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歐洲為移民糾結上百年2.南歐急欲化解“難民海嘯”3.歐洲“大眾臉”悄悄改變4.移民貢獻多?還是索取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21/c_121331853.htm
歐洲為移民糾結上百年
2011年04月21日 13:39:42 來源: 環球時報
北非動蕩給歐洲帶來了突如其來的移民潮,從幾天前法國政府下令攔截來自意大利的移民列車的事情來看,歐洲人顯然不歡迎他們。4月17日,又一個歐洲極右翼政黨——“正統芬蘭人” 黨在芬蘭大選中得勢,移民的處境更加不被看好。從20世紀開始,就有移民大規模遷移到歐洲,一百多年來為這片大陸貢獻了力量和生機,也帶來了衝突和不安。時至今日,歐洲人的血液裏早就滲入了各個種族的成分,正如移民也已成為歐洲社會難以分割的一部分,這注定了歐洲人對移民的態度是復雜的。上海學者丁純20日對《環球時報》說,歐洲與北非地區有天然的聯係和歷史情結,但眼下恰逢歐洲深陷債務危機、高福利社會難以為繼之時,新一波北非移民潮的出現,只能加重歐洲人的尷尬。
南歐急欲化解“難民海嘯”
西班牙地處歐洲最南端,與北非的摩洛哥僅隔一個直布羅陀海峽,每個月都有幾撥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非法移民乘坐簡易舢板漂洋過海進入西班牙。眼下正值北非戰亂,偷渡的難民更是不出一個星期就要來一船。
利比亞危機發生後,卡扎菲曾警告說如果歐盟繼續譴責利比亞,將終止與歐盟在打擊非法移民上的合作。眼下這種形勢歐盟恐怕不能不緊張。 《環球時報》記者3月初在希臘克裏特島採訪時,在機場就發現氣氛異常。通常情況下,申根國家之間可以省去入境檢驗護照的程序,但記者看到,機場工作人員對于穆斯林婦孺也不放過,硬是把他們叫到一旁仔細查驗護照。4月19日,歐洲刑警組織發出警報說,恐怖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可以“輕松混跡”于來自突尼斯和利比亞數量龐大的難民人流中。
北非動蕩帶來的移民潮讓歐洲國家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意大利方面表示要向難民發放臨時申根簽證,化解 “難民海嘯”,借此可以在歐盟實現自由通行,這種想法遭到很多歐洲國家反對。德國批評意大利的做法是一種“敲詐”。法國則表示意大利需要自己解決難民問題。現在歐盟內部就此問題基本上形成南北兩派。希臘、馬耳他、意大利、西班牙等南部歐洲國家一派,德法以及北歐國家是另一派。據路透社報道,19日,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在塞浦路斯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再次向歐盟求援,解決難民潮問題,但分析人士認為,歐盟想要達成統一的庇護體係解決非法移民問題十分不易。
限制移民在當下的歐洲是十分敏感的話題。在西班牙,至今仍實施這樣的法律:非法居留者只要證明自己在西班牙居住已經有3年時間,就可以申請合法居留。而在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採摘水果工的簽證發放總數從2.5萬個減少到1.6萬個,立即遭到英國農業協會的猛烈批評。從總體看,歐洲各國的移民政策都趨向嚴厲。在剛剛結束的芬蘭大選中,人們前所未有地把票投給了一個反歐盟、反移民的黨派“正統芬蘭人”。英國首相卡梅倫19日針對非法移民從突尼斯擁入歐洲的狀況回應說: “我們必須要對納稅人誠實,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我們已經花了他們數十億歐元”,暗示歐洲絕不能將移民的大門打開了。法國對于移民的態度也今非昔比。在這一撥北非移民擁往歐洲之前,法國執政黨已經準備強化對移民的控制和管理,《解放報》稱,這是薩科齊為了在總統大選時與極右政黨爭奪選票的重要步驟。
歐洲“大眾臉”悄悄改變
歐洲的移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大規模移民潮是從二戰後出現的。這首先是殖民導致的結果,如阿爾及利亞戰爭後法國接納大批為法軍工作的阿爾及利亞人,一些前殖民地的居民也紛紛進入法國。越戰前,法國曾經殖民過印度支那,隨後也接納了大量東南亞移民。殖民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也讓英國擁有了數量眾多的南亞移民。此次北非動蕩,擁入意大利的利比亞難民人數最多:主要原因就是意大利曾經對利比亞殖民30年。另外。二戰結束後,歐洲人要重建家園和振興經濟,對勞工的需求量猛增。他們從巴爾幹半島、北非、西亞招募大批工人,這正是德國目前土耳其人特別多的原因。到了冷戰結束後,西歐國家又迎來了來自中東歐國家的移民潮。今天,這些移民的後裔或親友也不斷進入歐洲國家。
英國早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白種人國家,英國國家統計局2009年公布的人口調查結果顯示,在英國的外裔人數目已經達到650萬,相當于倫敦的總人口,佔英國總人口的1/10。這讓英國人驚呼,外國人已經佔據了英國的一座城市!
