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01-31

想當無國界醫生 飛3國見習 加強自己察言觀色技巧、克服資源貧乏的考驗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9637

想當無國界醫生 飛3國見習
2011/01/31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高醫大學生余正元積極赴三個國家學習,立志成為無國界醫師,成為多益台灣計畫得主之一。 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學生余正元,積極參與台灣及全球關懷行動,爭取赴巴西微生物實驗室、波蘭教學醫院及美國哈佛醫學院的教學醫院見習,立志成為「無國界醫生」,獲選為今年ETS多益獎學金得主之一。

台大心理系畢業的余正元,退伍才考入後醫學系。他說,小時候隨醫師父親余堅忍調派到澎湖、沙烏地阿拉伯等地,單是幼稚園就念了4所,但絲毫不以為苦,因為這樣反而增加了他的彈性,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余正元大學時曾參與921創傷後重建修復計畫,在台中東勢山區挨家挨戶拜訪,戰戰兢兢接觸陌生個案,加強自己察言觀色、掌握人際關係的技巧。

他表示,在聯合報看到醫師宋睿祥「無國界醫生行醫記」的報導,深受震撼,立下成為無國界醫生的志向,也了解須克服語言、生活、文化隔閡、資源貧乏的考驗。

余正元致力充實海外醫學經歷,2007年跨越半個地球赴巴西微生物實驗室學習;2008年到波蘭教學醫院見習;2009年又去美國哈佛醫學院的教學醫院見習。3國風格迥異,帶給他不同的文化衝擊與生活體驗。

在海外見習的過程中,余正元結交了不少外籍好友。他了解要成為一位無國界醫生,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並常提醒勿忘習醫初衷,當下先從國內的義診、志工服務開始。

口譯員需有過人的邏輯思考和溝通熱忱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6129040.shtml

多方涉獵 台生奪兩岸口譯冠軍

【中央社╱台北31日電】 2011.01.31 04:05 pm


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學生郭恬君去年在海峽兩岸口譯大賽脫穎而出拿下特等獎。郭恬君說,翻譯永遠不曉得會碰上什麼難題,除了一定水準的語言能力,更要多涉獵各方資訊。

郭恬君去年從台灣區決賽晉級,和5名台灣代表、10名大陸區代表共同進入2010第二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最後決賽。郭恬君以出色的表現脫穎而出,獲得特等獎,這是她繼2009年拿下亞軍後,再度參賽並奪得冠軍。

郭恬君說,口譯員除了要具備好奇心,也需有過人的邏輯思考和溝通熱忱,因為口譯員必須分析演講者的語句,了解話中精髓才能做貼切的翻譯。

此外,郭恬君說,口譯員要有一定水準的語文能力,才有辦法應付天文科普、文學、醫學、財務金融等包羅萬象的內容,而且要在詞彙的俚俗與文雅間做調整,根據翻譯內容選擇最適當的詞句;口譯過程中,還要仔細聆聽主講者的話語,並在翻譯給聽眾時展現熱情。

因此,每天閱讀中英文報紙成了郭恬君的例行事務,她還涉獵小說、文學、科普、經濟、財經、醫療等各領域資訊,並試著將生活上的事務和情境用英文表達。

郭恬君說,翻譯工作永遠不知道會碰到什麼難題,所以更要多涉獵各方資訊,像是「草莓族」、「月光族」等生活議題都有可能變成翻譯題目。

郭恬君建議,不要把英文當成學習科目,應該看成了解世界文化和資訊的媒介,平常可多讀英文小說,閱讀時不必時時查字典,只要看懂文意即可,同時默記令你感動的字句,這樣既能享受閱讀,也能精進英文能力。

【2011/01/31 中央社】@ http://udn.com/

2011-01-27

「台北人有種helpful(給予幫助的)的態度,而且是安全可信任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6120810.shtml

韓良露:台北helpful、walkable

【聯合報╱記者陳若齡/台北報導】 2011.01.27 03:01 am


提到台北的好,「人情味」是生活美食作家韓良露最直覺印象;曾寫書撰文,細數台北生活、景致種種之好的作家舒國治也覺得「在台北來往的人愈多,則台北應該愈有意思」,「某種很難言傳、半鄉不城的人文情質」更是台北令他著迷之處。

「台北人有種helpful(給予幫助的)的態度,而且是安全可信任的」,這種小學課本就有教,我們多習以為常的助人態度,看在曾遊歷各國的韓良露眼裡,熱情可親。

韓良露說,對外來客而言,店家不管消不消費、說的是哪國話都會熱心介紹,問個路還會想辦法帶你去的態度,在國外其實很少見,「想想你在東京問路,接過多少個搖手拒絕?」

再者,台北環境近年來愈來愈乾淨,公車、地鐵便利,尤其計程車便宜,一、二百元台北市各區都跑得到,食物選擇性多,最好的更是「台北很walkable(便於行走漫步的)」,尤其從永康、青田到龍泉街一帶,可吃、可看、可休息,又深具文化性,是她最推薦外地友人來訪、體會台北的漫步之處。

堪稱老台北人的舒國治,眼中的台北小而不擠、交通便利,戲院和咖啡館也多了,就近就能去北投、陽明山或烏來泡溫泉,還能隨時到故宮賞書器物,更有好些多年不變的老店飯館、充滿回憶的街區巷弄,種種之好,尤在有舊識玩伴與人味情懷。

但他坦言,台北的好「要在某種不偏激、不歧視的態度下」來看,但這種好也是比較來的,像是辦大型影展台灣都還沒有像樣的地方,而且許多優點常伴隨著它的缺點,如台北人比較鬆散,不太有效率,但這樣的優點就是閒適,故應不急於將房子「都更」得高聳。

【2011/01/27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北人的耐性和舒坦,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出來的

新加坡作家撰文:向台北學習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 2011.01.27 03:01 am




台北人搭捷運不爭先恐後,都自動排。
記者曾吉松/攝影


台北人搭捷經常可見乘客寧可站著,也不坐博愛座,成為讓外國人稱道的特色。
記者曾吉松/攝影
新加坡作家李承璋廿六日在星國「聯合早報」投書,以「新加坡可以向台北市學習什麼?」為題發表文章,表示去年十二月訪台五天,對台北留下極其深刻美好的印象,特別是台北的捷運沒有你推我擠、霸占博愛座現象,公車司機更是耐心有禮,他建議應把新加坡司機送到台北學習。

李承璋說,這次台北行可說是「震盪心靈之旅」。 他以前常聽人說台北的交通亂糟糟,但這回親眼所見並非如此,地鐵的秩序更讓他印象深刻。

他說,新加坡地鐵站有些人會自動排隊,有些人卻不守規矩霸住中間通道,車門一打開,不讓人先下車就硬擠入車廂。在台北捷運站,看不到這種現象,大家都很守秩序。車廂門一開,也沒有人爭先恐後衝進去搶位子。車廂裡的博愛座,總是空著的。在新加坡,位子總是被不需要的人霸住,而且神態自若,不管在面前站著的是老人家還是孕婦。

他指出,台北捷運車廂裏很少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很少人用大嗓門高談闊論,這些現象在新加坡是難以想像的,在車廂裡耳根沒有一刻可以安靜。 在台北,人們踏上電動扶梯時還會自動站到右側,讓出一條通道。這種情形在新加坡很少見,人門通常肩並肩站在一起,阻擋了後面的人。

此外,他舉出雙方公車服務差異,以自己從烏來搭公車到台北的經驗為例,大讚服務態度一流,當時下雨,每當有乘客上車,司機總會提醒「下雨天,路滑,請走好」,且主動廣播到站站名,乘客也都會向司機說聲「謝謝」。李承璋說,「聽到這樣的對話是多麼溫馨」。

李承璋有次要到一○一大樓,可是並不知道如何搭公車,詢問一輛靠站的公車司機,司機很有耐心且禮貌說明,要走到那條路搭幾號公車,還撕下一張紙畫地圖,他偷瞥滿車乘客,沒有人露出不耐煩的神情。

李承璋說,他回到新加坡後,當場見到一名公車司機很不耐煩對詢問的老婦人吼「你下車,別再囉嗦,我要開車」。他指出,新加坡無論經濟建設多麼好,精神文化方面的貧瘠實在令人失望,建議新加坡的交通業者、地鐵員工、公車及計程車司機到台北去觀摩學習。

他表示,台北人的耐性和舒坦,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出來的,是整個社會文化所凝聚起來的,特別是在普通人的身上,看得更明顯。

【2011/01/27 聯合報】@ http://udn.com/

元智打造雙語大學 接軌全球化的世界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8944

元智打造雙語大學 接軌全球化的世界
2011/01/27

圖:元智大學提供

【聯合線上╱文:元智大學提供】
1989年,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以其前瞻眼光,創設自政府開放新設私立學校以來,全國第一所獲准立案招生之大專院校「元智工學院」,並於1997年獲教育部核准改名為「元智大學」,目前設有工程、資訊、管理、人文社會、電機通訊等五個學院。元智於2009年創校20週年之際,凝聚全校共識,完成「Vision 20 校務發展計畫」,明確擘畫學校永續發展藍圖,立下「菁英人才培育」、「雙語大學建構」、「應用導向研究」、「優質校園文化」之四大發展願景,矢志朝國內第一所「雙語大學」之目標邁進,再創「元智傳奇」。


圖:元智大學提供

元智獲獎連連,再創佳績
元智大學在教學、研究、校務行政各方面皆表現卓越,深獲教育部與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近來又再迭獲肯定。

● 2011年蟬連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之學校,獲補助新台幣1億元,名列全國第二。

● 2010年9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2010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排名,「工學」領域中名列世界第292名,名列全國第11;「電機」領域中名列世界第143名,名列全國第8。

● 2010年管理學院創全國風氣之先,轉型為全院不分系所商管學院,並於同年榮獲教育部補助「商管專業學院」全額補助858萬,為全國唯一獲得經費補助之大學。

● 2010年5月104人力銀行和遠見雜誌共同發表「2010大學畢業生評價調查」,元智在畢業生整體素質提升表現最優,獲得最佳進步獎第一名,在企業感受最積極推銷畢業生的學校排名為第三名。

元智將成為台灣第一所「雙語大學」
元智大學以「成為具國際聲望的雙語大學」為願景,各項配套措施早已積極推展。自2001年,即開始實施大學部專業課程英語授課;2005年起管理學院碩士班全面英語授課;2007年管理學院國企系成立大學部英語專班,2010年管理學院整併改列為管院英語專班。自98學年度起,大學部新生學測英文成績一律須達到均標方得錄取,學校並為新生於入學前安排為期兩週的暑期英語營隊課程,加強英語實際會話經驗;師資方面除積極延聘外籍及優秀教師,並將「具備英語授課能力」列為本國籍教師基本聘任門檻,校方也與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合作,連續5年指派教師至該大學進行英語授課培訓。

元智圓志 培育新生代面對世界
資傳系林育群、程薇穎並列遠見雜誌新台灣之光100
資傳系畢業的校友─「台灣小胖」林育群因優異的歌藝而名揚國際,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在資傳系求學期間即已是校園風雲人物。而資傳系兩年前畢業的校友程薇穎於加拿大溫哥華「國際特殊化妝大賽」學生組競賽中,擊敗全球近三百位選手,勇奪第一,為此國際大賽首位奪冠華人。兩位校友更在2010年8月號的「遠見雜誌」紀念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專刊評選為「新台灣之光」的標竿人物。

建構創新跨域學習課程
元智大學在課程安排上,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需求為方向,設計跨領域學程,如全校各系大二開放10%名額供適性轉系、管理學院及電通學院全院跨領域學程化、機械系及藝術與設計學系課程共構,提供學生多元適性的學習之路。此外,為加強創意教學,每系至少一至兩門必修課融入創意元素,每年舉辦「創意週」活動,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提供靈活運用的舞台。

海外專業實習
元智為提昇學生國際化能力,安排的實習課程範圍遍及海外,學生可申請前往美國迪士尼樂園及泰國、馬來西亞、及大陸台商企業進行專業海外實習。2009年暑假期間,共有11位學生分別至遠東集團國內外關係企業實習,國內有亞東證券、遠東銀行、遠東企業研究發展中心,讓學生於畢業前提早接觸就業市場;大陸則有亞東石化(上海)公司、四川亞東水泥公司等關係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學生比照當地大學畢業生支薪,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大陸產業環境。元智大學以各種管道及方式打造出「產業最愛用的人才」。

