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6-28

你憑什麼在海外工作?這些症狀你都修正了嗎?

摘要:

1. 力推E化學習履歷,點醒學生補足實力,雇主也可一目了然;技職大學開出職涯必修課程,讓打工經驗豐富的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認知。

2. 約有3到5成大學學生,畢業了求職仍茫然,肇因於大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在校未主動瞭解興趣,加上大學輔導老師人力少、異動性高,導致大學生在校很少參與職涯探索,產學界連結性又低。

3. 學生不去諮商,學校乾脆開出必修課。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先在行銷管理系開辦一學期「職涯探索」必修課程,學生透過職業訪問、學習規劃生涯,配合個人諮商,提早瞭解就業方向。

4. 技職大學學生不缺實習、打工經驗,但學生已經進入社會,有時卻還以打工心態應付正職,不想負擔太多責任,認知落差導致離職。校方加以施測「生涯信念量表」,檢測工作態度與學習意願,讓大四學生做好就業心理建設。

5. 「唸了二年的不動產系,直到上了就業學程,聽到房屋仲介主管實務教學,還到房屋仲介公司實習一個星期,才知道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觀念及時調整」

6.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但企業界卻一直抱怨招不到合用的學生,甚至聘用後一年就離職,勞委會的就業課程對學校來說,「真的是如獲至寶」

7. 年輕人正在被數位時代的各種娛樂及消遣性的工具淹沒,嚴重妨礙他們對歷史、公民義務、國際事務等現實世界的理解。

年輕人放著該讀的書不讀,花太多的時間打手機、發短信或察看留言,及上網漫無目的的瀏覽、打電玩等,這些網際網路活動及數位領悟力並沒有轉換成對過去和現在世界事務的瞭解,也沒有訓練好他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8. 現今大多數的年輕人不讀書不看報,不閱讀文學作品、不去博物館,也不參加投票,他們不能解釋基本科學方法或基本歷史,也說不出他們議員或國會議員的名字,對國家大事或世界局勢漠不關心。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以為然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87&f_SUB_ID=37&f_ART_ID=162196

青輔會 搶救學生就業力
2008/11/24

【聯合晚報╱記者謝鎔鮮╱台北報導】

大學生求職僧多粥少,政府搶救學生實力,先從大學下手。青輔會試辦「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普通大學力推E化學習履歷,點醒學生補足實力,雇主也可一目了然;技職大學開出職涯必修課程,讓打工經驗豐富的學生建立正確就業認知。

青輔會試辦「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2年,今天舉行北區大學分享會。主委王昱婷表示,統計約有3到5成大學學生,畢業了求職仍茫然,肇因於大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在校未主動瞭解興趣,加上大學輔導老師人力少、異動性高,導致大學生在校很少參與職涯探索,產學界連結性又低。

很多人等到畢業,才發現自己缺了兩把刷子,為了讓學生別老大徒傷悲,多所大學開始建置E化學習履歷。例如東吳大學建置「東吳人資料庫」,今年試辦「學生e-portfolio」履歷,連結學務、課務、導師系統,自動彙整學生背景、成績、服務經驗、證照紀錄,分析個人「十大就業力進度雷達表」,提醒學生補足何種實力。省了蒐集資料功夫,學生可拿「e-portfolio」求職,讓雇主一目了然。

東華大學則建立E化學習輔助系統。教育研究所教授高台茜表示,例如「電子成績紀錄系統」可自動呈現學生每學期成績、學分數,分析自己佔全班成績相對位置。老師若發現某人成績瀕臨當掉危險,期中可及早預警學生補救,避免學生不小心遭退學。

除了硬體建設,求職心理建設更重要,學生不去諮商,學校乾脆開出必修課。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先在行銷管理系開辦一學期「職涯探索」必修課程,學生透過職業訪問、學習規劃生涯,配合個人諮商,提早瞭解就業方向。

德明科大職涯發展中心專員林孝姬表示,技職大學學生不缺實習、打工經驗,但學生已經進入社會,有時卻還以打工心態應付正職,不想負擔太多責任,認知落差導致離職。校方加以施測「生涯信念量表」,檢測工作態度與學習意願,讓大四學生做好就業心理建設。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s://rich.nyc.gov.tw/richCandidate/doc/docDetail.jsp?docID=3E651750B4006467356824E51B1235B2

