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03-26

台灣企業經營【品牌】過度求快,設計等於品牌和產品的哲學和靈魂。若不從消費者端理解的產品設計,很難累積品牌價值,也很難脫離低毛利代工的困境。整個社會應該給勇於作品牌的企業更多體諒,產業界也需要更多耐心,提高對產品設計的重視,連 Apple 都年年參加各種比賽,以維持在全球品牌賽道上的競爭感,台灣企業應該更積極參與國際型的比賽提高能見度。

http://techorange.com/2014/03/25/an-interview-with-if/
摘要:工程師注重在功能的呈現,而設計師則思考怎樣的設計讓人感到舒服,並能夠融合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使用者拿到產品,卻不知道這是什麼、該如何使用。這時,設計師就該發揮他們的重要功能,因為設計師是被教育要了解「人」的。設計師開始思考如何協助人們輕易上手,賦予它「人性」,讓它變得有用、好用。設計師承接起工程師未完成的任務,並在同時,讓產品變美,讓更多人看到。

台灣在產品設計上的不足,真正的問題其實並不在設計師身上。最大的問題在於掌握資源和決策權的人是否了解,好的設計需要時間,當客戶擠壓了設計師的創作時間時,如何期待有個設計與功能兼具的好產品出來?企業主或是客戶是否願意納入設計師的意見,多給一點產品設計的時間,我覺得這才是業界真正的問題。

品牌是長達 20 年以上的紮根工作,不要想一蹴可及

向 Steve Jobs 看齊,以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產品的使用性能,讓一切更加簡單。

許多亞洲的企業主說想要建立品牌,希望能在兩年內就完成。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年內就把品牌給建立起來。他們不了解這需要大量的時間與投資,他們也不想在這上面投注資金,他們只想快速的賺錢。

你對德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德國品牌是你印象深刻的?現在,你腦中浮現的產品或品牌,它所給你的感覺其實就幾近於這個國家所給你的觀感。講到德國,大家想到的多是 BMW、Porsche、Audi……,是他們創造了人們對德國的印象。

今天如果問歐洲人,列出幾個台灣品牌清單,大部分的人是答不出來的。就算是國內知名的科技大廠 ASUS 或 Acer,對歐洲人來說也只是個「亞洲品牌」,他們把這些名字和台灣連結起來。對歐洲人來說,要去辨識一個亞洲品牌是困難的。韓國其實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沒有能夠和國家連結的印象品牌,對大多數的歐洲人來說, Sumsang 是日本品牌。

亞洲企業唯一的例外是日本,Sony、Panasonic、Toyota 是大家都熟悉的日本品牌,但這是因為日本經營這些品牌很久了,超過 20 年以上,這就是我剛剛說的,經營品牌是需要時間的,不能搶快。

評論別人很簡單。但當你輕易對他人的作品丟出個「爛」字時,也請捫心自問,你是否曾做好過?你應該做的是保持安靜,而不是隨意地吐出負面批判的字眼,腦中對於該如何做好卻沒有任何想法你知道嗎?你甚至不曾開始行動!

在歐洲,「設計(Design)」與「藝術(Art)」這兩個字詞的意思完全不同。「設計」指的是商業設計與大量製造,它可能是一系列的產品;而如果現在是一個單件作品,它就會被稱作「藝術」。

最關鍵的差別就在於:藝術家是沒有顧客的,但設計師有;藝術家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想法,但設計師不行,他得處處依著客戶的需求。要加入這個領域,必須對這個差別有清楚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