YeSir師友計劃
元智邀請校外各行業專業人士、企業中高階主管、負責人及優秀校友擔任校外導師。經由不同形式的活動及溝通過程,發展出亦師亦友的關係,藉由深入、貼近的觀察學習,讓學生從企業導師身上學習其豐富的生命內涵及生活經驗。目前已有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宏達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奇幻文化藝術基金執行長朱學恒、全球一動公司董事長何薇玲等46位社會賢達參與指導學生,提供學生更多元、更有趣的另類學習機會。

關懷無國界讓愛零距離─元智國際志工服務
元智開風氣之先,於2005年首度推動「國際志工服務」,讓學生更積極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走遍全世界,培養智德兼備的元智人。近年來分別組團赴印度大吉嶺、非洲馬拉威、非洲肯亞、印尼、尼泊爾、泰北、土耳其、烏克蘭、馬來西亞、越南、寧夏,實踐世界公民的責任。

百萬圓夢 培育風揚國際的種籽
元智大學於2009年推出「百萬圓夢計畫」,由學生組成團隊,提出各式富有創意、想法的企畫案,校方則提供高額獎學金,打造國際舞台,讓學子一圓年輕夢想。在經歷學校安排長達半年的初階及進階特訓後,共有5個團隊脫穎而出,於今年分赴英國、埃及、印尼、馬來西亞、四川等地圓夢,宛若蒲公英種籽風揚一般,將他們圓夢的勇氣,散播在每個人的心中。

無限安心就學專案
為了讓經濟有困難的同學能心無旁鶩專心於學業,元智提撥二仟萬元之安心就學基金來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協助方案包括:「學雜費分期付款或貸款」、「擴增提供工讀機會」、「提供生活補助」、「減免宿舍住宿費」等多項措施;而符合教育部安定就學方案資格者,學校另提撥等額之補助,二者合計每生每年可獲得四萬元的補助。

2011-01-26

顧爾德:中國最大NGO 是上帝管的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364&f_SUB_ID=4762&f_ART_ID=292088

中國最大NGO 是上帝管的

‧顧爾德 2011/01/03
家庭教會是中國人數最多、最有錢、組織化最高,也是國際接軌程度、成員忠誠度最高的NGO。上帝會如何引導中國家庭教會與公民社會發展互動?我們無從預知。不過,這六千萬上帝子民的抉擇,很大部分會將決定於國家、教會以及全球基督教網絡的互動。


聖誕節,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聖伯多祿廣場對十萬名信眾發表文告,他說:「願救主降生加強中國大陸信徒的信仰精神、耐心和勇氣,讓他們不致因加在他們身上的宗教和信仰箝制而失去信心,並堅守對基督和他的教會的忠誠。願希望之火永不熄滅。」北京也立即反擊,要梵蒂岡面對「中國允許宗教信仰自由和天主教在中國有所發展的事實」。


不過,就在平安夜,四川成都家庭教會「秋雨之福」準備聖誕聚會之際,被警方制止,教會長老王怡被帶到警局問話。


王怡被拘捕只是一連串中國政府與教會矛盾衝突的一章。去年十月間「世界福音聯盟」(WEA)與洛桑世界福音化委員會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第三屆洛桑會議。全球四千名代表與會,但中國不允許兩百名教會代表參加,因為這些代表屬於非官方教會系統的家庭教會。為此,WEA除表達遺憾,還在十一月組團到中國拜會官方的中國基督教兩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媒體稱「賓主雙方進行了友好、坦誠的座談」,但官方教會代表還是當面指責WEA繞過「兩會」邀家庭教會代表是「在製造中國教會的分裂,這是對整個中國教會的藐視。」雙方未獲共識。


家庭教會為何引起中國官方與國際若大關注?這要從中國內部宗教政策以及全球「福音運動」的發展談起。


一九五○年中共組織基督教會領袖發起「三自愛國運動」,要讓中國教會脫離外國控制。「三自」就是「自治」(切斷與外國宗教團體關係──包括天主教教廷)、自養(切斷海外經濟資源)、「自傳」(中國傳教士自己傳道、自行解釋教義),所有教會都要登記並受「宗教事務局」領導,成為「三自教會」。


部份宗教領袖抵制這項運動。一九五一年北京地區包括袁相忱、王明道等十一位教會負責人拒絕參加三自運動。袁相忱說:「神的東西要歸給神,凱撒的東西要歸給凱撒……政治不能利用宗教,教會工作也不應依靠政治。」袁相忱等人雖受到政治迫害,卻讓中國獨立教會的種子在民間暗地散播,未曾中斷。這些教會被稱為「地下教會」,後來因為主要以家庭為聚會所而被稱為「家庭教會」。


地下教會在大躍進後期農村地區愈見活躍,尤其河南、山東、安徽以及浙江溫州一帶。改革開放後政治氣氛逐漸寛鬆,地下教會進一步發展。人民經歷文革的運動鬥爭,心靈空虛而尋求宗教慰藉;而九○年代經濟快速發展讓中國社經結構劇變,教會提供民眾重建社會關係的新管道。尤其在農村地區,教友們在社會生活、經濟生產上相互支援,教會成了集體制解體後廣大民眾的社會支援體系。


二○○五年《宗教事務條例》頒佈,對宗教活動有較制度化規範,也允許非「三自」系統的教會登記,不過要經過官方「兩會」審批。這個規訂讓很多家庭教會不願登記。不登記的教會處在一種昧曖狀態:地方政府平常對這些教會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隨時可以用非法活動名義取締教會活動。


中國家庭教會成員有多少?據中國社科院學者于建嶸的調查推估,家庭教會人數在四千五百萬至六千萬之間,三自教會人數在一千八百萬至三千萬間,家庭教會信眾遠超過三自教會。家庭教會欣欣向榮,也衝擊僵化的三自教會系統,很多三自教會成員對官方組織向心力愈來愈弱,自主性提高,愈像家庭教會。


促成家庭教會蓬勃的另一股力量來自海外基督教新福音運動的發展。


長期以來,基督教傳教士被貼上帝國主義標籤。二十世紀全球殖民地逐漸獨立,傳教士在第三世界也面臨反帝衝擊,因此基督新教內部除了積極入世的普世教協興起,對教義解釋相對較保守的福音派也在尋求改變。福音教派是美國教會的主流,一九七○年代之後,新福音運動興起,為了積極在全球傳播福音,教會改變傳統保守思維,強調人權,並與不同宗教對話,和猶太教甚至西藏佛教合作。


做為主流教派,福音派對美國主流社會影響力也較大。福音派傳教士促使美國政府運用外交力量改善第三世界宗教人權,包括推動國會立法施壓蘇丹、北韓改善人權。同時也積極參與全球各地人道援助,並試圖影響第三世界領袖改善人權。他們不只關切基督教徒,也關心西藏佛教徒、新疆伊斯蘭教徒的人權。


福音派教徒從一九七○年代之後在亞非拉地區成長數倍,不過福音派以推動人權傳播福音,這看在威權國家領導者眼中,就是和美帝「人權外交」唱和。北京對福音派也一直心懷敵意,問題是,中國家庭教會有相當高比例受福音派教義影響。一個重要原因是,官方中國基督教協會於一九九一年加入普世教協(WCC),民間獨立教會就與WEA關係較密切。WCC比WEA入世性更強,強調普世合一、多元價值,這符合「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自教會不想受外國勢力左右的立場。


民間進步的教會和較保守的WEA聯盟,而國家控制的教會卻加入較進步的WCC。福音派對「大政府」持保留態度,而中國家庭教會就是要逃離國家管制而走入地下化。這種「避秦」思想讓家庭教領袖接受福音派教義。不過,不少教會領袖為對抗國家控制,也採取積極進步的社會價值觀。「秋雨之福」的王怡就是一例。


一九七三年出生、二○○三年才受洗,但已成了家庭教會代表性人物。○六年美國總統小布希接見三位中國家庭教會代表,王怡就是其中之一。學法律出身的王怡,成為牧師之前已經是頗有名氣的公共知識份子,主持過重要網路論壇「關天茶舍」,也常在《讀書》、《南方》報系等重要媒體發表文章。


王怡積極把家庭教會推廣與公民社會發展相聯結,他說:「普世的人類自由在近現代中國的移植與落實,一百五十年來,只有過一個半的自發演進秩序。一個是家庭教會,從西方傳教士來華,到中國家庭教會的共同體生活,是最典型的自發演進秩序的例子。半個是市場經濟,政府主導與自發演進,彼此均具有對方無法掌控的獨立力量,所以是半個。」這個有論述能力、入世性格又強的牧師成了中國官方關切對象。

不只王怡把宣教和公民社會發展連結,研究宗教與外交的上海復旦大學學者塗怡超一方面指出福音派「對美國霸權的強烈依賴」,但她也樂觀地看到,福音派「在神學思想上擺脫了對社會參與的禁錮,在組織上逐漸形成了全球化的社會參與網路,成為全球公民社會中的重要行為體。」


研究家庭教會的學者李凡更強調,家庭教會是中國人數最多、最有錢、組織化最高,也是國際接軌程度、成員忠誠度最高的NGO。視家庭教會中國最重要NGO的說法,也許摻雜了李凡主觀期許。畢竟在官方長期壓制下,家庭教會謹慎自制,甚至地下神秘化,所以教會間橫向縱向的組織連結並不健全。這個規模六千萬的上帝子民,共同點在於希望在凱撒的權力範圍外,建構屬於上帝、較獨立的空間。長期地下化,讓他們很少與外界對話,除了幾位著名教會領袖勇於發言,外界並無法瞭解多數教會與教友的宗教觀與社會觀,也很難把他們視為一個共識很強的群體。


上帝會如何引導中國家庭教會與公民社會發展互動?我們無從預知。不過,這六千萬上帝子民的抉擇,很大部分會將決定於國家、教會以及全球基督教網絡的互動。



【2011-01-03 聯合新聞網】

2011-01-25

除中國、韓國、俄羅斯之外,各國網絡搜索已全都受到Google主宰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nt&Path=3188989351/05ntb.cfm

亞洲週刊

Google主宰全球搜索




--------------------------------------------------------------------------------

網絡巨無霸Google在搜索引擎市場上向來一枝獨秀,不止是美國,在全球其他地方也同樣難逢敵手。自從一月十二日以後,Google超過了捷克的Seznam.cz,成為當地最大搜索引擎。至此,所有接入互聯網的國家與地區中,除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與台灣之外,各國網絡搜索已全都受到Google主宰。而上述五個地方很快也會發生變化,日本雅虎已決定使用Google的搜索技術,台灣雅虎的優勢正在喪失,只有中國的百度、俄羅斯的Yandex、韓國的Naver,在本地搜索市場上還可戰勝Google。(陶知姮)■

陸生「客觀看待一切 學習台灣人的生活態度」

陸生「客觀看待一切 學習台灣人的生活態度」

‧兩岸大學網 2011/01/25



【兩岸大學網/記者楊星偉報導】


來台陸生殷夢茜。圖片來源/兩岸大學網

陸生來台已於今年度正式開放,6月起第一批來台攻讀學士學位的大陸學生便會開始進入台灣,而在此之前,其實已有許多大陸的大學生以交換學生的名義來台,體驗台灣的教學環境及人文風情。


「以客觀的角度來台灣學習,看待台灣的一切」,殷夢茜說。


殷夢茜,上海人,一位從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工程與科學系到台灣清華大學材料系的交換學生。她表示,大學時一直想到其他的學校去交換學習一下,加上對台灣感到好奇,也對台灣感到很有興趣,而且聽說清華大學的材料系比較有名,便向學校申請了到清華學習的機會。


夢茜說,來到台灣後,對於台灣的生活感到滿適應的,理工科的上課方式跟在大陸差不多,只是課程內容較偏重於讓學生去理解,且大多是用原文授課,這是比較不一樣的地方,但由於自己生長在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上海,當地對英文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較高,所以並不會因為使用原文而覺得學習上比較吃重。


而師資方面,她表示上海交大的老師許多都是國內大學畢業的,台灣則許多都是國外回來的,相較之下台灣老師的個人學術實力較強;系上的助教與學生的相處也與大陸很不一樣,大陸的助教基本上只負責批改作業,不大會出現在課堂上,而台灣的助教則負責了很多的事情,與學生的互動也較頻繁。總體來說,教學模式上相差不大,但台灣更偏向與實際做結合。


除了上課學習之外,夢茜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了學校的親善大使團、攝影社,放假時則到台灣各地觀光,除了東部之外,幾乎台灣各處都有她的足跡。她覺得高雄、台南的人比較少一些,生活節奏也比較慢,感覺很悠閒、舒服,台北則比較時尚,感覺大家都很會打扮,文藝氣息比較重,且傳統與現代兼容,相當特別,是她最喜歡的城市之一。


