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7-18

婚姻難 異國婚姻更難

摘要:

1. 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關卡,加上成長背景差異、思想、生活習慣等不同,都會造成婚姻的摩擦或挫折。

小美女,大學還沒讀完就跟著留學生男友回美國“閃婚”,定居在加州。由於語言不夠好,她不能與丈夫的家人、朋友很好地溝通,越來越自卑,整天和華人朋友在一起,上語言課、逛街打發時間,與丈夫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婚姻岌岌可危。


2. 王博士說「東西配」很吸引人,但無法深層溝通、不著邊際的對話卻能加速感情崩裂,雙方語言的差異,使得溝通太過表面。

3. 婚前要先考慮到,對彼此感情到底有多深,是否深到願意解決難題、維繫婚姻下去的程度後,再步入禮堂。

4. 當然,異族通婚失敗還有更多更複雜的原因,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子女教育、財務安排、感情出軌、盡孝方式、語言障礙、體格迥異、社交範圍所形成的分歧,都可能演變為難以彌合的裂痕。如果華女嫁的是非裔男子,她除此之外還要承受來自同胞的排拒與非議,強大的輿論壓力使這樣的婚姻更難維持。

一位在美國留學後嫁給“老外”的陳女士說,結婚十幾年了,夫妻倆還經常為晚飯吃西餐還是中餐鬧別扭。此外,在教育子女、家庭儲蓄等方面,矛盾就更大了,這些都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似乎與感情無關,但是,經常鬧別扭,夫婦感情也會受到影響。


5. 若社經地位差距過大,在價值上也容易有歧見,產生溝通的障礙,更何況是嫁給文化語言完全不同的人種。她還聽過有女生不會講英文、男生也不會講中文的異國夫妻,溝通都有困難不說,「若是女生到了這邊沒法工作,男生更會覺得是把女生『從苦難裡救出來的』,地位自然不平衡。」

6. 中西合璧失敗的例子中,主要的因素包括文化差別和語言溝通的不暢,例如有時候中國人因為英文水平的限制,一句話表達不當,讓對方誤解覺得很粗魯,而有時候可能西人開一個玩笑,讓不明白西方文化背景的人覺得很冒犯;再例如西人比較愛去酒吧喝酒,而華人女性通常沒有這個習慣,如果不能接受丈夫愛喝酒的習慣,不免發生衝突;還有中國人與西人在金錢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中國人比較愛儲蓄,而西人則比較愛花錢享受生活,在理財和經濟觀念方面的差異,也會導致夫妻關係不合。

7. 可能還要多一層考慮,自己或另一半究竟能不能「為愛到他鄉」。否則,兩人異地而居,要當空中飛人,可能需要不少財力支撐。

8. 由於文化不同,異國戀人最好多一點時間相處,別急急切切走入婚姻,婚前多一點了解、適應,可縮短婚後磨合期,減少婚姻生活中的磨擦。

9. 婚後,如何扮演家人與另一半溝通的橋梁,非常重要,能減少另一半與家人間的磨擦。對於另一半,不妨降低她(他)與家人互動的期待,避免要求另一半有「中華傳統美德」,面面俱到照顧父母及家人。

如果只希望丈夫入境隨俗。從沒覺得自己嫁做洋人婦,只是一直用中國思想去面對美國思想的丈夫。文化是會引起情緒的。

9.1 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人照顧、生活期待等資訊並誠實相告,以增加婚後之生活適應(尋求跨國境婚姻媒合注意事項下載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10. 西方人更多地注重愛的表達,而華人強調協作——“在一起”的概念。

11. “其中一個巨大的差異在於,西方人強調個人的滿足。如果你在感情上和身體上得不到滿足,你就會找別人。中國人則更喜歡一起度過困難的時刻,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而奮鬥。中國夫婦更在於融合和相互的支持。”

12. “西方人喜歡有話直說,中國人則喜歡將情感隱藏,體現出和平,不去傷害對方的感情。但是,如果走了極端,兩種方式都是有害的。”

13. 西方人通過接觸表達愛情,如果華人不願意在公眾場合牽手,會傷害對方的感情。而中國男子認為,“愛來自於在一起。比如說,在農歷新年準備食物,這時就有了感情。我們一起準備,一起清潔。”

14. 台灣醫界傾向將外籍配偶的基本問題視為語言不通,儘管醫界本身擁有醫學專業學科的訓練背景,但生於斯!長於斯!對台灣在地文化存有的一套認知,面對外籍配偶,也許會展現不同文化及盲點的存在。所以,外籍配偶的健康觀點及醫療體系的使用不能全然套用目前醫界的觀點,醫界不清楚她們如何使用醫療體系,她們面對自己病痛、不舒服的過程中,敏感到甚麼,經驗到甚麼,用甚麼方式處理,也許她們是在台灣與原生國的醫療體系間遊走轉換,衡量不同的策略、使用不同的醫療體系。外籍配偶來到台灣之後,面對的是傳染性疾病的防制和生育計劃的宣導,但是上述這些不見得是她們所有的關心,真正屬於她們自己,是她們面對自己的身體與在地醫療體系的使用方式,及她們原生國對於疾病、醫療體系的認知,是甚麼樣的因素導致她們對於健康尋找及使用醫療體系的過程,都是進一步有待釐清與解答。


15. 西班牙人比較強調個人自由,相對於中國人來說,家庭倫理觀念比較弱一些。這對女孩子來說,婚後生活可能會比較吃虧。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婚姻,不僅僅是兩個年輕人的結合,同時也是兩個家庭的妥協及融合,這種融合在一個傳統中國人家庭和西班牙人家庭之間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人們都說生活習慣可以磨合,但是支撐這些習慣的倫理道德、文化屬性是很難磨合成功的,也許只有經歷過才明白那種無奈和痛苦。


16. 香蕉人對中西兩國的文化差異和衝突有體會,但也搞不清楚內在原因、最終結果,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西班牙人,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有什麼優勢、缺陷,她們對中國的了解太貧乏了。將來最理想的狀況是她倆的結婚對象也是香蕉人,起碼能共同承擔文化缺失帶來的種種問題,共同語言更多一些,思維方式能夠契合。

17. 亞裔男性不受歡迎,與不論是長相、身高及性功能都長期被醜化有關。目前在好萊塢電影雖有異族通婚鏡頭,但如果是亞裔,幾乎是亞裔女性配白人男性,很少見亞裔男性配白人女性組合。

18. 從小在歐美受教育的女婿最大的優點是,一點兒也不大男人主義,尊重妻子持家或在職場打拼的選擇,並會以實際行動如分擔家務、照顧子女等全力支持。


18.1 華裔男性似乎受不了女性比他們優秀。白人男士則多半不介意妻子比自己能幹,“也難怪虎媽,以及一票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華裔親友女兒,都選擇白人結婚。

18.2 華裔男生似被“寵壞”,不太會幫忙做家事。相較之下,白人男生較願意分擔家務事。因此要指導兒子學會烹飪、洗衣等,希望他未來是妻子的好幫手。

18.3 優秀的華裔男生都被韓裔女生搶走。她的女兒透露,韓裔男生一般較大男人主義,相對之下華裔男生顯得溫文有禮,若功課又好,自然成為比起華裔女生對男生更主動的韓裔女生積極爭取的對象。但韓裔女生多半擅長煮菜,料理家務,確實是賢妻良母人選。

