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6-19

三星電子的定位

摘要: 1.三星的成功也非僅是政府支援及模仿,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企業都獲得政府支援,也都用過模仿策略,但為什麼三星能成功,其他企業不能?

2. 三星在2007年的研發投入,高達44.38億歐元(約新台幣1,800億元),比當年台灣主要科技產業的40億歐元還多;三星擁有逾4萬名的研究人員,等於七個工研院,每一年在全球獲得的專利近2萬件。這些數據說明,近年來的三星不只是靠政府支持或模仿,自身的努力也顯而易見。當然,比創新或軟實力,三星仍非前段班,產品創意性甚至還比不上華碩;但說到硬實力,某些領域恐是無人能敵。

3. 三星的成功因素,更貼切的說法應是精確且成功地定位自己,當有創新產品推出,在生產標準化、但尚未落入成本殺戮戰場的期間,正是三星的活躍期。

也因此,三星產品能夠超越原先的領導企業,例如DRAM超越日德企業、液晶電視超越Sony、智慧型手機超越Nokia等。

4. 簡單來說,三星在高階的大量製造領域或期間,無人是其對手,中國大陸的技術品質不夠好、日本製造成本太高,台灣則是個別產能及研發有限。因此,三星的策略即是在產品生產的技術上,不斷投入研發,在新世代的製程投資亦不遺餘力。

5. 不過,三星也非無所不能。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韓國幾乎用盡可能手段打擊台灣液晶面板產業,包括匯率、三星及LG交叉供貨、歐盟壟斷訴訟等,但並未一舉殲滅台資面板企業,因為這已超出其定位角色範圍與能力,同樣地,當三星跨入需以彈性見長領域的晶圓代工及筆記型電腦時,恐也是一大賭注,再加上陸續發生的內部營私舞弊和腐敗現象,三星並非無堅不摧。



原文網址: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07173.shtml

三星電子的定位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6.19 03:01 am


最近是股東會旺季,平日忙於事業經營及策略擘劃的上市櫃公司董事長,都現身與股東搏感情,說接班、談願景、話景氣,更有幾位科技大老不約而同地提及台灣科技業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三星電子,凸顯出三星的威脅性、台廠的自覺及憂慮、政府的角色,以及台韓之間的產業競爭形勢變化,殊值重視。

國內科技業界龍頭對三星的看法很多,舉其要者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三星在一年以前,只隱約地出在台積電關注的目標雷達上,現在已是很亮的一個點,是可畏的競爭對手;韓國政府對三星的支援很大,但政府的支援不太合理,也不是很公平的競爭。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則表示,三星並沒有源頭式的創新,但不能忽略它擅於模仿的特質;他更直言,三星擅長模仿別人,再把對方宰掉,是個很可怕的公司。由是觀之,這家年營收近2,000億美元、品牌價值超過200億美元、市場價值超越日本Sony,在DRAM、液晶電視等十多項產品高居全球第一大市占率的企業,其成功的關鍵似是政府支援及模仿,企業形象與蘋果電腦等國際科技大廠亦有相當差距。

此外,本報上周也製作了「迎戰三星」系列報導,產學研界都提出具體建言,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是台灣本身產業結構的整合及規模化,建議整合國內重量級企業,並強調供應鏈完整化。另一則是結合外力抗三星,在產品端上可結盟蘋果電腦出奇制勝,或在品牌、研發上與日本合作,例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即指出,強調制度的日本剛好與追求速度與彈性的台灣形成互補,而且日本有品牌,台灣有品質、技術和精密度,雙方合作抗韓,成功率一定是百分百;當然,台灣與中國大陸結盟為Chaiwan抗韓,更是很多人期待的。

這些建言均有所據,推論也具邏輯,而且都是現在努力的方向,只是速度不夠快、方向不夠穩、做法不夠深,效果自然也不太明顯。但仔細盤點這些建議,若真是抗韓良方,那麼要三星垮台,恐怕很難,因為這些建議完全實現的機會,比三星因腐化而崩盤還低。當然,三星的成功也非僅是政府支援及模仿,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企業都獲得政府支援,也都用過模仿策略,但為什麼三星能成功,其他企業不能?

三星在2007年的研發投入,高達44.38億歐元(約新台幣1,800億元),比當年台灣主要科技產業的40億歐元還多;三星擁有逾4萬名的研究人員,等於七個工研院,每一年在全球獲得的專利近2萬件。這些數據說明,近年來的三星不只是靠政府支持或模仿,自身的努力也顯而易見。當然,比創新或軟實力,三星仍非前段班,產品創意性甚至還比不上華碩;但說到硬實力,某些領域恐是無人能敵。

三星的成功因素,更貼切的說法應是精確且成功地定位自己,當有創新產品推出,在生產標準化、但尚未落入成本殺戮戰場的期間,正是三星的活躍期。

也因此,三星產品能夠超越原先的領導企業,例如DRAM超越日德企業、液晶電視超越Sony、智慧型手機超越Nokia等。

簡單來說,三星在高階的大量製造領域或期間,無人是其對手,中國大陸的技術品質不夠好、日本製造成本太高,台灣則是個別產能及研發有限。因此,三星的策略即是在產品生產的技術上,不斷投入研發,在新世代的製程投資亦不遺餘力。

不過,三星也非無所不能。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韓國幾乎用盡可能手段打擊台灣液晶面板產業,包括匯率、三星及LG交叉供貨、歐盟壟斷訴訟等,但並未一舉殲滅台資面板企業,因為這已超出其定位角色範圍與能力,同樣地,當三星跨入需以彈性見長領域的晶圓代工及筆記型電腦時,恐也是一大賭注,再加上陸續發生的內部營私舞弊和腐敗現象,三星並非無堅不摧。

【2011/06/1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