剛到台灣時,清華大學特地為他們開設了認識台灣的課程,有台灣的同學幫忙他們一起認識台灣,同時,他們也介紹大陸的情況,將自己的想法互相分享。學校方面也幫每位大陸學生指派一名導師,幫助他們適應台灣生活。


夢茜表示,在台灣學習到的不只是課業上的知識,更認識、學習到了台灣人的生活態度:「台灣人有一種韌性在,面對挫折時也會一笑而過,繼續努力,不怕失敗」這種對目標的執著。她希望往後還能有機會再來台灣、再去一次綠島、再把之前沒去過的東部好好玩一遍,她也希望往後有機會來台灣的同學:「希望他們可以以一種客觀的角度來台灣學習,看待台灣的一切,會有很多收穫的。」


【本文由兩岸大學網提供,更多新聞,請上兩岸大學網】

留學生替代役 教偏鄉學童說英語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8475

留學生替代役 教偏鄉學童說英語
2011/01/25
【聯合報╱記者梁雅雯/嘉義報導】

星樺哥哥(左)是北園國小「孩子王」,小朋友都喜歡他,也因為他,讓他們在歡樂中學習英文。 記者梁雅雯/攝影

「愛上昇樺哥哥,也愛上英文! 」。嘉義市北園國小替代役男楊昇樺,一口流利的英文加上親切的教導,受到歡迎,學校今年首度舉辦「放眼看世界」的冬令營,昨天、今天免費的活動,讓85名學生在假期中,以英語為主的學習,邊玩邊學,樂在其中。

北園國小自從英語替代役男楊昇樺到校服務後,掀起英語學習風,留學澳洲的他,平時透過歌曲教唱、對話闖關袪除對英語的恐懼,更配合節日介紹相關活動,當他介紹澳洲的聖誕老公公是乘著衝浪板來時,小朋友們無不驚奇,因為聖誕節期間正是澳洲的夏天,所以自有不同的慶祝方式。

小小朋友口中的昇樺哥哥,來北園國小之前,從未接觸過國小的學生,到北園國小近半年,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小朋友,未來也不排除繼續朝教學之路邁進。

小五蔡瑞英原本不敢開口說英語,自從和他在課餘時間進行朗讀練習後,現在已經不怕開口說英語了,不但在下課時會隨口說英語,在活動中也會都搶著發言,和原本害怕說英文的樣子簡直判若兩人,看到小朋友自然而然說英語是他最開心的事。

2011-01-24

CEO觀點/十件老闆沒說的事…你得參透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113314.shtml

CEO觀點/十件老闆沒說的事…你得參透

【經濟日報╱編譯 季晶晶】 2011.01.24 03:04 am


在職場,以下十件事上司不會明說,但你心裡有數或許比較好。

1.「我們監看你的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

美國券商Wedbush的資訊科技部門主管說,公司利用軟體監看逾千名員工的郵件、即時通訊及社群網路活動;估計每日員工傳送的訊息中,有5%至10%受到監看。去年有20%的美國大企業以違反電子郵件政策為由開除員工。

2.「你年紀太大。」

調查發現,約25%的雇主不願僱用較年長的員工,只看履歷表的雇主歧視50歲以上的女性。

3.「我知道你裝病。」

彭博新聞周刊報導,愈來愈多公司僱用私家偵探,追蹤託病請假的員工。還有主管說,他很清楚員工假裝賣力工作。無論是偷懶打混、騎驢找馬、稱病告假或虛報支出,老闆其實都看在眼裡,只是暫時忍耐。

4.「小孩是妳的問題。」

女性的薪酬通常比男性少,養育小孩更影響女性賺錢的潛力。「媽咪懲罰條款」處處可見:職業婦女可能失去升遷機會,也無法負責重要專案,因為老闆擔心她無法盡心盡力。

5.「我是你最好的朋友...」

和老闆成為至交好友,有利升遷或得到特殊待遇;但上司有權開除下屬,兩者地位永遠不可能平等。職場專家柯恩建議,別越線和老闆建立私交,也避免談及敏感的私人問題,以免有一天被老闆用來對付你。

6.「...也是你最可怕的敵人。」

與老闆關係變差,絕對重創事業。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說,72%的霸凌來自頂頭上司。半數被老闆欺負的員工有壓力相關病痛。職業與環境醫學雜誌(JOEM)2008年刊出的研究發現,在難搞、諱莫高深或不願溝通的老闆手下做四年,心臟病發機率增加60%。

7.「我決定升遷不看績效表現。」

除工作表現外,決定升遷的因素還包括主管偏好、組織規章及企業文化;部分公司把資歷列為重要考量;是否和主管合得來也是關鍵。聰明能幹不保證不會丟工作,亞歷桑納州投資規劃公司主管坦承,他開除一名聰明伶俐、學經歷俱佳的員工,只因他很難管理,兩人關係已鬧僵。

8.「我很膚淺。」

外形清瘦又有吸引力讓事業一帆風順,反之,在主管眼中其貌不揚又過胖的員工並不討好。雖然吸引力並不等同績效表現,但許多主管相信「美就是好」。

9.「我沒空理你。」

老闆向來忙碌,經濟衰退時大舉裁員後,主管現在更沒空督導下屬,甚至連交談時間也沒有。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員工表示和老闆互動過少。

10.「我最重要。」

幾乎半數的員工說,主管搶他們的功勞;逾三分之一說,主管犧牲他們以成全自己。老闆爭功諉過很普遍,有時是因為高層只在乎成果,不在乎團隊成員的個別貢獻;有些主管則認為,下屬幫襯是天經地義的事;至於成員眾多的團隊,老闆壓根不記得誰做了哪一部分。(綜合外電)

【2011/01/2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11-01-21

[旅歐]台灣旅客須先投保3萬歐元旅遊醫療保險,且出示英文投保證明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92694


旅平險+意外險出國旅遊更有保障

‧Money錢 2011/01/21
又到了春節旅遊旺季,近來包括歐洲與加拿大都提出對台免簽證優惠,但在旅平險上卻有新的投保規定。到底該怎麼利用旅平險與意外險,讓自己隨時隨地都有保障?


【撰文/賴雅淳】

藝人Selina、名模林志玲在國外受傷,搭乘國際緊急救難組織(SOS)醫療專機返台治療,而包機費用都由保險公司負擔。如果一般民眾沒有投保旅平險,在國外受傷,想要享有同樣包機的待遇,恐怕得付出至少100萬元的代價。


尤其是在歐洲國家,醫療費用更為驚人,光是一般掛號費及診療費,就要花費新台幣1 萬元以上,如果必須住院治療,醫療費動輒數十萬元。


到歐洲25國遊玩

先投保3萬歐元旅平險


儘管自2011年1 月開始,台灣民眾到歐洲35個國家旅行都免辦簽證,但是其中有25個國家規定,台灣旅客必須先投保額度至少3萬歐元的旅遊醫療保險,並且在入境時提供旅遊醫療保險英文投保證明,為的就是避免台灣旅客付不出當地高額醫療費,因而造成歐洲國家的醫療負擔。


「這張英文投保證明必須和護照一樣隨身攜帶,才能入境歐洲25國。如果保障內容不符,就要在當地購買才能入境,但保費會相當昂貴,聽說曾發生當地機場無法購買保險而遭遣返的案例,所以提醒民眾,出國前先買好符合歐洲25 國規定的旅平險。」泰安產險健康傷害保險部經理陳茹君表示。


目前共有國泰、富邦、華南、美亞、第一、泰安、明台、安達、蘇黎世等9 家產險公司,推出符合歐洲25 國規定的旅遊醫療險,10 天旅平險保費大約為1500~2500元。


購買旅平險

留意4大保障範圍


台壽保產險個人保險部襄理俞嘉裕則認為,不只到歐洲,只要出國旅遊都應該加保旅平險,才能降低因意外造成的醫療負擔。而投保旅平險最重要的是,看理賠條件是否包含意外死亡殘廢給付、海外急難救援服務、旅遊不便險、海外突發疾病等4大保障。


其中,海外急難救助範圍包含海外醫療諮詢、協助就醫、墊付醫療費用、遣送回國就醫、安排家人赴當地探視等;旅遊不便險則包括護照、行李遭竊、班機延誤、食物中毒等理賠。


至於旅平險的保費預算,可以依照每次團費的3~5%計算,例如這次出國旅遊團費約5 萬元,旅平險的保費預算就是1500~2500元。


至於旅平險該跟壽險公司、產險公司購買,還是到機場再買?哪一種划算?陳茹君表示,以保費來看,不論透過哪種通路購買旅平險,保費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最主要還是要看保障內容。


以壽險公司和產險公司所銷售的旅平險相比,後者的保障內容會更豐富,主要是多了旅行責任險(例如在住宿地點不慎引起火災,而遭飯店索賠),以及旅行不便險。但是,如果是要去歐洲,要購買符合25國規定的旅遊醫療險,就必須跟前文提及通過認證的9家產險公司購買,在機場或其他未獲核可經營的保險公司是買不到的。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40 2011年1月號】

陳超文:我喜歡去歐洲找專注做小事情的小餐廳和小店鋪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419&f_SUB_ID=4841&f_ART_ID=296350

陳超文:我喜歡去歐洲找專注做小事情的小餐廳和小店鋪

‧Shopping Design 2011/01/21
我的哲學是,旅行不是要去Share 全世界人的經驗,而是Share 當地人的經驗。你買了所有的旅行書,但別人也跟你一樣看著這本書去同樣的地方,那些最熱門的店常常都是最無聊的。


【口述/陳超文.採訪整理/許育華】


(照片提供/陳超文)







Shopping Design (以下簡稱SD)聽說你2010 年下半去歐洲旅行了40 多天,你去了哪些地方?


陳超文(以下簡稱陳) 我每年都會安排一次長途旅行,這跟我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狀態有關,其實我也是為了這麼過日子才選擇現在開餐廳、代理橄欖油的生活方式。出國旅行不但是去拜訪老客戶,也是發現新客戶的最好方式。我這趟去了倫敦、義大利、葡萄牙與西班牙,去了很多城市與小鄉下;拜訪10 幾個莊園農場,參加Slow Food Show 。先跟你們預告,2011 年我打算在台北市安和路開一家禮物專賣店,裡頭全是我覺得好玩有意思、背後有故事與歷史的好東西,例如義大利的橄欖油、Blue Cheese 、法國的沐浴乳、希臘的海綿、葡萄牙的陶瓷⋯⋯等等。我非常欣賞那些小workshop 、小店自己生產的東西,真實、不花俏,主人們永遠都在做一樣的事,一做就是幾十年上百年,比起那些追求量產、快速製造、賺大筆錢的事業,人們應該鼓勵這些做小事的人。


SD 你如何收集旅行資訊?你怎麼認識一個新城市?你怎麼找住宿的旅館?


陳 我在義大利時住的每一家飯店的確都棒極了,這些很酷的地方從Thames & Hudson 出版的《Hip Hotels 》裡頭找就有。我不讀一般的Guide Book ,我每到一個城市,就請一位司機帶你去他日常去的地方,或者問當地人他們平常去的餐廳,然後到了那個餐廳,再請餐廳的人推薦他們喜歡、值得去看看的店。我的哲學是,旅行不是要去Share 全世界人的經驗,而是Share 當地人的經驗。你買了所有的旅行書,但別人也跟你一樣看著這本書去同樣的地方,那些最熱門的店常常都是最無聊的。



(照片提供/陳超文)







SD 你去歐洲旅行,你最愛逛哪些地方?


陳 我一定去看菜市場、跳蚤市場與植物園。馬德里的植物園非常美,我太喜歡了,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看不到那麼多美麗植物,種類、樣子、姿態也很不一樣。人們的旅行經驗都很相似,吃什麼玩什麼之類的,但是我們應該更張開眼看看那些異鄉的植物與動物,你會發現就連一隻小貓的反應都與台灣的不一樣。還有,食材店的櫥窗與冰箱我也會很愛看,裡頭擺放的方式也很有美感。當然,我一定會去吃當地人的餐廳,我在葡萄牙的小漁村,請司機帶我去他最喜歡的一家,我吃起來覺得比米其林星級餐廳更美味。


SD 你如何說服那些歐洲人把他們的好東西委託你帶回台灣販賣?