19. 按照澳大利亞當地的習慣,為尊重隱私,即使是父母,在未經自己已成年子女明確允許的情況下,也不應該隨便進入子女的臥室。一場跨國婚姻中,不但妻子要入鄉隨俗,岳父岳母也要入鄉隨俗。

20. 跨國婚姻中的華人女性如果經濟上能夠獨立,就能夠使婚姻更加穩定。華人女性大多希望能夠事業家庭兼顧,英國一家華文媒體在今年國際婦女節期間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女性都表示,希望自己在職場上是精明能幹的員工,在家庭裡是賢良淑德的妻子。雖然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受訪女性有時感覺心力疲憊,但都試圖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在國外生活,已經接受了“夫妻分賬”的文化,能夠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總比當全職太太好。

21. 華人的“坐月子”風俗,不少白人就難以接受。還有的白人女性對華人不自覺表現出的大男子主義心存疑慮。

22. 在日本,婦女的經濟地位與男子不平等,很多女性都是專業的家庭主婦,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22.1 中國女性的男女平等意識要遠遠強於日本女性,要讓她們像日本女性一般對丈夫服服帖帖,確實很難。這就導致不少日本丈夫覺得中國妻子缺少“女人味”,中國妻子覺得日本丈夫“大男子主義”。當彼此矛盾不可調和時,日本丈夫就會“拿拳頭說話”,這也是在日華人女性頻遭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2.2 日本政府目前對在日華人的態度主要還是以管為主,基本沒有保護在日華人權利的專門法律法規。

22.3 既然來到了日本,就應該積極融入日本社會,掌握獨立生存的能力,在遭受不法侵害時也要尋求包括華人組織在內的各方面幫助,切不可打落牙齒往肚裡咽。

23. “If there happened to be another Asian girl-white guy couple, it always seemed awkward, especially if we got seated at adjacent tables,” she says. “And one of the worst experiences I had was traveling to Asia back in the late 1990s. Everyone we met thought I was his translator. Meanwhile, he expected me to have some kind of miraculous, mystical connection with my ‘homeland.’” A few years after she and her first husband divorced.

24. 由於海外回國留學生是在多種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因此通過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的對比,他們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適合哪種文化氛圍,是否合適找外國人當對象。“現在,這些海歸在選擇對象時,很注重價值觀念是否相同或相似,談得來是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希望能找到一個與自己在思想和價值觀念上比較相近,有共同語言,能懂他、理解他的人。 (第十八篇)

25. 如果要找個真正有男子氣概的丈夫,日本人不一定是首選。作為日本家庭的主婦,除了生活上要照顧周全外,精神上還得給予日本丈夫強大支持。 (第十九篇)

26. 社會生活的融合,也是在日華人婦女與丈夫觀念產生衝突的一個重要方面。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婚姻是兩個社會群體的事。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認同彼此的圈子。但由於中日文化、觀念不同,在日華人主婦們與日本公公婆婆的關係,很難處理得太融洽。 (第十九篇)


27.婚姻失敗的原因,當時的自己太年輕,對丈夫身上的不成熟總抱著年齡大點就會好的鴕鳥想法,從來沒有想過最壞的打算。(第二十篇)

28. “結婚後,當愛情消退,只剩下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如果連菜裡放不放辣椒都要爭執半天,這樣的生活還有何幸福可言。”大部分中國人喜歡油炸食物和炒菜,但美國人的廚房設計不適合此類料理,往往會因為炒菜而煙霧繚繞,而且有的美國人不喜歡每頓都大燉大煮。由於文化差異,一個外國人絕對不會常年累月地對你的豆腐魚頭感興趣,多數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只不過是獵奇,新鮮感一過就索然無味了。並且大多數非美國長大的華人也無法長期習慣食用美國傳統料理,如漢堡,生菜色拉,蔬菜大多是清水煮過,和厚厚的濃湯。如果偶爾一頓、兩頓的洋料理,多數中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長期如此飲食,卻不是所有中國長大的太太或先生能夠忍受的。 (第二十篇)

29.洋人男性、尤其是某些當代青年男性的另外一些“特點”。

  第一,由於注重實用主義,知識面較窄,只追逐職業市場的需求,不注意整體知識的結構,例如很多人只懂計算機,成了一種專業機器。

  第二,有“美國第一”的強烈優越感,容易居高臨下地看待其它文化和民族,並不想了解美國以外的事物。

  第三,人文精神雖較強,但人文知識卻很弱,對文史哲一類的領域涉獵不深。

  第四,由於物質條件相對優越,制度完善穩定,缺少經受大災大難的歷煉,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較膚淺。

  第五,生活目標上過於注重好車、好房子等物質享受。

  第六,雖然注意在形式上尊重女性,但骨子裡是否如此則不一定。

  第七,性關係上比較隨便,可以把性、愛和婚姻三者完全分開處理。

  第八,過於注重外表儀容舉止,不太注意內心修養。

  第九,過於強調個人權利,不強調對社會和團體的義務。

  第十,過於誇大獨立性,親情關係鬆散。過於強調夫妻關係的相對獨立性,家庭觀念不強。

  第十一,經濟收支分得過於清楚,結婚之前就在法律上預留分離的後路。

  第十二,過於強調個性的標新立異。

(資料來源:第二十篇)

30. 許多美國人都沒有贍養父母的傳統,所以,不要對美國太太或先生幫自己贍養父母抱太大的期望。此外,過於頻繁的人情往來也會使其難以適應,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也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31. 中美跨國婚姻。

  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據美國《僑報》報道,婚姻是一個恒久不變的時代話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美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越來越多的中美跨國婚姻出現,隨之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也獲得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所造成的夫妻衝突在所難免。在浪漫的愛情過後,各種因各自傳統文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給這些中美夫妻帶來很多困擾。因此在選擇跨國婚姻時,陷入熱戀中的男女們需要考慮方方面面,在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後再結婚,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華洋人際交往碰撞不斷

  張女士和美國丈夫John結婚快5年,但是每逢過年過節,丈夫John對妻子要購買大包小包的禮物然後挨個跑親戚的習慣依然不適應。

  丈夫John問自己的妻子,為什麼不把大家聚一起,見一次面不就都解決了,即省事又省力。John認為,親戚平時和自己的家庭生活沒有什麼太多關係,為何要如此興師動眾。他對妻子張女士說,他家裡的兄弟姐妹也就偶爾感恩節或聖誕節歡聚一下,除聖誕節會多準備一些禮物,其餘時候不怎麼需要送禮。而對於聊天的內容,丈夫John也不喜歡妻子的親戚太過關注夫妻的收入、什麼時候生孩子等一些私人話題。

  而張女士則認為,丈夫John雖然親友間走動不多,但更喜歡節假日把朋友召集來,吃燒烤、喝啤酒。此外,John對妻子贍養父母的義務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所以,他自己從不給岳父岳母任何財務上的支持。

  其實,許多美國人都沒有贍養父母的傳統,所以,不要對美國太太或先生幫自己贍養父母抱太大的期望。此外,過於頻繁的人情往來也會使其難以適應,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也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夫妻財務管理各有奇招

  王女士和丈夫Peter兩人結婚後實行AA制,家中的水電賬單、保險等、地價稅、生活開銷都是共同開銷,每人承擔一半費用。平時逛街買衣服、外出吃飯等生活消遣都是夫妻兩各付各的。當然,這也和他們的高薪收入有關。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家庭支出,確保不會過度消費。丈夫Peter總會在情人節、妻子的生日和結婚周年紀念自掏腰包買上些奢侈品,例如珠寶首飾,博美人一笑。當然妻子王女士也會準備禮物給對方。