透視台灣青年就業力

更新時間:2009/02/25

【七年級】的優勢與弱點

透視台灣青年就業力


90年代以來,就業力已成為先進國家高度重視的青年政策議題,青輔會鄭主委麗君特邀請學者專家共同完成我國歷年來第一份「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不論從調查的嚴謹度或觀點的新穎度來看,該份報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刊特摘錄部分內容。

核心就業力可以分成三個類別,分別是:「工作態度與合作能力」、「職涯規劃與學習進取」、「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專業知識與技術」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並沒有被雇主排序在第一位。因為要做好工作,除了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外,還需要其他核心就業力技能的配合。企業不只需要員工「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更需要員工能夠「發揮」專業知識與技術。 而一個員工能否充分發揮專業能力,則往往取決於其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 一位雇主焦點團體受訪者就指出,「如果一個人工作上的態度,溝通能力,還有問題解決能力、應變能力不夠好的話,其實有再好的專業能力都是等於零。」

「七年級」的職場特質
雇主焦點團體的受訪者普遍認為這一代大專畢業青年在就業上很大的優勢是具備充分的電腦資訊技能以及蒐集資訊的能力。

他們也普遍認為「七年級」大專畢業生的優點包括:學理知識充足、具有熱誠、願意學習新事物、有創新企圖心,同時相較於「四、五年級」較委婉的溝通方式,「七年級」通常可以就事情直接溝通。一位雇主受訪者指出: 很多公司的總經理認為,六、七年級這個族群,比較好溝通。對四、五年級的人,要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可能要溝通個10分鐘才能夠把我們的要求說出來。但是針對七年級的同學,我們就是很清楚地告訴他:你今天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不滿意的,希望你可以做什麼樣的修正。

大部分的主管覺得,跟七年級的溝通可以用比較直接的方式。 一位雇主注意到,「七年級」具有很強的求新求變熱誠: 年輕人希望工作能夠多變化、有創意,希望流程是能夠做改變的,公司文化可以更創新。不管是哪個部門新進來的同仁,大概都有這種想法。 「七年級」這種求新求變的特質,也是反映出消費者偏好、產業結構、生產技術都快速變化的時代環境。無論如何,這種對於變化與新奇感的強調,也可能對於職涯發展帶來負面效果。一位雇主說明這種情形: 在熱誠的持續度上面他們比較不足,一開始有熱誠,遇到一些困難就慢慢降低。然後就是恆心比較不足,在扎根的學習上,比較沒有辦法持久。他可能覺得:自己都學會了,我要再學別的,但事實上扎根的學習並不是那麼完整,這會影響到他後來的工作表現。

表達與溝通能力:哪些地方要加強?
在畢業生焦點團體當中,大部分的受訪者都很快提出,他們在進入職場後感受最深刻的事情之一,就是發現表達與溝通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一般印象可能認為這一代年輕人「很會說」,但是職場要求的是能夠「有邏輯、有組織、有條理地陳述與表達」,而對於這一點,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卻很少被有系統地加以訓練與要求,也沒有充分的機會加以練習。

與此相關的是「企劃與簡報的能力」,在校時沒有感受到其重要性,進入職場後才發現這一項技能非常重要,當初在學校時應該盡量抓住各種機會(課堂報告、社團活動、專題計畫等)加以練習。 除此以外,畢業生感到準備相當不足的是「與職場人際關係有關的溝通」,特別是「如何與上司或前輩溝通」,而這可能是造成一些畢業生缺乏穩定度跟抗壓性的重要因素。

一位職輔人員指出: 年輕朋友就業出現問題,40%是在人際關係。對於上司、主管,甚至整個組織的企業文化,他不太能夠融入。目前e化之後,學生習慣只在電腦上面做溝通,連坐在隔壁的工作夥伴可能都不是面對面溝通,而是用msn做溝通,人際能力真的是愈來愈薄弱。要怎麼在工作上跟人相處,成為一個很大的挑戰。

