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8-01

華人移民全球時的自處之道,從挪威極右翼殺人事件的原因看起

評論:
中華民族在世界各國來說是很特別的.(也是為何中華民族為何會被比擬為猶太人.)

1. 通常移民到別國,就會以在地國為效忠的對象.但是不少華人卻還會為祖國的進步著想.這種大中華民族的感情是來自於同鄉同族的歷史習慣.(例如:國父的革命是以各國華僑為後援來推動.所以東南亞諸國對華人移民其實心有害怕和懷疑.演變打壓華人文化的傳遞.例如: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一直經營的很辛苦.泰國華人多半泰化,幾乎不會華文.)

2. 同時中華民族的特色是善於經商,因此逐漸在各國變成經濟主力或重點支柱(例如:馬來西亞經濟的成長/發展是與華商佔總人口比例成正比.美國矽谷的企業三分之一是華商)

3. 還有中華文化所到之處,容易同化帝國週邊文化.(例如:韓國、日本、越南等)

3.1 一些法国人内心觉得外国人因为宗教不同,素养比不上法国白种人,认为他们是来法国享受福利的,担心一旦授予他们投票权,会搞垮法国,甚至把法国“伊斯兰化”。但是这些反对理由基于“政治正确”的潜规则,无法公开说出来。


4. 華人移民又容易在政治上產生不干己事的心態,以致於沒有著重於造福在地國民的福利.(例如:美國華人政治家比起其他少數族裔,比例上算是少的.菲律賓華商被謀殺,大陸台商被殺,都是沒重視在地國民福利的結果.馬來西亞的馬來人樂天好逸惡勞,所以大馬政府極力保護扶持馬來人,以免在經濟或政治上被華人壓過去或主導.)

5. 基於以上因素,所以其實許多國家對於華人的忠誠度和經濟勢力的滲透度覺得無法信任.(例如:華人移民美國一百多年,今年2011年的駱家輝是第一位華裔駐華大使.因為過去美國不敢派華裔大使.)

5.1 移民融入居住国的关键,是被社会平等对待和“融入认同”,只有当移民确实感觉到“被当成自己人”时,移民以地区和宗教组成社团来自我保护的“社团主义”现象才会自然消亡。


6. 所以應該讓移民在地國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讓她們覺得: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

6.1 “中國人提倡謙虛、追求低調,但在外國人看來,這是懦弱的表現。”一位來自秘魯的僑領發言時指出,只有主動發聲,才能維護自己權益;只有論政參政,才能進入主流社會。他還特別強調,“在海外不能埋頭苦幹,要仰頭苦幹。我們也要懂得宣傳自己,要講我們在這裡修路、建學校,為當地帶來的好處,才能贏得更多尊重和支持。”

6.2 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莊前進認為,“要融入主流社會,需要僑胞們積極參與當地事務。”菲律賓僑社工作有著名的“三寶”:捐建農村校舍、志願消防和義診,這些工作使得華僑華人在當地贏得好感與肯定。巴西華人文化交流協會榮譽主席尹霄敏因地制宜,在熱衷運動、尤愛足球的巴西,“公司贊助冠名的跑車在賽事中獲得了冠軍,公司贊助的足球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讓這家華人企業迅速家喻戶曉,也讓華人在當地社會得到了肯定和贊譽。

6.3 華人參政議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最大限度地為僑胞爭取權利、維護華人權益,從而進一步融入主流社會。”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劉錦庭則介紹,泰國華人積極參政議政,泰國歷屆總理和內閣部長中有很多華裔,他們為泰國的發展獻計獻策,已成為泰國主流社會的重要力量。


6.4 什麼樣的文化活動可以贏得更多異國“粉絲”,是僑領們經常思考的問題。美國北加州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永久名譽會長方李邦琴發言時提出,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久不衰,是因為具有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特性。因此,傳播文化可以尋找與他國文化間的契合點。譬如,美國本土的爵士樂表演中,已經出現了中國琵琶的身影,還有人考慮將中國傳統的打擊樂融入其中,“通過這樣的交流,中國的文化藝術才能逐漸進入美國主流。”