  同樣也是AA制的中美家庭,李女士和丈夫Eric卻時常會有些小矛盾。據李女士介紹,剛結婚的時候,有一次出門吃飯,她忘記了帶錢包,結果吃完飯後結賬時發生沒有錢的窘狀,不得已李女士請丈夫幫著代付。一回到家,丈夫Eric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妻子還錢,這讓李女士覺得自己的丈夫太計較了。還有一次,夫妻計劃出門旅行,結果李女士發現自己那個月的支出太大,旅遊費用不夠。她和丈夫Eric商量,丈夫寧願把時間延遲到下一次,也不願意為太太承擔一些旅遊花銷。每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李女士總要懷疑自己的丈夫到底愛不愛自己。

  當然,也有夫妻中的一方掌管家中的財政大權的。阿雅的丈夫Tony是個會計師,善於精打細算的他掌管著家中的財務收支。阿雅說,丈夫做事很仔細,所以在他的安排下,家裡從不會入不敷出。據阿雅介紹,有的美國夫妻把錢放在一起,想用就拿,結果很容易造成財務混亂,最後誰都不承認是自己的錯,反而導致夫妻關係緊張。 (資料來源:第二十一篇)

32.   老公要捐遺產 她難理解

  來自中國的Anna剛和丈夫Justin結婚後沒多久,丈夫就拿出一份財產公證要妻子簽名,上面的內容是要妻子同意在他過世後,把他名下的大部分財產捐給慈善事業。Anna非常吃驚,不理解丈夫的想法,以為丈夫擔心她的結婚動機,對此她感到很受侮辱。在簽完名後,丈夫對她依然很體貼,與之前的態度並無兩樣,Anna才意識到丈夫的做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個人感情,只是在做一件他認為很平常的事情。這樣的認知讓Anna在簽完文件後的憤怒委屈立刻煙消雲散。對於一些美國人來說,他們希望把自己的遺產捐獻給慈善機構或自己熱愛的事業,當然也會給自己的配偶留下一些財產以維持生活。

(資料來源:第二十一篇) 33. 譚名明認為,女性的語文能力通常比男性好,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也強,亞裔女性又溫柔忠實,也比較不會有宗教信仰上的執著、衝突,這都可說明亞裔女性比男性較能接受異族通婚的現象。

(資料來源:第二十二篇) 34. 多數受訪華人無論男女都表示,「只知工作、不知體貼」、「書呆子」(nerdy)也許是刻板印象,但生活周遭的確是有不少這樣的亞裔男。一位鄧女士無奈地說,「看到我們的父親怎麼對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先生怎麼對我們,期望異族女性會對亞裔男孩有好感,再說吧。」 (資料來源:第二十二篇)

35. 異族通婚的最大挑戰是文化的融合。婚姻專家指出,在異族通婚中,雙方是否本著互相包容的心來溝通解決問題,是成功的關鍵。 (資料來源:第二十三篇)

======================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4735126/article-%E5%A9%9A%E5%A7%BB%E9%9B%A3-%E7%95%B0%E5%9C%8B%E5%A9%9A%E5%A7%BB%E6%9B%B4%E9%9B%A3?instance=m3

婚姻難 異國婚姻更難
記者陳光立洛杉磯報導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July 18, 2011 06:03 AM
專家表示,婚姻維持已不簡單,異國婚姻要維持好更不容易。(記者陳光立/攝影) 異國婚姻眾人嚮往,嫁給洋人老公搬到美國定居,乍看是如此美妙,但面臨的挑戰卻不少。專家表示,異國婚姻美滿要追溯根源,想想自己選擇和不同種族、文化的配偶通婚,結婚動機往往左右最終結果。

瀋陽女子何蕊來美尋夢,雖遇上個迷戀「東方女子」的白人男子,但過了四年如牢獄般的婚姻生活。臨床心理學博士歐陽楊梅玉表示,自己就有個洋媳婦,兩國男女通婚、牽手一世情需要彼此誠實面對、開誠布公。她提到,許多人選擇異國配偶純粹是好奇心,或存在對白人男子的浪漫情結,而非所謂純純的愛。同樣地,東方神秘美對西方人士有高度吸引力,因此是真正喜歡這個女子,或只是想換不一樣的伴侶,其想法會影響結婚後的日子。

歐陽楊梅玉說,感情根基是否穩固很重要,日久生情產生的婚姻有其價值在,若一開始動機不單純,如白人男子對東方女子好奇,或女方只想取得綠卡定居、獲得金錢的回饋等,這種婚姻多半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心理學博士王肇英說,婚姻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人結合,若加上語言、文化差異會更複雜。她說一些國內女子遠嫁來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關卡,加上成長背景差異、思想、生活習慣等不同,都會造成婚姻的摩擦或挫折。

王博士說「東西配」很吸引人,但無法深層溝通、不著邊際的對話卻能加速感情崩裂,雙方語言的差異,使得溝通太過表面。對於欲與美國丈夫、妻子配對者,她提醒要有婚姻難、異國婚姻更難的心理準備,婚前要先考慮到,對彼此感情到底有多深,是否深到願意解決難題、維繫婚姻下去的程度後,再步入禮堂。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4735128/article-%E6%B4%8B%E7%94%B7%E5%A8%B6%E8%8F%AF%E5%A5%B3-%E3%80%8C%E5%8F%97%E9%A8%99%E3%80%8D%E8%B5%B0%E6%A5%B5%E7%AB%AF?instance=iNews


第三篇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4735268/article-%E4%B8%AD%E8%A5%BF%E5%90%88%E7%92%A7-%E5%8A%A0%E6%8B%BF%E5%A4%A7%E6%A3%92%E6%89%93%E5%81%87%E9%B4%9B%E9%B4%A6?instance=iNews


第四篇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54050

異國之戀/問問自己 能否為愛走他鄉?

2011/11/14
【元氣周報/記者劉星君、陳惠惠、張嘉芳/報導,諮詢/馬偕兒童青少年心理醫師臧汝芬、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劉宗憲、振興醫院臨床心理師劉怡君】

熱戀男女常自認可以「為愛向前衝」,但相愛容易相處難,異國婚姻裡,不只要面對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衝擊,可能還要多一層考慮,自己或另一半究竟能不能「為愛到他鄉」。否則,兩人異地而居,要當空中飛人,可能需要不少財力支撐。


相處多一點 婚姻慢一點


由於文化不同,異國戀人最好多一點時間相處,別急急切切走入婚姻,婚前多一點了解、適應,可縮短婚後磨合期,減少婚姻生活中的磨擦。

多一點時間了解對方,除了有助跨越語言隔閡、文化差異,也能降低「遇人不淑」的風險,尤其時下不少人,都是透過網路交友,更難查證對方的身家背景。因此,新聞上不時可見,有人因此被詐騙鉅額的金錢;還有台灣男子娶了外籍配偶,最後不見蹤影,連錢都一併帶走,人財兩失。


文化差異大 別過度要求


至於婚後,如何扮演家人與另一半溝通的橋梁,非常重要,能減少另一半與家人間的磨擦。對於另一半,不妨降低她(他)與家人互動的期待,避免要求另一半有「中華傳統美德」,面面俱到照顧父母及家人。

此外,不少異國戀也有傳宗接代的需求,一開始兩人相處可能沒問題,但孩子出生後,如果沒有持續溝通,打破異國文化差異與價值觀藩籬,長期下來,恐會影響婚姻關係。如大陸或印尼配偶嫁來台灣生了孩子後,少數人選擇逃離家庭,甚至下海賺錢,再也不願回到婚姻與家庭。


