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9-18

大量英國青年,無法就業也無法參加就業訓練,又無法進入大學,將心中的憤怒轉而訴諸街頭暴動,反映對未來不確定的大恐慌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316

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
英國倫敦暴動與青年失業失學的問題研究

478期 2011-09-15

英國倫敦八月份發生大規模暴動事件,歸因於英國青年失業失學率的逐月升高。根據英國教育部近日發表之16-24歲學齡青年2011年第二季(五月至八月)的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非在職在學或接受專業訓練)報告顯示,共有約977,000名青年學子目前處於非在職、非在學且未接受任何職前訓練的狀態。目前失業青年人口數已經迫近百萬大關,占了青年總人口數的20.2%。換句話說,每5個人就有1個英國青年目前是處於失業失學的階段。報導顯示,現在約有10萬名青年需花費至少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最難找到工作的年齡介於16歲與17歲之間,僅有一半的人可以找到工作。今年青年首次求職狀況幾乎與1980年代早期一樣困難,只是現在又比當年更差一點。失業率中也顯示就業職場上有性別差異,總體來說,女性比男性今年更難找到工作。


此次暴動事件中因搶劫商家而被起訴的1000人裡,光16-24歲的青年就占總起訴人口數的五分之二,而這些青少年多半是居住在非常貧困的區域。以暴動最嚴重的三個地區:東區哈克尼(Hackney)、北區托登漢(Tottenham)與南區的路威漢(Lewisham)即是位居前10大最難找到工作的地區。以東區哈克尼為例,每一個工作就有22個人競爭,北區托登漢則是一個工作就有29人競爭,而南區路威漢則是21個人搶一份工作。不光是就業環境受到大環境景氣蕭條的影響,暴動事件其實與輔導青年就業預算遭到刪減有相關。以發生暴動的薩佛德(Salford)地區為例,該地區的青年就業輔導預算已經被刪減30%,其他被搶劫的地區同樣也是遭到刪減30%至30%以上的預算。工作因為不景氣本來就不好找,再加上預算刪減,使得地方政府無法舉辦職業訓練班,許多職前訓練班因為預算的刪除而被迫停止或減半開班。


對於有心想讀大學的英國青年來說,就學的心裡壓力更大。原因在於大多數的英國學子為了避免明年即將調漲成三倍的學費(從原先的3千英鎊調漲為9千英鎊)的影響,今(2011)年入學大學的人口突然激增,許多大學科系不僅是一位難求,而且競爭比就業市場還大。具體來說,今年申請大學人口總計為19萬2千名,但缺額僅有區區2萬9千5百名的入學名額。換句話說,僅有15.3%的幸運兒能在今年上大學,剩下的84.7%的人只能閒賦在家。大量游手好閒的英國青年,在既無法順利就業也無法參加政府舉辦的就業訓練,又無法順利進入大學就學的情況下,青少年將心中的憤怒轉而訴諸街頭,乃導致發生於倫敦的暴動,在八月份擴大為全國性的暴動,反映的是英國青年對於未來不確定感的大恐慌。


其實,青年失業問題不光是英國,對整體歐洲來說都有類似的情況。依據最新德國主計處(German Statistic Office)與歐盟統計局(Eurostat)統計數據顯示,整體歐洲青年平均失業率為25%,最糟的地區是西班牙,近46%的青年找不到工作。第二糟的是希臘,有40%的青年處於失業狀態之中。但是比起巴爾幹半島的青年失業率來說,歐盟國家又顯得相形失色。據報導指出,巴爾幹半島國家(如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每每超過50%的青年失業率。以波斯尼亞為例,當地15歲至30歲的青年失業率58%,馬其頓共和國則是15歲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52.5%,塞爾維亞則是53.6%的失業率發生在15歲至19歲的青年,49.3%的失業率分佈在20歲至24歲的青年之間。因此在英國發生失業青年暴動事件之後,前開地區包括西班牙、希臘、波斯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共和國等都有同英國瀕臨暴動發生臨界點的潛在危險存在。


資料來源:
Joe Mount, 'UK unemployment rises, with youth badly hit', 22 August, 2011,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11/aug2011/jobs-a22.shtml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DfE: NEET Statistics-Quarterly Brief-Quarter 2 2011', http://www.education.gov.uk/rsgateway/DB/STR/d001019/index.shtml
Ante Dotto, 'Staggering levels of youth unemployment in the Balkans, 23 August, 2011, http://www.wsws.org/articles/2011/aug2011/balk-a23.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