穩定度及抗壓性:問題在哪裡?
雇主焦點團體的受訪者普遍認為「穩定度及抗壓性」是這一代大專畢業青年最需要優先強化的能力,他們認為有相當比例的大專畢業生「比較缺乏耐心,遇到挫折與困難也容易放棄」。

為什麼會如此?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缺乏職場人際關係的處理技巧,特別是與上司主管及年長同事的溝通及應對進退之道。

畢業生在進入職場後,經常發現自己面對在學校時相當陌生的人際關係問題,例如如何處理好與顧客的關係,這一點在服務業尤其明顯。另一個問題則是如何處理與主管以及年長同事之間的關係。畢業生一旦缺乏處理能力,就可能成為很大的壓力來源。有一位畢業生提供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經驗: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滿微妙的,有些主管可能朝令夕改,或者有些人是笑面虎,喜歡在你背後捅一刀……以前在學校打工,我們就會選:這邊的人不好相處,那邊主管太機車,那就不要做。沒關係,反正打工再找就有了。

出來工作不一樣,自己的履歷不可能兩三個月就換一份工作。進公司以後,剛開始我會覺得,為什麼主管會這樣對我?他對別人好像都很好,是不是有小圈圈、小組織之類的?以前我在公司,裡面三、四十歲的是一個圈圈,他們每個禮拜有一次午餐的約會,表面上可能跟你非常好,可是你不知道他在背後講你些什麼,你要怎麼樣化解?這些學校根本沒有教啊。然後他捅你一刀,你也在背後捅他一刀,結果大家都受傷,後來我就離職了。

好幾位畢業生指出,步出校門之前固然有同學間的合作經驗,但是相當缺乏職場文化中上司部屬、前輩後進間如何應對進退的經驗與訓練,因此就可能發生一位雇主受訪者所描述的情形: 畢業生即使應徵面試進來了,會發現他們很多在溝通力是有問題的。比如說今天請他們做一個工作,即使遇到問題,他們還是不太懂得怎樣把問題說出來,可能會自己去摸索,或是什麼都不提,最後突然「砰!」一聲,幾天過後就不見了。這是很多企業遇到的狀況。

雖然從雇主的角度來看,這一代年輕人比「四、五年級」更能「直接溝通」,但是這也意味著「七年級」對於「四、五年級」代表的客氣、間接,但充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溝通方式覺得陌生而不知何所適從,甚至成為很大的壓力源。

一位畢業生很傳神地描述這種情形: 進入職場後,我發現說,其實我的人際溝通能力不夠。以前我會覺得我人際關係還OK,可是這其實局限在我對同輩、對同學的溝通。但是職場上各種年齡層次的人都有,包括上司,包括大你五六歲的所謂大哥大姐,跟他們的應對進退,絕對是跟在校園裡面,跟同儕、學弟妹、學長那種溝通方式截然不同,那種分寸的拿捏是很微妙的。但是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課程,是如何與長輩溝通,如何與年長者對話。 第二個原因是對於職場及工作內容的預期與現實差距過大,這或者是由於認識不夠充分,或者是由於缺乏方向感。

一位雇主受訪者認為: 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等到要跨進就業了,才去看看說:到底我要做什麼。而且甚至不是去看看要做什麼,而是開始尋尋覓覓,看能不能撞到一個好的機會,然後有一個鐵飯碗,可以做長久。 如果畢業生缺乏職涯規劃與對產業的瞭解,而抱著這種「碰碰運氣」的想法進入職場,就可能由於工作內容的現實與想像之間落差太大,或者等到實際嘗試了以後才知道與自己的性向不合,導致在工作上不穩定,也缺乏積極學習的意願。

針對這一點,一位職輔人員指出,不少大專青年「常常把個人生涯高度的理想化,跟現實有一段落差,這落差造成『強迫性就業』或『失意性就業』的現象——他有就業,但不滿現狀——所以導致現在業界對於新鮮人有負面的看法。」