6.5 “在達拉斯舉辦的哈爾濱冰雕展極為轟動,因為藝術家們運用中國傳統的冰雕,雕刻出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美國民眾非常喜愛。”

6.6 智利人喜歡打擊樂,威風鑼鼓異曲同工,“前後有100多位當地人找到我們,要學威風鑼鼓。”

6.7 東方人講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經濟困難的時候,華商認為西班牙是第二故鄉,願意省吃儉用、取消度假、匯集資金,通過創業促就業,使西班牙早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這一觀點,得到西班牙朝野一致讚賞。”

6.8 很多華僑只是來非洲掙錢,家屬留在國內,工作幾年就走;一些私企老板把家屬放在國內,自己兩頭跑;還有一些工程建築行業,員工住在一起,工程完成後立即離開等。”此外,把非洲當作“跳板”前往歐美的也大有人在。不難理解,這種“候鳥”與“過客”心態造成了許多非洲僑胞對當地社會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較低,與當地民眾之間存在一定隔閡,這也是很多問題和危機出現的深層次原因。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真心愛上非洲這片熱土,願意扎根在此的僑胞也多了起來,僑胞在非洲的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 


6.9 非洲僑胞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保護自己的權益,最好的選擇是努力融入當地社會。 

  該如何融入?“我希望非洲的華僑華人在方便的時候能多參與當地社團活動,而不是僅限於華人圈子。”南庚戌提出自己的想法,“華人的不良‘事跡’屢屢見諸報端,這和大家不熱衷當地事務有很大關係。”南庚戌的這種想法來自自己的經歷。“我參加了當地一些國際性組織,每個月總有一些捐助活動,我都要去,對提升華人形象就有幫助。我參加當地商會,是當時商會中第一個華人企業代表。只要在那裡有了一席之地,其它人就不會肆無忌憚地批評華人和華人企業。當然,這是最粗淺的一種說法。我覺得,要融入當地社會,可以從參與當地社團開始。我們到海外,剛開始,資歷、財力、人脈都不行,慢慢熟悉以後,就可以深入當地社會了,這也是公共外交的第一步。” 


7.“與住在國人民的和睦相融,是構建和諧僑社的根本性問題。海外僑胞在這其中有很大的擔當。”

摘要:
1. 上世紀60至70年代,大批“穆斯林民工”來到歐洲大陸時,歐洲人沒有打算讓他們長久呆下去。因此,歐洲社會沒有主動地去要求這些穆斯林人學習當地語言,熟悉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社會,而是任由他們成為了歐洲大陸上“被隔離的少數民族”。

2. 由於某些政治正確的因素作祟,對多元化、多族裔的發展方向無法展開積極有效的討論,以至於給宗教極端份子,或者狂熱的新納粹主義提供了發酵生長的土壤,再加上恐怖主義的陰影,中東戰爭的持久不下,給這種極端思潮增加了“催化劑”。 

3. 如果沒有一個寬容的平台和環境來討論多元文化的優缺點,討論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討論多元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封殺”所有的意見,那就勢必給極端主義的氾濫創造條件。 

4. 如何讓西方國家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他們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7/9/9/101779926_2.html?coluid=73&kindid=7151&docid=101779926&mdate=0727121605

(省略)
慘劇發生之初,歐洲人都習慣地認為這是基地組織所為。但現在,歐洲輿論開始反思,為什麼一個土生土長的歐洲青年會對歐洲社會有如此深刻的不滿。輿論認為,奧斯陸恐怖襲擊的背後是歐洲多元文化的致命失敗。上世紀60至70年代,大批“穆斯林民工”來到歐洲大陸時,歐洲人沒有打算讓他們長久呆下去。因此,歐洲社會沒有主動地去要求這些穆斯林人學習當地語言,熟悉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社會,而是任由他們成為了歐洲大陸上“被隔離的少數民族”。近年來,隨著外來移民的不斷增加和經濟危機的衝擊,歐洲大陸極右主義思潮迅速抬頭,新民族主義正在形成。與此同時,不少右翼政府也把經濟衰退、社會不安定的責任推向移民,對穆斯林等外來移民採取了越來越強硬的手段。而在一般民眾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認為移民正在入侵他們的文化,搶奪他們的飯碗。