第五篇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51325

癌症救了我的婚姻

‧講義雜誌 2011/11/14
因我罹癌,我倆突然醒了,每天製造美好回憶。十八歲女兒說:「爸變了一個人似的,他現在好寵你,不再亂發脾氣,更不說離婚,你有好日子過了。」


【文/竹君】

(圖/陳狐狸繪)


三年半前,當醫院宣布我患乳癌第三期時,我立刻打電話給有關單位詢問:「如果我死了,我美國籍的丈夫菲立普可否仍留在臺灣?因為他是依親居留。」對方說:「你死了,他可留在臺灣。如你和他離婚,他必須離境。」我放下電話立刻告訴他,讓他不用擔心,沒想到,他回答我說,早在醫院懷疑我是惡性腫瘤時,他就已上網弄清楚了。其實我擔心他的居留,不亞於擔心我的癌症病況。

菲立普來臺三十四年,他三十七歲時與瑞士總公司簽約一年,到臺成立聯絡處。我是他來臺三個月後僱用的第一個員工─祕書。五年後,我這個傳統的中國女子竟成了他的妻子。

回想三十年前,有一天正要下班,他叫我到他辦公室,那天我照常站在他偌大辦公桌對面聽他指示,他竟對我說:「我要娶你,連同你父母一起娶。」驚訝之餘,我本能反應是大笑不已:「又開什麼玩笑?」他可能也被我的反應嚇了一跳,立刻認真地說:「我想安定下來,有個家,我覺得你很忠誠。」我心想:為你工作三年多來,看著你不斷追逐尋覓,平均半年換一個對象。他一向風流又喜歡開玩笑,而且開玩笑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我雖然每天跟隨他工作,仍不太了解真正的他。想起替他做事第二年,我向他請假考駕照,他拿我的假單向其他同事說:「她那麼膽小,我打賭她一定考不上。如果她考上,我就買輛車給她,順便兼差當司機。」結果我考上後,他改口說那只是玩笑話,我和同事怎麼能當真?還有一次,他大聲說要開除我,我就靜靜地收東西離開公司,他又叫同事把我追回,說他只是氣話,我怎麼能當真?回顧所有以前的畫面,真真假假,把我都弄糊塗了。我當時傻傻地說:「我要回家稟告父母。」

父親一向疼我,但他卻露出擔憂的面容,而個性豪邁的母親,則要我自己做決定。最後商量結果,是展開「和父母一起了解菲立普之旅」,周末假日他和我父母一起約會,相互拜訪、聚餐、遊山玩水。

菲立普非常聰明,又愛耍寶,常逗父母開心。當時他九十三公斤,我四十四公斤,兩人走在一起,路人曾笑說,那美國人肚子好大。在公司電梯也有陌生人摸他大肚子,問他吃什麼吃得那麼胖?他一點也不在意,還說肚子裏有三個小孩。菲立普深知我最在乎父母。上下車他一定扶著父親,對他非常尊敬,母親不會英語,他們就比手畫腳。我想,有個人願與我一起照顧年邁雙親,多令我感動與窩心。

一年後我們結婚了。父母順理成章搬來同住,方便照應。相愛容易相處難,文化、個性、背景、習慣都不同,四個人加五條狗,擠在一間公寓裏,媽屬虎、菲立普屬龍,兩人個性都強,用「雞飛狗跳」來形容也一點都不過火。因為我們的差異性及價值觀都大大不同,而常造成衝突。

我當時用「中國式的愛」無微不至地去關心、照顧他,一切以他為主,爸媽教導我仁義順夫,《聖經》教導我尊重與順服丈夫,因此我是合不合理全都順服,被罵不還口,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公司裏他是我老闆,更要尊重。和我同部門新進同事,三個月後才聽說我是菲立普的太太。更好笑的是,英文《中國郵報》副座知道菲立普愛開玩笑,在總公司總裁前打賭一百萬元,不信我已成為他太太三年多,精明幹練的王副座居然輸了。

我們二十四小時工作、生活在一起,我了解他的壓力,自然我也成為他情緒的出口。他生氣時猶如諮商師所說:「男人思維像鬆餅,專注在一個方格裏,要給足夠時間想清楚;女人大腦像義大利麵,說話時左右腦交叉溝通,說一大堆話才慢慢釐清自己到底要什麼。」我先生一生氣,就說「離婚」來嚇我,後來變成口頭禪。幸好我有很強信念,和他結婚第一天,我說我一輩子只結婚一次,從一而終。「婚姻是永恆盟約,我委身於你,絕不輕言離婚。」否則我們早離婚幾百次了。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考驗與試煉少不了。十三年前總公司因菲立普健康因素不再續約,那時臺灣公司已有一百多人、四個分站。要他這個工作狂離開一手打造的地方,他心裏氣憤極了,覺得二十多年的辛勞不被重視。我則求之不得,非常開心,因為幫助先生經營公司時,壓力很大,瑞士總公司及世界兩百多分站,任何一站出問題,就算與臺灣無關,發現臺灣有分站,也來告一下,我就要上法院。尤其我還要花時間照顧母親與女兒。男人的心事我不懂,我自以為替他訂機票,與他一群朋友出國,一個月打兩次高爾夫球就能討他歡心。半年後我發現他有外遇。我驚訝之餘,壓抑情緒,開始蒐證。我向丈夫信任的美籍牧師,以及他介紹的美籍諮商師求助,他們幫助我沙盤推演丈夫幾種反應與因應之道。家中「諜對諜」一陣後,不得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如同諮商師預測,從驚慌、否認、耍賴到忿怒。我出示證據,要丈夫與對方做了斷,丈夫使出殺手殺手鐗,居然在諮商師面前因罪惡感自殺,送醫急救。

很感謝諮商提醒,丈夫跌倒時、丈夫最不可愛時,我更要愛他,幫助他走出深淵。這事件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弱點。我與父母太親密了,婚後分化做不好,只希望他入境隨俗。文化是會引起情緒的,我從沒覺得自己嫁做洋人婦,我只是一直用中國思想去面對美國思想的丈夫。我們彼此道歉,請求原諒。

為了修補關係,菲立普安排家庭小旅行團,帶著當年八十五歲的老媽、七歲女兒和我,一家四口,到美國看公婆、親友,還到歐洲、澳洲、大陸、香港旅遊,我媽非常開心。回來後,他立刻找到工作,精神也有了寄託。

三年半前我罹癌,我們從害怕、擔心到接受。癌症家屬壓力不亞於罹癌者。當我把照顧丈夫及老母親的責任交給十五歲女兒時,她嚇得到學校大哭。我太自私與殘忍了,於是我開始幫菲立普物色一個能代替我照顧他的人。他七十一歲,有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病,不會說國語,三次與死神擦身而過,他需要有愛心的人照顧他、疼惜他。

想起二十九年異國婚姻,雖有風雨,有挑戰,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有倒吃甘蔗的滋味。我丈夫真正實踐他的諾言,他心地善良,幫助我一起照顧父母,我感謝他。我在婚姻關係中學習到,願意為對方做永久的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更認識自己內在特質使自己人格成長。因我罹癌,我倆突然醒了,每天製造美好回憶。十八歲女兒說:「爸變了一個人似的,他現在好寵你,不再亂發脾氣,更不說離婚,你有好日子過了。」

