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12-09

徐承郁:如何提升國人之國際觀及對我國外交事務之關注與瞭解

http://www.mofa.gov.tw/public/Attachment/083118595371.doc

中華民國外交部
「民國99年大學校院學生(含研究生)國際問題論文比賽」

大學生組第三名徐承郁

題目:如何提升國人之國際觀及對我國外交事務之關注與瞭解

壹、序言

全球化在本世紀以來,透過科技發展的強化,不但已經成為無可逆轉的趨勢,也飛速地打破各種傳統疆界,這都迫使人類必須跳脫傳統國家思維,以更宏觀角度重新認識世界,體認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面向上,全球乃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人的互動是彼此緊密相互依存。

然而,全球化並不表示一味放棄原有的傳統,隨波逐流,更重要的是,立基於自身特有的優勢,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競爭,脫穎而出。除此,如何透過全球化的格局,不斷自我提升,也是直得重視的課題,因此結合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化(localization)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應運而生。

國際觀在我國競逐於全球化競爭和交流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指涉我國意識自身地位之眼界,更決定了台灣自如何認定自身,在國際社會之地位,目前台灣社會中,自政府乃至民間,對提升國際觀和深入體會我國外交的重要性,並無凝聚共識的問題,且已經付出諸多努力。

然而,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卻飽受缺乏國際觀之批評。如何提升國人之國際觀及對我外交事務之關注,早已是成為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領域,迫切關注的議題,本研究將對此重新反思,並試圖對當中阻礙痛下針砭。

貳、國際觀的定義

根據《說文解字》,「觀,諦視也」,即仔細觀察之意。追本溯源,「觀」本身具備主動觀察的意涵。「國際觀」可以理解成「對國際事務的觀察」,這涉及知識層面以及思維層面,前者指廣泛了解國際事務,智識上之增長,隨著經驗深化,所累積豐富的知識材料;後者則指思考、行事的胸襟氣度,意味著更寬廣的視野、彈性的角度及開闊的心胸,認識甚至參與外在世界,除此,兩種內涵都顯示了個人內在自動自發的動態過程。簡言之,「國際觀」所涵蓋的,不僅僅是行動層次,更是種新興的生活態度。

参、國際觀對台灣的價值

台灣在各層面上,與國際互動緊密牽連在一起,經濟面上,由於自然資源的限制,仰賴出口貿易,近幾十年來,傑出的經濟發展表現,即便近年來受到衝擊,仍不失其發展潛力;政治面上,因地理位置位於各國往來的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年來,又受到戰後國際情勢的影響,更是各集團勢力一爭長短的場域;就社會文化面而言,因為特殊歷史和地理位置,長久以來,廣納、吸收不同文化,形成海島型多元社會,開放和包容更是引以為傲的特色。

國際觀在提升我國競爭力上,具有戰略價值。《孫子兵法》的《謀攻篇》提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廣義言之,非侷限於了解敵情而已,尚指對週遭情勢之掌握,甚至從整體角度,審度情勢,評估自我,當國人皆具備國際素養,就是推動我國優勢的最大助力。

提升國際觀,能有助於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維護和平的積極角色,墨子《卷四》所論及的「兼相愛、交相利」,其實便是將「推己及人」的概念延伸到國際層次,當國人能擴充自身國際視野,便能更深入體會道台灣當前的處境,進一步思考,台灣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向國際社會貢獻自己實力,思考未來生存發展的方向,擺脫故步自封或是妄自菲薄的掣肘。

肆、提升國人國際觀之道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展英語為主外與教育,寄望透過提升語言能力,將年輕的世代栽培成國際人。語言能力固然是認識和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手段,但是卻無法和國際觀截然畫上等號。除了能力和視野層面,應重新回顧國際觀中「主動」的內涵,也就是應檢討如何激起國人關心國際事務的動機,而非如同過去,過度重視手段和結果,致使事倍功半。本研究將從上游的動機出發,往下游作法討論,並提出具體提升國際觀和關懷我國外交的建議:

