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外交部舉辦「99年大學校院學生(含研究生)國際問題論文比賽」
•大學生組第二名陳家敏
如何提升國人之國際觀及對我外交事務之關注與瞭解?
我國出口貿易依存度高,經濟成長的步調取決於世界經濟發展情勢,正與國人對國際事務認知之低落形成強烈反差:一方面,在島國的地理環境與高壓統治的歷史背景影響下,民眾一般呈現商業務實主義之作風,除非切身利益受損,否則並不重視個別國際事件;另一方面,多數企業貿易夥伴侷限於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歐洲,縱使是這些地區,國人關注焦點仍聚集於經濟、文化和次文化上。對外的低度政治興趣,導致解除戒嚴、報章媒體開放後,國際新聞在市場機制競爭下潰不成軍,所佔比例大為減少,反而阻隔了獲取外部資訊的途徑,變相地由民間進行鎖國;加以臺灣複雜的國際法地位與身分認同、跨國政治角力中的弱勢處境,以及過去負面的「金錢外交」標籤,皆使民眾對瞭解我國外交產生抗拒心理。這類普遍性冷漠,部分肇因於客觀環境,非一朝一夕可改變,然而藉政府和民間組織推動,應能有效轉化國人看待國際事務的態度,引發進一步探究的動機,並培養更多相關領域的人才。以下茲就提升國際觀與加強對我外交事務之瞭解兩方面,分項逐一討論。
一、提升國人之國際觀
(一) 建立國際事務與國人生活之聯繫
比較國人對中國大陸、美日、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議題關切程度,可察知「國際觀」所及範圍,取決於一個人是否主動意識到該國家和自身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繫,故欲提升參與、涉入國際事務之意願,首重在大眾心中建立這種聯繫。可行辦法之一,是檢討中小學人文社會教學之重心:中華民國撤退來臺後,由於自我認同曖昧不明,歷史教育遂盡量迴避談論現代史的機會,而著重於三代以來、漢文化光輝的遺產;此略今詳古的態度,擴大至世界歷史領域,使學生雖理解奠定今日西方文化基礎的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等,卻壓縮了二十世紀後重大事件變遷的篇幅,造成對歐洲統合的紛擾、南美各國經濟問題、非洲種族對立等的懵懂無知;缺乏現代史的背景知識,縱然社會上流通的國際資訊能有顯著提升,大眾也無法與既有國民教育內容結合,仍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最切身的現代消費文化往往因其瑣碎性及低知識性而被忽視,生活中大量播送各國際品牌的廣告,本為加深一般人對製造國印象的有利途徑,國民教育卻從未嘗試作出類似的聯結。考量各方對中小學教育目的認知上的差異,學習文化遺產或當代情勢,孰重孰輕,要在學生進入專業領域前陶冶應有的人文涵養,或為普羅大眾面臨日新月異的國際社會作準備,也許將爭論不休,但自國際觀的層面看來,引導國人瞭解國際事務的積極興趣,及培養其處理相關資訊的能力,將是後續推動能發揮效果的先決條件。
(二) 提高傳播媒體中國際資訊之比例
改善民眾內在固有之普遍性冷漠的同時,政府應可適度干預決定資訊供給的市場機制,提高外在的國際新聞質量,以解除當今聯外資訊封閉狀態。舉例而言,近年網路發達已嚴重衝擊傳播媒介領域,然而依靠報章雜誌和電視報導接收主要訊息的族群仍占多數;透過有條件官方補助的誘導手段,一方面能支持如報紙等受衝擊最鉅的傳統媒體,防止其為迎合大眾口味而向下沉淪,另一方面也能從它們開始,逐漸提高國際新聞的篇幅,期望在學術界、社會界長年不滿媒體惡化、侷限化的浪潮推波助瀾下,此效應能蔓延到其他媒介,至少使國內外重要新聞比例較為平均。與之相比,立法限制傳媒報導時需涵括一定比例之國際新聞,雖將有明確成效,但一則不符自由主義的思考運作,真正推動時勢必窒礙難行;其次這種相當於強迫國人暴露於外來資訊下的作法,若沒有本身態度改變的配合,徒然驅使民眾轉向其他不受限制的消息來源,如網路論壇等,而導致資源的耗費。
(三) 擴大國際資訊來源