英國學者梅裏爾。史蒂文森在2007 年時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發現英國人口的相貌在過去40年裏有了細微而奇妙的變化。用電腦演示的英國人1961年的 “大眾臉”是這樣的:皮膚白皙,頭發直而微長,以棕色或是褐色為主。而2007 年的英國人的“大眾臉”已經變成:頭發短了,而且卷曲得厲害,皮膚的顏色要更深一些,毛發也更重一些。史蒂文森解釋說,上世紀60年代的英國人因為擁有黑人玄租和南亞玄祖的族裔背景,棕色的眼睛是唯一能夠反映出“海外特色”的地方。但當時的英國白人在種族上還是很純的。而到了2007年,英國的社會面孔已經變成90%是傳統白人,5% 是南亞人,而將近2%是黑人相貌。
無獨有偶,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的數據表明,1990年人們統計到23%的法國人口起碼有一個外國父母,到2002年時,至少有一個外國祖父母的法國人已經佔到總人口的1/3。
值得玩味的是,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早前進行的一份民調發現,英國少數民族比大多數當地白人更願意自認為是“英國人”。調查顯示,該國有51% 的黑人和亞裔人口認為自己是英國人,他們會稱自己為印度裔英國人、巴基斯坦裔英國人、非洲裔英國人等。而認為自己是英國人的白人卻只有2g%。超過一半以上的白人認為自己是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或是愛爾蘭人,而不認同“英國人”這個整體概念。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擔心:未來的英國究竟是誰的英國?
貢獻多?還是索取多?
法國《費加羅報》近日評論政府通過新《移民法》時指出,移民對法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消費增長、人口增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更不用說外籍軍團的外國人在為法國作戰。法國學者諾瓦雷耶爾在其著作中稱,移民修建了法國90%的高速公路、1/7的機器設備、1/2的住房。
不可否認的是,移民幹了歐洲當地人不願意幹的活。上世紀中葉以前,在英國的外籍建築工主要來自愛爾蘭。但近年愛爾蘭經濟日趨繁榮,工人紛紛回鄉發展。因此,外籍建築工逐漸被阿爾巴尼亞、波蘭、烏克蘭和拉脫維亞等國的人所取代。同當地清潔工相比,外籍清潔工更接受簽訂臨時合同。此外,為了季節性地採摘水果蔬菜及鮮花,很多英國的農場主也願意雇用在英國的外籍學生或者從海外雇用短期採摘工人,這樣可以節約大量開支。另據英國醫護協會統計,目前英國有超過7萬名外籍護士,佔全國行業注冊總人數的10%。
但移民也給歐洲國家帶來了一係列問題。一是文化衝突,現在歐洲居民對伊斯蘭教的大規模滲透有越來越多抵觸情緒,這也是法國極右國民陣線聲稱“法國被伊斯蘭文化佔領”的主張開始有市場的原因。二是治安問題。據法國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統計,監獄裏外國裔罪犯比例超過了40%。法國《世界報》稱,未成年人犯罪中一半以上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外國人。三是費用問題。據托馬斯莫爾研究所的調查,法國每年用于處理移民的費用達到25億歐元以上,成為巨大的財政負擔。但裏爾大學一項研究指出,移民從法國拿走了479億歐元,但貢獻了603億歐元,因此還是貢獻更多。
1984年巴塞羅那申奧成功之後,西班牙需要大批的築路工和建築工,實行過一次歷史上數量最大的大赦,一共赦免了將近30萬非法移民。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移民良莠不齊,有的每天泡在建築工地上為奧運場館添磚加瓦,也有一部分人在原來的國家就是負案在逃犯,成為西班牙公民後仍然又偷又搶。
移民處境將越來越艱難
面對利比亞危機,人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歐盟一方面加大了對利比亞政府的經濟制裁力度,另一方面又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到4月13日歐盟用于利比亞人道主義援助的資金已達4000萬歐元。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歐洲和北非經濟聯係緊密,一旦北非經濟崩潰,歐盟將付出代價。二是在北非發生政治動蕩的過程中,歐盟每一個外交決策都不可避免地要將移民問題考慮進去。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認為,由于歷史原因,無論是語言、文化影響還是人員交流上,法國等歐洲國家與北非地區有著很多天然的聯係,歐洲也一直對該地區有著很深的情結。從感情和道義上,他們都推卸不掉責任。
但時至今日,移民在歐洲仍是“二等公民”。為了解外籍移民在英國找工作有多難,英國廣播公司曾經“偽造”了 6份簡歷,寄給50家公司,其中包括一些知名大公司。這6個人的學歷、資歷基本上類似,其中兩個人用的是傳統的白人名字:詹尼。休斯和約翰‧安德魯斯,其他的則用法迪馬或納賽爾等非洲黑人的名字。結果發現,用白人名字的申請人拿到職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只有一成左右的公司願意考慮用一下非洲裔申請者。即便是找到了工作,移民在工作場所還是遭遇種族歧視,比如與白人同工不同酬、不給安排培訓、安排誰都不願幹的班次、被挑出來下崗等。英國議會的種族平等和人權委員會每年受理的種族歧視上訴超過500宗。
另一個事例是,《泰晤士報》在19 日的頭版刊文描述英國人在兒童領養方面存在的嚴重種族主義。據稱,在英國孤兒院裏,黑人孩子平均要等1300天才會被人領走,而境況相似的白人和亞裔兒童只需要955天。
西班牙的移民政策本來相對寬松。在被列入“笨豬四國”後,經濟危機如同洪水猛獸席卷西班牙大地,全國失業人口一直保持在430萬的高位上。于是西班牙政府出臺法律,要求沒有工作的移民自己回國,政府提供2萬歐元的一次性補償,條件是10年之內不得進入西班牙。
丁純說,自從歐洲實行申根簽證制度後,歐洲國家就經常為移民問題爭吵不休。在這一輪全球化浪潮中,西歐國家困難重重,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高福利社會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等部分國家的右翼勢力出現抬頭的現象,排外的口號反映了西歐國家民眾害怕外來競爭的心態。而在這個時期,移民在歐洲的處境必定會比較艱難。(本報駐法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記者 姚蒙 紀雙城 王方 孫天仁 本報記者 段聰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