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fa.gov.tw/webapp/content.asp?cuItem=46306&ctNode=1095&mp=1
如何提升國人之國際觀及對我外交事務之關注與瞭解?
壹、前言
政治與外交對社會大眾而言,往往被視為是內容艱澀又難以觸碰的課題。究其主因,在於「外交」關切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合縱連橫,此種看似虛擬的國際縱橫,距離百姓的民生太過遙遠,而存在於外交事務中的「政治」內容,更常使人感覺生硬、不易親近。這種由距離感與政治冷漠感所造成的雙重限制,很容易豎立起專業高牆與菁英門檻,將許多有志投入外交工作或參與國際活動的市井小民阻絕在外。
然而,在全球化程度一日千里,國際議題穿國滲透力不斷強大的今天,不論大國小國,每個人都再難將自我隔絕於國際影響之外。 換言之,今天的「國際」對於人民而言已不再遙遠、虛擬,由各種全球議題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也不再侷限於「政治」事務。當各種全球議題開始與國內政經或社會結構發生串連的同時, 所謂的「國際觀」、「世界觀」與「國際參與」(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在概念和實質內容上都將與以往產生很大的不同。簡單來說,「國際參與」已不再由國家、政府與政治菁英所獨享或壟斷,它早應超越「傳統外交」或「政府參與」(governmental participation)的狹隘定義。我們可以輕易地觀察到,當前越來越多的國際空間、國際論述或是國際-國內議題的連結,均由公民社會促成;除此之外,現今社會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躍身成為新型態國際參與過程中的主要行為者。
本論文將接續探討上述新型態國際參與概念,並引介個人的國際志工參與經驗來呈現「柔性參與」(soft participating)的理念。本論文期望藉由結合「公共參與」與「國際參與」經驗的分享,拋磚引玉地激盪出更豐富的討論,以強化國人的新國際觀並提供投身參與工作的借鏡。
貳、「柔性參與」的概念:不只是宣揚「名聲外交」
我國長期致力於貢獻國際社會,早期的農耕團外交、經貿外交、人道救援外交、環境外交到人權外交等領域,在在都有優秀的表現。有一些研究顯示,臺灣從1980年代開始藉著自我經貿實力的發展來爭取外交上的國際認同,而這樣的成果相當豐碩; 在1990年代以後,臺灣靠著深耕民主與人權的獨特經驗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以「臺灣經驗」為核心的「普世價值外交」更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社會、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策略。從概念上來看,政府對於國際事務的參與或主導,這是一種「剛性參與」(hard participation)。它屬於官方的、正式的、機構之間的外交關係與國際政經活動,在實際作法上很容易會被限縮在傳統的外交活動範圍之中。相較於當前來自人民的直接參與、起源公民社會的投入能量,則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柔性參與」(soft participating)。它強調一種非正式、非菁英式的參與行動,藉由動態的、不同行為者同時且多方進行的型態來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力。
2010年的今天,國際間對於臺灣的國際參與出現一種嶄新的評價,特別是洛杉磯時報(Los Angel Times)於7月2日以專文探討了我國的「名聲外交」(celebrity diplomacy);該文不但指出我國政府近年來在外交政策上的轉向,更以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的陳樹菊女士 等國際知名人物為例,說明政府積極行銷臺灣文化,並且強化臺灣國際能見度的努力。 洛杉磯時報中提到的幾個人物,事實上都活躍於文化、慈善、教育等柔性議題(soft issues)的舞台,並且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呈現了我國對於柔性權力(soft power)的重視,並且進一步帶動國際社會普遍對於臺灣的柔性認同(soft recognition)。就臺灣來說,「名聲外交」只是整體國際參與的一隅而非全部。當我們瞭解到國際社會對於臺灣「名聲外交」的注視,更應該重新思考國際參與行動的整體策略。
本論文希望整理出一套「柔性參與」的理念,以彰顯臺灣近年來積極發展新型態國際參與的特色。柔性參與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它允許並鼓勵基層社會直接參與國際事務;這種多元並進的作法提供了政府與公民社會,面對棘手、艱難的外交處境時,另一形式的支持力量。柔性參與的主要行為者,是未曾受過外交訓練與智識積累的平民百姓(如圖1的○1),他們或許是因其所擅長領域中的優秀表現、或者是積極推廣利他主義(altruism)的愛心善舉,因而投入各種柔性議題,在教育、環境、文化發展、人道援助等等方面,透過實際行動的展現向國際社會發聲(如圖1的○2)。 這些來自基層社會的柔性參與將逐漸轉換成國家的柔性影響力,逐日累積來自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再轉換成普遍的友我力量(如圖1的○3); 此種柔性認同並不涉及政治敏感議題(如圖1的○4),它不但能強化臺灣的國際能見度,更將能藉著行銷最樸實而珍貴的臺灣特色來強化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如圖1的○5)。持續推動與鼓勵柔性參與,將讓國際社會瞭解到臺灣並不是國際政治的麻煩製造者,也不是被動等待大國為我們抱不平的弱小國家;事實上,我們有能力向國際社會宣示,臺灣已經準備好更積極的參與國際社會, 並進一步自我建構成肩負能力與意願來貢獻國際社會的負責任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
參、「柔性參與」的實踐:從國際志工到公民外交的參與經驗
近年來,國內各界在許多國際議題上柔性參與的經驗與貢獻,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尤其是那些自願前往中南半島國家邊境,為當地村落或社區貢獻一己之長的志工、以及許許多多投入國際醫療、災難救援與難民服務的工作團隊,都是行銷我國柔性國力、落實柔性參與的無名英雄。這些志工與自願行動者很多都是在學的學生,儘管缺少完整的外交專業訓練,但他們熱心投入各項國際活動,成功地扮演了公民外交官(civil diplomat)的角色,不但讓國際社會認識臺灣,更讓許多未曾熟悉臺灣的外國朋友,見識了臺灣人民智慧、活力與善良的一面。
