一則是就企業對因公受傷同仁的照護責任來看,企業是責無旁貸,也是難以逃避的。以某一外商公司於97年所發生的勞工眷屬訴訟案件為例,該公司因為發生工廠火災事故,許多成品、半成品均毀於一旦,導致無法出貨,而該部門的主管在受不了資方及客戶廠商雙重壓力之下,選擇在工廠內上吊自殺。事後該名主管的家屬,提出勞資訴訟要求公司賠償,一直到98年底,均未對賠償金達成共識,但是在這段期間內,該公司對這個訴訟案件,早已不知投入了多少的相關人力及訴訟費用。且前述還只是有形的損失,無形的損失方面,工廠內的繪聲繪影,導致員工難以安心於工作、績效下降等等,相關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在事件之後,該公司便開始引進外置的EAP服務,希望杜絕未來再發生類似事件。

  由此觀之,可見這些”少數人”的影響,其實是不容小覷的,同時也可以發現,開發職場危機處理心理照護機制,不但可以在危機時發揮緊急協助的功能,甚至還能做到事故前的預防工作,加強員工危機處理的意識與知能,並且呈現企業保護員工的企圖心,以增進員工的向心力,化危機為轉機。此外,就成本的觀點來看,以相對少的投資,來降低意外事件所可能造成的人力、財物損失,其實真的是一件很聰明選擇。



第九篇
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2/02-08/3652515.shtml

(省略)
  根源或源于不科学的留学规划

  主持人:造成留学生成“宅人”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黄淑华:产生“宅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留学生的外语能力受限,从而无法顺利地融入当地生活和衔接新课程。另外,准备送自己小孩出国留学的家长要注意,低龄学子由于心智未完全成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会更加容易受到文化冲突的影响而变成“宅人”。

  不过我认为,归根到底,这是不科学的留学规划所造成。学生的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留学计划和留学准备不周详,最终形成受挫后封闭自我的恶性循环。首先,留学的原意是为了前往海外吸纳先进文化和社会意识,但很多学生对于留学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认为出国留学就是“泡海水”、“混文凭”,自然就无法通过留学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就是,学生的留学计划只是到获取录取通知书和留学签证那一步,出国之后的住宿情况、入学手续、外语实际运用等都没有清晰地考虑到,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感很容易令他们缩回家这个“安全岛”。

  陆明:留学“宅人”的出现,一方面是源于学生被家长过分保护,社交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一旦独自留学,容易出现不适应,不会拓展社交圈。另一方面是,部分家长“一厢情愿”送孩子出国,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不愿意跟身边人交流,成为“宅人”。另外,部分学生自信不足,怕受挫折,怕遭拒绝,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架起了隔离网,主动将自己变成“宅人”,希望藉此减少自己碰壁的机会。

  防“宅”要提前制定预案并进行预演

  主持人:那该如何防范留学生的“孤独症”?学生、家长、院校乃至留学中介机构在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陆明:防范“孤独症”,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当地的社交圈,融入当地学习、生活的问题。学生要学会端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到国外留学并不能永远顺利,要做好不怕碰壁的心理准备,放开怀抱去尝试国外的新事物。同时,努力学习国外的社交礼仪,及了解国外风俗习惯,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家长则应该提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跟孩子进行留学预演,帮助孩子克服留学前期的交流困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并鼓励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参加学校、当地社区组织的活动,积极感受外国文化或生活模式,多认识朋友。

  事实上,为了防范学生的“孤独症”,启德教育启动了陪伴留学家长学校、离境必修课等公益活动。家长通过参加陪伴留学家长学校的讲座,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国外遇到的社交等问题,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经验及吸收新知识,帮助孩子处理社交问题。学生则可以通过离境必修课,结识即将前往当地的新朋友,结伴同行。

  黄淑华: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很强的引导性地位,因此,家长必须要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信息,培养孩子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品质。实在是“心疼”孩子的家长可以提前参加一些留学主题的座谈会,与其他有留学经验的学生或其家庭交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够引导自己的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孩子自己也要做好留学准备,语言上、学术上、技能上也要全面提升,而且要多了解外国的文化,学会尊重和体贴他人。

  中国文化是开拓人脉关系的利器

  主持人:关于留学生该如何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您能再谈谈么?

  陆明:留学生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当地的老师、同学、寄宿家庭成员。例如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十字绣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结交新朋友。

  同时,最好再熟悉中国的历史与典故,因为外国人通常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这样就掌握与外国学生沟通的充足谈资。适逢中国佳节,也可以邀请当地人一起参与,共同庆祝,亲自煮中国的汤圆、粽子等食物。

  另外,也要学会不怕“麻烦”人。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请教身边的同学,适时懂得要求获得援助与支持,当然别人有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应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一来二往,在互帮互助中,建立更深入的沟通和友谊。

  黄淑华:其实,海外留学生要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网除了可以打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途径。参加院校活动或社团活动,可以结识更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也可以藉此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参加社区活动则可以认识更多邻居,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出状况的时候友善的邻居可以帮你一把;当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当地情况之后,还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一个背包游,旅途上可能还会遇到有趣的人和事。(于冬雪)


第十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0/9/4/102009404_2.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09404&mdate=0214101842

(省略)

  心理咨詢師: 親情伴孩子擺脫抑郁

  心理咨詢師梁歡認為,發生在留學生身上的自殺等惡性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時衝動的偶發行為,本質上卻是心理抑郁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惡性釋放。家庭壓力、文化衝突和各種現實壓力使部分留學生內心產生巨大的孤獨感,在無處傾訴的異國他鄉陷入難以自拔的心理困境,從而患上抑郁症,嚴重時產生輕生的行為。

  梁歡說,現在一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通常認為,把孩子送出國後,國外的一切就靠孩子自己了,家長只要及時支付留學費用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許多案例表明,得到家長無微不至的諸多鼓勵,以及願意和家長分享喜悅和痛苦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幾率大大降低。許多出國的孩子心理仍不夠成熟和堅強,仍然需要父母給予指導和鼓勵,因此,親情陪伴對於出國留學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雖然遠隔重洋,但日常電話中的關心和鼓勵,同樣可以讓孩子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旁。

  梁歡表示,家里有孩子留學,父母應該常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將為人處事的觀點與其分享。家長要善於捕捉機會和孩子溝通,成為孩子堅強的心靈後盾。另外,除了多渠道了解孩子在海外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外,家長在日常也應多學習新事物,多了解孩子留學國的風俗文化以及中西方教育評價標準的差異,從而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長,給孩子有效的指導建議。



第十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0/0/102040047_2.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2040047&mdate=0314094322


第十二篇原文網址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2/04/04/2225s3628062_1.htm

  許多專家指出,留學生在海外,有由於文化衝突帶來的環境適應問題、也有因為一人在外倍感孤獨而缺乏心理支援問題、同時還可能有在國外因評價標準不同而帶來的失落感,還可能找工作困難而失望、絕望,如果有經濟壓力就更困難。

  因此,專家提示,在海外求學,一定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到達留學地後要儘快了解當地環境,融入當地文化,儘快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援系統,比如家人、同學、新朋友、同學會或同鄉會等等,創造新的社交網路,在異鄉領略生活的美好。


第十三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7/6/4/102076429.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76429&mdate=04161211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