一、暢通認識國際事務的管道

為什麼許多人會批評台灣人對國際事務冷漠,最主要的原因出於,日常生活沒有健全的平台,深入瞭解世界,社會大眾除了稍微知道,少數藉由「軟實力」滲透進台灣社會的主流國家,大部分的人對世界認知,只停留在義務教育所接收的資訊。其後,往往便依靠個人興趣自由摸索,但是,由於資源取得的不便利性,阻礙了多數人願意繼續學習的動力,總是流於不進反退的窘境。解決該問題的首要辦法,便是先暢通取得國際事務資訊的管道,當打開台灣民眾的視野,活絡接收國際訊息的平台以後,對世界和我國外交事物的關懷,自然會逐漸就茁壯。以下提供幾項具體作法:

(一)發揚國內各國語言翻譯

翻譯在傳遞知識和文化交流極為重要,因為瞭解其他國家的主要阻礙,常常出在語言的隔閡。檢討此問題,可從「如何讓其它國際成員認識台灣?」反向思考,讓他人快速認識台灣的方式,不外乎使用外國人本身熟悉的語言和文化模式作為起頭,循序漸進,激發興趣,消弭語言和文化差異造成的排斥感,同理可證,讓台灣人認識國際最具效率的方式,就是以台灣人最能接受、掌握和熟悉的方式著手。觀察英語系國家為何能輕易掌握國際資訊,實不在於他們國人能操流利外語,而是他們善於將國外的資訊轉成自己的母語,大力傳播,甚至鼓勵外國人也用他們熟悉的語言,為其累積知識資本。

因此,翻譯應是向國人傳播國際資訊重要的幕後功臣,長久以來,台灣卻過度輕視翻譯重要性,未能整合國內各類翻譯資源,給予國內語言人才健全的訓練和工作環境,反倒是投入眾多資源於揠苗助長式的英文教育,不但國人語言能力之提升,未有預期成果,對國際事物更是一問三不知。

發展翻譯的好處,不僅止於將其他語言轉換成中文,還是透過此過程,累積情報資訊、轉化成知識資本,更可能在思量如何傳遞國人之際,豐富台灣的在地文化。一旦我國具有優良的翻譯環境,自然能吸引更多人願意主動學習外語,排除語言障礙,固然使關心國際和外交事務的門檻大為降低。

(二)與大眾傳媒的連結
當語言不再成為認識和參與國際事務的阻礙時,第二步便是如何傳播給社會大眾,形成社會中自發性關注國際議題的良性循環?此處便不得不討論如何有效運用大眾傳媒,包括印刷品(書、報、雜誌等)、電視、電影、電台、網路,將社會組織成關注國際資訊互通有無的網絡。以下提出幾點促進傳播效果的方法:

1. 運用各種大眾傳媒,大量提升國際議題在國內的曝光率。

2. 增加國際新聞的比重,除了描述性報導,更應加強台灣觀點的國際議題分析。

3. 將國際議題與國內受關注議題結合。

4. 建立國人能認識及討論國際事務的空間或平台。例如:電視娛樂和教育類節目、網際網路等。

5. 教育並鼓勵大眾善用網際網路新興科技,認識國際情勢。

6. 時代趨勢與流行文化的結合和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上述方法時,必須靈活運用,彈性思考,應當重視接受訊息的閱聽人和傳播者彼此互動關係,即應按當今趨勢和社會的性質,時時自我調整傳播方法,而非流於僵化的官方式宣導。

(三)教育

學校教育至今仍是教育大眾知識的主要管道,教育的影響通常是漫長卻深遠的,但也是國家生存發展必要之基礎建設。外交在事實上佔有台灣生存與否的關鍵地位,加上無可迴避的全球化態勢,台灣應視提升國際觀和關心外交事務的教育為根本,不但須參考他國做法,更應以積極成為此領域先鋒為目標。