筆者在2009年春天透過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的網絡前往土耳其布爾莎(Bursa, Turkey)的「歐盟協調中心」(European Union Coordination Center)與「在地議程21」(Local Agenda 21)兩個非營利組織擔任國際志工。筆者在歐盟協調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藉著自己所學的專長,負責推廣土耳其與歐盟各國在社會、環保、文化發展與教育等多項柔性議題的跨國合作與交流;相較之下,「在地議程21」則是以關懷在地福利議題、持續監督福利政策以及促進各種世界公民議題的討論與協商為宗旨,因此筆者在參與志工服務期間,自願協助其推動各項國內行動方案,投入照顧身心障礙孩童的工作。
「歐盟協調中心」的志工經驗,除了讓筆者與各國國際志工得以就各項公民議題進行交流,更獲得直接的平台介紹臺灣過去於各種國際議題上的努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歐盟協調中心鼓勵筆者自行策劃一項「青年行動」(Youth in Action)方案,並直接聯絡與邀請歐洲地區二十多個國家政黨青年黨團代表參與由中心所主辦的歐盟公民論壇(EU Citizen Seminar)。而論壇主要的宗旨,希望藉由面對面的協商,討論出一套鼓勵歐洲青年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方法,試圖解決當前歐洲青年政治冷漠(political indifference)的問題。於是筆者將當前臺灣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況與發展趨勢,作為規劃行動方案與議程參照之用,同時依藉臺灣經驗,試圖說服歐洲青年黨團代表能踴躍參與論壇。
在「青年行動」方案之外,筆者亦協助推展兩項大型活動,使不同國籍背景的志工與土耳其在地社群,更深刻認識臺灣文化的風貌。這兩項活動分別是「臺灣文化之夜」(Taiwanese Culture Night)與「地球村」(Global Village)。首先,「臺灣文化之夜」活動的主軸環節之一,是在土耳其民眾與世界各國志工面前表演具有臺灣特色的歌舞與戲劇,藉此介紹我國的歷史文化、流行音樂、經濟表現以及具有國際商譽的臺灣品牌(如宏碁、華碩、捷安特)等。活動中,筆者播放觀光局行銷臺灣的影片,使與會的國際友人一覽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等自然采風以及國際知名的台北101大樓壯麗煙火秀,最後分送國旗、具有特色的肉燥米粉、奶茶與傳統童玩讓國際友人體驗臺灣文化。
另一項「地球村」的活動,則藉由大銀幕來介紹臺灣歷史、政經環境與社會文化,此外舉辦小型展覽會,向與會嘉賓展示具有臺灣風味的食物和紀念品,並一一解答其就臺灣現況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而現場最受歡迎的活動,一是讓外國朋友嘗試使用陌生的「筷子」來挟取食物,另一則是用毛筆在紅色紙張上寫下外國朋友的中文譯名與吉祥話。
這兩項文化交流與介紹工作看似簡單,但卻是每一位在海外行銷臺灣、推廣臺灣柔性影響力的志工朋友最重視的活動。對於國際志工來說,這些活動旨在呈現臺灣的內涵與特色,如何與其他亞洲國家做出區別,如何讓他國友人留下更多對於臺灣印象的柔性認同,便是關鍵;除此之外,志工的個人言行表現更不容忽視,往往就在點滴互動之中,台灣形象於國際社會的建立,就像老榕樹的盤結氣根,靜謐而深層的,在地底下將土壤緊緊抓住。海外的國際志工就象徵著公民外交官,他們不單代表中華民國,更代表臺灣人民;而他們也正是支援政府正式外交工作的最重要資產。
肆、結語:公民外交,無所不在!
當中國大陸經濟、軍事與國際威權的崛起已經銳不可擋的今天,台灣在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的外交道路上,勢必走出屬於自己的方向。從筆者的海外志工經驗,我們清楚看見參與國際事務的方式,已不只有政治與外交菁英西裝筆挺的一種可能。因為,公民外交,無所不在。由全民投入柔性參與所發展出的公民外交,事實上將成為台灣政府擴展國際空間與影響力最龐大而深遠的支持力量。
當前各種多元管道的增加,使得國際-國內之間的連結更為便利,同時也為人民開啟各種柔性參與外交事務的機會,而其中有許多格外重視青年社群的支持參與,來作為跨國/在地社會改造(transnational/domestic social engineering)的動力。有志投身國際事務、關注國際議題的青年,可以結合本身專長參與公共議題來貢獻在地社會,更可藉著相關議題的國際化,拓展貢獻國際社會的機會,並為我國的國際空間與國際影響力,探索與發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書目
1. James N. Rosenau, ed., Linkage Politics: Essays on the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2. Chien-Pin Li,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 Overview of its Initiatives,” Asian Survey Vol. 46, No. 4, (2006), pp. 597-614.
3. Chen Jie, “Burgeoning Transnationalism of Taiwan’s Social Movement NGO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0, No. 29, (2001), 613-644.
4. Hongying Wang and Yeh-Chung Lu, “The Conception of Soft Power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7, No. 56, (2008), pp.425-447.
5. Michael Ying Mao Kau,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aiwan’s Diplomacy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Vol. 20, No. 1, (2003), pp. 19-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