挪威恐怖襲擊案背後隱藏的另一個事實更讓歐洲人感到害怕。歐洲安全官員承認,在慘案發生後的這幾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歐洲網民聲稱他們屬於凶手布雷維克所在的極右組織。布雷維克不僅在國內加入了右翼黨派,同時還是多個泛歐極右組織的成員。歐洲輿論擔心,隨著意識形態、社會和經濟矛盾的加劇,會有越來越多的歐洲選民轉向保守派和右派,甚至成為極端主義者。布雷維克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採取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人們更加擔心的是,在歐洲,極右主義是逐步形成的,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另一個布雷維克,沒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時間:7月25日 來源:國際在線網)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7/9/9/101779922.html?coluid=73&kindid=7151&docid=101779922&mdate=0727121400

(省略)

挪威基本上屬於單一民族和單一文化社會,少數民族薩米人及外來移民只占總人口的4%左右,挪威國內並沒有如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一樣有相當比例的移民。挪威並沒有足夠的“反移民”情緒對立到刀刃相見的土壤。


(省略)

從兩黨主張上看,工黨親歐洲,贊成入歐盟,工黨也不反對移民政策,屬左傾政黨,今年年初,工黨政府還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多元文化全國大會。而進步黨屬右翼黨,反對外來移民,疑歐主義者眾,不贊成加入歐盟。

這些使得挪威呈現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形態:它積極參加歐洲及國際各類組織,它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對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反人類罪行大加抨擊,它也關注世界各地少數民族群體的生存。但在國內,卻兩次否決入歐盟,也不願敞開大門接收外來移民。這樣的矛盾性格,促使對社會不滿的人,可能傾向於採取極端行動,並自認為是“正確之舉”。布雷維克在屠殺同胞時,大喊“這才是開始”,說明他已經把自己的行為,設定成一項“事業”。

近年來,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歐洲,又陷債務危機,經濟復甦乏力。北歐國家多是“高福利高稅收”的國家,經濟下行之時,越會對社會有迫切的改變要求,這也是滋生左右翼極端思潮的時刻。

(省略)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8/0/0/101780005.html?coluid=73&kindid=7151&docid=101780005


(省略)

西方社會管制的兩難:既要保障公民個人的自由權利,同時又要保障社會的集體安全,維護所有人的自由。就拿槍支來說事吧。布雷維克在夏令營營地殺人的槍支是從店裡買來的,假若他不用槍而只用菜刀的話,所造成的傷亡肯定就沒這麼大。但是挪威卻很難禁槍。在該國的林海雪原之中,狼蟲虎豹橫行,全面禁槍,國民出行時如何自衛?這就是個人自由和社會安全之間的矛盾。更麻煩的是,即使你禁了槍,布雷維克們還會用炸藥呢。請注意,他用來炸政府大樓的炸藥是從自家農場囤積的化肥裡提煉的,難道政府還禁止大家用化肥不成?那就幹脆禁止大家學習炸藥的提煉技術算了這也不成,因為這就等於禁止化學的傳播了。化學老師失業誰養啊?

(省略)






第四篇原文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8/0/7/101780762.html?coluid=70&kindid=1852&docid=101780762&mdate=0728103223

(省略)

由於某些政治正確的因素作祟,對多元化、多族裔的發展方向無法展開積極有效的討論,以至於給宗教極端份子,或者狂熱的新納粹主義提供了發酵生長的土壤,再加上恐怖主義的陰影,中東戰爭的持久不下,給這種極端思潮增加了“催化劑”。 

(省略)

問題是,多元文化確實給新到的族裔和社群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但也給原有社會的主流族群帶來“身分定位”的衝擊,尤其在人口架構逐漸發生變化,人口比例逐漸逆轉,而人頭政治又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的大環境下,“主流社群”的“恐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沒有一個寬容的平台和環境來討論多元文化的優缺點,討論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討論多元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封殺”所有的意見,那就勢必給極端主義的氾濫創造條件。 

