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北歐是開放的社會
2012/03/31 14:31:21
" Yes the Danish culture is not very open to the world. As you wrote they are friendly enough but not very open.
Yes England is very exciting, but some how I would like to work in China, here we are close enough to Philippines, just a few hours of flight, and for Jonathan at 4 years old to learn Chinese he can get an edge in his development. "
這是最近我接到的一封email,是一位丹麥友人Ole寄來的。他是個長期在海外工作的工程師,做的好像是跟鋪設海底電纜有關的工作。現在他正跟他的菲律賓籍妻子及四歲的兒子住在宿霧,但視下一份工作地底而定,可能還要再搬家。地點可能是中國的無錫或是英國的曼卻斯特。前面那段email大意說的是:
「 是的,丹麥文化裡,對世界並不開放。如你所述友善是夠友善,但並不開放……英格蘭的確是個令人興奮的地方(版主言:丹麥人並不區分England或UK,他們指的英格蘭就是英國。正式的英國國名是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包含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但是我多少是想在中國工作的,除了離菲律賓只有幾小時的飛行時程外,同時對於四歲的強納森來說,學習中文可以給他在發展上得到優勢。」
我為什麼要把這封email在這裡提出來?因為它讓我想到兩件似乎毫不相關但又互為表裡的事情。Ole是丹麥人,但他又不像我在丹麥本土遇見的,長居該處的丹麥人。透過他來看丹麥人,自然比我這個外人來看要中肯。我同意他的看法,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想要表達甚至「糾正」的我們對北歐這個小國的看法:就是他們很開放。我認為他們並不開放(Open),他們是自由(Liberal)。這兩者是不同的,詳情稍後再提。
第二點是對於孩子們外語教育的態度。我這位朋友長期住在海外,自然不會不知道英語的重要性。固然菲律賓人說英文,但是能有機會到英國接受正統英式英文教育,聽起來還是蠻吸引人的,至少很多台灣人應該會這麼想吧?但是正因為Ole本身跑遍了全世界,而且這幾年來長期在亞洲,他看到的是遠在歐洲的同胞及身處亞洲本地人沒有意識到的一些事情。他的選擇是中文。在台灣我覺得可惜的是,很多家長特別是有經濟能力送孩子去上私立或雙語小學的家長(據我所知,所謂的雙語其實是以英文為主),明明是坐在學習中文的寶山上而不自知,把學習語文甚至文化的黃金階段大量投注在英文學習上,荒廢並喪失了母語中文及其文化的寶貴機會。
英文說得好當然很重要,而且在現代社會裡幾乎已經是必要了;但前提是母語教育母語文化要紮實。你到英語系國家去英文講得好,又如何呢?跟台灣人不同,我們看到老外一口裡裡拉拉的中文都會佩服驚嘆個老半天,覺得人家肯學我們中文就是給了我們天大的面子。你到國外去,就是要會人家不會的,人家才會佩服你。你會人家會的,人家雖然會說:唷,你英文講得真好。但他會覺得你的英文比他好嗎?不會啊!因為英文是他的母語,跟他一樣好就很了不起了;那你到非英語系國家的西歐國家呢?告訴你,就算他們的英文講得沒你好,口音沒你純正,你若不會講他們的語言,你還是不夠火紅。因為這些國家,不管是英語普遍不佳的南歐,或是英語其實還ok的北歐、德國等,對於自己的文化語言是很自傲的。說一句或許有點冒犯的話,丹麥夾雜在瑞典德國等大國中間,語言文化幾次有被滅掉的危機,再加上講丹麥語的人口不多,大概是因為有點自卑,結果就是自傲的過頭了。我在丹麥時感受到我所謂的「語言霸凌」,讓我非常不爽。其實我丹麥文說得不錯,而且是在他們規定三年義務上課(所有外國人都要上的從一個字都不會說的new comer開始的課程)還沒期滿就拿到官方認可的翻譯執照了。但我非常痛恨整個社會集體壓迫說丹麥文的那種氣氛。我生平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被強迫做任何事情。這麼說當然是有點誇張,我也知道丹麥社會裡的確有很多住了很多年專領社會救濟又不願融入當地社會的外國人,以來自非洲及中東的難民為主。
