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8-31

[大陸] 我們真的理解日本對二戰責任的態度嗎?

評論:日本對於二戰的態度一直是我多年來有興趣研究的主題,但是這篇居然能從我完全沒想過的角度來看。令我太驚訝了。推薦您讀。

原文網址: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0284?page=1

2011年08月23日 15:03 PM
我們真的理解日本嗎?
讀者: 陳靖遠

FT中文網編輯,

加藤嘉一的《日本人怎樣看二戰?》一文引發了這麽多炮轟不足為怪。關心中日關系的人會發現,加藤只是借助了合適的平臺,簡要回顧了過去20年發生的事情罷了。

相比2004年兩國關系緊張時雙方網民間的較量,來FT發言的人看問題的視角高出許多。起碼有暴力傾向的、不允許發表不合己意言論的人不多。

提起日本死不認錯這件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拿德國和日本作比較。但不知有幾個人客觀地從當時的國際關系、國際政治角度去分析這兩件事?本人並非專業,願拋磚引玉,引出更高質量的評論。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麽要比較?比較有意義嗎?這和中國人喜歡攀比的心態有沒有關系?德國總理跪下了,按照“市場原理”,如果日本總理去南京下跪,中國人會滿意?會盡釋前嫌嗎?

第二個問題,在暫且進行比較的前提下,希特勒種族滅絕構成的反人類罪和日本軍部的戰爭罪,可比嗎?戰爭本身就是反人類的,比較哪一個更殘忍毫無意義。但是,紐倫堡軍事法庭和遠東軍事法庭必須要為這兩個國家的罪行畫線,而畫線的目的是穩定戰後世界的霸權格局。德國當年有沒有退路?或者說當時的霸者想把德國設計成有退路的國家嗎?日本的情況又是怎樣呢?這些問題都不清楚的情況下,爭論德日懺悔的表現,我認為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可笑。沒有一個國家是道德的聖人,國家只是代表一個特定人群利益的外殼罷了。德國之所以在戰後毅然制定“斷臂”的法律,真的像大多數中國人推斷的那樣,是德國人的良心使然的嗎?

再看看日本的問題。東京審判不徹底,甚至不公正的聲音一直存在。美國利益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歷史共識。戰爭責任一刀切推卸給了東條內閣,至今日本國內喊冤的人仍然健在。如果要達到類似於逼迫德國改革的效果,將昭和天皇推上斷頭台是必然的邏輯,但是沒有。麥克阿瑟對日本政體的改造半半拉拉,理由是考慮到日本文化因素,毀掉日本人心中的神像,意味著把日本推給了東半球的共產蘇聯。所以,今日一切關於那場戰爭的爭論,追根溯源是美國人埋下的罪惡的種子。看看戰後日本內閣都是些什麽人?甚至比不上我們的一場揪出四人幫運動的效果。而日本國民自身政治矮人的國民性特點,又恰恰容忍了歷屆政權在歷史問題、大是大非問題上當斷不斷的政治錯誤。日本國內向來有一種定論,叫做大問題面前需要“外壓”,也就是來自美國的壓力。

很多網友奇怪日本人為什麽不恨美國人?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我家的歷史”這部反映戰後日本在美國主導下的政治改革的電視劇。應該這麽分析普通日本民眾對美國的“感情”:愛勝於恨,甚至因為愛的太深忘記了恨。美國無異於日本的再生父母,沒有麥克阿瑟大刀闊斧的改革,日本恐怕再過一個世紀也超不過今日的韓國。

說了這麽多,是想提醒各位關註這個話題的國人,一要客觀冷靜,歷史問題歷史地看待。二要務實性建設性地看待這個問題。要看到中日間的積怨絕不是單純的兩國間的問題,而一直是三國問題。拋開美國這個幕後推手不談,問題的實質看不清,歷史的真相更是無從談起。

最後一個現實問題,是關於“日本表達懺悔了嗎”的爭論。如果問絕大多數日本人,他們都會說已經表達了,而且政府正式場合的表態不止一次,足夠了,再道歉就是外交軟弱了。有多少中國人知道並認可日本政府的道歉呢?沒有統計數字,憑感覺很少。道歉者不夠“豪爽”縮手縮腳很低調,接受道歉者則希望恨不得開個批鬥大會游街示眾。問題就出在這里了。

所以我想,就道歉與否的爭論可以休矣,答案是肯定的。村山老叟是第一位敢去南京紀念館的日本首相。他很真摯地道了歉,發表了聲明,算是最高調的表態了,但國內媒體報道此事又過於低調,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就這麽人為地錯過了。誰之過呢?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夠高調了吧,和大學生交流,作為民間最高層次的外交交流。他所表達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效果應該很好,但我們的媒體又是很低調處理了此事。

國人期待的,大概是和德國一樣對戰爭責任從國家立法層面的徹底清算。日本能做到嗎?剛才說了,沒有外界壓力的日本是個很難發生大變革的國度。歷史機遇不是沒有,而是被不作為的政客們拋棄掉了。老蔣的“攘外必先安內”格言,其精神仍在中國大地發揚光大。

任何矛盾,國與國亦然,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治國需要制度設計,雙邊關系同樣需要這樣理性的思維。客觀瞭解對方是務實外交的基礎。我看到有人憤然道:應該讓日本天皇去南京下跪!這麽說的人情有可原,但不得不說對歷史和對手的瞭解太膚淺了。

加藤文中所說的言論自由那段,我認為並不是逃避責任。作為中國人我們沒有那樣的體驗,所以不可事事以自身的尺子去衡量別人,那樣得不到客觀的結論。政客議員發表過激言論或學校採用歪曲歷史的教科書,這樣的事在中國很容易通過一紙紅頭文件搞定,但在日本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對這一點我們也大可不必惱火,民主制度保護的不單是正義的聲音,也保護不違法的惡心的聲音。要想根除中日關系中永無休止、而且伴隨著新老交替不斷加劇的不和諧雜音,唯一的辦法是促成日本修改憲法。這個想法對日本人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那麽,中國人中(不說大人物)又有幾個認真考慮過或者打算考慮這個正路子的問題呢?

亞洲的未來,可以說中日關系舉足輕重。奉勸那些起哄再打一仗過過嘴癮的人,還是清醒一下頭腦,不要當了加藤所不齒的“愛國賊”吧。

讀者:陳靖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