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cef.org.tw/mission-paper4.htm
宣教士的語言學習暨文化衝突與適應
壹 學習新語言需有的基本認知
一 語言學習能力基本上跟一個人聰明與否無大關連,而與環境有決定關係。
二 使用母語講道的能用,決定學習另一種語言後的使用能力。
三 學習新語言除了時間因素之外,還跟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有關。
四 語言學習能力與年紀有關。
五 唱歌音較不準的學習發音複雜的語系,如泰文、越南文會困難一些。
六 接受在異文化中有口難言是必然的過程。
七 語言學習是進入另一文化的必要過程。
八 學習語言是進入語文,進而深入一個文化的工具。
九 宣教士可以在語言學習中經歷聖靈充滿說起別國方言的喜樂。
十 能克服語言學習的枯燥、壓力、沮喪,在面對文化衝突與文化適應上已完成第一步。
見證:宣教士墳場的沈思,體會語言學習猶如在沒有光的隧道中行進,使我在語言學習中更認識自己與經歷神的恩典夠用。
貳 認識文化衝突與適應(Culture shock and adaptation)
一 文化衝突本身是一次對自我文化的認知。
二 文化衝突是進入另一個文化的必然過程,他包括語言、飲食、生活習慣、天候、時間概念、子女教育方式、家庭互動、事奉模式與人際關係等的調整。
三 從文化衝突的適應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價值觀的改變,調適的好我們文化體系將成為雙重文化。
四 無法從文化衝突中做調整的,勢必重回原文化系統中,退出宣教行列。
五 文化衝突會帶來如下現象如壓力增加、情緒緊張、多疑、過慮、靈性低潮,長期沒有改善會使人易生批評、拒絕、退縮,甚至自我孤立,產生心理疾病。
六 進入雙重文化的基本階段約略如下:
1. 旅客階段(Tourist stage)--興奮期
2. 醒悟投入期(Disenchantment)
3. 決心面對階段(Resolution)-- 抗拒期
4. 文化認同階段(Adjustment)-- 適應期
5. 重回原文化衝突期(Reverse culture shock)
基本上這些階段是會再重複發生,特別是每一次返國述職期間都需適應調整一次,但頻率與幅度會日漸減少,直到宣教士需重回母國常住時,重回原文化的衝突與適應才會再次加大。
參 宣教士面對文化衝突的態度與方法
一 對不同文化要學習尊重,從該國的歷史與文化下手去認識該國文化系統。
二 用理性去克服情緒,此時情緒智商(EQ)會決定將來的調適。
三 認知宣教事奉是長遠的路,第一任期學好語言與建立當地宣教士及本地同工關係才是第一要務。
四 切勿輕易使用「我們」「他們」的二分法來解決問題,那只會加深誤會。必須認知需多問題是來自人的個性,而非文化因素。
五 個人靈修生活或與家庭的休閒是調適的必要途徑。
六 要避免把自己孤立,需要在宣教工場中有同伴可以聽您講廢話,而且可以幫您保密並為您禱告。
七 學習以肢體語言去表達與接收別人的訊息。
八 學習彈性、放慢腳步、多觀察,為長遠關係建立基礎。
九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有可能改變當地一些真正不合聖經的生活方式或思想價值觀,重新建立聖經的價值系統,使更多在跨文化的教會被建立,成為伙伴為下一個宣教事奉建立基地。
禱告:感謝主造我、生我。並按我的本像接納我,願主施恩的手一路領我,按主的心意雕塑我的生命,使我可以一生站立在主的施恩寶座前事奉、敬拜、讚美、宣揚您的聖名,並讓別人因我得以成為主的兒女,得知主名的榮耀。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