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731838.shtml
憑本事闖天下 富二代「牛人」不少
【世界日報╱記者駱舒嫻洛杉磯報導】 2011.11.21 08:15 pm
中國「富二代」湧進美國各地高校,開名車、泡女友、動粗打人、嗑藥濫交、花錢買進名校、砸錢擺平刑事案件,種種「劣跡」不勝枚舉。但也有不少「富二代」行事生活相當低調,坐擁豪宅卻與許多普通同學一樣在校工讀(work and study),學術、工作表現出類拔萃,成為旁人眼中的「非典型性富二代」。
從長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的Eva父母是廣東企業家,家底豐厚。2006年Eva到紐約唸書時,家人在紐約曼哈頓富豪雲集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以七位數拍下一處豪華公寓,讓Eva無需住學生宿舍。但Eva每天和普通學生一樣,擠地鐵在學校與家之間通勤,每周在學校圖書館打著20個小時的學工,每小時薪資8.25元。
在學校第二年,Eva順利申請到聯合國實習生機會,一邊開始找工作,去面試也一樣擠地鐵、坐公車,常忙得「神龍見首不見尾」。名車、名表、名衣飾,在Eva身上很少見,通常只有面試以及做課堂發言(presentation)時,Eva會換上中規中矩的亞曼尼「行頭」,平時就穿學生族最流行的套頭衫、牛仔。
Eva畢業時,成績一路A,並被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錄用。周圍朋友同學平時只知道Eva是家境優越、學習出色的「牛人」,直到第一學期期末考完去Eva家開派對,才發現她還是如假包換的「富二代」,著實震驚。
Eva透露,長春藤盟校內來自各國政商世家子弟不少,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孫子與她同班,平日生活作風相當低調,性格隨和,一起小組討論時才意外得知是「貴公子」,比照「我爸是誰誰誰」、「我舅是誰誰誰」的中國「官二代」、「富二代」,鮮明反差值得深省。
「富二代」Elle出身於典型的儒商家庭,父親是華東地區名校經濟學教授,母親是一家房地產公司老總。然而Elle一路從中國頂級名校讀到美國頂級商學院,「全憑本事闖天下」。在大學時代,Elle同時攻讀英語言文學和經濟學雙學位,學術表現始終是班上top 5%,四年大學都得獎學金,Elle同時也在校外兼做家教賺零花錢。Elle和普通女生一樣熱愛血拼、旅遊,但從不花錢如流水,她最熱中的就是趁商場節假日打折時,和室友一起「集中火力」掃貨,外出旅遊也精打細算,為省錢而坐「紅眼航班」或者硬座火車也是常有的事,從不顯驕矜習氣。
2007年大學畢業後,Elle被英國諮詢業龍頭企業Monitor在上海的公司錄用,工作三年後,2010年Elle順利申請入讀全美排名第一的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明年暑期即將畢業的Elle已著手開始找工作,她透露,家人希望她回國「女承母業」,但她的計畫是在美國工作三年左右再決定是否要回國接掌家業。
Elle承認,家庭出身的確是一個優勢,商學院許多同學都要省吃儉用攢學費、借學貸才能交得起兩年總共約十六、七萬元的學雜費、生活費,而她除了自己的積蓄,還有父母資助,毫無壓力念完學位,如果以後回國發展,父母財力和人脈資源也可作後盾,「起點比別人高」。
Emily的父親是上海富豪,她與母親同住在亞凱迪亞市千萬豪宅,生活起居均有保母照料,Emily在附近私立高中11年級就讀,家裡每周有家庭教師上門一對一補習功課。為Emily每周補習三小時數學的加州理工博士生Sam透露,Emily性格內向,對人禮貌,雖然也用不少名牌貨,但基本是母親給她買的,Emily自己從不挑剔,也不亂花零用錢,每天按時上下學,「富二代」飆車、嗑藥、泡夜店等紙醉金迷的生活更是與之毫不沾邊,「完全不像個富二代」。
在北加名校攻讀教育學碩士的杜彬(化名)出身中國某省高官世家,父親是省廳級官員,官位最低的叔伯也做到一市之長,家庭財力、權力自然雄厚非常。但杜彬從國內大學畢業後,並未秉承家庭意願考公務員,而是進入某國際非營利性兒童教育發展組織在北京的辦事處任職。
在大學期間長期到民工子弟學校和欠發達地區做支教志願者的杜彬表示,從美國取得學位後,計畫與志同道合的同學、校友一起創辦一個幫助中國貧困地區弱聽、聾啞兒童的基金會。
【2011/11/21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731839.shtml
「富二代」6人組 助農民工子弟小學
【世界日報╱記者劉大琪紐約報導】 2011.11.21 08:15 pm
「不懂事的孩子,苦的是父母。懂事的孩子,苦的是自己。長輩說過的這句話一直留存在我心,尤其是出國留學後,每每想到我都覺得肩上有責任、有擔當。吃苦是一種自我修行,苦過才能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說這話的時候,年僅23歲的墨燃(化名)堅定的眼中顯出超齡的成熟。
與一般人相比,墨燃無疑是幸運且令人羨慕的。出生於一個條件相對優越的家庭,自身也聰穎美麗、惹人喜愛。原本可以留在父母身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也許是她天性好強獨立,小小年紀便走出國門,到外面去觀察和體驗更大的世界。