我寫這篇文章前徵求他同意,寫完後,每個字都翻譯給他聽,他心胸寬廣,讓我寫出我們真實的婚姻故事,希望能對別人有所幫助,提醒大家珍惜所有,珍惜當下,尊重自己所選擇的。感恩。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1年11月號】



第六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9/8/6/10099860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998600&mdate=0618090650



衝突伴隨婚姻 葡中通婚彰顯文化差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8 09:12:40


  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新一代華人男女身處新時代和異國他鄉,有著公認的廣闊視野和創造力。他們在異族文化的熏染之下對生活的好奇、反抗和探索,讓華人們更具挑戰,但無論是異族通婚的限制和反限制,還是付出後是否領情,問題不單是通婚出現後的博弈,更是通婚發生時如何溝通的一種博弈。

  據西班牙歐浪網報道,在十來歲就到葡萄牙或是在葡萄牙出生長大的華人子女沒有太多的傳統觀念,他們認為葡萄牙人浪漫多情,富於幽默感,有激情。因而,不少葡中通婚是建立在好奇與激情上的。

  兩代婚戀觀

  目前就讀葡萄牙盧濟亞大學的陳志芬,從小卻只喜歡結交白人朋友,她的理由是:華人及亞裔男生都只會死讀書,一點情趣都沒有!

  陳志芬的媽媽則認為,葡萄牙人大多浪漫多情,將婚姻視為兒戲,她生怕女兒受傷害,不贊成女兒與外國人約會。不過她管得愈嚴,女兒卻愛得愈深。

  女兒的父親陳先生,也很難接受女兒與白人男友出雙入對的事實。程先生為了讓女兒喜歡華裔,曾將她送回杭州參加海外青年夏令營活動,沒想到孩子回家表示,實在沒有辦法接受華裔男生。她的理由是他們不夠紳士。她舉包水餃活動為例說,男生竟然只會坐在一旁聊天,讓女孩子們從頭忙到尾,讓人氣憤。

  對目前仍無法接受子女與葡籍男子通婚的華人父母認為,最好從小與子女討論與異族通婚的利弊得失,以免子女長大時被愛情衝昏頭腦。

  讓山東岳父自己買機票

  葡國工程師湯姆娶了一個山東青島女子劉漢娜為妻,婚後第二年,劉漢娜就竭力動員父親來葡萄牙一趟,原因是劉漢娜的母親已去世,老家只有父親一個人,加上古稀年齡還體弱多病,趁還能健康行走,來看一下葡國女婿一家的真實生活。老公湯姆在訂飛機票時明確地對劉漢娜說,機票讓岳父自己買,他來葡國的生活費則由湯姆用自己支付的經濟擔保。劉漢娜沒有任何反駁,因為曾聽葡國人說,你不要期待外國老公會對你的父母怎樣好,所以對這些劉漢娜早有思想準備。談到來訪時間,劉漢娜卻熱淚滾滾,老公說請岳父來葡逗留一個月,而劉漢娜說至少2個月,因為老人此生也許只來一次,讓父親不要太倉促。

  一個也在葡國與葡國人結婚的同學告訴劉漢娜,她非常看不慣老公因為她姐姐來葡住了一段時間而多了水電費,在電腦上算來算去,斤斤計較。當然對於他們的文化,這樣做可能不應該冠以“吝嗇”,他們認為你的父母有退休金,或者你的姐妹們掙著工資,每個人經濟獨立,他來做客已經打擾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沒有義務一定要為岳父來葡的所有花費買單。他來葡國就像我們去中國,自己買機票很正常。

  混血兒出世矛盾多多

  葡中通婚看似一件美事,但孩子一落地矛盾就來了。上海移民女子建男十年前13歲的時候和父母移民來到葡萄牙中部城市,三年前因讀不上大學,就和一位葡國的小夥子雷米結了婚,建男說,孩子出世之後,那種要盡量滿足各自家人期望的現象就更加嚴重了,例如在孩子叫什麼名字、講什麼語言、信奉什麼宗教等問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家人將會有不同的看法。雷米信的是東正教,自己信的是基督教,這就非常難統一。


  日常生活 各有各的習慣

  上海女子建男和葡國男人雷米,他們的生活習慣就有許多的不同。不過,公私分明也是他們的制度養成的習慣,比如他們拿到客戶送的禮品,除了值幾個歐元的可以帶回家,否則一律上繳公司,年終再以抽獎的形式分配這些禮品,這樣就使不與客戶交往的一些部門的同事也有機會拿到禮品。再比如,雷米去外地開展會,展會4天,如果沒有其他業務需要多逗留,他們就4天後回葡國,即使半夜到家,次日一早就上班,沒有多餘的幾天讓他們玩,也沒有讓他們休息一天。而國內出公差,好像沒有聽說過不兼帶幾天游玩的,甚至公務少,私玩多。有幾次建男在辛特拉皇宮遇到國內來出差的外企人員,他們也都得到公司時間、費用的允許,出國公務結束後再多玩幾天。可見即使是外企,到了中國,也入鄉隨俗。

  建男和雷米在葡國生活久了,覺得葡國人普遍不像國內習慣的貪公,哪怕只貪一點點的小便宜。

  衝突隨伴婚姻生活

  葡國華人的文化傳統講求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錢多時多用,少的時候少用,而且資源不能浪費,是人類共同的。可是葡國人的文化和思維是,該投的保險都投保了,不需要為將來存錢,想用就用,欠銀行的錢,可以用工資慢慢還,先享受最重要!

  青田第二代女子林加金嫁給葡籍巴西裔青年費力克,剛結婚時,林加金處處節儉,費力克卻像是大富翁似的。林加金婚後才知道,費力克不僅賬戶常掛紅燈,而且沒有任何金融、房地產的投資,連手機還都是分期付款的。一個人天天在辦公室,周末也從不在自己的住處,幾個月沒有一個電話找他的人,居然十幾年前就在單身住處裝上2部電話,另加一部手機!上班開小車,周末開爬坡上山的越野車,人家都說那車吃油厲害,但費力克偏要單身時就養兩部車。

  時間久了,林加金被對方影響,覺得費力克這種消費觀念比較對得起自己,如今天災人禍頻頻,世事難料,像林加金這種陳舊的消費觀念未免太委屈自己了。而費力克呢,也覺得有些舉手之勞不必都讓專業人士幹,比如燙衣服,費力克偶爾也自己熨燙衣服,不再每次都送洗衣店了。

  衝突伴隨著婚姻生活,但講出來,甚至爭吵幾句也有利於相互了解和妥協,費力克還樂觀地認為,有不同才有樂趣,如果兩個人啥都一樣了,不是太無聊啦。


第七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6/3/9/101963963.html?coluid=49&kindid=975&docid=101963963&mdate=0103113205


華人跨國婚姻研究:文化差異錘煉婚姻真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3 11:32:05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據澳大利亞新快網報道,澳大利亞夫婦之間的感情主要體現在激情,思想的溝通,他們把愛情和性作為幸福婚姻的主要元素。然而,現在隨著離婚率達到三分之一的高比例,一項研究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對東方文化的研究來給和諧的伴侶關係提供捷徑。

  昆士蘭大學心理學教授Kim Halford——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稱,中國夫婦的離婚率很低。他說:“婚姻在西方世界裡主要固定在浪漫、激情和夫婦間的感情表達。很多傳統婚姻價值觀使得婚姻很幸福,離婚率也很低。”