如何讓西方國家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他們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事實上,多元文化如果只是自畫疆界,各自為政,你幹你的,我幹我的,沒有交流融合轉化,那麼,衝突的土壤就會增加,問題的持續出現是難以避免的。挪威的慘案雖然是冷血的個案,但它也是一個及時的警鐘。






第五篇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88048.shtml#ixzz1THpbvCYX

(省略)

近幾年,極端思潮在歐洲擴散,極右翼政黨在各國崛起,已是不可忽略的趨勢。除了德、法、義、奧、比等國,北歐的挪威、丹麥、瑞典都未倖免。其主要背景是:歐盟的整合及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族群的人口移動,但這種移動伴隨本土公民的工作機會碰到競爭,或異文化彼此遭遇時的不順暢,乃至非法移民的出現造成社會難以預期的脫序,都會讓本土公民覺得自己的權益遭到侵害,從而產生歧視或仇恨。挪威雖未加入歐盟,但由於其入境門檻極低,近年外來移民顯著增加,從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增為十一。

要消滅歧視或仇恨,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訴諸教育:教育社會大眾對異文化抱持寬待和包容,一則能吸收異文化的優點,二則協助他者融入社會,成為本國的積極力量。遺憾的是,這種所謂的「文化多元主義」,雖成為政治人物朗朗上口的絕佳教條,但許多國家在因應現實問題時卻是眼高手低;一旦發生社會問題,異教徒及外來移民總是成為本土公民最直接怨懟與排擠的目標。

最明顯的例子是,二○○八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肇始自美國金融業的泡沫化,帶給歐洲的卻是一波慘重的失業潮衝擊。緊接著,便是各國極端保守勢力的抬頭,右翼政黨攻城掠地,反對全球化、反穆斯林、反對社會福利對移民一視同仁的浪潮便轟然而至。簡言之,遇上現實的經濟困境,「多元文化主義」的高調即顯得一無用處。從這個脈絡看,卅二歲的布雷維克在二○○九年加入極右翼組織,並開始著手籌劃這場驚世屠殺,自不能說是純屬巧合了。

奧斯陸的爆炸案發生後,不少西方媒體立即將箭頭指向回教恐怖攻擊,甚至直接點名是「凱達」所為,這正是「多元主義」口號空洞化的表徵。許多人平日把「多元主義」掛在嘴邊,滿口尊重、包容、多元的腔調,但遇到關鍵時刻,心底深處的民族情結及宗教歧視的板刻印象便油然而生。殺手布雷維克也一樣,他在認知和行動上的截然相反,就像一面顛倒黑白的魔鏡。不管他如何妄想證明基督教文化的優越性,他的行動卻只說明:歐洲文化的敵人不是穆斯林,而是像他這種封閉在冷血巨塔中培養仇恨細胞的人。

(省略)

【2011/07/27 聯合報】@ http://udn.com/




第六篇原文網址
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7460114.html

(省略)

移民融入居住国的关键,是被社会平等对待和“融入认同”,只有当移民确实感觉到“被当成自己人”时,移民以地区和宗教组成社团来自我保护的“社团主义”现象才会自然消亡。

(省略)

反对者内心觉得外国人因为宗教不同,素养比不上法国白种人,认为他们是来法国享受福利的,担心一旦授予他们投票权,会搞垮法国,甚至把法国“伊斯兰化”。但是这些反对理由基于“政治正确”的潜规则,无法公开说出来。

(省略)



第七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6/1/4/102061413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061413&mdate=0402154518


僑胞在“三方共贏”中該如何擔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3 10:09:33



菲律賓華人在自身經濟條件豐厚後,不忘回饋當地社會,“菲華三寶”就是華人回饋當地社會的集中體現。所謂“菲華三寶”,指的是3個公益項目:菲華志願消防隊、菲華義診隊、捐建農村校舍。這是菲華商聯總會於上世紀60年代發起的社會公益事業,持續迄今已嘉惠數以百萬計的菲律賓人,是菲華兩大民族和睦相處的紐帶。

他認為,如今出現的“南海議題”,成為菲中關係發展的最大絆腳石。華僑華人不願意看到菲中關係惡化,因此華社呼籲華僑華人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說服當局,曉以利害,讓緊張的關係冷卻下來。他相信,華僑華人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戴宏達說:“與住在國人民的和睦相融,是構建和諧僑社的根本性問題。海外僑胞在這其中有很大的擔當。”


