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6-19

新移民生活適應─子女教養困境

摘要: 1. 由於國人有選擇「晚婚或不生育」的趨勢,我國人口結構將趨向「少子化」現象,而婚姻移民被賦於「傳宗接代」的任務,未來外籍配偶子女人口數勢必上升,其後續發展將會對社會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如何協助這些新移民媽媽的生活適應及其子女的成長,應該是政府部門〈內政、教育、衛生…〉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來投入長期的關注。

2.新移民家庭在子女教養及教育方面有以下的現象需要關心及協助,

一、 親職教養知能不足:
子女主要照顧者為母親,而外籍配偶普遍較年輕,又在進入婚姻約半年 內即懷孕,在語言不通、資訊不足及生活尚未適應的情況下,便需擔負起母職的角色,形成「女孩帶小孩」的現象,因此在照顧嬰幼兒知識不足的狀況下,孩子難免刺激不足,而影響了其發展〈陳慧、王苓,2006〉。有學者表示約有二成五的新移民子女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吳清山,2004〉,其實在我們實務工作的發現是,因新移民媽媽年輕身體狀況較好,所以子女普遍健康情況良好,但受限於母親語言溝通的障礙而不知如何教導子女,及與外界互動不足的阻礙,早期新移民子女的語言及認知發展較緩慢,而易被認定為發展遲緩的情形,但只要有足夠的刺激與學習,尤其是在學齡前到小學一、二年級的階段,新移民子女就能追上一般孩子的學習進度。


二、 社會多元文化教育不足: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教育者是自己的父母,而非學校教師〈黃木蘭,2004〉。異國婚姻中娶外籍配偶的男士,以中高齡、教育與社經地位低、經濟弱勢、身心障礙者居多,在扮演親職角色的認知與功能上亦顯不足,又受到「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因此教養子女的任務大多落在外籍配偶的身上

3.鼓勵外籍配偶融入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並不是歧視或要消除其母國文化,相反地,我們更要強調尊重多元文化的必要性。外籍配偶在適應台灣社會的同時,她本身所擁有的母國文化資產也能被接納、被學習、被發展。例如:新移民媽媽學中文,新移民家庭中的爸爸與子女可以學越南語、印尼語…,並對母親的家鄉願意有更多的了解。國際村的概念加上政府的南進政策,新移民的子女是不是較一般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優勢,端視政府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及教育學習的設計,還有新移民本身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認同。在中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外籍配偶因擔心受到歧視,便將自我文化的價值隱藏起來,造成子女也對母親或其母國文化產生排斥的心理,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偏誤及新移民子女的損失。

原文網址: http://www.taiwanngo.tw/proinfo_more.asp?id=6926&subjectid=3713

標  題:新移民生活適應─子女教養困境
發佈日期:2009/3/13

新移民生活適應─淺談子女教養困境
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朱莉英主任

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婦女成長團體─提昇新移民媽媽親職教養知能

阿蓉說:大女兒今年剛上一年級,她很擔心女兒在學校會被同學取笑,因為女兒的國語發音不是很清楚,也怕她跟不上學校的學習進度。阿蓉從越南嫁來台灣七年了,但為了照顧年邁的公婆和接二連三出生的孩子,除了七歲的大女兒外,下面還有五歲的二女兒和一個剛滿三歲的兒子,阿蓉一直沒有機會去上中文課,國台語聽說方面大致上沒有問題,但完全看不懂也不會寫中文字,女兒的聯絡簿都必須等先生工作完畢幫忙簽名,而先生做小吃生意,每天忙到晚上11點才回到家,也不太有時間協助女兒的功課,阿蓉很希望知道女兒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但她不知道如何與老師溝通?

阿芳來自廣東鄉下口音很重,先生是建築工地的臨時工,每天工作早出晚歸,不過她很感恩,因為經濟不景氣,先生並沒有閒賦在家,阿芳欣慰地說:我先生工作認真、很勤勞,老闆都會給他工作做啦。但讓阿芳擔心的是孩子的發展,阿芳也有三個小孩,孩子的年齡很接近,大女兒6歲,現在唸幼稚園大班,明年將要上小學一年級;二女兒5歲,現在唸幼稚園中班;小女兒3歲半還沒有唸幼稚園。幼稚園的老師說她的兩個女兒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尤其是老大還動不動就發脾氣,讓老師很頭痛,要阿芳好好教導。在家裡她管不動小孩,孩子比較怕爸爸,但先生很忙,沒有時間教導小孩,阿芳不知道該怎麼改善孩子的情況?

