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02-04

在日本,日本人理所當然地用日本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判斷,並對日本的文化抱有優越感。而中國人,來到日本,當然用中國人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去感知日本。總之,只有善意、直接而坦誠的交流,讓彼此知道,自己所了解的日本或中國,只是一個片面事實。想提供一個真實的視角,引領大家重新審視自己的看法。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9/5/2/101995219_3.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1995219&mdate=0201000848

一個中國留學生眼中的中國和日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1 00:09:11

(省略)

  前不久受老師的委托,我來到名古屋市的東海學園大學,在“多文化理解中國”課上,以中國留學生的身份向日本同齡人進行30分鐘的主題演講,意在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一談在日本感受到的文化差異,客觀介紹自己的祖國,坦誠面對關於中國的不同看法。

  為使發言更有針對性,事前我特意請教了負責這門課的鬆尾老師。她把一大叠材料拿到我面前,說:“這是開講前對學生們做的問卷調查,坦率地說讀起來可能令人不太愉快,但我想你一定願意參考一下”。那是一份針對日本學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外國人印象的調查。我重點看了有關中國的部分,讀起來確實讓人愉快不起來。問卷上,日本學生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印象絕大多數都很負面:“環境臟,水和食物好像都有毒”、“假冒偽劣商品和盜版的國度”、“Made in China便宜沒好貨”、“中國人沒有禮貌,說話太衝沒分寸”、“大眾沒有公德心、秩序混亂”、“中國人反日,仇視日本人”……只有少數幾張問卷對中國作出正面評價,諸如“實際接觸後發現中國人其實很有人情味”、“身邊的中國朋友對自己很熱情”、“中國同齡人勤奮好學、心態積極樂觀”等。仔細研究問卷發現,絕大部分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日本人,都沒有來過中國或實際與中國人接觸的經歷,而主要是通過日本媒體了解中國;而對中國印象相對較好的日本人,或多或少有過訪華、留學或與身邊中國朋友交往的經歷。這讓我感到,直接而具體的交往,可能是消解彼此誤會、增進雙方理解的最重要渠道和最有效方式。

  筆者來日3年,對日本媒體對華報道的偏激深有體會。他們雖然標榜“客觀公正”,卻常常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斷章取義。以電視媒體為例,除著名的NHK外,日本還有多家民營電視台,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維持生存。這決定了他們無論是製作節目,還是選取報道角度,都以追求高收視率為最終目標。換句話說,就是不管內容本身是否客觀公正、導向是否正確,只要搶眼球就好。加上中日兩國間原本就存在的深刻誤解和特殊的民族感情,使日本媒體對於中國的負面報道更是毫不留情,越是臟亂差的落後景象,或是讓人瞠目結舌不可理喻的咄咄怪事,越會在第一時間被日本媒體捕捉,無限放大,配上誇張的音效、添油加醋的解說,黃金時間在全國滾動播出,日本民眾就會在餐桌上邊嚼著秋刀魚邊瞪圓眼睛嘖嘖稱嘆:“我的媽呀,原來中國就是這麼個樣子!”久而久之,沒有親身接觸、直接了解真實中國的普通日本人,焉有不對中國產生惡感的道理。這使我不禁感慨媒體的巨大影響力和民眾的盲從無知。我很清楚,日本媒體的立場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個早上改變。我所憂慮的是,當人們長期被媒體裹脅,對其宣揚的觀點和信息篤信不移,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見之後,恐怕連辨別事實真偽的興趣都會消減,以至最後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改變這種狀況有賴於親身體驗、獨立判斷,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想,用自己的行動去努力,而不是滿足於媒體的片面報道,自願成為媒體的奴隸。

  問卷調查的結果雖然不樂觀,但正是大家的心里話對我才有價值。我並不想聽廉價的好話,也不指望通過一次演講能夠改變日本同齡人的想法,讓他們從此喜歡上中國。我只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知道,他們所了解的中國,只是一個片面的中國,是通過電視鏡頭折射的中國。報道中有一些是事實,但也僅僅是事實的一部分。中國也像任何國家一樣,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不想代表任何人下結論,只想通過自己提供一個真實的視角,引領大家睜開眼睛看一看真實的中國,然後重新審視自己的看法。