墨燃說,雖然她自己的成長環境優越,但她深知這些條件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通過父輩們的艱苦奮鬥一點一滴創造出來。所以「富二代」這三個字對她而言非但不是炫耀或者揮霍的資本,反而是一種家庭拚搏精神的傳承,父輩帶給她的更多的是精神財富,她有責任和義務把這種精神延續下去,青出於藍、更要勝於藍。
醉心於跨文化傳播的墨燃目前正積極推動中國古建築文化的保護、參與中國文化保護協會的建設,另外還積極籌措資金幫助維護和修繕中國的古建築。墨燃說,古建築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國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所關注的焦點之一,她正努力聯繫中美相關機構團體,希望通過在美國舉辦展示會等途徑把中國古建築進一步推向世界。這其中的操作程序繁瑣,募得善款也不是件易事,「我知道做成這些事所涉及到的很多人都是爸爸的朋友,如果告訴他們我是某某某的女兒可能會享受很多便利,但我想靠自己,不管多難」。
除此之外,墨燃還默默地為另一件事做著努力。她和其他五個「富二代」和「官二代」結成六人小組,為中國農民工子弟小學籌措資金,等到集齊10萬元後成立基金會,全部用於北京幾所農民工子弟小學的建設和發展,為缺衣少食的孩子提供切實的幫助。墨燃說,在國外遇到很多無私幫助自己的人,她希望自己也能把這份溫暖帶給更多的人。擁有感恩和回報的心是人生快樂的首要條件,既然自己有機會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和享用更廣泛的資源,那就應該在吸收之後報以社會更多的關懷和奉獻。
下個月就要回國的墨燃這些天終於有時間去練練瑜伽、會會友或者逛逛街,但一進商店她還是忍不住徑直朝打折區跑,選吃飯的地點時也總關心是不是物美價廉,「爸爸常說對朋友要慷慨、對自己要節儉,其實這正是所謂的寬以待人嚴於律己。自律對家境優越又沒有父母在身邊監督的人來說更為重要,許多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在國外開豪車、穿名牌,出手過於闊綽,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不成熟、也不夠自信的表現。一個人應該培養的是令人折服的個人魅力, 因為那足以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刻意用外在的奢華來襯托自己自然也就變得多餘」。
【2011/11/21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731840.shtml
低調勤奮 我不是「負」二代
【世界日報╱記者唐嘉麗波士頓報導】 2011.11.21 08:15 pm
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愛炫富。代辦中國大陸中學生赴美就學兼入校後服務的「波士頓教育諮詢中心」總教育顧門李國平說,近來太多負面報導,使得「富二代」已相當於「炫富、鬧事」的同義詞。事實上,他接觸到一些行事低調、用錢儉省、或努力勤奮、成績優異的「富二代」。雖來自富有人家,但若不說,絕對看不出來。
就讀波士頓大學的藹芬(化名)說,低調「富二代」,容易隱藏富有身分,不為人知。但校園中,看到更多的,是那些穿戴名牌、來去名車的貴公子小姐們。她自稱不在圈內,與「富二代」接觸不多。但「感覺上,他們頗寂寞的,常會花錢請客,找人陪著玩樂」。
有些低調的「富二代」,開二手汽車、參加社團擔任幹部,平常大家在一起,沒感覺有何差異。但手頭闊綽,難免有「露餡」的時候。麻州布蘭岱斯大學的樊長興說,有次家裡開鞋廠的同學請大家吃飯。在日本料理餐館,手指名目繁多的菜單,跟侍應生說,「除了這個和這個,其他的全上」,當時在場的同學都驚呆了。主人笑著解釋,「一樣樣點,太麻煩了」。
美國校園中的「富二代」現象愈來愈普遍,引發的問題也愈來愈多。在美的「富二代」年齡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劍橋中國文化中心董事長紀虎民說,在六、七年前,中國富人把子女送到美國讀高中的風潮已經開始。這些年,因為子女在校出問題,直接間接找上該中心尋求協助的,不下七、八十人。
「富二代」給人總體的印象是內向和驕氣。紀虎民說,所謂內向,是指課堂上的內向。平常不提問、不參加討論,學習上是否有問題也不說,常到問題嚴重了,才發覺已無可救藥。
這些富二代,在國內家中有司機接送、保母照料生活。到了美國什麼都得自己來,立刻就曝露生活能力和常識極差、毫無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事實。
東北大學學生課業服務中心顧問杜曉芬說,國內太多這樣代辦申請美國學校的機構,只要繳錢,什麼都為你準備好。中美教育體制有很大差別。中國家長以為,把子女送進美國的大學就了事。事實上,美國大學對學習的要求很嚴謹。成績達不到標準,就無法繼續。自身沒有動力、只為躲避國內高考,或順應潮流、為爸媽而唸等原因來美的,若沒做好準備,很快就會發生問題。
杜曉芬、紀虎民和麻州大學羅爾分校本土工程系助理教授施子揚都認為,大多富二代的父母們忙著事業和賺錢,多以金錢作為子女教養和陪伴不足的補償。在物質上,有求必應,所以不懂珍惜,不健康的經濟觀確是社會問題的隱憂。控制子女濫用金錢,可能是必要的第一步。
【2011/11/21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