一位畢業生受訪者說: 我們快畢業的時候,學校有上一些課,教我們寫履歷、在面試的時候要穿什麼衣服。可是沒有很充分地讓我瞭解自己的優勢、能力和弱勢,產業的環境和發展,還有我到底應該找怎麼樣的工作。我想很多人都是這樣吧,念XX科也是因為考不好才去念的,那我怎麼知道我以後要做什麼呢?我去XX公司,只是為了錢,就是這樣而已。我覺得如果可以更早知道,自己可以找哪一方面工作的話,可能就不用浪費這麼多時間。 第三個原因是在家庭與學校教育過程中過度保護,而比較缺乏如何面對挫折以及承擔決策責任的訓練。

一位畢業生受訪者指出,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都很強調要「多給學生機會」,不要給學生太大挫折感,但是社會現實並非如此寬容: 我遇到滿多六字頭,他們面試的時候,都會表達「我有充分的抗壓性」這樣子,可是後來我們舉辦教育訓練,他可能待不到3天,就熬不過,到認證考試的時候,他可能會哭。我覺得抗壓性不足,可能是在念書的時候,因為家裡或老師會給予機會,但其實到外面工作,社會是非常現實的。 一位職輔人員的觀察是: 現在的學生可能在家庭裡面過度被保護,挫折容忍度也低。很多畢業的學生,工作轉換的頻率相當高,挫折容忍力比較不足……很多年輕朋友面臨要做決定的時候,不太知道要怎麼做決定,或許從小到大的決定都是爸爸媽媽做的,他不習慣做決定,所以到了畢業要就業,就不知道要怎樣去做決定。所以決定能力的培養滿重要的,包括如何去承擔做決定的責任。

被動接受指令Vs.主動解決問題
除了「穩定度及抗壓性」之外,雇主認為大專畢業生準備比較不足的重要核心就業力技能是「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位語文科系的畢業生也認為,這是造成職場溝通困難的深層原因: 邏輯分析和彙整能力,是我在大學就讀經驗中很欠缺的部分。其實我們語言能力很充分,溝通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彙整能力,例如說,分析一個事情,去瞭解它背後的意義,然後去解決問題,這方面很明顯地不足。同樣用語言來溝通,但是沒有真正知道背後有沒有問題,還有需要解決的癥結點在哪裡,這是造成我在職場上,尤其是在跟上司,跟同事之間互動的一種障礙。

一位目前擔任教師的教育科系畢業生,認為在他所看到的畢業學弟妹中,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沒辦法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坐待別人給明確指示,但是上司主管其實需要他們提出解決之道: 當你到業界的時候,遇到問題,要有能力去主動解決,不是就擺在那邊。我看到很多學弟妹們,他們會放在那邊,因為不曉得應該怎麼辦,因為上面沒有明確給指示,他又不敢隨便去做決定。可是上面就是在等你提出各個方案,我覺得在學校裡面完全沒有培訓到這個部分。

當畢業生與上司或同事的溝通問題,因此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時,其原因除了不熟悉應對進退之道之外,還可能是因為無法達成上司或同事希望其主動發掘及解決問題的期望。換句話說,抗壓性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之間是高度相關的。

職涯規劃能力應及早培養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目前大專畢業生在步出校門時,對於自己的職涯規劃以及產業環境的瞭解並不夠充分。這兩項就業力技能會影響其他就業力技能的養成,例如學習意願及穩定性。

一位雇主受訪者指出高等教育在這方面的養成不足,會對於學生的在校學習及日後就業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學歷夠,專業知識也有,但不會就業。為什麼不會就業?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畢業以後要幹什麼。所以我一直在想,學校有沒有培養同學建立願景的能力。因為有願景,他才知道3年、5年後要到達哪個目標,往前推在學校這3年中要學習什麼。要不然的話,學校給他什麼課程他就學什麼,學完以後出去外面社會上一看,怎麼學校教的是這一套,結果社會上用的是那一套。這是很糟糕的地方。很少看到學校教同學怎樣去把未來5年的picture描述出來。 目前的教育體系並沒有重視從高中或大一新鮮人階段就及早進行職涯教育,協助學生瞭解產業環境、發展趨勢、自己的性向、優勢、弱點,讓學生儘早進行職涯規劃。下面這一位畢業生的經驗很具有代表性: 大學聯考的時候覺得這個系很有趣,放棄了很多的分數填到畜產系。