  演講於當天下午1點開始。我和老師來到教室,剛經過午休的同學們看上去多少有點懶散。我事先準備了A、B兩份問卷發到每個同學手上,分別請大家在聽課前和聽課後填寫對於中國的印象和看法,為的是看一看通過一次同齡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能使大家的想法產生多大改變。不少日本同學有意掩飾著自己的好奇瞄著我,那眼神好像是想找出這個中國小姑娘和日本年輕人究竟有什麼不同,卻又因為找不出明顯的差別而顯得更加好奇。



  當我開始慢慢講述自己如何像國內外許多“80後”一樣看著動漫度過童年,又如何對日本從淺顯認識,到產生興趣,開始學習日語,直到後來留學日本,開始親身體會日本文化時,日本學生眼中漸漸流露出一絲親近感,他們發現原來中國年輕人並不像想象中接受了“反日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憤青”。剛開始稍顯僵硬的課堂氣氛開始緩和下來,大家對我即將演講的內容似乎產生了一點興趣。

  於是,我開始坦誠地講起來——

  我說日本人也像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理所當然地用日本式的思維方式思考,用日本式的價值標準判斷,並對日本的文化抱有一種似乎不需要理由的優越感。而作為一個中國人,來到日本後感受到的文化差異不僅比我之前想象得大,而且當然用中國人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去感知日本。

  我感到日本人和中國人最大的不同,是對於“自己”和“他人”重視的不同,這其實也是問卷中被日本人提到最多的中國人“太我行我素,太不客氣”的原因所在。日本人非常在乎周遭的反應、集體的氛圍、他人的感受、別人眼里對自己的看法。這種習慣不唯個人獨有,而是整個社會的無形規則,槍打出頭鳥,長出一截兒的樹杈會被剪掉。從好的方面說,時刻在乎他人的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辦事,替他人著想,是一種互相體諒、溫婉含蓄、避免正面衝突又有眼力見兒的文化,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典型日本文化要素之一。從壞的方面說,也是一種泯滅個性、壓抑主見、由於表達曖昧而容易引起誤會、交流效率低下的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就整體而言則相反,大家越來越推崇鮮明的個性,說話辦事痛快明了。特別是作為獨生子女的“80後”一代,在人口眾多和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環境里,從小面對應試和就職的殘酷競爭,為了在集體中脫穎而出,要麼出類拔萃,要麼被無情淘汰。強調主見、突出自我,既是生活所迫,也是中國與日本不同國情造成的不同性格。

  由此說到“追求”。我的一個強烈感受,是日本同齡人不求上進,滿足於“家里蹲”。作為留學生,我每天接觸最多的日本人就是同為大學生的同學。按中國人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認為“大學時代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應該樹立遠大理想、高遠目標,盡量開闊眼界,吸收知識,拼命努力地學習奮鬥。”但我身邊的日本同學卻很少有人這麼想。他們滿足於父輩創造的生活,安於現狀,寧肯“宅”在家里,也不打算為自己的將來去努力。以前就聽說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不高,到了日本以後,才發現那水平真的讓人不敢恭維。我很奇怪,他們難道不想擺脫自己“英語很爛”的壞名聲麼?當我近距離和日本同學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們的回答讓我非常吃驚:“反正我們以後也不想去海外發展,只要待在日本,不找需要英文的工作,幹嘛非學英語,看電影有配音就夠了。”其實日本同學中英文筆試成績優秀的也不少,但那多是為了豐富履歷表的“啞巴英語”。日本年輕人渴望安穩、平靜的小日子,不想出人頭地,也沒有遠大的目標和抱負。我認為除了民族性格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已是一個各方面都發展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貧富差距不大,年輕人即便沒什麼大出息,就做一個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保證。能大富大貴當然好,但為此付出的努力和風險太大,多數人不願也不敢承擔,不如索性過自己安穩的小日子。而我們中國則不同,雖然近年來發展速度飛快,但我們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年輕人在社會生活中成功還是失敗,結果是天上地下的。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必須比周圍的人更努力的問題。中國人常說“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即便不是所有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出人頭地,但起碼也會教育孩子從小要有遠大志向,最忌諱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沒出息”。