陳 我拜訪這些小workshop ,就是透過面對面的相處,讓彼此互相瞭解,他們跟你相處之後,就會知道你到底懂不懂這東西,只要有共鳴他們就願意跟你做生意。當然我有我的優勢,我很會用食物交朋友,隨手煮一碗麵請他們吃,這種事情超簡單,但很有互動。我旅行一定會帶著我覺得台灣很好的東西,像是茶葉、冷泡茶(歐洲人都不知道可以冷泡)、牛肉乾、醃酸菜、醬油膏,破布子⋯⋯等,只要一條鮮魚加上破布子可以就蒸出來一道菜,這種生活感的事情就很美,外國人很欣賞這種東西。台灣的飲食文化超美的,但我們自己完全忽略這一塊,光是米粉就有蚵仔米粉、小捲米粉、鯧魚米粉、肉燥米粉⋯⋯等等,一碗才賣35 元。但你去吃一盤義大利麵就換個長相就要多十倍價錢,更別說我們還有雞湯煨麵、酸菜豬肉煨麵⋯⋯。台灣的麵條根本不輸義大利,甚至強多了,但國際上卻但不見台灣的飲食地位,沒有一個英文的出版品來介紹怎麼做蚵仔米粉,但泰式炒河粉卻能在全世界的食譜書裡找到。我覺得很可惜,台灣怎麼都沒人出來做這一塊,有沒有人能把這些事情讓其他國家的人知道?


SD 你很會買東西,想請問你在歐洲你會去哪裡購物?你一定會下手採買的好東西是什麼?


陳 出國購物曾經是我旅行的一大部份,就是一定要看最新的Collection 、要知道百貨公司哪一天打折。可是現在我發現這些事情對我意義愈來愈小,因為百貨公司永遠都在做這些事,錯過了也沒什麼。 我現在喜歡去歐洲去找做小事的小餐廳、小店鋪,這是我現在的旅行態度。舉個例來說,一家只賣最流行、最新的唱片店就不會是我的最愛,那些賣著經典的老唱片、老書的才是真正熱情;這些小生意的經營者,不會發願做什麼大事,他們尊重自己的工作,不譁眾取寵,是打從心裡熱愛這件事。我要說的是,這種小workshop 不會因為受到商業利益,而改變自己的專業,他們賣的東西數十年如一日,這些傳達出堅持意念的東西,我就會買。


【完整內容請見《ShoppingDesign設計採買誌》2011.1月號】

BBC: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章節 成英語常用的慣用語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109085.shtml

BBC:欽定版聖經章節 豐富英文用語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 2011.01.21 11:58 am


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出版至今已正式邁入第400個年頭,不僅是西方國家基督徒的必備書籍之一,目前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也正規模盛大的舉辦聖經書籍展覽,將展出歷史悠久的《古騰堡聖經》。BBC報導指出,聖經文法不僅深深影響現今英文口說與文字表達,許多主流媒體也喜歡在報導中引用《聖經》的章節。

英國老牌女演員溫蒂李察,過去曾形容某齣電影中女主角的善良行為是「The salt of the Earth.」(「世上的鹽」,出自《馬太福音》5章3節,表示有調和人際關係的功用),《太陽報》則曾曾引用《約伯記》中「give up the ghost」(表示絕氣的意思),來形容英超內Aston Villa球隊遇到困難仍不放棄的決心。

根據2009年杜倫大學的調查也發現,38%的英國民眾知道浪子的故事是出自《聖經》,語言學家克里斯多( David Crystal)經過多年研究後也發現,在現今英語用語中有多達257句子都是從欽定版《聖經》引用,並逐漸變成英語常用的慣用語。

包括《使徒行傳》17章的「Turned the world upside down」(意指攪亂天下的)、「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表瞎子領路,出自《馬太福音》15章)、「No peace for the wicked」(惡人必不得平安,引用自《以賽亞書》57章)與「Take root」(往下扎根之義,出自《列王記下》19章),都是普遍與常見的英文用語。

英國史學家兼記者尼柯爾遜(Adam Nicolson)就表示,「欽定版聖經是英語中最具影響力的書籍,在長達300年期間內,扮演了英語文化涵養的試金石與英文意識的核心角色。」

同時,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為了紀念欽定版《聖經》問世400年,18日起推出規模盛大的聖經書籍與文獻展覽,長達5個月展覽期間不僅免費,也將對外展示目前歷史最悠久的活字印刷本《古騰堡聖經》。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1/01/21 台灣醒報】@ http://udn.com/

2011-01-20

韓良露:台北「康青龍」街區的修學之旅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106546.shtml

韓良露:台北「康青龍」街區的修學之旅

【聯合報╱韓良露】 2011.01.20 03:07 am


前不久,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院的馬傑偉教授,帶了學院師生廿八人,來台北體驗一場不尋常的修學之旅。

負責接待的南村落安排了四天三夜不一樣的台北體驗,怎麼不一樣呢?首先,第一天中午從機場接到這些港客後,坐巴士來到台北南區的旅館入住後,一直到第四天離開,中間三天的旅程全都是安步當車。第一天下午先在「北區國際光點計畫」中,為境外旅客所設立的免費的旅人茶房喝下午茶,看了一些以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為主軸的台北「康青龍」街區的紀錄短片,短片內容是廿家,以賺生活而不只是賺錢的工作哲學為核心價值的店家。

看完了短片,因為知道香港的獨立咖啡店和二手書店的數量微乎極微,當我告訴這些香港人,光是在康青龍這一帶直線走路不過四十分的距離內,就有廿多家的獨立咖啡店與近十家的二手書店時,這些旅客都忍不住驚嘆出聲。於是展開我們的咖啡店、書店的旅程,原本只計畫二小時的漫步,卻因為不斷地拍照、詢問、互相交談,而延長至三個多小時。晚餐時有些曾來過台北觀光的老師、學生說,光是當天下午所體驗的台北,已經和他們以前所經驗的一○一、士林夜市、西門町大不相同。有位女老師表示,春節就想帶她在香港中學擔任校長的先生,來從事這種有文化魅力的漫步旅行。

第二天也是從旅館走路到旅人茶房集合後,先散步十來分鐘,到殷海光故居。有學生表示他們在中學時念過殷先生的文章,殷海光在被軟禁期間,常探望他的學生中就有一些香港僑生;也許正是這些人,替殷先生在香港延續了自由主義的生命價值。參觀殷海光故居對這些師生而言,是一趟很好的文化洗禮,後來馬傑偉教授還特別來信,感激這個行程讓他們見證了一個哲人,如何在艱困屈辱的壓迫下有尊嚴地活著。

之後,散步去了紫藤廬,介紹一間老房子如何轉化成台灣茶文化與黨外思潮的基地。而周德偉先生舊照片背後的對聯,「豈有文章覺天下,忍將功業苦蒼生」,也引起這些人注目。在幾十年紫藤廬的歷史時空中,這些十九、二十歲的香港年輕人都變得沉靜了。

接著繼續走小路走巷弄,沿途看這一區少數留存下來的舊屋,我告訴他們,不管是台師大的日治時期的老建築,或麗水街的總督府山林課老宿舍,保留下來的油杉家園,都不是容易的事,都經過古蹟保護的先知先覺者的抗爭與運動,讓他們知道只有靠市民意識的覺醒,我們的城市才能有身世。

三天的旅程結束時,他們看地圖,才知道每天走來走去,好像去了好多地方,其實都只在康青龍小小的方圓內,只去了一個小街區,卻覺得台北這個城市的文化生活何其多元、深厚與富啟發性。有人說他會介紹快畢業的學長,在找工作前一定要來這裡好好思考,人為什麼要工作,以及應當找什麼樣的工作;有人說他沒想到離開香港這麼近的地方,竟然存有不是原始落後的慢生活,而是有文明便利的慢生活。

康青龍街區,並非聚光燈,也不是霓虹燈,只是個文化的幽光,卻可讓旅人照見心靈,看見台北不一樣的價值。(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11/01/20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01-16

台灣民眾免簽證入申根國家區,仍應準備回程機票、保險、住宿證明、財力證明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098108.shtml


免簽機場遇驚魂記 台灣民眾已入法

【中央社╱巴黎15日專電】 2011.01.16 03:43 am


30歲王先生從台北出發經上海轉機到法國,14日抵達,在通關時遭警方盯上,被帶到警局留查。原本以為無法入境,後來終於被釋放時,他大大鬆一口氣。

14日搭乘中國東方航空自上海飛抵巴黎,王先生經歷一整天機場驚魂記。他表示,警方可能懷疑他是中國人,他雖然強調自己是台灣人,仍被帶到警局等待訊問。

王先生表示,他以為持台灣護照不用簽證就可進法國,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警方問他身上帶多少錢、晚上住哪裡。

警方認定他預計停留旅遊兩週時間,身上約750歐元現金並不足,判定不許可入境。警察帶他到機場旅館,請他交出身上現金、電子產品,將他安置在旅館房間。

王先生表示,當時什麼事也不能做,不知道該怎辦。警察後來傳喚,在通譯的協助下,說明無法入境理由,要求他必須出示保險、住宿證明或邀請函等文件。

王先生在法國友人此時已經聯絡駐法代表處,請求協助。駐法代表處立刻與法國外交部聯繫,說明案例。

王先生14日晚間後來在沒有補交任何文件的情況下被釋放出來,他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被關了一天,他出來時,第一個想法是:「終於出來了,感謝所有幫忙讓我出來的人。」

駐法代表呂慶龍今天得知王先生已順利入境後表示,王先生被送至機場等待區,原是等候遣返。他得以入境應是法國外交部准許的破例。

他表示,這是台灣民眾在免簽上路後,在法國遇到的第一例。法國外交部允許入境屬特例,不過向我方要求「下不為例」。

呂慶龍呼籲,台灣民眾在出國前還是必須遵照免簽規定,準備回程機票、保險、財力和住宿等證明。

王先生在機場折騰一天後終於得以入境。他已和在法朋友會合,打算好好玩兩個星期。

文件不足 台青年受阻法國海關

【中央社巴黎15日專電】一名30歲台灣青年自上海搭機前往法國,由於無法提出航警局要求的文件,無法入境,成為對台灣旅客申根免簽實施後第一個被拒絕入境的案例。

駐法代表處指出,台灣旅客可免簽證入申根國家區,仍建議民眾應同時準備回程機票、住宿證明、財力證明等文件。邊境管理是主權行為,航警局有權要求民眾出具這些證明文件。

據了解,這名自上海搭乘中國東方航空的台灣青年,預備到法國探訪朋友。14日在機場過關時遭到警察抽查盤問,要求檢查相關文件。他因為沒有這些文件,無法出關。

駐法代表處介入瞭解後,請求法國外交部支援協助這名台灣旅客過關。儘管法國外交部亞洲太平洋司撥打電話向航警局做說明,但管轄分權不同,航警局負責國土安全,外交部在說明之外,僅能表達關切之意。

官員指出,台灣人持護照自本月11日起可免簽入申根國家區,然而民眾要注意,海關警察可能以抽查方式,有權要求入境人士出具住宿、財力等證明。邊境警察執行公權力,實難有管道幫忙。

如無人協助備妥住宿證明,如旅館預約或接待證明,及財力證明,這名入關受阻青年有可能要在16日遭遣返。

【2011/01/16 中央社】@ http://udn.com/

2011-01-15

青輔會補助到羅浮宮實習 何珮莉勇敢高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6828

青輔會補助到羅浮宮實習 何珮莉勇敢高飛
2011/01/15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何珮莉說,台灣也有許多藝術資源,應該思考如何向海外傳達。圖為實習期間,逛羅浮宮時與「蒙娜麗莎」合影。 圖/何珮莉提供

為培養青年就學期間就具備國際競爭力,行政院青輔會訂定「100年補助青年赴海外實習計畫」。有意願赴海外企業或學校機構擔任短期實習生的青年,皆可申請經費補助。

青輔會為擴展國內青年國際視野,98年起補助青年到國際性組織、企業及大學院校等海外機構擔任短期實習生。推動兩年來,陸續有61人赴美、歐、非等各國,參與各種實習體驗。去年起更加入回國後的成果分享競賽,績優者可再得2萬元。

獲得99年績優獎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學系」何珮莉,去年暑假遠赴法國羅浮宮美術館實習,與羅浮宮資深策展人R'egis Michel教授學習如何策劃展覽,也協助羅浮宮整理、建檔台灣和華人圈的導演與藝術家的背景資料。

何珮莉說,到羅浮宮實習5週,不僅拓展眼界,也成為畢業後求職履歷上的加分項目。曾有教授對她說,「年輕人多的是時間,卻沒有金錢;中年時經濟寬裕卻沒時間,年老後連體力都沒了」。利用大四暑假出國實習, 她認為很值得。

青輔會補助實習計畫,即日起至4月8日,國內18至30歲青年都能提出申請。已自行洽妥暑假期間(6月至8月)海外國際機構或企業實習30天以上者,備妥實習計畫書、海外機構同意實習證明與語言能力證明,即可申請。獲審查通過者,有機會獲得最高5萬元補助。