這種對語言文化的態度加上一開始提到的liberal but not open的情況,就結合出兩者互為因果的關係了:對於傳統近於固執的堅持,對於自身文化的興趣大過外來文化,讓他們雖然能說英文且說得不錯,卻對接收外來文化人才有成見,對於改變有很深的抗拒心態。
我們對丹麥有開放的誤解,可能是來自於他們對性的態度。可是問他們自己那是不是就叫開放,可能大多數人還會覺得莫名其妙。食色性也,他們雖沒讀過論語,倒是這個道理的實踐者。你會把吃飯當作是開放的象徵嗎?不會吧。正是因為這種把性平常化的心態,讓很多特別是亞洲人造成誤解。丹麥人不但不open,甚至是個極端極端保守傳統的民族。這種特性在過節時特別明顯,在平常則反映在飲食上。去年耶誕節,我的英國房東直到過節前幾天才開始準備,買的也是一顆小小的塑膠聖誕樹,我說要是在丹麥你這根本就是「大逆不道」,一個人也就算了,要全家人一起過節你還敢這麼馬虎。我們兩個人哈哈大笑。其實她只是在形式上從簡,在實質上則是我看過最溫馨的耶誕節。
要形容丹麥人,我認為應該用liberal這個字眼:自由。而自由則是來自於絕對的個人主義,絕對的個人主義則要靠自律來維持。不管是對大人或小孩,我最常聽見的就是: Du bestemmer(你自己決定)。這種態度在我們東方人看來,有時候甚至是到了放任的地步。在台灣,如果你14歲的女兒說要去約會,你不會貼心到要在她皮包裡準備保險套吧?然後說:「親愛的,如果他堅持不用你就不要跟他做。」吧。在沒有如南歐那樣的宗教壓力下,北歐的小媽媽比例非常的低(英國最高)。跟他們這種放任但有管制的教育態度不無關係。這種讓孩子們有探索空間(當然不是只有在性方面啦)的教育方式,不強調一定要升學,的確激發了孩子的創造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是一生受用不盡誰也帶不走的禮物。我膽敢說這才是丹麥自二戰以來國家富裕的主因 — 知識經濟。各位,丹麥不是一直都富有的,他還能富裕多久誰也說不準。如果以富三代來論,他目前是處於第二代,至於能不能富過三代,要看現在執政黨能不能成功進行社會改革,把逐漸拖垮財政的福利國制度做革命性的改變,而革命性正是丹麥人所欠缺的性格。但我很欣賞他們的基礎教育,而我認為只要教育做得好,未來就有希望。
最近出了一本關於Ikea文化的書。Ikea是瑞典品牌,書中提到Ikea在外地的領導層還是以北歐血統為主,即使在地化不論在品質及成本上都能為他們帶來許多好處(很多亞洲人其實在工作能力及資歷上都比他們的北歐同僚要強),但是「他們對多元文化沒興趣,也不打算認識與了解其他文化」,我聽了真是心有戚戚焉。我們對歐美,常常充滿了浪漫的熱情,有點像是單相思,覺得他們的一切都是好的,熱情的吸收追求他們的文化,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與之平衡的是先要把自己文化的基礎打好。現在亞洲經濟比歐洲火紅,造成西方人對與中國的一切開始產生興趣,但是這樣的興趣還是以經濟利益為主,還沒有深入到文化層面,也並非真的對於中國文化「仰之彌高望之彌堅」。只要那一天沒到,誰是強國誰是弱國就沒有定論。只有真正在文化上能發揮影響力掌握「定價權」的,才有稱為大國強國的資格。而那一天,到底能不能到何時能到呢?
( 時事評論|國際 )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llund7190&aid=6281488
�X�B: 誰說北歐是開放的社會 - 獨在異鄉為異客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billund7190/6281488#ixzz1r1P0H8G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