以上兩個案例是中心在辦理新移民家庭親子營活動時,為增強新移民家長的教養功能所設計的親職座談會中,新移民的媽媽所呈現的教養問題。其實,它也是我們在服務新移民六年多的過程中,發現新移民媽媽在教養上普遍遇到的困境。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08年的公告資料顯示,95年大陸港澳及外籍配偶子女出生數為23903人,佔全國出生率的11.69%;又根據教育部統計95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的人數已逾8萬,較94學年度成長了33%〈教育部,2007〉。自87年起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人數呈遞增趨勢,由13904人增至95年度之23903人,並平均維持8個出生人口中即有一位是外籍配偶子女。由於國人有選擇「晚婚或不生育」的趨勢,我國人口結構將趨向「少子化」現象,而婚姻移民被賦於「傳宗接代」的任務,未來外籍配偶子女人口數勢必上升,其後續發展將會對社會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如何協助這些新移民媽媽的生活適應及其子女的成長,應該是政府部門〈內政、教育、衛生…〉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來投入長期的關注。

為了對新移民的家庭景況有更多的了解,以便發展出更適切的服務內涵,我們透過「關懷訪視」的方式來進入新移民家庭,除能發現她們生活上的需求與問題外,更能將社會資源及正確教養知能引進並挹注這些家庭,好提升新移民家庭及親職功能。在訪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新移民家庭在子女教養及教育方面有以下的現象需要關心及協助,我們也為這些需要改善的現象,設計了相關的服務,希望可以幫助她們。

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親子營─透過繪製家庭圖及親子遊戲增進親子關係、學習教養知能

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辦理活動照

一、 親職教養知能不足:
子女主要照顧者為母親,而外籍配偶普遍較年輕,又在進入婚姻約半年 內即懷孕,在語言不通、資訊不足及生活尚未適應的情況下,便需擔負起母職的角色,形成「女孩帶小孩」的現象,因此在照顧嬰幼兒知識不足的狀況下,孩子難免刺激不足,而影響了其發展〈陳慧、王苓,2006〉。有學者表示約有二成五的新移民子女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吳清山,2004〉,其實在我們實務工作的發現是,因新移民媽媽年輕身體狀況較好,所以子女普遍健康情況良好,但受限於母親語言溝通的障礙而不知如何教導子女,及與外界互動不足的阻礙,早期新移民子女的語言及認知發展較緩慢,而易被認定為發展遲緩的情形,但只要有足夠的刺激與學習,尤其是在學齡前到小學一、二年級的階段,新移民子女就能追上一般孩子的學習進度。

為此需求,中心特別規劃了「繪本導引-親子共讀」到宅服務的專案,我們了解有些外籍配偶出外學習不易,因此我們針對2-6歲因經濟弱勢無法就讀幼稚園的新移民子女,透過繪本為教學工具,到宅提供親子共讀的機會,以刺激幼兒及母親的語言及認知學習,並引導新移民媽媽使用繪本作為親子互動的媒介,以增進其親子關係;又針對已進入小學體系而學習能力不足、課業表現不佳或適應不良的新移民子女,與社區教會合作開辦課後輔導班,藉由課輔志工及社工員的協助,來補強其學習落後現象,並透過品格教育的歷程,來建立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及自信心;也透過辦理新移民家庭親子營或親職講座的活動,來教導外籍配偶正確的教養觀念與方法,藉由活動歷程促進家庭間的互動以交流教養與教育子女的經驗。

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學前啟蒙服務─到宅繪本導引志工培訓課程

二、 社會多元文化教育不足: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教育者是自己的父母,而非學校教師〈黃木蘭,2004〉。異國婚姻中娶外籍配偶的男士,以中高齡、教育與社經地位低、經濟弱勢、身心障礙者居多,在扮演親職角色的認知與功能上亦顯不足,又受到「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因此教養子女的任務大多落在外籍配偶的身上,為幫助外籍配偶早一點適應台灣社會,在訪視過程中,我們會特別強調中文學習的重要,並引介政府或中心在社區合作教會的學習資源給新移民媽媽。畢竟語言沒有隔閡,是良好生活適應的首要條件。而母親既然在新移民家庭扮演重要角色,母親適應良好才能協助孩子有更好的成長。

鼓勵外籍配偶融入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並不是歧視或要消除其母國文化,相反地,我們更要強調尊重多元文化的必要性。外籍配偶在適應台灣社會的同時,她本身所擁有的母國文化資產也能被接納、被學習、被發展。例如:新移民媽媽學中文,新移民家庭中的爸爸與子女可以學越南語、印尼語…,並對母親的家鄉願意有更多的了解。國際村的概念加上政府的南進政策,新移民的子女是不是較一般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優勢,端視政府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及教育學習的設計,還有新移民本身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認同。在中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外籍配偶因擔心受到歧視,便將自我文化的價值隱藏起來,造成子女也對母親或其母國文化產生排斥的心理,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偏誤及新移民子女的損失。所以從積極面著手,政府應加強多元文化融合的宣導,教育部門應投入多元教育課程的研究與設計,尤其需要幫助教師們對多元文化課題有更多的學習,畢竟在教育工作上,教師是接觸新移民子女及其家長的第一線工作者,教師對應新移民子女的態度,是否願意了解、接納與協助,對台灣新生代的成長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