詳情可見青輔會官網http://www.nyc.gov.tw。

2011-01-13

台灣,一個讓日裔法國外交官夫人驚喜眷戀的地方

書名:台灣,一個驚喜!
作者:滿里子
分類:天下觀點系列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8/12/02

簡介:台灣,一個讓日裔法國外交官夫人驚喜眷戀的地方

「台灣對我來說一直是個驚喜,也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希望這本書能改變讀者們對台灣的看法,並促使大家更進一步地去探索這座令人眷戀的島嶼!」
============================================
【真誠推薦】
外交部部長 歐鴻鍊
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賴瑟珍
亞都麗緻飯店總裁 嚴長壽

============================================
【關於作者】
出生日本、周遊許多國家的滿里子,抱持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於2005年隨著法籍外交官夫婿外派台灣。

沒想到,迎接滿里子的竟是一連串的驚喜!台灣豐富的多元文化、生活藝術,以及台灣人的友善熱忱,讓滿里子既感動又著迷。

駐台三年,滿里子決定將這些新發現與台灣的朋友及來訪的遊客分享。無意與書市中琳瑯滿目的旅遊指南較勁,也不打算囊括所有的好地方,而是依個人的喜好經驗、探索際遇,讓讀者也能感受台灣的富饒,以及難能可貴的人文氣息。

滿里子以簡潔深刻的文字,帶領讀者一一造訪她的私人風景,有博物館、創意人、美食勝地,還有台灣名產──茶與小籠包。最後,身為法籍日人的滿里子,也以親身的觀察告訴我們「台灣人哈日的理由」,以及「法國人在台灣的一天」。

本書為中英對照、全彩印刷,並附有通用、漢語拼音對照表,方便與國際友人分享。封面為書法大師董陽孜提字,全書由「亞洲最佳設計大師」陳俊良設計。


=============================
推薦序:台灣長時間被稱為「福爾摩沙」,法文的「Il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這個名字是十六世紀末,第一個發現台灣的歐洲人──葡萄牙航海家所取的名字。
雖然1884至85年間,在印度支那殖民勢力強大的法國,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和晚清打了一場中法戰爭,但台灣仍不為大部分的法國人所熟知。此外,由於和觀光客眾多的泰國英文發音相近,也常令西方人混淆不清。

我呢,儘管出身日本,但在2005年來此居住之前,對台灣並沒有明確的概念。大概只知道台灣位於中國的外海、離?繩不遠,被日本殖民長達五十年之久。我也還記得在童年之時,台灣給日本的印象,常與像是香蕉、鳳梨等熱帶水果連結在一起。稍微嚴肅地來說,如同多數的外國人一樣,我覺得台灣彷彿像是國際體系中的一個例外。為什麼一座擁有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島嶼,具有所有國家應有特徵的她,不能被稱為一個「國家」?

曾經於八○年代在中國生活了3年的我,了解許多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帶著些許的憂慮,想知道我在台灣將被如何看待。此外,我還保留了在北京那幾年對中文的認識,但這還不足以跨越日常生活所需以外的基本溝通。

在我抵達台北之後,沒想到卻是一連串的驚喜。首先,我驚訝地發現,只會講英語、日語的我,居然也可以在此生存,沒有任何問題!第二個驚奇發現是,大多數的台灣人不僅對日本沒有敵意,甚至還很喜愛我的祖國,每年都有一百多萬人去觀光。我又很快地發現,日本並不是唯一被台灣人溫馨接待的對象,所有外國遊客都對台灣人的熱忱、善良和友好態度印象深刻。

我在此適應得非常好,有幸認識許多親切有趣的台灣人。多虧了他們,讓我有很多新發現,並且樂意將這些新發現與讀者們分享。這本書沒有成為旅遊指南的壯志,也無意囊括每個層面或所有好地方。相反地,這只是一個日裔法國人在台灣的私人手札。

依我個人的喜好和經驗,我對探索台灣豐富的文化與生活藝術特別感興趣,而不是島嶼的自然美景。然而,她的美景絕對不負「福爾摩沙」的美名。只要我們稍微遠離市中心,就可以在東亞最高的山岳間探險;台灣植物的種類也頗驚人(在相當於比利時大小的領土上,有超過六千種的各類植物),這也使得受邀為國家音樂廳大理石牆做裝飾的植物牆設計師派屈克‧布朗克(Patrick Blanc)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少人知道,台灣是世界上最大、超越泰國的蘭花出口國。若你想說服自己,就到位於台北東北端的內湖花卉市場,那是這個城市裡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本書著眼在「台灣最能吸引我的地方」,相信這些地方也能引起過客旅者、暫居此地的國際居民,甚至是搞不清楚台灣有什麼可吸引外國人的台灣人的注意。我還記得,台灣某家大型旅行社的負責人很驚訝我竟然可以建議遠從法國或日本來訪的朋友們,參訪一些連他們也沒有列入參觀名單的地方。這些旅行業的行家們對巴黎、倫敦或羅馬的景點如數家珍,卻覺得台北除了故宮博物院、世界最高的101大樓及夜市以外,就沒有什麼好看的了。

因此,我建議各位不妨來分享我的探索與際遇。儘管書中所提出的都是非常個人且主觀的路線,朋友們都對我的舉動,依然給予大力支持。甚至在地的朋友,也驚喜地發現台灣有著連他們都想像不到的豐富內涵。我指的當然不是這個小島在物質上的財富,而是那些可貴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我們真正愛上一個地方及其居民,還有他們的文化與生活藝術

============================================
目錄:推薦序 一覽台灣之美——歐鴻鍊
推薦序 見證台灣的美——賴瑟珍
推薦序 旁觀的透徹:另眼看台灣之美——嚴長壽
前 言 台灣,一個驚喜!

第一章 難道台灣只有故宮博物院?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
震旦藝術博物館
林安泰古厝
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
北投民俗文物館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第二章 台灣,創作的大地
朱銘
吳炫三
黃光男
江賢二
侯玉書
柯錫杰
洪麗芬
陳瑞憲
陳俊良
侯孝賢
雲門舞集
無垢舞蹈劇場
優人神鼓
當代傳奇劇場

第三章 台灣,烹調藝術的天堂
小籠包神話
中華料理
台灣料理
素食料理
日本料理
法國料理
祕藏餐廳

第四章 茶的藝術
茶之路
極品茗茶
品茶藝術
茶藝館及茶坊
茶行

第五章 尋求台灣式的養生之道
中國傳統醫學
太極拳
按摩:從頭到腳
溫泉

在台北的一個法國日
為什麼台灣人都如此哈日?

後記
感言
附錄

============================================
書籍資料:
英文書名:頁數:252頁重量:496g裝幀:全彩,膠裝開本:21×20cmISBN:9789866582561
作者:
作者: 滿里子 簡介:滿里子(Mærïkø Pøïmbøðüf)

出生於北海道,在東京成長。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的經濟學系及巴黎政治研究所。在日內瓦聯合國工作後,隨法國外交官夫婿外派國外北京、曼谷、東京、雪梨。²005至08年居住於台北,目前隨夫婿派駐倫敦。滿里子對藝術、文化和美食特別有興趣。《台灣,一個驚喜!》是她的第一本書。

台灣高教輸出也拚外交 鎖定東南亞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6364

高教輸出也拚外交 鎖定東南亞
2011/01/13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中報導】
總統馬英九最近宣布打造台灣成為亞太高等教育中心,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昨天在大學校長會議報告「深耕東南亞計畫」,指行政院已成立「高等教育產業輸出推動小組」,由政務委員曾志朗擔任召集人,預計2014年,東南亞來台攻讀學位學生,將達1萬7千500人,單一年度產值將達45億元。

近年來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外籍生愈來愈多,大學也積極招生。政大校長吳思華說,台商對人才需求很高,也願提供獎學金讓東南亞外籍生來台讀書;輔大校長黎建球表示,人文、社會、管理等領域,已吸收超過50位越南外籍學生。

教育部長吳清基說,台灣高等教育在少子化趨勢下,將從「內提供服務」走向「外交流競爭」的轉型階段,未來台灣教育產業輸出,將以泰、越、印尼、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家為主,預定2月率團前往泰國舉辦高教展。

曾志朗指出,政府將積極到東南亞招生,增加這些國家對台灣的了解;也會提供獎學金吸引優秀外籍生,他也說,馬總統已表示,以往外交以農業援助為主,可考慮是否要以教育文化輸出來協助。

教育部統計指出,目前台灣有1萬多名外籍生來自東南亞,約占外籍生比率50%,預估2012年攻讀學位的東南亞外籍生將達1萬5千人,2014年更要增到1萬7千5百人,若順利達成目標,東南亞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花費,預估可替台灣帶來45億年產值。

李彥儀說,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成長,且有很多華裔人口,與台灣多元文化的背景相似,而台灣在學術或產學位居領先,且與先進國家相較,台灣學費更便宜,地理位置又近,經貿互補性很高。

她也指出,東南亞國家高教平均入學率低於20%,台灣只占東南亞出國留學比率3.14%,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6363

高教國際化 施振榮:早該做了
2011/01/13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
日前總統馬英九表示,要將台灣打造成亞太高等教育中心,推動教育產業化,吸引更多外籍生,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直言「10年前就該做了」。

他認為台灣太小了、人才有限,一定要借重國際人才,台灣才能對世界有更多貢獻。

施振榮昨天出席在政大舉辦的2011亞洲創業教育圓桌會議,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台灣高教國際化10年前早就該做了,現在才談「已經太晚了」,想要國際化一定要借重全球學生,才能提高台灣競爭力。

針對大學擴大招收僑外生,有人質疑為何要把機會讓給外國人,但施振榮反問:「那美國為何要開放機會給亞洲人?」他指出,美國很多科技發展建設都是亞洲人的貢獻,「完全看你怎麼算」,否則台灣這麼小,要借重國際人才,才能對世界有更多貢獻。

他強調,國際化當然也包含陸生,但如台灣高教發展全要靠陸生,「觀念上就有問題」。施振榮認為台灣的文化、科技都走在華人圈的前面,值得在華人及世界舞台上好好發展,台灣應該更積極一點,為整個華人在歷史上做關鍵的定位。

陸學者:兩岸青年應多交流「創業、教育、研究的商業運用」未來合作的基礎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6091600.shtml

陸學者:兩岸青年應多交流

【中央社╱台北12日電】 2011.01.12 10:34 pm


大陸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今天說,兩岸各有所長,雙方的年輕人應該多多交流學習,汲取彼此長處,尋求長遠的合作發展。

不過,陸雄文也說,根據他的觀察,台灣年輕人或許現在較為安逸,失去1970、80年代讓台灣經濟騰飛的創業精神。

應邀來台參加「天下經濟論壇」的陸雄文,下午接受中央社專訪,談到應該鼓勵兩岸年輕人多交流等議題。

陸雄文說,他觀察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因為安逸所以進取心變少了,創業者多是37、38歲以上的人;大陸年輕人雖然也有嬌生慣養的問題,但許多人大學或研究所一畢業,25歲或30歲就創業了。

不過,陸雄文也說,大陸年輕人仍需要學習台灣某些長處,譬如台灣教育水準較高、知識傳授較與國際接軌、教育容易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非常有中國傳統文化涵養,為人處事非常尊重古道,又在多元文化環境中與西方文明對接,若讓大陸年輕人學習後帶回大陸,對大陸社會、經濟發展都很有幫助。

因此,陸雄文表示,兩岸年輕人一起多學習、理解彼此差異,大家才有機會可以合作,對兩岸很有幫助。

他又表示,儘管台灣前往中國大陸的人很多,但多半是年資較高的資深高級管理人員和企業家,35歲以下的人去大陸的相對較少。

陸雄文指出,就長遠而言,如果兩岸年輕人互不了解,將來雙方交流合作就缺乏文化基礎。因此,必須多鼓勵兩岸的年輕人到彼此地區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學習。

他認為,台灣有許多經驗值得大陸學習,例如台灣的研究和科技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是一體化的,大陸的研究體系和生產卻是分離的,很多好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商業化運用,這方面台灣很有經驗,尤其是在資訊科技領域更是如此。

陸雄文又舉例說,台灣有很好的食品加工及農業生產能力,以及極為先進的物流體系,這些都是大陸要學習的。

因此,他總結說,只有深入到台灣考察學習,大陸年輕人才能真正了解台灣成功背後的祕訣,這也是復旦大學為何要與台灣的大學進行合作的重要原因。

【2011/01/12 中央社】@ http://udn.com/

2011-01-12

中美媽咪較優越?華裔教授掀中西對立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088367.shtml

中美媽咪較優越?華裔教授掀中西對立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北京10日電】 2011.01.11 06:34 pm


