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4-10

海外金融業發展不能蒙眼豪賭:美國的銀行大到不能倒,金融業主管常為自己的報酬而冒險,虧錢則由債主或政府承擔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263635.shtml

海外發展不能蒙眼豪賭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4.10 02:49 am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最近對美國金融產業的前景,提出一項積極的主張。他認為,新興市場國家需要更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因此他希望讓美國的銀行領導新興國家的金融發展。台灣也有很多人希望本國銀行能夠發展國外業務,特別是到對岸大展鴻圖。然而,蓋納的想法卻被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江森教授(Simon Johnson)批評為令人極度不安,幾乎等於蒙著眼豪賭美國的未來。江森教授的評論雖非學術定論,仍有值得我們參考借鏡之處。

江森教授的第一個批評,是蓋納忽視了發展中的金融體系常出現大型金融危機的事實。江森教授指出,過去幾百年來的歷史教訓已經又被最近幾十年來的經驗證實,當一個國家經濟開始發展、累積儲蓄,這個國家金融崩壞的風險也隨之上升。依這個觀點,蓋納想讓美國的銀行去領導新興市場國家金融發展的想法,很可能使美國金融陷入太大的風險之中。蓋納或許認為,美國的銀行有豐富的經驗和能力,不僅可以避過這些風險,甚至還可以協助新興市場國家免除歷史上常見的風險經驗。不過,以美國金融業近三年剛造成全球金融海嘯的事實來看,大家不能對他們的能力有太高的信心。

我國政府和業者也很期望金融業到新興市場去發展,而我們也一樣未充分注意其中的風險,又高估我國業者的能力。台灣金融業積極的創新和國際競爭能力顯然是不如美國的,在消極的金融安全方面也有不足。我國在1990年代的不當放款,造成了近新台幣2兆元、約存款餘額兩成的呆帳,若非政府一次金改以稅收和政府預算來彌補,早就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之後,國內出現雙卡風暴,忙於善後的金融業也未能以所收存款支援國內投資,反而出現鉅額的超額準備,甚至提供助長不動產泡沫的不當放款。以這樣的經驗和能力,我國金融業要向外發展,實須慎之再三。

特別是如江森教授所指出,新興市場的風險是很大的。那些國家很容易有泡沫經濟,政策變化大且難預期,政商關係乃至舞弊行為複雜,外國人再厲害都常誤踩地雷。以中國大陸為例,其銀行已數次出現極高的逾放比率,而以政府增資的方式解決,泡沫經濟的風險亦正快速上升。因此,我們雖要把握中國大陸的市場機會去發展,卻也不能漠視當地的風險。

蓋納認為美國可透過金融管制來控制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但江森認為管制不太容易有效,美國的銀行又大到不能倒,金融業主管常為自己的報酬而冒險,虧錢則由債主或政府承擔。我國金融監理能力並不比美國好,也有部分金融業經營者是以極少的持股和出資就取得控制權,自肥、掏空的質疑時有所聞,把爛攤子丟給政府的可能性並不低。所以,加強監理,特別是對海外營運的監理,不能只是口號。江森還指出,蓋納忽視了冰島、愛爾蘭等國際金融發展幾乎造成經濟崩潰的經驗;我國政府也同樣漠視這些經驗。以冰島為例,龐大的國外金融業務發生虧損時,其金額竟非國家所能賠償,經濟乃被拖垮;即使國家有能力賠償,對人民也極不公平。以我國的一次金改為例,呆帳雖由政府和人民出資打銷,但那也是為了保住本國人的存款;如果海外分行的呆帳也由政府出資打銷,保護的卻是外國人的存款,民眾將很難接受,也難怪冰島人民不同意。因此,我國要發展國際金融,一定要記取外國這些經驗,做好監理工作,評估我們承受風險的能力,並讓人民知道出問題時,人民要出錢替金融業及外國存款戶善後的風險。

【2011/04/1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