第八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8/6/5/102086567.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86567&mdate=0425101048


海外僑胞“唐人街”外顯風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5 11:06:38  


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人民日報“我們希望廣大海外僑胞能夠消除“過客”心態,走出“唐人街”,積極融入當地主流社會……”近日,在京召開的第六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的講話,贏得在場570多位僑領一片掌聲……

生存發展 走出“唐人街”

曾幾何時,海外華僑華人多集中於“唐人街”。這些散布於世界各地、充滿濃濃中國味的街巷,既是慰藉、庇護,也是圍牆、阻隔。相對封閉的社區,阻礙了僑胞與住在國主流社會的往來。近年,走出“唐人街”,開始成為海外華僑華人自覺不自覺的行動。

“早年在南非,暴徒不敢向中國人下手,他們以為中國人個個都是李小龍、成龍。後來見中國人錢多,終有人鋌而走險,卻發現他們不僅不會功夫,案發後還不願報警,於是針對華人的犯罪陡增。”1992年到南非的李新鑄,談起往事,笑中帶著心酸,“2003年,遭遇刑事犯罪致死的中國人達24人之多。”

此時此境,僅僅依靠築高院牆是不行的。2003年,南非僑胞們走上街頭示威遊行;2004年,僑胞們成立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除團結起來共同防範外,還主動與南非警方建立聯繫。在他們的多方努力下,南非警察部、內政部負責人多次造訪警民中心,聽取華人的需求。與南非類似,美國僑界集體抗議CNN辱華事件,法國僑界舉行巴黎美麗城大遊行,都以不同形式走上主動維權路。

“中國人提倡謙虛、追求低調,但在外國人看來,這是懦弱的表現。”一位來自秘魯的僑領發言時指出,只有主動發聲,才能維護自己權益;只有論政參政,才能進入主流社會。他還特別強調,“在海外不能埋頭苦幹,要仰頭苦幹。我們也要懂得宣傳自己,要講我們在這裡修路、建學校,為當地帶來的好處,才能贏得更多尊重和支持。”

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莊前進認為,“要融入主流社會,需要僑胞們積極參與當地事務。”菲律賓僑社工作有著名的“三寶”:捐建農村校舍、志願消防和義診,這些工作使得華僑華人在當地贏得好感與肯定。巴西華人文化交流協會榮譽主席尹霄敏因地制宜,在熱衷運動、尤愛足球的巴西,“公司贊助冠名的跑車在賽事中獲得了冠軍,公司贊助的足球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讓這家華人企業迅速家喻戶曉,也讓華人在當地社會得到了肯定和贊譽。

僑領們不約而同提起華人參政之必要。李新鑄說,“我在南非一直籌劃成立華人從政基金會,呼籲華人參政議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最大限度地為僑胞爭取權利、維護華人權益,從而進一步融入主流社會。”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劉錦庭則介紹,泰國華人積極參政議政,泰國歷屆總理和內閣部長中有很多華裔,他們為泰國的發展獻計獻策,已成為泰國主流社會的重要力量。 




傳播文化 尋找雙方交集

維護權益,要走出“唐人街”;傳播文化,也要走出“唐人街”。每年初秋,美國首都華盛頓都要上演一場民族文化大戲“華盛頓中國文化節”。這個已成功舉辦13屆的文化節,選址在華盛頓中心的美國國家廣場,長達五六個小時的舞台表演和演講、中國文化展品展示、大型圖片展覽、現場繪畫和書法、針灸和中醫現場咨詢等琳琅滿目的內容,吸引數以萬計的觀眾。

美國華盛頓華人專業團體聯合會會長肖水根介紹,我們“通過舉辦文化節,潛移默化地宣傳中國政策主張。比如我們製作了多個節目,通過舞台藝術,體現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的理念,配上圖片,以豐富的中國歷史資料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協和萬邦",以此回應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