MSNBC網站報導,西方媒體大談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領域崛起,美國則日趨式微。這種中美之爭現在更擴及文化層面。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8日為「全球媽咪戰爭」開了第一砲,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一文,表示「中國父母可以命令孩子功課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盡力」。


這篇文章摘自蔡美兒11日出版的新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她在文中試圖說明中國家庭何以能夠教養出這麼多數學、小提琴或鋼琴奇才,順利進入長春藤或其他頂尖名校。


這篇文章很快就成為「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大熱門,到10日已吸引超過1770篇評論,還有8萬5000人把它與臉書連結。


文中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文中說,中國父母可能做出西方人無法想像的事情。例如,蔡美兒就不准兩個女兒外宿、和朋友出去玩、看電視或玩電動遊戲、自己選擇課外活動、有任何功課拿不到A、學習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等等。


這篇文章讓西方讀者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以為這是諷刺文章。但是,許多人對文中的許多觀點感受深刻,尤其是美國華人。


有個來自大陸的華人說:「我看過很多對子女非常嚴厲的父母。像我自己,如果有功課沒拿到A,會被母親罰跪或賞以『爆栗子』(用指關節敲腦袋)。」


蔡美兒寫道:「中國父母要求孩子拿滿分,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所謂的平庸或失敗並不存在,除非孩子是故意的。


另一個華人說:「我只記得青少年時期整天提心吊膽,怕母親發現我迷上一個男孩,怕考試考不好,怕她發現我撒謊。」


蔡美兒描述的中國父母的三大特質,或許造就出一些成功人物,可是也有許多人表示不以為然。


原在美國一家大公司服務的Ping Mong,曾協助從台灣招募人才。這些人大多來自最好的大學,很會讀書做研究,可是要他們從事團隊計畫卻有問題。他說:「他們只會讀書,缺少當眾做報告、談判和人際關係技巧。」


他表示教育當然很重要,可是也不能忽略完整的人性發展。許多人認為這正是中國式教養的缺點。


在中國社會,尤其是老一輩,父母很少表露感情。但是,在一見面就互相擁抱的美國社會成長,很快就會注意到父母從不抱你或親吻你。在注重積極鼓勵的社會成長,也可能令人懷疑父母為什麼只注意你的缺點和功課不夠好。


一個在美國出生的華人說,猶太母親與中國母親一樣,對孩子期望很高,也一樣注重功課,不過猶太社會至少接受心理治療。


接受心理治療就像失敗一樣,被許多華人視為見不得人的弱點,經常導致不幸後果。衛生福利部說,在各族群中,美國15歲到24歲的亞裔婦女自殺率最高,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功課好的壓力太大。


事實上,蔡美兒未必表示她教養子女的方式比較好。文中說,本文理應是談論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優於西方父母,其實這是關於苦澀的文化衝突。


許多人認為中西教養方式不必對立,父母大可集兩者之優點。

※延伸閱讀》
‧「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原文

【2011/01/11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2011-01-09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十九:在非裔人前不要說「那個」

摘要:在不懂中文的人面前,最好避免說中文。也就是在英語人士面前,盡量說英文,以免他們以為你在說他們的壞話。特別是「那個」一詞,很像「黑鬼」的英文,中英夾雜對話的時候,黑人以為你在罵他,黑人非常容易認為別的種族對他們種族歧視。所以,毆打或者法庭見面,很容易在你說「那個」之後發生。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0939428/article-%E9%82%A3%E5%80%8B-Nigga%EF%BC%9F-%E4%BE%AE%E8%BE%B1%E9%9D%9E%E8%A3%94%E5%B0%8F%E5%BF%83%E6%8C%A8%E6%8F%8D?instance=top_rec


English那個=Nigga? 侮辱非裔小心挨揍
記者王善言洛杉磯報導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January 08, 2011 09:00 AM

來自台灣的李約翰,聖誕假期與友人在洛杉磯一家多元族裔消費者出入的夜店把酒言歡時,竟然引起鄰座非裔酒客的「白眼」,雙方差點大打出手。原來是他夾雜著中英文的對話出問題,當他用中文說「那個」時,非裔人士以為他在用有詆毀意味的字眼「Nigga」罵他們。

已退休的洛杉磯縣警局華裔警官梁超明聽到這宗肇因「音同意不同」的風波後說,過去在工作中常接到華文媒體電話,在以中文對話並提及「那個」時,也曾被其他族裔的同事質疑,以為在嘲笑非裔。他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解釋,以免誤會擴大。


洛杉磯加大學生蔣奕琳也說,儘量避免在宿舍其他族裔室友前說中文、或與父母通電話,因為難免會用到「那個」一詞,一開始曾被室友指責,以為她在說非裔同學壞話。後來只要她用到「那個」一詞,室友就笑個不停,讓她很尷尬,乾脆不在室友前與父母通電話。


曾擔任大學校刊主編、目前服務於主流出版社的林達指出,Nigga前身是Nigger,若翻成中文是「黑鬼」,都帶有貶抑非裔人士的意味。Nigga一字出現,最早是在1970年代,當時諧星Paul Mooney在講有關非裔人士發音的笑話時,故意發成Nigga的音。後來該字愈形普遍,與非裔饒舌歌手有關。他們快歌快語的說唱,並改變白人英語文法,最常見是將用er結尾的字改唱成a,造成英文Nigga的發音正好與中文「那個」的發音不謀而合。


爾灣加大歷史系教授陳勇指出,非裔最早是用Negro一字稱呼,該字為拉丁語,原意是黑色。在50、60年代,非裔人士都叫做Negro。Nigger則被帶有種族歧視眼光的美國白人拿來稱呼非裔,含有貶抑非裔社經地位,充滿蔑視和敵意。


非裔60年代因為不願再被叫做Negro,推出「黑色運動」(Black Power),強調黑就是美,因此有一度非裔被稱做Black。但後來有一派非裔認為無論叫Black或Negro,都有負面意味,因此後來非裔人士一概被稱做African-American。


有趣的是,非裔不介意自己人叫自己是Nigger、Nigga或Negro,這可從非裔音樂或非裔諧星的表演內容,或非裔民間組織名稱看出。但卻很在意其他族裔這麼稱呼他們。


林達則說,過去加拿大曾發生一名非裔人士買沙發時,看到在中國大陸製造的沙發,顏色寫的是「深棕色」(Nigger-brown),認為有侮辱非裔人士意味,憤而怒告生產廠商種族歧視,引起軒然大波。這類與族裔文化有關的誤會很難避免,只能自求多福。

Copyright 2011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

廣東騙子猖獗 騙術花樣百出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6083791.shtml

廣東騙子猖獗 騙術花樣百出

【中央社╱香港9日電】 2011.01.09 01:36 pm


臨近農曆春節,中國大陸廣東省各種騙術再度猖獗且花樣百出,包括冒充法院傳票、郵包巨款、中獎、電訊公司優惠、網上假機票及網上購物等形式行騙。

廣州「信息時報」根據街坊的經歷和警方提供的線索,搜集整理了今年以來出現的各種新型騙術,並請有「反騙」、防騙經驗的人士揭穿騙局,給市民提個醒,謹防上當受騙。

騙術1:騙子冒充法院打電話給機主,聲稱「法院有傳票要你去拿」,並要求機主根據錄音電話指示提供身份證號碼、銀行卡等個人資訊來查詢。

不過,法院提醒說,法院通過電話通知當事人領取傳票時,會在電話中告知案件的經辦庭室、經辦法官姓名、對方當事人情況、糾紛性質、領取的時間地點等基本情況,絕不會在電話中詢問銀行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訊,也不會使用電話錄音形式。

法院建議對於此類可疑電話的應對方法是,及時按法院對外公開的電話號碼或直接到法院查詢;不要輕易在電話中透露身份證號碼、銀行卡、存摺密碼等私密資訊;來電對方要求存入錢款、提供財物的,務必十分警惕;注意保留來電號碼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騙術2:騙子發手機短信(簡訊)給機主,稱「您有郵包裡面發現毒品巨款」,機主根據短信電話回覆後,有人冒充警方說郵包發現巨額存款銀行卡及毒品,要求機主將於現有銀行存款轉到安全賬戶。    

騙術3:騙子發手機短信給機主,稱「你中了大獎,獎金20萬現金」,要求機主提供銀行帳號存入獎金,當機主提供帳戶後,騙子匯20萬支票到機主帳戶,讓機主信以為真,騙子要求機主繳交4萬元所得稅,等機主支付稅款後,騙子就把20萬支票撤走。

騙術4:騙子假扮租戶租房子,謊稱身份證沒帶,要求先住一晚,騙子吃下藥片假裝中毒昏迷,讓房東送到醫院治療,騙子要求房東私了,賠償醫藥費。

騙術5:騙子在網上兜售超低價機票,售出票後給顧客假的行程單,讓客戶付款,騙子憑真行程單向航空公司退票拿回票款,使客戶的機票報廢。

騙術6:騙子用改號軟體將電話號碼改為「10086」中國移動熱線,致電給手機客戶告知有優惠活動,要求客戶提供的銀行賬號預存300元話費可返還300元。

騙術7:騙子在網站刊登選購年貨信息,當客戶按照指示準備網上付款時,騙子就提供假的付款鏈接,客戶按鏈接操作完成付款手續,騙子將客戶的錢盜走。

【2011/01/09 中央社】@ http://udn.com/

2011-01-08

醫療照護由外傭陪伴的年長病患,需要懂得觀察人群的心理靈性生活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摘要:環境的變遷愈來愈複雜,如何讓醫療團隊能夠更了解體會病患及其親友(甚至還包括照顧病患的非親友之照護人員)的病痛感受及心理心靈家庭社會文化方面的困境,能夠以更合理合情有效的方式讓病患及親友瞭解疾病及病痛的狀況以及診治方法的可能方案與選擇,不僅僅是靠醫療團隊對病患本身「身體」疾病的診斷,還要靠醫療團隊對病患及其親友與非親友等周遭照顧人員之了解。了解其心理想法、靈性需求、家庭社區生活狀態、以及特殊的語言文化背景,也要了解病患與親友及非親友照護人員之互動情況。諸此種種,也更驅策一個優良的醫療團隊,在專業上,不僅要具備進步的生物醫學相關知識技能及儀器設備環境,在生活上,還要懂得觀察人群的心理靈性生活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

http://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008001

長庚醫訊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 100年1月1日發刊 首頁 >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
疼痛復健專刊

醫學人文在醫病溝通之運用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主任 柯毓賢



在心臟內科病房查房時,來到一位由外傭陪伴的長者床前。他的年紀已超過八十歲,除了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外,還有許多其他器官的問題。他的精神並不是很好,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查房時與他的對話情況也有相當的困難,彼此在溝通病情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與這位年長病患探詢病情只是溝通病情的第一步而已,另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這位長者的家屬工作十分忙碌,一般時間幾乎都要被工作佔滿,等下班後趕到林口院區可能也要八、九點了,更何況家屬因還有家務要忙,大部分時間也很難抽得出時間來醫院。平日查房時,關於這位長者的一般生活情況與症狀變化,除了靠醫護人員的觀察之外,主要來源,就是照顧這位長者的外傭。

回想近二十多年來的查房經驗,病患由非親友的看護人員或外傭照顧的情況似乎是越來越多了。最特別的情況,甚至於一趟查房下來,大半的時間是在與看護人員或外傭在對話。與家屬之間,有時只能靠手機電話聯絡,如此僅能靠聲音的對話來進行溝通、病情解釋、處置決定、甚或是病情危急的告知。有時候,要和家屬約在一大早上班時間以前或傍晚下班時間以後,或是週六早上才有充裕的時間與家屬面對面溝通解釋。至於與外傭之間的溝通情況就更顯複雜了,有些人精通台灣本地通用的語言,有長期照顧的經驗,照護觀察很細心,因此他們的觀察與照護的意見都很值得參考;當然,也曾遇到剛來台灣不久的外籍看護人員,不熟悉台灣本地的通用語言,就要靠著比手劃腳來溝通了。也曾遇到過多次住院的年長病患是由一位固定的外籍看護人員多年來持續的照護,因此每次住院時一看到這位女士就想起這位年長病患以及其病情,每次住出院與門診追蹤也靠著這位外籍看護人員的細心照護與觀察告知,讓醫護人員更容易得知這位年長病患的病情起伏。