  我又說到日本的男尊女卑問題。在日本,最讓我不適應的就是男女不平等,這也是演講中日本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雖然表面上看日本早已成為文明國家,不是從前印象中和服小女子半哈著腰小碎步地跟在丈夫身後的時代了,但是在日本待久了就會發現,男女地位從根本上說一點都沒變。唯一不同的是現代日本蒙上了一層所謂尊重女性的虛偽面紗,使得男女不平等的表現變得更加隱晦而已。比如日本男人的所謂“應酬”,很大一部分是陪領導或客戶去居酒屋左擁右抱抽煙喝酒談生意,對他們來說,這是再正當不過的“工作”。而日本的太太們,則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僅幫丈夫醒酒,還不能計較,以顯示自己作為正房太太的“識大體,溫柔又懂事”。再比如,日本隨便哪家便利店或書店都會毫不掩飾地把女性看了絕對不快的露骨色情雜誌和育兒、家裝、時尚雜誌擺在一起,而公車上明明擠得不行,卻沒人去挨著單獨坐在雙人座的女性旁邊坐,原因是“可能引發性騷擾的誤會”。日本地鐵有女性專用車廂,乍一看頗為女性著想,實際上是因為混合車廂經常發生女性人權被侵事件才不得已而為之。日本出售的手機規定相機功能不能消音,也是為防止偷拍等等。最讓我意外的是,有一次大學討論課上,我為日本女性鳴不平,一位日本女孩兒竟然滿臉氣憤地站起來反駁我,說“日本女孩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情願,正因為有男人們的大男子主義,才能凸顯女性的小鳥依人、溫柔可愛,這是日本特有的文化。”聽了她的話我差點暈過去,覺得自己真是多管閑事,皇上不急太監急。

  說到這裡,我發現開始略顯沉悶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後排幾個原本昏昏欲睡的學生也打起了精神,時而微笑點頭,時而交頭接耳,對我的演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對於自己的祖國,我說日本媒體的有些報道雖然讓我不快,但我必須承認,確有一部分是事實。只是對普通日本國民而言,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很多報道不論從選材,還是到編輯說明,無不摻雜著製作者的固有偏見。比如著作權問題,日本的電視上三天兩頭就有關於中國侵犯版權、注册商標權、製造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報道,但很少報道中國在與侵權行為進行鬥爭,並通過立法等手段不斷改變現狀的努力。再比如環境問題,日本人只知道中國污染嚴重,卻不知道中國政府早在20年前就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並且把日本作為環境治理的榜樣予以學習和借鑒,盡量避免重蹈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曾經有過的先發展、後治理的覆轍。


  日本學生不時發問,我一一向他們講解中國的國情以及與日本的不同。雖然我們的觀點差別很大,但並非針鋒相對,甚至不無理解後的快樂。課後我整理了A、B兩份調查問卷,驚喜地發現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許多原本在A卷中回答“不好”或“不想知道”的,在B卷中卻變成了“有所改善”和“願意進一步了解”。在感想一欄中,我看到這樣的話:“原本對中國的印象受媒體左右太多,從今往後要像你所說,親自去中國看一看,用自己的思考作判斷。”“原來中國人和日本人也沒有太大差別,我們迄今為止只是視野太狹窄,對異國文化缺乏包容。”“平日習以為常的事其實也並不是理所應當,了解了外國人怎麼看日本,對自己的文化提出疑問似乎也很有趣。”“中日之間真的太缺乏交流,要是再多點像你這樣的人,多點像今天這樣面對面的交流就好了。”“輕鬆地聊一聊,發現其實中國和日本也完全有可能成為朋友。”最讓我高興的是這樣一段話:“踏出自己的祖國來到這裡,是很需要勇氣的一步,我覺得你今天架起了中日青年之間的一座橋梁,加油!今後讓我們一起為增進互相理解而努力!”

  讀完同齡人的問卷我很開心,雖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我覺得自己度過了有意義的一個小時。中日之間有太多的誤解和偏見,卻缺乏直接而坦誠的交流。我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願用自己的熱忱融化一點冰霜,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中日青年之間打開一扇相互理解的窗口。

  (作者系日本愛知大學四年級中國留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