  在澳大利亞華人和跨國婚姻的研究中,揭示了讓婚姻幸福的觀點。聯合研究人員Danika Hiew說,西方人更多地注重愛的表達,而華人強調協作——“在一起”的概念。

  同時,他們把丈夫和妻子看作家庭成員,西方人則把夫婦看作分開的兩個獨立個體。Hiew說:“其中一個巨大的差異在於,西方人強調個人的滿足。如果你在感情上和身體上得不到滿足,你就會找別人。中國人則更喜歡一起度過困難的時刻,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而奮鬥。中國夫婦更在於融合和相互的支持。”

  然而,也有學者質疑稱,中國的這種和諧婚姻方式難道不就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在澳大利亞也存在的、建立在婦女地位受到壓制上的方式麼。Hiew對此表示:“西方人喜歡有話直說,中國人則喜歡將情感隱藏,體現出和平,不去傷害對方的感情。但是,如果走了極端,兩種方式都是有害的。”

  當一對華人和澳大利亞人組成的夫妻出現,誤解肯定是存在的。西方人通過接觸表達愛情,如果華人不願意在公眾場合牽手,會傷害對方的感情。而中國男子認為,“愛來自於在一起。比如說,在農歷新年準備食物,這時就有了感情。我們一起準備,一起清潔。”

  20年前相遇並且結婚的Michael Campbell和Wang Yang Ming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們相遇在悉尼,經過了幾十年的磨合。Campbell更加注重婚姻的忠誠,而Wang則懂得了享受生活。

  研究人員稱,進行這樣的研究,主要是為了發展兩性關係和家庭教育,融入中國的價值觀和文化。


第八篇原文網址
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87&JC_ID=94

台灣醫界傾向將外籍配偶的基本問題視為語言不通,儘管醫界本身擁有醫學專業學科的訓練背景,但生於斯!長於斯!對台灣在地文化存有的一套認知,面對外籍配偶,也許會展現不同文化及盲點的存在。所以,外籍配偶的健康觀點及醫療體系的使用不能全然套用目前醫界的觀點,醫界不清楚她們如何使用醫療體系,她們面對自己病痛、不舒服的過程中,敏感到甚麼,經驗到甚麼,用甚麼方式處理,也許她們是在台灣與原生國的醫療體系間遊走轉換,衡量不同的策略、使用不同的醫療體系。外籍配偶來到台灣之後,面對的是傳染性疾病的防制和生育計劃的宣導,但是上述這些不見得是她們所有的關心,真正屬於她們自己,是她們面對自己的身體與在地醫療體系的使用方式,及她們原生國對於疾病、醫療體系的認知,是甚麼樣的因素導致她們對於健康尋找及使用醫療體系的過程,都是進一步有待釐清與解答。


第九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1/2/3/102012350.html?coluid=49&kindid=973&docid=102012350&mdate=0217094619

(省略)

  李先生1991年來到西班牙,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已經在服裝外貿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他的女兒小蘭在西班牙出生,是一個地道的香蕉人。

  李先生稱:“創業初期十分艱難,全副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因此疏忽了對女兒的教育。這是種無法彌補的無奈和遺憾,讓女兒在純粹的西班牙文化中成長,客觀上割裂了女兒與中國文化的聯繫。雖然也有強迫她去學習中文,但是她的中文水平僅限於日常會話。”

  李先生認為,香蕉人的悲哀就在於對文化衝突形成負作用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意識不到表里不一造成的各種生活中的阻礙。儘管她自以為是個西班牙人,但黑頭髮、黃皮膚是不爭的事實,其他人、甚至整個外部環境都不可能把她當作一個地道西班牙人去對待。無論她的西班牙語水平多高,都無法扭轉給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因為缺少中華文化的傳承,她從小就處在一個矛盾的環境里。學校生活是西班牙式的,家庭生活又是中國式的,許多風俗習慣都不同,而作為一個小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這種衝突是怎麼產生的。因為父母忙於事業,所以把教育子女的大部分責任托付給學校,所以孩子的思維方式更趨近於西班牙人,這對任何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都是一種不和諧因素。孩子本身也排斥,卻在潛移默化中沾染了中國習俗,這必將造成孩子家庭倫理觀念的混亂。這種混亂將伴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直到孩子形成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西班牙人比較強調個人自由,相對於中國人來說,家庭倫理觀念比較弱一些。這對女孩子來說,婚後生活可能會比較吃虧。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婚姻,不僅僅是兩個年輕人的結合,同時也是兩個家庭的妥協及融合,這種融合在一個傳統中國人家庭和西班牙人家庭之間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李先生還告訴記者,“跨國婚姻看上去很美,混血兒也很漂亮。但是每一段跨國婚姻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痛楚,我身邊的一些朋友的孩子已經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人們都說生活習慣可以磨合,但是支撐這些習慣的倫理道德、文化屬性是很難磨合成功的,也許只有經歷過才明白那種無奈和痛苦。”

(省略)

  陳女士笑稱自己的兩個女兒是“會說中國話的西班牙人”,她進一步解釋,兩個女兒從小在西班牙長大,思維方式完全是西班牙人的。雖然她倆都不曾放棄對漢語的學習,但是語言只是一種交流、學習工具,沒有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生活,中文、黑頭髮、黃皮膚都是表象,內在的東西都是西班牙人的。陳女士的感觸跟李先生類似,也是在創業期沒有把子女教育放在首位,作為孩子接受的更多的是西班牙學校的影響。雖然在日常生活習慣上還是保留了一定的中國傳統,但是骨子里或者說內心深處的想法,已經與西班牙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關於女兒將來的婚姻大事,陳女士認為,“她倆的朋友圈子絕大多數都是西班牙人,想讓她們跟中國人談戀愛都難。女兒大了不由娘,作為家長說什麼其實都不管用了,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她們對中西兩國的文化差異和衝突有體會,但也搞不清楚內在原因、最終結果,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西班牙人,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有什麼優勢、缺陷,她們對中國的了解太貧乏了。將來最理想的狀況是她倆的結婚對象也是香蕉人,起碼能共同承擔文化缺失帶來的種種問題,共同語言更多一些,思維方式能夠契合。如果真的找個純種西班牙人做老公的話,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並祝願她們一起打造的生活會更加幸福。”


第十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3/3/8/102033888.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33888&mdate=0308113305


第十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3/4/0/102034015.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34015&mdate=0308114330

異族通婚普遍 美華裔“聯合國”家庭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8 11:43:29



馬在莊及馬馮竹悅的家庭就像聯合國,左起是老四馬德康、老二馬德佩與夫婿Marc Ciriani,中間是三女兒馬德安與夫婿Mike Chang,右邊是大女兒馬德思與夫婿Hop Le,前面是第三代的孫子女。

華裔家長希望子女若與異族結婚,最好首選亞裔。內科醫師王惟中與韓裔妻子金黛恩的婚姻即幸福美滿,兩人育有兩女王安儷及王宜寧,日前他們與父親王孟恩同慶母親王徐湛生65歲生日。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美國異族通婚愈來愈普遍,不少華裔家長認為,如果子女無法與同文同種的華裔結婚,不如選擇與華裔文化及風俗近似的其它亞裔結婚。隨著華裔父母愈來愈“入境隨俗”,尊重兒女對配偶的選擇,有愈來愈多的華裔家庭成為“聯合國”。

  兒女異族通婚 爹娘心有千千結

  中國僑網報道,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公布“異族聯姻上升”報告,指出2010年結婚的新人近15%是異族通婚,比例是1980年代兩倍多。其中9%是白人,17%是非裔,26%是西裔,28%是亞裔。