以上的場景在今日的病房之中並非少見,合宜的醫病溝通與對病患的照護工作於今更充滿了挑戰。醫療團隊所面對的,不僅是年紀愈來愈大的病患群,以及愈來愈嚴重的疾病程度,診斷與治療過程也愈來愈具侵犯性及危險性,此時更需要完整有效的溝通。同時,病患及其家庭社會環境,也與從前十分不一樣,病患的親友很難隨侍在側,或忙碌於職場家務,或長處國外,能就近照顧的,或是遠房親友、未成年家屬、台灣本地的照護人員、或者是外傭。因此,醫病溝通在內容上因疾病及診治之複雜而更加困難;在方式上因親友有時難以在現場,而光靠電話溝通,難以全面全程的方式進行;在環境上,因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與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也使溝通更為複雜。

環境的變遷愈來愈複雜,如何讓醫療團隊能夠更了解體會病患及其親友(甚至還包括照顧病患的非親友之照護人員)的病痛感受及心理心靈家庭社會文化方面的困境,能夠以更合理合情有效的方式讓病患及親友瞭解疾病及病痛的狀況以及診治方法的可能方案與選擇,不僅僅是靠醫療團隊對病患本身「身體」疾病的診斷,還要靠醫療團隊對病患及其親友與非親友等周遭照顧人員之了解。了解其心理想法、靈性需求、家庭社區生活狀態、以及特殊的語言文化背景,也要了解病患與親友及非親友照護人員之互動情況。諸此種種,也更驅策一個優良的醫療團隊,在專業上,不僅要具備進步的生物醫學相關知識技能及儀器設備環境,在生活上,還要懂得觀察人群的心理靈性生活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一個醫療團隊對於「病人」的了解,就像數千年來人類對於「人」本身的了解過程一樣,需要由多方面來進行。近現代世界出現之前,世界各文明對於「人」自身的興趣遠大於對「人群」的興趣。不論是由宗教還是由哲學角度出發,世界各文明均對「人」的心理層面以及靈性屬面深入探討,由此也發展出了各式各樣操作身心靈各層面的知識與技術。對於「人群」這方面,世界各文明或者由「宗教人」或由「哲人」角度出發,經過對「人」本身的了解而「引申」出理想化的人群關係;或者由與統治權力密切相關的「政治人」「設計」出所希望的人群關係。究竟「人群」之中的關係以及「人群」與「人群」之間的關係其實況為何?該如何應對?大概要一直等到近現代世界的西歐,由於「知識人」在政教社經各方面的相對獨立以及研究資料與方法的湧現進步之下,透過研究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刺激下所產生的令人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如此而誕生了「社會學」;同樣地,新航路發現與帝國殖民政策下也產生了令人無法忽視的文化差異,也因而產生了「人類學」。近現代世界的「知識人」經由社會文化層面的實證研究,終於能夠一步一步地「了解」人群關係,整理出質性資料或量化數據,據而歸納出理論及應對策略。再加上近百年突飛猛進的自然科學,現代人類終於能夠在身心靈與社會文化各層面同時對「人」與「人群」進行穩固的進一步探討了。同樣地,我們也應該轉化數千年來對「心理靈性」的理解以及數百年來對「社會文化」的研究成果,增進我們對「病人」「病痛」的感受、理解與化解,內化為行醫行為的一部份,改善醫病溝通轉化增進病人福祉。

醫療照護一位由外傭陪伴的年長病患,所需要的,遠遠超過進步的基礎與臨床醫學所能提供的。

2011-01-07

新加坡 富家子女 花錢學禮儀: 打招呼, 電話禮儀及情緒管理技巧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078164.shtml

新加坡 富家子女 花錢學禮儀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報導】 2011.01.07 02:31 am


新加坡政府常發起各種運動,根除社會不良習慣。現在新加坡家長自掏腰包提升子女教養,花錢送孩子學禮儀,想讓他們變成小紳士和小淑女。在禮節學校擔任訓練員和顧問的陳女士說:「我認為最好在壞習慣形成前就訓練孩子,好習慣一旦養成,終身不會變。他們在社交禮儀課上學到的技巧,到長大都會跟著他們,並且影響他們終身」。

新加坡僅花一個世代就躋身全球最富裕國家之林,但政府官員承認,新加坡人的禮節尚待加強。一位教授說,家長已看出禮儀這種軟技術很重要,禮貌周到有不少益處,社交禮儀良好的兒童長大進入職場後會占特別優勢。

禮節班通常在寒暑假期間開課,學費不便宜,每小時要30到48新元(約23到37美元)。但新加坡平均國民所得約3萬6000美元,為世界第33富國,很多家長付得起。陳女士開的禮節班每班有10人,暑假班班爆滿,她得加開一班才夠應付需求。

禮節班分三種程度,初級班教導如何與人打招呼,學生最小的才3歲。中級班學電話禮儀及情緒管理技巧。高級班分階段灌輸誠實、負責等價值標準。陳女士說,上過課後,孩子都急著在親友面前展現自己學到的新技巧,像晚餐禮節、兄友弟恭、愛護寵物等。

【2011/01/06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2011-01-06

台灣對國際事務冷漠,與國際社會疏離,「島國心態」,新聞界必須要負相當責任。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81395

駐點越南 強化國際新聞傳播

‧全球中央 2010/11/15
世界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報導日趨衰微,但中央社排除萬難,終於在9月底恢復了在越南的駐點,展現了國家通訊社強化全球新聞傳播的決心與行動,也象徵了台越雙邊關係除了經貿層次外,文化、新聞交流日趨密切。


【文/呂志翔】
眾媒體縮減駐外人員 中央社反其道而行


世界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報導日趨衰微,但中央社排除萬難,終於在9月底恢復了在越南的駐點,展現了國家通訊社強化全球新聞傳播的決心與行動,也象徵了台越雙邊關係除了經貿層次外,文化、新聞交流日趨密切。

在1975年越戰結束前,中央社駐西貢特派員劉崇澤撤離,在過去35年中,越南從共產極權國家到1986年逐步開放,台商在越南的投資金額已高達250億美元,是越南最大的投資來源之一;整個越南則有近20萬台商和家眷;在台灣的越南配偶多達2萬7,262人,勞工7萬8,093人;台灣去年對越南享有的貿易順差高達51億美元,這些統計數字就是兩國關係的表徵。

在台海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越南是台灣進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體系的重要目標,因此,無論是現在及未來,越南對台灣重要性只會向上提升。

但除了越南新娘、越南河粉,或是加上台灣的龐大投資外,台灣人民對越南的瞭解到底有多深?這個現象就說明了國際新聞報導傳播,以及中央社決定恢復越南辦事處的重要性。

全球媒體陷入寒冬,需要龐大人力資源及經費的國際新聞報導首當其衝,台灣就是典型例證。以在美國華府為例,一個流行但頗為諷刺的說法就是,鼎盛時期,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宴請台灣派駐記者,三桌都不夠,現在則是一桌都坐不滿。

其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台灣媒體逐漸忽視國際新聞,或是仰賴以歐美觀點為主的全球性通訊社,長久以來,台灣人對國際事務冷漠,與國際社會疏離,所謂的「島國心態」不是無的放矢,新聞界必須要擔負相當的責任。

雖然面對預算經費拮据,中央社持續建構其全球新聞採訪網絡,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以外,東南亞地區是近程努力目標,除了既有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在過去兩個月,我們連續開設了越南及印尼的駐點,就是要實踐國家通訊社責無旁貸的責任,發揮國際新聞報導傳播的功效,在台灣的國際化及全球化過程中能有所貢獻。

但整個過程並非坦順,不但要克服財務負擔,培養最優秀幹練的駐外記者,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政治、社會、文化情況。以恢復越南駐點為例,中央社及第一任特派記者方沛清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其中細節不便公開討論,重要的是我們進入了越南,台灣民眾可以透過中央社的第一手報導、觀察,認識「台灣觀點」下的越南。

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阮伯炬說,「透過中央社權威、深入而且全面的報導,不僅可以促進台越雙方人民間的了解,加強雙邊經貿合作,也可進一步了解台商在越南當地經營的問題,作為越南政府施政的參考。」

阮伯炬對中央社的肯定,也代表了越南政府對台灣的重視與期望。希望中央社在國際新聞領域及未來台越關係發展中,能扮演更重要、更有影響力的角色。

【完整內容請見《全球中央

講話不得體或說的時機不對,都會得罪人。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92364

口語表達是自信心的關鍵

‧親子天下 2011/01/06
台灣和大陸學生同時爭取美國名校獎學金,結果拱手讓給大陸。輸贏的關鍵,就在口語表達能力。為何哈佛大學校長指出「表達溝通能力」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標?當台灣孩子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怎麼辦?


【文/許芳菊】





在講台上,一向能言善道的導演吳念真,這回卻有點被打敗的感覺。眼前的沉默,讓人心慌,「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學生竟都成了省話一哥?」


那日,吳念真受邀到某大學擔任一日業師的演講。他開場謙虛的表示,自己沒資格「當老師」,請同學主動提問,結果換來全場靜默。經常受邀到學校演講的吳念真感慨,他經常問學生「有沒有問題?」都沒有人提問,結果回家上Facebook(臉書)才發現,在網路上,大學生誰都有意見,但面對面,卻鴉雀無聲。


鏡頭,轉到另一個場景。


幾年前,美國一所名校提供了八個獎學金的名額給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學生,結果面試過後,八個獎學金名額統統給了大陸的學生。得知此事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很訝異,「台灣的學生也很優秀啊!為何獎學金統統給了大陸的學生?」她特別去了解原因,結果得到的答案是:「大陸的學生上台個個侃侃而談,台灣的學生上台卻個個扭扭捏捏。」兩相對照,台灣學生自信不足,相形失色,輸贏的關鍵,就在口語表達能力。


「說」出國家實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如何流暢、明確精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許多國家也都看到這個趨勢,紛紛透過教育、訓練,加強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新加坡國民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在二十一世紀跟別國競爭。」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的八個教育目標,其中以「表達溝通能力」最為重要。


環顧世界各國,中國大陸從中小學開始就安排「口語交際課程」,來培養孩子口語表達溝通的能力,尤其在上海世博期間,政府更大力推廣這樣的課程。例如,他們會在課堂上模擬演練,「家裡電話鈴響了,拿起電話該如何有禮貌的回答?」還會設計各種「問路」、「問候」、「辯論」、「討論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實戰演練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


經常到大陸觀摩教學的新店國小校長吳淑芳也發現,在中國,幾乎每一堂課老師都在做口語表達的訓練。例如,從朗讀文本開始,他們就會教學生讀出文章的文氣、了解文字中的情緒、語調,自然的帶出說話技巧。


香港的口語表達訓練,則和閱讀推廣緊密結合。實際走訪香港的小學,會發現他們的閱讀課程,都有大量的討論、發表、聆聽、回饋與評論的訓練。例如,香港播道書院小二的閱讀課,老師除了大量提問,還會邀請學生上台口述故事重點,並且會把評分的項目清楚的寫在黑板上,包括內容(1~5分)、流暢(1~5分)、音量(1~5分)。台下的同學必須專注聆聽,因為當台上同學發表過後,老師會請全班同學閉上眼睛趴下來,為台上的同學一項項舉手給分。評分完畢,老師也會詢問小朋友評分的理由。這樣的閱讀討論發表練習,讓大部分的香港小學生都能大方站到台上表達自己的想法。


歐美國家的學生更早已習慣討論、發問、上台報告。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游梓翔指出,西方教育認為表達能力的訓練就是思想訓練,所以每一堂課都要設計讓學生應用到表達的機會。老師講完一個原則,就會讓學生挑戰這個原則、辯論這個原則。「所以到任何一個場合,他們的學生都樂於發問,絕不會出現台灣多數出現的狀況,連個舉手的人都沒有,」游梓翔說。


台灣口語表達四大病症


當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台灣教育現場,至今卻仍普遍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佳,「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是許多人對台灣學生的印象。


洪蘭指出,「人和」就是溝通的能力,講話不得體或說的時機不對,都會得罪人。但她最近發現,台灣學生連最基本的講話都需要改進。他們上台報告時,說的句子不完整,而且缺乏邏輯,不知所云,讓人聽得很辛苦。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1-2月號】

台商在大陸很難找到適當人才,優秀陸生若接受台灣文化認同,將受台商歡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2426

大學校長:請台商獎助、幫就業
2011/01/05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鄭語謙/台北報導】



教育昨天宣布陸生來台事項規定,許多大學都表示「準備好了」,除了安排陸生宿舍、輔導等配套措施,不少學校也準備自籌和募款,希望透過獎助學金的誘因,吸引優秀陸生來台就讀。


國立大學校長協會理事長、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認為,台商在大陸很難找到適當人才,如果優秀陸生受過台灣文化教育薰陶,能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文化認同,未來將會率先聘用「留台陸生」。