俄羅斯、澳大利亞……在華僑華人的努力下,各種形式的“中國文化節”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什麼樣的文化活動可以贏得更多異國“粉絲”,是僑領們經常思考的問題。美國北加州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永久名譽會長方李邦琴發言時提出,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久不衰,是因為具有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特性。因此,傳播文化可以尋找與他國文化間的契合點。譬如,美國本土的爵士樂表演中,已經出現了中國琵琶的身影,還有人考慮將中國傳統的打擊樂融入其中,“通過這樣的交流,中國的文化藝術才能逐漸進入美國主流。”

美國德州達福美中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寧以“美國肯德基開賣中國皮蛋瘦肉粥”為案例,闡述了文化框架與載體的關係。“用美國的文化作載體,用中華文化作框架,這樣更能讓美國主流社會了解中華文化”,她說,“在達拉斯舉辦的哈爾濱冰雕展極為轟動,因為藝術家們運用中國傳統的冰雕,雕刻出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美國民眾非常喜愛。”

智利也出現過同樣的場景。去年8月,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市中心廣場,一支華人威風鑼鼓隊正在表演,整齊的舞步、喧天的鑼鼓,折服了當地民眾,熱情的智利人一邊鼓掌叫好,一邊情不自禁高呼“中國萬歲”。鑼鼓隊由智利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許敬言籌建,他出於個人的興趣,從國內請人到智利教授威風鑼鼓。沒想到,無心插柳,這支鑼鼓隊聲名遠播。許敬言坦承自己語言不流利,但智利人喜歡打擊樂,威風鑼鼓異曲同工,“前後有100多位當地人找到我們,要學威風鑼鼓。”

僑胞言行 展現中華形象

來自澳大利亞的馬連澤曾任布裡斯班春節嘉年華活動組委會主席,他認為:弘揚中華文化,舉辦活動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僑胞們在住在國方方面面的表現。他說,“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二成,處理好鄰居關係、同事關係,遵守法律,做事讓人尊重,成為社會積極建設力量,僑胞的形象就不一樣了。”

“文化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一面,又有看不見、摸不著的一面。”希臘華僑華人總商會會長徐偉春也認為,“看得見的,比如風俗習慣、節慶假日、藝術作品等。華僑華人身在海外,這些看得見的東西使我們區別於當地人,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根本,也是我們團結和聯繫感情的渠道。而一些無形文化,比如思維模式、道德價值等,往往在關鍵時刻指引我們的選擇,塑造我們的行為。”

2010年2月,智利發生大地震。智利中國和平促統會副會長郁飛和許敬言,第一時間帶著價值數萬美元的救災物資,驅車30多個小時送往重災區。受災民眾激動且意外,沒想到第一個趕來援助的竟是中國人。郁飛說,“我那時就覺得他們肯定需要幫助,立馬就趕過去了,什麼也沒想,當地媒體也不知道。”此後,智利華商總會也迅速組織僑胞參與援助。華僑華人急公好義的表現,受到智利上至總統、下至普通民眾的稱讚。

尹霄敏2007年獲得裡約熱內盧州議會頒發的榮譽市民證書。他介紹,自己在巴西20多年一直堅持誠信經商、厚德待人的理念。有一次,由於競爭對手虛假舉報,他的公司遭到當地反走私委員會的突擊檢查,結果全面檢查後沒發現任何問題,“我們反而給執法部門留下了守法經營的良好印象,為我們贏得了聲譽、贏得了市場。”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西班牙經濟受到重創。西班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徐鬆華介紹,“在外來移民老板數目紛紛減少的情況下,唯有華商老板逆流而上……東方人講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在這經濟困難的時候,華商認為西班牙是第二故鄉,願意省吃儉用、取消度假、匯集資金,通過創業促就業,使西班牙早日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這一觀點,得到西班牙朝野一致讚賞。”

“每個華僑華人的形象乃至一舉一動,都代表了華人社會的整體形象。”全英華僑華人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單聲說。此言不虛,走出“唐人街”的僑胞們正在用他們自身的言行,重塑華人新形象。願這些民間使者將中國優秀文化的種子遍撒寰宇,盡現風華。



第九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8/9/1/102089177.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2089177&mdate=04271011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