  柏克萊加大畢業的吳梅琳說,上大學前,來自中國台灣的父母即耳提面命提醒她,如果交男朋友,最好找同文同種的華裔。如果找不到,才退而其次考慮其它亞裔,因為風俗及文化近似,不致像嫁給其它族裔可能較易離婚。但發現華裔男生似被“寵壞”,不太會幫忙做家事。相較之下,白人男生較願意分擔家務事。

  活躍於爾灣的馬馮竹悅說,華裔男性似乎受不了女性比他們優秀,記得大女兒馬德思當年考醫學院入學考MCAT時,由於在布朗大學主修英文,被認為是“菜鳥”,好幾個男生自願幫她補習。沒想到考出來分數很高,讓那些男生嚇一跳,後來都不理她。白人男士則多半不介意妻子比自己能幹,“也難怪虎媽,以及一票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華裔親友女兒,都選擇白人結婚。”馬德思則嫁給越裔外科醫師,“他煮菜、換尿布都搶著做”,馬馮竹悅對這個女婿也很滿意。

  古太太則說,親友聚會常遇到家有待字閨中女兒的媽媽發出“怎麼辦,優秀的華裔男生都被韓裔女生搶走”的唏噓。她的女兒透露,韓裔男生一般較大男人主義,相對之下華裔男生顯得溫文有禮,若功課又好,自然成為比起華裔女生對男生更主動的韓裔女生積極爭取的對象。但韓裔女生多半擅長煮菜,料理家務,確實是賢妻良母人選。

  芳泉穀內科醫師王惟中的妻子金黛恩,就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韓裔,兩人鶼鰈情深,夫唱婦隨。原來在爾灣加大擔任學生法律事務負責人的金黛恩,還放棄律師執照,在家相夫教子以及幫助夫婿診所的人事及財務工作。

  王惟中母親王徐湛生透露,王惟中當年曾交過華裔女友,但一切都是緣分。她對韓裔媳婦很滿意,認為媳婦比出生於傳統華人家庭的華裔女性還傳統,一結婚就立刻冠上夫姓,“她結婚時我帶她去做旗袍,也欣然與會。婚後甚至邀請我們同住。”

  聯合國家庭開心 家長放心

  隨著父母愈來愈“入境隨俗”,有愈來愈多的華裔家庭成為“聯合國”。富樂頓居民張美華提及與其它族裔通婚的一兒一女,即掩不住滿臉笑意的說“我們家就像聯合國,但只要兒女開心,我就開心。”

  張美華長子臧維健是在被服務的高科技公司派到日本後,與當地女子Eriko熱戀後結婚。“Eriko家境在日本算是富裕,但因為在美國沒有工作,因此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張美華提起這個媳婦總是打從心底稱讚,替兒子娶到賢妻感到非常高興。

  她柏克萊加大建築系畢業的女兒臧維雲,嫁給大學時上語音學的白人助教Chris Hirsch。“我的女婿很喜歡中華文化,也很尊重中國傳統”,張美華提及,每年清明節及夫婿祭日,女婿都會隨女兒回家掃墓,並跟隨他們在墓地跪拜上香,非常傳統。農歷年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女婿也會婦唱夫隨,讓“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

  育有三女一子且三女都已婚的馬馮竹悅說,與夫婿馬在莊原來都不希望女兒與異族通婚,但愈來愈能認同女兒的選擇。她的家也像“聯合國”,大女兒馬德思嫁給越裔外科醫師,二女兒馬德佩嫁給瑞士籍投資銀行家,三女兒馬德安不久前嫁給在美土生土長華裔。

  由於三女婿是華裔,且父親祖籍上海,馬馮竹悅笑稱“老馬最滿意這個女婿,總是跟別人說我的女婿是上海人。”她認為這些在歐美受教育的女婿最大的優點是,一點兒也不大男人主義,尊重妻子持家或在職場打拼的選擇,並會以實際行動如分擔家務、照顧子女等全力支持。“只要我的女婿來我家,我幾乎可以蹺起二郎腿不必做事”,馬馮竹悅指出,才過完的節慶第一天即由大女婿掌廚,第二及第三天分別由二女婿及三女婿掌廚。

  馬馮竹悅擔心自己的兒子也成為別的華裔母親眼中“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被寵壞的華裔男生”,因此指導兒子學會烹飪、洗衣等,希望他未來是妻子的好幫手。


第十二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2/4/102042452.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42452&mdate=0318103405

第十三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6/6/102046655.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46655&mdate=0320115519

華人社區流傳“在美國做華人難,做華人男子更難”的說法,主要指許多華人女性不願選擇華人男性,因為華裔男性長期以來被主流社會醜化。這種情況折射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但同時還有其他複雜原因。其實現在華人男性在很多領域,如高科技、醫學、金融等,都有出色、表現。華人在接受美國文化的同化中,也會去蕪存菁地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隨著華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各種偏見終會逐漸消失。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亞裔的異族通婚最近有所減少,從2008年的30.5%回落至2010年的27.7%。這大約與近年來華人大量移民美國,可選擇同種族對象的機會多起來有關,也與華人在各領域有出色表現和華人整體地位提高有關。

第十四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5/3/102045308.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45308&mdate=0319120056


  賈女士(化名)是湖南岳陽人,西南政法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廣州做律師。2003年離異後她決心要把兒子帶到美國,接受美式教育,於是開始在網上尋覓大洋彼岸的愛情。追尋、希望、失落、懷疑、重燃希望,經過一年多的波折,賈女士終於遇上了住在聖安東尼奧的富商愛德華(化名)。因為兩個人性格都很外向,和愛德華在郵件交流有時出現誤解,但因為交流的每一點一滴都是賈女士和愛德華的真性情流露,又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然後又經過磨合,雙方認為可以組成家庭了。

  2007年年底,賈女士帶著兒子嫁到陌生而又心馳神往的聖安東尼奧。初來乍到的母子,被眼前莊園般的豪華別墅和超級跑車等奢華生活的標誌驚呆了,感覺完全是來到了曾經只在電影上看到過的畫境裡面。然而好夢不長,因為先生對自己已經接近成年兒子的不認同,賈女士後來夢魘般的生活由此而埋下了禍根。

  賈女士和大多數傳統女性一樣,希望對方接受她的孩子。結婚前,兩人曾經因為孩子問題而爭執,賈女士堅持帶孩子一起出國,不應該和孩子分離,如果不支持這樣的想法那麼找一位丈夫即使再疼愛她也不是真心的。而愛德華則認為,賈女士的孩子18歲了,已經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如果他願意到美國發展,那就讓他了解美國,包括教育機會、生活文化信息、並計劃好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做好準備要付出努力,而他自己也會盡可能給予幫助和支持。但是作為家長,不應該包攬全部,為他把所有事情都打點好,這並不利於他的生長和獨立能力,孩子到了美國之後也不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但賈女士因愛子心切,英語水平也不能準確地領會愛德華的意思,以為愛德華並不想幫助她的孩子,非常不能接受,但又毫無辦法,愛德華也因此非常生氣。一起生活的前半年裡,愛德華似乎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繼父,為賈女士的兒子支付了語言學校的學費,甚至為了方便他上學,還給他買了一輛車。賈女士說,“我當時覺得非常幸運,找到這麼好的丈夫,生活過得愜意極了。”