私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也表示,台灣高教有一定競爭性,「應該走出去」,尤其華語教學的市場很大,雖然只開放兩千個陸生來台名額,這只是第一步,未來應在學校承接陸生容量的基礎上,儘可能開放名額。


私立技專院校協進會理事長、嶺東科技大學校長陳振貴認為,在不影響本地生前提下,一定要提供誘因和獎勵才能吸引陸生,站在獎優的立場,各技專校院正研議設獎學金,不排除和台商合作,請他們資助。


文化大學校長吳萬益表示,學校計畫和大陸台商合作,請台商提供獎助學金,由學校代為訓練,陸生畢業後就可到台商公司實習或就業,等到名單確定後,將與學生所在地的台商公司聯繫,方便陸生畢業後前往家鄉單位服務。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希望以學校特色優勢來招生,如果有特別優秀的學生,也不排除向台商、校友募款設置獎學金,「但是名額會很少」。


台大主秘廖咸浩表示,陸生不得專職或兼職打工,沒有獎助學金以及醫療需仰賴商業保險等諸多限制,將會導致大陸頂尖學生卻步。


教育部表示,系所教師若參與涉及國家安全機密的計畫時,該系所不得申請陸生招收,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認為,研究計畫申請和公布都需經過一段時程,若規定涉及機密的系所不得招生,但該系所事後又未申請到計畫,可能「兩頭空」。


【2011/01/05 聯合報】

寶瓶文化:外交官的夫人與國際禮儀的故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86119

她們,如此精采——8位女性法律人的生命之河--四

‧寶瓶文化 2010/12/07
一個人是否有心機、有無故意誤導、曲解、誣陷或閃爍的言詞,只要仔細聆聽他所說的話,憑經驗法則來判斷他的言詞是否有匿飾增減很快可以分辨出來,這一點在開庭時很有用處。


【寶瓶文化/提供】
從「外交官夫人」角度看世界

「我先生是一個非常體貼的人,當時外交官的薪水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那麼優渥,但我們約會時,我先生還是會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帶我去高級餐廳;因為他以前曾經當過外交部禮賓司職務,所以對於禮儀規範及外在的穿著打扮也都很講究。他常常會在逛街的時候告訴我,他覺得什麼樣的風格比較適合我、什麼樣的穿搭比較好看等等,培養我的自信心。

「我先生曾告訴我:『人不只是要懂得自己看自己覺得美,要從別人的眼裡看你覺得你是美的,這樣才是真的美。』不論他到哪個地方出差,都一定會為我帶一些適合的提包、衣服、香水等禮物,十數年來如一日。

「在夫妻相處上,我們互相尊重、不過度干涉彼此,經濟上一切都是公平分配,他真的是一個高雅又有品味的人,溫暖、成熟、穩重。臉上那兩道濃黑的劍眉,讓人很難不注意他。我從他的身上學到非常非常多。」

陳孟瑩法官在進入外交官夫人的世界後,一切與她原本在司法官訓練所學習的知識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一路隨著丈夫東奔西跑四處遷移,每個地方都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從學習西班牙語、法語、穿著打扮、應對進退到了解各國不同風俗民情和禮儀、習慣,她處處小心翼翼地學著,生怕自己一個行為不妥當就有損我國在外的形象。

「外館的館長夫人也代表了國家,所以做事都要萬分小心。活動真的很多,白天官方民間活動,下午開始,通常都是先有下午茶,然後在接近傍晚的時候有一個酒會,之後約晚上八點以後才是正式的晚宴,最後還有一個讓大家閒談社交的時間,必須要一直等到主賓站起來表示要離席了,整個程序才算結束,大家才可以離開。

「正式的晚宴通常一桌都有十二到二十四人,用餐的時間、順序、酒類、菜色、杯盤、刀叉以及如何表現國家特色,樣樣都很講究,也有很多規矩,比方說像坐的位置,必須嚴格按照身分跟輩分性別來排,絕對不可以坐錯的。

「至於晚餐結束之後的交誼時間,男士們通常會到另外一個小客廳去抽菸、喝酒,夫人們就聚著一起閒聊。」頓時我們的腦中浮現出宛如電影中的上流社會晚宴場景。

「最累的是舉行正式晚宴,這幾乎是各個使館角力的重心,所以女主人無不花盡心思,籌備接待、佈置、餐飲、訓練傭人,晚宴時還要扮演嫵媚動人、風趣貼心的女主人,不時眼觀四方注意細節,生怕招待有何差錯。而賓客又是法語、英語、西班牙語雜陳,有時是雙方都不懂的語言,一個晚上四五個鐘頭下來真是累得幾乎站不起來,但熟悉以後也就得心應手,三五十人的宴會都可以輕鬆自在。

在到不同國家之前都要重新仔細地學習各個國家的禮儀,明瞭當地的風俗習慣,注意當地的禁忌,就連打招呼、握手、擁抱、吻手禮的方式,都各有學問,交談時什麼事可以多說,什麼是當地忌諱的話題,這就只能靠著自己平時累積的經驗隨機應變。

「當然也還是有些不習慣的地方,就好像我到現在為止,都還是很討厭喝咖啡。在國外的時候,我喝過了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咖啡,不是一般大家現在市面上喝的那些,有的國家的喝法是還含著咖啡渣一起喝的,我本來就不是很喜歡咖啡,但那時忍著喝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咖啡,真的沒辦法喜歡咖啡,直到現在過那麼久了還是一樣。」當陳孟瑩法官和我們分享著外交官夫人的時光時,臉上滿溢著幸福的笑容。

當我們問起,是否有因為這段外交官夫人生活所受的訓練而對之後審判工作上有所影響,陳孟瑩法官說,外交官社交生活的經驗的確對於法官工作有所助益,主要就反映在「觀察人」的能力上。

一個人是否有心機、有無故意誤導、曲解、誣陷或閃爍的言詞,只要仔細聆聽他所說的話,憑經驗法則來判斷他的言詞是否有匿飾增減很快可以分辨出來,這一點在開庭時很有用處。

陳孟瑩法官表示,因為她出國當時還算年輕,很多其他的夫人都比較年長,加上她又是一個續絃的妻子,難免需要學會應付人們的流言蜚語。她談到自己和其他各國外交官夫人交往的時候,也發生過明爭暗鬥的場面,因為在外自己也代表了國家,凡事都應該注意到國格和國家利益,該要嚴辭相向時絕不能退讓。

陳孟瑩法官說,不論身處在悠閒浪漫的中美洲國家,或是最多金繁華的都市紐約,抑或是草長得比人高的非洲國家,同樣都可以交到很多人生的好朋友,在旅居國外的生活中得到當地人熱心幫助和關懷,使她深深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不論在文明極致的社會或草莽荒煙生活,人性本質無甚差異,她始終相信人性本善,人性尊嚴應予謹慎地維護,法庭上對人的評價不應僅因身分地位的高低而影響判決應有的品質,所以她在審判時對人權特別在意,並認為這也是所有司法人員一生職業需要學習的功課。

2011-01-01

媺媺老師:你用對了「適合你的」英文學習方法嗎?

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smospoppy&aid=4081983

你用對了「適合你的」英文學習方法嗎?

2010/05/30 23:58:14

想起曾經看過一位「自認英文很差」的高職畢業生,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自己到書局買了一本「GRE字彙大全」,便回家苦背單字.....我想他大概不知道,GRE字彙是針對『想要報考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所列的「高級或生難英文字彙」,在台灣,大概也只有留學生、英文翻譯、或想考取高中英文教師職缺等等的英文專才才會用得到。

所以,針對不同的英文學習目的、英文程度、或學習階段,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英文學習方式、參考書籍、和課程。

回應部份格友之疑問,媺媺大致整理出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英文學習方式:

一、如果是要能和外國人溝通,要多聽英文月刊(雜誌)、多練習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會話。

二、如果是要應付升學考試,國中生只要配合學校考試進度、每日複習課本和月刊便綽綽有餘。

三、如果是要應付大學指考,高中生必須每天花一至二小時熟讀課本和中高級程度的英文月刊。(此點請參閱拙作「高中英文一定要補嗎?」)

四、如果是要到外國長期生活,到當地的語言學校修課比較適合(因英、美、紐澳等國的英文用語差異蠻大的,要到該國去、多和當地人練習講英文才行)、也可以直接去選修當地的社區大學各項多元的課程、或到當地的餐館、超市、公司打工上班一陣子。

五、如果要準備各項英文檢定考試,可至書局選購相關參考書。同時多聽、多熟讀符合個人程度的英文文章和月刊。

六、如果是工作業務上需要,要到書局選購相關領域的商業英文參考書籍、或到像地球村等美語會話補習班上課。同時多聽、多熟讀符合個人程度的英文文章和月刊。

七、如果您是大學在學學生,建議您多選修英語系開設的英語會話相關課程,或輔修英語系,對於將來各項職業的專才發揮都會很有幫助!

八、如果您是小學學生家長,建議您可以到像地球村等美語會話補習班上課(學費真的不貴),以溫習基礎英文知識、同時能指導孩子學英文。若您已有基本的英文實力,就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聽像「大家說英語」等月刊的每日教學(好消息頻道每天都有播電視教學),然後陪孩子一起複習、熟背裏頭的佳句和單字。

九、若您是學有專精的知識份子,想對英文「溫故而知新」,建議您至少每週讀一篇有時效性的(不要老是讀古典英文小說)英文文章,或訂一份CNN新聞英語雜誌,有空就聽聽讀讀課文、背背新的單字。英文一定會「穩定進步的」!同時可偶爾觀看電視的CNN頻道,就能發現自己愈聽愈懂。

十、若您想練就如外國人般的英文口語流利度,最好交個外國朋友、請個外籍家教、或天天到地球村密集上課。

十一、想寫好正式又流暢的美式(或英式)作文,必須請至少有大學學位的外籍一對一家教,他/她才能逐字逐句告訴你英文句子該怎麼寫才好。(因為很多英美人士也不太會寫英文作文、也常拼錯英文單字;至於國內的英語系畢業生、甚至英文文學博士發表的學術論文,據外籍專業人士指出,也常「錯誤百出」)

總之,英文要學好,不要偏信「升學補習班」,也不要以為大學英文系畢業就夠了。如筆者有些英文系畢業的同學,在從事與英文無甚相關的工作一兩年後,英文就快「忘得差不多了」。更何況,請您試想:在台灣講了幾十年中文的人,就可以當華語教師了嗎?就寫得出「好的」中文作文嗎?


( 知識學習|語言 )

法國佬看台灣…驚喜的衝浪天堂、茶莊、溫泉、美食、對環境問題展現出高度興趣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068165.shtml

法國佬看台灣…驚喜的衝浪天堂

【聯合報╱中央社/巴黎31日電】 2011.01.01 04:15 am


最新一期法國「藝術旅遊」(Art Travel)雜誌以13頁篇幅報導台北之旅,呈現出台北高檔雅致都會氣氛,還有兩本衝浪雜誌推薦台灣是令人驚喜的島嶼,擁有多樣衝浪海岸。

法國「藝術旅遊」雙月刊本期以「台北漫遊」為題,報導台北是個時髦現代化都會。文中在商店介紹部分,列舉王德傳茶莊、小茶栽堂、設計師陳季敏專店;還以「通往天堂的階梯」為題介紹以頂級溫泉和美食著稱的北投「三二行館」;另以高科技冷色調圖片呈現台北君悅大飯店裡高檔的健身中心。

在「設計和藝文」主題方面,報導中推薦「易」(Yii)品牌、設計師吳孝儒作品「新台凳」和洋蔥設計,及富邦藝術基金會粉樂町當代藝術展、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法國今年其他介紹台灣的期刊包括「衝浪」(Surf),在今夏特刊中向衝浪玩家推薦台灣是不可錯過的目的地。版面設計以「台灣」字樣和中華民國國旗做圖案設計,連駐法代表處新聞局官員都很驚訝。

文中指出,台灣海岸地形多樣,提供多種衝浪選擇,包括河口出海口、沙灘浪型、定點浪型,地點之多樣化讓玩家難以選擇。

文中引述玩家的衝浪度假經驗強調,到台灣衝浪,海岸浪潮理想,還可享用低廉新鮮海鮮,欣賞奇異美景,民眾十分友善,令人流連忘返。

而另外一本法國的衝浪板雜誌「Planchemag」10月/11月號也介紹台灣,玩家讚為「令人充滿驚喜的島嶼」。

台灣的綠能產業也引起法國人興趣,專業產業雜誌「環境與科技」在9月介紹台灣的環境工程市場值得開發。文中說,台灣對環境問題展現出高度興趣,能源、綠建築、廢水處理及回收農業和工業用水等環工項目,都是前景看好的市場。

【2011/01/01 聯合報】@ http://udn.com/