國際觀之培養,更重視激勵年輕人「主動」對國際事務的觀察,在思考作法時,必須把握如何「提升動機」, 應以激發學生攫取國際和外交事務訊息的興趣為主,老師傳授國際知識為輔,故在教法上,應採取孔子《論語.子罕》所接蘗的「叩竭法」,擺脫死背的考試型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國際和我國外交議題的能力,以近似大學或是研究所的教育方實現,即議題研究、探討、相互討論、角色扮演的模式,以參與程度、創意和態度為主要評分標準,參考互評法與老師評分實行之。

二、提供國人練習外交事務的機會

當國人具備一定的國際素養之際,該如何提升對我外交事務的關注,便是實務層次的操作與實行。

(一)認識自我

事實上,增進國際觀和對在地文化認同,非但不衝突,反倒是互相強化,一方面,認識世界,是站在更多元和寬廣的角度回顧自我,激發在地創意;另方面,受過各種國際觀的訓練和薰陶之餘,對我國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優劣勢及我國國際處境的認識,實為與他人交流重要的資本,這些涵養的深化,也可以結合上述善用平台的方法推行。

(二)如何建立參與外交事務的機會?

我國透過正式或非正式型態,與外國交流的各種機會,可謂不勝枚舉,以下從中挑選幾種具代表性,可供國人做磨練外交技巧的方法,實際上,則因情勢不同而有更多選擇。

1.爭取舉辦或參與國際活動

近年來,台灣成功爭取並舉辦的世界級盛事,舉凡世運、聽奧、花博,以及學生主導的模聯,都再次證明了我國承擔國際責任的能力和積極意願,透過這些世界性活動,所以發的各種議題,便是讓大眾參與或聚焦於我國外交處境的契機,也是使民眾練習國民外交的良機。

2.把握身邊機會

近年來,台灣新住民、外勞人數攀升,外商、來台讀書或旅遊的外國人亦不在數,但因對彼此的認知不足,竟對彼此有咫尺天涯的感覺。曾有人批評:「台灣人對距離自己越近的事務,越不重視﹗」對於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的了解,反不如對地理位置遙遠歐美社會的認識;大部分人對和台灣利害關係甚深的中國大陸,其現今政經情勢,一知半解,更別談能深入了解與台灣的重要貿易伙伴如南韓、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等。讓國人能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國際事務,最直接的作法便是,保持開闊謙卑的態度,把握周邊任何能認識他人的機會。

3. 推廣自發性關懷外交和國際事務的活動

在學校層面,與國際事務相關的社團不在少數,若觀察學生參與的熱衷程度,很難想像,為何台灣人會受到對國際事物冷漠的評價。其實,台灣社會中,本來就有不少能力與有熱情兼具的年輕社群,只是這股活力卻無法普及於社會各角落,解決之道,還是在於能連結各種資源,讓他們可以激起社會的熱情,使不同年紀、背景的社群都能結合在一起,共同關心和參與國際和外交事務,並且構有賴各方補助年輕人磨練外交實務的實驗作法或合作。

伍、結論

論及台灣提升國際觀與對我國外交事務的涵養,必須找出過去造成問題的源頭,追根究底,在於動機不足,而動機不足的主因,則在於取得資訊、交流平台、學校教育的各種窒礙,只要能掃除障礙,建立活水源源不絕的環境,並增強我國討論國際間共同議題內容的廣泛度,諸如:如跨國犯罪、流行疾病、氣候變遷、環保節能、文化交流…等,使之能包含各種知識領域。

綜論之,政府若能率先垂範,提供各種參與誘因,激發台灣社會的國際活力與創意,形成民間、企業與政府相互督促又合作的良性循環,必能提升國人之國際觀及對外交事務之關注與瞭解。

陸、參考資料

1. 楊伯峻、劉殿爵(2009)《論語:白話中文英文雙譯本》。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2. 李生龍(1996)《墨子》。台北市:三民書局。
3. 史蒂芬.路克斯(Steven Lukes)著,林葦芸譯(2006)《權力:基進觀點》。北市:商周出版公司。
4. 雨農(2008)《孫子兵法》。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