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1-06

台灣對國際事務冷漠,與國際社會疏離,「島國心態」,新聞界必須要負相當責任。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81395

駐點越南 強化國際新聞傳播

‧全球中央 2010/11/15
世界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報導日趨衰微,但中央社排除萬難,終於在9月底恢復了在越南的駐點,展現了國家通訊社強化全球新聞傳播的決心與行動,也象徵了台越雙邊關係除了經貿層次外,文化、新聞交流日趨密切。


【文/呂志翔】
眾媒體縮減駐外人員 中央社反其道而行


世界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報導日趨衰微,但中央社排除萬難,終於在9月底恢復了在越南的駐點,展現了國家通訊社強化全球新聞傳播的決心與行動,也象徵了台越雙邊關係除了經貿層次外,文化、新聞交流日趨密切。

在1975年越戰結束前,中央社駐西貢特派員劉崇澤撤離,在過去35年中,越南從共產極權國家到1986年逐步開放,台商在越南的投資金額已高達250億美元,是越南最大的投資來源之一;整個越南則有近20萬台商和家眷;在台灣的越南配偶多達2萬7,262人,勞工7萬8,093人;台灣去年對越南享有的貿易順差高達51億美元,這些統計數字就是兩國關係的表徵。

在台海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越南是台灣進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體系的重要目標,因此,無論是現在及未來,越南對台灣重要性只會向上提升。

但除了越南新娘、越南河粉,或是加上台灣的龐大投資外,台灣人民對越南的瞭解到底有多深?這個現象就說明了國際新聞報導傳播,以及中央社決定恢復越南辦事處的重要性。

全球媒體陷入寒冬,需要龐大人力資源及經費的國際新聞報導首當其衝,台灣就是典型例證。以在美國華府為例,一個流行但頗為諷刺的說法就是,鼎盛時期,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宴請台灣派駐記者,三桌都不夠,現在則是一桌都坐不滿。

其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台灣媒體逐漸忽視國際新聞,或是仰賴以歐美觀點為主的全球性通訊社,長久以來,台灣人對國際事務冷漠,與國際社會疏離,所謂的「島國心態」不是無的放矢,新聞界必須要擔負相當的責任。

雖然面對預算經費拮据,中央社持續建構其全球新聞採訪網絡,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以外,東南亞地區是近程努力目標,除了既有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在過去兩個月,我們連續開設了越南及印尼的駐點,就是要實踐國家通訊社責無旁貸的責任,發揮國際新聞報導傳播的功效,在台灣的國際化及全球化過程中能有所貢獻。

但整個過程並非坦順,不但要克服財務負擔,培養最優秀幹練的駐外記者,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政治、社會、文化情況。以恢復越南駐點為例,中央社及第一任特派記者方沛清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其中細節不便公開討論,重要的是我們進入了越南,台灣民眾可以透過中央社的第一手報導、觀察,認識「台灣觀點」下的越南。

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阮伯炬說,「透過中央社權威、深入而且全面的報導,不僅可以促進台越雙方人民間的了解,加強雙邊經貿合作,也可進一步了解台商在越南當地經營的問題,作為越南政府施政的參考。」

阮伯炬對中央社的肯定,也代表了越南政府對台灣的重視與期望。希望中央社在國際新聞領域及未來台越關係發展中,能扮演更重要、更有影響力的角色。

【完整內容請見《全球中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