等到進去之後才發現這是個很現實的科系,例如今天這頭牛,當牠沒有辦法幫你賺到錢,你就必須把牠殺了,就不養了。這是當初進來這個系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像到的。現在我比較想走的領域是保育類,可以幫地球做一些事……但這部分在大學並沒有很多的教導,我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這是我遇到比較大的問題。

學校所學與職場所需的落差
好幾位雇主焦點團體受訪者認為,大專畢業生在學校時吸收了相當多的理論知識,但是一般而言,並不太熟悉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務工作上,這與學校的課程安排是否重視學生的就業需求有關。

一位畢業生的親身經驗是: 就我們日文系來講,其實把語言的訓練,就是聽說讀寫,都已經顧及到了,而且也形成叫我們去考證照的風氣,一級、二級都要過,這部分我們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當我們很開心地認為有了一級證照,出去就無往不利,然後進了就業市場以後才發現,就算有一級又怎樣?文書稿,FAX過來還是看不懂。每一個字我都念得出來,但是到底什麼時候要交貨?什麼時候要的東西是什麼?客戶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我都搞不清楚,那種落差非常大… 我們學校注重的是語言學和教育學,這對於將來要就讀碩士班的同學,或是要走教育領域的同學非常有利,但是對於必須去日商找工作的同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困擾。因為我們學到的東西,主要都是用在分析一些語法或文章,但是對於商用日文,或是要用日文去表達一些case、做一些企劃案的時候,我們完全缺乏這種能力。 有畢業生指出,系所開設的課程可能相當全面,在課程名稱上也能涵蓋業界需求,但是在實質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卻未能讓學生瞭解實務需求與跟上產業發展。

一位工科畢業生指出: 就單晶片而言,我們學校就還在用很久以前的8051,授課方式也還是用8051來教學,而不是市面上最popular的一些東西。因為有這樣一段落差,當我們畢業轉到業界時,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另外,學校的儀器也是從好幾年前一直沿用到現在,跟現在業界使用的儀器實在差很多。 另一位工科畢業生受訪者說明: 雖然學校採購每年都有進新的儀器,但是老師對於那些東西也不是很瞭解。對於教學生的方式,可能也是要自己摸索……我是不知道老師是認為舊的方法已經很好了,還是說新的方法怎麼樣,所以他們一直沿用舊的教法,然後他們會說:「這是基礎。」可是我們出去之後用不到這些東西。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507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美國教授新書指出數位化時代的產物造成下一代的無知

美聯社,6/9/2008 313期 2008-06-26

電腦、網際網路和數位時代來臨,在享受新科技帶來方便快捷的好處時,各種不能避免的後遺症也開始發酵中。美國年輕人正在被數位時代的各種娛樂及消遣性的工具淹沒,嚴重妨礙他們對歷史、公民義務、國際事務等現實世界的理解。
Mark Bauerlein是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英語教授,最近出版「最愚蠢的一代;數位時代如何使美國年輕人變得愚笨且威脅到我們的未來」一書,指出年輕人放著該讀的書不讀,花太多的時間打手機、發短信或察看留言,及上網漫無目的的瀏覽、打電玩等,這些網際網路活動及數位領悟力並沒有轉換成對過去和現在世界事務的瞭解,也沒有訓練好他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根據美國教育部2001年對學生各門學科測試結果顯示,高三學生歷史知識57%學生低於基本要求,只有1%的學生達到優秀標準。另外,大學生新生中五分之一閱讀不達標準,需要補上閱讀課,四分之一寫作太差,需要補上寫作課。Bauerlein指出,現今大多數的年輕人不讀書不看報,不閱讀文學作品、不去博物館,也不參加投票,他們不能解釋基本科學方法或基本美國歷史,也說不出他們州議員或國會議員的名字,對國家大事或世界局勢漠不關心。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以為然,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嚴,又過於考慮孩子的自尊,造成年輕人不知輕重狂妄自大的現象。
年輕人文學閱讀和寫作能力低下,已為美國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美國公司每年要花費31億美元培訓員工的寫作能力,州政府每年花費2億5千萬員訓練雇員寫作。專家擔心,公民素質下滑,美國未來在世界上繼續擁有政治及經濟優勢的可能也跟著下滑。

(美聯社,6/9/2008,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