國際新聞需要經過一再轉手、翻譯、詮釋,始顯現在閱聽大眾面前,為此,其內容品質甚至將影響國人所被動接受的世界觀框架,最顯著者,即是英語中心主義。今日英語作為國際語言通行,提供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一套參照標準,減低多次翻譯中介可能產生的意義扭曲;然而過度依賴和強調英語能力,造成國人實際上是自英語系國家的角度關照世界,直接壓縮了它原有的多樣性。我國除因殖民歷史而擁有稍具規模的日語能力人口基礎,而能日中互譯外,其餘來自非英語系國家的資訊,多從英語新聞進行二次翻譯,資料來源業已被預先篩選,且摻雜第一次轉手時該國有意識的解讀,這種作法,讓國人先天上即服膺英語系國家的意識型態,沒有跳脫出來、自己就原始資料做出價值判斷的機會。我國欲提升國際觀,屢以為首要之務是普遍培養外語能力,各項交流活動、競賽亦將英語視為決定性的評判標準,卻忽略了大眾劃地自限於英語霸權思維之內的後果。若欲掙脫上述框架,要求國人皆具備多種語言能力自然不切實際,真正重要的,是應用國內已積蓄的、受過各語言學系充分訓練的人員,從第一手資料揀選,並盡力提高國際新聞的翻譯素質,去除後續運用、分析相關材料時所受限的變因,並呈現給國人主流國家以外,世界其他地區豐富的面貌。簡而言之,與其無限放大國際語言的重要性,受意識型態宰制且效果僅限於高等教育族群,政府宜促成媒體提供來源廣泛且確實的的國際資訊,更能普遍提升國人之國際觀。
二、提升對我外交事務之關注與瞭解
(一) 建構對邦交國的具體認同
前述策略,如在大眾內心建立國際事務與自身生活的聯繫,以及充實關於過去非媒體關注地區的認識,也能加強對邦交國的理解與認同。目前我國共擁有二十三個邦交國,其中六個位於亞東太平洋區域,十二個位於中南美洲,四個位於非洲,僅教廷因基於信仰基礎,政治性較低而成為特例;這些國家離大眾較熟悉之美、日、歐洲各國等主要行為者相距甚遠,低曝光率在臺灣媒體偏好下越形雪上加霜,國人對其一無所知,進一步發展為對於整體外交政策必要性的質疑。這些邦交國往往無法依賴消費文化或自有品牌加以宣傳,欲提高在臺灣的能見度,實為一大考驗:建交歷史悠久且雙邊關係穩定者,可強調其為我國能涉入國際事務、參與國際組織所做的努力;遇有特殊事件,如今年初發生之海地大地震,或六月宏都拉斯與巴拉圭參加世界盃足球賽,報導事件本身的同時,可製作該國歷史、風土人情和過去與臺灣的互動之一系列記錄影片,進行更深入的報導,讓有關國家能在國人的集體記憶中,與事件產生聯結,而不只是為一個不斷波動的邦交國數字充數。
(二) 轉變國人看待外交事務之態度
建構對邦交國的具體認同畢竟屬外加力量,且往往會受客觀環境轉變、該國與我國斷交或復交的不確定因素損害,國人能以積極態度看待外交人員之努力,始為提升對我外交事務關注與瞭解的根本之道。臺灣國內政治對立成為撕裂力量,阻礙一個明確自我認同的形塑;國際法上地位未定,及需在中共打壓下掙扎求生,造成我國使用各式名稱加入不同的國際組織,對外行文措辭因時、因地制宜,不斷變換,讓民眾益發混淆;當真正處於第一線與外國人士交流,尤其是旅遊、留學等場合,所持國籍「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英文名稱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過度相近,縱使多作解釋,亦難完全擺脫護照上的China字樣。種種因素,皆導致國人對外發言時找不到施力點,而傾向噤聲不語,對我外交事務的冷淡與悲觀,即反映了這樣的沉默態度。政府的外交決策承受國際壓力,需對名稱作出妥協,乃無法改變之事實,然而在少數容忍度較高的文化場合,宜盡可能統一使用不易產生疑義、且國人普遍願意沿用的名稱。更重要的,我國科技產業成就、農業技術、蓬勃的國際貿易、相對成熟的民主制度、對外來族群的友善與包容性等,向來是打破國際困境的利器,政府應教育民眾此等事實,對照小國外交與大國外交的差異,彰示文化力量如何配合外交人員適時變通的靈活手腕,在艱難情勢中雖作出表面性的妥協,卻達致實質上的目標。這種商業務實主義應用到外交折衝的手段,符合臺灣天性固有之特質,只要能充分瞭解我國在國際間佔優勢地位的產業及文化領域,給予確切的施力點,應能使國人更願意對外發聲,積極瞭解與領會外交事務之重要性。
國人對外事務的普遍性冷漠,有其歷史淵源,現行欲提升國際觀、促進對外事務瞭解的加強交流模式,往往深化了社會上不同族群態度的兩極:一方批評國際新聞的質量低落,強調培養英語能力,以主動獲取外界訊息,卻有陷入英語中心主義思維的危險,罔顧非英語系之第三世界地區;另一方則絲毫未受政策影響,連帶構成多數改革行動的阻力,使之遭受嚴重停滯,這一群大眾,始為處理國人對國際事務認知低落時,真正棘手的問題。唯有自影響可及於各個族群的國民教育及傳播媒體著手,建立國際互動與臺灣息息相關的印象,從根本上修正國人看法,才能盡快抵達發展國際觀過程的臨界質量,促成整體態度的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