  為了生意,愛德華常常出差到墨西哥,家裡只剩下賈女士和兒子。一天,好奇而又不懂事的兒子偷偷地把愛德華的科維特跑車開了出去,回來進車庫的時候,由於對車況不熟悉,把右邊的倒車鏡撞壞了,兒子非常內疚。出差回來的愛德華大為光火,說自己的超跑誰也不可以碰。一氣之下,賈女士的丈夫把兒子趕出家門,這完全出乎賈女士預料。一時間,舉目無親的賈女士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走投無路的賈女士,本想撥打911求助,但又怕使得先生更加不高興。於是,賈女士只好在網上發帖子求助。沒想到,跟賈女士遭遇相似的姐妹還真不少,一位住在鳳凰城的姐妹甚至專程前來聖安東尼奧看望賈女士,並幫她出主意。但是,情況並沒有隨時間推移而得到好轉,先生還是堅決不同意接受兒子回家。賈女士開始情緒低落,因為結婚還不到一年,如果提出離婚的話,賈女士的有條件綠卡就面臨被取消的結果。一次,在和先生爭吵的時候,賈女士失去了理智,大聲對丈夫說她恨不得一死了之。這下,終於觸碰到了愛德華的底線。

  愛德華立刻撥打911,報警說遭到了死亡威脅,並要求警察將賈女士帶走。賈女士從前在中國都是幫人打官司,自己去監獄探望代理人,而這一次卻平生第一次被關進了監獄。由於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威脅,賈女士很快被放了出來,不過卻被丈夫拒絕回家。她只好求助於當地一間教會的流浪婦女兒童救助中心,在這裡,賈女士一邊做義工一邊尋求法律的幫助。並且,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兒子也被迫中斷學業,回到國內。

  賈女士對記者說,那段日子是她人生最艱難的日子,既不願意就這樣回國,又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後來她在婦女中心幫助下學習語言,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一舉考下了美容美發執照,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她說,由於涉及到財產分割問題,並且因為自己沒錢請律師,離婚手續到現在還沒有辦妥。之所以接受記者的採訪,是想告誡那些還在想方設法要嫁到國外的姐妹,異國婚姻,慎之又慎。



第十五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4/8/6/102048617.html?coluid=49&kindid=974&docid=102048617&mdate=0322113437

(省略)

想在日本找到幸福的華人女性們為何最後成為了日本丈夫虐待的對象。或許,經濟上的依賴、文化上的衝突、法律上的無力是主要原因。

(省略)

  首先是經濟上的依賴。家庭經濟基礎決定家庭內部的“上層建築”。經濟上依靠日本丈夫,是這些華人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內在原因之一。在日本,婦女的經濟地位與男子不平等,很多女性都是專業的家庭主婦,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在日華人女性由於語言、技能等問題,就更難找到正式工作,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經濟上完全依賴日本丈夫。隨著經濟越來越不景氣,日本男人的生存壓力也愈來愈大,很多人就把華人妻子當作了“出氣筒”。此次被害的張華就一直沒有工作,是標準的家庭主婦。

  再就是文化上的衝突。日本的“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一些日本男性將中國妻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和私有財產,稍不如意,就將妻子作為攻擊的對象。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就非常活躍,撐起了“半邊天”。中國女性的男女平等意識要遠遠強於日本女性,要讓她們像日本女性一般對丈夫服服帖帖,確實很難。這就導致不少日本丈夫覺得中國妻子缺少“女人味”,中國妻子覺得日本丈夫“大男子主義”。當彼此矛盾不可調和時,日本丈夫就會“拿拳頭說話”,這也是在日華人女性頻遭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是法律上的無力。日本政府目前對在日華人的態度主要還是以管為主,基本沒有保護在日華人權利的專門法律法規。再加上司法機構在面對華人案件時執法力度不夠,導致很多在日華人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後,不是求告無門就是無果而終。去年11月,一名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華人女性向日本警察求助,但警方不是去調查案件情況,而是先審查她的在留資格。在發現她的在留資格過期後,立刻將她收容並把與她一同逃出來的孩子送交兒童保護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在日華人女性即使遭受了日本丈夫的暴力對待,也只能忍氣吞聲。

(省略)

既然來到了日本,就應該積極融入日本社會,掌握獨立生存的能力,在遭受不法侵害時也要尋求包括華人組織在內的各方面幫助,切不可打落牙齒往肚裡咽。


第十七篇原文網址
http://blogs.wsj.com/speakeasy/2012/04/16/the-real-reason-why-asian-americans-are-outmarrying-less/


第十八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8/4/1/102084199_2.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084199&mdate=0423094933

第十九篇原文網址
  近日,《日本新華僑報》記者走訪了東京地區的10位華人主婦。她們雖然對自己的婚姻總體還算滿意,但和日本丈夫之間發生的一些摩擦,還是讓她們明顯感覺到在婚姻觀上與丈夫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精神生活上的默契和價值觀上的認同。在日華人主婦的觀念中,丈夫的氣場是否夠大,讓妻子有一種精神上的依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大部分日本丈夫的氣場,顯然不能讓華人主婦們滿意。

  來自中國吉林的36歲主婦石雙華(化名)去年逛街時遇見的一件事,讓日本丈夫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完全崩塌了。當時,她和丈夫在新宿逛街,不小心碰撞了幾個日本小混混,小混混開始找碴。在最害怕的時候,她意外地發現,剛剛還站在旁邊的丈夫已經遠遠的躲開了。最後,靠著自己一個勁賠禮道歉才逃過一劫。受訪的其它華人主婦也遇到過類似情況。有看到蟑螂老鼠嚇得大跳的日本丈夫;有遇到一點小地震就不顧老婆衝出去的日本丈夫;甚至還有老婆遭受性騷擾後不敢出頭的日本丈夫。看上去大男子主義的日本丈夫,不少人實際上是外強中幹。

  受訪華人主婦最後發現,如果要找個真正有男子氣概的丈夫,日本人不一定是首選。作為日本家庭的主婦,除了生活上要照顧周全外,精神上還得給予日本丈夫強大支持。

  社會生活的融合,也是在日華人婦女與丈夫觀念產生衝突的一個重要方面。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婚姻是兩個社會群體的事。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認同彼此的圈子。但由於中日文化、觀念不同,在日華人主婦們與日本公公婆婆的關係,很難處理得太融洽。

  42歲在日華人主婦洪琳菲(化名)剛與日本丈夫結婚時,為融洽婆媳關係做了很多努力。但無論她怎麼做,婆婆就是看不慣她。現在她已經完全不和婆婆講話了。至於丈夫和她父母的關係,則與陌生人一樣。結婚14年,丈夫只在剛結婚時和她父母吃過一頓飯,過年過節連句問候也沒有。洪琳菲和丈夫每次爭論此事時,總是被對方一句“我對自己父母也是這樣的”給擋了回去。雖然同是東方國家,但在日華人主婦們卻明顯感覺到,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對親情理解上非常不同。所以,與日本人組建家庭之前,華人女性在這點上一定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中日兩國都有不少人認為,中國人與日本人長相相似,飲食差異也不大,都使用筷子,都會寫漢字,中日跨國婚姻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應該會相處融洽。但從在日華人主婦與丈夫產生的各種婚戀觀衝突來看,婚姻或許並不是相愛那麼簡單。


第二十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2/6/0/6/102260601.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260601&mdate=1008115058

第二十一篇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2/6/0/5/102260563.html?coluid=49&kindid=972&docid=102260563&mdate=1009100416

第二十二篇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883484.shtml

第二十三篇原文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13/c_126264276.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